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伴靈
A. 海口市火葬場在那裡的
海口市火葬抄場:口市秀英區海榆中線6公里處。
海口市殯儀館是海口市唯一一傢具有合法運屍資格的國營殯儀服務機構,其位於海口市海榆中線六公里處,佔地面積70多畝,館內配套有大、中、小型悼念廳、不同風格的守靈堂、遺體防腐、冷藏、火化等設備。備有尊貴型、豪華型、普通型等各種型號殯儀車輛,喪葬全套用品,以及服務團隊。
(1)鮮花伴靈擴展閱讀
服務電話4008700945。
服務內容:殯儀咨詢、遺體接運、遺體整容、禮廳悼念、靈堂布置、法事超度、鮮花伴靈、樂隊祭祀、火化安排、骨灰寄存、殯葬用品、壽衣、壽枕、壽被、骨灰盒、紙棺、鮮花花圈、 遺像、黑紗 白花、香燭、冥紙、紙扎、紙牛紙馬、紙花圈、鞭炮等。
B. 紅樓夢第七十四回書評
不可阻遏的時代振盪力 --試析《紅樓夢》之「死亡」 魯迅先生在論及《紅樓夢》時說:「……在我眼下的寶玉,卻看見他看見許多死亡。」○1 是的,作為一部偉大的悲劇小說《紅樓夢》充滿了死亡。死亡的氛圍,籠罩著「紅樓」,死亡之經脈,貫穿著「紅樓」。無怪乎「悲涼之霧,遍被華林」。○2 死亡,是作者對封建末世社會生活深刻體驗的結果。因此,對《紅樓夢》的「死亡」作一番探究,有助於更真切地把握《紅樓夢》的主題意蘊,有助於掌握其悲劇結構及藝術價值,有助於正確評價《紅樓夢》後四十回續書的思想、藝術水準。 一 筆者認為,《紅樓夢》全書一百二十回可按內容分為八個階段。下面按階段試析其死亡描寫如下: 第一階段,第一至第五回。是曹雪芹對全書總綱寫的一個概述。只寫了一個人物之死:第四回「薄命女偏遇薄命郎」,馮淵被薛蟠豪奴打死。馮淵「命薄」由於薛蟠有恃無恐,雨村聽任「葫蘆僧亂判葫蘆案」,是由於「護官符」作崇。馮淵之死是一條「綱」,它張開了四大家族關系及其社會背景之「網」。 第二階段,第六至十八回。以第十八回元妃省親為標志,是賈府最興盛的時期。而在這個「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時期,卻出現了五次死亡: 1、第12回,「賈天祥正照風月鑒」,正面描寫賈瑞之死。一方面揭示賈府內部的腐敗墮落,一方面表現了王熙鳳的心計及歹毒; 2、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正面描寫秦可卿之死。出殯時,葬殯隊伍「浩浩盪盪,壓地銀山一般」,並招來了滿朝王公大臣的弔祭,由此可見賈府的榮華奢侈以及赫赫勢焰。此外,「賈珍哭的淚人一般」的描寫,則向人們暗示「扒灰」者之丑惡。而秦氏托夢所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樂極生悲」,「樹倒猢猻散」等語,其中寓意,顯而易見; 3、秦氏丫環瑞珠,見秦氏死即觸柱而亡,「此事可罕」。不可否認,丫環之死有愚忠的奴性因素。但更完全有可能丫環知道了秦氏死之隱情,並被賈珍發覺。秦氏既死,無可依靠。丫環面臨的將是可怕的迫害,不如早些了結。統治者的墮落和威懾,是丫環的主要死因; 4、第14回,「林如海捐館揚州城」。林如海病死,只是在鳳姐操辦秦氏喪事時,一筆帶過。但決非可有可無,它預示著黛玉寄人籬下的生活已真正開始。是黛玉悲劇的正式發端,而這一發端又是與封建制度的殘酷緊密相連的; 5、第16回,「秦鯨卿夭逝黃泉路」:秦鍾病死。其死主要與智能戀情有關。其父為此打了他一頓,隨後「氣的老病發作」,「嗚呼死了」。秦鍾為此「又添了許多病候」。他的死,說到底,是封建禮教對自由愛情迫害的結果。寶玉與之為知己至交,作者寫其「情」死,是不是也暗示著寶玉追求自由愛情的悲劇結局? 在賈府最為興盛的時期,悲劇的大幕隨即拉開。在短短的十三回里,死亡已頻頻出現,達到全書的最密度。死神的幽靈或隱或現,忽明忽暗地顯示賈府之權勢,暴露著賈府的罪惡及內部矛盾,暗示著賈府必然滅亡的命運。 第三階段,第十九回至第三十三回,這是賈府內部各種矛盾斗爭全面展開的階段。 第32回,「含恥辱情烈火死金釧」。這一階段就在這回寫到死亡,但卻具有相當大的容量。金釧之死揭開了主奴矛盾斗爭的血淋淋的一幕,加之寶玉叛逆的異端行為不斷強化及榮國府嫡庶之間的矛盾糾葛,導致了寶玉「大承笞撻」。由此,封建秩序森嚴的大家族「登時亂麻一般」,斗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寶玉的叛逆性亦更明朗和堅定,這不也意味著封建大家族後繼無人,前途無望嗎? 第四階段,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六回。這是賈府內部舊的矛盾繼續發展,新矛盾不斷增加的階段。這是一個醞釀死亡的階段,因此與上一階段一樣,死亡只在一處出現: 第44回,鮑二媳婦自縊身亡。鮑二媳婦的浪盪,賈鏈的淫慾,鳳姐的刻薄狠毒,無不散發著賈府腐臭的氣味。 第五階段,第五十七回至第七十四回。以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為高潮,賈府內部矛盾激化,危機爆發。與之相應,三個人物之死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1、第63回,「死金丹獨艷理親喪」。賈敬「吞金服砂,燒脹而歿」。作為賈府的長房,他放著現在的功名富貴不要,「一味好道,只愛燒丹煉汞,別事一概不管」,一心想做神仙。賈敬終於「成仙」了。這是封建統治者本身對自己階級前途感到絕望的結果,是封建制度毀滅的預兆; 2、第66回,「情小妹情恥歸地府」,正面描寫尤三姐自刎身亡。風流標致,聰明豪爽,剛烈執著的尤三姐,在即將獲得自己所嚮往追求的愛情之時,寶玉一句「真真一對尤物」,致使柳湘蓮聯想到賈府「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干凈,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幹凈」,悔了婚約。三姐自刎,非寶玉之過,只能說明賈府實為鬼魅之地,滋生著死亡,一旦涉足,便無法自掌命運; 3、第68回,尤二姐「覺大限吞生金自逝」。溫順美麗,逆來順受,不工心計的二姐,對賈鏈和鳳姐抱有太多的幻想,最終成為鳳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之品性登峰造極的「試刀」物。 二尤之死和賈敬之死,深刻地揭示出賈府不但不斷製造他人死亡,也在不斷為自己製造死亡。而第七十四回的「抄撿大觀園」,「從家裡自殺自滅」就是明顯標志和真正開端。 第六階段,第七十五回至第九十三回,是補敘上一高潮餘波,再次展開矛盾的階段,出現三個人物之死; 1、第77回,「俏丫環抱屈夭風流」,寫晴雯之死。這位「身為下賤,心比天高」,「風流靈巧招人怨」的奴隸,是抄檢大觀園中「純然無辜的受害者,毫無理由地被判了刑的無罪者。」○3要說有罪,那就是她的美麗聰明、狂傲剛烈。王夫人就是以此為由,把她攆走,將其置於死地的。晴雯終於悒悶而終。封建制度已經衰弱得連美貌也無法容忍了! 2、第92回,寫到司棋撞牆而死,其情人潘又安隨之自刎身亡。這是由司棋在「抄檢大觀園」中獲「罪」被逐引起的。追求自由浪漫的愛情有「罪」,這個陰影如黑死病,追逼著這一對有情人,直到絕路。從中我們也可以感覺到「黑死病」已在賈府中漫延,無葯可救! 第七階段,第九十四至第一百零五回,以元妃之死和「錦衣軍查抄寧國府」為標志,是賈府真正開始衰敗的階段。伴隨著這個階段出現的是四個人物的死亡: 1、第95回,「因訛成實元妃薨逝」,賈府最顯赫的人物元妃病死,這是賈府衰敗的重要信號。秦氏死前托夢之語開始應驗,這並非宿命論,而是歷史的必然。不是嗎?雖然榮極一時,大富大貴,終究逃脫不了一死,何況其下乎? 2、第96回,緊接元妃之死,王夫人之弟王子騰上京赴任途中病死。王夫人「悲女哭弟」,「心口疼痛起來」。顯然王夫人是因王氏姑侄一派力量失去了一根有力支柱,賈府靠山又崩缺一角,滅亡因素又多加一分而痛心疾首。 3、第98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黛玉,這個「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多愁善感而勇敢堅定的封建叛逆者,終於在封建制度殘酷的重壓之下,無法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窒息而死!她以死來控訴封建禮教,捍衛愛情理想。她的死,促使另一個叛逆者,賈府的接班人--寶玉加快了背叛的步伐,無疑,這也是加速封建制度走向滅亡的步伐! 4、第103回,「施毒計金桂自焚身」。「河東獅」金桂,淫盪歹毒,害人反害己,一命嗚呼。悍婦既死,大快人心。然靜而思之,我們不難感覺到,金桂這一形象正是整個吃人的封建制度的縮影。她的死,是封建制度命運的最好的注腳:封建制度將以殺「人」殺己而告終! 第八階段,第一百零六回至一百二十回,以「中鄉魁寶玉卻塵緣」為高潮,是賈府全面衰敗的階段。死亡更為頻繁,達到全書的最密度。 1、第109回,「還孽債迎女返真元」。迎春「結縭年余,不料被孫家揉搓以至身亡」。試想,如果賈府權勢如初,「白玉為堂金作馬」,千金小姐迎春能讓孫家隨意「揉搓」?孫家敢隨意「揉搓」?迎春之死,再次形象地暗示了賈府的衰敗。 2、第110回「史太君壽終歸地府」,寫賈母之死似乎是壽終正寢,但細細想來,這個賈府中至高無上,受得了富貴貧賤的「老祖宗」之死卻大有深意。在109回,賈母聽到迎春將死的消息時,說了一句話:「迎丫頭雖苦,或者熬出來,不打量他年輕輕兒的就要死了。留著我這么大年紀的人活著做什麼!」這是封建統治者窮途末路的絕望悲音。賈母之死,又一次敲響了賈府死亡的喪鍾! 3、第11回,「鴛鴦女殉主登太虛」,鴛鴦自縊。其死與秦氏丫環瑞珠之死有相似之處,但更多地帶有對賈赦等封建惡勢力的反抗的性質。她的死,又一次證明「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實為罪惡、死亡之陷阱。 4、第112回,「死讎仇趙妾赴冥曹」。趙姨娘在伴靈之時得了暴病,一命歸天。其死似乎有因果報應的宿命論因素,但仔細體察,便可發現,其死是賈府內嫡庶之間互相傾軋所致。趙姨娘自己道出病因:「我想仗著馬道婆要出出我的氣,銀子白花了好些,也沒有弄死了一個。如今我回去了,又不知誰來算計我。」趙姨娘得的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分裂症。奴隸中有死亡,主子中有死亡,嫡庶中有死亡。封建末世,死亡無孔不入! 5、第114回,「王熙鳳歷幻金陵」。王熙鳳,這個心狠手辣,工於心計,頗具才智的封建統治者的化身,終於心力交竭,病入膏肓,命歸黃泉。她的死,是封建制度的最後輓歌,她宣布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階段最後,亦即全書的結尾,寶玉以一種游戲的態度,胡亂應考而中舉,隨即「懸崖撒手」當和尚去了。這個賈府的繼承人,如此動作,實是「看見許多死亡」之後,對封建制度命運大徹大悟的結果。 總之,即便最後有「蘭桂齊芳」這不痛不癢的一筆,亦不過是如士隱所言「不便預說」的夢想而已。死神在招手,封建末世別無選擇! 二 從總體上說,《紅樓夢》的主題是通過賈府的由盛而衰,預示整個封建制度的必然滅亡。從上述簡析可見,《紅樓夢》的死亡描寫都具有一股向心力,九九歸一,千流奔海,直接或間接地匯合於主題,強烈地、生動地表現著主題。 全書一百二十回,有二十一回寫到二十三個人物之死。除林如海、元春、王子騰算得上正常死亡外,其餘二十人均可找出其非正常死亡的根由:十人屬於自殺,七人屬於被直接或間接迫害致死,三人為絕望而死。這裡面上至身居賈府高位的「老祖宗」,下至生活於最底層的奴隸;既有封建制度的維護者,也有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他們的死無一不與封建社會的罪惡腐朽、行將崩潰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紅樓夢》,除了像有的紅學家指出的那樣,主要通過「病」與「夢」,完成這部偉大悲劇的獨創性構思以外○4,不可否認,死亡,也是「紅樓」悲劇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我們和賈寶玉一起,「看見許多死亡」之時,我們不能不感覺到: 濃重的死亡之霧,籠罩著「紅樓」。 瘋狂的死亡之神,不停地搖晃這座封建末世的危樓! 「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死亡,傳遞著不可阻遏的時代震盪力! 三 《紅樓夢》寫了二十三個人物(有名有姓)之死,如平均算來,每十回出現的死亡將近兩次。這個將近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說明死亡在整總書中所佔分量不算小。因此,當我們採用何永康教授的方法,對《紅樓夢》進行「模糊體驗」時○5,就感覺到其間陰森之「死」氣。帶著這種總體感覺,深入《紅樓夢》的藝術時空,就比較容易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節的發展,死亡不斷出現;隨著空間的轉移、場景的變換,死亡四處存在。 這樣,通過死亡的「復現」,我們就會感覺到貫串「紅樓」的較有規律運動著的悲劇節奏。我們從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見,各個階段的死亡密度在整個節奏運動過程中表現為: 疏→最密→疏→疏→較密→較密→密→最密 如果畫出曲線圖,其死亡曲線呈起伏不斷向上的態勢。而死亡密度及其曲線的變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與作品各個階段的內容及情節發展密切相關,互為因果,相得益彰的。第一階段是全書的「概述」,只寫馮淵之死,意在交待時代背景和人物關系;第二階段,是賈府最興盛之時,亦是死亡最多之時,暗示「樂極生悲」,緊緊銜接第一階段;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是矛盾展開階段,相對平靜一些,各有一人死亡;第五階段,矛盾激化,於是死人增加至三個;第六階段,補敘上一階段矛盾激化之餘波,再次展開矛盾,亦出現三次死亡。這是死亡密度上升的階段;第七階段,是賈府走向崩潰的第一個高潮,死亡密度相應增加至四人;第八階段,是賈府崩潰的第二個高潮,死亡達到最密度:五人。 正是由於《紅樓夢》較好地把握了死亡密度控制與主題意蘊的關系,根據內容和情節的需要,變換死亡密度。既生動深刻地表現了主題,又使整部作品形成的藝術節奏與讀者的閱讀審美心理相適應。疏密相間,起伏變化,不斷強化。創造了一個哀惋悲涼,纏綿不絕的悲劇情境,形成特有的悲劇美感。這也許是《紅樓夢》多寫家常瑣事,描繪生活之流,貌似平淡,卻能引人入勝,令人百讀不厭的重要原因之一。 《紅樓夢》能達到「『詩融雅俗』的美學新高度」 ○6,成為富有詩意的偉大的悲劇小說,雄踞於中國古典小說藝術之巔,看來也與其匠心獨運地安排變換死亡密度,形成和諧的悲劇藝術節奏有關聯。因為「主要憑借密度來構成節奏的作品,突出的是抒情與哲理,情感與場面的統一,講究是意境創造,以意蘊的盪漾產生空靈的境界,其特色是小說的詩化與散文化」 ○7。以死亡密度構成節奏,無疑是使《紅樓夢》成為具有上述特點的小說的原因之一。 我們透過不斷復現的死亡,看到《紅樓夢》字字滴血的「辛酸淚」,體察到作者對封建末世社會生活所感悟到的深刻哲理。感傷意緒,悲寂之心,憤懣之情,縈繞胸中,長久不消! 《紅樓夢》,堪稱詩化的小說。 四 由以上論述,我們又可引出關於評價《紅樓夢》後四十回續書的問題。 筆者認為,從藝術節奏上看,後四十回與前八十回的文氣是一脈相承,前後貫通的。後四十回死亡復現緊緊銜接順應前八十回的發展勢頭,越是接近高潮,死亡復現的密度就越大。使讀者深深地感受到那股使封建社會「天崩地解」,摧枯拉朽的時代震盪力。 有的學者認為,續書作者就是曹雪芹。筆者不敢妄斷此說確否。但這種觀點也是在充分研究《紅樓夢》全書,尤其是後四十回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起碼可以說明續書與前八十回在思想藝術水準上是有某些接近,甚至可以與前八十回相媲美之處。 客觀地看,後四十回的作者是比較准確地把握了曹雪芹的創作意圖:展示「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封建末世的生活圖景。從而比較圓滿地完成了《紅樓夢》全書的悲劇結構。這是從上述對《紅樓夢》以死亡復現形成節奏的分析中得出的結論。從這個意義上說,續書之作者的貢獻是偉大的。
C. 喪葬客套話
喪 葬
本地民俗認為,人享年7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為壽終,稱之為「喜喪」,所謂「半喜半憂」,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舊時均用棺葬,俗稱「墳葬」,喪禮甚是繁瑣。
送終
舊時各地對送終都極重視。老人即將離開人世之際,兒子、兒媳、孫子、未出嫁的女兒、孫女,以及親兄弟、親侄兒等聚集在一起,照料護理老人,護送老人逝世,直到咽氣。咽氣後,全家哀哭,守屍伴靈,燒紙箔,謂之「燒落地紙」。找來年事高的單身(膽大的),替死者抹身、梳頭、更衣,稱為「穿衣裳」。死者身著壽衣,移至堂前靈床上,頭朝門,腳朝里,覆以被單,卧於中堂。靈前置長明燈、老盆,燒香焚紙。死者衣服扔到房頂上,睡的床扔外面,被褥、席草之類在路口燒毀。視兒子個數砍幾根二尺長柳棍,糊上白紙穗,側立床頭下,稱為「哀棍」,糊一小幡插於大門前,稱「招魂幡」,門上貼白紙,門前插白幡,以示鄰里。孝子披麻戴孝,向親友報喪。
老知
「老知」,即年老知事者,每村有穩定的三五個人,專門操辦村中紅白喜事,多以操辦白事為主。老知德高望重,無所不知,能說會道,民俗練達,可以把事情辦得很完滿。遇到棘手的問題有辦法解決,比如喪事,喪客中弔唁時常出現爭上風、爭先後,經驗豐富的老知就能說合,擺平。
報喪
喪事由時人共推的「老知」操辦,擬出喪客名單,按輩份派死者的侄兒、侄孫,或族人中的晚輩等人前往報喪。將喪因、喪期、喪餐、葬期等報告給親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前趕來。一般以口報為主。俗語雲:「爹親有叔,娘親有舅」,「娘親舅大,爺親叔大」。父死先去伯父叔父家報喪,長子去報才算恭敬。母死,先去舅父家報喪。喪家使者穿戴孝服,一般只在門外報喪訊,不進別人家門,以免帶去不吉利。報喪時,態度悲痛謙恭,說話帶哭音。對至親長輩先跪下叩首,之後再報,可失聲痛哭,但長輩一勸阻,就止住哭聲。報後,喪客不挽留應立即離去。親戚朋友居住分散,路程遠近不一,老親較多的,有時要用一二十人分頭去報。
報喪須上午去,其他時間不恭敬
孝具
孝具包括花圈、紙扎冥供、大幡、小幡、哀棍、紙錢、孝衣、鮮花等。用料首先是容易燃燒,多由死者親屬奉扎。花圈都見過,葦子紮成的圓圈上綴滿紙質白花黃花。紙扎冥供又稱「社火」,就是紙糊的童男童女、挽帳、樓閣、三牲(馬牛羊)等祭品。死者為男,則扎紙馬、紙人;為女,則扎彩轎、紙人。另扎4筒彩幡。大幡又稱招魂幡,豎式,最上面是六角的6個綉球,往下是並聯的6個圈,用紅綠紙糊上,由葵花桿撐著。小幡看上去像上身的小褂,用白紙糊,葦子扎,底系兩飄帶,專由長孫挑著。哀棍用柳棍,一把粗,約1米高,上纏紙花,作為孝子手中時刻不離的信物,同時便於孝子磕頭、跪拜時手拄著。成墳後,哀棍插在棺頭墳上,往往就活了,日後長成柳樹,稱「老林樹」。死者後裔對墳樹十分在意,不允許動其半根枝條。
孝衣先前是老粗布,後來是白洋布。男的孝帽,女的孝手巾,規格般大。白鞋穿三年。現在都改穿白色平底運動鞋。
守靈
守靈又稱護靈,是晚輩向長輩盡孝的一種方式,是傳統喪俗之一。守靈分守護靈床和守護靈柩兩個階段。死者咽氣後,先進行初殮,將屍體移放到靈床上,守靈便正式開始。大殮後,死者被抬入棺材,開始守護靈柩。孝子輪流侍守棺側,晝夜不離。守靈人面帶悲哀之情,氣氛莊重肅穆。弔唁開始後,弔唁人來往不斷,遇到大哭的,守靈人也隨聲哭泣,以示悲悼。舉行出殯儀式後,守靈才算結束。
成殮
成殮又叫入殮,由老知安排專人進行。棺進屋,老知用口袋裝紅高粱,不扎口,斜靠在棺木後頭。(等出棺抬起時,口袋自然倒地,高粱流出,流的越遠越好)。棺木放置屋正中,將死者殮入棺木。入棺前,知近的親友看最後一眼,現在火葬前也看最後一眼,向遺體告別。
入殮時,死者背墊銅錢,口含銅錢,手拿餅子,臉蒙一紙。棺頭點長明燈,置一小罐,插筷一雙,謂之「密封罐」。地上放一土盆,死者有幾個兒子,在盆底鑽幾個眼,謂之「老盆」,以備親屬弔唁燒紙之用。宿縣地區有的請僧、尼、道士念經、做齋、取法、取水,超度亡魂。
哀樂
白事情奏哀樂,像「快前場」,吹《秦雪梅弔孝》、《諸葛亮弔孝》等哀曲,唱大戲過關牌也用它。
弔唁
弔唁俗稱燒紙。淮北弔唁儀式,程序繁瑣,內容豐富,可謂葬禮之高潮。前來弔孝(吊喪),奠儀(俗稱「燒紙」)有錫箔、幛子、輓聯、供菜等,另外還有現金,數目不定。一般親友,只上禮,不上墊,不進棺屋,不下地。知近親戚,除上禮,還上墊,在靈堂上行三叩九拜之禮。由孝子跪迎,跪送。跪棚有男有女。若來者為女眷,則由死者兒媳或女兒至孝堂跪迎。
客到先上禮薄,發孝衣孝帽,一樣的親戚到齊了,進行弔唁、燒紙。開始時,主事老知喊:「客到——」,「棚下齊不?——」就是棚下跪棚(亦即陪弔)的准備好了沒有。棚下老知拖著長腔,答:「——齊!」於是主事老知喊:「請客燒紙——」。弔唁的親友來至棚下,依序站成一排(人多站兩排),由跪棚的陪同,哭,行三揖三跪禮。孝子簾里叩謝。之後在老知「請——請——請——」的三喊聲中,止哭,進棺屋瞻仰死者遺容,並看望孝子,說些客套話,如咋病的,咋走的,並勸孝子「節哀」雲雲。進棺屋的路線是右進左出。客去時,跪棚的與男客握手跪謝。
燒紙次序很有講究。女死由其娘家人先燒。鼓樂、紙物、翻棺禮都由女兒出錢。
送湯
三日(內)晚,兩人抬土罐,內裝面湯,帶上端菜托盤,家人隨之,哭入附近神廟,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稱「送湯」。禱告後,打碎土罐,舉家痛哭,盡哀始還。又說知近親戚來了不走,晚上做一大盆面湯,由兩人抬著,圍廟轉三圈,嗩吶在前吹,孝子用木勺舀著在後澆,謂之丟湯。這時親友排號燒紙,嗩吶奏哀樂。
墓地
墓地大多事前由堪輿先生選定。死者斷氣,喪事一明,老知即安排人在墓地為死者挖墓穴,稱為「打坑」。坑的位置有的是風水先生看好的,有的是遵死者的遺囑,還有的是孝子的心意。坑長、寬、深都有一定規矩,方向也頗有講究。
殯葬
出殯前,行「家奠禮」,俗稱「辭靈」。打開棺蓋,全家與至親圍棺一睹死者遺容,娘家侄三斧頭封棺,口中念叨:「俺姑,躲扣!」 後封棺出殯。親人依次跪拜祭奠後,親人哭靈,拆除靈堂,用發面水澆灌柱子眼,意思是後輩能發。
棺起身,老知迅速跺倒辦酒席的泥灶,意思是喪事不能接著下去。長孫持招魂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躬身前行。領棺下地。家屬親友持紙人、紙馬、幡幛等隨後。沿途燒化紙錢,多伴有嗩吶奏哀樂。至墓地,長子在棺前繞墓穴左右各轉三圈,後引棺入穴。棺材前上方用瓦片壓一張弓,以抵擋壞人狩獵。夫妻合葬時,中間搭一平板,叫「過橋板」,蘆葦大席拆邊蓋於棺上。族人或親友堆土成墳,焚燒社火。哀棍、白幡插於墳上。葬畢,宴謝親朋。次日,孝子到送禮各家叩頭「謝孝」。
路途中和棺木入坑前,一般地近親戚再燒兩回紙。地上鋪個大席,跪棚的陪同,孝子拄哀棍跪於棺前,老知依親戚遠近喊:「請客燒紙——」,為表客氣,又喊:「請遠客先燒!」客表客氣,謙虛答:「遠近都是客!」燒紙儀式與弔唁時同,但節奏明顯加快。
入葬時,杠具上有孔眼,有鐵轂,可拆裝。棺底四角有鐵環,棺材在懸梁、繩索的配合下徐徐滑至坑底。棺木入地,孝子解麻摘白。
有的大戶人家或子女少的或沒有子女的老人去世,為烘托氣氛,花錢從嗩吶班裡找人替哭。替哭者披麻帶孝,儼然孝子,在整個喪儀中哀哭,十分悲痛。
圓墳
葬後第三日,家人同往墓地,添土築墓,並焚燒紙箔,圍墳跪哭,謂之「圓墳」。
守孝
老人死後,兒女要穿孝三年。百日之內,孝子見親友不分長晚輩均叩頭,以示行孝。孝期內有三忌:百日內不剃頭、不喝酒、不打牌,三年元宵節不蒸燈,三年春節不貼紅對聯(當年不貼,第二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黃對聯)。
立碑
老社會,立碑成風。社會上有影響的官宦和名人自不必說,家道殷實的富戶也盡力立個大碑,以彰顯富貴,光宗耀祖。碑材多為青石製成,高2米,寬1米,厚約20厘米。大戶之家有用漢白玉立碑的。特別是唐朝,石碑高大,碑文巨細,死者生平、業績一一敘說,中間幾個大字:「×××之墓」。後面是立碑人的排名。立碑多在死者過世第三年的清明節進行,並舉行一定規模的立碑儀式,有客行禮,有酒宴。
祭墓
祭墓,又稱掃墓,即親友通過在墓前祭奠的方式,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哀思。每到清明節、中元節(民間稱鬼節,農歷七月十五日)、送衣節(農歷十月初一)、春節以及死亡後周年,後人和至親便攜紙來至墓前,擺上供品,倒酒,作揖、磕頭,焚燒,邊燒紙邊輕輕呼喚:「××拿(拾)錢啦」,表示孝意。後給墳墓培土,整修墓道。
新葬
建國後,演化成新舊混合的喪葬儀式,既送花圈,又扎紙人紙馬;臂纏黑紗,又帶白布孝帽,現金吊禮取代了「箔塊」。人死後,發訃告。
建國初期,民間仍沿襲過去喪葬習俗。20世紀60年代後,人民政府廢除舊葬,各種殯葬活動基本禁絕。民間雖仍土葬,但須深埋。現時,農村通行新舊結合葬禮,對舊喪禮進行簡化,出現「先火」、「後土」的雙重葬儀,「亡靈」和活人爭奪土地的問題擺在人們面前。隨著殯葬改革的實施和推進,城市喪葬習俗變化很大。工作人員去世,由其所在單位張貼訃告,屍體放在殯儀館,定日召開追悼會,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會場正中懸掛死者遺像。死者親友佩帶黑紗(按死者性別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紗上綉白色「孝」字,參加追悼會者,胸前掛白花。親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喪禮者。追悼會多由單位負責人致悼詞,對死者一生給予評價,然後家人致答詞。會後,遺體火化,骨灰多存放於殯儀館,有的埋入公墓。整個喪禮簡朴、肅穆。城鎮,火葬已成習慣。祭掃儀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獻上花圈或一束鮮花。如系墳墓,在行鞠躬禮或祭奠默哀後,打掃墳墓周圍的環境衛生。寄放在殯儀館的,先獻上精製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後,把骨灰盒的積塵撣凈,瞻仰遺像,鞠躬行禮,並低頭默哀,寄託哀思。有的還在網上祭奠。
近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舊的迷信做法死灰復燃,有的請和尚、道士設靈台做道場,超度亡靈。有的用紙扎糊祭靈物品,如紙馬紙牛、紙彩電、紙冰箱、紙洗衣機、紙空調器、紙轎車等,名目繁多。無論城市、農村,均出現鋪張勢頭,攀比、講排場之風日盛。有的喪家不惜重金大辦酒席,大修墓地,送葬隊伍浩大。禮金也水漲船高,幾十,上百,甚至幾百元不等。此種陋俗已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和政府的關注。
D. 怎樣悼念去世的人
我知道,你的親人離開你,你很難過。 知道怎樣去紀念一個人么? 很簡單的。 只要讓他活在你心裡。 就好。 不需要什麼禮儀, 不需要什麼鮮花。 不需要什麼刻意安排。 只要有一顆真心就好。
E. 禱亡魂三周年詞
喪 葬
本地民俗認為,人享年7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為壽終,稱之為「喜喪」,所謂「半喜半憂」,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白喜事」。舊時均用棺葬,俗稱「墳葬」,喪禮甚是繁瑣。
送終
舊時各地對送終都極重視。老人即將離開人世之際,兒子、兒媳、孫子、未出嫁的女兒、孫女,以及親兄弟、親侄兒等聚集在一起,照料護理老人,護送老人逝世,直到咽氣。咽氣後,全家哀哭,守屍伴靈,燒紙箔,謂之「燒落地紙」。找來年事高的單身(膽大的),替死者抹身、梳頭、更衣,稱為「穿衣裳」。死者身著壽衣,移至堂前靈床上,頭朝門,腳朝里,覆以被單,卧於中堂。靈前置長明燈、老盆,燒香焚紙。死者衣服扔到房頂上,睡的床扔外面,被褥、席草之類在路口燒毀。視兒子個數砍幾根二尺長柳棍,糊上白紙穗,側立床頭下,稱為「哀棍」,糊一小幡插於大門前,稱「招魂幡」,門上貼白紙,門前插白幡,以示鄰里。孝子披麻戴孝,向親友報喪。
老知
「老知」,即年老知事者,每村有穩定的三五個人,專門操辦村中紅白喜事,多以操辦白事為主。老知德高望重,無所不知,能說會道,民俗練達,可以把事情辦得很完滿。遇到棘手的問題有辦法解決,比如喪事,喪客中弔唁時常出現爭上風、爭先後,經驗豐富的老知就能說合,擺平。
報喪
喪事由時人共推的「老知」操辦,擬出喪客名單,按輩份派死者的侄兒、侄孫,或族人中的晚輩等人前往報喪。將喪因、喪期、喪餐、葬期等報告給親友,以便他們在大殮前趕來。一般以口報為主。俗語雲:「爹親有叔,娘親有舅」,「娘親舅大,爺親叔大」。父死先去伯父叔父家報喪,長子去報才算恭敬。母死,先去舅父家報喪。喪家使者穿戴孝服,一般只在門外報喪訊,不進別人家門,以免帶去不吉利。報喪時,態度悲痛謙恭,說話帶哭音。對至親長輩先跪下叩首,之後再報,可失聲痛哭,但長輩一勸阻,就止住哭聲。報後,喪客不挽留應立即離去。親戚朋友居住分散,路程遠近不一,老親較多的,有時要用一二十人分頭去報。
報喪須上午去,其他時間不恭敬
孝具
孝具包括花圈、紙扎冥供、大幡、小幡、哀棍、紙錢、孝衣、鮮花等。用料首先是容易燃燒,多由死者親屬奉扎。花圈都見過,葦子紮成的圓圈上綴滿紙質白花黃花。紙扎冥供又稱「社火」,就是紙糊的童男童女、挽帳、樓閣、三牲(馬牛羊)等祭品。死者為男,則扎紙馬、紙人;為女,則扎彩轎、紙人。另扎4筒彩幡。大幡又稱招魂幡,豎式,最上面是六角的6個綉球,往下是並聯的6個圈,用紅綠紙糊上,由葵花桿撐著。小幡看上去像上身的小褂,用白紙糊,葦子扎,底系兩飄帶,專由長孫挑著。哀棍用柳棍,一把粗,約1米高,上纏紙花,作為孝子手中時刻不離的信物,同時便於孝子磕頭、跪拜時手拄著。成墳後,哀棍插在棺頭墳上,往往就活了,日後長成柳樹,稱「老林樹」。死者後裔對墳樹十分在意,不允許動其半根枝條。
孝衣先前是老粗布,後來是白洋布。男的孝帽,女的孝手巾,規格般大。白鞋穿三年。現在都改穿白色平底運動鞋。
守靈
守靈又稱護靈,是晚輩向長輩盡孝的一種方式,是傳統喪俗之一。守靈分守護靈床和守護靈柩兩個階段。死者咽氣後,先進行初殮,將屍體移放到靈床上,守靈便正式開始。大殮後,死者被抬入棺材,開始守護靈柩。孝子輪流侍守棺側,晝夜不離。守靈人面帶悲哀之情,氣氛莊重肅穆。弔唁開始後,弔唁人來往不斷,遇到大哭的,守靈人也隨聲哭泣,以示悲悼。舉行出殯儀式後,守靈才算結束。
成殮
成殮又叫入殮,由老知安排專人進行。棺進屋,老知用口袋裝紅高粱,不扎口,斜靠在棺木後頭。(等出棺抬起時,口袋自然倒地,高粱流出,流的越遠越好)。棺木放置屋正中,將死者殮入棺木。入棺前,知近的親友看最後一眼,現在火葬前也看最後一眼,向遺體告別。
入殮時,死者背墊銅錢,口含銅錢,手拿餅子,臉蒙一紙。棺頭點長明燈,置一小罐,插筷一雙,謂之「密封罐」。地上放一土盆,死者有幾個兒子,在盆底鑽幾個眼,謂之「老盆」,以備親屬弔唁燒紙之用。宿縣地區有的請僧、尼、道士念經、做齋、取法、取水,超度亡魂。
哀樂
白事情奏哀樂,像「快前場」,吹《秦雪梅弔孝》、《諸葛亮弔孝》等哀曲,唱大戲過關牌也用它。
弔唁
弔唁俗稱燒紙。淮北弔唁儀式,程序繁瑣,內容豐富,可謂葬禮之高潮。前來弔孝(吊喪),奠儀(俗稱「燒紙」)有錫箔、幛子、輓聯、供菜等,另外還有現金,數目不定。一般親友,只上禮,不上墊,不進棺屋,不下地。知近親戚,除上禮,還上墊,在靈堂上行三叩九拜之禮。由孝子跪迎,跪送。跪棚有男有女。若來者為女眷,則由死者兒媳或女兒至孝堂跪迎。
客到先上禮薄,發孝衣孝帽,一樣的親戚到齊了,進行弔唁、燒紙。開始時,主事老知喊:「客到——」,「棚下齊不?——」就是棚下跪棚(亦即陪弔)的准備好了沒有。棚下老知拖著長腔,「——齊!」於是主事老知喊:「請客燒紙——」。弔唁的親友來至棚下,依序站成一排(人多站兩排),由跪棚的陪同,哭,行三揖三跪禮。孝子簾里叩謝。之後在老知「請——請——請——」的三喊聲中,止哭,進棺屋瞻仰死者遺容,並看望孝子,說些客套話,如咋病的,咋走的,並勸孝子「節哀」雲雲。進棺屋的路線是右進左出。客去時,跪棚的與男客握手跪謝。
燒紙次序很有講究。女死由其娘家人先燒。鼓樂、紙物、翻棺禮都由女兒出錢。
送湯
三日(內)晚,兩人抬土罐,內裝面湯,帶上端菜托盤,家人隨之,哭入附近神廟,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稱「送湯」。禱告後,打碎土罐,舉家痛哭,盡哀始還。又說知近親戚來了不走,晚上做一大盆面湯,由兩人抬著,圍廟轉三圈,嗩吶在前吹,孝子用木勺舀著在後澆,謂之丟湯。這時親友排號燒紙,嗩吶奏哀樂。
墓地
墓地大多事前由堪輿先生選定。死者斷氣,喪事一明,老知即安排人在墓地為死者挖墓穴,稱為「打坑」。坑的位置有的是風水先生看好的,有的是遵死者的遺囑,還有的是孝子的心意。坑長、寬、深都有一定規矩,方向也頗有講究。
殯葬
出殯前,行「家奠禮」,俗稱「辭靈」。打開棺蓋,全家與至親圍棺一睹死者遺容,娘家侄三斧頭封棺,口中念叨:「俺姑,躲扣!」 後封棺出殯。親人依次跪拜祭奠後,親人哭靈,拆除靈堂,用發面水澆灌柱子眼,意思是後輩能發。
棺起身,老知迅速跺倒辦酒席的泥灶,意思是喪事不能接著下去。長孫持招魂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躬身前行。領棺下地。家屬親友持紙人、紙馬、幡幛等隨後。沿途燒化紙錢,多伴有嗩吶奏哀樂。至墓地,長子在棺前繞墓穴左右各轉三圈,後引棺入穴。棺材前上方用瓦片壓一張弓,以抵擋壞人狩獵。夫妻合葬時,中間搭一平板,叫「過橋板」,蘆葦大席拆邊蓋於棺上。族人或親友堆土成墳,焚燒社火。哀棍、白幡插於墳上。葬畢,宴謝親朋。次日,孝子到送禮各家叩頭「謝孝」。
路途中和棺木入坑前,一般地近親戚再燒兩回紙。地上鋪個大席,跪棚的陪同,孝子拄哀棍跪於棺前,老知依親戚遠近喊:「請客燒紙——」,為表客氣,又喊:「請遠客先燒!」客表客氣,謙虛「遠近都是客!」燒紙儀式與弔唁時同,但節奏明顯加快。
入葬時,杠具上有孔眼,有鐵轂,可拆裝。棺底四角有鐵環,棺材在懸梁、繩索的配合下徐徐滑至坑底。棺木入地,孝子解麻摘白。
有的大戶人家或子女少的或沒有子女的老人去世,為烘托氣氛,花錢從嗩吶班裡找人替哭。替哭者披麻帶孝,儼然孝子,在整個喪儀中哀哭,十分悲痛。
圓墳
葬後第三日,家人同往墓地,添土築墓,並焚燒紙箔,圍墳跪哭,謂之「圓墳」。
守孝
老人死後,兒女要穿孝三年。百日之內,孝子見親友不分長晚輩均叩頭,以示行孝。孝期內有三忌:百日內不剃頭、不喝酒、不打牌,三年元宵節不蒸燈,三年春節不貼紅對聯(當年不貼,第二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黃對聯)。
立碑
老社會,立碑成風。社會上有影響的官宦和名人自不必說,家道殷實的富戶也盡力立個大碑,以彰顯富貴,光宗耀祖。碑材多為青石製成,高2米,寬1米,厚約20厘米。大戶之家有用漢白玉立碑的。特別是唐朝,石碑高大,碑文巨細,死者生平、業績一一敘說,中間幾個大字:「×××之墓」。後面是立碑人的排名。立碑多在死者過世第三年的清明節進行,並舉行一定規模的立碑儀式,有客行禮,有酒宴。
祭墓
祭墓,又稱掃墓,即親友通過在墓前祭奠的方式,表達對死者的懷念和哀思。每到清明節、中元節(民間稱鬼節,農歷七月十五日)、送衣節(農歷十月初一)、春節以及死亡後周年,後人和至親便攜紙來至墓前,擺上供品,倒酒,作揖、磕頭,焚燒,邊燒紙邊輕輕呼喚:「××拿(拾)錢啦」,表示孝意。後給墳墓培土,整修墓道。
新葬
建國後,演化成新舊混合的喪葬儀式,既送花圈,又扎紙人紙馬;臂纏黑紗,又帶白布孝帽,現金吊禮取代了「箔塊」。人死後,發訃告。
建國初期,民間仍沿襲過去喪葬習俗。20世紀60年代後,人民政府廢除舊葬,各種殯葬活動基本禁絕。民間雖仍土葬,但須深埋。現時,農村通行新舊結合葬禮,對舊喪禮進行簡化,出現「先火」、「後土」的雙重葬儀,「亡靈」和活人爭奪土地的問題擺在人們面前。隨著殯葬改革的實施和推進,城市喪葬習俗變化很大。工作人員去世,由其所在單位張貼訃告,屍體放在殯儀館,定日召開追悼會,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會場正中懸掛死者遺像。死者親友佩帶黑紗(按死者性別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紗上綉白色「孝」字,參加追悼會者,胸前掛白花。親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喪禮者。追悼會多由單位負責人致悼詞,對死者一生給予評價,然後家人致答詞。會後,遺體火化,骨灰多存放於殯儀館,有的埋入公墓。整個喪禮簡朴、肅穆。城鎮,火葬已成習慣。祭掃儀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獻上花圈或一束鮮花。如系墳墓,在行鞠躬禮或祭奠默哀後,打掃墳墓周圍的環境衛生。寄放在殯儀館的,先獻上精製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後,把骨灰盒的積塵撣凈,瞻仰遺像,鞠躬行禮,並低頭默哀,寄託哀思。有的還在網上祭奠。
近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舊的迷信做法死灰復燃,有的請和尚、道士設靈台做道場,超度亡靈。有的用紙扎糊祭靈物品,如紙馬紙牛、紙彩電、紙冰箱、紙洗衣機、紙空調器、紙轎車等,名目繁多。無論城市、農村,均出現鋪張勢頭,攀比、講排場之風日盛。有的喪家不惜重金大辦酒席,大修墓地,送葬隊伍浩大。禮金也水漲船高,幾十,上百,甚至幾百元不等。此種陋俗已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和政府的關注。
F. 喪事吉祥話
1、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恆。如果它流動,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乾涸;如果它生長,它就慢慢凋零。
2、我們每個人是可以被打倒的,但任何人也阻止不了我們從地上爬起來,親愛的朋友,讓我們把心態調整好,積極面對內心與外界,重獲新生吧!
3、忘了那些不快樂的事吧!連上帝都認為傷心和煩惱是不屬於你的。努力讓自己走出來,你會感到今天的太陽比昨天更溫暖!今天的天空比昨天更蔚藍!
4、去的已經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們活著的人過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們在表達了適度的悲哀之後,應該照樣會好好地活著。他會在另一個世界為我們祝福的!
5、請記得,他的教誨和疼愛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你的腦海里還會經常浮現出他微笑的慈顏;請為了關心你的親朋更加積極而快樂地活著,讓他在天堂里為你自豪地笑眯了親切和藹的雙眼!
6、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7、恨使生活癱瘓無力,愛使它重獲新生。恨使生活混亂不堪,愛使它變得和諧。恨使生活漆黑一片,愛使它光彩奪目。朋友,讓我們心中永遠充滿愛吧!
8、他是到另一個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務,我們應該祝福他。因為他在與大自然親密的接觸。天天開心是最好的。
9、開心一點吧!他這樣離去也是早日能夠重新再面對人生。
10、逝者已走,在者節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