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紀花卉
㈠ 個舊地區地層、構造、礦產及構造分區發展史
雲南個舊錫多金屬礦礦床概述
Introction
地質背景及區域概況
礦床基本特徵
成礦基本地質條件
成因分析及簡單依據
結論
大地構造位置
個舊錫礦地處華南地槽褶皺區右江地槽褶皺帶西緣,位於華南及東南亞板塊,印度板塊,菲律賓海板塊交接部位附近.右江地槽褶皺帶北以彌勒—師宗岩石圈斷裂與華南及東南亞板塊揚子陸核相接,南臨菲律賓海板塊,西南以哀牢山—黑水河超岩石圈斷裂與藏滇地槽褶皺系相連,再往西為印度板塊.
一,地質背景及區域概況
地層
礦田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是中三疊統的個舊組碳酸鹽岩石和法郎組砂頁岩夾泥質灰岩,白雲岩等.各舊組為主要圍岩,岩性為灰岩,白雲質灰岩,灰岩白雲岩和白雲岩互層.局部夾薄層泥質灰岩.
構造
礦區內NE-NNE褶皺斷裂是主要容礦控礦構造.SN向的個舊斷裂縱貫個舊全區,將礦區分為東區和西區兩部分,東區是主要錫銅多金屬成礦區.五子山復背斜是礦區一級大型褶皺構造,延長達30km,寬大於15km,橫跨五指山復背斜之上的近EW向斷裂構造的東西兩端因受近SN向斷裂的控制,造成了"梯子格"式,這些"梯子格"與五子山復背斜控制著個舊東區的五大礦田,即馬拉格,松樹腳,高松,老廠,卡房礦田.
岩體
本區中生代岩漿活動強烈,以岩山晚期的黑雲母花崗岩侵入作用為主.西區岩提出露廣泛,除大面積的黑雲母花崗岩外,還有較早侵入的基性和鹼性岩.東區多位隱伏岩體,只有零星分布.(見圖)
岩漿岩及有關礦床地質圖
二,礦床基本特徵
礦體
個舊原生錫多金屬礦主要礦床類型分為:層間硫化物錫多金屬礦床和花崗岩接觸帶矽卡岩型錫多金屬礦及脈狀礦.主要礦點有:打磨山,馬拉格,松樹腳,蘆塘壩,老廠,雙竹,金光坡等
層間硫化物錫多金屬礦
礦體形態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條帶狀分布於個舊組層位中.部分礦體已為氧化礦,則稱為層間氧化礦.此類礦體不但與岩漿作用有關,而且隱含著許多非岩漿熱液信息.
矽卡岩型硫化物礦床
該類礦床主要產於花崗岩與白雲岩接觸帶上,錫石及金屬硫化物形成浸染狀,網脈狀和緻密塊狀礦石,而礦體形態則多呈陡傾斜的脈狀,柱狀,緩傾斜的透鏡狀,似層狀或不規則囊狀,此外還在花崗岩超覆下盤產生"凹兜"狀礦體.礦體形狀受花崗岩與圍岩接觸面形態控制,與花崗岩作用極為密切.
熱液脈狀礦
礦區脈狀礦床有石英脈黑鎢礦床,電氣石細脈帶礦床,此類礦床其礦脈的產出直接受構造裂隙控制.
礦石
滇東南個舊大型錫多金屬礦床塊狀硫化物礦石多為塊狀構造和條帶狀構造.各個礦床均見有由疏化物,硅質岩,碳酸鹽岩或碎屑岩組成的低角度斜層理和交鍺層理等.在鏡下多見由黃鐵礦,磁黃鐵礦與硅質岩,粘土岩構成的顯微層理和由膠黃鐵礦等礦物組成的膠狀結構和鮞狀結構發育.主礦體外圍的浸染狀礦化也主要白膠黃鐵礦組成,這種礦石也可為品位很高的礦石.一般遠離主礦體層位,多表現為稀疏浸染狀礦石.有些礦床還發育有細脈狀,網脈狀礦石,但它們一般出現在層狀硫化物礦.另外還發現有化石及各種交代結構
成礦期
前震旦紀
震旦紀—早古生代
泥盆紀—三疊紀地
侏羅紀—第四紀
各具體成礦期內的構造背景,礦種,成礦作用和成礦時代見下圖
三,成礦熱液及包裹體
個舊錫礦礦區成礦熱液活動元素組合表現為岩漿期後熱液的特點,礦床元素組合類型及蝕變元素地球化學分帶與花崗岩頂面的空間關系顯示與受花崗岩頂面控制的溫度梯度的控制.因此可得東區成礦熱液活動體系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是花崗岩,花崗岩既是成礦物源的供給體,又是熱液活動體系的主要驅動營力—熱源,熱液活動體系受區域應力驅動影響較小.根據包裹體H,O同位素組成研究,成礦熱液活動有地下水的混合作用.因此認為成礦熱液是花崗岩岩漿期後熱液與地下水構成的混合體系並受侵位花崗岩熱力驅動.
成礦熱液活動體系基本上為開放系統.元素地球化學研究表明,成礦熱液活動對區內上覆地層造成了廣泛的蝕變影響,一部分熱液活動元素受距熱液活動中心距離的控制,其元素地球化學異常,具有垂向上向上衰減的普遍現象,成礦作用表現出良好的空間分帶.
成礦熱液活動體系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以構造斷裂(包括裂隙)導流為主.
四,礦床成因,成礦模式及簡單依據
成因
1,熱水沉積成礦依據
(1)礦體產狀
礦體產狀是成礦作用最直觀的反映.個舊層間熱液型錫多金屬礦床,其中大部分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出與地層同步褶曲, 最多可達8~9層,這種與地層產狀一致的礦體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熱水沉積成礦的特點.
(2)礦石中鮞狀黃鐵礦,膠狀黃鐵礦及鮞狀黃鐵礦中錫石包體的存在 通過礦相顯微鏡觀察,個舊錫礦層間塊狀硫化物礦石的部分樣品可見到典型的鮞狀黃鐵礦,膠狀黃鐵礦.鮞狀黃鐵礦成因,為富硫化物的熱液噴出海底之後在排氣口或熱泉口附近發生的一種膠體硫化物的沉澱作用,具有化學作用和沉積成因的雙重特點.
(3)沉積層理和條帶狀錫石硫化物礦石
層狀礦體中硫化物呈條帶狀,浸染狀順層分布,與硅質岩,少量粘土類硅酸鹽礦物,泥岩,泥質碳酸鹽岩構成紋層或條帶,局部可見低角度交錯層理,有的微層理和顯微交錯層理是厘米級的
(4)生物結構
個舊礦區一些條帶狀礦石中發現了藻類化石,將這種絲狀體在掃描電鏡下放大1000倍,甚至更大時,發現裡面的充填物主要是硫化物和硅質,其單體和群體形態與那些在現代海底熱泉和噴氣口附近發現的絲狀體極其相似.
2,岩漿熱液成礦主要依據
花崗岩曾一度被視為錫多金屬礦床的唯一物質來源.花崗岩被認為是個舊組錫多金屬礦床的成礦母岩,前人從岩石學方面,岩石化學方面,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乃至熔化實驗等諸方面都印證了個舊花崗岩系列在整個演化過程中成礦跨度大,較為突出的是在演化過程中成礦起點早,即在岩漿處於較基性階段就有好的成礦背景.花崗岩中的黑雲母常為含錫礦物的載體,黑雲母解離後釋放出錫,而後又被成礦流體萃取沉澱成礦為錫的一種成礦方式.花崗岩與錫礦床緊密相依,每一個礦田中有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小花崗岩岩株控制礦段,並以花崗岩為中心,由內向外形成矽卡岩白鎢礦床→錫,銅礦床→錫,鉛礦床→銀,錫,鉛,鋅礦床,成礦溫度由450℃→350℃→300℃→200℃,這表明成礦溫度受花崗岩體控制.以上可見個舊燕山晚期殼源重熔花崗岩體為個舊超大型錫礦的形成提供了礦源和熱源,是無庸置疑的.
成礦模式
1)與花崗岩有的關硫化物的硫同位素測定結果表明東區比西區深源硫多.東區花崗岩酸度比西區高,花崗岩中錫的豐度比西區的高一倍說明東區以深源酸性分異岩漿為主,西區以重熔型岩漿為主.其含硫,錫等成礦元素東區要比西區豐富得多.
2)花崗岩漿上升途中還同化部分含礦物質較高的地層並且萃取地層中的成礦元素.
3)個舊東區花崗岩漿上升到中三疊統個舊組碳酸鹽地層中停止,花崗岩侵位最高點在個舊東區北部白沙沖,侵位於中三疊統個舊組白泥洞段第二層內,距中三疊統法郎組第一段頁岩,砂質頁岩,鈣質頁岩夾薄層泥質灰岩這種熱氣液活動的遮擋層還有100m左右.
4)與花崗岩連通的各種早期斷裂為含礦熱氣液上升的通道
5)元素礦物分帶明顯
五,個舊東區錫多金屬礦體找礦評價標志
1)背斜部位的深部常存在花崗岩凸起,向斜部位的深部是花崗岩凹下處.利用電法可探測花崗岩埋藏深度.
2)發育在花崗岩體上的較大斷裂,以東西向組最發育,北東向組次之,北西向組也有分布,這些斷裂及相伴的次級斷裂以及它們的交切部位對找礦最為有利.
3)成帶的大理岩化,退色蝕變及鐵錳碳酸鹽化地帶的深部對找礦有利.
4)利用礦物,元素分帶,化探異常組合,結合地表較大斷裂產狀可以預測埋深於地下的礦種及位置.
5)控礦斷裂夾持的,岩性,岩相變化大的層位,可預測層間破碎帶礦體群產出部位.
6)岩床狀產出的輝綠岩-凝灰岩與花崗岩體陡傾接觸帶可預測花崗岩大凹兜礦體部位.
7)應用地,物,化,遙綜合手段和行之有效的綜合研究,可預測地面以下數百米甚至千米以上埋深的大型礦床(體)部位,並以坑鑽結合方式達到深部找盲礦的目的.
六,參考文獻
滇東南錫多金屬礦床成因商榷 周建平. 徐克勤等
滇東南噴流沉積塊狀硫化物特徵與礦床成因 周建平. 徐克勤等
個舊等錫礦中沉積組構的發現與礦床成因新探 周建平. 徐克勤等
個舊錫礦的礦床成因與找礦新發現 秦德先.
個舊錫礦成礦熱液活動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指示 陶琰.馬德雲.高振敏
個舊—大廠地區地質構造演化及錫多金屬成礦 秦德先.談樹成等
個舊錫礦區域地殼演化與成礦探討 談樹成. 秦德先等
個舊錫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鉛同位素組成特徵及其成因意義 張歡.高振敏
個舊礦區發現一種富錫礦類型——花崗岩錫礦體 徐雲端. 李玉新
史料考證與找礦(之四):個舊錫礦 薛步高.
個舊錫礦區鮞狀黃鐵礦和膠狀結構黃鐵礦中錫的分布及其成因意義 張歡等
個舊礦區殼源重熔岩漿岩石系列特徵,演化及成岩成礦作用 戴福盛
雲南個舊塘子凹錫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徵 馬振飛 陳宏圖
雲南個舊錫礦床成因研究綜述 張歡. 高振敏. 馬德雲. 陶琰.
個舊塘子凹錫多金屬礦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賈潤幸. 方維萱等
㈡ 請問地球生命的起源主要經歷哪五個階段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齡一致。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太古代[前震旦紀(18億年前到45億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紀(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於太古代。
震旦紀(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徵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於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古生代開始
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
寒武紀(5億7千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 三葉蟲時代
寒武紀(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5.4億年,延續了4000萬年。寒武紀是生物界第一次大發展的時期,當時出現了豐富多樣且比較高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從而有可能研究當時生物界的狀況,並能夠利用生物地層學方法來劃分和對比地層,進而研究有機界和無機界比較完整的發展歷史。
比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寒武紀的生物界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為主。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如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筆石動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節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最為重要,其次為腕足動物。此外,古杯類、古介形類、軟舌螺類、牙形刺、鸚鵡螺類等也相當重要。拋開牙形石不說,高等的脊索動物還有許多其他代表,如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華夏鰻、雲南魚、海口魚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皮開蟲,美國上寒武統的鴨鱗魚。
奧陶紀(5億1千萬年前到4億3千8百萬年前
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紀的生物界較寒武紀更為繁盛,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發展,其中以筆石、三葉蟲、鸚鵡螺類和腕足類最為重要,腔腸動物中的珊瑚、層孔蟲,棘皮動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節肢動物中的介形蟲,苔蘚動物等也開始大量出現。
奧陶紀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脈地區出現了原始脊椎動物異甲魚類——星甲魚和顯褶魚,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異甲魚類。植物仍以海生藻類為主。
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
志留紀(4.38億年前到4.1億年前) 筆石的時代,陸生植物和有頜類出現
志留紀(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本紀始於距今4.35億年,延續了2500萬年。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
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志留紀的生物面貌與奧陶紀相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海生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時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門類的種屬更替和內部組分都有所變化。如筆石動物保留了雙筆石類,新興的單筆石類也很繁盛;腕足動物內部的構造變得比較復雜,如五房貝目、石燕貝目、小嘴貝目得到了發展;軟體動物中頭足綱、鸚鵡螺類顯著減少,而雙殼綱、腹足綱則逐步發展;三葉蟲開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發展;節肢動物中的板足鱟,也稱「海蠍」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廣泛分布;珊瑚綱進一步繁盛;棘皮動物中海林檎類大減,海百合類在志留紀大量出現。
脊椎動物中,無頜類進一步發展,有頜的盾皮魚類和棘魚類出現,這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魚類開始征服水域,為泥盆紀魚類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類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陸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現,植物終於從水中開始向陸地發展,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志留紀:
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發展壯大。在4億多年前的志留紀,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態,熱鬧非凡,植物已發展到大海藻,動物發展到低等的脊椎動物魚類。而陸地上的生命卻十分罕見,幾乎到處是童山禿嶺,一片荒涼。 末期,由於地殼劇烈運動,地球表面普遍出現了海退現象,不少水域變成了陸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滄海巨變,對水中的生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圓口類很象魚,但缺乏成對的胸、腹鰭、特別是嘴巴上沒有上下頜,所以又叫"無頜類"。古代的無頜類,都是些體外披著硬骨片的"甲胄魚"。古代的無頜類,從奧陶紀出現以後,在志留紀很繁盛。但因為無頜,生活方式落後,僅能以流入中內的水中夾雜的食物為食,所以在生存斗爭中,它們敵不過新興的有頜魚類而日趨衰落了。
泥盆紀(4.1億年前到3.6億年前) 魚類的時代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4.1億年,延續了約5500萬年。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的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腕足類在泥盆紀發展迅速,志留紀開始出現的石燕貝目成為泥盆紀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貝目、扭月貝目、無洞貝目和小嘴貝目在劃分和對比泥盆紀地層中也極為重要。
泡沫型和雙帶型四射珊瑚相當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為主,雙帶型珊瑚開始興起;中、晚泥盆世以雙帶型珊瑚佔主要地位。
鸚鵡螺類大大減少,菊石中的棱菊石類和海神石類繁盛起來。
正筆石類大部分絕滅,早泥盆世殘存少量單筆石科的代表。
竹節石類始於奧陶紀,泥盆紀一度達到最盛,泥盆紀末期絕滅。其中以薄殼型的塔節石類最繁盛,光殼節石類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紀又進入一個發展高峰,這個時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現為特徵。
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於泥盆紀。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 「魚類的時代」。早泥盆世以無頜類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魚相當繁盛,它們已具有原始的顎,偶鰭發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較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類植物,多為形態簡單、個體不大的草本類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優勢,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發達,出現了原始的楔葉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來時,裸蕨植物瀕於滅亡,石松類繼續繁盛,節蕨類、原始楔葉植物獲得發展,新的真蕨類和種子蕨類開始出現。
進入 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的時代
石炭紀 兩棲動物的時代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石炭紀又是地殼運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著極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氣候分異現象又十分明顯,北方古大陸為溫暖潮濕的聚煤區,岡瓦納大陸卻為寒冷的大陸冰川沉積環境。氣候分帶導致了動、植物地理分區的形成。
石炭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與泥盆紀比較起來,有了顯著的變化。淺海底棲動物中仍以珊瑚、腕足類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動物中,出現了新興的筳類,菊石類仍然繁盛,三葉蟲到石炭紀已經大部分絕滅,只剩下幾個屬種。
最早發現於泥盆紀的昆蟲類,在石炭紀得到進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疊紀的昆蟲就達1300種以上。陸生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兩棲動物佔到了統治地位。早石炭世一開始,兩棲動物蓬勃發展,主要出現了堅頭類(也稱迷齒類),同時繁盛的還有殼椎類。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與晚泥盆世相似,古蕨類植物延續生長,但只能適應於濱海低地的環境;晚石炭世植物進一步發展,除了節蕨類和石松類外,真蕨類和種子蕨類也開始迅速發展。裸子植物中的苛達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成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疊紀 重要的成煤期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二疊紀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主要門類仍是筳類、珊瑚、腕足類和菊石,但組成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
脊椎動物在二疊紀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魚類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等有了新發展,軟骨魚類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中龍類游泳於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龍為代表;盤龍類見於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獸孔類則是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世界各地皆有發現。
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帶的面貌。
古生代到此結束....中生代開始啦!!!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的時代!
三疊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生物變革方面,陸生爬行動物比二疊紀有了明顯的發展。古老類型的代表(如無孔亞綱和下孔亞綱)基本絕滅,新類型大量出現,並有一部分轉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動物在三疊紀末期也出現了。由於陸地面積的擴大,淡水無脊椎動物發展很快,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面貌也為之一新。菊石、雙殼類、有孔蟲成為劃分與對比地層的重要門類,而筳及四射珊瑚則完全絕滅。
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典型的早期槽齒類表現出許多原始的特點,且僅限於三疊紀,其總體結構是後來主要的爬行動物以至於鳥類的祖先模式;恐龍類最早出現於晚三疊世,有兩個主要類型:較古老的蜥臀類和較進化的鳥臀類。海生爬行類在三疊紀首次出現,由於適應水中生活,其體形呈流線式,四肢也變成槳形的鰭;似哺乳爬行動物亦稱獸孔類,四肢向腹面移動,因此更適於陸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見於晚三疊世,屬始獸類,所見到的化石都是牙齒和頜骨的碎片。
三疊紀時,晚二疊世倖存的齒菊石類大量繁盛起來,中、晚三疊世的大部分菊石有發達的紋飾,有許多科是三疊紀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為劃分和對比地層創造了極重要的條件。
雙殼類也有明顯變化,晚古生代的種類只有很少數繼續存在,產生了許多新種類,並且數量相當繁多。尤其在晚三疊世,一些種屬的結構類型變得復雜,個體也往往比較大。由於三疊紀的環境與古生代不同,非海相雙殼類逐漸繁盛起來。
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其中除本內蘇鐵目始於三疊紀外,其它各類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開始有了發展,但並不佔重要地位。二疊紀的乾燥性氣候延續到了早、中三疊世,到了中三疊世晚期植物才開始逐漸繁盛。晚三疊世時,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陸植物的主要統治者。
朱羅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始於距今2.03億年,結束於1.35億年,共經歷了6800萬年。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佔領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類型——鳥臀類的四個主要類型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恐龍的另一類型——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食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主要是魚龍及蛇頸龍,它們成為海洋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成員。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復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松柏類也佔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堊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由極盛走向衰滅
白堊紀(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5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
劇烈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導致了白堊紀生物界的巨大變化,中生代許多盛行和占優勢的門類(如裸子植物、爬行動物、菊石和箭石等)後期相繼衰落和絕滅,新興的被子植物、鳥類、哺乳動物及腹足類、雙殼類等都有所發展,預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階段——新生代的來臨。
爬行類從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達到極盛,繼續佔領著海、陸、空。鳥類繼續進化,其特徵不斷接近現代鳥類。哺乳類略有發展,出現了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的真獸類。魚類已完全的以真骨魚類為主。
白堊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最重要的門類仍為菊石綱,菊石在殼體大小、殼形、殼飾和縫合線類型上遠較侏羅紀多樣。海生的雙殼類、六射珊瑚、有孔蟲等也比較繁盛。淡水無脊椎動物以軟體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和節肢動物的介形類、葉肢介類為主。
早白堊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本內蘇鐵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為主,真蕨類仍然繁盛。從早白堊世晚期興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堊世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統治地位。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b2]地球歷史的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是,在真正的陸生植物--裸子植物--興盛的時候,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了。因此,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中生代雙可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爬行動物到中生代成了當時最繁榮昌盛的脊椎動物,它們形態各異,各成系統,霸佔一方,到處是"龍"的天下。向海洋發展的,如魚龍;向天空發展的,如飛龍;向陸地發展的,如各式各樣的恐龍。 2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早期以後,有些陸生爬行動物又返回海洋,先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魚龍、蛇頸龍等,其中,一些還是當時海洋中顯赫一時的大動物。 爬行類由爬行到飛行的種類也不少,如喙嘴龍,翼手龍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飛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是一代代有利於飛行的變異積累的結果。
新生代開始啦!!它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的時代!!
第三紀 被子植物的時代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地球歷史的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是,在真正的陸生植物--裸子植物--興盛的時候,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了。因此,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中生代雙可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爬行動物到中生代成了當時最繁榮昌盛的脊椎動物,它們形態各異,各成系統,霸佔一方,到處是"龍"的天下。向海洋發展的,如魚龍;向天空發展的,如飛龍;向陸地發展的,如各式各樣的恐龍。 2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早期以後,有些陸生爬行動物又返回海洋,先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魚龍、蛇頸龍等,其中,一些還是當時海洋中顯赫一時的大動物。 爬行類由爬行到飛行的種類也不少,如喙嘴龍,翼手龍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飛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是一代代有利於飛行的變異積累的結果。
第四紀 勞動創造了人類
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歷史的最新階段,始於距今175萬年。第四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兩個階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轉暖為標志,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
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於現代。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而人類的出現與進化則更是第四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動物在第四紀期間的進化主要表現在屬種而不是大的類別更新上。第四紀前一階段——更新世早期哺乳類仍以偶蹄類、長鼻類與新食肉類等的繁盛、發展為特徵,與第三紀的區別在於出現了真象、真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的一些類別和不少屬種相繼衰亡或滅絕。到了第四紀的後一階段——全新世,哺乳動物的面貌已和現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資料證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古猿與最早的人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能製造工具,特別是製造石器。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勞動使人類根本區別於其它一切動物,勞動創造了人類。另一個主要特點是人能直立行走。從古猿開始向人的方向發展的時間,一般認為至少在1000?萬年以前。
第四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小型有孔蟲、六射珊瑚等佔主要地位。陸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其它脊椎動物中真骨魚類和鳥類繼續繁盛,兩棲類和爬行類變化不大。
高等陸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紀中期以後已與現代基本一致。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變化,逐漸形成今天的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植物群。微體和超微的浮游鈣藻對海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萬年以來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圖的時期,哺乳動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發展,其中就有大量發展起來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質基礎。 最早的有胎盤哺乳動物是食蟲類。它們大都是些以昆蟲為食的小動物,現代的刺蝟是它們的後裔。它們在不同的自然環境里曾先後幾次"趨異"進化,發展成20多個不同的類群,形成了有胎盤哺乳動物的大繁榮。
新生代詳細劃分(單位:百萬年)
第三紀古新世 65―53
始新世 53—36.5
漸新世 36.5―23
中新世 23―5.3
上新世 5.3―1.8
第四紀更新世 1.8―0.01
全新世 0.01―現代
地球上的地殼發展階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殼薄弱活動;海洋沉積占絕對優勢;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塊。
2
震旦紀
海洋沉積占優勢;古地台形成。
3
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
加里東運動, 海洋沉積仍占優勢;末期,加里東地槽褶皺隆起。
4
泥盆紀―石炭紀―二迭紀
海西運動,陸相對擴大;末期許多地槽隆起,北大陸聯合,南大陸開始解體。
5
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
燕山運動,南大陸解體,北大陸普遍活動;環太平洋地槽內帶隆起成山。
6
第三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古地台、古褶皺普遍活動;古地中海帶及環太平洋外帶,隆起成山。
7
第四紀更新世、全新世―新構造期
差異升降顯著,冰川廣布。
地球上的動物界發展階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產生
2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
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
3泥盆紀
魚時代
4石炭紀―二迭紀
兩棲動物時代
5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
爬行動物時代
6第三紀
哺乳動物時代
7第四紀
人類時代
地球上的植物界發展階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產生
2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早期
海生藻類時代
3奧陶紀早期―石炭紀―二迭紀早期
陸生孢子植物時代
4二迭紀早期―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中期
裸子植物時代
5白堊紀中期―第三紀―第四紀
被子植物時代
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
1地球天文時期
2太古代 前震旦紀
藻類、海棉
3元古代: 震旦紀
藻類、海棉
4古生代: 寒武紀
藻類、海棉、腕足動物、海林檎、三葉蟲、
奧陶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
志留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鸚鵡螺、
泥盆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鱗木、鸚鵡螺、
石炭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沙魚、鱗木、鸚鵡螺、
二迭紀:藻類、海棉、珊瑚、海百合、三葉蟲、沙魚、鱗木、鸚鵡螺
㈢ 多種多樣的植物
不開花植物中的 藻 類、苔蘚 類和 蕨 類植物能自己進行 光合作用 製造養料,這版和開花植物是權一樣的。
植物莖中含有木質較少的植物叫 草本植物;植物莖中含有大量的木質,一般比較堅硬的叫 木本植物.
比較:蕨類植物和開花植物有哪些不同?
蕨類植物靠孢子繁殖,開花植物是靠種子繁殖
蕨類植物是孢子植物,開花植物是種子植物
㈣ 文唐四寶是哪四寶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筆、墨、紙、硯」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毛筆的製造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戰國時,毛筆的使用已相當地發達。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從筆的用途來分,有山水筆、花卉筆、葉筋筆、人物筆、衣紋筆、設骨筆、彩色筆等。
湖筆的產地在浙江吳興縣善璉鎮。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綉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湖筆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按大小規格,又可分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種。湖筆,又稱「湖穎」。穎是指筆鋒尖端一段整齊透亮的部分,筆工們稱為「黑子」,這是湖筆最大的特點。這種筆蘸黑後,筆鋒仍是尖形,把它鋪開,內外之毛整齊而無短長。這一帶的山羊,每隻平均只出三兩筆料毛,有鋒穎的也只有六錢。一支湖筆,筆頭上的每一根具有鋒穎的毛都是在無數粗細、長短、軟硬、曲直、圓扁的羊毛中挑選出來,具有尖圓齊健,毫細出鋒,毛純耐用的優點。
徽墨產於徽州地區的屯溪、歙縣、績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徽墨以松為基本原料,滲入20多種其他原料,精製而成。成品具有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經久不褪、馨香濃郁及防腐防蛀等特點,宜書宜畫。高檔徽墨有超頂漆煙、桐油煙、特級松煙等。 徽墨的生產始於南唐。創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葉至唐未,由於藩鎮之亂,連年征戰,大量的人口和經濟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縣)南遷,為黃山白岳之奇和練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時得皖南的古松為原料,又改進了搗松、和膠等技術,終於創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經久不褪,香味濃郁的佳墨。南唐後主李煜,雅愛書法繪事,將召奚廷擔任墨務官,井賜給「國姓」的獎勵。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李廷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宋宣和年間,就出現了「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局面。 宋時,隨著制里亞的繁榮,形成了「徽人家傳戶習」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況。黟縣的張遇、黃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吳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紀制墨業的著名人物。張遇是油煙墨的創始人,以制「供御墨」聞名於世,其「龍香劑」為歷代收藏家追來的瑰寶;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燒之,得煙極黑,名為漆煙,人稱其墨「十年如石,一點如漆」;吳磁所造之墨的妙處在於「滓不留硯」,曾得宋孝宗犒賞緡線二萬的獎勵。風靡一時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譽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的優點,被稱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後,蘇東坡寫下「一如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的詩句悼念他。
宣紙因產於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宣紙生產主要集中在徑縣。宣紙因質地細薄、棉韌、潔白、緊密而著稱於世。 以耐老化、拉力強及不變色為最大特色,有「千年壽紙」之稱。紅星牌宣紙獲全國著名品牌。 宣紙宣筆產於涇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史籍對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唐。唐乾符年間,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著《歷代名畫淚》中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臘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造紙術已頗發達,並開始把宣紙用於書畫了,但製作水平尚不高,仍需「用法臘之」,方可「摹寫」。 另據《舊唐書》記載,唐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宣城郡一地獻紙尤為精美。到南唐時,後主李煜監制的澄心堂紙。「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落光潤,冠於一時」,可謂是宣紙中之精品。宋代大畫家李伯時,曾用澄心堂紙畫了一幅《五馬圖》,流芳百世。
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因取石於古歙州(今歙縣)的龍尾山,故稱「歙硯」。歙硯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歙硯石質堅韌,具有下墨快、不損筆鋒、墨水不涸、洗之易凈等特點,其中「堅潤」二字體現了歙硯的特色。歙硯的品種繁多,其中以羅紋、眉子為上品。 歙硯始於唐開元年間。據五代陶谷《情異錄》記載,唐開元二年,玄宗賜給宰相張文蔚、楊沙等人的「龍鱗月硯」,就是歙州產的一種較為名貴的金星硯。可見,歙硯的傳世至少有一千二百餘年了。 由於歙硯石包青瑩,紋理縝密,堅潤如玉,磨墨無聲,深得南唐元宗李景的喜愛,故在歙州設置了硯務,並把觀工高手李少微招為硯務官;專理制觀事宜。南唐後主李煜稱澄心堂紙、李廷墨、龍尾棗心現為天下之冠,使歙硯聲名益振。五代末,江南戰亂,硯坑淹沒,制硯業日趨衰落。直到宋朝景年間,校理錢芝到歙縣任職,遣人找到了被淹沒的硯坑,便採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復出,制硯業重又興起。以後嘉右年間,再次征民工開掘。於是,歙硯生產又一次呈現繁榮景象,精品不斷問世,並涌現出以周全為代表的一批雕硯高手。在此期間,一些論述領硯的專著,如《歙州硯譜》、《歙硯說》、《歙石辨》也相繼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館內,尚保存著一批解放後出土的宋代歙硯,其石質堅潤細密,雕琢古樸雅潔,了無繁縟之飾,看後令人爽心悅目。 歙石的地質年代後屬震旦紀,距今十億年,是一種泥質粘板岩,廣東端石的地質年代為泥盆紀,距今四億年,是一種泥質變質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點五度。由於歙石堅潤,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瑩」的優點,為端石所不及。歷史上,贊美歙硯的詩文甚多。如北宋書法四大家蘇武、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都對歙硯作過極高的評價。蘇軾有首詩雲:「羅細無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雲泓,午窗睡起人初靜,時聽西風拉瑟聲。」同見詩人對歙硯迷戀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學士的書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硯後喜吟道:「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硯比擬為價值連城的和氏璧,這足以說明一方精品聯現是何其珍貴而難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