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美育
Ⅰ 《美學》作業:論述鮮花為什麼說是美的
。。。。你是幾年級的?
Ⅱ 美學的現實意義
80年代之所抄以美學能成為顯學,主要是它引導了人對感性生活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實踐。對於打破當時的思維禁區,生活禁區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所以當時把美學定位為人學,美學不只是一種思想上的自由更是一種感性生活方式的自由。90年代的美學學術界(廣泛說是整個90年代的學術界,知識分子從廣場退守到書齋後,這可能也是一種自保行為,這種退守就必然帶來的是學術焦點的轉移。這可以從國學熱和對西方文化的只介紹、研究而不進行現實價值討論上看出。)更多注重的是展開對美學學理的梳理、傳統和西方美學資源的研究。市場經濟後,美學又加入了對文化藝術產業的研究和評論中。總體的美學研究定位不再是如夢里乾坤說的「自我自由」而是一種」精神自由「。如是,美學成了體現人有才華、有鑒賞力等小資情調式的東西。
Ⅲ 美育節上,五年級同學圍成一個方陣,每邊16人,最外圍的同學手捧鮮花,拿鮮花的同學有多少人。求解答
60?
Ⅳ 以《花的學校》為例,談一談兒童散文的主要美學特徵,並說明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
課文以兒童的視角描繪了一群活潑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過豐內富的想像,把孩子和媽媽容之間的感情表達得自然深厚,同時也從心靈深處體驗到了作者所要表達的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花兒們在雨里「走著」、「跳著」詩人是用上了擬人的手法,將花朵賦予了人所能做的動作,形象地將花兒活潑可愛的樣子描寫了出來,表達出詩人非常喜愛花兒的思想感情。
(4)鮮花美育擴展閱讀:
在《花的學校》里這篇課文中作者眼中的花兒們是美麗、可愛的,本文是選自泰戈爾《新月集》里的一首兒童散文詩,詩人以清新流暢的筆觸,勾畫出甜美純凈的兒童世界;詩人巧妙地從孩子的眼中敘述花們的活潑、可愛、美麗、向上,全詩充滿了童真童趣,充滿了豐富奇妙的想像。
漂亮的花,人們都只是驚嘆、羨慕她開花時的美麗,並沒有意識到它還在芽兒的時候,經歷了多少艱苦的奮斗和巨大的犧牲, 「明艷」就是指色彩鮮明、艷麗.「明艷」一詞,形象生動。
Ⅳ 花兒為什麼這么美這個問題,從美學的角度可以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答
因為花和人類社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息息相關;花象徵著幸福、吉祥;象徵著專和諧、溫馨;象徵著甜屬蜜的愛情、親情和友情!
還因為花有花語,比如康乃馨,象徵著慈愛、溫馨;月季,象徵「火紅年華,前程似錦」;百合,意為「百年好合」,象徵夫妻不離不棄,恩恩愛愛;芍葯,含難分難舍之意……所以,鮮花🌸給人帶來愉悅!是美的象徵!
Ⅵ 美學基本原理:論述為什麼說鮮花是美的
柳宗元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花兒本身無所謂美醜.雖然「花兒」不依賴於欣賞者而存在.但美並不在外物(自在之物),或者說外物不能單靠了它們自己就成為美.美離不開人都審美體驗.
但當人去欣賞花兒的時候,就是在進行審美活動.這時,自然景物「花兒」成為審美對象,被人的意識發現、照亮、喚醒,使「花兒」從實在物變成「意象」(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感性世界).「花兒」以它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並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進行審美體驗.這種體驗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溝通.
王陽明《傳習錄》: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兒的美是人的創造,人不是被動地接收所見的材料,而是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進去,把實在之物升華為非實在的形式——「花兒」的意象.
這種「花兒」之美的意象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美.
「花兒」之美也帶有歷史性.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階級,「花兒」之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比如牡丹、蘭花、菊花、梅花,對於中國人和歐洲人意義就不同.
當一個人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自然的「花兒」交融互滲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個美的靈境.這是人體驗到的不是物理實在的「花兒」,而是一種生命情調,一種對生命的領悟和感動.
Ⅶ 美學原理新編:論什麼是美的本質
在所有認知領域,所有概念都是圍繞人而產生的,要正確解答美的本質,就需要首先理解人的本質。否則,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我試著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解讀一下美的淵源和本質。
如開篇所述,所有概念都是源於人類,那麼我們首先要清楚人的本質是什麼?
我國古代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有言: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兩大體系,第一個體系是無形的「神」,用現在人們的概念理解,就是人的思維原點,也就是人思想產生的根源所在。另一部分就是由陰陽五行之氣所生化成的人的身體(古人把無形的人們看不到的能量物質稱之為氣,比如榮氣,衛氣,真氣等),這類似於西方傳說中「靈魂+肉體」的認識。很顯然,人的思想是身體的主宰,如果思想中不想做,那麼身體必然就不會行動。因此,人的本質是其所擁有的思想,擁有不同思想,才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不同,而外表的差異,只是表象。
好了,我們首先搞清楚了人的本質是思想,也就是《黃帝內經》中說的「神」,古代人也叫做「元神」。那麼,人類文明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文明體系,而這些不同的文明體系塑造出了不同的人類群體,最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乃至國家。而其中,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從未間斷。
不同的文明體系,本質上就是在涵養人類的思想,這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言的: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也就是說自古及今,聖人都是流傳給人們符合人類本性發展的思想,從而給予人們精神力量,涵養著人類的思想。
由此看來,不同的文明體系中,必然會有不同的審美體系,因為美是源於人類的思想,而人類的思想又是由不同的文明體系所塑造的。
所以,美的根源就是不同文明中所蘊涵的思想。
而美的本質,就是人們按照各自的文明體系所塑造的思想特點而產生的好惡之分。
而這種好惡之分,又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精神;一類是外在的感官感受。
我們知道,中國的國畫就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學藝術,它強調的是一種超越人類感官的境界之美,是一種精神美,也是其獨特文化內涵的表現之一。而西方的畫作則更多的傾向於符合人的感官認知,符合所謂的現實。是一種更加依賴人的感官認知而建立起來的美學藝術。
我們知道,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感官認知是非常有限的,比如人的眼睛只能夠看到非常狹窄的光譜范圍,這意味著宇宙中和世界上許多的物質存在,我們是看不到的。。。耳朵,鼻子等也都一樣,是有局限的。那麼,人類所謂的客觀世界,就只不過是人類自己的囚籠而已。。。。。。
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華夏文明的內涵是遠遠超越西方文明的。當然,不是現在,現在的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被遺失許多年了,好在現代大家又在重新認識。
恩,越來越扯的遠了。。。。。但是,這些都是一個整體,人類現代的科學方法,傾向於割裂事物與事物,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聯系,用所謂客觀的視角看世界,其實,當人越強調客觀的時候,也是人類越來越深陷自我感知囚籠的時候。。。。。。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也就是天地萬物之間都是密切相關的。而人為萬物之靈,豈能無關天地乎?!古人講人命關天,豈是妄言!!!
泱泱華夏,默默聖賢,只待而今,重振神彩。
話說回來,這個回答就是一種精神美學的現實表現(*-*)
Ⅷ 請談談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你的生活美學觀300字左右
禪院文集 天啟篇
簡單+純朴=美--《天啟篇》之十六
雪峰
宇宙最復雜的東西在渾沌中,這個渾沌就是負宇宙,全由反物質構成,渾沌無所謂結構,是個渾然一體的靈的世界,渾沌以負宇宙速度控制著宇宙中的一切,地球上發生的事件可以幾乎在瞬間感應到幾十萬光年外的另一星球上,這即叫「天人感應」,也稱為「宇宙全息。」
所有的科學定理和假說,在渾沌中全部失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超弦理論、科學家們關於宇宙的許多說法,比如霍金在《時間簡史》中的論述,即使人們的想像,在渾沌中一文不值。
我們目前沒有必要了解渾沌,我們從物質的起源處來分析宇宙中什麼最美?
沒有什麼人否定宇宙中的萬事萬物來源於結構,受孕卵能發育出一個相當完美的生命體,關鍵取決於受孕卵的結構,有什麼樣的受孕卵結構,就有什麼樣的生命體表現,狗的受孕卵不可能發育出一個豬來,猴子的受孕卵不可能發育成一個人,因為物質起源的結構相互不同。超弦理論雖然精彩,但它必須依賴於結構,就象從笛子和二胡中發出來的音相互不同,關鍵在於笛子和二胡的結構不相同。
但是,結構對我們人類而言,它虛無縹緲,我們無法捕捉。
旋律是美的,但在視覺上沒有任何效果。
誇克、質子、中子、光子、電子等等對人而言,也無法展現其美。
單個的分子簡單是簡單,但我們無法欣賞其美。
從渾沌到結構,從結構到超弦,從超弦到粒子,從粒子到分子,從分子到物質,這個過程就是從復雜到簡單的過程。
為什麼要簡單化?因為簡單符合地球上的生命之道,沒有簡單,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出現。
我們夜晚仰望蒼穹,星光閃爍,覺得很美。
白天風和日麗、白雲飄動,感覺很美。
鮮花盛開,大河流淌,小溪淙淙,高山聳立,讓人有美的遐想。
簡單很美。
就人而言,僅僅簡單似乎像個傻瓜,人的美主要體現在內涵上,而一切的內涵之中,純朴是最珍貴的品質。
在都市中遭受商品社會污染的人們,若到偏遠的未經商品化污染的淳樸鄉村去,看到青山綠水,牛羊閑散,鄉下人見了面靦腆而尊重的問好,必然有美的感受,因為鄉村不僅簡單,而且純朴。
農村的人到大都市去,看見車水馬龍,霓虹燈閃爍,俊男倩女花枝招展,除了驚嘆、不會產生多少美感,原因是城市太復雜、太勢利。
回憶一下,能給你以美的享受的有幾人,他們(她們)美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外表很美,但若花花腸子太多,你能從他(她)那兒感受到美嗎?
人小時侯感受到的美最多,因為那時一切簡單,一切純朴。
人年紀越大,感受到的美越少,因為我們透過簡單和純朴看到了復雜和勢利。
人類社會發展越來越復雜化、庸俗化、勢利化,實際上偏離了大道。偏離了大道,失去的不僅僅是美,而且是一切。
人們啊,難道你們不嚮往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