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梅花陈录

梅花陈录

发布时间: 2021-02-11 16:32:23

Ⅰ 急求陈宪章(陈白沙)的资料

陈献章(1428年—1500年)(即陈白沙),字公甫,号实斋,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http://ke..com/view/127992.htm
http://www.taichie.com/jingying/jing-25.htm
http://www.zyyz.cn/%D6%D0%CD%E2%BD%CC%D3%FD%C3%FB%BC%D2%C3%FB%D6%F8/dic_070.htm

Ⅱ 到底有几个画家孙隆,没骨花鸟和梅花太守是一个人吗

是两个人
孙隆 又名孙笼(公元15世纪)〔明〕,字廷振,号都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苏常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开国忠愍侯孙兴祖之孙,宣德(1426-1435)间 入值内廷,曾为“金门侍御”(翰林待诏)。生性颖敏,有仙人风度。工画花鸟,得徐熙、赵昌“没骨图法”,所绘禽鱼草虫不先勾勒定形而直接以色彩点染物象,此一画技可谓另开蹊径,自成一家,丰富了花鸟画传统技法,对后世泼彩写意影响深远。亦擅山水,宗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传世作品有《雪禽梅竹图》轴、《芙蓉游鹅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花鸟草虫图》卷藏吉林省博物馆;《花鸟草虫图册》十二页藏上海博物馆;《牡丹图》册页藏辽宁省博物馆。从艺活动约在永乐、宣德、正统间,与林良(1416-1480)同时。

孙隆(1397—1458),字从吉,号雪斋,浙江瑞安市仙降人。幼时聪慧,喜览群书,善琴棋书画,精绘画,尤喜画花鸟草虫,最擅梅花,史称“梅花太守”。明永乐九年(1441)岁贡生,后成为宫廷画师,以画作供奉朝廷长达20年之久。直至正统七年(1442)才外放出任徽州知府。据《徽州府志》介绍:孙隆政尚宽简、平易近民、清正廉明、高风亮节。当他告老还乡时,百姓赦石纪念他的功绩,可见他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位颇有口碑的好官。传世作品仅见与陈录合璧《梅花图》卷,现藏杭州西泠印社。其女及婿任道逊,亦善画梅,传世业。

Ⅲ 如何理解梅花的精神气质

梅花具有高潮孤傲、卓然不群的天性,同时又具有不畏强暴、倔强自强的品格。历代文人雅士多从不同侧面赞咏抒怀,取其意气所到。所谓“意气”,实质上就是指精神。明代陈继儒有言:“写梅取骨,写兰取姿,写竹直以气胜。”在这里,“骨、姿、气”都不是指自然生长形态,而是指精神与气质的表达。清代查礼也说:“不求形似间,但取神韵足”。“神韵足”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标准与品评原则。画梅当不例外,只有将梅花的神韵充分地表达出来,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意气所到”。“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但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笔狂墨舞由天性,愈是雪侵愈有神”。这些咏梅的佳句,对我们理解梅花的精神气质会一一定的启发。
梅花是在数九寒天、万木凋零的季节里,香飘万点,以千枝虬隽、万蕊绽颜之姿,奏响春天。特别是雪中红梅“不随群妍竞年芳,独自施朱对雪霜”,尽情展现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而“巫岫龙柯雪养魂,千蚕万蕊抒精神。为教情操育事物,笔帚运来玉树春”,则昭示了白梅“素魂不为霜雪欺”的一片生意。在创作中表现梅花的这种“生气”,往往可以从布局取势、环境营造,以及笔墨协调中取得。有人认为繁花虬枝可表现“生气”,是有一定道理的。冰花累累、香雪满树本身就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明代陈录的《白玉图》、王谦的《墨梅图》、清代金农的《墨梅图》都是以繁花取质的。花团锦簇、生意盎然。但有时寥寥数花,区区几枝,也可给人以生的气息。明代陈继儒有一幅梅花图,淡出淡入的笔墨,虬曲的梅枝抽出两枝嫩条,几朵含苞的梅花,着墨不多,但生气亦然。
除花的简繁可以表现梅的“生气”外,梅枝的力度同样起了托势的作用。梅花的气势出来了,生气自然也就有了。梅花的枝条,其枝端总是屈而上仰,生生不息,在梅的根部或主干转结处,常常抽发几枝挺拔的气条,直冲云天,表现得得体,可以画面增添无限生机。明代陈录的《梅花图轴》,在“几”形构图的屈曲变化中,抽发几条嫩条,既丰富了画面运动的节奏变化,又增加了梅花生命力的体现。清代李方膺有诗云“最爱新枝长且直,不知屈曲向春风”,正表现出老柯新枝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的生机。
由此可见,对梅之“生气”的表现,关键在于作者对梅花生存状态的深入体察和对梅花精神气质的深刻理解。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它既要有审美经验的不断累积,艺术规律的反复实践,又需要一种执着探求的精神。许多画梅名家都是“梅痴”,乍暖还寒二月天,他们千里赴梅林,从蓓蕾初成到花开花落,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从访梅、观梅、忆梅、惜梅,到恋梅、悟梅、梦梅、寄梅,达到“我是梅花花是我”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同时,学画也要经历一个“师古人”的阶段,在潜心临摹历代名家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技法,提升立意,积累经验,启发文思。“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只有“神具心胸”,方可“生自指腕”。
古人云“牡丹得其富贵,海棠得其妖娆,梅得其清,杏得其闹
”,所谓梅得其清,实际上就是将“清气”作为理解梅之气质的一种概括。宋代杨补之开创了墨线圈花的画梅新体,疏枝苍劲,清气袭人,以后历代画家多有沿袭,意在表现梅之清韵。“冰其雪掠难损质,素心玉面水晶盘”,将梅花之清气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其香也清,其清也真,朴实其本,铁骨其魂,这实际上是基于画家本人理想与情操的一种特殊感受,不但要画出现实中梅花的物象特征,而且要表达出理想中梅花的精神本质,借梅之景抒已之情。
众所周知,梅是先花而后叶,因此,在梅花开放的时节,并无绿叶相衬,这倒愈发显得清闲。尤其是夜闲云静,月下水边,雪中这些环境的营造,则更显得玉洁冰清,心旷神怡。宋代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咏唱,就因为它道出了梅花的清新韵致,并把这种美典型化、理想化。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更将梅花那卓然不群的气质引入了千百年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诚然,梅得其清也寓含着旧文人的清高与孤傲,无奈但不入俗流。从陆游的咏梅词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与他人生经历遭遇有关,是他当时的心灵写照。今天,我们理解梅花的精神气质,也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融入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气息。
纵观中国绘画史,就花鸟画而言,很少能有一种花木能充分地显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尊严,这种大我之境界,独梅有之。梅花,无论从内在气质还是外在表征上,都体现着硬骨头的精神。梅花的老干,形如苍龙盘屈,藓苔斑驳,一副铁骨铮铮之势,更可贵的还是她不畏雪欺霜辱,不惧风餐冰虐,俨然“挺立风雪吐芬芳”,“万花敢向雪中出”的倔强与斗志,这才是梅花真正之“骨气”所在。
从“骨气”“生气”“清气”几方面来理解梅花的精神气质,对我们的创作会有很多帮助,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整体。“骨气”里蕴积着“生气”和“清气”,“生气”里同样透露着“清气”和“骨气”,只是根据作者构思立意的不同,画面境界的不同,有所侧重而已。
作为一个画家,有一点是不可动摇的:将自己的情感和情思融入梅花这一载体,表达民族的精神,展现时代的风采。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信念。

Ⅳ 古代文人雅士为何对赏梅花独有一番偏爱

梅,在中国文人雅士的观赏花木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与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举为“岁寒三友”。在古人咏唱的梅中,大略有三种:杨梅、腊梅和梅,但严格地讲,岁寒三友指的是梅。古人对梅的认识,在《诗经》里已有许多表现。汉代时,汉武帝的上林苑已栽植有多种梅树。宋代时,街市上卖梅花,以梅插瓶养梅已是十分普遍。李渔讲:“若以次序定尊卑,则梅当王于花”,“以梅冠群芳,料舆情必协”,是有道理的。南宋《群芳备祖》、明代《群芳谱》、清康熙钦定《广群芳谱》,均推梅花为群花之首,民国时期的南京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在1987年上海举办的全国性传统名花评选中,梅花亦名列榜首。可见,梅花不仅为古代文人雅士最爱,也受到了古今人们的一致追慕。

梅作为审美意象而大量出现在诗词歌赋里,始于六朝。萧纲的《梅花赋》将梅花早落比作女子青春短暂,韶华易逝,更多的六朝文人则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梅在三春花卉中独特品性的挚爱。在唐朝文人的笔下,梅花具备了更多更广的意向和精神内涵。诗人们述离别、念故乡、咏美人,无不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梅花之中。南宋时期,梅花成为“天下尤物”,文人咏梅风热炒,不少咏梅诗词亦成千古绝唱。在文人大量创作诗词作品的同时,从宋代起画梅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画科,杨无咎、赵孟坚、王冕、陈录、金农等画梅大家的佳作或墨色淡雅,或璀璨绚丽,气韵静逸,画绝古今。

Ⅳ 梅花的画法的内容简介

《梅花的画法》内容简介: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千百年来以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尤其是梅花,它先众木而开花,先天下而春,它傲霜斗雪,风骨高洁,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赞颂。宋代林和靖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他的咏梅绝唱。陆游的“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等诗篇,也表达了其对梅花的一往情深。古代文人画家则更以梅花的冰肌玉骨来表现自我。宋马麟、元王冕、明陈录、清金农都是画梅高手。在他们笔下,身姿苍古、寒香四溢的梅花,犹如冰清玉洁的美人、傲然铁骨的英雄。
梅花属蔷薇科,落叶乔木,有花瓣五片,多为白色、红色和粉红色,花具有清香。梅性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Ⅵ 被中国古代文人画家誉为四君子的是

“四君子”,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传统题材,也是古代画家对梅、兰、竹、菊四种花木的总称。

据有关资料载,自唐宋起,特别是元代,一些画家常以这些题材来描绘。起初,将这四种花木描绘在一起,称“四友图”。明万历年间,黄凤池把这四种题材辑成为一本画谱《梅兰竹菊四谱》,后来被人誉之为“四君”。从此,这个称谓便传开了。何谓“四君子”?梅花的高洁、兰花的幽香、竹子的挺拔、菊花的傲霜等自然属性,象征着人格高尚,学识渊博,举止文雅的品德。

石涛《竹菊图》

菊花在国画题材中出现较晚,也涌现出许多画菊名家。如清代画家石涛、吴昌硕、近代画家齐白石等。当代也有不少画家以菊花为题材,赞美菊花傲雪迎霜的品格。欣赏着精彩的菊花图,便会使我们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著名诗句。

总之,在国画中以梅、兰、竹、菊来象征人们的高贵品质,并将这些花木誉为“四君子”,是中国画独特的一种审美观和表现方法。

Ⅶ 陈录的介绍

陈录,字宪章,以字行,号如隐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作品有《万玉图》、《烟笼玉树图》、《梅花图》等。

Ⅷ 苏庚春的独具慧眼救国宝

谁也不能准确统计,也无法说出苏庚春于上世纪60年代初南下广东后,究竟为广东的博物馆、美术馆征集了多少书画藏品,为国家抢救了多少重要书画文物。但提起苏先生的名字,广东文博界无人不知。大凡广东博物馆、美术馆中有书画收藏者,都有过苏先生曾参与鉴定或征集书画的记录。据不完全统计,经苏庚春手鉴定、征集和抢救的书画文物有数万件,尤其是广东省博物馆——就笔者目力所及,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苏先生退休,在博物馆的书画账本、卡片、包首、布套,甚至木柜上,到处都能见到苏先生手迹,这些手迹包括一些鉴定意见、征集经过、题签等,字字珠玑,饱含了他对所鉴定、征集书画的所倾注的数十年的感情。这里特别要提的是,他为国家所抢救的两件国宝级书画——明陈录《推蓬春意图》和边景昭《雪梅双鹤图》。 1973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行。苏先生对出口的古旧字画进行例行鉴定。按照当时政策,一些工艺品公司可以将不能进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古旧书画出口,以此为国家换取外汇。这类书画,一般多为伪品,或即使是真品,大多水平不高,属等外品。但为了慎重起见,作为南大门的广州,每次大多由苏先生主持对这一批书画作最后把关,确信无误后才给予放行。在这一年,苏先生对天津送来的一件署款为“陈录”的《梅花图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多年经验,他断定,这件品相完好、画幅巨大(纵29厘米、横902.5厘米)、被当地文物鉴定部门定为仿品的《梅花图卷》极有可能是一条漏网的“大鱼”。于是,他以30元的价格为广东省博物馆买下来,带回馆里进一步研究。陈录是明早期著名画家,字宪章,号如隐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工诗擅画,梅、松、竹、兰见长,尤以墨梅的造诣最为精湛,与王谦齐名。他的传世作品不多。苏先生将此画与其他已有定论的陈录作品进一步比较,发现系真迹无疑。该画引首有徐世昌和周右的鉴定名章,时人程南云题写篆书“推蓬春意”,拖尾则有明清两代鉴藏家题跋,分别是明代刘昌钦、张泰和清代陈鸿寿、徐楙、卢昌祚、姚元之、杨殿邦、夏塽、林则徐等人,这些题跋也是真迹,更加印证了苏先生的判断。后来,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的专家们来鉴定后,也都认为是陈录精品,被定为一级文物。在80年代,文物出版社还专门为此画出版了单行本册页,流传甚广。 抢救《雪梅双鹤图》之事颇具传奇色彩。1982年,广州某书店从北方征集一批古旧书籍和字画,邀请苏先生鉴定。当苏先生对每件书画和古籍逐一鉴定完后,没有发现多少可圈可点的宝贝。在临走时,突然对包裹这批书画和古籍的一张颜色黯淡、发黄的旧绢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应该是一幅非常古老的旧绢。后来他将此绢带回博物馆,将绢上尘封的污迹小心翼翼地拭去,发现是一幅画有白鹤与梅花的古画,近而再摩娑,用放大镜审视,发现在画的右上角有一柱香题识:“待招边景昭写雪梅双鹤图”。苏先生一看,异常兴奋,因为画的风格与边景昭完全一致,又有边景昭自己的题识,当为边景昭真品无疑。苏先生以1500元的价格从书店为博物馆购得此画,并送往北京请古画装裱师修复,后来在题款下又发现了“边氏文进”和“移情动植”两方印,更进一步肯定了他的判断。80年代后期,启功、徐邦达、刘九庵、谢稚柳、杨仁恺等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专家巡回鉴定到广东省博物馆,看了《雪梅双鹤图》后,均允称精品,并将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据鉴定小组编辑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记载,边景昭传世的画作极为少见,仅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双鹤图》、《竹鹤双清图》(合作)、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杏竹春禽图》、《花竹聚禽图》和《秋塘鶺鸰图》和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作品,计6件。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此件作品,纵156厘米、横91厘米,堪称鸿篇巨制,乃其传世画迹中之珍品。此画所幸有赖苏先生彗眼识宝,不然可能将永无见天之日,或早已被人弃之纸篓。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如在北京琉璃厂的大甩卖中只花了3元钱便为广东省博物馆收购到明末清初广东著名水墨花鸟画家赵焞夫《花卉册页》……等等。在广东省博物馆,凡是经他征集的作品大多在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记录着独具慧眼的苏先生的传奇经历。 对于博物馆征集藏品,苏先生常常告诫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性。如一些美术史上的小名家,作品传世不多,但艺术水平精湛,这类作品也要适当征集,也许将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将成为填补美术史空白的重要佐证;当代一些艺术造诣高超的画家作品也要适当征集,这些作品若干年后就是重要的文物。在苏先生所处的“当代”,他便利用其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博物馆收藏了诸如傅抱石、谢稚柳、李可染、刘海粟、黎雄才、关山月等人佳作。事实上,当时并不被文博界所看好的当代名家作品已然成为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新宠。目前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此类作品极多,这是和苏先生的远见卓识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苏先生这种独到的鉴定实力与高瞻远瞩的眼界,使得僻居岭海一角的广东省博物馆能成为继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之后的中国书画收藏大馆,尤其明清以来的书画作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均可在省级博物馆中位居前列。

热点内容
七夕节我要 发布:2025-05-21 02:03:39 浏览:609
荷花几点才开 发布:2025-05-21 01:48:19 浏览:379
红玫瑰吉他 发布:2025-05-21 01:42:57 浏览:863
南通如皋花卉 发布:2025-05-21 01:32:07 浏览:65
南京浦口兰花车祸 发布:2025-05-21 01:32:06 浏览:898
核雕玉兰花 发布:2025-05-21 01:26:34 浏览:703
逾越一朵花的距离 发布:2025-05-21 01:23:11 浏览:697
男士七夕送什么 发布:2025-05-21 00:42:03 浏览:279
虚空樱花斩 发布:2025-05-21 00:38:54 浏览:305
雾中一朵花 发布:2025-05-21 00:37:48 浏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