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螳螂鮮花

螳螂鮮花

發布時間: 2021-12-16 16:56:05

❶ 螳螂的生活習性外貌樣子

一、生活習性

螳螂的食性為陸棲捕食昆蟲(肉食性),螳螂食性挑剔,只捕食活的獵物。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都是其適宜的獵捕物。甚至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

螳螂具有趨光性,一般熱帶、亞熱帶種類較多。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絕大部分種類的螳螂行動較為緩慢,不像其它敏捷的昆蟲(如蟑螂)能快速行動。但它們擁有保護色,且有著出色的擬物形態,它們能夠模仿葉子晃動的姿態前進,慢慢地接近獵物。一旦獵物到達可攻擊的范圍內,螳螂就會極快地進攻。一般情況下,螳螂都是以伏擊的方式捕捉獵物。

二、外貌樣子

螳螂前肢呈鐮刀形,長而有力,上有非常鋒利的尖刺,捕食時能牢牢抓住獵物。口器強而有力,能輕易咬破並咀嚼獵物。消化系統強力,能夠完全吞食消化獵物(包括昆蟲堅固的外骨骼)(這樣的肉食性昆蟲屬於少數)。

螳螂體型修長,通常扁平。頭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轉動。復眼突出,單眼通常有3個。觸角長、呈絲狀,由多個節構成。前胸長,可自由轉動,有些個體往兩側擴展。

螳螂翅膀有4翼,覆蓋在腹部,某些種類,特別是雌蟲,翅膀變小或退化。翅脈復雜,前翅通常稍短於後翅,較粗厚。跖節通常有5節,末端2爪,有些個體股節和脛節外緣向外延伸。腹部長,呈圓筒形。

(1)螳螂鮮花擴展閱讀

螳螂捕食與自衛時的擬態行為

一、擬態成花

熱帶有一種螳螂,它的前足擬變成花瓣狀,體色變為紫白色,它隱在像葉叢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蘭花。馬來西亞有一種花螳螂,身體粉紅色,看上去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引來蝴蝶采蜜而上當。

二、擬態成葉

有些螳螂把胸腹、脛節、褪節上長出葉片和突起,擬態成樹葉、樹枝和樹疤來迷惑小蟲。

三、擬態成水滴

熱帶沙漠地區有一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一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一滴晶瑩的露珠,引來乾旱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四、擬勢恫獵物

法國生物學家曾看到一隻螳螂遇上一隻大灰色的蝗蟲擬勢的現象。當螳螂看到蝗蟲時,便立即張開雙翅,抖向兩側,後翅直立起來,像只帆船,旁體上端窮曲,發出毒蛇噴氣的聲音,全身重量放在後面四足上,身體全部豎立起來,一動不動地站著,兩眼立盯住蝗蟲。

蝗蟲稍移動,螳螂頭部隨即轉動,蝗蟲被這架勢嚇蒙了,緩慢地伏在地上,不亂逃跑,甚至還向螳螂移動,當它移動到螳螂夠得著的時候,螳螂猛撲過去,蝗蟲毫無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❷ 螳螂習俗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螳螂科,是一種中至大型昆蟲,頭三角形且活動自如,復眼大而明亮;觸角細長;頸可自由轉動。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皮質,為覆翅,缺前緣域,後翅膜質,臀域發達,扇狀,休息時疊於背上;腹部肥大。除極寒地帶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1585種左右。中國已知約51種。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 廣斧螂、中華大刀螂、歐洲螳螂、綠斑小螳螂等是中國農、林、果樹和觀賞植物害蟲的重要天敵。螳螂體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復眼突出,單眼3個。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捕捉足,中、後足適於步行。漸變態。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於樹枝、樹皮、牆壁等物體上。初孵出的若蟲為「預若蟲」,脫皮3~12次始變為成蟲。一般1年1代,有些種類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
英文名為mantid。亦作mantis、praying mantid或praying mantis。螳螂科(Mantidae)近2,000種體型大、行動緩慢的昆蟲,特徵是前胸(上部)長,前足股節腹面有溝,溝兩側有刺列,脛節(下部)可嵌入溝內。它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常見於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雌蟲交尾後常吃掉雄蟲,卵產在卵鞘內可保護其度過不良天氣或天敵襲擊,卵數約200個。若蟲(無翅,形似成蟲)會同時全部孵出,常互相殘殺。
多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歐洲的代表是Mantis屬(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是分布最廣的種)、Ameles屬、Iris屬和Empusa屬。北美的屬包括Stagmomantis屬(卡羅來納螳螂〔S. carolina〕是分布最廣泛的種類)、Litaneutria屬(L. minor是小型西方種,是唯一原產加拿大的螳螂)、Thesprotia屬(形細長)和Oligonicella屬(形細長)。薄翅螳螂、Iris oratoria、窄翅螳螂(Tenodera angustipennis)和中華螳螂(T. aridifolia sinensis)已傳入北美。中華螳螂在中國常見,原產於東亞許多地方,也是北美最大的螳螂,體長7∼10公分。
螳螂的英文名"mantis"源出希臘語,意為「占卜者」,因古希臘人相信螳螂具超自然的力量。目前的名稱"mantid"(希臘語意為「算命者」)也是反映了這種看法。螳螂能靜立不動或身體文雅地前後擺動,頭上舉,兩前足外伸似在祈求,故引出許多神話和傳說。迷信的說法認為,螳螂的棕色唾液可使人眼盲,馬或騾食螳螂後可致死。螳螂的英語俗名"praying mantid"和學名為Mantis religiosa,以及德語名Gottesanbeterin、法語名prie-Dieu、普羅旺斯名prega-Diou和西印度群島名「神馬」(god-horse)均與宗教虔誠有關。其他的俗名還有「魔鬼之馬」(devil's horse)和「殺騾蟲」(mule killer)薄翅螳螂(Mantis religiosa)。由於所有的螳螂皆是兇猛的食肉動物,以「捕食」(preying)來形容它們比「祈禱」(praying)還來得貼切。
昆蟲學家對本科的分類意見十分分歧。雖然一般把它歸在直翅目(Orthoptera)的螳螂亞目(Mantodea),但也可自成一目螳螂目(Mantodea),或和蟑螂(它們也有卵鞘)一起歸入蠊螂目(Dictyoptera)。
胸部具有翅2對、足3對;前胸細長,前足為1對粗大呈鐮刀狀的捕捉足,並在腿節和脛節上生有鉤狀刺,用以捕捉害蟲,故為益蟲。後足的基部具有聽器。雌性的食慾、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於雄性,雌性有時還能吃掉雄性。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交尾後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葯稱「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我國常見的有中華綠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稱「大刀螂」,體長約8厘米,綠色或黃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體長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❸ 螳螂的生活習性

螳螂屬於無脊椎動物,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螳螂是肉食性昆蟲。螳螂是食肉性昆蟲,平時吃蝗蟲、蒼蠅、蚊子、蝶、蛾等害蟲,因而是益蟲。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

螳螂常見於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螳螂動作靈敏,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

螳螂一生里需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螳螂的擬態行為非常厲害,平常通過這樣的行為可以獲得食物或減小傷害。

(3)螳螂鮮花擴展閱讀

螳螂的應用及養殖:

1、螳螂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高蛋白質食用昆蟲。

2、通過人工反季節培育,可以使人們周年欣賞到螳螂。螳螂也是建設小小動物園、野生昆蟲園的良好素材。

3、螳螂可用於捕食40餘種害蟲,如蠅、蚊、蝗、螽斯苦蟲、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等小型昆蟲,蟬、飛蝗等大型昆蟲。

4、螳螂還可應用於葯物治療領域,臨床應用主要是與其他葯物配伍,中葯桑螵蛸是螳螂科昆蟲的卵鞘,桑螵蛸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8種為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含有7種磷脂成分。桑螵蛸有抗尿頻和收斂作用。

5、螳螂的籠棚內移植或栽種矮小樹木和棉花等隔離物,供螳螂棲息,減少接觸機會,避免自相殘殺。


❹ 螳螂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螳螂是食肉性昆蟲,平時吃蝗蟲、蒼蠅、蚊子、蝶、蛾等害蟲,因而是益蟲。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


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

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而且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常見於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

螳螂的壽命一般一年一代,一隻螳螂的壽命約有六至八個月左右,即使沒有頭,螳螂仍能存活十天左右。螳螂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表面。交尾後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面順次產卵,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卵產於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

❺ 螳螂的冷知識

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擬態行為
1. 擬態成花。熱帶有一種螳螂,它的前足擬變成花瓣狀,體色變為紫白色,它隱在像葉叢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蘭花。馬來西亞有一種花螳螂,身體粉紅色,看上去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引來蝴蝶采蜜而上當。
2. 擬態成葉。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脛節、褪節上長出葉片和突起,擬態成樹葉、樹枝和樹疤來迷惑小蟲。
3. 擬態成水滴。熱帶沙漠地區有一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一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一滴晶瑩的露珠,引來干早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4. 擬勢恫獵物。法國生物學家曾看到一隻螳螂遇上一隻大灰色的蝗蟲擬勢的現象。當螳螂看到蝗蟲時,便立即張開雙翅,抖向兩側,後翅直立起來,像只帆船,旁體上端窮曲,發出毒蛇噴氣的聲音,全身重量放在後面四足上,身體全部豎立起來,一動不動地站著,兩眼立盯住蝗蟲。蝗蟲稍移動,螳螂頭部隨即轉動,蝗蟲被這架勢嚇蒙了,緩慢地伏在地上,不亂逃跑,甚至還向螳螂移動,當它移動到螳螂夠得著的時候,螳螂猛撲過去,蝗蟲毫無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❻ 螳螂怎麼過冬

,螳螂的壽命一般在6-8個月左右,螳螂一般在冬天來臨之際就會死去,螳螂在秋季時產卵,讓卵孵在樹枝上、草叢中、泥土裡過冬,等春天來臨時,幼蟲就會爬出來迎接新生。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螳螂為陸棲捕食昆蟲(肉食性),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都是其適宜的獵捕物。甚至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

(6)螳螂鮮花擴展閱讀:

擬態行為

1. 擬態成花。熱帶有一種螳螂,它的前足擬變成花瓣狀,體色變為紫白色,它隱在像葉叢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蘭花。馬來西亞有一種花螳螂,身體粉紅色,看上去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引來蝴蝶采蜜而上當。

2. 擬態成葉。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脛節、褪節上長出葉片和突起,擬態成樹葉、樹枝和樹疤來迷惑小蟲。

3. 擬態成水滴。熱帶沙漠地區有一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一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一滴晶瑩的露珠,引來干早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❼ 螳螂是怎樣吃蟲子的(要過程)

螳螂是功夫高手伸手猶如閃電般敏捷。
但在捕食時也需要偽裝,同時又是偽裝好手。
如枯葉螳螂,枯枝螳螂,能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還有些螳螂如鮮花般美麗,就等羊入虎口。
它的主食一般是黃蟲和蚱蜢。速度都比較敏捷。
有時還捕食蒼蠅。
所以偽裝就有大用處了。
它先慢慢接近獵物,兩只大眼睛不停的注視著獵物擦看它的一舉一動。
如獵物有所察覺它就立刻做出左右擺動的假動作模仿搖擺的樹迷惑獵物,當獵物放鬆警惕是它的功夫本性就顯現出來。
閃電般的一出手,無論蒼蠅蚱蜢,都逃不過。
粗大的盜勾前肢抓住獵物,前肢內向生長的尖刺緊緊扣住獵物。
螳螂一抓到獵物就迅速大口大口的吃起來,一般從頭開始吃。
速度很快頭吃沒了還活著。
總之螳螂是一種很吸引人的昆蟲。

❽ 螳螂的特徵和生活習性

螳螂喜歡生存在氣溫高陽光充足的地方,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體長55到105毫米,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螳螂具有趨光性。

螳螂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鋒利發達善於捕捉,中、後足適於步行。

螳螂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

(8)螳螂鮮花擴展閱讀:

養殖螳螂的注意事項

1、選擇合適的容器

塑料瓶和玻璃瓶,口徑大就可以飼養螳螂。一般選擇空氣流通的條件。這樣螳螂就有活動的范圍,通風的容器可以減少螳螂病害的發生,尤其是在夏天,溫度比較高,不通風就會產生很多水汽而滋生細菌。

2、選擇合適的內置

螳螂休息的時候是倒掛的,所以容器必須有攀爬的內置,可以方便螳螂爬行休息。可以選擇一定長度的樹枝、軟沙網、鐵砂網等,掌握好擺放角度。如果自己能夠接受的話還可以放在花卉上面散養,方便產卵。

3、蛻皮時要注意

螳螂長到一定的時候也是會蛻皮的,這個時候它比較虛弱,不要觸碰它,否則會導致它身體受傷、殘疾或者直接死亡。蛻皮時期一定要好好養護,直到螳螂恢復元氣。因為蛻皮不當造成了殘疾,就要用手喂養,不要讓其餓死。

❾ 螳螂吃什麼食物

螳螂為陸棲捕食昆蟲,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都是其適宜的獵捕物。甚至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9)螳螂鮮花擴展閱讀:

擬態行為

1. 擬態成花。熱帶有一種螳螂,它的前足擬變成花瓣狀,體色變為紫白色,它隱在像葉叢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蘭花。馬來西亞有一種花螳螂,身體粉紅色,看上去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引來蝴蝶采蜜而上當。

2. 擬態成葉。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脛節、褪節上長出葉片和突起,擬態成樹葉、樹枝和樹疤來迷惑小蟲。

3. 擬態成水滴。熱帶沙漠地區有一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一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一滴晶瑩的露珠,引來干早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熱點內容
牡丹和芍葯有什麼區別 發布:2025-07-13 09:57:56 瀏覽:621
蘭花隱縞 發布:2025-07-13 09:53:07 瀏覽:913
愛奇藝花千骨手游pps 發布:2025-07-13 09:40:00 瀏覽:545
情人節葯師 發布:2025-07-13 09:14:55 瀏覽:373
26度花藝 發布:2025-07-13 09:14:51 瀏覽:99
花如雨花藝 發布:2025-07-13 09:07:26 瀏覽:498
七夕那天過 發布:2025-07-13 09:02:56 瀏覽:45
櫻花校園模擬器最新版中文版電腦版 發布:2025-07-13 09:02:06 瀏覽:18
聖白樹花語 發布:2025-07-13 09:00:38 瀏覽:600
情人節心形圖案 發布:2025-07-13 08:50:17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