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的故事
㈠ 《梅花三弄》有哪些小故事
桓伊奏曲寻觅知音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蜿蜒延伸,在衡阳县杉桥镇生出一座云锦峰来。云锦峰不高,却也重峦叠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涧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峰峦深处,有一古寺,大约建于魏晋期间,取其山名,叫云锦庵。
云锦庵庵内虽然殿堂矮小,但环境优雅,景物宜人。寺内寺外,梅树葱茏,梅影绰绰,有“云锦梅香”之称。每当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红似朝霞,清香扑鼻,吸引了无数文人学士、显宦名流来此,观梅赏梅,咏梅画梅。甚至有人禁不住“云锦梅香”的诱惑,弃家隐居于此。
一个10岁的小男孩,跟随父亲从谯国铚县千里迢迢宦游蒸湘,便寓居在云锦庵,读书习武,观梅吹笛。小男孩渐渐长大成人,初任淮南太守,后迁升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这个男孩长大之后仍然酷爱梅花,常常以梅谱曲,以笛演奏,音韵悠扬。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他吹起梅笛,婉转清幽,经久不息,人们常以为是仙乐。晋成帝常召这个男子吹梅笛,其间成帝一边听梅笛,还一边做梅舞。他就是桓伊,东晋名将。
《晋书》称赞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383年,前秦王符坚率百万大军进犯东晋,桓伊同谢安、谢石、谢玄等率8万晋兵迎战秦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以一当十,打得秦兵一败涂地。战后,桓伊功成身退,于385年,带着心爱的柯亭笛又一次旅居衡阳云锦庵。
这个柯亭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它是由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才华横溢的蔡邕精心制成的。据说当年,蔡邕全家曾到会稽高迁。那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
一天午后,蔡邕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住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屋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蔡邕马上搬来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来人!快来人!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随从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您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
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
随从砍下竹子后,蔡邕用它制成的笛子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因此取名“柯亭笛”。桓伊对这个柯亭笛爱护得很,常想着何时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竹林,能得老天垂爱作出更多优美的曲子。
但比起竹林,桓伊更爱云锦庵的梅香,爱得如痴如醉。一个冬夜,云锦庵所在的山上下起了大雪。清晨时桓伊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画面。桓伊灵感突袭,立即兴致勃勃地手握笛管,吹奏起当年在江边即兴为王徽之创作的《梅花引》。那清雅、悠然的笛声绕过殿宇,穿过梅林,直上云霄。夜幕降临,万籁俱静,桓伊又吹起这首曲子,似乎要献给天地聆听。
不期然间,桓伊的笛声不再孤独,他听到禅房里有古筝的声音正在附和这首曲子。桓伊没想到在这荒山上还能有幸遇到知音,惊喜万分的他循声寻去,筝声却又停住。桓伊急忙问起寺僧,寺僧却说寺院根本就没有会弹奏古筝的人。桓伊失落地返回房中,笑自己太过痴傻,在荒山中寻得知己,那是伯牙与子期千古难得的幸事。可自己不过平平凡凡一位赏乐之人,哪能有如此荣幸?也许是自己赏梅太久,出了幻觉。
不久后的一个清晨,雪后初晴,桓伊推窗望见梅花依然迎雪绽放。梅与雪融为一体,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红梅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刚出浴的少女,羞红的脸庞更加妩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又谱成梅花二调,与梅花前一调“合头”,紧密衔接。
桓伊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两次,此时,如宁静的西湖掀起万顷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草原异军突起铁马奔驰,曲调节奏此起彼伏,重复变幻,把傲骨铮铮、斗雪绽放的伊山梅花描写得淋漓尽致。《梅花引》由此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夜里,当桓伊再次奏起《梅花引》,某间禅房里又飘出古筝声与其相附和。在寂静的夜色里,这声声圆润的音色越发清晰。这一次,桓伊又急忙循声寻至窗下,但还没他找到人,筝声却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绽放,舞玉翻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桓伊情不自禁,再谱成梅花三调,与二调“合头”,自此梅花三调遂成,《梅花引》已经被改进到令桓伊认为尽善尽美的程度了。
桓伊握笛吹起,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三次,并在一调、二调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一调,三调浑然一体,节奏渐趋平稳,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过音调变化,把音乐推向高潮,然后又渐趋悠扬,余音袅袅。
到了晚上,一位老僧月下敲门,携筝求见桓伊。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禅师为何姗姗来迟?”
老僧回答说:“听到将军用笛吹奏《梅花三调》,老衲剽学已成,因此我冒昧前来,想与将军笛筝合奏,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桓伊高兴地说:“我正有此意,请老禅师赐教。”于是二人笛筝合奏《梅花三调》,珠联璧合,其音浑厚质朴,韵味隽永,更加优美动人。
奏完一曲,桓伊惊喜万分。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老禅师是寺院住持,法号“智凯”,俗名”孝廷”,是伯牙弟子的后人,筝技出神入化。后来,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到了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㈡ 《梅花三弄》描述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硕亲王府的福晋雪如为了能在侧福晋之前生下一个儿子,以此保住自己的地位,偷龙转凤,把自己的女儿送走,为了日后可以相认,雪如用王爷送他的梅花簪在女婴的右肩上烙下了一个梅花印记。
换来的儿子皓祯带给雪如的是幸福,是荣誉。十二岁时就和皇上一起狩猎时活捉了一只白 狐,但只割了一丛狐毛就放了它,这只通灵的白狐三回首后才离开,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皓祯带着一文一武两个心腹小寇子和阿克丹偷偷跑出王府去龙源楼喝茶听曲,遇见了一个可怜的卖唱女吟霜,被她的清秀和聪慧打动了,在白老爹死后租了个四合院给吟霜住,又找了一个小丫头香绮来陪伴吟霜。
但他却不能把吟霜接进王府去,因为皇上已经赐婚兰公主给他做妻子,而他竟然新婚五天都没有圆房。雪如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冒险把吟霜和香绮接进王府做了丫头,不料却被公主知道了,把吟霜讨了去,日日折磨。
一切都因吟霜有了身孕而改变,吟霜得到了全府人的承认,做了白姨太。这让公主更加由妒生恨,设计摔倒吟霜,吟霜流产了,雪如看到了那个梅花烙印,二十一年前失去的女儿又回来了。
公主为了赶走吟霜,说她是被放走的白狐变身,为了证明吟霜不是白狐现而是人,二十一年前偷龙转凤一事被翻了出来。这给硕亲王府带来了来灭顶之灾,皓祯和王爷、福晋将被处以极刑。
(2)梅花三弄的故事扩展阅读:
《梅花三弄》是改编自琼瑶小说的爱情电视剧,由沈怡执导,琼瑶编剧。分为三部作品《梅花烙》、《水云间》、《鬼丈夫》;讲述了三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着梅花花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一度开花稀少,欲露还藏;二度开花大片绽放,满树飘白;三度开花稀落,有绿芽相伴,象征着冬去春来。而在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
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 后来有琼瑶的小说“梅花三弄”代表三个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云间。
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㈢ 梅花三弄的内容梗概
梅花三弄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作家琼瑶著有《梅花三弄》三部曲(《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并分别改变成同名电视剧。电视剧主题曲为姜育恒所演唱的《梅花三弄》。
㈣ 《梅花三弄》的三个故事有联系吗
《梅花三弄》是因为这三个故事都与梅花有关,梅花的起源是硕亲王府的大福晋“偷龙内转凤”容换来了一个儿子,她为了给亲生女儿一个记号,在女儿肩上烙下了一个梅花烙印,作为日后相认的标记,这一烙印,就像是这个格格一生苦难的象征。这是第一个故事《梅花烙》。接着就是《水云间》中梅若鸿因为谐音梅若红,杜芊芊为了表示自己对他的爱慕,在胸前刺下了一朵红梅,这红梅情系一生,虽未与生俱来,却伴随终生。《鬼丈夫》中,女主人公袁乐梅出生在一片梅花林中,身上巧合的有一朵梅花胎记,这一胎记成了十八年后她和柯起轩再次相识相爱的引线。这梅花似乎是来世今生,生死轮回的暗示,从《梅花烙》中小格格的烙印开始一直串联下去,三个故事中每个女主人公的身上都有着梅花的记号,这不免有些“神化”,因为这“神化”,三部小说才被归为“一系列”。而他们是不是真的是同一个人的轮回呢?这是琼瑶小说的粉丝都想知道的吧,而琼瑶却没有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大概是出自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的原因吧!
㈤ 梅花三弄的相关故事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音调取自此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词《咏梅》。
㈥ 梅花三弄的《梅花三弄》演义的故事
“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其生为杞梓。”泛水清湘,坐看云起,潇潇碧水,岳云如飞,钟磬轻叩,仙乐飘绕。衡阳自回雁峰起,绵绵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东洲岛顺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凉寺外的“烟寺晚钟”,多少青山秀水,尽显灵逸气质。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唤起才子们的灵感,成就佳才妙作。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汉族三大古典名曲《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平沙落雁》都跟衡阳密切相关。
聆听婉转、悠扬的《梅花三弄》,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梅花的高洁与清逸中,陶醉于梅花的婀娜和傲气里。馨鼓声声,梅花点点,潺音串串,优雅的旋律将你融入“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意境。然而,这馥郁幽香、清丽绝伦的梅的原型就在衡阳的伊山,这绕梁三日、流传千古的名曲的灵感就源于衡阳伊山的梅。
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蜿蜒延伸,在衡阳县杉桥镇生出座云锦峰来。云锦峰不高,却也重峦叠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涧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峰峦深处,有一古寺,大约建于魏晋期间,取其山名,叫云锦庵。庵内虽然殿堂矮小,但环境优雅,景物宜人。寺内寺外,梅树葱茏,梅影绰绰,有“云锦梅香”之称。每当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红似朝霞,清香扑鼻,吸引了无数文人学士、显宦名流来此,观梅赏梅,咏梅画梅。甚至有人禁不住“云锦梅香”的诱惑,弃家隐居于此。
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跟随父亲从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千里迢迢宦游蒸湘,便寓居在云锦庵,读书习武,观梅吹笛。小男孩渐渐长大成人,“有武干,标格简率,为王蒙、刘惔所知,频参诸府军事”。王蒙是哀静皇后之父,官至司徒令长史,刘惔为丹阳尹。王刘二人爱这个男孩的济世之才,就在哀帝面前推举男孩。男孩初任淮南太守,后迁升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他常常以梅谱曲,以笛演奏,音韵悠扬。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他吹起梅笛,婉转清幽,经久不息,人们常以为是仙乐。晋成帝常召他吹梅笛,其间成帝一边听梅笛,还一边做梅舞。这个男孩就是桓伊,字叔夏,东晋名将,《晋书》称赞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王符坚率百万大军进犯东晋。桓伊同谢安、谢石、谢玄等率八万晋兵迎战秦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以一当十,打得秦兵一败涂地。战后,桓伊功成身退,于太元十年(385年)十月,带着心爱的笛管又一次旅居衡阳云锦庵。
桓伊爱云锦的梅香,如痴如醉。一个冬夜,下起了大雪,清晨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画面。他灵感突袭,立即展素笺,走狼毫,一气呵成,谱就梅花一调。接着,他兴致勃勃地手握笛管,照谱吹奏。那清雅、悠然的笛声绕过殿宇,穿过梅林,直上云霄。夜幕降临,桓伊又吹所谱之曲,似乎听到禅房有古筝和之。他为在这荒山上遇到知音而惊喜,于是循声寻去,筝声却又停住。问起寺僧,寺僧说寺院本无会筝之人,更无此声。
不久后的一个清晨,雪后初晴,他推窗望见梅花依然迎雪绽放。梅与雪融为一体,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红梅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刚出浴的少女,羞红的脸庞更加妩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遂谱成梅花二调,与梅花一调“合头”,紧密衔接。他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两次,此时,如宁静的西湖掀起万顷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蒙古草原异军突起铁马奔驰,曲调节奏此起彼伏,重复变幻,把傲骨铮铮、斗雪绽放的伊山梅花描写得淋漓尽致。夜里,禅房里又飘出梅花二调的古筝声。他循声寻至窗下,筝声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绽放,舞玉翻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桓伊情不自禁,再谱成梅花三调,与二调“合头”,自此梅花三调遂成。他握笛吹起,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三次,并在一调、二调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一调,三调浑然一体,节奏渐趋平稳,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过音调变化,把音乐推向高潮,然后又渐趋悠扬,余音袅袅。桓伊自觉十分满意,安然就寝。
不料一老僧月下敲门,携筝求见,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禅师为何姗姗来迟?”老僧道:“闻将军笛曲《梅花三调》,老衲剽学已成,故冒昧前来,欲与将军笛筝合奏,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桓伊喜道:“此乃叔夏之意,请老禅师赐教。”于是二人笛筝合奏《梅花三调》,珠联璧合,其音浑厚质朴,韵味隽永,更加优美动人。原来老禅师是寺院主持,法号智凯,俗名孝廷,乃俞伯牙弟子之后,筝技出神入化。从此,二人都认为找到了知音。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为纪念桓伊,衡阳人民把云锦峰改名为伊山,改云锦庵为伊山寺。宋徽宗还御赐伊山寺为“景德禅寺”,并赐匾额。寺内设有桓伊读书台、弄笛楼和翠颖阁,山门石槛刻有“明月自闻三弄笛;白云长对六朝山”的对联。“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历代文人也多有题咏。至解放前夕,伊山寺毁于兵燹,只剩有一进佛殿和一株古树。伊山寺仅有残骸,而漫山梅花依然点点生香;桓伊虽然远逝千古,然而《梅花三弄》仍唱响神州。
㈦ 梅花三弄的故事梗概
梅花三弄: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着梅花花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一度开花稀少,欲露还藏;二度开花大片绽放,满树飘白;三度开花稀落,有绿芽相伴,象征着冬去春来。而在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
后来有琼瑶的小说“梅花三弄”代表三个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云间。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㈧ 《梅花三弄》这首曲子有什么故事
相传桓伊擅长吹笛,有一次,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遇到桓伊,因久慕桓回伊大名,便答请桓伊吹奏一曲。桓伊当时虽为显贵,但为人谦逊。尽管两人素不相识,桓伊仍然下车为他吹奏了一支曲子,这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