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不可太繁譯文
Ⅰ 沈復浮生六記的全文翻譯
我到山中掃墓時,曾撿來一些好看的有山巒紋理小石頭,回來與芸商量說:「用油灰把宣內州石粘起來,疊容在石盆內做盆景,主要取其色澤均勻;而這種黃色山石雖然古樸,但是用油灰粘起來則顯得黃白相間,而且敲鑿的痕跡顯露,你看怎麼辦為好?」芸說:「選擇頑劣的石頭搗成粉末,抹在油灰粘連的痕跡處,趁著濕摻和在一起,等幹了以後也許會與石頭一樣顏色了。」我便按她的說法,用宜興出的長方泥盆在裡面疊起一個小山峰,向左邊偏斜,而突凸向右方;背面作橫向紋理,好像元代畫家倪瓚所描畫山石的樣式,峻岩凹凸,如同臨江石磯之狀;盆內虛留一角,用河泥種植纖小的白浮萍。石頭上再種植獅子草,俗稱為雲松。經過幾天努力,終於做成了。到了深秋,雲松蔓延遍山,好像藤蔓懸掛在石壁上;花開紅色,白萍也冒出水面,紅白相間,神遊其中,如同登上了蓬萊仙閣。
Ⅱ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的翻譯
一、譯文:我回憶童年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眼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看到細小的東西,我一定會細心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收獲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做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像的景觀,那麼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為這樣都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飛叫,當做青雲白鶴看,果真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高興得直喊痛快。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體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仔細地看。 把繁茂的雜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凸出的地方當做土山,把低窪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裡面游歷的情景,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蟲子在打架,正看得興趣正濃,忽然又一龐然大物, 搬開山,拔倒樹一樣向我而來,原來是一個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都被他吃了。 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便驅逐去別的院子。
二、原文: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插花不可太繁譯文擴展閱讀
一、作者簡介
沈復 (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傑出的文學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全國各地。後到蘇州從事酒業。
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著有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 六卷(後佚兩卷),影響甚大,1936年林語堂曾將這部作品譯成英文 在國外出版。
二、賞析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閑情記趣》,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
Ⅲ 妙法插花 文言文翻譯和原文
原文
其插花朵,數宜單,不宜雙,每瓶取一種不取二色,瓶口取闊大不取窄小,闊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於瓶口中一叢怒起,以不散漫、不擠軋、不靠瓶口為妙,所謂「起把宜緊」也。或亭亭玉立,或飛舞橫斜。花取參差,間以花蕊,以免飛鈸耍盤之病;況取不亂;梗取不強;用針宜藏,針長寧斷之,毋令針針露粳,所謂「瓶口宜清」也。視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則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幾之高低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必須參差高下互相照應,以氣勢聯絡為上,若中高兩低,後高前低,成排對列,又犯俗所謂「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進或出,全在會心者得畫意乃可。
譯文:
插花,多數適宜單數,不宜雙數。每瓶選一種花色,不選兩色。瓶口要寬大,不要狹小,寬大就會讓花枝舒展,無拘無束。
無論五七朵還是三四十朵花,一定要在瓶口中集成一叢,怒放而起,以不散漫、不擠扎、不靠瓶口為妙;這就是所謂的「起把宜緊」。有的亭亭玉立,有的飛舞橫斜。花妖插得參差錯落,並間雜花蕊,以免插得像雜耍轉盤中的鈸和盆一樣。葉要選擇規整不亂的,莖要選擇不僵直的。用竹針的時候,要藏而不露,竹針如果長了,寧可折斷它,不要讓一根竹針從花莖上露出來;這就是所謂「瓶口宜清」。還要看桌子的大小,一張桌子擺三瓶到七瓶就夠了,多了就會眉目不清,就如同市面上的菊展一樣了。根據幾案的高低,插三四寸到二尺五六寸就行了,必須參差高低,互相照應,並能以氣勢聯絡為上。如果中間高兩邊低,或者後面高前面低,或者插得成排成對,這又犯了俗語所說的「錦灰堆」了。或密或疏,或進或出,這些全在與會心的人領悟到插花布局中的畫意才行。
Ⅳ 文言文《妙法插花》翻譯
我閑居在家,桌上的瓶花總是不斷地更換新鮮的。芸對我說:「你的插花中能夠體現風晴版雨露的特徵權,可算是十分精妙傳神。在畫畫的技巧中有畫草蟲的方法,你在插花時為什麼不仿效呢?」我說:「蟲在插花上是會跑來跑去不聽話的,怎麼能仿效呢?」芸說:「我有個辦法,就是怕那樣的做法有罪過。」我說:「你不妨說說看。」她說:「蟲子死後顏色不變,你可以捉來螳螂和知了、蝴蝶之類的昆蟲,用針把它們刺死,用細絲系住蟲的頸部綁在花草當中,整理它們腿的姿態,或者抱梗,或者站在葉上,就像活的一樣,不也很好嗎?」我很高興,按照她的辦法去做,看到的人無不稱絕。如今在閨中尋找,恐怕未必有能夠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Ⅳ 王羲之聖教序譯文
譯文:
聽說天地有形狀,所以顯露在外、覆蓋並且承載著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因為四季沒有形狀,所以深藏著嚴寒酷熱來化育萬物。因此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徵兆;要通曉明白陰陽變化,即使是賢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極少有研究透它的變化規律的。但是天地包容著陰陽變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為天地有形狀;陰陽變化在天地之間而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陰陽變化是沒有形狀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顯露在外並能得到驗證,即使愚蠢的人也會明白;而陰陽的變化隱藏了起來沒有人能看得見,即使是聰明人仍會迷惑不解。
況且佛道推崇虛空,它駕乘著隱秘來操縱著超脫一切的境界,也主張廣泛救濟眾多生靈,用佛教的理論來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發神威就沒有上限,剋制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佛道從大處說它遍布宇宙,從小處說又能收攏一絲一毫。
因為佛道主張不生不滅,超脫一切,所以雖歷經久遠而永不衰落。它有時隱藏,有時顯露,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傳送著無數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機,即使遵循它也沒有誰知道它的邊際的;佛法的流傳,深邃而靜遠,即使推崇它也沒有誰探究出它的根源。
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沒有疑惑不解嗎?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產生並興起的。流傳到大唐漢地就象明亮的美夢一樣,照耀著大唐而流傳著慈愛。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開的時候,語言還沒有傳播,教化還沒有形成,當今人們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禮儀。
在漫長的等待中,人類由渾沌昏暗回歸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時候,世道更替,法度發生了變化。早先佛祖那光輝的容顏被一種顏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開,我們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著佛像,甚至連它身上的三十二個顯著特徵都清晰可見。
於是精妙的語言廣為流傳,才得以從生死的苦難中去拯救萬物。於是先輩說的有道理的話得以長久地傳播,也才能在廣闊的大地上引導眾生度過苦難。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真的正教很難廣泛流傳,各種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華統一歸屬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當的學問卻容易使人依從,於是邪正之間就在教義上交錯雜亂。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觀點;有時沿襲著舊俗便產生了爭執。於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學說,就暫時沿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或興或衰中交替流傳。
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法門的領袖人物。他從小就很聰明,心懷忠誠,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義;長大後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總是堅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門修行。即使是松林澗的清風、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麗華美;即使是仙飲的晨露、明亮的珍珠,豈能和他的明朗潤澤相比?
所以他智慧超群,沒有牽掛,精神清透,並不顯露;他超出「六空」,不同於常人,多少年來沒有人可以和相比。他聚精會神地從內心修煉自己,常以正統佛學的衰落為悲傷;他靜心鑽研佛教,常因這精深的理論被謬傳而感慨嘆息;他想著要有條有理地分辨剖析經文,擴大佛學古代的經文典籍;取掉虛假的,保留真實的,讓後輩學者從此開始不再混淆真偽。
因此他嚮往凈土,就到西域去求學。他冒著生命危險在萬里征途上行進;他拄著拐杖獨自遠行。途中艱險無以計數,早晨的漫天飛雪,行進途中有時找不到棲身之地;傍晚的滾滾風沙,遮天蔽月難辨方向。在萬里山川之上,有著他排開險阻、撥開迷霧前進的身影;在多少個嚴寒酷暑的季節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進的腳印。
他憑著對佛祖的誠心,視付出的辛苦為小事,期望著自己的心願得以實現。他游遍了西域各國,歷時一十七年。他歷經了所有經過的地方,探詢追尋正教。他經雙林;到八水,體會到了佛教聖地的高貴風尚;他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了佛祖生活過的奇珍異途。
他在先賢聖人那裡接受了深奧的學問。對於「一乘」「五律」的佛學教說,他很快就牢記在心中,對「八藏」「三篋 」的佛學理論,他講起來就象波濤流水,滔滔不絕。
於是玄奘從所經過的大小國家中,總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後在中原傳布,從此這宏大的功業得以宣揚。慈仁的雲朵,從西地緩緩飄來,功德無量的佛法象及時雨一樣遍灑在大唐的國土上。
殘缺不全的佛教教義終於恢復完整,在苦難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滅了火屋裡燃燒的熊熊烈火,(解救眾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驅散了昏暗,照耀著眾生到達超脫生死的彼岸。因此懂得了做惡必將因果報應而墜入苦海,行善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升入天堂。
為什麼會有升有墜,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為。比如桂花生長在高高的山嶺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夠滋潤它的花朵;蓮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飛揚的塵土就不會玷污它的葉子。這並不是說蓮花原本潔凈,桂花原本貞潔,的確是因為桂花所依附的條件本來就高,所以那些卑賤的東西不能傷害到它;蓮花依附的本來就很潔凈,所以那些骯臟的東西就玷污不了它。
花草樹木沒有知覺,尚且能憑借好的條件成就善事,更何況人類有血有肉有思維,卻不能憑借好的條件去尋求幸福。希望這部《大唐三藏聖教》經得以流傳廣布,象日月一樣,永放光芒;將這種福址久遠地布撒人間,與天地共存,發揚廣大。
拓展內容: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最早由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稱為《雁塔聖教序》,後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集王聖教序碑刻立於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Ⅵ 繁星春水 譯文 翻譯
這又不是古文,需要翻譯?給你賞析的吧:
一
繁星閃爍著——深藍的空中,何曾聽得見他們的對話?沉默中,微光里,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賞析】短短的幾句,卻勾勒了一幅清幽、明麗、自然和諧的圖畫.而且,作者的想像力是這樣的神奇美妙,那冷冷的夜空中無情感的星星尚能互相贊頌,作者十分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對「人類之愛」的追求.
二
童年呵!是夢中的真 是真中的夢 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賞析】童年是我們逝去的時間,美好而悲傷,所以是夢中的真.因為它曾經真的存在過,所以是真中的夢,也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三
萬頃的顫動—— 深黑的島邊 月兒上來了 生之源 死之所!
【賞析】前三句是描寫月亮升起的景色和環境.萬頃的顫動指海洋如果你住在海邊,對這個會有深刻理解.最難理解的就是最後兩句"生之源,死之所!",一聯系就可以發現,月亮從海上升起,黎明又落入海中.海對於月亮既是出生(升起)的地方又是死亡(降落)的地方,所以是生之源,死之所.在這里,作者想表達的是一種輪回的思想,世間萬物都有這個規律,從哪開始到哪裡結束,都是輪回的.人生也是,先是成長.然後到了老了的時候又返回兒童的心理(老人其實多和他們接觸會發現他們的心理很象小孩子).這是世界的規律 .
四
小弟弟啊!我靈魂中三顆光明喜樂的星.溫柔的,無可言說的,靈魂深處的孩子啊!
【賞析】對童真、童趣、童心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珍愛 在詩人的眼裡,充滿純真童趣的世界才是人間最美的世界.
五
黑暗,怎樣幽深的描畫呢?心靈的深深處,宇宙的深深處,燦爛光中的休息處.
【鑒賞】這首小詩把黑暗比喻的十分恰當,只要你沒雜念,心靈是沒有黑暗的;在宇宙中,是黑暗的,但還有許多想太陽一樣的恆星帶給我們溫暖和光明;而在燦爛光中的休息處的確沒有陽光,可是陽光休息時是在黑暗的夜晚,不久後,沉寂的夜晚將被太陽那強大的光輝所替代,所以黑暗是永遠戰勝不了光明的.
六
鏡子——對面照著,反而覺得不自然,不如翻轉過去好.
【賞析】詩人勸誡我們要把握好現在,勤奮努力地學習,腳踏實地地工作.只有「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的圖畫」,將來的事業才輝煌,人生之路才寬廣.在你「回憶往事的時候」才「能夠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你才能夠自豪地說:我的這一生是過得豐盈充實的,是有意義的.一個「小心」,用詞精妙、無限關愛、叮嚀之情力透紙背.
Ⅶ 杏花 唐 溫憲 這首詩的翻譯,希望能准確一些就好
首聯中的「上」字非常具有動感,展現出杏花開放時的蓬勃生機。總寫杏花的姿態、顏專色
頷聯既寫屬出杏花的香氣與色彩,又暗示了詩人賞花的時間和地點。
頸鏈寫杏花靜落依然完整,花和花蒂一起落下,以及盛開時的繁茂,遮蓋整個枝條
尾聯寫作者看了良久,覺得沒有比杏花更妖嬈的了。
這首詩既有對杏花工筆重彩的特寫,又有對杏花盛開全景的渲染。
純手打翻譯,若對樓主有幫助請採納 謝謝
Ⅷ 插花趣事 文言文翻譯
我閑居在家,桌上的瓶花總是不斷地更換新鮮的.芸對我說:「你的插花中能夠體現風晴雨露版的特徵,可算是十分權精妙傳神.在畫畫的技巧中有畫草蟲的方法,你在插花時為什麼不仿效呢?」我說:「蟲在插花上是會跑來跑去不聽話的,怎麼能仿效呢?」芸說:「我有個辦法,就是怕那樣的做法有罪過.」我說:「你不妨說說看.」她說:「蟲子死後顏色不變,你可以捉來螳螂和知了、蝴蝶之類的昆蟲,用針把它們刺死,用細絲系住蟲的頸部綁在花草當中,整理它們腿的姿態,或者抱梗,或者站在葉上,就像活的一樣,不也很好嗎?」我很高興,按照她的辦法去做,看到的人無不稱絕.如今在閨中尋找,恐怕未必有能夠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Ⅸ 李清照 蝶戀花.翻譯
《蝶戀花》李清照
【原文】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專報今年春色好,花屬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
【譯文】
長夜漫漫讓人懨懨欲睡少了歡意,夢中到了汴京,看到汴京的宮闕城池。聽說今年春色和往年一樣好,繁花月影本應相互映照。
杯盤雖然凌亂酸梅釀造的美酒,和自己辛酸的懷抱是相稱的,醉意朦朧中,花兒不要笑我,可憐人就像這春天一樣快要衰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