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縣花店
A. 農村事跡材料
農村事跡材料範文(精選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擬定事跡材料很是頭疼的,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農村事跡材料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事跡材料1
「富二代」回農村創業養蝦年收入500萬
夏天,重慶市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天氣異樣悶熱。27歲的張正全以及工人一道,正忙著將一張張捕滿鮮蝦的網從蝦池裡撈上來,再裝上車。「這么悶熱,但願不要下雨,否則,這些蝦就運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樣,就慘了。」張正全有些耽憂地望著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從臉上淌下。
左近村民們都很奇怪,這個「90後」的年青人,為啥子要放著城裡的好日子,來這里吃這類苦。
軍旅人生,讓「公子哥」變了樣
張正全家在沙坪壩,在周圍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產品生意,優勝的人生前提讓張正全這輩子哪怕不工作,也會衣食無憂,朋友們常開玩笑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佐明將高中畢業的張正全送進了部隊,退伍後不久,張正全驟然對父親說想在重慶自我弄個海蝦養殖場。盡管兒子的設法讓張佐明既詫異,又欣慰,但他其實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耽心他干不好。」
較了幾個月的勁,張正全終究說服了父母,專程到福建考察學習了海蝦淡養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入了近1000萬元,在合川區太以及鎮沙金村建成為了重慶傲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正全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起了20多口蝦池。又從沿海空運來基圍蝦苗以及海水,再就地逐步淡化飼養。目前在重慶市,用這類技術養蝦的,只有兩家。張正全恰是看中了這一產業的市場前景。
張正全說,是3年部隊人生扭轉了他:「我不能一生啃老,自我的未來得靠自我雙手努力。」
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就這樣,張正全一個人來到偏遠的沙金村,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以及以往完整不同的人生。每一天,他都以及聘用的農民工一塊兒,頂著酷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著,有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正全白凈的皮膚變得漆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以及時,張正全很不習氣,這里沒有鬧市的燈紅酒綠,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講,更難捱的是孤單。「之前晚上往往以及朋友一塊兒出去飲酒唱歌,可現在這里,晚上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愣。還好,現在漸漸適應了。」張正全說他不怕吃苦,就怕總是下雨。
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正全當初選擇這里,就是看中了涪江優良的水源,可恰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遭受了巨大損失。
去年7月以及前不久的暴雨讓涪江水位上漲,漫進了蝦池,蝦以及大閘蟹跑了許多:「每一次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張正全說,他打算拉網,或者將蝦池堤壩抬高加固,否則年年都會因而遭受損失。
對張正全來講,下雨還會呈現一個問題。「蝦場到太以及場鎮其實不遠,可有一段約1千米長的陡坡土路,一下雨,運蝦車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當地政府正在斟酌硬化這段路。
他學到的,不單單是如何創業
張正全請了十多個當地農民工,蝦場閑時,還將他們介紹到其父位於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幫忙。
「張老闆人好,隨以及,一天80—100元的工資,從不拖欠。而且咱們每一天只工作8小時,超越時間,還另算加班費。」左近農民周純友說,蝦場建起後,他以及好幾個村民都再也不外出打工,到這里掙錢來了。
目前,張正全的蝦場每一年可產兩季,每一季蝦飼養約3個月便可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路不愁,價格也能夠,每一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這些蝦池一年總有約半年時間閑著。」張正全說如果蓋上大棚,安裝鍋爐加熱,冬天也可養蝦,便可實現一年3季。但這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張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我掙了錢,再擴展范圍、改良設施吧。還得將父母為我提供的成本還上。」
「部隊人生讓我明白了,好人生要憑自我的雙手去首創。這兩年養蝦閱歷讓我知道了農村、明白了掙錢的不容易,這或者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成吧!」張正全說。
農村事跡材料2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余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准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里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干就干,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信息,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農村事跡材料3
回鄉創業的縉雲大學生翁傑經歷了重重困難後,最終在多肉植物上找到了突破口。如今他的多肉植物基地規模步步擴大。
微風吹來,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樹木隨風搖曳,陽光灑在地面上,也打在翁傑年輕的臉上。3年前翁傑從浙江師范大學畢業,他放棄杭州高薪、有前景的體面白領工作,選擇回到縉雲老家創業致富。
期間,他經歷過工廠破產的無奈、前途渺茫的絕望,最後機緣巧合,在縉雲縣新碧街道三都村開創了「老翁家庭農場」。這不僅讓他走出了困境,還帶動了鄉親們就業創收。在前不久的省農博會上,翁傑作為浙江省十佳農創客之一參加了農創館的展示,還得到省委書記的鼓勵。
農村事跡材料4
第一次創業失敗了,第二次創業又失敗了,還要繼續嗎?
「工廠倒閉後,我負債30萬元,雖然當時心裡有點慌,但我不後悔,更加堅定了要創業,要翻身,證明給自己也給別人看。」翁傑說。
翁傑根據家鄉多山、多竹林的特色,開始擺弄各種石製品、竹製品,並在淘寶網上開起了網店。各種新奇的根藝花盆、石頭花盆、竹子花盆等手工花盆一掛到網上,很受愛花人士的喜歡,訂單接二連三飛來。
在網店賣花盆、花瓶,翁傑常常會拿些花花草草當拍攝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翁傑發現,光顧網店生意的顧客除了購買花盆、花瓶外,還希望連帶多肉植物一起購買。顧客購買花盆後,也大多用來種植多肉植物,而且搭配起來非常好看。2014年春,經過慎重考慮後,負債30萬的翁傑,又向親戚借款10萬元,大膽建起了縉雲縣老翁家庭農場。「當時欠有外債,又摸不清整個行情,只能小心翼翼地推進。」翁傑說。大棚里種植的多肉植物,搭配石頭、竹製器具,再在植物根部鋪上鋪石、黃金草等,一個創意多肉盆栽躍然眼前,價格也比單買器具多了好幾倍。
為了學習多肉植物的栽培與管理經驗,翁傑花費2個多月時間走遍了山東、江蘇、安徽、福建、上海、雲南、廣東等10多個省市的多肉種植基地,並且帶了大量種苗回到了縉雲,建起了2個種植大棚。
品種引進後,就是種植技術的問題了。因為不懂多肉的習性,去年冬天凍死了一批夏天品種的多肉,今年夏天又熱死了一批冬天的多肉。「雖然代價有些慘烈,但通過自己的摸索,積累下來的就是實在的經驗。」翁傑說。如今他已基本掌握了各個多肉品種的習性和種植方法。做出名堂後,他又向銀行貸款80萬元擴大種植規模。現在翁傑的農場面積近30畝,種植大棚20多個,多肉品種600多個。
農村事跡材料5
「多肉植物又稱多漿植物,由於大多生長在沙漠,長時間吸收不到水分……」提到多肉植物,翁傑說得頭頭是道,並帶著我們在大棚里逛開了。
雖說多肉植物比一般的植物易養活,但翁傑還是走了不少彎路。剛開始買的2000多株幼苗,由於對它們的習性不熟悉,很多還沒長成就枯死了。翁傑便在網上遍訪名家,向種植大戶取經。比如,玉露等品種需要陰養,不能曬太陽,他就在大棚外面再加一層黑色的遮陽網;林賽、卡羅拉等品種對土壤透氣性要求很高,他就在配土時多加一些顆粒物……經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翁傑慢慢摸清了多肉植物的「個性」,有了自己的一套「種植經」。翁傑還專門開通了微信,和朋友們分享養「肉」心得,還不時地「曬」一下自己的「小新寵」。
對於自己的創業路,翁傑信心滿滿,「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擁有大批粉絲。「我也在淘寶上『試水』,市場反映很好。不到三個月,淘寶上的銷量就做到了三顆皇冠!」翁傑對創業魚介紹說,現在雖是淡季,但還是忙得不可開交。
「多肉」的銷路完全不是問題,但是缺乏資金流轉卻讓翁傑覺得很棘手。
縉雲縣就業管理服務處在了解到翁傑的的情況後,專門組織人員送政策上門,並且鼓勵其創業。「現在大學生創業,政府給予大力支持,並且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比如:一次性創業補貼、大棚的場地租金等,我們還提供不超過3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並且給予全額的貼息。」就業管理服務處負責人介紹說。
有了政府的鼓勵與支持,翁傑坦言,自己又多了一份信心。「現在創業雖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
現在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翁傑的大棚內培育的多肉植物品種也已越來越多,達到了600多種,價格從幾元錢到幾百元、幾千元不等。「老翁農場」也從起初月銷售2000多元發展到現在日均銷售3000多元,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1萬多元的日銷售額,月銷售額達到了10萬元左右,年收入將達到100多萬元。
「老翁家庭農場」除了種植、並在自家網店銷售多肉植物外,在農場里也設置了大大的多肉展銷廳。每天周邊趕來購買、進貨的散戶也是絡繹不絕。「老翁家庭農場」不僅成為其他網店的供貨商,同時也成為了周圍部分村民就業的基地。
在翁傑的農場里還有一個大大的陶瓷體驗棚。來往的客戶可在陶瓷體驗棚里動手製作陶瓷花瓶。經過燒制後,翁傑按照顧客的要求,搭配好多肉的品種,將作品寄送給顧客。「將顧客體驗與購物相結合,更能引起互動和增加趣味性。這也只是在初步嘗試階段,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再決定以後的發展方向吧。」翁傑說:「我現在的產品主要銷售方式就是批發和零售,批發客戶主要是浙中南地區的花店和批發市場,零售就遍布全國各地了。預計今年銷售額有200多萬元。」
記者在翁傑的微信里看到他同女友胡虹芳在多肉基地拍攝的婚紗照,才子佳人在簇簇多肉中幸福洋溢。照片通過微信朋友圈發送出去後,引起強烈反應。「也許可以利用多肉基地,搞一個婚紗攝影基地呢。還可以打造多肉牆室內裝修基地,也可將多肉植物與其他植物一起綜合種植……」翁傑對農場的發展有許多想法。根據市場需求,這個不服輸肯吃苦的小夥子,創業道路將越走越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