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席慕容與鮮花

席慕容與鮮花

發布時間: 2021-02-21 06:12:22

① 席慕蓉的《菖蒲花》!要全詩。

《菖蒲花》——當代詩人席慕容

我曾經多麼希望能夠遇見你,但是不可以

在那樣荒涼寂靜的沙洲上,當天色轉暗,風轉冷

當我們,所有的思維與動作都逐漸遲鈍

那將是怎樣的一種黃昏,而此刻菖蒲花還正隨意綻放

這里那裡到處叢生不已,悍然向周遭的世界

展示她的激情,她那小小的心

從純白到藍紫,彷彿在說著我一生嚮往的故事

請讓花的靈魂死在高枝之前,讓我暫時逗留在

時光從愛憐轉換到暴虐之間,這樣的轉換差別極微極細

也因此而極其鋒利,尤其是,我曾經

我曾經多麼希望能夠遇見你

(1)席慕容與鮮花擴展閱讀

慕容的詩歌多寫愛情、鄉愁、時光和生命,愛的抒發已成為席慕容詩歌的第一主題。而在這些愛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憂愁。席慕容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細膩的視角,來體驗著生命中的溫存。

席慕蓉的詩作一直頗受矚目,其中亦有異於詩作的特色,評論其詩作的文章頗多,散文作品較特殊之處,如「花」在席作之中所佔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論席慕蓉的寫作技巧,如顏色的搭配、問句的運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兩大方面,一為對花卉的描述,二為顏色的詞彙使用。在於「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樣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與她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畫家的身份,在顏色的運用上,自然比較於其他作家貼切,形成她的一種特色。

席慕蓉的寫作筆法擅長運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在句法的經營上,除了著重整體的效果外,也追求詞藻的華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淺白的訴說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誠,具有沖澹型散文的特點。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問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無論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現,事實上,她想要表達出的可能是一種模糊、不確定的心態,她不僅在自問同時也在向讀者發問。

尤其,當席慕蓉在使用問句時,通常不會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運用,連接而下,營造出一股沉重的氣氛將全文籠罩。

② 席慕容的桐花原文

【席慕容《桐花》原文】
4月25日
長長的路上,我正走向一脈綿延著的山崗。在最起初,彷彿仍是一場極為平常的相遇,若不是心中有著貯藏已久的盼望,也許就會錯過了在風里雲里已經互相傳告著的,那隱隱流動的訊息。
四月的風拂過,山巒沉穩,微笑地面對著我。在他懷里,隨風翻飛的是深深淺淺的草葉,一色的枝柯。
我逐漸向山巒走近,只希望能夠知道他此刻的心情。有模糊的低語穿過林間,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醞釀著一種芳醇的變化,一種未能完全預知的騷動。
5月8日
在低低的呼喚聲傳過之後,整個世界就覆蓋在雪白的花蔭下了。
麗日當空,群山綿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條流動的江河。彷彿世間所有的生命都應約前來,在這剎那裡,在透明如醇蜜的陽光下,同時歡呼,同時飛旋,同時幻化成無數游離浮動的光點。
這樣的一個開滿了白花的下午,總覺得似曾相識,總覺得是一場可以放進任何一種時空里的聚合。可以放進詩經,可以放進楚辭,可以放進古典主義也同時可以放進後期印象派的筆端——在人類任何一段美麗的記載里,都應該有過這樣的一個下午,這樣的一季初夏。
總有這樣的初夏,總有當空麗日,樹叢高處是怒放的白花。總有穿著紅衣的女子姍姍走過青綠的田間,微風帶起她的衣裙和發梢,田野間種著新茶,開著蓼花,長著細細的酢漿草。
雪白的花蔭與曲折的小徑在詩里畫里反復出現,所有的光影與所有的悲歡在前人枕邊也分明夢見,今日為我盛開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個秋天裡落下的種子?一生中所堅持的愛,難道早在千年前就已是書里寫完了的故事?
五月的山巒終於動容,將我無限溫柔地擁入懷中,我所渴盼的時刻終於來臨,卻發現,在他懷里,在幽深的林間,桐花一面盛開如錦,一面不停紛紛飄落。
5月11日
難道生命在片刻歡聚之後真的只能剩下離散與凋零?
在轉身的那一剎那,桐花正不斷不斷地落下。我心中緊緊系著的結扣慢慢松開,山巒就在我身旁,依著海潮依著月光,我俯首輕聲向他道謝,感謝他給過我的每一個麗日與靜夜。由此前去,只記得雪白的花蔭下,有一條不容你走到盡頭的小路,有這世間一切遲來的,卻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
5月15日
桐花落盡,林中卻仍留有花落時輕柔的聲音。走回到長長的路上,不知道要向誰印證這一種乍喜乍悲的憂傷。
周遭無限沉寂的冷漠,每一棵樹木都退回到原來的角落。我回首依依向他注視,高峰已過,再走下去,就該是那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了吧?山巒靜默無語,不肯再回答我,在逐漸加深的暮色里,彷彿已忘記了花開時這山間曾有過怎樣幼稚堪憐的激情。
我只好歸來靜待時光逝去,希望能象他一樣也把這一切都逐漸忘記。可是,為什麼,在漆黑的長夜裡,仍聽見無人的林間有桐花紛紛飄落的聲音?為什麼?繁花落盡,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
繁花落盡,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一朵、一朵,在無人的山間輕輕飄落。
【席慕容《桐花》賞析】
席慕容的散文《桐花》,我是在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她的散文集《透明的哀傷》中看到的。這一篇散文與她在同一本集子中的其他作品不同,不是直接的說出她在平凡世界中感受到的哲理,而是用一種近乎詩的構思來表達她對生活的感想。
初讀這篇散文,覺得不太好懂,從題目看,本該是寫桐花,但主要筆墨並沒有放在描寫桐花的形態上,而是放在了作者本人的所思所感上。文章是以時間為線索,分割並連貫章節的。第一章並不寫桐花,而是寫作者走向「一脈綿延著的山巒」,作者「不知道何處可以停留,可以向他說出這十年二十年間種種無端的憂愁」。可見,作者是一個散步著的行者,而且心懷憂愁。這憂愁是什麼?作者並沒有明說,但明確地讓讀者知道了作者心中有著這么一個「結」,並且持續了十年二十年,讀者也就跟隨著作者產生了一種等待的心裡,或至少在讀者心中埋下了伏筆。
之後的一章,寫的是徵兆。作者在開頭仍將自己的感想放在前頭,寫事情過去之後回顧所得到的認識,這樣的倒敘的寫法,,其實既是對後面章節的預示,也照應了上一章的「憂愁」。著無端的憂愁是什麼?作者在這一章里點了出來:「若不是心中有貯藏已久的盼望,也許就會錯過了在風里雲里已經互相傳告著的那隱隱流動的訊息。」作者因為有著 「貯藏已久的盼望」,才會有以前「無端的憂愁」,才會對林中暗涌的訊息有所感應,於是才會有下文與桐花的邂逅。這里,作者點明了自己在等待,但並不知道等待的是什麼,這里再一次埋下伏筆。
接著的一章便是與桐花的相遇,作者在這一章將重點轉到了對桐花的描述,但也仍是大筆的、寫意的,用各種對桐花的喜愛(各個時代對桐花的描繪)來表達桐花的可愛。在這些描述總,可以看出作者對桐花是十分喜愛的。由於這種喜愛和眷戀,作者進入了一個真實與不真實的境界。作者知道這樣燦爛開放的美麗的桐花,是「可以放進詩經,可以放進楚辭,可以放進古典主義也同時可以放進後期印象派的筆端」——桐花的作為美的生命一直活在長長的歷史中,被歷史上所有可能的人喜愛過,描繪過,贊美過,珍藏過。但是作者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桐花的喜愛,並為桐花的美、為桐花所接受的珍愛並不獨屬於自己而感到嫉妒「今日為我盛開的花朵不知道是哪一個秋天利落下的種子?一生中所堅持的愛,難道早在千年前就已經是書里寫完了的故事?」——作者是失落的,這證明了作者對桐花的「自私」的愛。作者認識到桐花的美必定曾被歷史上許多人欣賞過,贊美過,對桐花的珍愛並不獨屬於自己,這是真實的;同時,作者希望這樣的珍愛是只能為自己所有,這是不真實的;但這種情感又是真實地發自作者「自私」的內心的,於是,這種事實與情感、真是與虛幻疊壓在一起,矛盾地表現了作者的熱烈的愛。
然後,作者的態度轉入平淡。明白了「生命在片刻歡聚之後真的只能剩下離散與凋零」之後,作者不再執著而狂熱地留戀著桐花了,而是感謝讓桐花在其上生長的山巒,認識到了「雪白的花蔭下,有一條不容你走到盡頭的小路,有這世間一切遲來的,卻又偏要急急落幕的幸福」。幸福不容許永遠,因而小路兩旁開滿的桐花也不得永久,但是以前一隻留在作者心中的「緊系的結扣」已經「慢慢松開」,前面提到的等待和盼望已經完滿於剛才熱烈的相遇中了。但是一個新的結扣又留在了作者心中,作者未提,但讀者已經隱約感覺到了。
最後一章中,與桐花相遇的盛況已經過去——「高峰已過,再走下去,就該是那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了」。「桐花已落盡」,但是「在漆黑的長夜裡」,「我心中仍留有花落的聲音」,這新的憂愁,就是對桐花盛開的壯麗景象的永遠的懷念。
至此,作者和桐花的相遇的整個過程:等待→預兆(預感)→相遇→相離→追憶(懷念)已經敘事完畢了,但是,重新回頭審視文中的一些句子,就會對文章的整體有新的認識。
作者在文中兩次提到了「生命」一詞:一處在第二章的最後一段「在四月的末梢,生命正在醞釀著一種芳醇的變化……」;另一處在第四章的第一段「難道生命在片刻歡聚之後真的只能剩下離散與凋零?」這里直接認識到的生命是桐花的生命,但是看看最後一章中的某些句子,就可以知道整篇文章並不是只寫到了桐花的生命歷程:「高峰已過,再走下去,就該是那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了吧。」這里,桐花的生命已殞,但作者的思路並沒有隨之斷掉,作者的思路和桐花之間的聯系發生了轉移。從這個句子看,如果僅僅理解為作者走過了山崗,以後就將一直走在平原上是不妥的,從現實來看,平地上的山崗是很多的,不可能只有一座,這里的山崗和平地是虛幻的。尤其是「蒼蒼茫茫無牽也無掛的平路」,作者為什麼說平路是「無牽也無掛的」的?作者原來在牽掛的是什麼?是和桐花的相會?作者難道就這么認定一次和花的相會就足以是一生的牽掛?顯然這也是作者的虛寫。平原和山崗、和桐花的相會是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樹立的象徵:與桐花的相遇,象徵著一個人一生中一直期待的東西;山崗和他兩側的平原象徵著人的一生;山巒便是那個最期盼的願望實現的時間和地點;再說細些,可以把桐花看成是人的一生中最璀璨的時期(也是人一生中最懷念和留戀的時期)。全文對山崗的描述都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格,作者在整個過程中都和山崗有對話,對山崗的描寫,正如同生活一樣:博愛、睿智,但什麼都不告訴你,只以他最寬宏的胸懷讓你自己去體會,去尋找自己的答案,並且遵循時間的規則,不後悔不挽留一切過去的東西。所以也可以將山巒單獨看成生活本身;而對桐花的懷念,自然使人對自己人生巔峰時期的留戀和追憶。這樣,整部作品所描述的過程就可以理解成:人生前半期的等待和企盼→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人生巔峰期後的平穩甚至滑坡→對巔峰期的懷念和追憶→對巔峰一去不回的理性認識。這樣整個作品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生活的角度來表明作者對生活的感知和認識,而這,是通過桐花、山崗和平原這些外在的象徵形象來實現的。
整篇文章,對與桐花邂逅的描寫,是從無意識的相遇,到有意識留戀結束的;對生活的描述,是從生活中的等待,到突如其來的相遇,到強烈的情感感知,再到離開時的無限留戀,最後從感覺升華到理性認識,作者不明說地藉助桐花和花下的自己給讀者演繹了一個生命成長成熟的過程,一波三折,環環相扣而不露痕跡,這正是作者是以的構造的魔力所在。

③ 席慕容為什麼對花的意向情有獨鍾

我猜是因為花的一生十分短暫,而又在短暫的一生中將自己僅有的美麗貢內獻給世界,這樣單純可人的生容靈要比人類更為可愛。而在其短暫的一生中,要揣摩其意向更為困難,能夠揣摩他的意向一定很有趣。
最好根據她的信仰,生活經歷分析。可能把花作為一種美好與追求的象徵,也或許是一類人的象徵。當然,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她喜歡花。

④ 席慕容詩中的花

如《山櫻》《菖蒲花》《蝴蝶蘭》《野薑蘭》《鳶尾花》《契丹的玫瑰》等都是直接以「花」命名為主題意象的詩歌

⑤ 席慕容有沒有寫過《花事》這篇散文

樓主,席慕來容《花事》是一源本書,是散文集,推薦你去站上找找。

站在峽谷之間的吊橋上,站在滿月的光輝里,我們呼喚你上來,來看那高懸在天上的月光,你卻微笑拒絕了。斜倚在吊橋的另一端,在山壁的暗處,你說:「我從這里看你們就好了,因為,你們就包含了月光。」山風習習,流水在轉折處呻吟喘息,身旁的H為了這樣美的一句話輕聲驚叫起來。月華如水也如酒,清澈而又迷離,為什麼此刻我的心中卻隱隱作痛呢?是因為在那樣透明的月光之中感覺到自身的有所隱藏嗎?是因為在那樣圓滿的一輪清輝之中感覺到自身的缺失與憾限嗎?彷彿有一種畏懼,如影隨形。年輕的時候,心中的陰影來自那對前路的茫然無知,我會遇見什麼?我會變成什麼?一切都沒有啟示與徵兆。

⑥ 席慕容那一樹花開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內塵緣 佛於是容把我化做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 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 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⑦ 花事 席慕容賞析

不同的花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情

⑧ 席慕容《一棵花開的樹》原文是

原文: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8)席慕容與鮮花擴展閱讀:

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

1963年,席慕蓉台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

⑨ 席慕容(白色山茶花)賞析

這是詩人席慕容寫的一篇散文,全篇僅有二百餘字。文章的好壞並不在於長短,它傳達的意境,卻深邃遼遠,令人回味無窮。

「山茶花又開了」,忽然其來的第一句,直點所要開展的主題,一個「又」字,證明了作者長時以來對於「花」或者「山茶花」的關注。「潔白」與「開了滿樹」,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引申了所要展開的內容。

「花」,給人以一種愉悅的心靈享受,它是一個畫面和時間的定格,它背後的內容很復雜,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綻放美麗的追求——「每次,我都不能無視走過一顆開花的樹」,就是這個道理。

「潔白溫潤」是溫暖明朗潤濕而柔弱的,「潔白」象徵著純潔,「純潔」是一個人的嚮往和追求(這是文章的文眼)。「小芽兒」是口語,讀來讓人親切,充滿了未知的幻想。

「飽滿」和「綻放」,是一個成熟的過程,「越來越」、「慢慢的」是一種堅深,有種瞭然於胸卻不願道出的苦痛。「半圓」、「將圓」、「滿圓」,非常形象而貼切,用一種象徵的意蘊,同樣點明了一種成長的過程。

席慕容的詩歌多寫愛情、鄉愁、時光和生命,愛的抒發已成為席慕容詩歌的第一主題。而在這些愛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憂愁。席慕容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細膩的視角,來體驗著生命中的溫存。

席慕蓉的詩作一直頗受矚目,其中亦有異於詩作的特色,評論其詩作的文章頗多,散文作品較特殊之處,如『花』在席作之中所佔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論席慕蓉的寫作技巧,如顏色的搭配、問句的運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9)席慕容與鮮花擴展閱讀: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

1963年,席慕蓉台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詞、呂學東作曲、姜麗娜演唱《故鄉的歌》獲第十屆中國金唱片獎民族類最佳原創單曲獎。

熱點內容
團湖看荷花 發布:2025-07-29 22:55:57 瀏覽:581
丁香小廚 發布:2025-07-29 22:54:57 瀏覽:400
梗海棠的嗎 發布:2025-07-29 22:43:08 瀏覽:232
海棠商標 發布:2025-07-29 22:26:04 瀏覽:564
梅花木蘭 發布:2025-07-29 22:19:37 瀏覽:409
七夕刮日歷 發布:2025-07-29 22:15:48 瀏覽:899
情人節十大脫單套路 發布:2025-07-29 22:12:18 瀏覽:690
冰寒梅花開 發布:2025-07-29 21:56:32 瀏覽:134
綠荷花紋身 發布:2025-07-29 21:49:50 瀏覽:693
小綠植標簽 發布:2025-07-29 21:49:11 瀏覽: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