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先死者
『壹』 人去世燒五七能送鮮花么
按照傳統,人死了之後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剛死的時候叫做七(也可以稱為頭七)就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之後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的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漸漸的淡了。
這些之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後看看他的家人,然後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我國民間一直有燒五七,七七的習俗,據說人死了以後,靈魂眷顧家人子女,不忍離去,要過了五七35天,有的地方是七七49天才肯離開去天堂,因此五七成了我國喪葬文化的重要環節而倍加重視。這一習俗源遠流長,明人張宣在《疑曜·七七》中指出:里俗死人,每遇七日,輒設祭。
五七儀式需要什麼呢?我們把要准備的東西分為三大類,比如可以燒一些紙錢,一般是將白紙或淺黃色火紙剪成銅錢的形狀,焚化給死者,只要是冥幣就行。還有給死者上香,表達對死者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同時感悟人生其實就是去染成凈與奉獻的真諦。另外准備些祭品火化給死者。這些祭獻給神靈、死者的供品,是讓他們享受供奉,保佑全家平安,消災祈福,隱含著人們的誠孝之心。把酒醴、牛羊、植物等祭品奉獻給上帝、先祖和去世的人,期盼著他們降下福祿,安享吉詳。
『貳』 除了燒紙以外祭奠死者的方法
除了燒紙錢外,祭奠死者的方法:
一、 網上祭奠。所謂網上祭奠,版就是網友在網站上為權死去的親友建立一個網路墓園,每逢清明節,網友在祭奠網頁上點擊滑鼠為親友獻花、上香、點燭、獻貢品、點歌等。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以及文明祭奠方式的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清明節網上祭奠先人、英雄烈士、已故明星等。公眾只要登錄活動網站,就可向逝者敬獻鮮花、寫下感言,表達緬懷之情。
二、鮮花祭奠寄哀思。買上一束淡雅的菊花,放在親人墓前。也可以選用親人生前最喜愛的鮮花,更能表達一份尊重。也還可以在鮮花上放上卡片,親手寫上自己的思念,既文明又能表達心意。
三、文化祭奠。通過寫文章或設立寄思專欄來表達緬懷、追思之情。
除了以上的祭奠方式,還有植樹祭奠、家庭追思、集體公祭等文明健康的方式,這都能表達對先人的思念之情,培養良好的家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叄』 過去為了逝者怎麼悼念
過去和現在
基本都是一樣的
但是農村就不一樣了
逝者都是去墳前燒紙了
送花了,為了紀念死者
『肆』 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是什麼意思
這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醫精誠》一文,乃是回中醫學典籍中,論述答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
「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的意思是:市上有已經死了的,就買來用它。
其背景是作者行醫開方不喜用活物,但對於集市上已經宰殺好拿來售賣的,認為可以買來使用。
『伍』 活著要鮮花,死了要掌聲,有這句話嗎
我認為是有這句話的,活著要鮮花死了要掌聲,就是詮釋著一個人活著的時候一定要開開心心的,要工作努力活得精彩,死了的時候會有許多人也要精彩。
『陸』 葬禮上佩戴鮮花的歷史
在英國,婚禮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記處舉行。教堂本來是為基督徒設立的,但在教堂結婚也是傳統的方式。新娘穿著白色的禮服,戴著面紗,拿著花。新郎穿著西裝,等在教堂的聖壇。
當新娘到達時,風琴開始演奏結婚進行曲,在音樂中,新娘的父親帶著他的女兒走過長廊,然後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裡,於是婚禮開始了。儀式的重要部分當然是交換結婚戒指,當這對新人結婚時,他們在教堂簽署結婚登記證,然後他們穿過教堂來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向他們扔大米和五彩紙屑,向他們祝福。
婚禮後的宴會稱為招待會,通常是一個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許多含酒精的飲料。在第三道菜或甜點之後,主人開始發言了。新娘的父親(他支付婚禮的費用)通常講他的女兒以及他初次遇見女婿的情況。儐相的發言總是說新郎多麼出色。最後新郎發言,他通常會表示對新娘下嫁與他的感激之情。這些發言有時會很長,常常會提到相關人士的長篇故事。發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據酒精消耗量的大小,發言常常會變得比較放肆。在發言結束後,通常會有樂隊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興,直到每個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會第二天一早出發去渡蜜月。
婚禮並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親通常會買單。當然,客人們為新人買一件禮物是很普遍的,也許是一個微波爐,或者一個去夏威夷兩周的假期。近來,新人們會列一份清單,註明他們想要的東西,客人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從清單里選送。
英國有三種婚禮:英國國教婚禮、天主教婚禮以及世俗婚禮,即非宗教儀式婚禮。由於信仰不同,這三種婚禮有不同的要求和習俗。這里主要介紹英國國教婚禮。
英國國教也稱為聖公會,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蘭教會向羅馬教廷繳納歲貢。次年,他又促使國會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格蘭教會不再受制於羅馬教皇而以英國國王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並將英格蘭教會立為國教。其後,這項運動又得到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33——1603)則宣布女王為國教惟一最高領袖。教會雖在組織制度和儀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舊制,但在教義上已具備了一些新教的。
這里有篇文章:燕兒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識相愛又在廣州共續生活的,故事還挺浪漫,可以用有緣千里一線牽來概括。總之這中國新娘和英國新郎終於決定走進美麗的圍城。入城儀式當然不能輕慢。為了照顧雙方的家人朋友,婚禮要舉行兩場,兩地各辦一場。第一場在英國。於是我帶著無數對英國的幻想和推測,從法國坐完了兩趟飛機再乘車深入英倫腹地,來到一個叫Barnsley的地方。這里略有山巒,到處是碧綠的草地或樹林,錯落著深棕色的磚牆別墅。房子周圍總有精心修飾的花草。對於我這個初到英論的遊客,但眼前的景緻賞心悅目到心曠神怡。當然,這次的主題還是婚禮。言歸正轉。
國內的婚禮圖的是熱鬧,通行的做法是廣邀親朋好友,張燈結綵喧囂一片,大鬧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罷甘休。籌備當然更是大費周折。相比之下,英國式的婚禮少了那種盛氣,但輕松而溫馨。
這么重要的儀式當然不能沒有準備,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會廳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婚禮前的晚上,新郎給我們介紹了婚禮的具體過程,列了清楚的時間表,一切精確到分鍾。英國人的嚴謹和時間觀念可見一斑。
照英國的規矩,結婚當天新郎新娘在儀式之前是不能見面的。新娘的父親挽著女兒緩緩走進禮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裡才算兩人新的開始。所以婚禮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儀式開始。看不見他做什麼,估計更是坐立不安,才用電話不時遠程監控我們的進度。
如平時一樣地起了床,吃過早飯。10點15分出發,驅車15分鍾到發廊做頭發。小鎮的發廊只有一間木質裝修的大廳,最醒目的是中間柔軟的紅色沙發。看上去寬敞而舒適,更象誰家的客廳。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進門小小的個櫃台和四角的鏡子和理發椅告訴你這里是發廊。發型師小姐嫻熟地讓每根頭發各就各位,再帶上新娘的金冠。在預計的半小時之內完成,非常准時。完全沒有國內的滿頭發膠和鮮花,新娘看上去高貴而現代,漂亮極了。11點鍾回家化妝換衣服吃午飯,一切必須在2點15分前完成。12點鍾是午飯時間,三明治和奶茶。午飯時婚禮用的鮮花准時送到。一陣小小的忙亂之後,2點15分出發,到婚禮會場。車程預計30分鍾。路況很好,我們提早到達,但不能進場,只能在路邊等著。
婚禮在當地最大的酒店舉行,沒有任何宗教色彩,司儀是當地政府的Register,應該相當於我們的民政部門吧。沒有時間細細探究,但仍然看得出這個酒店由從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緻的英式花園。在攝像機的跟隨下,我們陪新娘走進酒店,新娘在入口擺了幾個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攝影師看上去很專業。
一進去,新娘和隨行的新郎的母親就被領進禮堂旁邊的小廳,照計劃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問做記錄。我們只能在門外靜靜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帶笑容地出來了。我們分頭進會場,婚禮要開始了。身為伴娘的我隨新郎的母親從側門進禮堂,坐在左手第一排,這是規矩。邊廳里問了什麼問題,燕兒的回答是什麼,對我來說也是個迷。
我還來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況,婚禮進行曲就響起。3點正,婚禮開始。正門打開,新娘身著象牙色的婚紗隆重出場,輕輕含笑,緩緩點步,頭紗在身後微微飄起。新郎滿面激動開心的笑容,接過新娘的雙手。所有人的目光這時才轉移到司儀。和法國由當地行政長官親自主持的風俗不同,司儀是一位年輕女士,前台左邊還有一位同來的書記員。
司儀的開場白相信大家在類似的電影片段里都見過了。需要補課的拜託看一遍電影《四個婚禮一個葬禮》。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詩對我倒是新鮮事。前一晚的臨陣磨槍沒有白費,還算圓滿完成任務。原以為自己第一次念英語詩還是班門弄斧,在這么多英國人面前念一定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卻居然一點都沒有怯場。倒是站在一個有利的角度,發現新郎新娘激動而緊張,覺得有一點感動。婚禮繼續進行,老安和燕兒先後都說了「我願意」,跟著司儀當眾宣布了今後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約,然後在婚書上簽字。坐在身邊的新郎母親已經感動得雙目含淚了。而我這時才有機會偷偷看了看來賓的情況。大約二三十個人,身著禮服,除了小孩,都專注地看著主席台,見證了這對新人新的起點。可以想像他們這時和新郎新娘一樣幸福。
交換戒指之後,大家都積極為新人搶下這歷史的鏡頭。當然少不了輪流合影。一個小時後,儀式就都結束了。司儀和她的書記員離開,其他人則轉移到一間半露天的餐廳,開始淺酌合影。這時我才有機會接觸今天的其他來賓。作為到場的唯一女方賓客和遠道而來中國客人,我受到了他們特殊的照顧。新郎的母親先後給我介紹了這些來賓。他們都是新郎的親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還有新郎的小學老師,當然因為她是新郎母親的多年好友。
這時候攝影師成了主持者。他組織我們輪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園里擺造型合影。然後我們一起把彩碎拋向天空。這是對新人的祝福。英國還沒有轉暖,不時有凜人的寒風。新人必須繼續拍外景照片,我們則縮回溫暖的餐廳聊天。和英國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聲完全不同,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還和新郎8歲的大侄子結下了短暫的友誼。
英國人的晚飯時間相對法國來說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後,六點半我們就進入飯廳,開始准備用餐。對於咱中國人來說,這一頓的菜單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晚餐還需要一個主持人,現在是伴郎。開始用餐前,照例新郎發言。現在氣氛就輕松多了,新郎自由發揮,沒有定式。老安的發言簡單實在,是我喜歡的風格。然後伴郎也要發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讀別人寄來的賀卡。新郎新娘當眾打開收到的禮物,還分發禮物。晚宴的另一個亮點是切結婚蛋糕。在吃完晚飯喝咖啡的時候,新郎新娘手執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邊的小朋友們早就急不可耐了,這當然是抓搶鏡頭的好機會。
晚飯後,有些客人先告辭走了。留下的人就開始跳舞狂歡。背景音樂是70年代的YMCA之類。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時的我已經累得不行了,只是覺得非常的溫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機場,匆匆結束了這次英國之行。對這個地方我的了解還很少。只知道這樣的婚禮很簡單,但有餘味,很香。
基督教
葬禮簡介:
基督教葬禮由牧師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圍舉行禱告願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時候前半部分在教堂舉行。天主教還為死者舉行追思彌撒等。基督教和西方傳統葬禮的主要色調為黑色。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認為應盡快舉行簡單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說。一般在死亡三天內舉行。由死者親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屍體後以白布包裹。為死者行站禮祈禱。之後運往墓地土葬,屍體面朝聖地麥加天房(克爾白)方向,無棺材或陪葬品。整個葬禮過程中要求參與者節哀沉默。
『柒』 白事供桌的鮮花怎麼插
具體參考如下:
喪葬,在古六禮中屬於凶禮,也是人生禮儀最後一件大事。人們總希望亡故的親屬到陰間能得到安寧,所以特別重視治喪,在力圖悼慰亡靈的同時,也竭力標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發治喪的規模越來越大,花費越來越高,禮俗也越加復雜,實際上違背了「厚養薄葬」的古訓。
備 喪
過去,老人年滿六十,可以以稱為享壽。所以,老人年過五十以後,做子女的開始為老人備喪。所謂備喪,就是給老人准備送老的衣物、棺木等。舊社會,民間農家生活困難,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備全,因為沒有這種經濟實力,而是陸續辦置。衣物只是備料,不必預先製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閑屋裡,通常稱做壽材。壽材由底、幫、天三部分組成,其用材和規格,視喪主的經濟條件而定。上等材選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規格也就有了差異。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幫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幫二寸五、底—二寸;有「凈二五」的,即天二寸五、幫二寸、底和回頭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幫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鋸破板,荒板推凈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稱「荒二五」。達不到上述標准者,則將材就料打成,規格小一,統稱薄皮棺材。而壽衣只有年過七十者才可預做,因年過七十而亡者,俗稱「喜喪」。七十歲以下者,壽衣都是臨時趕做,做時,不能啼哭流淚,否則淚水滴在壽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兒女,心情會不安的。縫線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陰間疙疙瘩瘩,不順利。壽衣的件數忌雙喜單,多為五件上衣,三條褲子,因到陰間,以棉衣為主,男用黑,女用黑、藍,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頭,枕頭是三角形,內裝穀皮,紅布縫制,俗謂「元寶枕」或「雞鳴枕」。
初 喪
舊社會衛生醫療機構很不發達,有葯房而無醫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炕上咽氣。初喪就是處理亡前事宜的,人體包括四個部分:
沐浴更衣
當病人生命垂危之際,首先要為病人沐浴更衣,俗稱「穿衣裳」。臨終前的沐浴吏衣,實際上是為病人作最後一次整齊。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女兒料理。沐浴更衣一般足給垂危之人洗臉、理發、洗手、洗腳、擦拭身體、修剪指甲、梳頭等,然後給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氣,沒來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稱「光著身子走了」,死者親屬會抱憾終生的。
移床
榮成習俗忌諱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後,將其移至正屋明間,或客屋、倒房臨時搭就的靈床上。搭靈床有規矩,不能隨心所欲。死者年齡大、子孫滿堂,靈床可高些,用兩條長凳平行排列,架門板其上;年輕無子,靈床必須矮停,以土坯將門板墊起即可。靈床上鋪送老褥子,擺送老枕頭,然後長子抱頭,次子抱腳,其他人兩側幫扶,將病人抬上靈床。頭的位置,如按正房可頭東腳西;按地脈走向,可頭高腳低。移到靈床後,親屬日夜守候,時刻不得離開,使其度過彌留時刻,謂之「送終」,對病人則謂「挺喪」。病人臨咽氣時,守在身邊的子女和親屬要含悲大聲呼喊:「爹(媽)別走哇,別扔下我們不管!」直到咽氣,謂之「叫魂」。
病人斷氣後,使其仰卧,頦下塞以棉絮,並將用紅紙包好的銅錢塞進死者嘴裡,俗稱「擎口」,以示含銀而去,後人旺發。再將兒子或重孫的頭發剪下,和在面里團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裡,此謂「打狗餅」、「打狗棒」。據說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後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駐守屍身,二魂轉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遙遠,又多惡犬攔阻,必須用棒子驅趕,或用餅塞狗嘴。因餅子有頭發,會塞住狗的嗓子,使它無法施威。靈床底下,要放一盞點亮的豆油燈,俗稱「照屍燈」,防狗貓進入靈堂。一盆半生不熟的米飯,上撒掰碎的碎餑餑,俗稱「倒頭飯」,並用秤砣壓住死者胸口,以免詐屍。
告喪
屍體暫時安排停當後,首先要在大門上貼張白紙,通知村鄰,家有喪事。然後製作喪幡,或稱「招魂幡」,榮成俗稱「掛挑信」。喪幡,過去用「毛太」紙,一裁兩截,每截為一張,按死者的年齡,每歲一張,外加「天」一張,「地」一張,一並用半圓形紙鑿鑿為三節。第一、二節分兩列,一列寬二寸許,一列寬寸,長等於紙寬,皆鑿制錢印痕;第三節,成長方形,下方中間鑿一方孔,用青麻搓成繩聯結起來,用長竿挑起,按男左女右懸於門旁。其作用既用於招魂,亦用於告喪,以示周知。
對道
又稱報喪。人死後,喪主必須立即差人會知親友。報喪人多為子侄等晚輩,腋下夾著喪服去外村親屬報喪。如死者為女性,必須立即向其娘家報喪。見面後跪倒磕頭,聲言「某某於某時病亡」。娘家人得凶信後,立即趕去查看,看看是否屬於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殮方能入殮,否則是不能入殮的。過去,大戶人家或書香門第多用訃文或訃告,平常人家則以口傳。報喪人每到一家,必須吃點飯或點心,不得空口而歸,
『捌』 祭奠先人除了鮮花有什麼能代替香蠟燭
去世的人喜歡什麼可以給買一些,因為只有喜歡的才是最好的,祭奠不是給別人看的是你對死者的懷念尊重
『玖』 哪些鮮花寄託哀思
康乃馨(白抄):純潔的友襲誼、寄託對已故母親的哀悼思念之情、傷心
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黃色的花也能表示哀輓)。
為長輩,可以獻黃色或白色的菊花
為同輩,也可以先黃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顏色較淡的百合、龍膽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無特殊情況,最好不要用帶有濃郁香氣和鮮艷顏色的花,以免給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拾』 dieder是死者的意思么
「後死者」並不是只死了兩個人,時間晚那個就叫「後死者」
而是只活著的人,回這個「後死」答是相對於「壯志未酬身先死」里所謂的「先死」來說的
魯迅先生說的「後死者」,指的是同樣准備為革命犧牲的人,這里說的「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展開來說應該是「作為後死者奉上(給先死者)的菲薄的祭品」而不是「作為給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紀念劉和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