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鮮花店
㈠ 通渭縣結婚辦酒席那些酒店好
這個就要看你是否有多少桌的親戚了,如果親戚比較少的話,一般性的小酒店就可以,如果比較多,就要到縣裡面比較大的飯店了,要提前預訂
㈡ 通渭有沒有哈弗4s店
通渭縣暫未發現有長城哈弗4S店,可以到市裡4S店了解詳細信息。
㈢ 通渭縣毛店村的行政教育
毛店村有兩個行政機構,一個是村委會辦公室,一個是毛家店學校。
村委會位於毛店村下街,有辦公室四間,為人字梁式的土木結構,總面積約80平米。辦公室內部陳列著各項黨政政策的宣傳掛圖,來毛店村視察的領導照片和部分毛店村先進農戶的資料等。這里除了給村民宣傳國家黨政政策,計劃生育,農業農技等事項外,每年召開的村民代表會議和對上級機的接待地點也在這里,是毛店村行政聯絡的中心點。
毛家店學校,坐落在毛店村下街,校門立柱上的「嘔心育英才,苦讀志四方」是對學校精神的最好概括。其前身為通渭縣第四中學,建校於1924年,學制為四年;1950年改為六年制小學;1969年設立初中,學校變為7年制;1979年改為8年制;2006年改為九年制完全初級中學。目前學校佔地面積10448平米,,建築面積1617平方米,有土木結構55平方米平房教室12間;有2層單面教學樓一幢,建築面積729平方米,其它用房建築面積228平方米。教師30餘人,學生700餘人,建校至今先後為社會培養了萬余名學生。
毛家店學校的發展,不得不提一位優秀人物,那就是張明德校長。他在毛家店學校任職20餘年,期間為學校指揮並修建人字梁結構的教室12間,修建教師辦公室3排,建成經濟果園3個。1987年-—1992年,毛家店學校的中考上線率一直名列全縣三甲;1993年,毛家店學校在全縣學校的校園環境評比中名列第二,僅次於榜羅鎮的長征小學;1985年—1995年,毛家店學校的體育水平一直處在全縣綜合前三。張明德校長在一無積累二無支援的情況下,能讓毛家店學校的發展有如此輝煌在全縣全市甚至全省都實屬不易。
㈣ 通渭有那幾個鄉鎮
通渭下轄18個鄉鎮、332個村、10個社區,縣政府駐平襄鎮,末常住人口40.79萬人。
通渭縣共轄14鎮4鄉:平襄鎮、馬營鎮、雞川鎮、榜羅鎮、常河鎮、義崗鎮、隴陽鎮、隴山鎮、隴川鎮、碧玉鎮、襄南鎮、什川鎮、華嶺鎮、北城鋪鎮、新景鄉、李店鄉、三鋪鄉、寺子鄉。縣政府駐平襄鎮西街64號。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擁有草畜、玉米、馬鈴薯、中葯材、小雜糧、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通渭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4)通渭縣鮮花店擴展閱讀:
通渭縣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市東側,介於東經104°57′~105°38′、北緯34°55′~35°29′之間,東西長78公里,南北長64公里,東南、南分別與秦安、甘谷縣接壤,西南、西分別與武山、隴西縣相鄰,西北、北、東北分別與安定區、會寧和靜寧縣毗鄰,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
通渭縣為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7.7℃,冬季最低氣溫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一般在30℃左右,年溫差較大。無霜期147天,無霜期120~170天,年降水量380毫米左右,日照時數2100~2400小時,年蒸發量1500毫米以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通渭縣
㈤ 通渭縣鼎匯大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通渭縣鼎匯復大酒店管理制有限公司是2018-04-19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高鐵站前廣場(平襄鎮河南村、城關村)。
通渭縣鼎匯大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1121MA74DEDY3P,企業法人張曉鈴,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通渭縣鼎匯大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通渭縣鼎匯大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㈥ 甘肅省通渭縣李店鄉祁嘴村有幾個社
通渭縣,復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制,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市東側,自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縣,已有2100餘年歷史。通渭縣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下轄18個鄉鎮、332個村、10個社區,縣政府駐平襄鎮,2017年末常住人口40.79萬人。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擁有草畜、玉米、馬鈴薯、中葯材、小雜糧、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通渭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㈦ 誰有關於甘肅通渭古堡的相關資料,越詳細越好!
恩我也是甘肅的,給你吧!
甘肅省通渭縣境內,有大量古城堡遺存。戰國時所築秦長城從西南向東北穿越全境,版築牆體,歷歷在目。1995年,我曾去該縣專程考察,親見這條古老長城的城、塹、亭、障及烽燧遺存,並曾撰文評介。另有築於北宋時期的城址兩座,即今雞川古城和什川古城。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堡城,俗稱寨或堡子(bù zi)。散見於《通渭縣志》的明清兩代堡城有130多座,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通渭縣境內的此類堡城有千餘座,視為中國之最,恐不為過。通渭縣是文化部正式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如果加稱其為「中國千堡之鄉」,實在是當之無愧的。
2005年早秋,再去通渭縣進行專題考察,在3日內踏訪了10座堡城,盡管涉及數量較少,但是卻涵蓋了這些古堡的多種類型,可見該縣龐大堡群之一斑。
本文繞過秦長城和宋、元以前古城,專述明清以來堡城。
一、堡城的類型及結構
通渭縣的堡城可歸納為村堡、族堡和家堡三種類型,其有別於各級地方軍政城池,皆具民堡性質。就其規模來看,村堡較大,族堡次之,家堡最小。從構築形制來看,有四方堡,長方堡和圓形堡三種。從總體結構來看,均由牆垣與環壕組成。每堡開設一門,多設於南牆或北牆,門洞狹窄,如遇非常情況,便於堵塞。堡內有房舍建築和相關生活設施。
村堡多建於山區或依山而居的村莊。凡有村莊處,皆築村堡於緊鄰村莊的山頭。第三鋪鄉城牆灣堡築於城牆灣村南山頭,呈長方形,現存堡牆高3—8米。堡門北向,東西南垣各築牆台1—2個,環壕寬5米,深4—5米,正對堡門處築一寬1.5米的平台,向壕內前伸2米,是為橋台,用做搭接門橋,一但有警,村人通過門橋入堡,而後便可撤除門橋,以保安全。什川鄉八里灣堡,築於八里灣村北山頭,堡呈圓形,牆體高8米,環周築牆台八個,台間距離約20米,不僅在箭程之內,即人力投石,也能相向銜接,其設計與構築,充分考慮到防守需要。
族堡和家堡為常住堡,除高大的堡牆之外,堡內房舍儼然,用水及日常生活設施俱全。族堡內聚族而居,家堡則為獨家居宅。從構築形制來看,多為四方堡和長方堡,四角直交,只有個別堡築有角墩和牆台,如南屏山廢堡,角墩寬3米,外伸5米。各堡均開設南北向堡門,牆頂轉角處建望樓1—2座,俗稱「高房」。以平襄鎮河南村「張八爺」族堡為例,東西長44米,南北寬40米,建築總面積1760平方米,可使用面積2.6畝,外牆高約10米,含女牆約1.2米,堡牆厚6.4米,夯層6—8厘米,東南角與西南角牆頂各建一望樓,無牆台及角墩,環壕已填平。該堡現為通渭縣公安局看守所使用。另如安家川安家族堡,東西寬56米,南北長58.4米,建築總面積3278平方米,可使用面積約5畝。牆厚6.1米,夯層9—10厘米,外牆原高8米,被現住戶拆除1米余,除原堡門仍在使用外,又新開一居宅式堡門。該堡無牆台及角墩,望樓可能於後期拆除。堡外環壕深5米,寬4米,堡內現居住6戶人家,各開門戶,互有小巷連通。再如雞川鄉李家坪族堡,東西長63米,南北寬60米,建築總面積3800平方米,可使用面積約6畝,堡牆厚4米,頂寬3.3米,夯層7—10厘米,並築有角墩。環壕深4米,寬5米,正對堡門處築有橋台。堡內現為果園,田間菜畦規整,果樹縱橫,一片生機。族人移住於堡南村中,各建宅院。
家堡構築與族堡略同,只是規模更小。如平襄鎮西關村劉家堡子,東西寬40米,南北長40.4米,堡牆厚3.5米,頂寬2.5米,夯層8厘米,西北角建一望樓。堡內住劉氏一家,現分為兩戶。環壕已填平,辟為果園,堡牆內外,鮮花滿園,秋果累累,堪稱人居佳境。宋堡村潘家堡子與蘇家堡子腹背相連,中間僅隔2米許,堡門南北各一,均為邊長30米的四方堡,環壕、望樓齊備。潘氏與張氏互為姻親,世代和睦相處。更小者如安家川村的家堡,東西長22.4米,南北寬18.4米,有效使用面積只有0.6畝。堡牆高8米,厚3米,北牆開堡門。另建普通圍牆,圈圍家堡於其中。雖然袖珍,卻是按規范夯築並具有防護功能的堡城。
二、歷史背景及圍守紀錄
通渭縣地處甘肅中部,居於陝甘交通的要沖地段,東連隴東及關中,西向省城及河西。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明清兩代及中華民國時期,戰亂頻仍,烽火不斷。每遇變亂,官軍不僅不能保民,反而為害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民眾紛紛築壘自保,於是出現了千堡林立的民眾自保體系。最先出現的是村堡,一但有警,民眾便村自為陣,據堡自守。解警之後,又各自回村,生產生活如舊。久而久之,富家大戶便築堡而居,將防衛與生活融為一體。於是,出現了族堡及家堡。很顯然,村堡是全村民眾共同修築並用做集體防衛的。族堡及家堡則是世家大族及富有之家的家族行為。如築於清咸豐年間的李家坪族堡,堡主人李蓉鏡,於道光戊子科(1828年)「中式第二十一名舉人」,並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任湖南湘陰知縣。築於民國初年的安家族堡,堡主人安任山,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也曾在民國要員馬鴻逵部任職,其家境也可想而知。
地方文獻中多有堡城攻守事件的記載。清康熙四十六年(1781年),通渭及鄰近地區回族群眾因教派沖突而引發事件,並遭清軍鎮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回軍7000多人據守通渭寺子川鄉的石峰堡,遭遇大軍圍攻。堡破,死傷慘重。同治年間,甘肅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清回變,事變過程中,也出現了民族仇殺。從同治元年至同治八年(1862年—1869年),通渭縣連年兵燹,大部分民堡都有過攻守經歷。諸如「南家石堡陷,死民兩千餘」,「西鄉十餘堡皆破,共死傷民一萬多人」,「攻隴陽堡,未克」,「夜入渭陽堡,民勇力戰獲勝」之類的記載觸目皆是。所記發生於全縣民堡的攻圍事件不下百起。在這些攻圍事件中,不論是村堡還是族堡、家堡,都發揮過重要的軍事或准軍事作用。
三、文化價值評議
調查研究通渭縣為數眾多的民堡堡城,具有不可低估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通渭的民堡,蘊涵有大量的地方歷史信息,包容著數百年來甘肅中部地區的社會發展及政治軍事狀況的具體歷史情節。能夠看到古代與近代,地區歷史及民族的諸多連接點。在歷史動亂和當今安定和諧局面之間,不僅能找到感性認識的材料,也能歸納出諸多的理性觀念。
(二)、通渭縣的古城堡為准確界定中國古城研究范疇及相關理論架構提供了依據。
1991年,在中國長城學會召開的北戴河研討會上的發言中,我曾發表過應擴大中國長城學的外延,從而建立「中國古城學」體系的意見。在中國古城范疇中,長城故然具有十分重要乃至特殊的地位,但卻不能概全。應該既有長城體系又有衛城體系。長城體系是線型防禦,多屬外防;圍城體系則是點陣防禦,多為內衛。互有聯系,卻不能相互代替。而今看來,衛城體系中不僅包括都、府、州、縣城池,也應包括諸如通渭縣的民堡。所以在陳述中我始終稱其為「堡城」,那怕它袖珍到包容面積不足一畝,但卻符合「深溝高壘」的築城理念。
中國的古城起於史前新石器時期。在通渭縣的訪查中,發現有1941年所築的家堡,我以為這完全可以被確認為中國古城研究的下限。
(三)、在通渭縣民堡存在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具備了社會經濟結構的意義,存在過某種形式的依附與租佃關系,從中可以覺察到中世紀以來中國封建庄園經濟的遷延。《水滸傳》里祝家莊、李家莊、史家莊、柴進等的庄園結構及經濟運行,似乎在通渭縣民堡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都可能找到興衰、轉移及流變的線索。從中可以發掘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四)、通渭縣的民堡遺存具有保護和開發價值。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制訂保護和開發規劃,將會為地方帶來具體的文化與經濟效益。 原載《中國長城博物館》總第23期
通渭礦產在全縣的分布
鐵礦 位於縣城N15°E、直距20公里的寺子川鄉劉家窯坡。地理坐標:東經105°18′32〃,北緯35°23′16〃。其礦化產於震旦紀興隆山群大理岩中,上下兩個含礦層。下礦層長23米,厚3米,由大小不等的扁豆體組成;上礦層長23.4米,厚3.2米,為熱液交代型。主要礦物為赤鐵礦、褐鐵礦和磁鐵礦。儲量目前還未探明,未開采。
鉬礦 位於縣城N68°E、直距27公里的隴山鄉徐家灣。地理坐標:東經105°31′45〃,北緯35°17′48〃。其含礦石英脈分布於海西期似斑狀花崗岩中,整個岩體全長250米,寬165米,都見礦化,為細脈浸染狀礦石,熱液型,主要礦物為輝鉬礦。儲量目前還未探明,未開采。
銅礦 位於縣城N85°E、直距13公里的碧玉鄉賈家門。地理坐標:東經105°23′34〃,北緯35°12′41〃。其礦化體呈透鏡狀,產於二疊紀上統碎屑岩中,長3米,厚1米,沉積型。主要礦物為孔雀石。儲量目前還未探明,未開采。
螢石 位於縣城N15°W、直距23公里的寺子川鄉錦雞峽。地理坐標:東經105°11′00〃,北緯35°24′41〃。其礦體呈脈狀,產於震旦紀興隆山群斷裂帶中,礦帶長約500米。螢石成網脈狀分布,最長達3米,一般單脈長1米至2米,寬0.5厘米至2厘米,低溫熱液型。含CaF2一般30%至40%,最高達44.55%。目前初步探明儲量為10萬噸以上,未開采。
螢石 位於縣城N76°E、直距9公里的隴陽鄉關帝灣。地理坐標:東經105°20′44〃,北緯35°13′40〃。其礦化產於海西期黑雲母正長岩體外接觸矽卡岩帶上,可見礦脈長約2米,寬約3厘米,熱液型。含CaF2一般27%至37%,SiO2 為49%至50%。儲量目前還未探明,未開采。
白雲岩 位於縣城N30°E、直距21公里的隴川鄉石峰堡。地理坐標:東經105°21′40〃,北緯35°22′33〃。其礦體呈不規則的扁豆體狀,產於震旦紀興隆山群中,厚100米至200米,長大於200米,沉積變質型。該礦在寺子川和碧玉等地也有分布。含MgO為20.77%,CaO為31.31%,SiO2為1.21%,P2O5為0.52%。目前探得地質儲量158.7萬噸,遠景儲量740萬立方米,已開采。
花崗岩 位於縣城N17°E、直距13公里的北城鋪鄉鹿鹿山。地理坐標:東經105°17′10〃,北緯35°19′00〃。其為海西期肉紅色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岩體長3公里至4公里,寬0.7公里至0.8公里,岩漿型,為優質石材。目前預計儲量大約為2億立方米,已開采。
花崗岩 位於縣城N68°W、直距18.4公里的馬營鎮何家坡。地理坐標:東經 105°03′40〃,北緯35°16′30〃。其為海西期肉紅色細粒黑雲母花崗岩,岩漿侵入型,為優質石材。目前預計儲量為6000萬立方米至8000萬立方米,已開采。
花崗岩 位於縣城S60°E、直距15公里的碧玉鄉碧玉峽。地理坐標:東經 105°22′10〃,北緯35°08′05〃。其為海西期灰色中細粒黑雲斜長花崗岩。出露長2000米,寬400米,岩漿型。給物性測定為優質石材。目前預計儲量為3000萬立方米至4000萬立方米,已開采。
閃長岩 位於縣城S49°E、直距18公里的碧玉鄉高家店。地理坐標:東經105°22′10〃,北緯35°04′40〃。其為海西期侵入體,岩石為石英閃長岩,出露700米至800米,岩漿型。經物性測定為優質石材,商品名稱為墨綠花崗石。目前儲量還未探明,未開采。
大理石 位於縣城 N88°E、直距9公里的碧玉鄉丁家河。地理坐標:東經105°20′52〃,北緯35°12′41〃。其礦體呈層狀,產於震旦紀地層中,長25米,寬5米,為沉積變質型。此外在寺子川、隴川也有分布,且岩層較厚。目前探明儲量約740萬噸,未開采。
高嶺土 位於縣城N69°E、直距21公里的隴山鄉何家山。地理座標:東經105°27′54〃,北緯35°16′28〃。其礦體產於石炭系煤系地層中,共22個礦體,似層狀,呈透銳狀。主礦體7個,長420米至949米,厚1米至4.5米,延深64.5米至259米。主要礦物為水雲母、高嶺石,為沉積型。含SiO2 為52.33%,AL2O3 為28.24%, Fe2O3為1.18%,TiO為0.76%,MnO為6.7%,CaO為1.07%,MgO為0.42%,K2O為1.5%,NaO為0.25%。目前探明儲量為496.6萬噸,已開采。
石灰岩 分布於寺子鄉劉家窯坡。產於震旦紀興隆山群地層中,其中CaO含量超過54%。目前探明儲量為240萬噸,已開采。
安山岩 分布在常家河鎮青石峽一帶。其岩石呈茶綠色,粒度均勻,質地堅硬,塊度較好,地表出露也好。該岩體穿過石炭二迭紀沉積地層,屬燕山運動的產物。目前探明儲量約10億立方米,未開采。
石英岩 分布在隴山鄉、北城鄉等地,產於前震旦紀地層中。含SiO2 為98.31%,Fe2O3為1.1%,AL2O3為0.51%,CaO為0.33%。目前預計儲量為318萬立方米,未開采。
煤礦 位於縣城N69°E、直距21公里的隴山鄉何家山。地理座標:東經105°27′54〃,北緯35°16′28〃。其為石岩系含煤岩系,有5至6層煤,3層較厚可開采,其厚度分別為1米,0.6米,1至1.5米。煤層穩定,質量較差,屬無煙煤,沉積型。目前探明儲量為252萬噸,未開采。
溫泉 位於縣城以西8公里的湯池溝內,交通方便。其地熱水產於華力西花崗岩與震旦系混合質片麻岩的斷裂接觸帶內,泉水透過溝谷兩岸坡積層出露地表。由於溝沿斷裂帶發育,故在溝池有許多泉眼出露,有11個熱水泉眼。在此基礎上,1998年縣上又施工打了2眼地熱井,地表水溫度達51℃至54℃,屬中溫泉水。其泉水礦化度1.3克/升,氣體含量為16毫米/升,具有硫化氫氣味,PH值大於8,屬SO4 ,Cl-Na.Ca型水。泉水中各元素含量(毫克/升)So4為645.8,CL為276.3,Na+K為363,Ca為136.7,SiO2為43,F為4.94,Br為1.36,Rn值大於30埃曼,具有放射性醫療作用。目前探明出水量為4000噸/晝夜,該溫泉已開發利用。
溫泉 位於縣城西北6公里的青土庄旁。其泉水有天然露頭5個,泉口水溫24℃,屬低溫熱水泉。單泉流量很小,估計總流量為4升/秒,泉水化學類型為SO4,Cl—Na型水。礦化度1.5克/升,PH值大於7,呈鹼性。其泉水可溶性SiO2含量25毫克/升,F含量大於4毫克/升。目前探明其出水量為350噸/晝夜,未利用。
溫泉 位於義崗川鎮東3公里處。其泉水有天然露頭1處,人工露頭2處,泉口水溫25℃,屬低溫熱水泉。單泉流量較小,總流量0.7升/秒,其補給條件水質較差。目前探明出水量為60噸/晝夜,未利用。
㈧ 甘肅省通渭縣的人文地理
通渭縣歷史悠久,漢元鼎三年置平襄縣,為天水郡治所。新莽始建國元年,改天水郡為鎮戎郡,改平襄縣為「平 通渭縣相縣」,地皇四年七月,成紀(今秦安北)人隗囂聚眾10萬反莽,攻陷平相,復稱平襄,建立割劇隴右諸郡的政權。永平17年,天水郡更名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平襄為轄縣之一。三國時平襄縣為曹魏廣魏郡(治今秦安縣隴城)轄,西晉時平襄縣屬秦州略陽郡。治平四年(1067)置雞川寨仍屬秦州。宋熙寧(1068)元年,陝西秦鳳路副督總管楊文廣築大甘谷口寨(今甘谷縣楊家城子下村北),朝廷賜名「甘谷城」,又於擦珠谷築一大堡(今什川鄉李家坪古城遺址),朝廷賜名「通渭堡」,因牛谷河通往渭河而得名。熙寧五年(1072)升通渭堡為通渭寨,屬熙河路通運軍(治今隴西)轄,崇寧五年(1106)升通渭寨為通渭縣,屬鞏州(治今隴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渭縣屬天水專區轄,1955年改屬甘肅省定西專(地)區(現定西市)所轄至今。 通渭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8°48'到105°39',北緯34°30'。東界秦安,南臨甘谷、武山縣,北接會寧、靜寧縣,西鄰隴西、定西縣。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64公里,總面積2908.5平方公里。耕地185.3萬畝,其中糧田132萬畝,經濟作物23.8萬畝。全縣轄2鎮21鄉332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2440個合作社,總戶數92125戶,總人口442451人,其中農業人口42.7萬人,非農業人口1.5萬人。
通渭縣歷史悠久,開發較早,距今已有四、五千年。西周為羌戎地區,秦屬隴西郡,漢初始置平襄縣,屬天水郡。宋置通渭縣,元屬鞏昌路,明清屬鞏昌府,建國後於1956年劃歸定西專區所轄至今。 通渭縣 通渭縣屬隴中黃土高原丘陵壑區,多黃土梁、峁和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600米~2200米,為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性季風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6.6℃,冬季最低氣溫一般在-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一般在30℃左右,年溫差較大。無霜期147天,降水量334.9mm左右。地表水資源9542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1478萬立方米。 通渭縣文化底蘊深厚。通渭群眾酷愛書畫,習字作畫蔚然成風,全縣10萬余戶幾乎家家懸掛、收藏字畫,書畫收 通渭縣 藏總量150萬件以上,現有畫廊260多家,從事書畫習作創作的人員3350人,有縣以上協會的創作骨幹349人,其中有國家、省級書法(美術)協會會員32人,從事書畫裝裱和經銷的人員達2000多人,年書畫交易額1000萬元以上。1993年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通渭縣以書畫之鄉聞名,縣文化館魏岳嵩、劉鐸、何鈺等的作品多次在省上和全國各種大型展覽上展出受到好評。魏岳嵩的《梅蘭菊竹》條屏1984年由甘肅人民出生社出版發行,楷書扇面1987年在《書法》雜志發表。劉鐸的行草在中國、日本等國書法愛好者參加的《紀念孫中山誕辰120周年書畫展覽》中入選,並在杜康杯全國大獎中獲佳獎。全縣還多有書畫收藏愛好者,米芾、鄭板橋、於佑任等歷代名家的作品都有收藏,當代舒同、啟功等書法家的作品也散見於民間。
通渭體育事業成績驕人,先後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田徑之鄉」和「全國體育先進縣」,常河、雞川鎮先後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雞川、寺子、常河、碧玉、榜羅、什川、義崗、馬營和原青堡等鄉鎮先後被評為全省體育先進鄉鎮。
㈨ 通渭縣天豐畜草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通渭縣天豐畜草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是2015-09-30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注冊成立的回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答),注冊地址位於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草畜循環經濟產業園(平襄鎮店子村)。
通渭縣天豐畜草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21121MA73GK5816,企業法人王多紅,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通渭縣天豐畜草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肉雞、肉牛、肉羊飼養、銷售;畜禽肉品加工;畜草種植;飼料研發、加工、銷售(依法須取得許可的經營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通渭縣天豐畜草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