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鮮花二里路

鮮花二里路

發布時間: 2021-12-12 13:44:55

❶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顆玫瑰開得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 可以用什麼詞語形容

飄香四溢,謝謝

❷ 兩里路等於多少米

2里路等於1000米
1里=500,米

❸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的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

香飄十里 十里飄香

鮮花加更,樹木加更,草加更,雲加更是什麼字

在遠離蘇北的家鄉多年後,在漸漸人到中年恰逢秋深的季節,我愈發想念我的家鄉,我的蘇北的秋天。
家鄉的秋天,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待冬天的寒冷襲來時,秋天便伴隨落葉凋零殆盡,歸攏進燒飯的灶房(廚房),只剩下蕭索的稀疏而泛綠的,夾帶著枯葉的麥田,和孤獨的樹干跟枝丫。這之前的整個秋季,是綠葉慢慢老黃,枯萎,隨著一天冷過一天的秋風飄落塵土的過程,那是一個貧瘠年輪漸漸遠去的悲壯,一個美麗年華悄悄逝去的憂傷。
種在路邊,田頭,渠埂的樹木,大多是小葉楊,柳樹,泡桐,刺槐,鏈棗,都是些廉價而普通的樹種。長得快,能換錢貼補家用。綠化,美化用的松柏,水杉,花草,是後來隨著城鎮化進程才慢慢多起來的。到了冬天,田裡長著綠色,趴在地里,極目遠望,只有一種淡淡的原木色,不喜不暖,有的就是鄉村的寒冷,還有孩子們不懼寒冷,追逐嬉鬧帶來的希望。偶爾見著的青色,是盼望著走親戚去小姑家抬眼可見的馬陵山,滿山都是針葉松,那山,便覺得很神聖,心中對它就滿裝了好奇與嚮往。
對於兒時秋天的印象,最占據心靈的印記,似乎並不美好。但恰恰相反,這樣深秋過度到冬的足跡,刻印在我的深心處,有一種孩童的純潔,母親的呼喚,老家的溫暖和小夥伴們不分貧賤的懷念。
當然,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是莊稼成熟,大人最忙碌,不分晝夜搶收搶種的季節;也是孩子們最為快樂,更少被大人管束的季節;更是有很多好吃的,可以不通過大人,自己去拿取的季節,可以創造很多奇思妙想,製造新吃法的季節。
切入我的秋天的主題吧,畢竟秋天是收獲的,欣喜的,溫暖的,充滿快樂和滿足的季節,是莊稼和樹木色彩最為斑斕繽紛,變幻無窮的季節,是天空最為高朗和涼爽的時候,是一年中最富足的,各種瓜果梨棗,蘿卜大蔥,土豆紅薯,花生稻米生香的季節,那就從吃開始說起。
我的清晰記事的年齡,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七八歲的光景。那個年代,中國恢復了高考,文革徹底成為過去,大地重新煥發勃勃生機。我的家鄉依山臨水,溪流縱橫,碧水淙淙,阡陌交映,青草茵茵,只是農村百姓依然很貧窮,田地依然很貧瘠。母親為我縫了漂亮的布書包,1980年的秋天伊始,我終於在泥土裡摔打夠了,被送去了學校,開始了我的讀書生涯。我是高興且快樂的,又是無憂無慮的,貧窮對於童年的我,只是個字眼,因為父母家人滿滿的愛,兄弟姐妹真真的情,已經占據了我的整顆心,再沒有空隙來盛裝貧瘠與苦難矣。
紅薯地是我清晰的第一童年記憶。麥子產量低,白面難求;應該是祈求能夠糧食飽腹,高產又耐蟲害的紅薯廣受父輩們歡迎,公社也都青睞有加。於是乎漫天遍野,有田邊地頭,角角落落的地塊,秋天來臨的季節,一眼望去,一壟壟,一畦畦,紅薯秧爬滿了整個世界,家前屋後,比比皆是。我家那條溫順又十分懂事的大黃狗,聽見田鼠的動靜,轉瞬就消失在紅薯秧鬱郁蔥蔥掩映的壟溝里頭。
待中秋來臨前後,早晚空氣漸涼,露珠晶瑩剔透,打濕所有青綠的額頭,我便知道,收獲紅薯的季節到了。只是紅薯秧還是瘋長,它似乎在述說自己依然健碩,「人啊你們能慢點兒起挖么?」
起紅薯了。我和兄弟姐妹們圍在大人鐵叉和爪鉤旁,看著一串串大大小小的紅薯從松軟油亮的黑土中探出頭,抖出身子骨,歡喜雀躍,或摟或抱,歸攏成堆,逐打嬉戲。大黃搖頭擺尾,時而奔走,時而跳蹦,蹭著人們的褲腿衣襟,一同感受著收獲的喜悅。
陽光斜斜地從西天照著辛勤又辛苦的人們,瘦削的父輩們臉龐泛著黝黑的光,帶著疲憊,帶著幾分笑意。矮舊的土草房掩映在青綠間黃的稀疏的楊柳里,幾小片已收割完穗子的高粱和玉米秸稈站立在田間點綴著。母親和女人們一道,開始將紅薯刨片,鋪在耬平後新鮮的泥土上晾曬。翻出的泥土有淡淡的芬芳,和著紅薯乳色的汁液,空氣里便彌漫起微微的香甜。
這香甜惹了我的饞蟲,勾了我的吃欲。我和小夥伴們嚷嚷著「烤紅薯」,「烤紅薯」......姐姐們去揀來柴火,弟弟纏著父親做起了地灶,挖個土坑,燃起草料;這當口,我在母親和大人們的幫助下,挑了細長適中個頭的紅薯,拿來逐一埋進了火堆土層中。大家圍坐在火堆四周,暫作勞動的間歇,東拉西聊里,漸漸嗅見了烤紅薯的誘人氣味,那氣味旋即濃郁起來。父親和哥哥們用樹枝撥動燜烤的食物,用手小心又快速地不斷拿捏,判斷哪只熟得到位,可否能開吃?
我們孩子們便爭搶著伸手,搶食香噴噴膩甜甜的紅薯,追打嬉鬧開來...於是乎,大家的嘴角,手上,腮臉上,最後是衣袖上,或多或少就都沾了土灰和薯糊,煞是滑稽可笑。
天慢慢暗下來,太陽落向西山,半天緋紅也暈染了草房和樹木,田野披上了一層金色,小夥伴們各奔回自己的家裡,母親做出幾樣簡單又美味的飯菜,世界漸漸安靜黯淡下來,大黃在飯桌邊溜達等待,那紅薯堆和薯片隨著暗夜就沉進了滿世界的漆黑里。
紅薯有一年大豐收,別的農作物減產,於是那一年的整個冬天,家家戶戶幾乎天天頓頓吃紅薯,煮薯干,燒紅薯粥,烙紅薯煎餅,蒸紅薯飯......到最後吃多了,吃怕了。不消化,肚子總是脹脹的,老嗝氣。我見了紅薯都直躲。
經年以後,紅薯成了調劑的粗糧,高傲地走上了城市人健康飲食的餐桌,一時金貴。
我家院南2里路,就是駱馬湖。湖水幽深,清澈通靈;湖面浩淼,橫無際涯;蘆葦密集,一望無垠;漁舟杳小,如懸浮空;魚翔波峰,鳥盤天宇。相傳天宮里,小龍馬頑皮鳴叫,擾了玉帝午夢,玉帝憤怒欲殺小龍馬;老龍馬求情替過,被貶下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身子壓出一片水域,得救後水集生湖,得名落馬湖,諧音流傳至今,成了駱馬湖。
駱馬湖水來自沂蒙山水和雨水,連接了上游的大運河,水質天然優良,沒有任何污染源,水產豐饒而美味。一年四季,我的童年少年與駱馬湖緊密相連。秋天裡,蝦蟹肥美,在家周圍的溝塘里,1980年代,隨時可以摸到魚蝦鱉蟹。可是鄉村人卻不稀罕這些水鮮們,許是缺少油糧做不出特別的香味來,又或是太過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罷。
我們沒事就順著西邊的大堰往湖邊跑。大堰是灌溉農田的翻水總渠,公社東南大部分生產隊的農作物,都依靠大堰兩個電灌站,從駱馬湖後河裡抽水灌溉。翻滾奔流的清水,泛著歡快的波濤一路哼唱跑向千千萬萬農家的田間地頭,孜孜浸潤著或黑或黃的泥土,各色各樣的綠苗就有欣喜生長的聲音。我們就在這聲音里長大。
不久我們便跑到了湖邊,有船家泊舟等候在那裡。在駱馬湖裡乘舟,對於水性並不諳熟的我們這些孩子,是有幾分膽怯與害怕的。然而,好奇與好勝心驅使著,小夥伴們還是硬著頭皮,在初秋湖面吹來不小的斜風里,悠悠上了木船。待船家擺搖起雙槳,木船微晃著盪向水天一色的遠湖去,一股腥甜的水氣就迎面暈開來,趴在船艙內,我們小心翼翼看著湖水,水波騰起細浪,整個世界只剩了茫茫無垠...
至今每次歸家,都必要到已建成的環湖大道上,看粼粼駱馬湖水,聽水潮拍岸,貪婪吞咽新鮮的家的氣息。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家鄉。待到包產到戶,家家分田種植,日子一天天好起來。我家北湖分了近3畝的大塊田,除去冬天種小麥,春忙時父親選擇種起了花生。
花生?想想就是莫大的幸福。這3畝的花生,該是怎樣幸福的海洋?
再小的小時候,花生是難得的奢侈品。在家北大約7,8里地的姚連北部黃土山地,才有花生生長。每年的陽歷十月末和十一月初,秋收完將要種麥之際,我和弟弟還有姐姐,總要挎著籃筐,帶上煎餅干糧,起早跑去那山地,從不知被別人撈過多少次的泥土裡,翻找別人可能遺漏的花生。要是夠幸運,撿到一塊撈過次數少的地兒,一天能撿回半袋子(約莫6,7,8斤的樣子),更多的時候,除去吃的,只有三二斤而已。一天下來,飢渴勞累,渴了喝地頭泥地里挖出的泉水,餓了啃幾口煎餅,掂著勞作得來的戰利品,心裡卻總有幾分愜意的滿足。
清晰記得,第一年3畝花生豐收,父親早早准備好被褥,材料,在地中央搭起了一個草棚。起收花生的季節,恰逢那年中秋,我們一家七口人,我和兩個弟弟,姐姐四人,父母,再加上爺爺,還有大黃趴在我腿邊,在花生地里的草棚前,過了一個特別特別的團圓節。對著皎潔如水,清輝滿盈的月亮,啃著好吃美味的月餅,大鍋里煮著咕嘟嘟鮮香的花生,聽爺爺講著從前,父親母親拉著家常,望著一地銀光閃閃的花生秧,整個大地都在聆聽我們的幸福,那種恬淡祥和,寧靜悠遠的場景,我早已深埋腹心,永生不忘,歷久彌香。
猶記得,花生地里有2株甜瓜秧,便時時去看望,數著結了幾顆瓜,聞著瓜熟的聲音,抱著熟透的甜瓜回家,等全家人一起,小心翼翼切開來,瓜香四溢,一起分享的快樂。猶記得,大豆將熟,坐在田頭燒烤的歡喜;猶記得,芝麻地里放篤捉魚的屏息;猶記得,玉米將熟時找尋到甜秸的快意。
家東有塊自留地,秋天裡長滿了欣喜:大蔥蘿卜,蒜苗辣椒,洋柿韭畦。北方人愛生食,拿起煎餅卷大蔥,蘿卜洗洗嘎嘣脆,辣椒蒜苗辣出奇。
而馬陵山,就座落在了駱馬湖北岸,姑姑家旁邊。山腳下長滿梨樹,蘋果樹,秋天來時,漫山遍野果香悠揚。我們一起匯聚到姑姑家,籩蔥,收玉米。閑暇的空隙,姑爺帶著我們去摘梨,那香酥脆甜的黃梨,不一會兒就撐鼓了所有人的肚皮。有關於馬陵山的風景和更多記憶,就留給專門的篇章罷。
苦難的歲月,存留的卻大都是美好的記憶,因為有愛的護庇。蘇北的秋天,在我如今每次的歸家裡,是妻兒的呼喚,父母的期盼,深心的依戀

❺ 見人不施禮,多走二里路的意思意思

原意是 問路時要客氣些 不然有抄近的路人家不會告訴你的 你會多走路 引伸的意思是 對周圍的人要以禮相待 這樣才會得到大家的相幫 希望採納

❻ 二三里地和二三里路一樣嗎

不一樣,因為二三里地是形容面積,而二三里路是形容路程的

❼ 蘇州吳中哪裡鮮花店

蘇州鮮花坊不錯,有網店,服務態度很好。價格嗎,略高一些,但是送老婆,值了

❽ 古代二三里路具體是指多遠

周秦漢,一里=415.8米
清光緒,一里=576米
1929年,一里=500米

中國里的長度及其演變,無論今人關於度量衡的著作和古籍記載,都很少談及。著名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先生在所著《中國歷代度量衡之變遷及其時代特徵》中說:「自漢代以後,歷代計算長度,都是自尺以上,到丈為止。至清光緒34年(1908年)重定度量衡制時,……才明文規定於尺之外,另立里制。所以,中國里作為計算道路等的長度單位在制度上確立得是很晚的。但這決不是說中國古代沒有里這種長度的概念,相反這種概念當時應用很多。如《漢書·西域傳》所載數十個方國中,大多數方國到長安有多少里的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且末國,……去長安六千八百二十里」等等。這說明裡這種長度概念在當時是常常用到的。雖然如此,正史講度量衡時卻沒有里的長度。如《漢書·律歷志》談到長度時說:「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此處講的五個長度單位,是分、寸、尺、丈、引,就是沒有里。這里沒有講里的長度,不是沒有里的長度,而是由於種種原因缺少記載造成的

❾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的這么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 如果用誇張的寫法,可以用詞語( )形容

香飄十里 十里飄香

❿ 20里路等於多少米的路程

【秦漢規定】:1步=6尺 , 1里=300步 這一制度沿用到唐朝,唐朝以後改為
1步=5尺 , 1里=360步 . 【引,丈,尺,寸,分】合稱【五度】十進制,其下還有【厘,毫,秒,忽】十進制長度單位。

【現代公制】和【市制】換算關系:1公里=2里

【古制】和【今制】換算關系,據秦漢時期文物測定以下數據供參考:
1 尺~23.1厘米 1斤~250克 1升~200立方厘米

秦漢~唐初 1里=300步*6尺=1800尺*23.1厘米~=415.8米=0.4158公里
唐~ 1里=360步*5尺=1800尺*23.1厘米~=415.8米=0.4158公里 所以現在20里=10公里=10000m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