台灣黃槿花語
Ⅰ 寶島台灣著名景點有什麼
1、七星潭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北埔村,在花蓮機場的東側,七星潭是一個突出於美侖鼻一側的海灣;七星潭從前是花蓮發展定置漁業最興旺的地方。
早年真的有零星湖泊散布,如今一般稱七星潭是指美侖工業區和花蓮機場以北的地區,海岸線綿延20多公里,海灘寬度約在100公尺左右,大多都屬於礫石灘,讓七星潭成為花蓮近郊最佳的踏浪撿石好去處。
4、龍盤公園,是一處隆起的珊瑚礁所形成的石灰岩台地,也因為石灰岩的溶蝕作用,造成裂溝、滲穴、石灰岩洞等奇特的地形景觀,而使此地被列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四大景觀之一。
由於地形遼闊,面向廣大的太平洋,尤其一登上海崖,視野開闊,一旁的綠地、眼前廣大的海景、遠處碧綠的青山及抬頭那清澈的藍天伴隨著朵朵白雲,都不吝嗇的盡收眼底,不禁令人驚嘆大自然的美麗風采。
另外此地晚上無光害,四周無屏障,是觀星的好場所,更是國內難得可同時欣賞日出與日落的特殊地點。
5、日月潭省風景區,位於台灣省南投縣魚池鄉,常態面積7.93平方公里,滿水位8.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7米,湖面海拔748米,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最多外來種生物的淡水湖泊之一。
不過在湖泊總括上則僅次於嘉義的曾文水庫,日月潭也是台灣原住民邵族的居住地,雙潭秋月是台灣八景之一。
由於過去平埔族稱居住於山裡的原住民為「沙連」,而內山以日月潭一區為最大的積水盆地,故日月潭舊稱又為水沙連。
Ⅱ 黃槿樹是怎麼樣的~
黃槿為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主幹不明顯,高可達3-4m。葉子大,心形,有長柄;花黃色,花內冠鍾容形,蒴果。台灣鄉間其葉常作為包裹糕餅之用,故又名糕仔樹。
原產地:分布於中國大陸廣東、菲律賓群島、太平洋群島、南洋群島、印度、錫蘭等地。台灣生長於全島海岸附近。
性狀:常綠大灌木至小喬木,被星狀毛。單葉,互生,革質,掌狀脈,7-9條,下表面密被絨毛狀星狀毛,心臟形或圓形,長8-14㎝,9-19㎝,全緣或不明顯齒緣,先端銳尖,葉柄長3-6㎝,亦被絨毛狀星狀毛。花兩性,單生,腋生。花黃色,中央暗紫色。花萼5裂,外具附萼(總苞),附萼5裂;花瓣5枚;雄蕊多數,單體,雄蕊筒包圍花柱,花柱5枚,子房5室。蒴果球形,開裂。
觀賞特色:觀葉、觀花。花期全年,以夏季最盛。可為行道樹及海岸綠美化植栽。多生於濱海地區,為海岸防沙、防潮、防風之優良樹種。民間取其葉制粿,故有「粿葉」之稱。
適性:陽性植物,需光量強。生性強健,耐旱、耐貧瘠。土壤以砂質壤土為佳。抗風力強,有防風定沙之效。繁殖:種子播種、扦插。
Ⅲ 什麼花是6月份開花
舉例:常見的有蘋婆、罌粟、勿忘我、桔梗、百合。
蘋婆
蘋婆(學名:Sterculia nobilis Smith ),梧桐科常綠喬木,又稱「鳳眼果」,葉長橢圓形;初夏開花,無花冠,花萼粉紅色,圓錐花序;果實分為四五個分果,外面暗紅色,內面漆黑色。
種子可供食用,種子煨熟的味道如栗子。原產於中國、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在中國廣東以南常植栽為庭院樹,木材輕韌,可制器具。廣東習俗中蘋婆果實是七姐誕的祭品,若沒有便會用假蘋婆果實代替。由於蘋婆年產量少,加上祭祀習俗熄微,故很少大量種植的果園,只有零星種植。
拓展資料
蘋婆
喬木,樹皮褐黑色,小枝幼時略有星狀毛。葉薄革質,矩圓形或橢圓形,長8-25厘米,寬5-15厘米,頂端急尖或鈍,基部渾圓或鈍,兩面均無毛;葉柄長2-3.5厘米,托葉早落。
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柔弱且披散,長達20厘米,有短柔毛;花梗遠比花長;萼初時乳白色,後轉為淡紅色,鍾狀,外面有短柔毛,長約10毫米,5裂,裂片條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且向內曲,在頂端互相粘合,與鍾狀萼筒等長;雄花較多,雌雄蕊柄彎曲,無毛,花葯黃色;雌花較少,略大,子房圓球形,有5條溝紋,密被毛,花柱彎曲,柱頭5淺裂。
蓇葖果鮮紅色,厚革質,矩圓狀卵形,長約5厘米,寬約2-3厘米,頂端有喙,每果內有種子1-4個;種子橢圓形或矩圓形,黑褐色,直徑約1.5厘米。花期4-5月,但在10-11月常可見少數植株開第二次花。
罌粟
代表物種鴉片罌粟是一年生草本,無毛或稀在植株下部或總花梗上被極少的剛毛,高30-60 (-100)厘米,栽培者可達1.5米。主根近圓錐狀,垂直。
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具白粉。葉互生,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7-25厘米,先端漸尖至鈍,基部心形,邊緣為不規則的波狀鋸齒,兩面無毛,具白粉,葉脈明顯,略突起;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
花單生;花梗長達25厘米,無毛或稀散生剛毛。花蕾卵圓狀長圓形或寬卵形,長1.5-3.5厘米,寬1-3厘米,無毛;萼片2,寬卵形,綠色,邊緣膜質;花瓣4,近圓形或近扇形,長4-7厘米,寬3-11厘米,邊緣淺波狀或各式分裂,白色、粉紅色、紅色、紫色或雜色;
雄蕊多數,花絲線形,長1-1.5厘米,白色,花葯長圓形,長3-6毫米,淡黃色;子房球形,直徑1-2厘米,綠色,無毛,柱頭(5-)8-12(-18),輻射狀,連合成扁平的盤狀體,盤邊緣深裂,裂片具細圓齒。
蒴果球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4-7厘米,直徑4-5厘米,無毛,成熟時褐色。種子多數,黑色或深灰色,表面呈蜂窩狀。花果期3-11月。
勿忘我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單一或數條簇生,高20-45厘米,通常具分枝,疏生開展的糙毛,有時被捲毛。基生葉和莖下部葉有柄,狹倒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達8厘米,寬5-12毫米,先端圓或稍尖,基部漸狹,下延成翅,兩面被糙伏毛,毛基部具小形的基盤;
莖中部以上葉無柄,較短而狹。花序在花期短,花後伸長,長達15厘米,無苞片;花梗較粗,在果期直立,長4-6毫米,與萼等長或稍長,密生短伏毛;花萼長1.5-2.5毫米,果期增大,長4-5毫米,深裂為花萼長度的2/3至3/4,裂片披針形,頂端漸尖,密被伸展或具鉤的毛;
花冠藍色,直徑6-8毫米,筒部長約2.5毫米,裂片5,近圓形,長約3.5毫米,喉部附屬物5,高約0.5毫米;花葯橢圓形,先端具圓形的附屬物。小堅果卵形,長約2毫米,寬1毫米,暗褐色,平滑,有光澤,周圍具狹邊但頂端較明顯,基部無附屬物。
桔梗
莖高20~120厘米,通常無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極少上部分枝。
葉全部輪生,部分輪生至全部互生,無柄或有極短的柄,葉片卵形,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7厘米,寬0.5~3.5厘米,基部寬楔形至圓鈍,急尖,上面無毛而綠色,下面常無毛而有白粉,有時脈上有短毛或瘤突狀毛,邊頂端緣具細鋸齒。
花單朵頂生,或數朵集成假總狀花序,或有花序分枝而集成圓錐花序;花萼鍾狀五裂片,被白粉,裂片三角形,或狹三角形,有時齒狀;花冠大,長1.5~4.0厘米,藍色、紫色或白色。
蒴果球狀,或球狀倒圓錐形,或倒卵狀,長1~2.5厘米,直徑約1厘米。花期7~9月。
百合
多年生草本,株高70~150厘米。鱗莖球形,淡白色,先端常開放如蓮座狀,由多數肉質肥厚、卵匙形的鱗片聚合而成。
根分為肉質根和纖維狀根兩類。
肉質根稱為「下盤根」,多達幾十條,分布在45~50厘米深的土層中,吸收水分能力強,隔年不枯死。纖維狀根稱「上盤根」,「不定根」,發生較遲,在地上莖抽生15天左右、苗高10厘米以上時開始發生。
形狀纖細,數目多達180條,分布在土壤表層,有固定和支持地上莖的作用,亦有吸收養分的作用。每年與莖干同時枯死。有鱗莖和地上莖之分。
莖直立,圓柱形,常有紫色斑點,無毛,綠色。有的品種(如卷丹、沙紫百合)在地上莖的腋葉間能產生「珠芽」;有的在莖入土部分,莖節上可長出「籽球」。
珠芽和籽球均可用來繁殖。葉片總數可多於100張,互生,無柄,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全緣,葉脈弧形。有些品種的葉片直接插在土中,少數還會形成小鱗莖,並發育成新個體。
花大、多白色、漏斗形,單生於莖頂。蒴果長卵圓形,具鈍棱。
種子多數,卵形,扁平。6月上旬現蕾,7月上旬始花,7月中旬盛花,7月下旬終花,果期7~10月。
Ⅳ 黃槿的特徵
黃槿 (學名: Hibiscus tiliaceus ,英文名稱: Cuban Bast )[2],別稱黃木槿[3]、朴仔[4]、披麻、銅麻、港麻、海麻、河麻、山加半、桐花[5]、鹽水面頭果、古老仔[6]、糕仔樹[7]及粿葉樹等,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被歸類為廣義紅樹林上的植物[8][9][10]。花期7-8月[11]。
分布
黃槿多長於平地或濱海地區,原產於東半球熱帶地區。在中國境內,主要分布於華南地區[3],中國台灣全島之海岸附近地區,越南、緬甸、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寮國等地亦有分布[5]。 形態特徵
黃槿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喬木植物[2][11],可高達4-7米。樹干灰色無毛,縱裂[6],有時呈攀援狀。葉廣卵形或近圓形,革質,頂端急尖,基部呈心形,全緣或微波狀齒緣,疏披星狀毛,背面淺灰白色,密披茸毛和星狀毛,表面有鹽線體排出鹽份[2],長約7-15厘米;葉托近長橢圓形,頂端急尖,外面疏披星狀毛,長約2-3厘米,寬約1.2-1.5厘米。花為總狀花序,單生於葉腋,或由數朵排成腋生或頂生;苞片一對,小苞7-10枚;花冠鍾形,黃色,中央暗紫色;花瓣外面披星狀毛,長約5厘米;花萼裂片5裂,頂端漸尖,披短柔毛,長約2厘米;柱頭扁平;雄蕊管長約2厘米,雄蕊束末超出於花冠[12]。果為橢圓形蒴果,果皮骨質,短喙,披黃色柔毛,長約2-2.5厘米,成熟後開裂[13]。種子無毛有散生乳頭狀小疣[3]。
用途
黃槿有抗鹽抗旱的特性,可作為熱帶海岸地區防風、防沙、防潮的優良樹種[11]。葉片可供作蒸煮糕粿的枕葉,因而有糕仔樹及粿葉樹[12]等別稱。樹皮纖維可製作繩索[13]或織網[3]。 黃槿的葉及樹皮可治支氣管炎及咳嗽,葉外敷可治腫毒及作洗滌劑之用,根可作解熱及催吐劑
Ⅳ 黃槿是什麼品種
黃槿為常綠小喬木,其花冠為鍾型,因為在台灣鄉間常用黃槿的葉片做包裹粽餅,所以又叫糕仔樹。黃槿不但可以用作觀賞,還有一定的葯用價值,在我國的華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均有分布。
黃槿
黃槿的花兩性,單生,腋生。常數花排列成聚散花序,總花梗長4-5cm;花梗長1-3cm,基部有1對托葉狀苞片;小苞片7-10,線狀披針形,被絨毛,中部以下連合成杯狀;萼長1.5-2.5cm,基部合生,萼裂5,外具附萼(總苞),附萼5裂;花瓣5枚,披針形,被絨毛;花冠鍾形,直徑6-7cm,花瓣黃色,內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長約4.5cm,外面密被黃色星狀柔毛;雄蕊往長約3cm,平滑無毛;花柱枝5,被細腺毛。雨果卵圓形,長約2cm,被絨毛,果爿。木質。種子光滑,腎形。
中文學名:黃槿
拉丁學名:Hibiscus tiliaceus
別稱:糕仔樹、桐花、鹽水面夾果、朴仔、欖麻、海麻、海羅樹、弓背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錦葵目
亞目:亞科類植物
科:錦葵科
族:木槿族
屬:木槿屬
種:黃槿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華南
細胞分裂方式:有絲分裂
英文名:Cuban Bast
Ⅵ 黃槿是一種什麼樣的植物
黃槿 Hibiscus tiliaceus L.
常綠灌抄木或小喬木,高4-10米;襲樹皮灰白色,小枝近無毛。葉革質,近圓形,
長寬約7-15厘米,上面綠色,下麵灰白色,密生星狀絨毛,葉脈7-9條;葉柄長
3-8厘米;托葉早落。花頂生或腋生,常數花排7-10,條狀披針形,中部以下連合
成杯狀;萼長1/5-3厘米,基部1/4處合生,裂片5,披針形;花冠黃色,直徑6-7
厘米。蒴果卵圓形,長2厘米,5瓣裂,果瓣木質,種子多數,平滑。
分布於台灣、廣東;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和大洋洲生海邊堤岸。樹皮纖維
供製繩索;嫩枝葉作蔬菜;木材供建築、造船及傢具等用。
引用處有圖
Ⅶ 這個是什麼樹啊,在雲南看到的。
黃槿[huáng jǐn]
黃槿為常來綠小喬自木,高可達4-7公尺。葉子大,心型,有長柄。花黃色,花冠鍾型,蒴果。台灣鄉間其葉常用作包裹粽餅之用,故又叫糕仔樹。主要分布華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如廣東、廣西、台灣鄉間等。作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木薯中毒。外用治瘡癤腫毒。
中文學名
黃槿
拉丁學名
Hibiscus tiliaceus
別 稱
糕仔樹、桐花、鹽水面夾果、朴仔、欖麻、海麻、海羅樹、弓背樹。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錦葵目
亞 目
亞科類植物
科
錦葵科
族
木槿族
屬
木槿屬
種
黃槿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華南
細胞分裂方式
有絲分裂
英文名
Cuban Bast
Ⅷ 求樹名容易插生,生長比較快,樹葉大,花是黃色,遮陰面積大。
黃槿
常綠小喬木,高可達4-7公尺。葉子大,心型,有長柄。花黃色,花冠鍾型回,蒴果。台灣鄉間其葉常用答作包裹粽餅之用,故又叫糕仔樹。主要分布華南、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熱帶季雨林及雨林區,如廣東、廣西、台灣鄉間等。作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治木薯中毒。外用治瘡癤腫毒。
中文學名:黃槿
拉丁學名:Hibiscus tiliaceus
別稱:糕仔樹、桐花、鹽水面夾果、朴仔、欖麻、海麻、海羅樹、弓背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錦葵目
亞目:亞科類植物
科:錦葵科
族:木槿族
屬:木槿屬
種:黃槿
分布區域:主要分布華南
細胞分裂方式:有絲分裂
英文名:Cuban B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