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黄梅花山圣

黄梅花山圣

发布时间: 2025-09-04 15:08:38

梅花山的景区

梅花山虎园
中国虎园位于福建省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处,方圆220多平方公里的梅花山,境内绝大部分为原始森林,植被群系30多个,其中列入国家第一本《红皮书》保护的珍稀植物19种;森林动物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等 26种,1985年被列入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与地球上其他地方干燥炎热的回归荒漠带相比,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动植物资源基因库,被海内外专家赞誉为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为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虎种——华南虎,1998年9月,福建省龙岩市从苏州动物园引进二雄一雌3只华南虎进行野化豢养,率先在全国启动了梅花山华南虎保护工程。2002年一开春,该市又注入巨资在梅花山腹地的茶盘洞建立 7000亩的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园,再次从广西桂林熊虎山庄引进二雌一雄3只华南虎,以增加老虎种源,防止近亲繁殖。如今,在古木葱郁、峭崖嶙峋的梅花山虎园,久违的华南虎啸声和猕猴、梅花鹿等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欢叫声,让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和游人兴奋不已。
梅花山华南虎拯救工程分三期进行,总投资约1.2亿元,到2010年,梅花山虎园经过人工繁殖、半野化、野化豢养的华南虎数量将达到100只。届时,梅花山可望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梅花山华南虎自然保护区。
梅花山基本情况介绍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于1985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福建省龙岩市新罗、上杭、连城三县(区)交界地带,总面积22168.5公顷,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区,位于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俗称梅花山十八洞 。
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南缘,气候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是福建三大水系闽江、汀江、九龙江的发源地,被称为 八闽母亲山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独特,不仅形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的优越气候,有闽西天然空调之称,而且是闽西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荟萃许多珍贵的生物物种和新种,被中外生态学专家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野生动物避难所 、生物物种基因库 。尤其是经过中外专家调查论证,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在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我国特有的华南虎,仍在这里生存繁衍,被专家确认为是华南虎现存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 ,被称作是华南虎的故乡 、华南虎最理想的栖息地 。
由于梅花山地理位置相对隔离,历史上人为干扰破坏极少,因此森林大部呈原始状态,是福建为数不多的生态保护相对完整的区域,是闽西地区天然林最集中的地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享有较高声誉。199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同我国林业部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中国自然保护区优先领域研讨会上,梅花山因生态保护完整,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被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之一。1994年9月,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名录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先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以来,已接待前来考察的外国专家十余批,他们在考察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后,对梅花山的生态环境大加欣赏,称梅花山是自然保护的杰出典范和留与子孙后代的净土 。
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6°45′25″~116°57′33″,北纬25°15′14″~25°35′44″,地球上与之同纬度的其它地区,大都是荒漠地带,而梅花山层林迭翠、绿海无边。属于福建闽西南地区形成的一个独立完整的大断块的核心地带,犹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北回归线上,被专家、学者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 。
保护区是闽西玳瑁山的主体部分,地貌以中山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西部高,东部底,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山峰达70多座,最高石门山海拔1811米,相对高差达1436米,在大地构造上,属永梅坳陷带的一部分,历经多次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导致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断裂构造的发育,使地形切割破碎。沟谷纵横,起伏较大,河谷深切,形成较多的险峻和埠截壁。土壤大部分属砂质土,风化强烈,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
此外,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景观极为丰富,植物种类起源古老,中国特有种多,有全省最大面积的万亩大径级杉木林,梅花山青冈林、红豆杉林、柳杉林等,各木古树、珍惜植物遍布;自然景观奇特,拥有许多的地貌景观和水文奇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胜地。保护区内活立木总蓄积量约1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3.5%,绿化程度为97.6%。
生物资源基因库
梅花山的地理位置、森林生态、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是各种生物的保护伞、避难所,区内生物资源丰富奇特,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基因库,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理想基地。植物方面:梅花山保护区植物区系成份复杂,植被区系具有中亚热带南缘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组成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被,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竹混交林,竹林,亚热带山地灌丛,草丛等11个植被类型63个植物群系。区内植物种类仅维管束植物有184种734属162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区的有观光木、福建柏、钟萼木、伞花木等23种,珍稀植物60余种。动物方面: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属东洋界的中印亚界偏中北地带,具有向古北界的中亚过渡性,蕴藏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有陆栖野生动物362种,兽类6日20科66种,鸟类17目40科198种,爬行类3目10科40属69种,两栖类2目8科29种,还有鱼类5目14科51属65种,贝类4目15科27种及浮游动物9目32科170种,有昆虫20目150余科2000余种,大型真菌116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金猫、黑鹿、梅花鹿等42种珍稀动物和金斑啄凤蝶,詹彩臂金龟等珍稀昆虫。
华南虎的故乡
1990年,我国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闽、粤、湘、赣四省开展华南虎资源调查,在梅花山调查时取得重大突破,以确切的证据和事实证实华南虎仍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关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专家称梅花山是华南虎现存数量最多、活动最频繁的区域 。梅花山还被认为是华南虎最理想栖息地。
华南虎是我国特有虎种,是中华民族高尚、勇猛、威武的象征。但由于历史原因,华南虎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栖息空间逐步缩小,现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据统计,全国华南虎(野外华南虎和动物园笼养)总数不超过一百只,比之大熊猫更为稀少,更为珍贵。华南虎拯救工程是我国三大野生动物(大熊猫、朱鹮、华南虎)拯救工程之一。目前我国正把华南虎拯救工程摆上议事日程。有着优良革命传统和强烈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闽西革命老区率先启动这一工程,于1998年建成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筹建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园,为保护闽西典型的生态环境和世界最濒危物种作出贡献!
闽西的天然空调
梅花山是闽西地区良好的生态源。由于森林茂密,地表覆盖良好,成为闽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据测算,每年可涵蓄降水20933.3万方,每年释放氧气4.3万吨,集落粉尘50多万吨;减少地表侵蚀量500多万方。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把梅花山看成是闽西地区一巨型的空气净化器和新鲜空气制造厂。
梅花山由于山体高大及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因离海洋较近,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西北和东南有武夷山脉和博平岭作天然屏障,对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湿气候入侵起阻挡和截留作用,形成龙岩中心城市冬暖夏凉,气温、湿度较为稳定的特点。梅花山的存在不仅对龙岩中心城市气候调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山体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使处于梅花山东南侧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侧的黄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为整个闽西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方。
梅花山保护区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层次分明的垂直景观,种类丰富、区系复杂的动植物资源,具有很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理想基地,也是向广大干部群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的大课堂,更是促进闽西革命老区两个文明建设的保障,因此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地保护她、百倍地珍视她,为人类和子孙后代造福。
舒适的环境
梅花山别墅区附近的空气即使在7月份都还显的十分凉快,晚上开空调都没有比外面的温度还冷,到21点之后还起了雾,可谓是真正的避暑圣地。

㈡ 梅花的资料

1、外形

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

2、文化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3、食用价值

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千制,或熏制成乌梅入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

4、分布

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苏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数品种,某些品种已在华北引种成功。日本和朝鲜也有。

5、繁殖方式

繁殖嫁接是中国繁殖梅花常用的一种方法,嫁接苗生长发育快,开花早,能保持原种的优良特性。嫁接砧木可选用桃、山桃、杏、山杏及梅的实生苗,其中桃、山桃的种子最易得到,嫁接易成活,接后生长快捷,开花繁多,因而生产上较多应用。

㈢ 梅花山的江苏泗洪县梅花山

泗洪县梅花山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相传古时候的这个地方有个小村庄,住着十几户人家,靠打柴为生。村民虽然很穷,但都乐于助人,村东头住着一个青年,名叫石义,为人更是忠厚善良。一天傍晚,石义在从集上卖柴买米回来的路上,碰到村西头的老爷爷在门前挑野菜,连忙走过去问个明白,才知道他又把仅剩的一点粮食给了一个要饭的老婆婆。石义见他年纪大了光吃野菜不行,就把买来的二升米都给了老爷爷。老爷爷不要,石义只说家里还有。
石义回到家里,想起庄上许多人家已经断粮,再也睡不下,于是便到山上砍柴,谁知天黑走错了路,已经走过九十九条山涧,翻越九十九道山岭,也没走到砍柴的地方。忽然,他看见前面霞光万道,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百花园。石义只想砍柴,哪有心思观花,正想回走,忽听一阵脚步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站在前面。老婆婆说:“小伙子,这么好的花不看一看,不是要冷种花人的心吗?”石义说明原因后,老婆婆送了他一束梅花,让他拿到城里去卖凑着买米。
石义担柴进了泗州城,大家都争着来买花。不一刻,花和柴都卖完了,石义一下子买了一石米,还剩三吊钱。回到村里,石义把米分给了缺粮的人,并要把剩下的三吊钱还给老婆婆。晚上,他顺着昨天的路一直来到百花园,老婆婆见石义把钱送来,十分高兴,硬是要送他一棵梅花树。石义见老婆婆很诚恳,就接受了。
第二天,石义砍柴回家后,一开门就惊呆了,只见一位美丽的女子坐在床上。女子微笑着说:“石义,我母亲见你为人老实,就把我许配给你,你拿了订婚物,栽上了梅树,我还能不来吗?”石义看着亲手栽在门外的梅树,无言对答,于是他们成了夫妻。
从此以后,整个山坡都开满了梅花,变成了一座梅花山,庄上人都去摘花到泗州城里卖,并用卖花赚来的钱去买米、面、布匹、油盐等。小村庄的人再也不担心挨饿了,但谁也不知道,这座梅花山是石义老婆带来的。
神仙降下梅花山的消息传到南京城,明太祖朱洪武决定到泗州来看个究竟。当他带着刘伯温来到梅花山下放眼一看,满山遍野,光彩夺目,香气四溢,剩过御花园十倍,便决定把所有的梅花移到南京城里的御花园去。小村庄上的乡亲们哭红了眼睛,只有石义老婆不动声色地劝到:“圣上灭元立明,天使降下梅花,此乃圣恩所全;如果废了梅花山,让人民受苦,岂不违背万岁本意吗?”一句话问得朱洪武无言以对,刘伯温见他骑虎难下,忙上前奏道:“主公,这位娘子说得有理,物贵于缺而不贵于多,梅花山确是村民的命根子,望万岁施舍皇恩,只挖一棵。”朱洪武知道刘伯温是不会违背圣意的,就顺水推舟让其挑选一棵最好的。谁知刘伯温挑花甚是尖刻,高大的不要,矮小的不要,花朵累累的不要,绿叶成荫的不要,只要石义门前的那一棵。大家见保住了梅花山,一齐向朱洪武跪下,口呼万万岁;只有石义老婆叫苦,她抹着泪告诉石义说:“事到如今,我不得不告诉你,我是梅花仙子,母亲从西天开罢万仙会回来时路过你们村,见村民为人善良却过着苦日子,才命我下凡和你一起帮助他们,实指望你我夫妻能够长久,没想到刘伯温却知道了我的根本。我得走了,不然他将把我锁进深宫内院,永远不得出世。”说罢挥泪如雨,随手撕下一片衣襟,交给石义留作纪念,跟着一阵飞沙走石的大风离开了人间。风停了,山上的梅花不见了,朱洪武和刘伯温呆若木鸡。从此,梅花山变成了一片光秃,只是山顶上有一块平原,土地肥沃,每年总是一片好庄稼,据说那是梅花仙子的衣襟变成的。
后来,那座山上虽然没有梅花,但是人们心记着梅花仙子的恩德,还是将其称做梅花山。现在梅花山上有好多大砂礓,都是一块一块连在一起,活像一棵棵梅花的树枝,据说这也是为了纪念梅花仙子的。

㈣ 南京梅花山简介

地址:南京梅花山

公交:游2、游、20路明孝陵下。

门票:15元

开放时间:7:00-17:30

梅花山有有一扇,陵门又称文武坊门,是陵寝的第一道门。该门原为5门,正门3洞,侧门各一,俱毁。清同治年曾作修整,仅有一门洞通行。修复后坊门开辟5门,加顶覆瓦,修缮红墙,铺设月台。门顶所用的琉璃构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窑,重砌门券和填补墙面所用的均选用明代遗留的城砖。修复后的文武坊门整体高8.90,宽27.65米。整座建筑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正门东墙下至今还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牌,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的告示。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建筑,全以大条石建成,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0.96米,下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有拱门一,从此入口是圆形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 米,南北宽19.4米,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面原有重檐飞角,覆黄色琉璃,造型华丽,雄伟壮观。现仅存四壁砖墙。

四方城,即为明孝陵碑亭,是一座正方形建筑,四面各有一券门,原有重檐歇山式屋顶,现无存。碑亭内有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该碑通高8.78米,体积为南京地区之首。

大金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门朝南,有拱门三券,明代装有朱红漆大门,门楼顶覆盖黄色玻璃瓦,现在大门和屋顶早已无存。在明朝时这座大金门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般人不得擅自进入,违者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孝陵殿又称享殿,原建筑规模宏伟,惜毁于战火。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推断出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模与北京的长陵享殿相近。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建筑,全以大条石建成,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0.96米,下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有拱门一,从此入口是圆形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 米,南北宽19.4米,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面原有重檐飞角,覆黄色琉璃,造型华丽,雄伟壮观。现仅存四壁砖墙。
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为主,现存有碑亭、神道、碑殿、文武方门、明楼和宝城。附近建有万株梅园、博爱阁、暗香阁樱花园、以及新建成的红楼艺文苑、海底世界,还有名人墓葬:孙权墓遗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整个景区面积156.7万平方米,是春季览胜的佳地。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诏令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世称东陵。历经六百年沧桑,东陵早已湮没无闻。1999年文物部门对东陵实施全面的考古勘探,探明东陵陵寝所在和建筑格局。东陵位于孝陵东约60米处,两座陵寝之间地下埋藏着大片建筑基址,护陵御河从东陵以东流经孝陵宫前的五龙桥。东陵陵寝总体布局与孝陵相似,由陵园、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及地宫等建筑构成,享殿前门与享殿体量宏大,用材华美。陵寝围墙平面前尖后方,呈龟背形,格局特殊。

明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东西向,现名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24只。第二段南北向,分列石柱一对,武将和文臣各两对。石柱名望柱,高6.52米,六棱形,柱帽为圆形,雕云龙花纹。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朱元璋,字国瑞,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钟离乡(今凤阳县东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孤苦无依,进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1352年,朱元璋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去世后,他成了这支起义军的领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下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1368年朱元璋41岁时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改都城集庆为应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开始为自己筹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皇后马氏去世,朱元璋将其葬入正在营建中的陵墓,大约因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的缘故,这座明代第一陵被称为"孝陵"。

孝陵从洪武九年(1376)开始筹建,十二年拆迁宝公塔、蒋山孝,十五年葬入马皇后,十六年建成孝陵殿,三十一年葬入朱元璋,最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前后经历了38年之久。

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几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马坊至后部的方城,纵深达2.62公里,围绕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京城城垣长度的2/3,可见规模之庞大。

孝陵的平面布局,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自下马坊迄棂星门,是作为导引的神道设施;后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

下马坊是孝陵的起点,位于卫岗的东面,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造牌坊,额坊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字。由下马坊西北行约755米,是孝陵陵园的大门,叫大金门。大金门屋顶已毁,面阔26.6米,进深8米,尚存券门三洞。过大金门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俗名四方城。碑亭平面作正方形,边长26.8米,四面开券门。亭顶部已毁,内望通天。亭内有一块6.7米高的石碑,下承龟趺,这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全文长达2746字,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从碑亭西北行,过御河桥,便踏上孝陵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即为现在的石象路,长620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共24只。石兽尽处,折向正北,至一对高大的白石望柱前即是第二段神道,也叫翁仲路,长250米,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帝王陵墓的神道通常都成直线修造,而孝陵神道沿梅花山西侧呈"之"字形伸展,极为少见。据说建陵时有人曾欲铲平这座昔日叫孙陵岗的梅花山,筑条直道,但朱元璋看重葬于孙陵岗的孙权是条好汉,要孙权为他看大门,因此,记自己的神道绕了个弯,这当然只是一个不尽可信的传说而已。

神道尽头为棂星门,现仅存石柱础六个。由棂星门往东北行275米,便抵金水桥。自金水桥往北到方城宝顶,沿途的建筑物均按南北中轴线对称配置。

由金水桥北行200米,就到了明孝陵的正门,明代叫做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为五门,三大两小,黄瓦单檐,正中的大门仅供后代皇帝谒陵时通行。现仅剩一门,为清同治年间重修,门上有一方青石门额,阴刻"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红墙下和门内碑殿的东墙下,各立有"特别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刻保护孝陵的告示,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

过文武方门北行34米,原为孝陵殿殿前中门,即孝陵门,门已毁,现仅存宽40米,进深15米的须弥座台基。清代时在此建立了碑殿,殿中竖立五块高大的石碑,中间一块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南巡谒明孝陵时所题,意为明太祖的功业胜过了唐宗宋祖。"治隆唐宋"碑的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殿内靠后两边是两块卧碑,东边一块刻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出碑殿再北行,便至孝陵亭殿。孝陵殿是孝殿的主要建筑之一,原来规模宏大,建于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上,极其巍峨壮观,惜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兵火。现存孝陵殿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废墟上重修的三间堂屋,规模已很小。殿壁上有朱元璋纸本画像,大约是清末重建时挂上的。现在这里被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陈列面积约80平方米,展出约100张图片资料,分成四个部分,向观众介绍朱元璋的生平、孝陵的兴建与现状、南京的明代遗址和孝陵的保护规划等。

孝陵殿后即是方城,方城外部用大条石建成,高16米,宽75米,进深31米,下部为雕花的须弥座基,东西两侧有八字墙,墙面四角有纹饰精美的砖雕。方城中部是圆拱形的遂道,由54级石阶组成,人行其间,阴暗清冷,颇有神秘幽邃之感。

出遂道沿墙拾级而上,便达明楼。明楼建于方城之上,宽39.25米,进深18.40米,四周有过道,南面有拱门三洞,东、西、北各有拱门一洞,原有重檐黄瓦的楼顶已毁,仅存砖墙四壁。

方城的后面是宝城,又称宝顶,是一个直径约325-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周围绕以条石作基础的砖墙,正面石壁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宝城上树木参天,其下即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墓室,应建有和北京定陵类似的整套地宫建筑。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

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长期战争,使孝陵遭到严重破坏。同治三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奉命修复孝陵,估算需银20万两。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按原样修复,结果仅花740两银子局部维修了一下。我们今天所见的明孝陵,基本上保持了同治年间修理后的面貌。明孝陵的进一步整修和开发正在规划中。

南京明孝陵四方城内巨大的神功圣德碑

南京明孝陵神道两侧相对而立的石象

南京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寝,迄今已近700年历史。这座地位尊崇的陵园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据说是朱元璋自选的“寿宅之所”。

陵园当初北起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陵垣周长达22.5公里。当时陵垣封山锢水,内则遍植松柏,放养驯鹿达数千头。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

热点内容
桌花插花技巧 发布:2025-09-04 19:21:51 浏览:909
剑叶的花语 发布:2025-09-04 19:21:51 浏览:637
梅花易数会 发布:2025-09-04 19:09:15 浏览:707
泰兴花卉批发 发布:2025-09-04 19:01:36 浏览:951
荷花镇老街 发布:2025-09-04 18:52:31 浏览:161
3孔梅花管 发布:2025-09-04 18:50:55 浏览:223
情人节祝福动态图 发布:2025-09-04 18:44:14 浏览:776
梅花蝉翼纱 发布:2025-09-04 18:43:38 浏览:511
海宁的花卉 发布:2025-09-04 18:41:52 浏览:372
迎春花盆景的修剪方法 发布:2025-09-04 18:41:43 浏览: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