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是谁写的
Ⅰ 茶花女作者是谁主要内容
小仲马(1825—1895),法国小说家、剧作家,是大仲马的私生子。私生子的身份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别人讥讽。成年后,痛感正是法国社会现实造成了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被侮辱和受伤的女人,决心从事写作,以改变社会道德。
《茶花女》是其成名作,他于1852年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更大成功。其后,小仲马又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由于他自己的身世,发表了许多以私生儿为主题的“问题剧”。除《茶花女》以外,他的代表作还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奥勃雷夫人的见解》、《异国的女性》、《德尼兹》等。
内容简介:
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笔下的一个浪漫的爱情悲剧。
玛格丽特是巴黎上流社会中的社交明星。她那非凡的美貌和超群的聪慧,使她成为富贵子弟的追逐对象。自从与阿尔芒结识后,阿尔芒的真挚与专一令玛格丽特深深感动,两个人倾心相爱。他们远离繁华闹市,在巴黎郊区过起了朴素无华的生活。
这时,阿尔芒的父亲为了家庭的声誉恳请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为成全阿尔芒家庭的幸福,玛格丽特离开了阿尔芒。不知内情的阿尔芒,一再给玛格丽特种种侮辱、难堪。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她对人生更加心灰意冷。当阿尔芒得知真情赶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因贫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Ⅱ 名著《茶花女》作者是谁
《茶花女》原著作者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小仲马。威尔第的这部歌剧就是根据原著小说写成的。
Ⅲ <<茶花女>>的作者是谁
《茶花女》原著作者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小仲马。歌剧茶花女就是根据原著小说写成的。其实歌剧名"la
traviata"意思是堕落女人,讲的是一个交际花的爱情悲剧故事。
Ⅳ 茶花女谁写的啊
小仲马
小仲马(1824-1895)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版个坚强的人》、《迪权安娜·德·利斯》、《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 。他是作家大仲马生子同一个女裁缝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痛苦的家境对小仲马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大多以探讨社会道德问题 为主题。1848年,小仲马发表了《茶花女》一举成名,1852年他又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了极大 成功,于是专门开始了戏剧创作。。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对他的儿子小仲马说的一句笑话。
Ⅳ <<茶花女>>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国家的人
1、《茶花女》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
2、作内者简介
亚历山大·仲马是法国著容名小说家大仲马任奥尔良公爵秘书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因与其父重名而被称为小仲马。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茶花女》,表达了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出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也曾写剧本:《半上流社 会》、《金钱问题》、《私生 子》、《放荡的父亲》、《欧勃雷夫人的见解》、《阿尔米斯先生》 和《福朗西雍》、《克洛德妻子》等。
3、作品简介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在法国文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Ⅵ 茶花女是谁写的是哪个国家的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写的。
望采纳。
Ⅶ 茶花女是谁写的
除雨果之外,在法国,大仲马的私生子小仲马(1824—1895),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性剧作家,他的著名剧作《茶花女》(1852),可以说是法国式的浪漫主义的延续。
《茶花女》写的是一位年轻绅士与一位名妓的恋爱悲剧。名妓玛格丽特身陷青楼,但却心地善良,她厌倦了纸醉金迷、荒唐无耻的卖身生活,因此,在遇到了对她怀有痴情的年轻人阿芒之后,她一心要跳出火坑,跟随他去过自由、幸福的生活。然而,阿芒的父亲却反对这门婚事,他找到玛格丽特,要她疏远自己的儿子。在他的恳求下,玛格丽特只好违心地离开阿芒,这使阿芒感到愤怒和痛苦。阿芒一怒之下,对玛格丽特大肆侮辱,发泄心中的不满。这使本来内心饱受创伤的玛格丽特,犹如雪上加霜,竟然一病不起。阿芒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怀着痛悔之情来到玛格丽特面前,可是,此时玛格丽特已经病入膏盲。奄奄一息。
《茶花女》在上演后,获得了很大成功。小仲马也因此而一举成名。据说,他曾兴奋地对父亲大仲马说,他自己的《茶花女》像父亲的好作品一样,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大仲马则幽默地说,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茶花女》也是较早进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20世纪初,林琴南曾意译了这个剧的故事情节,取名为《巴黎茶花女轶事》。1907年,中国的留日学生李舒同等,也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序幕。
Ⅷ 茶花女的作者是谁]
《茶花女》原著作者是法国的著名作家小仲马。威尔第的这部歌剧就是根据原著小说写成内的。其容实歌剧名"La traviata"意思是堕落女人,讲的是一个交际花的爱情悲剧故事。
主角维奥莉塔(Violetta)是著名交际花,在欧法里多(Alfredo)的追求下两人相爱。欧法里多的父亲知道后要维奥莉塔离开欧法里多,于是维奥莉塔离开欧法里多,欧法里多不理解,在一次宴会之中羞辱维奥莉塔,并伤人离开国家。后来欧法里多知道实情,于是回来找昔日情人。但是这时维奥莉塔已患病垂死。最后故事悲剧收场。
1853年3月茶花女首演。首演的主角是体重130公斤的Fanny Salvini-Donatelli,她本来不是威尔第的首选女主角,但最后都由这位身材与充满魅力的交际花不相称的女高音演维奥莉塔,演出极其失败。第二年威尔第再演却获得空前成功。
这部歌剧中的音乐有威尔第最吸引人的歌剧音乐。著名的部分有饮酒歌、咏叹调“我将永远自由”等。
茶花女在歌剧历史上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到现在仍常演不衰。它也是著名女高音必录的歌剧,到现在为止录音累计有几十种。
Ⅸ 《茶花女》是谁写的
相关资料:
1824年7月27,小仲马出生於巴黎。在他诞辰180年之际,我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这位颇有才华的法国作家。——
●小仲马(1824—1895):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个坚强的人》、《迪安娜·德·利斯》、《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对他的儿子小仲马说的一句笑话。小仲马也是一位声蜚世界的作家。他是他父亲同一个女裁缝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作的中心内容。 “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谈小仲马的创作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亲的肩头摘苹果
起初,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父亲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 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於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直到后来,这位编辑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时疑惑地问道:“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两点评价:历史的选择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
1875年2月21日,小仲马以二十二票的多数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成了“不朽”的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头衔在当时是最高荣誉。在这一点上小仲马比他父亲、比巴尔扎克都幸运得多。他们两位奋斗了一生,到底也没有迈过科学院的门槛。但是历史的选择却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现在大概不会有人以小仲马与大仲马比高低,更不要说比巴尔扎克了。雨果认为大仲马是位天才,小仲马只不过有才华而已。这个评语是对的,但不完整。
——更热衷於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
小仲马的名字同《茶花女》紧密地联在一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不论是小说还是剧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遗憾的是,小仲马没有在这一基础上扩大自己创作的路子,开阔自己的视野。相反却以《茶花女》为样本定了调子,热衷於写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只以道德观点写道德问题。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广度,愈到后期愈是如此。
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写了两部小说和十几部剧本。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写上流社会或半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茶花女》再现了他同玛丽·杜普列西的一段爱情。《珠光宝气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业》基本上是以他对李吉雅的追求为素材写成的。《私生子》则是写他自己的身世。
——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
他的作品的另一内容是批评生活道德的败坏。对於被欺骗和被遗弃的女性表示同情。这无疑也同他的身世有关。在大仲马同卡特琳娜的斗争中,小仲马一直站在母亲一边。他对母亲的不幸遭遇一直抱著深切的同情。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奥布雷夫人的观点》、《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剧本之中。
小仲马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在剧中出现了说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为女性生活的指导者。
总之,到后来小仲马创作题材狭窄,这种“真实的高度”仅限於婚姻、家庭、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道德问题。正如菲迪南·布吕奈缔埃指出的那样:“到了一定年龄,或者准确一些说,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许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再进行观察,只看著自己。他们结束了歌德说的《学习年代》,沉溺於幻想。……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飞不起来的。……这位舞台上的霸主在进入成熟期之后还知道什麼呢?只不过是文学界和上流社会。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恶和‘文雅’中的上流社会。这个小世界的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是别的,只是病态事件的罗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朴实的文学。” “只要付出真实的感情”——小仲马与茶花女
历史上流传的关於著名青楼女子的故事,好象各国都有,例如我国就有杭州的苏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国,那就要数茶花女了。
◆凝集著永恒爱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老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於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这本凝集著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此时,小仲马年仅24岁。
《茶花女》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於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著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飞越”。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小仲马的处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小仲马后来发表的无数优秀问题剧,今日爱好者都已寥寥无几,但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马一样的名声。《茶花女》也许在社会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马争得好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令这位作者在死后依旧名垂千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不久,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率先把一个混迹於上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裁,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潮起,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西方文学名著。1897年,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它介绍到我国,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的巨大反响,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还标志著我国话剧的开
Ⅹ 茶花女是谁的作品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 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的专代表作,他为了与同为作家属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Dumas, fils)。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
《茶花女》(La traviata)亦是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作曲的四幕歌剧。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於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剧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解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说,亦被改拍成电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蓝本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