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廣寧縣鮮花

廣寧縣鮮花

發布時間: 2022-02-01 11:34:30

① 不同地方的清明節習俗

1、山東:斗雞子、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斗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2、河南:插青苗於麥地

鞏縣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墳。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諸神。孟津縣清明插青苗於麥地。

3、陝西:游水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准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干,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4、江蘇:撐會船

泰州農民於清明節舉行劃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還保留了寒「望綿」﹝綿山﹞的舊俗。

5、安徽:插柳節、贐野鬼

徽州府於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

② 廣寧雲吞的做法

材料
絞豬肉300g,鮮蝦150g,雞蛋1個,鹽3g,味精3g,胡椒粉2g,雲吞皮1包,蔥1根,橄欖油3ml。
做法
1、將蝦肉剁碎,放入絞豬肉,雞蛋,鹽,味精和胡椒粉,攪拌均勻成雲吞餡。
2、將餡料裹進雲吞皮里。
3、准備燙雲吞的水,在等待水滾當兒,可以先准備雲吞湯底。
4、湯底材料很簡單:水、鹽、胡椒粉、蔥花、些許橄欖油,調成自己喜歡的鹹度即可。
5、水沸時放入雲吞(自己要吃的量)燙熟撈起。
6、淋上剛剛准備的湯,趁熱吃就美味可口了。

③ 我們要開辯論會,主題是「上網利大還是弊大」麻煩告訴我正方和反方的不同辯論

正方:
人類的生存方式,20萬年前與10萬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3000年前與20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600年前與5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是,今人與古人其實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現在與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樣。是什麼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什麼讓人類開始了新的生存方式?
我說,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縱觀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視科技的發展?回首過去,看四大發明,獨具鰲頭;觀天文歷法,為之驚嘆;覽趙州拱橋,設計精妙;窺《本草綱目》,東方巨典;瞻圓周率值,七位小數;眺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端青花瓷器,揚名海外。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科技發展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第一動力,沒有科學,我們哪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科技,我們哪來的舒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沒有科技的進步,我們哪能吃到雜交二號?我們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們哪能住進高樓大廈?
問,科技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毋庸置疑,當然是利大!作何解釋?不用解釋!中華文明八千年歷史文明就是鐵證如山,歷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科技每時每刻都在發展。人類從茹毛飲血原始生活學會利用或燒熟食物,從依靠自然到繁殖飼養,從手無寸鐵到冶金煉石,這不都是進步,這不都是發展?如果是弊端大於利的話,那人類為什麼都還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進步?只有進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個人不進步是可悲的,一個國家不進步是沒落的,一個世界不進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斷的進步中,人類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華。人類是渺小的,人類是脆弱的,他沒有龐大的身軀,沒有牛似的力氣,沒有烏龜的硬殼。但上天給予了人類一顆聰慧的大腦,一雙勤勞的雙手,人類沒有坐享其成,而是選擇了不斷進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讓我們把今天的生活和十萬年前相比,我們是至高無上的;把今天和幾千年前相比,我們是居高臨下的;把今天和幾百年前相比,我們是幸福舒適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來是美好光明的。幾千年來,從馬車變成了轎車、火車、飛機;從煤油燈變成了白熾燈、霓虹燈、節能燈;從海角天涯變成了近在咫尺、視頻聊天、滑鼠一點盡知天下事。
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趕上了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這不光光是我們的祖先在進化時選擇了發展,選擇了進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我們今天的日子時有多少辛勤的科學家們用智慧甚至生命換來的。
因為法拉第,我們生活的周圍才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電器;因為達爾文、因為孟德爾,我們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認知自己;因為扁鵲,因為華佗,因為李時珍,我們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我們周圍的一切,不都是他們給我們換來的嗎?生活如此舒適,生活如此愜意,生活如此美妙,我們的平均壽命比古代提高了30歲,看望親友甚至不用出家門,這不都是科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嗎?
所以說,科技改變歷史,我們探討科技的發展利大還是弊大是不需要質疑的,因為就是利大!利大!利大!你說科技發展帶來了大氣污染、你說科技發展產生了白色垃圾、你說科技發展形成了氣溫變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後面的陰影就越暗,但就憑這些你就斷定科技發展弊大於利?「世異則是事異」時代不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再說大氣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預防預案;白色垃圾,統一處理;汽車尾氣造成氣溫變暖科學家們也研發了太陽能汽車。看看現在、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電池……環保節約的太陽能已經逐步進入千家萬戶,這不是科技在發展嗎?
雖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類,環保家園的科技發展理念,無關痛癢,只要有弊端,科學家們同樣會想辦法去解決,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科技發展的步伐一刻也不會停止。科技發展,無可厚非,就是利大,這個辨題唯一的答案!就因為科技一直在進步,科學一直在發展,狡猾的詭辯,籠統的只言片語,無理的胡攪蠻纏都改變不了這個真理。如果你說科技發展弊大於利,請問,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坐車來上課,不用中性筆、不用圓珠筆、不用鋼筆?你能在一周之內不看電視、不聽新聞,不看報紙,不讀書,不上網?你能在一周之內不吃研發的雜交水稻?不吃麵食?不喝飲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為科技已經和你息息相關,已經和你密不可分!在請問,如果你給主席寫信,說建議停止一切科研活動,大家是送給你鮮花,還是那板專拍你?
科技改變歷史,不錯的,沒有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我們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發展救了我們,是科學把我們從水生火熱的年代拯救了出來。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說科技發展弊端累累?
科技改變歷史,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跨入了21世紀,跨入了一個充滿高科技的時代。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科學改變了我們的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發展!我們的科技在不斷的進步!
科技發展利大於弊,這是一個亘古不變的主題!
反方:
科技的發展固然重要,但不能在能合理正常使用的前提去發展,發展首先得凈化思想,只有沒個人的思想和心靈得到發展和提高了,所開發出來的高科技開能永久的有益於人類的發展,自然的和諧!
上面說道我們每個人的眼光都看的更高了更遠了,這就使得我們看到是只是遠處了高出的事物,去探索去追求,忽略了眼前的該做的,就像歷史上那些想找長生不了的一些君主們一樣,葯物是拿來治理疾病的,結果他們去盲目的投資去為了達到一些不可能實現的東西,結果害了自己也害了民眾,就有了人民現在在電影里看到的宏觀場面了,讓人心寒的帝王陪葬和那些所謂的世界奇跡。打個比方說,要是每
科技的發展的同時帶給人們的是便利,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利:我們可以去我們想要去的地方,人們在不斷的探索,在未來可能回連《太陽中心》學會被推翻。在科技發展進步的現在沒個人可以享受到那些歷史人物所享受不到東西,每個新人對這個世界有了不同的認識,我們的眼光放的更遠了!
科技發展弊大於利的事例
1:環境污染.這個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顯眼的壞處.
2:物種滅絕加快.這是由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捕殺所造成的.也屬於科技發展的壞處.
3:人身安全越來越沒保障.現在平均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犯罪行為發生.而其犯罪手段大多都與當下時新科技相關.尤其是槍械犯罪,更是讓普通人民防不勝防.而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已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戰爭所造成的破壞與損失以遠遠不是以前可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類滅亡的命運.
4:人類身體素質大不如前.隨著科技發展,氣車,火車,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的出現使人類的日常生活發生了重大改變,人類已經不再總是依賴自己的兩條腿,因而現在的人類的身體素質和以前相比已經是不能相提並論.以前項羽"力拔山河氣蓋兮"在當今的社會已經是不可能再出現.而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則有可能使人的四肢萎縮,使人類出現一個新的形態. 不許轉載

④ 印石有哪些石頭

壽山石
壽山石,在中國一並與巴林石、青田石和雞血石被成為中國「四大名石」,被譽為「中華瑰寶」,在1999年中國的「國石」參評活動中,壽山石和芙蓉石更是被分別評為「石王」和「石後」,在很多藝術家的眼中壽山石就是中國的「國石」。壽山石在寶石和彩石學中,屬彩石大類的岩石亞類,它的種屬,石名很復雜,約有一百多個品種。
壽山石產於水碧山青、風景秀麗的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因為此地是天造地設的精靈福地,前人便喚作「壽山」,那傳說中女媧補天的遺石----壽山石便富藏在山中。

青田石
青田石產於浙江省青田縣。色彩豐富,花紋奇特。以「葉蠟石」為主,顯蠟狀,油脂、玻璃光澤,無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質地堅密細致,是中國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種。
青田石共分10大類108種。以「封門」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帶黃者稱封門青。另外,晶瑩如玉,照之璨如燈輝,半透明者稱燈光凍。色如幽蘭,明潤純凈,通靈微透者稱蘭花青。這三「青」於田黃,雞血石並稱為三大佳石,其價值也越來越高。
由於封門青的礦脈細,且扭盤曲折,游延於嚴石之中,量之奇少,色之高雅,質之溫潤,性之「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大為篆刻家所青睞。其色彩天然,絕無人工或他石能仿造,容易辨認。雞血、田青以色濃質艷見長,象徵富貴;封門青則以清新見長,象徵隱逸淡泊,專家稱之為「石中之君子」,十分貼切。

昌化石
昌化石產浙江省臨安昌化鎮。昌化石具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極少數透明。品種很多,大部色澤沉著,性韌澀,明顯帶有團片狀細白粉點。按色分有白凍(透明,或稱魚腦凍)、田黃凍、桃花凍、牛角凍、砂凍、藕粉凍(為主),夾筋凍,魚籽凍,豹紋凍等,均為優良品種。色純無雜者稀貴,質地纖密,韌而澀刀,少含砂丁及雜質。
如果在上述昌化凍石中有「血」者則為上品「雞血石」。所謂雞血,實是硃砂(辰砂),即一種特殊的汞礦石,鮮紅色。

巴林石
巴林石屬天然原石,屬鋁硅酸鹽類,是以高嶺石、葉開石為主的多種礦物質組成的黏土岩,因礦床坐落於內蒙古巴林右旗草原而得名。並與福建省的壽山石、浙江省的青田石和昌化石齊名公稱中國四大名石。
巴林石的分類沒有壽山石那樣復雜,按照質地分類,巴林石大體上可分為雞血石、福黃石、凍石、彩石,其他一些叫法則多從壽山石石種稱謂而來。
巴林雞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極品。其石質地溫潤堅實,石上雞血艷如彩霞、光彩耀人。以大小和色韻而論,堪稱中國「雞血石之王」。

孤山印石
孤山印石,產自南亞,為新品印石,以西泠印社社址「孤山」命名,有孤山1號和孤山2號兩種,其顯著特點是經西泠印社篆刻家試刀認定,最適合篆刻的新品石,而且價格親民,適合篆刻練習,其中上品建議收藏。

麗水石
產於浙江省雲和縣城東北小順,也被稱為小順石。色彩明麗多姿,但可惜沒有大材,多為不規則狀薄料。麗水石石質近似壽山石,名品有紅花凍、黃凍、彩凍等。

大洪石
產於浙江省仙居縣大洪村,石質堅脆,色彩較灰暗,多為紫底或灰底,上有紅白凍斑,常見的品種有大洪紫石、大洪白花石、大洪黃花石、大洪紅花石等。

蕭山石
蕭山石,也稱蕭山珍栗紅,產於浙江省蕭山城南。石色紫紅,石質較粗。因其顏色變化不大,又多為大材,故常用來加工巨印。

東坑石
產於浙江省瑞安縣東坑,石質近似青田石,較為細膩。品種有東坑青白石、東坑紅石、東坑黃石。另有一種青白底,上有紅黃等彩色平行紋,稱為東坑繩紋石。

遼石
分為寬甸石和綠凍石兩大類。寬甸石產於遼東寬甸,酷似青田石,略黃,微透至半透,光澤極強。但石質燥烈,不易受刀,用力鐫鑿則有鱗狀石片層層剝落,呈崩碎狀。綠凍石產於遼寧岫巖,色有淡綠、碧綠、墨綠,半透明至全透明。墨綠者近黑,微透。綠凍石純凈細膩,光澤強,但大多數石質亦為層片狀結構,綹性較強。少數細潤、結密、純凈者可稱上品,亦可取。
廣綠石
產於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石質粗松,石色花黃或翠綠,肌理多銹斑或白渣,光澤尚可。其中濃綠微透者,光澤較好,不失為印中珍品。
楚石
又名墨晶石、煤晶石,產於湖南省洞口、新化等地,石質細嫩,光澤較好,石色如墨。石粉呈灰黑色者較輕。石粉呈淡灰色者石質堅實,光澤較強。石粉呈深灰近黑色者,光澤亦強,較重。石質粗澀無光者,是為劣材。

⑤ 清明節,老師要求收集關於清明節的資料,好心的大哥大姐們,幫幫我吧!(來者高額獎賞!)

盪秋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 盪鞦韆
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 清明習俗踏青遊玩
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 放風箏
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 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 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 、來好運。
掃墓
第一個清明掃墓的:晉文公 第一個清明被掃墓的:介子推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 掃墓
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庄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老北京過清明節的習俗 老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簽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台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家中老人回憶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說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編輯本段清明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中國社科院民俗學博士施愛東說。 作為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信息,象徵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遊。唐代之前,寒食與清明是兩個前後相繼但主題不同的節日,前者懷舊悼亡,後者求新護生;一陰一陽,一息一生,二者有著密切的配合關系。禁火是為了出火,祭亡是為了佑生,這就是寒食與清明的內在文化關聯。唐玄宗時,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清明節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與清明在時間上緊密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關聯,掃墓也由寒食順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後,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上巳節「上巳春嬉」的節俗也被合並到了清明節。到了明清以後,上巳節退出了節日系統,寒食節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個清明節。 「清明節是幾乎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升華,清明節俗也就具有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施愛東說。與其他傳統大節不一樣,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從節氣上正排在春分之後,此時天氣回暖,到處生機勃勃,人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可謂順應天時,有助於吸納大自然純陽之氣,驅散積郁寒氣和抑鬱心情,有益於身心健康。 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盛世清明圖景。 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後慢慢融為一體,並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系起來,認為清明節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文化意義類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系,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施愛東介紹,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演進,清明節較早出現了由神聖祭祀向世俗娛樂轉化的趨向,清明祭墓成為踏青春遊的假日時光。因柳樹為春季應時嘉木,插柳與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風習時尚。民國時期,插柳日還曾一度成為「植樹節」。但不管如何衍變,追悼與祭祀是中國人過清明的最重要內容。 「無論從起源還是從其流變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清明節的兩個象徵意義,一是『感恩紀念』,二是『催護新生』。」 清明節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08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英文名稱: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
編輯本段各地清明節習俗
河南省清明節習俗
鞏縣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墳。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諸神。孟津縣清明插青苗於麥地。
陝西省清明節習俗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准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干,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四川省清明節習俗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凶,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廣東省清明節習俗
乳源縣稱清明前十日為「禁風」,縣民都在頭上戴桃葉。埔陽縣清明掃墓後「頒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將掃墓的祭品烹調後,請上墳者食用。廣寧縣清明掃墓,稱為「拜山」。
廣西省清明節習俗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江西省清明節習俗
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湖南省清明節習俗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永州府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福建省清明節習俗
福州清明,東郊踏青之遊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稱為煮菜臛。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鳶,吹麥簫。泉州清明吃「潤餅」、制「腳目粿」,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據說清明節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腳力。十歲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節糊彩色的小旗為戲。
河南省清明節習俗
鞏縣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墳。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諸神。孟津縣清明插青苗於麥地。
陝西省清明節習俗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准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干,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編輯本段清明節食品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編輯本段清明節淵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庄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斗雞與斗雞蛋之戲了。斗雞今多見,斗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游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斗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編輯本段清明緣何吃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青團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在寒日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據《瑣碎錄》記載:「蜀入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賣青團的店家洞察到這以點,前些年曾出現過多種甜咸餡料的青團,如豬油玫瑰青團、黑洋酥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但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竟然無疾而終,實在讓人百思不解。
編輯本段清明節的古詩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簡介: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作者簡介: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簡介:韓翃 (?-785?)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十三年(754)進士。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作者簡介:張繼 字懿孫,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公元715-712年至779年(大歷末年)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世。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為後人留下了描寫清明節的著名詩句: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宋】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 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唐】白居易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 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 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 【唐】白居易 看舞顏如玉,聽詩韻似金。 綺羅從許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風老,無嫌酒盞深。 辭花送寒食,並在此時心。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戴叔倫 鍾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 【唐】李嶠 遊客趨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煙乘曉散,榆火應春開。 日帶晴虹上,花隨早蝶來。 雄風乘令節,餘吹拂輕灰。

⑥ 求廣東省地理知識!!

廣東省位於我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連廣西,南臨南海並在珠江三角洲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島隔瓊州海峽與海南省相望。全境位於北緯20°13′-25°31′和東經109°39′-117°19′之間。全省陸地面積為17.98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1.87%; 其中耕地面積312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025萬公頃,荒草地面積57萬公頃。山地佔全省面積31.7%,丘陵佔28.5%,台地佔16.1%,平原佔23.7%。島嶼面積1592.7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面積的0.89%。位於北部的南嶺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全省的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全省海域總面積41.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曲折綿長,大陸岸線長3368.1公里,是我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

各市經緯度
廣東省 廣州 北緯23.08 東經113.14
廣東省 潮陽 北緯23.16 東經116.36
廣東省 潮州 北緯23.40 東經116.38
廣東省 澄海 北緯23.28 東經116.46
廣東省 從化 北緯23.33 東經113.33
廣東省 東莞 北緯23.02 東經113.45
廣東省 恩平 北緯22.12 東經112.19
廣東省 佛山 北緯23.02 東經113.06
廣東省 高明 北緯22.53 東經112.50
廣東省 高要 北緯23.02 東經112.26
廣東省 高州 北緯21.54 東經110.50
廣東省 鶴山 北緯22.46 東經112.57
廣東省 河源 北緯23.43 東經114.41
廣東省 花都 北緯23.23 東經113.12
廣東省 化州 北緯21.39 東經110.37
廣東省 惠陽 北緯22.48 東經114.28
廣東省 惠州 北緯23.05 東經114.22
廣東省 江門 北緯22.35 東經113.04
廣東省 揭陽 北緯22.32 東經116.21
廣東省 開平 北緯22.22 東經112.40
廣東省 樂昌 北緯25.09 東經113.21
廣東省 雷州 北緯20.54 東經110.04
廣東省 廉江 北緯21.37 東經110.17
廣東省 連州 北緯24.48 東經112.23
廣東省 羅定 北緯22.46 東經111.33
廣東省 茂名 北緯21.40 東經110.53
廣東省 梅州 北緯24.19 東經116.07
廣東省 南海 北緯23.01 東經113.09
廣東省 番禺 北緯22.57 東經113.22
廣東省 普寧 北緯23.18 東經116.10
廣東省 清遠 北緯23.42 東經113.01
廣東省 三水 北緯23.10 東經112.52
廣東省 汕頭 北緯23.22 東經116.41
廣東省 汕尾 北緯22.47 東經115.21
廣東省 韶關 北緯24.48 東經113.37
廣東省 深圳 北緯22.33 東經114.07
廣東省 順德 北緯22.50 東經113.15
廣東省 四會 北緯23.21 東經112.41
廣東省 台山 北緯22.15 東經112.48
廣東省 吳川 北緯21.26 東經110.47
廣東省 新會 北緯22.32 東經113.01
廣東省 興寧 北緯24.09 東經115.43
廣東省 陽春 北緯22.10 東經111.48
廣東省 陽江 北緯21.50 東經111.58
廣東省 英德 北緯24.10 東經113.22
廣東省 雲浮 北緯22.57 東經112.02
廣東省 增城 北緯23.18 東經113.49
廣東省 湛江 北緯21.11 東經110.24
廣東省 肇慶 北緯23.03 東經112.27
廣東省 中山 北緯22.31 東經113.22
廣東省 珠海 北緯22.17 東經113.34

地形地勢

全省地勢北高南低,省境北部的南嶺是珠江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丘陵分布於山前地帶。其地形大致分為四個區:

珠江三角洲:其范圍分別以西江的高要,北江的清遠,東江的惠州為頂點,總面積達4.16萬平方公里。那裡河網密布,地勢平坦,農業發達。

粵東山地丘陵:由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平行中、低山嶺組成,自西向東為青雲山、九連山、羅浮山和蓮花山。山丘之間多小盆地,沿海還有狹窄的沖積平原。

粵北山地:屬於南嶺山脈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大庾嶺、騎田嶺、滑石山、瑤山等。位於湘粵交界處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是廣東的最高峰。區內的北部有紅色砂岩構成的「丹霞地貌」,南端有大面積和石灰石溶岩地貌。

粵西山地台地:包括珠江三角洲以西的廣大地區和雷州半島。主要山脈有雲開大山和雲霧山,是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山間多開闊的盆地,南部多花崗岩殘丘,雷州半島則是由玄武岩台地構成。
廣東四大名山
廣東省低山丘陵分布廣泛,南嶺山脈亘於北部邊境,地勢北高南低。肇慶市的鼎湖山、韶關市的丹霞山、南海市的西樵山、惠州市的羅浮山為廣東四大名山。

氣候

廣東屬於東亞季風區,從北向南分別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氣候,是全國光、熱和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從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時數由不足1500小時增加到2300小時以上,年太陽總輻射量在4200~5400兆焦耳/平方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全省平均日照時數為1745.8小時、年平均氣溫22.3℃。1月平均氣溫約為16℃~19℃,7月平均氣溫約為28℃~29℃。

廣東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2500毫米之間,全省平均為1777毫米。降雨的空間分布基本上也呈南高北低的趨勢。受地形的影響,在有利於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風坡有恩平、海豐和清遠3個多雨中心,年平均降水量均大於2200毫米;在背風坡的羅定盆地、興梅盆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島、潮汕平原少雨區,年平均降水量小於1400毫米。降水的年內分配不均,4~9月的汛期降水佔全年的80%以上;年際變化也較大,多雨年降水量為少雨年的2倍以上。洪澇和乾旱災害經常發生,台風的影響也較為頻繁。春季的低溫陰雨、秋季的寒露風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凍,也是廣東多發的災害性天氣。

資源
廣東省面積為17.79萬平方公里,其中宜農地434萬公頃,宜林地1100萬公頃。廣東水資源相當豐富,年降水總量3194億立方米,河川徑流總量達1819億立方米,加上鄰省從西江和韓江等流入廣東的客水量233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深層地下水60億立方米,可供開採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達4735立方米,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廣東為稀有金屬和有色金屬之鄉,全省己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的有88種。其中高嶺土、泥炭土、冶金用脈英石、水泥用粗面岩、鍺、碲的儲量列全國第一位,銀、鉛、鉍、鉈、鈾礦、獨居石、磷釔礦、玻璃用砂、油頁岩、飾面用大理岩和輝綠岩列第二位。廣東動植物種類繁多。屬於國家1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銀杉和虎顏花3種,屬於2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此外,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很高。被列入國家1級保護的動物有華南虎、雲豹、熊猴和中華白海豚等22種,列入2級保護的有金貓、水鹿、穿山甲、獼猴和白鷳(省鳥)等95種。廣東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遠洋和近海捕撈以及海洋網箱養魚和沿海養殖的牡蠣、蝦類等海洋水產品年產量達374萬噸;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7.57萬公頃,實際海水養殖面積20.82萬公頃;雷州半島的養殖海水珍珠產量居全國首位。

河流
廣東降水充沛,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主要河系為珠江的西江、東江、北江和三角洲水系以及韓江水系,其次為粵東的榕江、練江、螺河和黃崗河以及粵西的漠陽江、鑒江、九洲江和南渡河等獨流入海河流。

植被
廣東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全省共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80科、1645屬、7055種,分別佔全國總數的76.9%、51.7%和26.0%.另有栽培植物633種,分隸於111科、361屬。此外,還有真菌1959種;其中食用菌185種,葯用真菌97種。植物種類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有桫欏和銀杉2種,屬於二級和三級保護的有白豆杉、水杉、野荔枝和觀光木等24種與廣東松、長苞鐵杉、野龍眼和見血封喉等41種,還有省級保護的紅豆杉和三尖杉等12種。在植被類型中,有屬於地帶性植被的北熱帶季雨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和沿海的熱帶紅樹林,還有非緯度地帶性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竹林、灌叢和草坡,以及水稻、甘蔗和茶園等栽培植被。香蕉、荔枝、龍眼和菠蘿是嶺南四大名果,經濟價值可觀。

人口

廣東省總人口達到1.1億,其中戶籍人7900萬人,長住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3100多萬,這還不包括1100萬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目前,廣東已超過河南成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2009年資料)

城市
共有21地市,具體如下:
廣 州 市
深 圳 市
珠 海 市
汕 頭 市
韶 關 市
佛 山 市
江 門 市
湛 江 市
茂 名 市
肇 慶 市
惠 州 市
梅 州 市
汕 尾 市
河 源 市
陽 江 市
清 遠 市
東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揭 陽 市
雲 浮 市

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市。面積18萬多平方千米,人口8642萬(2000年)。
總 計 21地級市 54市轄區 23縣級市 42縣 3自治縣
廣 州 市 越秀區 東山區 海珠區 荔灣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芳村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從化市 增城市
深 圳 市 福田區 羅湖區 南山區 寶安區
龍崗區 鹽田區
珠 海 市 香洲區 斗門區(井岸鎮) 金灣區
汕 頭 市 金平區 龍湖區 濠江區 澄海區
潮陽區 潮南區(峽山鎮)
南澳縣(後宅鎮)
韶 關 市 北江區 湞江區 武江區
樂昌市 南雄市
仁化縣(仁化鎮) 始興縣(太平鎮) 翁源縣(龍仙鎮) 曲江縣(馬壩鎮)
新豐縣(豐城鎮)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城鎮)
佛 山 市 禪城區 南海區 順德區 三水區
高明區
江 門 市 江海區 蓬江區 新會區(會城鎮)
台山市 開平市 鶴山市 恩平市
湛 江 市 赤坎區 霞山區 坡頭區 麻章區
廉江市 雷州市 吳川市
遂溪縣(遂城鎮) 徐聞縣(徐城鎮)
茂 名 市 茂南區 茂港區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電白縣(水東鎮)
肇 慶 市 端州區 鼎湖區
高要市 四會市
廣寧縣(南街鎮) 德慶縣(德城鎮) 封開縣(江口鎮) 懷集縣(懷城鎮)
惠 州 市 惠城區 惠陽區(淡水鎮)
惠東縣(平山鎮) 博羅縣(羅陽鎮) 龍門縣(龍城鎮)
梅 州 市 梅江區
興寧市
梅 縣(扶大鎮) 蕉嶺縣(蕉城鎮) 大埔縣(湖寮鎮) 豐順縣(湯坑鎮)
五華縣(水寨鎮) 平遠縣(大柘鎮)
汕 尾 市 城 區
陸豐市
海豐縣(海城鎮) 陸河縣(河田鎮)
河 源 市 源城區
和平縣(陽明鎮) 龍川縣(老隆鎮) 紫金縣(紫城鎮) 連平縣(元善鎮)
東源縣(仙塘鎮)
陽 江 市 江城區
陽春市
陽西縣(織篢鎮) 陽東縣(東城鎮)
清 遠 市 清城區
英德市 連州市
佛岡縣(石角鎮) 陽山縣(陽城鎮) 清新縣(太和鎮)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 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江鎮)
東 莞 市
中 山 市
潮 州 市 湘橋區
潮安縣(庵埠鎮) 饒平縣(黃岡鎮)
揭 陽 市 榕城區
普寧市
揭東縣(曲溪鎮) 揭西縣(河婆鎮) 惠來縣(惠城鎮)
雲 浮 市 雲城區
羅定市
雲安縣(六都鎮) 新興縣(新城鎮) 鬱南縣(都城鎮

農業
廣東應屬於南方丘陵地區,適宜發展「立體化」農業。農業生產類型:水稻種植業
農業區位發展優勢
自然因素:緯度較低,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受冷空氣影響小。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社會因素: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不利因素:多暴雨台風等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不合理開墾造

工業
http://..com/question/15498207.html?si=1

第三產業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519/143077799t.shtml

風土人情
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就是問「飲佐茶未」,以此作為問候早安的代名詞,可見對飲茶的喜愛。飲茶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也是「食在廣州」的一大特色。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洽談生意,業余消遣,都樂於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談成了一樁生意,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廣州人飲茶並無什麼禮儀上的講究。唯獨在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據說這一習俗,來源於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傳乾隆皇帝到江南視察時,曾微服私訪,有一次來到一家茶館,興之所至,竟給隨行的仆從斟起茶來。按皇宮規矩,仆從是要跪受的。但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從靈機一動,將食指和中指彎曲,做成屈膝的姿勢,輕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便逐漸演化成了飲茶時的一種禮儀。這種風俗至今在嶺南及東南亞的華僑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獨特的飲茶習慣。「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並用手指壓實,掘說壓得越實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斟茶時不能滿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是用舌頭舔著慢慢地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廣州之所以被稱為「花城」,不單是因為廣州氣侯溫和、四季如春、鮮花常開(昆明也四季鮮花常開),更由於廣州每年春節前都舉行迎春花市,這種傾城人民逛花市的習俗,全國唯廣州所獨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規模。

早在兩漢時,廣州人便有愛花的癖好。陸賈出使南越國時,已說嶺南人「彩縷穿花」。因廣州人愛花,也就出現了以種花、賣花為業的人。

南漢時,河南一帶被稱為「素馨斜」,就是專門藝植花木的地方。花農和賣花女就在現在的海珠橋南岸西側的「花洲方渡頭」劃艇過河北賣花。形成花市的,約在明萬曆年間(1573一1630年)。但那時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字碼頭,後陸續擴大到廣州九個城門。花的品種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則到19世紀清咸豐、同治年間始形成。

花市舉行的日期,固定在春節前三天,即從年甘八開始,到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時結束。而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到除夕午夜時分,花農必將售不出去的花砸個稀爛。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現在,廣州迎春花市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辦越大。市內各區均有花市 :越秀區在教育路;東山區在濱江路;荔灣區在多寶路;海殊區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園、烈士陵園、海幢公園、流花湖、荔灣湖等大小公園,無不在春節前後舉辦形式多樣的花展、花會,成為廣州花市的一個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則成為廣州花市的中心。每個花市搭起綵樓 ,張燈結綵,在馬路中央架起長長的花棚,一層一層擺滿各種花果。廣州人好講意頭,認為春節逛花街,買支靚花,來年便能行個「好運」。當然,逛花街不只是為了買花,更多的是為了賞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種花果。

每年陰歷(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陽。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陽處在正陽的位置,所以稱端陽,還叫天中節。

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和賽龍舟、洗龍舟水等習俗。廣州端午賽龍舟已有一干多年歷史。明代以來,人們多數在珠江河海珠島對開的海面進行。但那時的龍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樣式也復雜、美觀。有十幾丈長,六、七尺高的,龍船上還有台閣,一隻船上有近百人。實質是以藝術性為主。現在,賽龍舟已成了群眾性的體育競賽運動了。龍舟的形狀也多製成狹而長,形如獨木舟,以利船速。龍舟的槳數不等,少則六對,多的有五十多對。大型龍舟一般都設旗手和鑼鼓手,鑼鼓手擊鑼打鼓統率全船,劃漿的隨鼓聲或快或慢。此外劃槳的只管劃漿,掌舵的把穩舵向。奪標進入高潮時,擊槳激起的水花能把整個船罩住,以致岸上觀看的群眾不見龍舟,只見一團團水霧在江面飛馳,甚是扣人心弦。賽龍舟奪標者可贏得整隻燒豬出回村裡分了吃。很可惜,廣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擠擁,已有好幾年沒能在這里舉辦賽龍舟了。92年曾有建議在白雲山腳的麓湖上舉行賽龍舟的,也未能實現。好在廣州番禹的市橋,近年每年都舉辦龍舟節,盛況空前,吸引了大批海外遊客前往觀看。

熱點內容
蘭花小兔 發布:2025-09-16 18:52:40 瀏覽:703
贊山石盆景 發布:2025-09-16 18:52:38 瀏覽:975
玫愧花花語 發布:2025-09-16 18:50:27 瀏覽:817
湖南衛視七夕晚會2013 發布:2025-09-16 18:49:49 瀏覽:472
海棠灣6 發布:2025-09-16 18:33:12 瀏覽:320
荷花母親教案 發布:2025-09-16 18:32:18 瀏覽:7
室內盆景空氣 發布:2025-09-16 18:23:03 瀏覽:363
插花的插泥 發布:2025-09-16 17:57:55 瀏覽:875
香松盆栽寓意 發布:2025-09-16 17:30:11 瀏覽:137
農林百合 發布:2025-09-16 17:28:30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