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鳳陽鮮花

鳳陽鮮花

發布時間: 2023-02-10 02:24:44

茉莉花的資料

茉莉花]究竟是哪裡的民歌?
——從鳳陽花鼓[鮮花調]到江蘇民歌[茉莉花]
夏 玉 潤
提起[茉莉花],當今人們都認為它是江蘇民歌。知道它的前身稱[鮮花調]卻為數很少。知道它最早出現於鳳陽花鼓之中,並由此傳播全國,流傳國外,更是鳳毛麟角。
[茉莉花]最早版本,為清乾隆年間刊印的《綴白裘•花鼓》中的插曲。該劇演一對鳳陽夫妻打花鼓賣藝,被浪盪公子曹月娥邀至家中,唱了一首[花鼓曲](又稱[鮮花調])。該曲共12段,前兩段唱詞是:好一朵鮮花,(重)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開放,對著鮮花兒罵。(重)/好一朵茉莉花,(重)滿園的花開賽不過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罵。(重)後10段唱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演唱中,浪盪公子不時乘機調戲花鼓女。花鼓女躲之,其丈夫護之,形成熱鬧的三人歌舞表演。唱詞中的「茉莉花」,即為劇中的「花鼓女」;想「采一朵戴」者,為劇中的「浪盪公子」;「看花的」為花鼓女的丈夫。
早在乾隆年間,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打花鼓》就記錄了鳳陽花鼓藝人在北京街頭演唱[鮮花調]的情況:「打花鼓,鳳陽婦人多工者,又名[秧歌],蓋農人賽會之戲。其曲有[好朵鮮花]套數,鼓形細腰,若古之搏拊然。」文中的[好朵鮮花]即[鮮花調]。
1973年,筆者在鳳陽縣燃燈公社采風時,71歲的劉陸氏演唱了[鮮花調]。該曲目有15段,前4段分別唱了「鮮花」、「茉莉花」、「玉簪花」、「牡丹花」,後11段亦為「張生戲鶯鶯」故事。唱詞的句式結構與《綴白裘•花鼓》相同,其曲調亦與崑曲[鮮花調]相似。據劉陸氏回憶,她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聽奶奶說,這首曲目流傳很久。筆者認為,李聲振在北京聽到的[好朵鮮花],當為劉陸氏演唱的[鮮花調]。
[鮮花調]的流傳主要有兩個載體:一是流傳600年、走遍全國的民間鳳陽花鼓藝人,二是戲曲《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到了清末,隨著地方戲、地方曲藝的興起,這首小曲成為全國眾多地方戲、地方曲藝、各地民歌中的重要曲目。如1932年版劉復、李家瑞《中國俗曲總目》中就收有遍布全國近10種不同名稱的[鮮花調];中國戲曲、曲藝音樂集成中可找出諸多[鮮花調];《霓裳續譜•花鼓獻瑞》是專為乾隆皇帝祝壽的曲目,便使用[鮮花調]來演唱;20世紀初,上海各唱片公司錄制多首《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8世紀末,[鮮花調]流傳至英國,後傳遍世界,並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用於歌劇《圖蘭多》中。
1942年,新四軍小戰士何仿在江蘇六合採風時,記錄了一位民間藝人演唱的[鮮花調](擬為揚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15年後(1957年),改編成民歌[茉莉花],參加全國會演。在媒體的運作下,[茉莉花]被首次標名為「江蘇民歌」而傳遍全國。在唱詞上,刪除「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專唱「茉莉花」;在曲調上,在昆、徽、京劇[鮮花調]的基礎上,追求旋律婉轉細膩,節奏穩重並富於變化,把以敘事為特徵的[鮮花調]改編成以抒情、歌唱為特徵的[茉莉花]。但是[茉莉花]曲調結尾,仍保留上揚8度、漸慢、大拖腔的戲曲唱腔特點,與昆、徽、京劇《打花鼓》中的[鮮花調]完全相同。
如今,[茉莉花]已代替了傳唱數百年之久的[鮮花調],普契尼《圖蘭多》中[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在全世界廣泛傳播,使該曲成為中國民歌最傑出的代表。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鮮花調]數百年來為中國民間藝術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更不要忘記傳播它的載體——鳳陽花鼓。

⑵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雙條鼓,流行於明清時期,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鳳陽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為當時的「時調」,主要有《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秧歌調》等,每一首都曾被廣泛傳唱。隨著歷史的發展,鳳陽花鼓的鼓、鼓條乃至擊鼓方法都在不斷變革。20世紀50年代初,新文藝工作者對鳳陽花鼓加以改革,增加採用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剔除了小鑼,專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時根據擊鼓用的鼓條特徵,將其改稱為「雙條鼓」。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
唱的都是民間小調,曲目有近百種。歷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戶到鳳陽。由於鳳陽地區人口激增,災荒也不斷,導致這些遷徙的江南巨戶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嚴禁他們離開鳳陽,所以他們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討、以打花鼓唱曲為生的方式離開鳳陽。又因明清兩代,由於鳳陽一帶是「三年惡水三年旱、三年蝗蟲災不斷」的長年災區,每年秋後都有成群結隊的婦女外出賣唱乞討。同時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賣唱的職業藝人。清人趙翼《陔余叢考》中《鳳陽乞者》條寫道:「江南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鳳陽歌》,歌中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據清代的記載,早期花鼓「音節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傳深廣的是「左手鑼,右手鼓,手拿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單會唱一支鳳陽歌」。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變化。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自娛自樂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鄉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賓客,鳳陽人總要熱情表演一番,以表達歡樂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花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近年來,鳳陽民間花鼓藝術團體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民間藝術表演和比賽活動,參加多部影視片的拍攝,並在全國獲獎。鳳陽花鼓近年還走出國門,到日本表演,獲得贊譽。 一直以來,鳳陽縣的孩子們還在節慶時跳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著古城的特色。
編輯本段由來
鳳陽——是明 鳳陽花鼓
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是安徽省一個普普通通的縣,但是,這里卻有幾樣東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鳳陽人的絕活——鳳陽花鼓,這是鳳陽民間獨有的傳統藝術,在全國都很有影響。 花鼓——是我國一種民間歌舞,南宋時期就有記載,是由農民在田間插秧時擊鼓演唱發展而來,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鏜鑼,女打小花鼓,邊歌邊舞,有時增加樂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風格、曲調不同。 鳳陽花鼓——流行於明清時期,唱的都是民間小調,曲目有近百種。歷史上鳳陽地區災荒不斷,許多人家離開家園,以打花鼓唱曲為生,鳳陽花鼓又成了貧窮討飯的象徵。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鳳陽歌》,歌中唱道:「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據清代的記載,早期花鼓「音節凄婉,令人神醉」。 可是,在當時鳳陽年歲豐收時,仍然有人唱著鳳陽花鼓出走他鄉謀生, 鳳陽花鼓
清代顧見龍繪「花鼓演唱圖」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其實,當時的鳳陽也並不是每年都鬧災荒,出走他鄉據說還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為了要充實自己故鄉鳳陽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蘇州、松江、杭州、嘉興、湖州一帶有錢人家十四萬戶遷移到鳳陽,不準他們返回原籍。那些人家不敢違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鄉掃墓探親,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賣藝回鄉,來年春季再回鳳陽。隨後相沿成俗,不論豐收災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鳳陽花鼓又以這種賣藝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清盛世滋生圖《打花鼓》
編輯本段曲目介紹
演唱形式:童聲 、民間、娛樂、 流行 、伴奏 《鳳陽花鼓》的前十小節優美抒情,後面的襯詞部分幽默風趣。通過學習和欣賞,可以對安徽的民歌音調和當地的風土人情有進一步的了解,可以擴大我們的民族音樂語言,培養我們對民歌的興趣。 要注意的重點是:切分音節奏。民間歌舞鳳陽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什麼特點呢? 歌詞: 左手鑼 鳳陽花鼓
右手鼓 手拿著鑼鼓 來唱歌 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 只會唱個鳳陽歌 鳳陽歌來咿喲嘿 得兒鈴咚 飄一飄 得兒鈴咚 飄一飄 得兒~ 飄 得兒~飄 得兒飄得兒 飄飄一得兒 飄飄飄一飄 左手鑼 右手鼓 手拿著鑼鼓 來唱歌 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 只會唱個鳳陽歌 ( MUSIC ) 得兒~ 飄 得兒~飄 得兒飄得兒 飄飄一得兒 飄飄飄一飄 得兒鈴咚 飄一飄 得兒鈴咚 飄一飄 得兒~ 飄 得兒~飄 得兒飄得兒 飄飄一得兒 飄飄飄一飄 得兒鈴咚 飄一飄 得兒鈴咚 飄一飄 得兒~ 飄 得兒~飄 得兒飄得兒 飄飄一得兒 飄飄飄一飄
編輯本段歌舞形式
例如:民間舞蹈《花鼓新聲》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小鑼」「雙條鼓」等。花鼓小巧玲瓏,鼓面直徑三寸左右;鼓條為兩根一點五尺左右的細竹棍。表演者單手執鼓,另一隻手執兩根鼓條敲擊鼓面,「雙條鼓」由此得名。 鳳陽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還發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聲越來越大。鳳陽花鼓已在多部影視片中出現,並在全國表演和比賽中獲獎,走出國門也獲得贊譽。 鳳陽花鼓這種流浪賣藝的民間歌舞表演,在新中國成立後,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保留下來,並成為我國漢族民間喜慶豐收、歡度節日和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形式。
編輯本段藝術風格融合
英籍亞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陳美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以《鳳陽花鼓》音樂為背景的小提琴曲,這首中西音樂要素合成的樂曲,又再次由我國的舞蹈編導們編排為現代舞《千紅》。由此可見:鳳陽花鼓不僅是我國勞動人民創作的藝術珍品,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貢獻,也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編輯本段比較
民間音樂的藝術風格的比較 鳳陽花鼓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大地養育了56個兄弟民族,隨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的不同,各地的風俗民情和民間藝術也各具鮮明的特色。在湖北、四川一帶,也有一種類似鳳陽花鼓的小曲表演,但使用的節奏樂器不是花鼓和鏜鑼,而是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碟子。 讓我們一面學習這種民間節奏樂器的演奏技巧,一面以這種清脆的碟聲分別為鳳陽花鼓和湖北小曲伴奏。通過我們的對比伴奏,感受我國南北民間音樂的藝術風格,體驗表演民間藝術的樂趣。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現狀
第一屆中國·鳳陽花鼓文化旅遊節在2006年9月12日--9月19日在花鼓之鄉安徽鳳陽舉行,之後,第二屆於2007年10月22日至31日舉行,第三屆於10月24日至31日舉行。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安徽鳳陽是我國農村改革發源地,也是著名的花鼓之鄉。鳳陽花鼓產生於明初,是根植於鳳陽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和「東方芭蕾」之美稱,並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1世紀以後,鳳陽縣高度重視對鳳陽花鼓這一充滿濃郁民間傳統和地方特色的藝術進行保護與傳承,並於去年9月成功舉辦了主題為「敲鳳陽花鼓,唱經濟大戲」的第一屆中國鳳陽花鼓文化旅遊節。 本屆鳳陽花鼓文化旅遊節活動主題是「新鳳陽,新發展」,節會為期10天,內容包括開展大型文藝演出、文化旅遊產業開發及鳳陽民俗風情文化周等。 目前,原生態的鳳陽花鼓已經趨於衰亡,其中蘊涵的豐富藝術資源還遠沒有被挖掘出來,這份珍貴的民間藝術遺產,需要保護。 地方戲種面臨巨大危機 鳳陽花鼓戲成了許多地方戲種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 「阜陽的嗨子戲、蕪湖的梨簧戲、巢湖的含弓戲……」安徽省藝術研究所所長、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長安扳著指頭數,這些地方戲種無一例外地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如果要嚴格地按照戲種存在的三個基本要素——專業的組織、正常的演出活動、一定的觀眾群體來要求的話,曾經在安徽省各地活躍的30多個戲種,如今可能只有10來個了。

⑶ 鳳陽花鼓的藝術特點

鳳陽花鼓最初的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口唱小調,花鼓小鑼作為伴奏樂器穿插期間。演唱的曲目多為當時的「時調」,主要有《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孟姜女》等。20世紀50年代初,新文藝工作者對鳳陽花鼓加以改革,增加採用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剔除了小鑼,專用小鼓伴奏演唱,花鼓小巧玲瓏,鼓面直徑三寸左右;鼓條為兩根一點五尺左右的細竹根。表演者單手執鼓,另一隻手執鼓條敲擊鼓面,「雙條鼓」由此得名。
鳳陽花鼓唱的都是民間小調,曲目有近百種。清人趙翼《陔余叢考》中《鳳陽乞者》條寫道:「江南諸郡,每歲冬必有鳳陽人來,老幼男婦,成行逐隊,散入村落間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間始回。」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鳳陽歌》,歌中唱道:「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 鳳陽真是好地方,赤龍升天金鳳翔, 數數天上多少星,點點鳳陽多少將。 說鳳陽,道鳳陽,手打花鼓咚咚響, 鳳陽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盪, 不服徭役不納糧,淮河兩岸喜洋洋。」。根據清代的記載,早期花鼓「音節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傳深廣的是「左手鑼,右手鼓,手拿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也不會唱,單會唱一支鳳陽歌」。

⑷ 上海花鳥市場地址

1 精文花卉市場(已拆), 陝西南路近文化廣場新開一個
2 曹安花卉市場 武寧路2207號 200333
3 苗木花卉交易市場 欽州路639號 200233
4 古北花卉市場 虹橋路1778號 200336(已拆)
5 古北新區花卉市場 古北南路2號 200336
6 金橋花鳥市場 浦東新區棗庄路399號 201206(已拆)
7 虹橋花卉市場 虹井路718號 201103
8 新十鋼花鳥市場 凱旋路1355號 200052
9 曲陽花鳥市場 曲陽路570號 200092(已拆)
10 廣電商都花卉市場 宛平南路88號 200030
11 本溪路花鳥市場 江浦路1715號 200093
12 虹航花鳥市場 虹橋路2374號 (虹井路口)200335
13 梅園花鳥市場 浦東新區福山路49弄 200120
14 萬商花鳥市場 西藏南路405號,另,周家嘴路大連路口也有一家
15 南京西路奇石古玩市場 南京西路688號 200041
16 五角場花鳥市場 國和路493號 200433
17 長橋花鳥市場 羅城路389號(靠近龍川北路) 200231
18 洛川花鳥市場 洛川東路81號 200072
19 交大農科新橋花卉園區花卉交易中心 松江區新橋鎮馬湯村 201612
20 江寧花鳥市場 江寧路595弄 200060
21 環島花鳥市場 國扶路36號 200434
22 中環花鳥市場 浦電路280號(濰坊五村) 200120
23 大都市鮮花港 西藏中路518號 20001
24 西宮花卉水族藝術苑 滬西文化宮(武寧路225號) 200063
25 鐵路上海站花鳥市場 梅園路178號 200070
26 上海花卉貿易中心 製造局路130號 200023
27 佳樂美花鳥市場 武夷路759號 201103
28 雲台花鳥市場 浦東新區雲台路 200126
29 滬太花卉市場 滬太路1012號 200065
30 匯虹花鳥市場 東站北路612號 200434
31 恆大花木世界 浦東新區歸涇村葉家宅258號 200126
32 豐綠花卉市場 西藏北路中興路口 200071
33 綠苑花卉市場 浦東新區浦建路620號 200127
34 雲薈花卉拍賣中心 滬太路1030號 200065
35 鑫橋花鳥市場 虹橋鎮新橋路188號 201103
36 馨綠花卉市場 嘉定區馬陸鎮 201801
37 朱家角花鳥市場 青浦區朱家角鎮 201713
38 江陰路花鳥市場 黃家闕路安瀾路 200011
39 上海新澤源花木園藝發展有限公司 曹安路3006--3058號 201812
40 新涇花卉市場 長寧區北新涇鎮 200335
41 新穎花卉市場 淮海西路570號 200052
42 安西花卉市場 安西路
43 歐倍德金橋園藝超市 浦東新區金橋鎮
44 歐倍德梅川園藝超市 普陀區梅川路
45 上海裝飾市場園藝超市 漕溪路198號 200030
46 上海明輕花卉市場 明珠輕軌漕溪路站內 200030
47 上海山泉花鳥市場 三泉路693號(保德路) 200435
48 武定路花鳥市場 武定路1140號(萬春街62號)
49 龍陽路花卉市場 浦東地鐵龍陽路站
50 梅隴花卉市場 虹梅南路(益梅路底) 200237
51 莘枳路855號花鳥市場
52亦展花鳥市場 北艾路1577號(近楊高南路)
53黃山花鳥市場 雲山路886號(張揚路口)
54上鋼花卉,在浦東,成山路上[上南路和長青路之間
55錦燁花卉,在浦東,浦東南路近浦三路南浦大橋下橋處
56長寧區可樂路
57曹家渡有個花鳥市場,在萬航渡路上
58浦東金橋長島路(近菏澤路)菜市場內
曹安花卉市場 武寧路2207號近大渡河路口
五角場花鳥市場黑山路長海路附近
江陰路花鳥市場
滬西工人文化宮後門 花鳥魚蟲市場
欽州路花鳥市場 坐地鐵到漕寶路站下,走漕寶路,到欽州路後右轉,一直向前走!在欽州路六百九十幾號
虹井路花鳥市場 虹井路,紅松路
虹橋花鳥市場 西郊公園對面
西郊花鳥市場 虹橋路,虹許路
文廟花鳥市場 人民路,蓬萊路
本溪路花鳥市場 江浦路,本溪路
嵐靈花市 嵐皋路,靈石路
嵐靈花鳥市場靈石路新村路口近大華新村(普陀區黨校對面)
滬太路的一家在滬太路宜川路口附近往靈石路方向的小區里市場的牌子很小。但新穎,輕軌虹橋路站下,路的東邊就是;新十鋼在新穎北面200米。

1)滬太路(近宜川路)花鳥市場;
2)滬西工人文化宮花鳥市場;
3)新穎花鳥市場(安順路/凱旋路);
4)曹安花鳥市場(武寧路/大渡河路);
5)徐匯花鳥市場(宛平南路/近肇家浜路);
6)欽州路花鳥市場(近田林路);
7)環島花鳥市場(五角場/近黑山路);
8)曲陽花鳥市場(曲陽路上);
9)鳳陽花鳥市場(鳳陽路上);
10)新十鋼花鳥市場(安順路/凱旋路);
11)江陰路花鳥市場(江陰路/黃陂路);
12)新江陰路花鳥市場(安瀾路/近西藏南路);
13)西藏路花鳥市場(近東台路);
14)楊浦公園花鳥市場(隆昌路);
15)建工006市場(浦東大道/居家橋路);
16)黃山花鳥市場(雲山路/張楊路);
17)上南花鳥市場(上南路/永泰路);
18)雲台花鳥市場(雲台路/昌里路);
19)雙環花鳥市場(浦電路/嶗山東路);
20)東方路花鳥市場(浦建路/楊高路,在建)。

哪個花鳥市場離你家近你就先去看哪家把!

⑸ 著名的安徽的《鳳陽花鼓》是屬於下列的哪一類型

一、簡介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鳳陽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為當時的"時調",主要有《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秧歌調》等,每一首都曾被廣泛傳唱。隨著歷史的發展,鳳陽花鼓的鼓、鼓條乃至擊鼓方法都在不斷變革。20世紀50年代初,新文藝工作者對鳳陽花鼓加以改革,增加採用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剔除了小鑼,專用小鼓伴奏演唱,同時根據擊鼓用的鼓條特徵,將其改稱為"雙條鼓"。

二、歷史溯源

鳳陽花鼓據說始創於明朝。有史料記載:朱元璋當年定鳳陽為中都,因人氣不旺,文化不盛,便移江南富民十四萬戶和天下數千文人墨客到鳳陽安家,以繁榮都城經濟和文化。在江南富民中大多數為地主權貴,把他們從沿海移入內地,是朱元璋削減地主勢力的一項重大措施。因為這些地主失去了土地,也就等於失去了政治,失去了經濟。由於這些人很不習慣淮河流域"走大江,過小河,馬吃乾草無水喝"的乾旱和洪澇自然災害生活,因而經常有人出逃回鄉,官府發現後很快頒發禁令:"凡逃跑者格殺勿論。"所以膽小的不敢明逃,他們便想方設法暗中外逃。

據老一輩人說,鳳陽花鼓就形成於這個時期。相傳,創始人最初用一個竹筒,兩頭蒙上羊皮,製成小鼓,又隨意折兩枝樹條當鼓捶,這就成形了今天雙條鼓的雛形。為了充實和完善這門藝術,他還自編了花鼓詞,扮做討飯者,邊演唱邊順利地走上了回鄉路。後來此辦法被他人得知,於是大家就都學著唱,就這樣鳳陽花鼓便繁衍開了。有記載的最早歌詞是:"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而今天所唱的歌詞是:"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後首詞與前首詞乍看大同小異,但仔細品味,這里還大有文章。前首詞第一句簡要交代作者的原籍和目前的住地;第二句他告訴人們,目前的住地原本是個很好的地方;接著第三句便露出了作者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指名到姓地對朱元璋移民政策的憤恨,因此到第四句就給朱元璋套上了一頂大帽子,說鳳陽這塊好好的地方,就因為他做了皇帝,好地方才發生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景況。其實這說法也只是作者在泄私憤罷了。朱元璋做皇帝,這是歷史所賦予他的職責。至於自然災害的發生,處於那個特定的科學不發達的時期,他又怎能去控制、怎能去左右呢?作者硬把這災難的形成強加於朱元璋,這就很明顯地吐露了他對朱元璋的刻骨仇恨;不過我們從詞中也可品味到作者的悲觀之心,也能隱隱體諒到作者對老家的深深思戀之情。

這門藝術的鼓詞四句一轉,易記易唱,流傳下來後,一直被窮苦人作為一種乞討謀生的工具。聽上輩人介紹,在舊社會藝人們乞討表演時,他們三兩為伍,一人賣唱,其餘人挨門挨戶討糧討錢;更令人傷痛的是,遇上大災之年,窮人家因生活所迫的女子出門賣唱時,她們往往在雙條鼓捶上繫上布纓子,系紅布纓子的表示只賣唱不賣身;系綠布纓子的,則表示即賣唱又賣身,也就等於是淪落風塵,任人擺布。其中一首鼓詞中唱道:"家住鳳陽老城埂,三年旱災無收成,死了丈夫沒指望,奴今不知是誰家人"。有錢人家或手頭稍微寬余的浪人一聽,馬上就上前去"討教",待一切談妥後,賣唱者便即刻跟隨他去,聽其吩咐和使喚。如果賣唱者遇上身無分文的無浪鬼,那可就遭透了,她們被侮辱後,不僅絲毫未取,而且還會挨一頓臭罵,或被一頓毒打。這種事情在舊社會是屢見不鮮的。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鳳陽花鼓這門藝術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也才真正有了她新的生命、新的價值和新的天地。她雖然古有悲哀,但今天卻充滿著更多的榮耀。幾十年來,鳳陽花鼓經過藝人們的不斷加工,不斷完善,演變到今天,流傳到今天,已經成為了宣傳人民、教育人民和鼓舞人民的播種機。在改革春風吹綠大江南北的時候,鳳陽花鼓響徹四方:"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改革春風暖人心,家家戶戶喜洋洋。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實行聯產責任制,家家戶戶屯滿糧……"。歌詞振奮人心,激昂奔放;鼓聲催人奮進,盪氣回腸。這門藝術今天已獨樹一幟,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登上了大雅之堂,這也充分展示了鳳陽人民在創造歷史上的藝術才能和豐功業績。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變化。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自娛自樂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鄉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賓客,鳳陽人總要熱情表演一番,以表達歡樂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花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近年來,鳳陽民間花鼓藝術團體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民間藝術表演和比賽活動,參加多部影視片的拍攝,並在全國獲獎。鳳陽花鼓近年還走出國門,到日本表演,獲得贊譽。

三、藝術特色

鳳陽花鼓的表演道具很有講究。早期使用的花鼓為小腰鼓,至清末,演唱者為外出賣藝方便,將腰鼓改為小手鼓。花鼓小巧玲瓏,鼓面直徑三寸左右;鼓條以兩根一點五尺左右的竹鞭(或細竹根)為好。花鼓表演者單手執鼓,另一隻手執鼓條敲擊鼓面,"雙條鼓"亦由此得名。

鳳陽花鼓的表演服飾也有講究。一般來說:姑,頭戴紅花扎紅頭繩,上身多穿花布大襟褂,下穿深色褲,腰系深紅或深藍色圍裙,腳著黑色圓口帶袢布鞋和粉紅色棉紗長襪;嫂,頭扎白色或花手巾,上著藍士林平布大襟褂,下著深色便褲,腰系黑色圍裙,腳穿黑色圓口帶袢布鞋和豆沙色棉紗大襪。

鳳陽花鼓還有一定的演唱程式。初期,花鼓人以賣藝、乞討為主時的演唱分為"坐唱"和"門頭唱"兩種。"坐唱"為在街頭、作坊、村頭及私人客堂內坐在長凳上演唱,多為長篇敘事性故事。"門頭唱"即沿門乞討,即興演唱短篇,內容基本是吉祥如意之類的奉承話。傳統的鳳陽花鼓由夫妻倆演唱,女子肩背花鼓,男子手提小鑼,口唱小調。清代以後,演唱者通常為兩位年輕女子,一女擊鼓,一女敲鑼,齊唱或對唱,或由三人表演,另有年老樂器師伴奏。二十世紀初,為了增強表演美感,小鑼被減去。唱的時候,先打花鼓吸引觀眾,然後邊唱邊舞,唱完一節又打花鼓。建國後,鳳陽花鼓多為群體演唱,邊唱邊舞,隊形、打鼓方法和姿勢也有變化。

鳳陽花鼓演唱的曲調豐富。它源於當地的民間小調,又吸收了全國各地精彩的俚語,具有民族音樂的典型特徵。藝人們在乞討賣藝時,即興將平時所熟悉的歌舞曲調加以利用,並吸收當地民歌精華,經長期融合而頗具鳳陽地方色彩,有的甚至演變成一種新曲調。鳳陽花鼓最著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鳳陽歌》、《王三姐趕集》、《十杯酒》等。

四、傳承意義

近年來,鳳陽花鼓受到了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傳承斷層,面臨失傳的危險。目前,原生態的鳳陽花鼓已經趨於衰亡,其中蘊涵的豐富藝術資源還遠沒有被挖掘出來,這份珍貴的民間藝術遺產,需要保護。

為搶救性保護這一藝術瑰寶,鳳陽當地政府實施了鳳陽花鼓藝術保護工程,成立了鳳陽花鼓研究會和鳳陽花鼓鄉藝術團,組建鳳陽花鼓藝術學校,籌建鳳陽花鼓藝術博物館,組織鳳陽花鼓民間藝人及其專業創作藝術家對花鼓進行深度研究、搜集和整理。

⑹ 吳文軍的鳳陽鳳畫

鳳陽鳳畫起源於明代初年,距今有六百多年歷史,是具有鄉土味十分濃烈的民間藝術奇葩。清朝光緒年間,鳳陽府志記載:「皖北有三絕:鳳陽鳳畫,靈壁靈判,天長天官。」
鳳陽鳳畫畫法上有個嚴謹的模式,繪制時畫者口中默誦口訣:蛇頭、龜背、九尾、十八翅、鷹嘴、雞爪、如意冠。如有偏離或某處不到位,都不夠格稱為正宗鳳陽鳳畫。(九尾十八翅,喻意當時鳳陽府管轄九州十八縣)
畫面上鳳有三種表現手法。一是墨鳳———全身以黑墨濃淡深淺畫成;二是素鳳———在墨鳳基礎上,僅用少許綠色或青色並外加金泥,勾勒和圈點鳳身的局部花紋、翎眼等;三是彩鳳,即塗染大紅大綠大青大紫,交織一起形成鮮麗耀目、五彩繽紛的圖案。
有以鳳陽名勝古跡為特點的《春滿人間》、《五鳳樓》、《九華屏障》、《皇城秋艷》、《明陵春色》以及以祖國大好河山為背景的《鳳落長城》、《鳳吟迎客松》、《灕江鳳影》、《高山清音》等,舉不勝舉。鳳陽鳳畫這朵民間土生土長的鮮花,將馳名海內外。

⑺ 「茉莉花」是蘇州民歌還是揚州民歌

《茉莉花》是來江蘇民歌。起源於南京源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7)鳳陽鮮花擴展閱讀: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

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

⑻ 《鳳陽花鼓》是一種流行於我國哪個省的民間歌舞形式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

鳳陽花鼓,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突出,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代表曲目有《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秧歌調》等。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2006年5月20日,鳳陽花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36。[1]

中文名
鳳陽花鼓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經典曲目
《鳳陽歌》《鮮花調》《王三姐趕集》《秧歌調》等
流行地區
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
遺產類別
曲藝

⑼ 《鳳陽花鼓》是一種流行於我國哪個省的民間歌舞形式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鳳陽花鼓起源於鳳陽府臨淮縣(今鳳陽縣東部)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⑽ 全椒縣鮮花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在哪裡買鮮花

全椒縣,新華路,街心花園就有好幾家花店....

熱點內容
插花畫初中 發布:2025-07-27 08:31:22 瀏覽:956
鈴蘭花傳說 發布:2025-07-27 08:22:15 瀏覽:938
用茶盤做盆栽 發布:2025-07-27 08:22:14 瀏覽:669
萊陽濯村櫻花2017 發布:2025-07-27 08:20:38 瀏覽:999
盆栽櫻桃圖 發布:2025-07-27 08:20:06 瀏覽:187
影帝蘭花精 發布:2025-07-27 08:17:54 瀏覽:39
櫻花大戰二都 發布:2025-07-27 08:17:20 瀏覽:742
桌面圖片梅花最好看 發布:2025-07-27 08:12:58 瀏覽:218
山茶花西裝 發布:2025-07-27 07:57:59 瀏覽:579
春聯詞蘭花 發布:2025-07-27 07:55:41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