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胡鮮花中原

胡鮮花中原

發布時間: 2022-01-21 18:47:32

❶ "胡狗鮮卑,大掠中原,劫財無數,擄掠漢女十萬,夕則姦淫,旦則烹食,"是哪個朝代的事

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冉魏

❷ 中原地區有那些著名的傳統花卉

牡丹蘭花梅花荷花, 芍葯

❸ 「五胡亂華」給中原造成的影響

促進了中原大地民族的大融合

❹ 從胡引入中原的葫是現在的什麼東西

胡服最早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趙雍)引入到中原的。

趙武靈王引入胡服的原因:

在戰國時期,趙國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好,處於四戰之地,不利的地形導致了趙國和鄰國連年征戰,不得安寧,百姓也深受戰爭之苦。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去世,其子繼位,這時候趙國迎來了一位年輕的君主,他就是被後人稱為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繼位之初,周邊各國蠢蠢欲動,欲乘趙國新喪之際,出兵攻打趙國,趙武靈王為了改變趙國被動的局面,決定在全國推行胡服騎射。

(4)胡鮮花中原擴展閱讀:

胡服服飾特徵

1、胡帽

胡服的冠帽上常常有貂尾,這是由於北地寒冷,冠的造型則如簸箕,趙國接受了這種冠式,並進行了一些改制,如將原來用於禦寒的貂尾改為冠上的一種飾物,插在冠的兩側,並加以金璫附蟬。

幾年後趙武靈王傳位給兒子趙惠文王,就以兒子之名命名此冠,時稱"趙惠文冠"。這種冠飾的形象,在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的銅鏡上有所反映。

2、胡帶

漢族人民在穿深衣或衣裳時,所用的腰帶大多以紡織物為之,這種腰帶系結起來不很方便,與此相比,胡服的腰帶就比較先進,通常用皮革製成,皮帶上打有小孔,帶頭部分裝一金屬環扣, 並綴有扣針,使用時將皮帶穿過環扣,收緊之後以扣針固定,不僅方便,而且牢固。

3、胡靴

趙武靈王同時引進的還有胡履。過去,漢族人民所穿之履往往以絲帛為面,麻縷為底,朝會之舄則用木底,這種履舄多為短幫,平時穿著沒有問題,用於行軍則不太適宜,尤其不適合跋涉於水 草之地。

而胡人之履則以皮為之,做成高統,這種革履用於軍旅顯然要優於漢族的履舄。因此也被趙武靈王採用。最初稱為"絡鞮",後來則稱其為"靴"。

4、胡飾

唐代胡舞盛行,從文獻記載來看,胡舞的動作姿態,與舞蹈者的衣帽裝飾有密切關系。

5、胡衣

唐代婦女所穿的"胡服",從大量傳世和出土的唐人畫塑來看,通常由錦綉帽、窄袖袍、條紋褲、軟錦靴等組成。衣式為對襟,翻領,窄袖;領子、袖口和衣襟等部位多緣以一道寬闊的錦邊。

❺ 胡鮮花是我姐姐姐,我還有兩個姐姐,其中的一個叫胡數數,還有一個弟弟叫胡盡力

你應該叫胡來吧

❻ 關於帶胡字的植物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在唐朝,把西北方少數民族稱為胡人!當時唐朝版圖也不大,那些胡人是屬於外國人。現在所有帶胡的物品,基本都是沿用當時唐朝的說法,胡字當時算是外國語,泊來品。如胡琴,胡麻,胡服等等……

❼ 為什麼張騫出使西域傳入中原的食物都以胡字命名

中國古代稱北邊的或西域的民族為胡人,所以從西域,胡地傳入中原的食物都以胡字命名。

「胡人」的說法出現很早,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戰國策》),既有胡服,那麼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西漢政治家賈誼在《過秦論》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句子。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說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其他游牧民族,比如東胡,它因居於匈奴人之東而得名,也有專家認為東胡其實是「通古斯」的轉音。東胡後來演變為鮮卑,契丹,蒙古等民族。

一說到胡人,好多人會認為這是對少數民族的蔑稱。胡人相對於漢人,先進程度較低,風俗也不盡相同。對這些人,漢族政權也好,百姓也罷,自然沒什麼好感。江統在《徙戎論》中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晉書》),已經把他們當做敵我矛盾來看待了。所以後世再提到胡人,不管語氣還是情感,在感覺上總有那麼一點蔑視、輕侮的意思。

(7)胡鮮花中原擴展閱讀

其實,胡,並非對游牧民族的蔑稱。它只是對游牧民族一種稱謂。後來則變成對居住在中國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國人的一種泛稱。「《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江統《徙戎論》)。諸夏即是中原,胡人的概念也是基於中原的視角提出的,其中並沒有摻雜感情色彩。

十六國時期,前秦淝水落敗後,諸族紛紛起事,苻堅一直寵信的羌人首領姚萇也舉兵反秦,最後俘獲苻堅。姚萇向苻堅索要傳國玉璽,苻堅一臉的瞧不起,怒斥姚萇,說「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無汝羌名」(《資治通鑒》)。這也是「五胡」一說最早見於史端的記載。苻堅是氐人,他自己稱自己為「胡」,當然不會有什麼貶義了。

當然,氐人和羌人屬於半游牧過度定居農業文明的族群,這也是胡人一詞從僅指代北方游牧民族到擴大為對一般外族人泛稱的的一種具體表現。

❽ 《胡漩舞》是從什麼時候傳入中原是唐朝的那一個

唐代胡旋舞傳入,胡旋舞主要來自西域的康國、史國和米國等。胡旋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的。《胡旋舞》是通過絲綢之路傳來的西域旋轉性的舞種。

唐玄宗李隆基時胡旋舞盛行。

(8)胡鮮花中原擴展閱讀:

西域歌舞名胡旋,傳入宮掖靡長安。吹奏何必瓊林宴,市間到處聞管弦。

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舞蹈也隨之而流行。

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畫中也有舞女張臂作舞形象。

唐代曾在西域康國(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設置康居都督府。白居易《胡旋女》—詩中曾提到「胡旋女出康居」《新唐書·西域傳》也記載廠當時西域康國、史國、米國等,都曾向宮里送胡旋女的事。

白居易寫長詩《胡旋舞》,將胡旋女的姿態神情躍然紙上: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

詩中說,胡旋女在鼓樂聲中急速起舞,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左旋右旋不知疲倦,千圈萬周轉個不停。轉得那麼快,觀眾幾乎不能看出她的臉和背,這種描寫正突出了《胡旋舞》的特點。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傳來的民間舞,據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哈薩克左部游牧逐水草,為古康居」。可見白居易所描繪的《胡旋舞》就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哈薩克姑娘的舞蹈。

❾ 胡人憑什麼侵擾中原

歷史上幾次大規模游牧民族南侵的時期,都是相對的寒冷期。寒冷期的出現,所帶來的後果往往是草原的南移,迫使游牧民族南下,自然與中原農耕民族產生沖突;而出現相對的溫暖期時,如歷史上的漢唐時期,造成的結果便是農耕區域的北移,對游牧民族軍事上占優勢.

熱點內容
春天對櫻花樹做的事 發布:2025-09-12 23:17:50 瀏覽:227
雙色槿花語 發布:2025-09-12 23:12:42 瀏覽:477
花語學院劇情 發布:2025-09-12 23:10:49 瀏覽:161
櫻桃跟櫻花有關系嗎 發布:2025-09-12 22:49:12 瀏覽:499
種植綠植通知 發布:2025-09-12 22:31:07 瀏覽:93
盆景苗打彎 發布:2025-09-12 22:31:03 瀏覽:626
露牙插花狗 發布:2025-09-12 22:10:18 瀏覽:95
白夜花花語 發布:2025-09-12 22:09:20 瀏覽:60
甘肅山梅花 發布:2025-09-12 22:08:33 瀏覽:998
一朵三瓣 發布:2025-09-12 22:02:55 瀏覽: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