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店杏花店
A.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現在在何處
可能的地方
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
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朱陳村在徐州豐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台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由於風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並附清人陳退庵詩雲:「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後,至今人說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麴=麥曲)譽滿江南。《江南通志》記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築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後,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陽,常有人提及
這六處杏花村,雖然都可以和杜牧詩牽扯點關系,但如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只有一個,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話,當以山西省的汾陽縣、安徽省的貴池縣,比較有完整的史料佐證,又有遺跡可尋。
先談汾陽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呂梁山脈,東臨汾水,風光蠻好的。唐代才在堡側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廣約幾百畝,春暖花開,色香彌漫,所以更名杏花村。不過後來杏花消失了,因為幾度被子夏山(相傳孔子之弟子子夏,嘗授徒於此)下來的洪水,不斷沖擊,累次為災,杏樹大多淹死了。
當地的釀酒事業,由來已久。遠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時候,就有了釀酒的酒燒鍋,到了唐朝,尤其興旺,已有六、七十家燒鍋酒坊。地居交通要道,是一個著名的酒店鬧市,有所謂「瓮頭青更色香兼,處處街道揭翠簾」,也正如〈古碑記〉曰:「佳釀之譽,宇內甚馳,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爭先一酌為快。」遊客雲集,不在話下,聽說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為常客。
飲譽的佳釀(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澤鮮美,氣香味甜,入口綿軟。余香長留舌底,令人心曠神怡。可是杏花村的酒為甚麼會這樣好呢?當然是有得天獨厚的好水,常人說「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村中不少古井,勺上來的水沒有一點雜質,而且甘甜。另外,釀造的老師傅說有六大要訣:「人必得其精,糧必得其實,麴必得其時,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
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出類拔萃,絕非偶然。民間一樣有歌謠:「汾縣府,汾陽縣,離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裡出美酒,杏花村裡出美人。」猶有傳奇的故事,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歲的酒坊掌櫃的,樂善好施。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天候奇冷,來了兩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投店要喝酒。喝得酒意闌珊,不付酒錢,便揚長而去。許多座客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無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飲酒為行樂,窮人飲酒為禦寒,何必去為難他呢?」豈知第二天兩人又來了,仍然衣不蔽體,渾身發抖,趕緊給他們兩大碗酒,喝了後,踉踉蹌蹌便走。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卻頹然醉倒了,迷迷糊糊。不得不留住腳步,扶上熱炕,照顧他們入睡。
翌晨,想要離開,掌櫃的順意扶持走出店門,門外有一口水井,貼近時,不料老人都哇的一聲,把腹中的宿酒,全嘔吐入井。幾天過後,神奇的事出現了,打出來的井水,已經變成了酒,而且芳香凜冽。主人恍然大悟,知道這兩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和呂洞賓),遂將這口井,取名為「神井」。井水洶洶,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可惜,老掌櫃去世,繼承父業的兒子是為富不仁、貪婪無饜的小人。數年後,老人又來到,不再被盛情招待,問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說是「井水變美酒,卻沒有留下酒糟來餵豬。」老人聽了,一言不發,即在井傍念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頓時變成原來的水了,並且留下一首詩:「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這是一個通俗風趣的神話,姑妄聽之,卻含有勸世(要行善積德,勿貪心不足)的意義和價值。
安徽的池州,比較可靠
如此述說汾酒出類拔萃,以及產地的風情風物,那麼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就在山西汾陽了嗎?不是,因為有人提出———
根據史料記載,杜牧未曾到過汾州(今山西汾陽)。所飲的酒,更未指明為汾酒。
山西汾陽屬於華北,而詩中「清明時節雨紛紛」,算是江南多雨的現象,不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氣候。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春季開始,北半球白晝漸長,南方暖氣團逐漸北移,在陽歷四月清明前後,正好移至大陸的江南地帶,與北方冷氣團交會,造成這一時段的蒙蒙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時節仍為乾冷的天氣,不會有「雨紛紛」的情形。
因此,安徽人並「不甘示弱」。認為杜牧的清明詩,系在「池州」所作。「牧童遙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此地。自古有酒肆,產名酒,盛名不衰。且看文獻記載———
《安徽風物志》:「杏花村在池州(貴池縣)城西,有杏林百畝,春來杏花競放,艷如錦雲。……村中有黃公酒爐,自釀美酒,以饗客商,因此酒甘醇而遠近馳名。」
《池州府志》:「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許,杜牧『借問』句即指此。」貴池位於長江南岸,縣城西郊秀山門外的地方,是杏花村的故址,北瀕大江,南連九華,是個山奇水秀,風景迷人的勝境。
至於杜牧曾到此一游嗎?很可能的說法,到過。據《江南通志》記唐武宗會昌四年,牛李黨爭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從黃州調任池州刺史,仕途不盡如意。以他的個性,公餘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幾杯,借酒澆愁,是必然的事情。
他那一首詩,寫時正當清明前後,春光明媚,桃李爭妍。踏青、掃墓者絡繹於途。在牧童的指引下,若是遙見杏林叢中飄點著酒簾,一陣酒香也隨著斜風細雨傳來,逸興遄飛,信口而吟詩。如同他在池州亦寫過秋,因為有黃公佳釀的杏花村,僅一箭之地即是一座美麗的齊山,九日重陽登高之際,便有詩雲:「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似乎杜牧吟春或寫秋,都離不開酒事。
杜牧寫下傳世的詩篇,不但替杏花村揚了名,貴池也跟著出鋒頭。該城現在尚保存唐代「古井酒墟」的遺址,明天啟年間、清康熙雍正時期,相繼於此地築亭榭、建碑坊、葺祠堂。明代著名詩人沈昌洛經池州時便有詩雲:「杏花枝上著東風,十里煙村一色紅,欲問當年沽酒處,竹籬西去小橋東。」池州太守顧元鏡也說:「牧童遙指處,杜老舊題詩。」……均可證明此處為杜牧詩中「杏花村」及「酒家」之所在。
反正「杜牧之沽酒處」———杏花村,便與清明詩結緣,產生魅力,令人感到興趣,聞其名而嚮往者,當然多了。唯年代既遠,剪伐時侵,世俗不文,栽培絕少,導致「廉纖暮雨,止潤桃花;搖曳東風,徒翻柳葉。寥寥村野,無枝留燕之飛;寂寂江城,何樹聽鶯之語。」因此,清代貴池縣的同知周疆是一位「惜花」雅人,發動村民遍種杏花萬株,不幾年後,杏花村又成為「長堤十里,燦若紅霞;平野三春,紛如絳雪」之勝景。千古遺跡,遂維系於不墜,供人憑吊。
參考資料: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10.htm
B. 馬三立單口相聲 《打油詩》台詞
《打油詩》
我說這段兒不是現在的事情,這是清朝的這么一回事。出在什麼年間哪?咸同年間。那位說:沒這個年號啊?因為不是在咸豐就是在同治,我也記不清啦!
這個事情出在山東濟寧。有這么一家兒財主,家裡有四個兒子,雖然是親弟兄,可是這哥兒四個脾氣不一樣。老大忠厚;老二老實;只有這老三要多奸有多奸,要多滑有多滑,一點虧兒都不吃,交朋友人家都不交他,簡直是瓷公雞,鐵仙鶴,玻璃耗子琉璃貓,乾脆,打他身上一根毛都拔不下來!這個老四哪,不但忠厚老實而且還不愛說話。
他瞧不起老三這種種行為,別人跟他說話他還是回答兩句,老三要問他什麼?他就「不」、「是」、「哼」。日子長了哪,倆人就更反對了,老三哪,就管他叫傻子;小時候一塊兒念書就是冰炭不同爐,大了就更到不了一塊兒啦!
這年正趕上大比之年,要上京去趕考。他父親就給擇了個良辰吉日,叫他們動身。在動身的頭天晚上,老三是一宿沒睡。心想:不能帶傻子去,就他這份兒氣人勁兒的,什麼事一問三不知,說什麼也不能叫他去。
到第二天就跟老大老二商量:「大哥,二哥,趕考啊咱甭帶老四去啦。」老大一聽:「為什好遲么?」老三說:「他沒學問到那兒中不了哇。」「那你甭管他,他中不了再回來,也沒花你的錢,四個人要去都去,要不去都不去。」老二也這樣主張。
老三是一個人兒,這叫胳膊擰不過大腿去。再想壞主意,就又想了一個法子;吃完了飯趕到走的時候,他爸爸親自送出門外,弟兄上馬剛要走,老三給攔住了:「大哥,二哥,咱們就這么走哇?」老大說:「還有什麼事呀?」「咱們上北京干嗎去?」「趕考去!」「到考場里干什麼呀?」「做文章啊!」「還是的,沒學問他怎麼做文章啊。
」「那你怎麼樣啊?」「我說呀,現在咱們就做一首詩,咱們哥兒四個每人一句,要說上這句詩來就跟著上北京,要連一句詩.老大說我是大哥我先來:"出門上雕鞍."老二說:「上馬手接鞭。」老三說:「此去誰得中?——該你的了。」老四說:「咱!」老三說:「說呀?」「完啦。」
「你怎麼就說一個字兒哪?」老大說:「對呀,別看他這一個字,能管著我們十五個字。」老三說:「那管得上嗎?」「管得上,出門上雕鞍,上馬手接鞭,你問,此去誰得中?他說『咱』,沒錯兒,就是他,走吧。」一催走,走啦。老三這個氣呀!
哥兒四個正往前走,看見一個出殯的,老三一瞧,行啦,趕緊一勒馬:「吁!——大哥,二哥,咱們出門碰見個出殯的,出門碰見棺材可有財,咱們以這為題,一人做一句詩,大哥您先仿襪判說。」老大說:「好,聽我的,山莊碰見一口材。」老二說:「許多人等將他抬。」老三說:「當時抬到墳塋地。」
老四說:「埋!」「說呀!」「完啦。」「大哥,他怎麼又說一個字呀?」老大說:「對呀,棺材都到墳地了,不埋還擺著?」老三說:「怎麼樣哪?」老大說:「怎麼樣啊,走!」那就走吧。
又往前走,一出村莊又碰見一個娶媳婦的,前邊有旗鑼傘扇,後邊是一頂花轎,老三一勒馬:「吁!——大哥,二哥,您看這娶媳婦的。」老大說:「以這為題,每人一句,做一首詩。」老三說:「就按您這主意好。」老大說:「廢話,我不出這主意你也得出這個主意呀!我說,出庄碰見一乘轎。」
老二說:「前邊銅鑼開著道。」老三說:「親戚朋友都賀喜。」老四說:「笑!」「說呀!」「完啦。」「大哥,他怎麼又說一個字哪?」老大說:」對呀,娶媳婦不笑,還哭呀?」老三說:「怎麼樣哪……那……就走吧。」老三這個氣呀!
又往前走,遠遠地看見一座古廟。老三一勒馬:「吁!——大哥,二哥,您看這座廟。」老大說:「別廢話,每人一句,我先說,遠望古廟內有僧。」老二說:「樓上倒掛一口鍾。」他瞧見鍾樓啦。老三說:「連打一百零八下。」老四說:「嗡!」老三說:「你又一個字呀?」老大說:「對呀,打鍾不是嗡嗎……甭說一百零八下,二百一十六下也是嗡。」老二說:「甭廢話,走。」
又往前走,太陽已經往西斜啦,前面來到了一座縣城,走到護城河這兒有一座橋,備改這個橋是個獨木橋。正有一個失目先生想過橋,拿馬桿兒一試,這橋太窄,發過又不敢過。老三說:「先目先生過河咱們也做一首詩。」老大說:「好嘞!遠遠望見獨木橋。」老二說:「這邊走來那邊搖。」老三說:「失目先生不敢過。」老四說:「繞!」老一說:「咱們也繞。」
進了城,大街路南有一座店,這邊白牆上寫著「安寓客商」,那邊寫著「仕宦行台」。老三說:「別走啦,咱們住店吧。」到店裡找了三間上房。還沒吃飯哪,隨便要了點兒。吃完飯以後,老大說:「咱們早點兒睡,明兒咱們還趕路哪。」
老三一宿沒睡,心裡想:這傻子老說一個字兒,大哥還說他對,這玩意兒多氣人哪。這要是打這兒到北京,我這肚子還不氣兩半兒呀。乾脆想個主意把傻子餓回去吧。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到第二天早晨一瞧,活該,人不留人天留人,下了雨啦!老三這高興啊,趕緊就叫店裡的伙計:「你去給我們買點東西去,買它二斤牛肉、三斤白面,買兩個西葫蘆,買蔥,買蒜,買油,買鹽,買柴火,倒水。這是二兩銀子,買東西剩下給你。」
「謝謝您哪。」小伙計一會兒的工夫就買回來啦。趕緊叫伙計幫著他把肉剁了,把餡兒和好嘍,面也和得了。就叫他們哥仨:「大哥、二哥、老四,天不早啦,起吧。」老大說:「好,好,咱們趕緊打行李。」老三說:「走不了哇,外頭下雨哪!大哥,二哥,咱們今天過陰天兒,吃餃子。」老大說:「那多麻煩哪。」
老三說:「不麻煩,面也和得了,餡子也和好了,買東西二兩銀子我給的。也不找你們要了。」老大一想,他平常不是這么厚道的人哪?哪知道他憋著餓老四哪。哥仨洗完臉,漱完口。老三開口說:「咱們在家裡是少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到外頭啦,是要吃飯,就動手。
我出這個主意是:上米的吃飯,添水的喝湯。現在面也和得了,餡子也和好了,就剩下揪劑兒、擀皮兒、煮、包、撈、燒火。咱們哥兒四個分著來,大哥您干什麼?」老大說:「我揪劑兒、擀皮兒。」老二說:「我煮,我撈。」老三說:「我包,我燒火。老四哪?」「吃!」「吃,吃,你還說一個字哪!」心說:我要讓你吃得上才怪哪。
人多好做活兒,一會兒餃子得了,撈出這么兩大鐵盆來,筷子、碟兒都擺好了。四面一人坐一邊,老大說:「我可真餓了,我可先吃了。」老三說:「等一會兒!這餃子就白吃嗎?」老大心裡說:我就知道他沒這好心眼兒嘛。「不就這二兩銀子嗎,我給你。」老三說:「不是,你想錯了,不但不要了,打今天起一直到北京每天都吃包餃子,還告訴您每天都是我給錢。可有一節,我可有個條件。」
「什麼條件?」「打今天起,咱們是吃喝拉撒睡,行動坐卧走,都要做詩。老四,你可聽明白了,這回咱們這個叫新詩,不限制幾言,只要合轍押韻就行。」大哥說:「七個字也算。」二哥說:「五個字只要押上韻,也行;我說四個字也可以,你要說仨字合轍,也算你說上來了。」老大說:「我先說了。」
老三說:「別忙,我這話還沒說完哪!你也聽明白了,詩是不限制幾言,我這餃子可有限制,咱們是一個字管一個餃子。比方:大哥說七個字就吃七個餃子,二哥說五個字就吃五個。您說六個字就吃六個。說吧。」老大一聽:這是憋著餓老四啊。本來一道兒他凈說一個字啦,一字管一個餃子那不把他餓壞了啊!老大要拿這個做哥哥的這個派頭兒,就說:「咱們是吃飯哪,是搗蛋哪?說哪門子詩呀?不說,吃。」
老三說:「要不說誰也甭吃,我可先掀桌。」老二說:「大哥那您說吧。」老大說:「那說什麼?那麼大個子他吃一個餃子飽得了嗎?」老二說:「大哥你甭著急呀,咱們不會多說嗎?咱們剩下也夠他吃的。」老大說:「以什麼為題哪?」老三說:「隨你便兒。」
老大一看,外頭房檐底下有個燕子窩,得,就以這為題吧,說:「抬頭看見一燕窩。我這是七個字,我撥七個餃子吧。」老三說:「你別動手,我來。」拿了個小碟,拿雙筷子,打盆里往外夾餃子。一個字夾一個。「抬、頭、看、見、一、燕、窩,哎,您吃七個。」老二一瞧:按字兒摳啊!我說:「里邊小燕八九個。
我這兒也有七個,我自己撥。」撥到碗里頭拿筷子杵碎了。老三說:「都杵碎了您怎麼吃呀?」老二說:「你管哪!」拿勺舀了一點湯,「我這是氽丸子帶片兒湯,你說吧。」老三這么一想啊,大哥說抬頭看見一燕窩,二哥說里邊小燕八九個,這小燕不會打食呀,我說大燕出窩把食打,打回食來喂小燕,傻子就得說『喂』,就讓他吃一個餃子。對!「大燕出窩把食打!老四,你說。」
老四這「喂」字都到嘴邊兒上啦,讓老大過去把嘴給捂上啦。「說喂啊!」老四說:「打回食來可不就是喂嘛!」老大說:「怎麼就是喂哪,你要說進窩再喂還吃四個哪,等會兒喂還吃仨哪,先喂、後喂還是倆哪。」老三說:「您干嗎著這么大急呀?」老四說:「大哥,說多少得吃多少呀?」老大說:「你怎麼還沒聽明白哪,一個字管一個餃子,越多越好。」
老四說:「三哥,你給我記著數啊。」老三說:「好,你說吧。」老四說:「我把大燕說一說……」老三差點把鼻子氣歪了,打家出來他凈一個字,這回一個字管一個餃子他一個也不沒少說,「好,你吃七個吧。」
老四一翻白眼珠兒:「我憑什麼吃七個呀?」「你說七個字兒你不得吃七個嗎?」「我還有詞沒說完哪!」「還有?」「多著的哪!」「好!那你就說吧。」「三哥,你給我記著數啊!」老三說:「行,我給你數著。」
「我把大燕說一說,清晨出窩把食打,展翅搖翎往前挪,飛過三里桃花店,越過五里杏花坡,桃花店前出好酒,杏花坡前美人多。好容易才把食打夠,抿翅收翎進了窩。大燕剛把窩門進,小燕一見笑呵呵,這個就把媽媽叫,叫聲媽媽你聽著,你在外面把食打,實在餓得我了不得。大燕一見不怠慢,叼過食來餵了個得,餵了這個喂那個,餵了那個喂這個,餵了那個喂這個……」老三說:「甭數了,餃子都歸你了!」
(2)桃花店杏花店擴展閱讀:
打油詩(doggerel),一種富於趣味性的俚俗詩體,相傳由中國唐代作者張打油而得名。清代翟灝在其《通俗編·文學·打油詩》中曾引張打油《雪詩》雲:「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後世則稱這類出語俚俗、詼諧幽默、小巧有趣的詩為「打油詩」。另外,有時作者作詩自嘲,或出於自謙,也稱之為「打油詩」。
打油詩雖然不太講究格律,也不注重對偶和平仄,但一定會是押韻,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組成。打油詩常被用來對社會百態作出嘲弄及譏諷,也可以作為謎語。
C. 古詩詞「牧童遙指杏花村」中,
牧童遙指杏花村,杏花村指的是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牧童遙指杏花村出自杜牧的《清明》。
作品原文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春巧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桃花店杏花店擴展閱讀: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告簡耐人尋味。此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綉萬花谷》註明出唐詩襪森褲,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參考資料: 杜牧清明-網路
D. 周小燕的人物經歷
1917年8月17日,周小燕出生在湖北武漢的一個工商世家。周小燕的父親周蒼柏是一個非常具有進步思想的實業家。他非常喜歡音樂,由於受到父親的影響,周小燕從小就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5年9月,熱愛音樂的周小燕考入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專門學習聲樂演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周小燕被迫中斷了自己的學業,回到了家鄉。1938年年底,周小燕輾轉來到了巴黎,在巴黎她結識了著名的作曲家:亞歷山大·齊爾品,在他的幫助下,進入了巴黎俄羅斯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45年10月,在經過了七年的辛苦磨練之後,周小燕終於登上了巴黎國家大劇院的舞台。初次登台,她便以精湛的技藝和美妙的歌喉征服了挑剔的法國觀眾。此後,周小燕又應邀前往捷克,參加了布拉格之春音樂會。周小燕的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被譽為「中國的夜鶯」。
1937年抗日宣傳隊:夏之秋桂濤聲《歌八百壯士》合唱曲,周小燕擔任女聲領唱,在維多利亞紀念堂唱響了這首歌,夏之秋親自為她伴奏。武漢大公報發表文章,評論「中國不會亡」這個口號提得好,這首歌很快被印成唱片,四處傳唱。武漢成為全國抗戰的中心,周小燕首唱的《最後勝利是屬於我們的》和《歌八百壯士》成為人心混亂時的一針強心劑。
1945年10月,蕭子升齊爾品譜制《蚌殼》(後改名《農夫與仙女》)在巴黎的國家大劇院首演,巴黎輿論界十分關注,周小燕的照片出現在各大報紙上,著名音樂評論家也撰文表示贊賞。
1946年3月30日,倫敦白宮劇場,周小燕和李獻敏介紹中國當代音樂作品的專場音樂會。曲目包刮齊爾品《美酒美人》(又名《桃花店,杏花村》,根據中國雲南民 歌《過年》改編) 孟浩然詩《春曉》等,兩首歌均是按照周小燕花腔技巧特長度身製作,《蚌殼》選曲,法語演唱。倫敦報紙上的消息題為「the song of little swallow」,英國廣播公司現場錄音,向全球傳送。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
1946年7月底,周小燕首次個人獨唱音樂會在盧森堡的卡西諾劇場隆重舉行,曲目包括佩戈萊西、普賽爾、舒伯特、李斯特、威爾第等等外國作曲家和賀綠汀等中國作曲家的歌曲精品。
1946年10月,應邀首次訪問德國柏林,在復興劇場舉行了兩場個人獨唱音樂會,為周小燕贏得了「中國之鶯」的美譽。報紙興奮地評價:「最充分地表現了舒伯特的情趣!」「中國的黃鶯唱出了舒伯特的歌聲!」
1946年12月9日,巴黎的「中國之夜」假座化學會總會舉行,巴黎使館錢泰大使及夫人、聯合國科學文教大會的代表和官員,以及中國科教文代表趙元任、李書華、程文放、竺可楨四位博士,華僑知名人士錢三強、汪德昭先生,女畫家潘玉良等也都濟濟 一堂。周小燕和李獻敏在上下半場各表演了一組節目,上半場是中國歌曲《采蓮謠 》《紅豆詞》《叫我如何不想他》等,後半場則用英、意、法、德等國語言演唱了 原文歌劇詠嘆調和外國藝術歌曲。《申報》駐巴黎特約記者強仁寫了通訊,12月26日的《申報》即以「海國揚威之女歌唱家周小燕、旅歐有年之女琴師李獻敏」為題,詳細報導了晚會盛況。這位中國記者在通訊中寫道:「鄂粵兩姝功候造詣均與歐美人才相匹敵,自非有十年上下金錢與時間之大量犧牲不可。」
1947年1月18日,法國廣播電台特請周小燕作了15分鍾演唱,2月,恩師布朗熱女士指揮演出巴赫的《熱情》合唱曲,也邀小燕擔任女高音獨唱部分。2月25日, 周小燕又登上專為世界一流音樂家開音樂會的加伏大廳成功舉辦獨唱音樂會,之後又在巴黎聞名的香榭麗舍劇院演出清唱劇《蚌殼》,中國駐法大使錢泰親臨主持了這場音樂會。當時專家們對周小燕歌唱的評價,按郭有守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的歸納,可分三個特點:一是純粹無瑕疵,二是水晶般透明結實,三是有個性,保持了中國的文化背景。英文版的《巴黎周刊》則評論說:「音樂會能使聽眾感到如此興奮是由於藝術家完美的歌唱能力和修養,以及對作品的表現。」「特別要指出她完美無瑕的聲樂技巧,連音、跳音、輕音、半強音和強音都很明亮,給人以不尋常的享受。」
1947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主辦的首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周、李兩人的照片和音樂會節目單登在「布拉格之春」精美的印刷品上,節目單上還有一大段介紹中國當代音樂的文字,這段文字出自齊爾品的手筆,演唱了三組歌,第一組是江文也的《lovecall-inthefields》、賀綠汀的《神女》、劉雪庵的《紅豆詞》;第 二組是《長城謠》等三首;第三組是《蚌殼》片段,以及齊爾品譜曲的《春曉》《飲酒歌》等。
1947年10月,周小燕懷著一顆報國之心回到了告別九年的祖國,當時中國還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之下,人民仍舊生活在苦難之中,眼前的一切讓周小燕感到痛心疾首,她四處奔走,為進步的學生們演唱。
1949年,新中國成立,周小燕迎來了全新的生活,她受聘擔任了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老師,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活。
1952年的5月5日,周小燕與張駿祥舉辦婚禮。婚禮簡朴,只是借了周小燕的舅舅、名醫董方中的家辦了一桌喜酒請了客人。
E. 大燕打食回家返,下句是什麼
下句是
餵了這個喂那個,餵了那個喂這個;餵了這個喂 那個,餵了那個喂這個。餵了半天沒喂飽,大燕展翅搖翎出了窩,飛過 了三里桃花店,飛過了五里杏花坡;桃花店裡有美酒,杏花店裡美人多。 大燕打食回家轉,餵了這個喂那個,餵了那個喂這個;餵了這個喂那個,餵了那個喂這個。
出自一首打油詩,參見語文趣味故事之《四兄弟趕考》
老大說:抬頭看見一燕窩
老二說:小燕倒有七八個
老三說:大燕打食回家轉
老四說的就是上面那段話。
F. 往前三里桃花店退後四里杏花村是什麼意思
桃花店和杏花村都是安徽省的地名 這兩個地方的中間是合肥市肥西(肥兮)縣 這是個生肖 豬
G.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杏花村在哪兒
《清明》 叢陵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手拍詩人。杜牧滲薯戚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杏花村」在哪?
可能的地方有如下幾個地方:
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
H. 往前二里桃花店,往後四里杏花村猜一生肖
你好!
答案是鼠
鼠
相傳,當時老鼠和貓是鄰居,但平時體大的貓常常欺負弱小的老鼠,老鼠對貓往往也只是感怒而不敢言。而貓有個貪睡的毛病,接到玉皇大帝下的令後,老鼠竊喜:報復貓的機會終於來了。果不其然,貓叩響了老鼠家的門,請求老鼠在給玉冊攔伏皇帝祝壽時衡世,叫醒它一同前往,老鼠滿口答應州攜下來。為了報復貓,到了正月初九清晨,老鼠便悄悄的出發了
I. 有個跳大神的歌詞…往前走往前行…走過三里桃花店…路過五里杏花營…桃花店裡出美酒杏花營里出美容
在 酷狗 音樂 , 題目是 請神搬兵決
網頁鏈接
J. 十里亭歌詞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多少皇帝都無道,多少無道帝王君。
前朝後漢表不盡,聽我唱本《十里亭》。
南京有個馬公子,每日學堂攻書文。
七歲上學到十五,滿篇文章記在心。
十月初一放了學,閑暇無事放風箏。
誰知一下斷了線,一氣飛到半天雲。
公子攆到要去拾,對直落在花園門。
公子想把花園進,聽見裡面腳步族亮型聲。
把在牆頭去觀看,一位小姐好愛人。
身材好似一顆柳,走路賽過觀世音。
面如荷花初出水,臉蛋好比桃花紅。
眉毛彎彎櫻桃口,如同鳳凰藏花蔭。
上穿紅綾大花襖,下穿拖地水羅裙。
三寸金蓮緩緩移,好似仙女下凡塵。
扇子遮面微微笑,小姐必定風流人。
公子悄悄摸進去,假裝看花不做聲。
小姐正在往前走,抬頭看見一書生。
書生連忙陪笑臉兆猜,倒叫小姐吃一驚。
忙用長袖掩了面,緊移蓮步上樓亭。
公子害怕機會錯,忙上前去打問詢。
你的爹爹姓什麼?你的母親哪裡人?
你有姐妹人幾個?你的排行第幾名?
小姐聽問怒氣生:
管我爹娘名和姓?管我姐妹幾個人?
我的花園由我走,何必叫你談操心。
你是誰家浪盪子,私進花園為何情?
還不給我走出去,我要來關花園門。
書生一聽話不好,悶悶不樂轉回程。
茶不思來飯不想,行坐不安少精神。
這樣過了三五日,心裡暗把主意定。
長褂脫了換短衫,一把鋼刀藏在身。
眼看紅日朝西落,收拾打扮上姐門。
三步並做兩步走,兩步並作一步行。
三十五里桃花店,四十五里杏花村。
桃花店裡出美酒,杏花村鍵空里出美人。
不覺來到姐門外,驚動黃狗叫聲聲。
村東喊叫賊來了,村西喊叫是誰人?
書生嚇得心直跳,靠牆站著不答腔。
手扳窗子望里看,姐在房中綉麒麟。
一綉天上大明月,二綉天上月伴星,
三綉桃園三結義,四綉四姐鬧東京,
五綉陽雀鬧五更,六綉王母坐天宮,
七綉天上七仙女,八綉神仙呂洞賓,
九綉南海觀世音,十綉花龍坐龍廷。
十樣精緻綉齊了,上床睡覺吹了燈。
書生心中暗思量:冒然豈不壞事情?
我今若是回家轉,又要枉費一片心。
邊思邊把鋼刀掏,輕輕撥開姐房門。
心驚膽顫往裡走,差點碰翻桐油燈。
慢慢打開紅羅帳,紅羅帳內睡美人。
摸姐一把姐未醒,摸姐二把姐翻身。
摸姐三把姐醒了,連問三聲是誰人?
莫是房中出妖怪,莫是房中鬼迷人。
莫是爹媽來看我,莫是哥嫂起歹心。
莫是挖牆偷牛賊,莫是妹妹小妖精。
是人是鬼早答應,奴家是個膽小人。
書生這里忙開口,尊聲小姐聽分明:
一不是房中出妖怪,二不是房中鬼迷人。
三不是爹媽來看我,四不是哥嫂起歹心。
五不是挖牆偷牛賊,六不是妹妹小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