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遼中縣鮮花

遼中縣鮮花

發布時間: 2021-12-11 19:05:25

1. 家鄉的變化作文(錦州黑山的)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家鄉是花園,有著鮮花的芬芳;家鄉是森林,有著綠樹的清涼;家鄉是田野,有著收獲的希望;家鄉是雪景,有著冰晶的閃亮。
回憶過去,家家戶戶都為了不愁吃,小院里滿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種點什麼,小院里就會滿滿的,瞧去,各種顏色摻雜交錯,雜亂無章。好擁擠、好雜亂的小院。現在,各家都不怎麼種蔬菜了,而是種花。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春天,月季、玫瑰等競相開放。夏天花兒更加繁盛,五顏六色。秋天,本該百花凋零,菊花卻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紛飛,梅花卻在枝頭綻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斷。香啊,花園般美麗的家鄉。
再想以前,村裡村外都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到了夏天,在外邊聊天的大人都順著牆邊坐,小孩們大都躲在屋裡扇扇子。屋裡像蒸籠,屋外像熱鍋。而現在,房前屋後,街道兩旁,村裡村外,都種上了綠化樹,雖說不像森林那樣茂密,但也綠樹成蔭。夏天,大人們在樹下乘涼,小孩們在樹下嬉戲。茂密的樹葉,送來了陣陣清涼。爽啊,森林般清涼的家鄉。
回首以往,田野里種滿了莊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時人們的種植技術還不是很高,雖然辛勤努力了,但收獲的卻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澆灌出的莊稼,好像有意跟人們作對似的。現在呢,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遍地都是綠色無公害作物,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省時又省力,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業餘生活也豐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綠的海洋,泛起陣陣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頭,大地一片金黃,真可謂是「春種滿野皆碧綠,秋收遍地是黃金」。樂啊,田野般滿是收獲的家鄉。
回首往事,垃圾擁有一片樂土——街道,任意呆在每個角落,有時還迎著風翩翩起舞,甚至在水裡游泳,讓人看了就想躲,真臟啊。現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歸宿——垃圾場,街道整潔了,鋪上了水泥路,成為了一個耀眼的亮點。凈啊,冰晶般閃耀的家鄉。
家鄉在不斷的變化。在我心中,家鄉如妙齡少女,越變越好看,我從心眼裡熱愛我的家鄉。

2. 中國夢遼中情為題的詩歌散文

人生當中

有一種感動會永遠銘記

即版使隨著歲月的流權逝

而漸漸地遠去

當我把女兒滿周歲的照片

放在空間

沒想到

卻引起了你的注意

你我遠隔千里

卻讓你的與我近在咫尺的朋友

送來了我最好的記憶——

給我女兒送來了

生日蛋糕

我知道

那其實是你的一片心意

我親愛的朋友

我拿什麼來感謝你

我願化作一隻蝴蝶

翩翩起舞在你的身邊

我願長成一束鮮花

來裝點你的美麗

親愛的

我願用拙手寫一首小詩

來贊美我的永遠的朋友

你——

將會是我永遠的記憶

3. 遼中有什麼旅遊景點

風景名勝
山嶽風景區有千山、鳳凰山、醫巫閭山冰峪溝等;湖泊風景區有薩爾滸、湯河、清河等;海岸風光有大連濱海、金州東海岸等;岩洞風景有本溪水洞、庄河仙人洞;泉水名勝有湯崗子溫泉、五龍背溫泉、興城溫泉等;特異景觀有金石灘海濱喀斯特地貌景觀、蛇島、鳥島、怪坡、響山等;人文景觀有以沈陽(陵、廟、寺、城)50餘處;旅遊度假區有大連金石灘、葫蘆島碣石、瓦房店仙浴灣、蓋州白沙灣等。遼寧的九門口長城、沈陽故宮、昭陵、福陵、永陵和五女山城等六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17]
蒲河公園是蒲河流經遼中鎮和蒲東開發區形成的城內河帶狀公園,寬800米,長1700米,總面積136萬平方米。建設中的蒲河公園,已形成85萬平方米人工湖,2座湖心島,島上及兩岸遍布鮮花碧草,綠樹成蔭,環境優美雅緻。
茨榆坨西山旅遊區距茨榆坨開發區1公里,佔地427公頃,南北2公里,東西8公里。區域內沙丘跌砦,綿延起伏,林深樹茂,百鳥鳴唱,令人深感回歸自然。
團結水庫位於遼中縣北25公里,有水面1667公頃,平均水深4米。湖中有綠島7處,其中最大島3平方公里,湖心山清水秀,水中魚類繁多,荷花菱藕飄香,萬畝蒲草盪撲朔迷離,20餘種飛禽棲息其中,景色優美。
蒲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遼中縣境內、蒲河下游,距沈陽市55公里,規劃區面積為8141.75公頃。濕地公園內分布有天然形成的河流、沼澤和溝塘,植被茂密,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文物古跡
遼中境內現有較大型宗教活動場所4處。其中,南三檯子天主教堂始建於1863年,經法國巴黎傳教士承建,於1992年重建,佔地9690平方米。
永安寺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又稱北大廟),於1995年復建,1996年大雄寶殿落成。
遼中境內現有古遺址49處,其中新石器時期16處,古墓葬4處,明代烽火台和邊牆1處,出土文物若干件。有現代紀念性建築3處,其中小英雄謝榮策烈士墓坐落在茨榆坨西山旅遊區內。

4. 小英雄的故事500字 今晚就要急急急急急急!!非常急急急急急急急!啊要快我很急急急急急急急馬上就要

今天,奶奶給我講了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讓我非常感動。

1943年的一天,一聲震天動地的巨響,鬼子的炮彈落到了二小的家裡。在山上放牛的二小驚恐地看著遮天蔽日的濃煙烈火,他不能相信,剛才還溫暖的家和親愛的爹娘頃刻間就灰飛煙滅了。

鬼子掃盪來了,八路軍和幹部們組織鄉親們轉移。二小和鄉親們一起轉移到長城腳下。

村外有一個大山坡,這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地,碧綠的青草間開著點點的小花。二小就在這片山坡上放牛,這里美麗安寧,二小躺在草地上,望著藍藍的天空想,沒有鬼子該多好。

二小參加了兒童團,跟著柳老師和吳連長,學了許多知識。他知道打走了鬼子,自己長大了,還要建設我們的國家。

可是不久,鬼子又來掃盪了。二小無意間看到鬼子向鄉親們轉移的方向走去,心裡著急,就唱著放牛歌走了出來。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為他們帶路。

二小牽著一頭壯牛,就帶著鬼子走了。

到了那裡,二小領著鬼子在山裡轉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頭拔出戰刀威脅二小……

聽到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留下了同情的淚水。我想:我們要向王二小學習,做一個不貪生怕死的人。

5. 潘作良的媒體報道

他是信訪局長,但老百姓和同事們都叫他「方便麵局長」、「澡堂局長」、「小籠包局長」。
他在農村基層一干就是22年,走上信訪局長的崗位僅607天,就解決了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平均一天接待上訪群眾6-7位,對待百姓他是「盡心盡力」,對待工作他是「拚命三郎」,他對黨忠誠,對民負責,把一腔熱血灑在了遼中大地上,最終,他帶病長時間連續工作,倒在了信訪崗位上,奉獻出了年僅43歲的生命!
他就是遼中縣信訪局局長潘作良!
他常說:「老百姓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群眾就是我們的父母,不把群眾的事情辦好,就是不孝之子。」
2008年5月9日下午18時,工作了一天的潘作良局長送走了最後一位上訪群眾後,和同事們一起探討還沒結案的卷宗,突然頭痛難忍,昏倒在辦公桌上,腦部大面積出血,經醫院搶救無效,於5月10日10時逝世。
5月13日,得知親民愛民的潘局長離開的消息,沈陽市遼中縣殯儀館,老百姓從四面八方匆匆趕來,來自社會各界2000多人,聚在一起,那天淚雨紛飛,大家都不約而同的來送別這位人民的好公僕!
一個普通的信訪局長,他的離去何以讓如此多的百姓悲傷動容?是什麼樣的人格魅力讓這一方百姓對他牽腸掛肚,又是什麼樣的精神品質令滿城鄉親對他生死難別?!
酷暑7月,記者來到了潘作良生活過並為之奉獻出生命的遼中大地,采訪了他的同事、親屬以及部分上訪老百姓,走訪了潘作良生前工作過的單位,生活過的地方,查閱了潘作良的工作日誌,辦過的案卷,全面了解和感受了這位把百姓的事看作比天還大的基層黨員幹部的感人事跡。 300多名老知青們不會忘記潘局長,她們常說潘局長是我們的「好兄弟」
2004年,遼中縣300多名「文革」期間下放的老知青要求落實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解決這類問題缺乏政策依據,有關部門一時沒有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老知青們先後多次赴省進京集體上訪,成為影響該縣和諧發展的不穩定因素。潘作良同志任信訪局長後,多次聽取老知青們的訴求,到有關縣市實地調研借鑒做法,弄清辦理知青勞保、醫保的每一個環節,多次請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到信訪局協商。在研究期間,老知青又赴省進京上訪。為了接回上訪老知青,潘作良同志多次往返做工作,有一次他犯了腰病,堅持與老知青們一起坐長途汽車回縣。經過潘作良同志的奔走、協調,2008年1月終於使300多名老知青得到了每月適當的生活補貼,老知青們對此十分滿意。潘作良同志也與這些老知青建立起了深厚感情,被他們稱為「兄弟局長」。老知青劉玉蘭說:「民心是桿秤。領導幹部只要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老百姓就會永遠記著他!」
傷殘老人馬仁權逢人就誇「潘局長比我的親兄弟還親呢」---
遼中縣糧食系統有36名因公致殘的職工,多年來一直為解決傷殘金而上訪。潘作良同志上任後,用一個月時間逐戶了解情況,研究分析政策,提出了依據不同情況分別予以一定經濟補償和困難補助的處理意見,這些傷殘職工十分滿意,稱贊潘作良是務實愛民的好乾部。當看到71歲的傷殘職工馬仁權失去右腿、上肢因拄拐而腫脹,潘作良同志就立刻協調縣殘聯,為馬仁權解決了代步車,還為他安裝了假肢。馬仁權老人逢人就誇:「潘局長比我親兄弟還想得周到,他真是共產黨培養的好乾部!」 上訪群眾白桂榮說「有事隨時給潘局長打電話,他從來都不會不耐煩」
白桂榮的丈夫被人打傷致殘,沒多久就去世了,後來唯一的兒子又因意外事故被摘了脾臟,家裡生活十分困難。為丈夫為兒子,白桂榮多次上訪。潘作良同志了解情況後,一方面積極協調解決問題,一方面幫她解決生活困難,有空就到白桂榮家裡去看看,自己掏錢幫白桂榮種上了地,為她爭取救濟款、辦理低保,還幫助她建起了三間瓦房。從此,白桂榮家有了一個「當官」的親戚。得知潘作良去世後,白桂榮失聲痛哭。上訪群眾傅玉蘭說:「潘局長特別熱情,有事給他打電話,他隨時都會接聽,就像親兄弟一樣安慰我們,幫助我們,從沒有不耐煩的時候。」對上訪群眾的熱情、關心和幫助,換來的是群眾的信任。有的上訪群眾講,「只要潘局長知道了我們的情況,我們就放心了,也沒必要再去上訪了」。
……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采訪過程中,遼中的群眾爭著給我們講述潘局長的事情,我發現有一個共同點是,大家都說不相信潘局長已經走了,她們說潘局長還那麼年輕,昨天他還在接待上訪群眾呢,怎麼就走了呢,想起潘局長的好,很多人幾次泣不成聲,在場的很多記者也被感染了,都拿出紙巾擦拭淚水,穩定情緒,繼續采訪…… 「跟著黨走就是我的生命」是記者在潘作良的入黨申請書上看到的,一個農民的兒子,憑著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一步一步走到現在,成為備受老百姓愛戴的信訪局長。
1965年潘作良出生在遼中縣長灘鄉大兀拉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中,農村自然純朴的鄉情和父母勤勞實乾的作風讓潘作良很小的時候就在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高中畢業後他毅然考取了農業技術學校,為的只是學有所成後能投身這片養他育他的沃土。
1984年畢業的潘作良在老觀坨鄉當上了一名司法助理。1986年4月13日他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入黨自願書中他這樣寫到:「跟著黨走就是我的生命…不謀私利和特權。」從那一刻起,他把對黨和人民的愛全部傾注在平凡的工作中,一干就是14年。從司法助理到黨委副書記,他為百姓辦了許多的實事,一件又一件的糾紛與矛盾在他的手中迎刃而解。1995年,潘作良被評為省綜合治理先進個人,老觀坨鄉也多次被評為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1998年,潘作良因工作出色被調任到養士堡鄉任黨委副書記,在他分管綜合治理工作期間,全鄉治安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各項指標名列全縣的前茅!
不忘宗旨,心繫百姓,燃燒激情,拼搏奮進。10餘年的基層工作,使他練就了本領,增長了才幹,尤其是在化解矛盾方面,他更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2004年的土地量化工作中,四方台鎮成為矛盾最為突出的鄉鎮。縣委決定讓他到四方台鎮任鎮黨委書記。到任後,他帶領鎮幹部挨家挨戶調查走訪,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情況,一走就是一天。有人不理解他為什麼那麼拚命,可他說:百姓的事比天大,我在這個崗位上就要對百姓負責!
2006年9月,在遼中縣信訪形式十分嚴峻的時刻,縣委決定任命潘作良為遼中縣信訪局局長。在農村基層工作20多年的他,二話沒說,就走上了信訪工作崗位, 大家都知道信訪部門往往是矛盾的集中處。要把信訪工作做好,需要信訪幹部超常人的心理、超負荷的工作、超常規的時間。潘作良深知信訪工作的重要性,也深知做信訪工作有多麼難。他迎難而上,毫不推託地擔負起信訪局長的重任。他把接待上訪群眾、解決信訪問題與踐行黨的宗旨緊緊連在一起,以極其負責的精神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用生命詮釋了一位基層信訪幹部的光榮使命。
潘作良在遼中縣信訪局任職局長一共607天,在短短一年零八個月里,他共接待群眾來訪3848人次,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直接辦理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許多積壓多年的信訪難案在他手中得到終結,許多久訪不息的矛盾在他手中得到化解。遼中縣信訪工作迅速躍上了新台階,信訪形勢出現了新局面。 在潘作良的眼裡,信訪工作不僅是溝通黨和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還是融洽黨群干群關系的「潤滑劑」。他常說:「老百姓過得最不容易,沒有事不會找你,來找你是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他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向社會公開,他的手機成了與上訪群眾溝通的「熱線」,上訪群眾無論白天還是晚上給他打電話,他都耐心接聽,並耐心地解釋。他的辦公室就像一個「小集市」,上訪群眾都願意找他聊天、讓他幫助出主意。一次,一位上訪人來訪後再也沒有來找過他,潘作良同志不放心,就主動給他打電話了解情況,進行疏導,使這位本來打算越級上訪的群眾接受了建議,就地找縣有關部門妥善解決了問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許多矛盾糾紛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密切聯系中得到化解,許多上訪老戶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耐心疏導下息訴罷訪。
潘作良時刻把為群眾排憂解難放在心上,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總是念念不忘。他常說:「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我們要把他們的事當作天大的事。」遼中縣滿都戶鎮東劉家村村民齊靜的女兒在一家醫院做剖腹產手術時被切除了子宮,在這起醫療事故的處理過程中,因有關單位推諉扯皮而久拖不決,齊靜到處上訪。潘作良同志接手這起案件後,多次召開協調會,找主管部門研究,找專家鑒定,即使在他生病或工作最緊張的時候,也沒有忘記過問解決這一案件的進展情況。經過努力,齊靜的女兒最終得到了賠償款。事後,潘作良還為她的女兒辦理了低保。齊靜感動地說:「就是我的親人也沒有像潘局長這樣上心啊。」 潘作良是遼中縣有名的「拚命三郎」。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落下了一身病,特別是嚴重的腰間盤突出和面部神經痙攣,經常使他疼痛難忍。但他每天仍像一台上足了發條的鍾表,一刻不停地忙。潘作良的同事講,他每天都像打仗一樣,是「跑著」在工作。有時頭痛得像炸開一樣,實在挺不住了,就使勁拍拍腦袋,吃點葯,打打吊針。沈陽市從今年4月19日開展信訪穩定工作「百日會戰」,連續20多天,他每天工作到深夜,直至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在去世前4天晚上10點多,他趕到一位老領導家談工作,一進屋就倒在沙發上。這位老領導心疼地對他說:「瞅你咋累成這樣呢?」潘作良只說:「事情多,太累了!」在生命的最後24小時,他因忙於工作休息不到五個小時。潘作良逝世後,他的女兒查了他的手機通話記錄:3月份為1201條,4月份為1444條,平均每天40多條,加上座機通話還更多。通話如此密集,可見潘作良工作量之大。
潘作良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不管什麼情況,從不怕苦叫累。一次,有7位上訪群眾到縣信訪局要見潘作良。潘作良在電話里說:「真抱歉,我走不了路,你們把材料送到我辦公室來吧。」上訪群眾進了潘作良的辦公室,看見他腰脫病犯了,躺在床上十分痛苦,臉上滿是汗珠。上訪群眾見此情景准備離開,潘作良說,沒事,哪能讓你們白跑一趟。他吃力地從床上下地,彎著腰,慢慢蹭到水壺前給上訪群眾倒水,並一一送到她們手上。上訪群眾感動得流著淚說:「潘局長,你得好好休息,不能總這么工作呀!」潘作良說:「你們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們信任我,我怎麼能在床上趴著呢?」這幾名上訪群眾一談起當時的情景就掉淚。
潘作良敢於面對復雜矛盾,勇於化解矛盾,善於處理信訪難題。遼中縣的許多同志講,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難事、險事,只要潘局長在場,我們心裡就有底。去年冬天,遼中縣劉二堡鎮和潘家堡鎮的100多名貂貉養殖戶,因對養殖小區補助款不滿聚集上訪,圍堵鎮政府。一些群眾大喊大叫,情緒十分激動。潘作良及時趕到現場,大聲對上訪群眾說:「我是信訪局長!有什麼問題我來和你們談。大家再有道理,也應該依法有序反映。」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很快妥善化解了這起集體訪。後來有的同志問他:「當時那種情況,你就不害怕嗎?」潘作良坦然地說:「信訪幹部就是解決矛盾的,如果害怕矛盾,還怎麼做群眾的工作。」
潘作良時刻揣著一顆愛民之心。他深入群眾,深知群眾疾苦,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安於清貧、勤儉節約。潘作良經常加班加點,有時來不及吃飯,就沖一碗方便麵充飢,被同志們稱為「方便麵局長」。因為工作需要,遼中縣信訪局的幹部每年都要到北京出幾次差,在北京住個像樣的旅館,一般每天要花費上百元,加上吃飯等開支,時間稍長一點,一趟下來要數千元,潘作良心疼。為節省開支,經常住48元一晚的「澡堂子」。一日三餐基本以小籠包為主,因為他發現吃小籠包不僅省錢、實惠,而且節省時間,可以騰出時間做更多的工作。
「『百日會戰』我縣繼續保持領先地位,仍然排在全市第一。信訪大廳建設已初具規模,請你不要掛念,我們會繼續努力的。—潘作良」---這是潘作良發給縣委書記的最後一條簡訊。
潘作良以自己對同志和群眾的這份情這份愛,贏得了同事和上訪群眾的由衷敬意與深切懷念。潘作良去世後,許多群眾自發前往弔唁,他的遺體在殯儀館放了3天,48名老知青為他守靈3天,遺體告別時,他們跪在靈前久久不肯離去。傷殘職工馬仁權拄著雙拐來到潘作良靈前,深情地獻上100朵鮮花。潘作良在鄉鎮工作時的老書記韓士庫得知他去世的噩耗十分悲痛,最後一次行使老「班長」的權力,把當年的班子成員邀在一起,含著淚為潘作良穿壽衣為他送別。 潘作良始終堂堂正正為人、乾乾凈凈做事。他當了十幾年的基層領導幹部,從不利用職權為親屬、子女辦事,從不利用工作之便為自己謀取私利。他常說的一句話是:「為自家人找工作、辦事,我沒這能力。」但是只要是老百姓的事,他從不推辭,但是自己家裡的親人,7個兄弟姐妹都是農民,至今仍艱苦的生活著,他的妻子有技術職稱,還在燃氣公司做收費員,每天都要上下爬樓梯,進門入戶抄表收費,工作非常辛苦,但他從來沒想過活動一下,讓妻子坐辦公室。他全家在一套68平方米的老樓房裡一住就是20多年,牆面從來沒有粉刷過,女兒小時候在牆上寫的字現在還清晰可見,地面的磁磚有的已裂縫破損,家居用品陳舊簡陋。女兒在大連上學,他每月只給500元錢,一直沒給她買手機。一些上訪群眾的問題解決後,總想感謝潘局長,有請吃飯的,有送東西的,都被他婉言謝絕。
潘作良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對同事和困難群眾卻是有情有義、關心備至。他對下級政治上關心,業務上指導,在他任局長一年多時間里,經他培養推薦,有7名同志提升了職務,人們稱贊他把信訪隊伍帶活了。局裡一名老同志退休,他自己掏錢請吃飯,還送上鮮花。同事的父母或愛人過生日,只要他知道,都送上生日蛋糕。對一些生活困難、身體有病的上訪群眾,潘作良把他們視為自己的親人,總是熱心幫助,經常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錢為他們買飯吃、買車票、買生活日用品。潘作良更是個孝子,只要有時間就回家與父母嘮嗑,他常為自己忙於工作未能盡孝而感到內疚。他曾答應帶父母到北京看看,可惜直到他去世,這個願望也未能實現。他深愛自己的女兒,但從不嬌慣她。為了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從小學開始,他就讓女兒自己上學,但一有時間就遠遠跟在女兒身後,直到她走進校門才離開。他也深愛著妻子,但因工作太忙,極少有時間陪她。妻子擔心丈夫的身體,加班時就經常到辦公室陪他,有時太晚,妻子趴在辦公桌上睡著了。同事對他說:「看嫂子都困成啥樣了,趕快回家吧,要不我們先送嫂子回家。」而他每次都不讓叫醒妻子,不管多晚,總是等忙完工作後和愛人一起回家。
潘作良見榮譽就讓,是一名淡泊名利的好乾部。今年「五一」,遼中縣委、縣政府決定推薦潘作良為沈陽市勞動模範,他知道後對縣領導說,信訪接待第一線的同志受的苦挨的累最多,評勞模還是評他們吧。在他的推薦下,局裡一名科長被評上了沈陽市勞動模範。這些年,他推了多少次功,讓了多少次榮譽,人們已記不清了。熟悉他的人都說這是「潘作良習慣」。
潘作良用一腔熱血譜寫了「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二十四個春秋,他是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好乾部,他盡心竭力為群眾辦實事,千
方百計為群眾解難事,一心一意為群眾做好事,他讓共產黨員的形象深入百姓心中,這就是「作良精神」的精髓,這精神就是人們心中永恆的航標、燈塔、力量!

6. 山東省有四方台這個鎮么

沒有!

四方台鎮政府設在四方台居委會所在地,位於沈盤公路旁。東與新民屯鎮、長灘鎮接地,西與潘家堡鄉接界,南與茨榆坨鎮相鄰,北與劉二堡鎮、楊士崗鎮毗連。境域東西橫寬6.5公里,南北縱長7公里。總面積59.86平方公里。全鎮轄10個行政居委會、村委會,共計13個自然屯。它們是:四方台居委會、勝利居委會、西余村、八音台村、土耳坨村(轄曹家窩棚)、平安卜村(轄孫家窩棚)、太平庄村(轄金家二道溝)、徐家村、王家村、龍灣村。另外,國營農場設在境內,佔地4.61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19,021人,總戶數6,062戶。四方台鎮地勢平坦,海拔平均17米左右,土地類別主要是水稻土(黑色土地)、草甸土、風沙土。溫度適宜,是遼中東部重要的魚米之鄉。

我們遼中縣的四方台是因有明朝修建的方型烽火台而得其名。從1998年10月1日起,由於全鄉人民的共同努力,黨委政府的積極爭取,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實現了全鄉人民盼望已久的撤鄉變鎮的願望,由四方台鄉變為四方台鎮,為四方台的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四方台鎮以漢族為多數,滿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幾種民族雜居,其中八音台村定為全縣滿族村。全鎮姓費、匡、關、王、徐、姚等姓氏最多,主籍多數是從山東省而來。全鎮群眾習慣過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元宵節。在清明節到來時,群眾紛紛到去逝老人的墓地搞紀念活動,以寄託哀思。當舉辦新婚儀式和葬禮儀式時,群眾都會請樂隊演出並獻鮮花,以此來表示慶賀和悼念。

四方台鎮地處遼中東部25公里處,距沈陽市區47公里,東臨於洪區,座落在遼中縣長新工業園區內。同時,沈遼公路貫穿全鎮,並於1991年已實現村村通板油路。現在,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電氣化鐵路也在我鎮通過。我們四方台鎮的交通可以說四通八達、十分方便。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