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獻鮮花
㈠ 先上香還是先燒紙啊
先上香還是燒紙
先上香還是燒紙,現如今很多年輕人對於祭祖的事情不是很了解,因為沒有老一輩的帶著,因此很容易出現順序的錯誤,因此在祭祖以前需要學會規矩,下面我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先上香還是燒紙.
先上香還是燒紙1
一、春節上墳祭祖必帶的七種物品和擺放順序
(一)七種物品
1、香燭
香燭是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墓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2、紙錢
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焚燒干凈。
3、素酒
掃墓過程,等於帶著吃食來為先人過春節,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為掃墓必備。所謂素酒即未經「蒸餾」工藝的酒,如:葡萄酒、米酒等均屬素酒。
4、水果點心
水果以時令水果為宜,如:蘋果四個,代表平安;臍橙四個,代表「澤承」後代;而香蕉則代表「代代香(相)傳」;點心一般用圓蛋糕四塊,代表圓滿;圓桃酥四塊,代表「往生」;還可以根據逝者生前飲食習慣而定。
5、飯菜、水餃
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為佳,因為春節講究「初一早晨的餃子和中午的熬菜」要全家共享,為此,春節上墳是要帶上飯菜和水餃的。
6、鮮花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春節上墳一般以菊花為宜,白或黃色尤為對景。
7、「包袱」
「包袱」,即給逝者帶的吃穿用度之物,因為用白紙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內裝冥鈔、金銀、以及各種紙做的「元寶」、「衣服」、「傢具」等等。
(二)祭品擺放順序
上述供品擺放順序也很有講究。一般是三排和五排兩種擺法:
1、三排擺法。香爐在前中央佔一排;第二排是一盅素酒;第三排是水餃、點心、水果等四碟。
2、五排擺法。香爐在前方中央,占第一排;接著是素酒杯三盅為第二排;第三排是飯菜、水餃、點心共四碟(碗);第四排是水果四碟;第五排是蠟燭一支。
二、祭祖禮儀的一般流程
1、上墳(紀念堂或公墓)祭祖的流程。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焚祝文、燒錢紙、辭神叩拜等。主祭人要在靈位前獻上一杯酒,獻酒時用雙手將裝滿酒的酒杯高高舉過頭,然後,緩緩下來,將酒畫弧形灑在地上,表示敬天、敬地。這叫做「望空奠酒」。然後,倒滿一杯獻給先人。將錢、紙點燃後,把部分祭品用手掰成塊兒扔到火里,就認為給先人送去了。祭禮結束後,將祭品分給參祭人員,將部分品質優良的祭品帶回去給另一位在世的老人食用。
2、家庭祭祖流程。不少家庭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在祭祖的同時,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供品有豬頭、雞、羊頭、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談飢首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先上香還是燒紙2
那麼我們在祭祖的時候,是先修墳還是先燒紙錢呢?這個是有講究的,因為我們祖先的墳地,在野外,並不經常去整理,肯定是長滿了野草,如果就這樣直接就去燒紙錢,那肯定是不行的,顯得沒有孝道,自己的祖墳都不去整理,就直接燒紙錢,也是對祖先的不敬。所以,在祭祖的時候,一定要提前一兩天到墳地上整理墳地。
也就是在清明節前兩天就應該去修好墳地,因為,有一些墳地,日久失修,會有坍塌,墳上的'土也會流失,所以必須把這些都修理好,還要把雜草也除去,把墓地平整一下,看起來也舒服,也顯得對祖先的敬畏。我們在修祖墳的時候,切記不要亂動墳上的石頭,不能因為它不好看而換掉,而是只能,從外邊再找別的石頭加進去,讓其更穩固就好。墳上的土也一樣,不能因為多而鏟掉,總之是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現在有很多人,總是把祖墳修理得富麗堂煌,這樣做並不是好事,墳地主要是在野外,要有草有樹肢凱木,如果把墳地整得一棵草都沒有,那就失去了墳地的意義,也可能因此,把興旺的家庭敗落下來。當把墳地整理好之後,最好也是等到了清明節那天的早上,帶上祭品、香火、紙錢等等去拜祭。
拜祭的時候,也是等你上香,擺好祭品了再燒紙錢,可以放鞭炮的地方,就放一些鞭炮。如果,附近有森林或草木太多則一定要注意防火,也不要放鞭炮。當然,有一點必須注意,一定要做好降火意識,燒完紙錢,祭拜完成,含數必須看好燒紙的火要完全滅掉才能離開,確保安全。
㈡ 春節祭祖的順序
一、春節上墳祭祖必帶的七種物品和擺放順序
(一)、七種物品
1、香燭
香燭是必備的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墓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2、紙錢
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以便他們在陰間有錢花,務須焚燒干凈。
3、素酒
掃墓過程,等於帶著吃食來為先人過春節,所以要向先人奠酒,酒為掃墓必備。所謂素酒即未經「蒸餾」工藝的酒,如:葡萄酒、米酒等均屬素酒。
4、水果點心
水果以時令水果為宜,如:蘋果四個,代表平安;臍橙四個,代表「澤承」後代;而香蕉則代表「代代香(相)傳」;點心一般用圓蛋糕四塊,代表圓滿;圓桃酥四塊,代表「往生」;還可以根據逝者生前飲食習慣而定。
5、飯菜、水餃
以先人生前喜歡吃的為佳,因為春節講究「初一早晨的餃子和中午的熬菜」要全家共享,為此,春節上墳是要帶上飯菜和水餃的。
6、鮮花
菊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春節上墳一般以菊花為茄叢宜,白或黃色尤為對景。
7、「包袱」
「包袱」,即給逝者帶的吃穿用度之物,因為用白紙糊一大口袋而得名,內裝冥鈔、金銀、以及各種紙做的「元寶」、「衣服」、「傢具」等等。
(二)、祭品擺放順序
上述供品擺放順序也很有講究。一般是三排和五排兩種擺法:
1、三排擺法。香爐在前中央佔一排;第二排是一盅素酒;第三排是水餃、點心、水果等四碟。
2、五排擺法。香爐在前方中央,占第一排;接著是素酒杯三盅為第二排;第三排是飯菜、水餃、點心共四碟(碗);第四排是水果四碟;第五排是蠟燭一支。
二、祭祖禮儀的一般流程
1、上墳(紀念堂或公墓)祭祖的流程。祭獻禮儀包括上香、讀祝顫數櫻文、奉獻飯羹、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焚祝文、燒錢紙、辭神叩拜等。主祭人要在靈位前獻上一杯酒,獻酒時用雙手將裝滿酒的酒杯高高舉過頭,然後,緩緩下來,將酒畫弧形灑在地上,表示敬天、敬地。這叫做「望空奠酒」。然後,倒滿一杯獻給先人。將錢、紙點燃後,把部分祭品用手掰成塊兒扔到火里,就認為給先人送去了。祭禮結束後,將祭品分給參祭人員,將部分品質優良的祭品帶回去給另一位在世的老人食用。
2、家庭祭祖流程。不少家庭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在祭祖的同時,也祭祀天神、土地神,供品有豬頭、雞、羊頭、畢此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祖先、諸神拜年。
㈢ 花之歌很美從本文能看花有怎樣的特點
特點:積極樂觀的態度,追求光明、從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的精神。
詩人通過花語的清新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圖畫,圖畫中有詩意的浪漫,也有現實的真實,如「我是諸元素之女: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
寫出了花的成長與芬芳,而「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後的祭獻。」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謝命運,,從這就可以看出,詩人是用詩意的敘述和思考的敏銳來書寫人生的。
(3)祭獻鮮花擴展閱讀:
《花之歌》是紀伯倫的散文詩集《組歌》 中的一首,詩人用花的語言來敘述大自然的話語,文中盡顯「紀伯倫風格」中的輕柔、凝練、雋秀與清新。詩人通過花語的清新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圖畫。
此文被收入2018年部編本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第三課,2019年部編本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的第四課。
這首散文詩表意是寫花,但真正是寫人,詩人正是利用花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來寄託自己的偉大情操,同時也號召我們要「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
㈣ 參加葬禮有什麼講究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肆源給屍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屍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滑叢
殯,就是入殮後停柩於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弔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製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裂讓態戴黑紗。
在追悼會上人們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禮金,這是一種約定俗稱的交往禮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畢竟在開追悼會的時候總是需要花費和開銷的,你的禮金能夠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記得,這個禮金千萬不能用紅紙包裝,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紙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寫上「奠儀」、「帛金」之類的黑字並署名。
挽嶂、挽軸、挽額也稱禮悼,題詞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為多,多是直寫,橫寫的稱「挽額」。
祭奠禮品如贈送香燭紙錢、鞭炮、「三牲」、果品之類的祭祀用品,並隨祭品附送禮單帖。
花圈或花籃。鮮花或紙花均可,上寫有挽帶,有上下款,上款寫對死者的稱謂和極簡短的悼詞,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㈤ 求《婚後每天都真香》TXT百度雲,謝謝!!!!
《婚後每天都真香[穿書]》
作者:東風幾許
俞安桐患有先心病,活得精細小心,沒想到最後竟是死於意外車禍,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只遺憾自己短短的一生過得寡淡無味。
再睜眼,他穿書了,獲得健康身體的他喜得一蹦三尺,來呀~造作呀~
㈥ 借花獻佛什麼意思
成語借花獻佛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那麼大家知道借花獻佛的典故故事嗎?學習時間到了,跟著小編了解一下吧。
拼音:jiè huā xiàn fó
意思:用別人的花進獻給菩薩,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出處:清·劉鄂《老殘游記》第六回:今兒有人送來極新鮮的山雞,燙了吃,很好的,我就借花獻佛了。
典故:
從前有一個小鎮,鬧蝗蟲鬧得很厲害,所以,不管種什麼植物都長得不好,加上常常有猛獸下山吃雞鴨,讓鎮民感到很不安,因此釋迦牟尼佛特地從天上降臨人間,施展佛法收拾了蝗蟲,也馴服了猛獸。鎮上的人十分感謝佛祖,其中有一位窮人特地為佛祖獻上一束鮮花。當釋迦牟尼看到送花的人穿著破爛的衣服,渾身臟兮兮的,卻捧著一束美麗的鮮花,忍不住就說:「你家需要我幫忙嗎?」獻花人說:「佛啊,我不敢欺騙您,我家裡是很窮沒錯,就連這束花都是我去借來的,可是,這是我一片誠心,所以,請您一定要收下。」釋迦牟尼十分感動,便讓鎮上所有的窮人都擺脫了貧窮,從此大家過著幸福的日子。
借花獻佛」這個成語大家並不陌生,意思是用別人的花進獻給菩薩,比喻拿別人的東西做順水人情。其實,「借花獻佛」一詞最早出自於佛教,它不是佛教理論名詞,表達的是一種至誠至善的供養之心。對於「借花獻佛」,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佛本生故事》講到:一位名為善慧的婆羅門,參訪蓮花城時,聽說燃燈佛要來這里說法,於是便想以鮮花來供養燃燈佛。
但是國王已將城中所有鮮花都收去,供養燃燈佛。善慧四處尋找,在井邊遇到了一位年輕婢女,手中捧著插有七枝優缽羅花的瓶子,便求她賣花給他去供佛。受善慧誠心所感,婢女答應給他五朵,另外兩朵則幫她拿去獻佛,條件是,未得聖道以前,他要生生世世與她結為夫妻。為得到花,善慧答應了。
獻花後,燃燈佛為善慧授記,無量劫後必可成佛,號為釋迦牟尼;而借花的婢女就是釋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輸陀羅的前身。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借花獻佛」這個詞語的語義逐漸發生了變化,在語義上變為拿別人的東西做順水人情。尤其是「借」和「獻」這兩個字的含義發生了變化。「借」在上面的故事中表示創造條件去借來花以獻佛,而現在的理解是「假借」。 「獻」字在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是「祭獻」的意思,而不是現在理解的「討好」之意。
「借花獻佛」這個詞語雖然源自於佛教典故,但在經歷時代變遷後,意義與原先相去甚遠,或許這個與世俗生活的變化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