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豬肉鮮花圖

豬肉鮮花圖

發布時間: 2021-02-10 16:43:20

⑴ 我最近在網上看了有個朋友寫的關於豬肉這幾年的趨勢行情分析。說豬肉會在明年2.3月見頂,大家討論論下謝謝

就現在來看,全國物價,(當然這不單單指房子方面)全都出現上漲的局面,而且漲幅很大,有時候甚至連國家的宏觀調控都很難制止其趨勢,如:豬肉,房子,大米,麥子等。」成陪上翻的價錢讓很多消費者頭痛。但是看這個形式下去,物價是不是會有回落呢?
單就房價來說,我個人的觀點是,1 級城市如上海北京在持續上漲怕是不會了,因為現在的價錢已經讓老百姓感到壓力太大了,在上漲就算是想買也買不起了,但是要想在近期內讓房價出現大幅度下跌也不大可能,有這么一個說法,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產品能適合全世界所有的消費者,也沒有哪種東西能讓所有人都認可,唯獨房子例外,產品就是這要,只要他有須求,那麼他就一定有市場,這樣就算是國家全力的去控制房產市場怕也不是在近期能所能控製得了的,就好像方便麵,雖然是非法漲價但是到現在卻也沒有回落。
1級城市的房價可能要在1萬多萬多之間,這個價錢要是在往上漲的話可能不容易,全量放眼看看二級的省會城市如:長春,沈陽,鄭州,石家荘。3000——6000之間,這個價錢還是可以讓更多人去接受的,所以看房產市場不能以點代面,單一的去看如北京上海那種一級城市,要全面的去看,所以說房價要說在短期內回落可能是不可能的。

⑵ 急求關於春節的圖片與資料!!!!!

http://www.china.com.cn/ch-jieri/chunjie/1.htm

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圖片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4%BA%BD%DA&t=3

⑶ 我一個朋友去年去以色列賣豬肉,怎麼快過年了還沒回來

除夕之夜 除夕,好熱鬧啊!人們忙得不亦樂乎,貼了對聯又掛年畫;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就像在鍋里炒芝麻似的接連不斷;啪啪啪的焰火聲就像盛大的慶祝會似的,穿過了大街小巷,穿過了高樓大廈,把漆黑的夜晚照著得如同白晝。家鄉的除夕之夜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夜幕降臨了!等候多時的我和姐姐高興地拿出了「萬花筒」。我興沖沖地拿了焰火和打火機,准備實施我除夕之夜的第一個計劃——放焰火。我們放的第一炮是「一嘯沖天」,隨著一聲巨響,天空頓時如同白晝,好壯觀哦!緊接著是「天女散花」,所謂天女散花,顧名思義,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場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們在天空中把一籃子花毫不憐惜地撒向人間。那些花在空中飄飄悠悠,美麗極了!剎時,空中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和姐姐高興得手舞足蹈。隨後,我們又放了 「降落傘」、「七仙女」、「百花奔放」…… 我除夕之夜的第二個計劃,毫無疑問,當然是看春節聯歡晚會了。我們一家子環坐在電視機前,興致勃勃地等候著春節聯歡晚會的到來。高興之餘,突然爸爸的臉陰沉下來。我想:爸爸這是怎麼啦?容不得我多想,爸爸此時拉開了話匣:「現在的日子真是天堂的日子啊!」爸爸突然冒出了這么一句話,我百思不得其解,急忙追問「爸爸,什麼天堂的日子啊?」爸爸此時旋小了電視機的音量,對我們說:「孩子,你們是不了解的呀!過去我們這些老百姓可苦啦!」 「你們看到今天年夜飯桌子上的菜了嘛,多麼豐盛。這要是在過去,想都不敢去想啊!」爸爸點著了一支煙,吸了一口,語重心長地說:「我常聽你爺爺說,他那個年代,過年能有肉吃,就滿足了,就有許多人羨慕。我記得你爺爺的這么一件事:那年春節前,你爺爺挑了一擔舊書到後周去。他用書的錢了一刀肉,回來總捨不得吃。想吃肉了,就朝掛著的豬肉看看。幾個月過去了,那掛肉仍好好地話著。一天,你爺爺用木梯爬上去一看,只剩下一張皮了——肉全被老鼠吃了!就這樣,人捨不得吃,卻成了老鼠的美餐,多麼的可惜啊!」說著,爸爸站了起來,用手比劃著,對我們說:「你們這些小孩現在簡直是掉進了蜜罐里,什麼沒有得吃呀,過年出去拜年,餐桌上是『三層樓』啊!特別是近幾年,改革開放,農民走上了致富路,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變化更大。連天鵝肉都能吃到。你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是啊,現在勞動的生活水平的確是提高了不少。這一切,全靠黨的富民政策好,全靠黨的領導好啊! 今年的除夕之夜,我們貼對聯、掛年畫、放焰火、看電視,盡管是忙了一點,但稱得上是豐富多彩,使我在忙碌之中學會了許多。而最使我難忘的還是「聽回憶」,爸爸的一席話使我對過去了解了許多……或中秋之夜,月圓如鏡,月華如洗.當家家戶戶擺出月餅,柚子,石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其樂陶陶,其景融融,何其快哉.這是多麼美好的圖景啊. 我家附近有一個廣場。雖然叫流沙廣場,實際上卻是屬於旁邊中學的。廣場的南邊設有兩個籃球架,籃球架的中間是一個露天戲台,廣場的四周種著許多大樹和修剪得很漂亮的花木。廣場的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和一條寬闊的跑道。這是學生們做課間操和體育活動的地方。 廣場是封閉式管理,星期一至星期六向民開放,早晨傍晚人們經常在廣場四周及跑道上散步、跑步,或者在大樹下邊的椅子上休息。廣場規定不許進入草地,可是有些人還是禁不起草地的誘惑,總是不由自主地走到裡面去打打球、散散步,或是三五成地坐在草地上聊聊天……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又來到廣場散步。我們正沿著四周的花壇走呢,冷不防一個聲音在頭頂上炸起來:「在草地裡面的,馬上給我出來!中間那個玩球的小孩!快給我出來!信不信我把球給劈了!」 哇!真凶啊! 原來是廣場守門人又在發出警告了!可那些人無動於衷,繼續坐在草地上休息,急得守門人拿著手電筒從子里向廣場中間沖去,人們這才四散開去。本來我和媽媽心情很愉快的,就被這喇叭吵得煩躁起來。我想:草地需要保護,不能亂踩亂踏,守門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態度也不要那麼凶嘛!我們這個小城能活動的地方實在太少了,人們飯後想來草地上放鬆放鬆也沒什麼不對,守門人怎麼就不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呢? 慢慢的,我走得累極了,便自己先休息一下,在門口等媽媽。門口那兒有一條狗,是守門人養的,它經常被鐵鏈拽著,平時很溫順,可今天不知怎麼的變得兇狠起來。我漫不經心地走到離門口不遠處,當我快要走過它身旁的時候,它突然跳了起來,直向我撲來。啊!它沒被鐵鏈拽著!我嚇得心驚肉跳,急忙向一邊跑去,那狗窮追不舍,我嚇得身上冒出了冷汗。這時,守門人大喝一聲,那條狗才停下來,向後退去。 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對我說:「你不去惹它,它一般都不會去咬你!」哦!可是我又沒惹它。 這真是一次有驚無險的散步啊! 暑假記事 終於放假了,我先把作業完成,其次,我要把暑期變的豐富多彩,除了學校的許多活動之外,網路便成了我的忠實夥伴。 每當同學談到上網的經歷,那些經常上網的同學總是興致勃勃地侃侃而談,我也只能在旁邊默默地分享著別人的那份快樂,我真羨慕他們!暑假裡的一天,我對爸爸說說了我想上網的願望上網了,爸爸同意了,我興奮地一蹦三尺高。真沒想過第二天,當地寬頻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就幫我們接通了寬頻網。這時,我才真正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寬頻。 上寬頻網首先滿足了我的要求,我再也不用頂著烈日去書店書了,只要打開電腦,輸入幾個字母,再點幾下滑鼠,就能在上找到很多書籍,還有更多的「網際網路」、「中國兒童網」、「紅泥巴村」等等,真是應有盡有,方便多了。這時,爸爸就想:這里有小孩子看的網頁,難道就沒有我們大人看的網頁嗎?看來爸爸沒有真正了解網路的用途,爸爸告訴了我了我他的心思,我便裝出一副很懂的樣子,說:「網上的內容豐富多彩,不僅少年兒童能找到所需要的電子報紙和,大人也一定能找到所需要的各種信息!」他將信將疑,只見我輸入周村網的後,屏幕上馬上就顯示出了爸爸想知道的內容,再點幾下滑鼠後,那些消息文章立刻便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找到了「周村區防治先進個人及先進集體表彰大會」、「安全報告」…各種各樣的故事非常有趣,而且都是圖文並茂。不久,媽媽也加入進了我們的網上生活,還經常在網上看些電視劇,電腦因為網路的進入漸漸地位高過電視。今年暑假的網上生活真有趣!上網之後,我就像是長了一雙千里眼,什麼信息都能看到,例如:美國與阿富汗的戰爭情況、巴基斯坦同以色列又開戰了,今年我國高考的新情況等等,即豐富了我的暑假生活,又增長了我的見識,還開拓了我的視野,增加了對世界的了解…這些當然要歸功於我們的千里眼---寬頻網,這幾天我們全家三口人也都進入了開戰狀態,不過,我們的「戰爭」可不是爭搶什麼地盤,而是爭搶著每天第一個上寬頻網的「優先權」。 這個暑假,網路給了我無窮的知識和歡樂。上寬頻網的好處還遠遠不止這些,上網後我還可以給我的小姨發電子郵件,可以去購物、還可以找我的妹妹聊天呢!暑假裡上網真好,小朋友們,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建立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呢。你不來試一試嗎? 寒假日記(11)——新春快樂年01月22日 星期四 下午 12:49 轉瞬,新春如約而至。 思念總會在這個轉折點熱情的燃燒,在異鄉人的心中伴著冬意彌漫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 你那裡還飄著如柳絮般柔和、鵝毛般輕盈的雪花嗎?駕著童話里美麗的雪橇,或者乘著王子漂亮的紅色馬車,掬一捧潔白的情懷,把你的喜悅帶到我這里吧!告訴我北國那壯觀的景象:遠山皚皚,霧松摩梭,有寒風狂,有爐火冉冉。 你那裡依舊芬芳滿溢浪漫多姿吧?哼一曲動聽的民謠,或者唱一首流行的曲,攜一縷溫暖的和風,讓你的快樂在我這里跳躍!給我講述南方那如春的景色:海浪翻滾,鮮花絢爛,有暖風低吟,有情侶依依。 你把我這里同樣精彩的故事裝進溫馨素雅的卡片,讓信鴿銜著我的滿腔祝福,悄然飛到可以落腳的地方:大雪紛飛的北國和四季如春的南方。因為那裡盛開著一朵純潔典雅、經久不衰的花,叫做友情。 親情是不能割捨的情緣,在父母眼裡,我們是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代溝確實是存在的,父母的不理解常常讓我們困惑,因此產生生厭倦疲憊是很正常的。情愫萌發的青春期,戀上心儀的異性朋友了,是不敢和父母提起的,因為他們會用長篇大論說服你。而你卻以為他們不通人情,在扼殺一個搖籃中的理想愛情。直線下降的成績終於提醒了你,你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父母都在為我們著想,我們現在還太年輕,根本沒有時間談戀愛,否則會如他們所說,荒廢學業耽誤前途。等到體會到父母那一番良苦用心時,我們便能坦誠的與他們交談,漸漸用情感填補那一道原本以為不可逾越的代溝。 這個夜靜人稀的午夜,思鄉的情愫開始蔓延,父母辛勤勞作的身影定格成一幅經典的感人的畫面映入我們的腦海,熱淚盈眶是在所難免的啦。 今夜,讓我們一同舉杯邀明月,開懷暢飲,為遠方的親人和朋友祈禱,對他們真誠的說一聲:「新春快樂!」 更多 滿意就採納O(∩_∩)O謝謝

⑷ 見圖回答,可以只寫一個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七.桂林春節習俗
•從"小年夜"到除夕
春節踏著農歷12月24日零時的鍾聲,走入桂林的城鄉。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過小年"。過小年這天,人們宰狗、殺鴨,慶賀春節來臨。這天的爆竹聲,帶著人們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心願噼哩啪啦地炸響,聲傳高宇。人們認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惡功過禍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將盡,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為全家降福免災。祭灶的儀式多由家裡的長輩去辦,他們將糖果放在灶頭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讓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讓他甜甜的嘴巴盡說好話。除夕夜幕降臨後,再放爆竹接灶王爺下凡。這是桂林"過小年"的古俗,現在即便是鳴放鞭炮,也僅是古俗遺存的儀式罷了。
從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打掃居室內外,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過節的傳統食品種類繁多,且寓有美好的願望:臘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葷、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們喜歡闔家團聚,菜餚中必有"圓子"、"歡喜",取其團團圓圓,歡歡喜喜之意。這個夜晚,萬人空巷,都在家中守歲。守歲時,要把火盆的炭火燒得紅紅火火,以象徵生活歲歲興旺。當零時一到,老老少少喜氣盈盈,以爆竹聲聲迎接新年。這喜炮聲不絕於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靜,人們仍無睡意,爐火依然旺著,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會忘記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種,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種猶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財旺、家旺的好兆頭。人們對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許是因為火給人類帶來了文明、帶來了溫暖吧。愛火就如同熱愛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中國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他們雖有不同的語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但是他們大多數都以春節作為本民族的重大節日來歡慶。

八.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十.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十一.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而那裡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綉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夥子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穀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

十二.哈尼族:盪鞦韆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十三.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十五.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十六.白族:「放高升」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十七.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十八.彝族: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聲言談的。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為的是驅逐災害,顯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節初二日午後,農民要把牛牽出來,繞著寨心走幾圈,在它的額上戴紅布扎的花朵,表示對它一年貢獻的敬意。還喂它米飯和肥豬肉,表示對自己親密夥伴的慰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可以發現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道德中美好的東西。

回答者: 蜂見花 | 十二級 | 2009-3-4 21:48 | 檢舉

在京城,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每到除夕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 初二至十六 、「東岳廟」 初一至十五 、「白雲觀」 初一至十九 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閩粵風采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另外,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了下來。

廣東: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橘,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

西北勁風

陝西:民風古樸 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

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肅: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正月打鞦韆:鞦韆是娃娃們的陣地,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鞦韆的主人爬到樹上,把鞦韆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就結束了。

港台習俗

澳門: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香港: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首選就是逛花市了,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春節拜年時,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台灣: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 或叫「團圓飯」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

⑸ 烏克蘭人吃什麼

抄按烏克蘭人的習慣,午餐襲、晚餐通常有三道菜。頭道、二道為主菜。頭道菜是熱湯類,如湯菜、紅甜菜湯等。二道菜一般是肉、魚、禽、蛋製品。三道菜通常是水果、甜食或飲料。在吃頭道菜前,還可以有冷盤。麵包主要在上頭菜時食用。烏克蘭人以麵包、牛奶、土豆、牛肉、豬肉和乳製品為主要食物。愛吃白麵包、黑麵包、薄餅、黃油、酸牛奶、酸黃瓜、魚子醬、咸魚、西紅柿、黃瓜、乾酪等。湯菜有甜菜湯、土豆湯。一般不吃烏賊、海蜇、海參和木耳。飲料有克瓦斯、茶、咖啡等。他們愛飲伏特加酒和啤酒。

⑹ 一幅圖里有豬肉有鮮花。看圖說一個成語

秀色可餐 [ xiù sè kě cān ]
基本釋義
秀色:美女姿容或自然美景;餐:吃。
原形容婦女美貌。後也形容景物秀麗。
出 處
晉·陸機《日出東南隅行》:「鮮膚一何潤;秀色若可餐。」

⑺ 一幅圖里有切成塊的豬肉,有鮮花。猜一個成語

有聲有色yǒushēngyǒusè
[釋義] 既有聲音;又有色澤。形容表演或說話十內分生動、精彩。
[語出] 宋·汪容藻《浮溪集·翠微堂記》:「其意從謂世之有聲有色者;未有不爭而得;亦未有不終磨滅者。」
[正音] 色;不能讀作「sǎi」。
[辨形] 聲;不能寫作「生」。
[近義] 繪聲繪色

⑻ 剛殺的豬市是花的是病嗎

剛殺的豬市是花的是病,這個你查看豬背上那個檢驗檢疫章,他是他們自己刷的,還是說由相關機構刷的

熱點內容
花卉大棚投資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07:47:19 瀏覽:374
雷絲百合 發布:2025-05-14 07:40:55 瀏覽:984
紅裙車模情人節養眼 發布:2025-05-14 07:29:48 瀏覽:814
七夕有些什麼風俗 發布:2025-05-14 07:29:06 瀏覽:683
121期梅花詩 發布:2025-05-14 07:29:02 瀏覽:412
kiki花藝師 發布:2025-05-14 07:27:29 瀏覽:944
橙光百合分類 發布:2025-05-14 07:21:12 瀏覽:234
花藝群聚 發布:2025-05-14 07:21:08 瀏覽:112
小盆景換土 發布:2025-05-14 07:13:22 瀏覽:749
模擬花藝前景 發布:2025-05-14 07:13:19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