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善梅花
A. 袁枚书赠奇丽川的八十自寿诗
袁枚诗名早成,又善于经营随园,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还是在袁枚40岁左右的时候,相士胡文炳为他占了一卦,说他63岁生子,76岁寿终。后来袁枚果然是在63岁添子。欣喜之余,他禁不住暗自思忖,76岁当是自己的生死大限了。到了76岁这一年,袁枚的身体果然是大不如前,他深信自己是死期将至,第一反应竟是赶紧为自己做歌自挽。袁枚的自挽歌题目很长,叫《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体,不限韵》。歌云:“人生如客耳,有来必有去。其来既无端,其去亦无故。但其临去时,各有一条路……逝者如斯夫,水流花不住。但愿着翅飞,岂肯回头顾?……”
袁枚不光自己写自祭文、自挽诗,还广泛号召同仁好友给他写挽诗。朋友们不好意思为活着的人写挽歌,响应者寥寥。见状,袁枚又写了《见诸公挽章不至,口号四首催之》,对大家进行引导和鼓励。其中一首写道:“久住人间去已迟,行期将近自家知。老夫未肯空归去,处处敲门索挽诗”。他还说,“腊尽春归又见梅,三才万象总轮回。人人有死何须讳,都是当初死过来。”
在袁枚的一再索求下,赵翼、姚鼐、孙士毅、钱维乔、法式善、洪亮吉、钱大昕等30余人被迫写来挽诗。这些诗或调侃,或挽留,或赞美,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这年的除夕之夜,袁枚早早将家人召至身旁,一一话别后,便坐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可是天亮了,死神并没有降临,全家人为之欣喜。袁枚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边跳一边大叫:“我要把自己的名字改叫‘刘更生’,不,不,应该叫‘李延年’。”为了表示庆贺,袁枚又一口气写下了《除夕告存戏作七绝句》。
在给友人的信中,袁枚这样坦言他的生死态度:“人在天地间,不有生,何有死?若云死可悲,当知生已误。”不仅如此,他还说:“人之所以有死生者,命也;其所以命有长短者,气数也;其所以有气数者,虽问圣人,圣人亦不能知也,任其自然而已。”
正是因为拥有正视人生总有一死的泰然态度,袁枚才有兴致以自己的死作为“聊以自娱”的题材,不仅自己写自祭文、自挽诗而且邀请别人也写;正是因为练就了旷达的人生观,袁枚才能在关键时候看破生死大限,成为名传后世的82岁高龄的“一代文星兼寿星”。(以上文字来自网络)
释文:附呈八十自寿诗博公一笑。
自笑将开九秩筵,挽诗翻在寿诗先。
刚修稧事倾三雅(三月二日),再宴琼林欠四年。
潇洒一生无我相,逢迎到处有人缘。
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
白云深处白凫翁,尚记髫龄入泮宫。
贾谊登朝裁弱冠,赵元叉手谒三公。
金莲花烛家家羡,南国甘棠树树红。
一旦慈鸟思反哺,摇鞭不待管弦终。
买得青山号小仓,一邱一壑自平章。
梅花遶屋香成海,修竹排云绿过墙。
嵌壁玻璃添世界,张灯星斗落池塘。
上公误听园林好,来画庐鸿旧草堂(甲辰春,圣驾南巡和致斋公相遣人来画随园图)。
卅载承欢髩巳星,莱衣舞罢此身轻。
千重越岭看花去,两度天台采药行。
倭国都来购诗稿(高丽使臣李承熏洪大荣等),佳人相约拜先生(孙云凤、张玉珎诸人)。
九州不信吾还在,总说阳休古姓名。
甲乙丹黄万卷余,见孙珍重好家居。
但看手泽应思我,莫为科名始读书。
平子四愁能自遣,香山三㤗有谁如。
此翁事事安排定,生冢营成傍草庐。
欲为迟郎赋感婚,即将此日卜良辰。
蟠桃会上看新妇,玉镜台旁祝大椿。
白发妆成三女粲(陆金钟三姬俱老矣),好风吹满一家春。
画梁乳燕双飞处,添个堂前问字人(阿迟妇金宝能诗)。
一枕黄粱梦太长,凭人唤醒又何妨。
烟云起灭山还在,桃李荣枯松自苍。
不解枭庐呼彦道,爱藏金石学欧阳。
窦公他日河西召,拟献周官乐几章。
逢花逢月客谁招,硕果晨星逐渐凋。
怕过山阳听玉笛,嬾从酒店赎金貂(性不饮而好饮客)。
牡丹艳艳开三月,圣世看看历四朝。
倘把光阴抡指笑,占人多少可怜宵。
闺中妻老尚齐眉,冷暖常先侍者知。
同榜一人唯首相(阿广庭相公),及门五代见孙枝(谈羽仪郎中家)。
诗多幸赖辞官早,累少全亏得子迟。
更喜女媭还健在,白头闲坐说儿时(陆氏姊八十六岁)。
尚书小楷尚登楼,滴露研朱事未休。
清福已经消半世,虚名遑敢望千秋。
贫能行乐仙应妬,老不逃禅佛亦愁。
但过杖朝无处杖,思量只好上天游。
袁枚的墨迹传世之作稀少,此作附有文物商店标号 “文-3376”的旧藏,后曾为陈半丁、宋小濂旧藏,并附有章士钊、叶恭绰题跋,由此可见此帧作品的弥足珍贵。
说明:1.陈半丁(1877-1970),初名年,字静山,号半丁。浙江绍兴人。擅花卉、人物、山水、走兽。写意得任伯年、吴昌硕亲授。曾任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
2.宋小濂(1864-1926),字铁梅,又字友梅,吉林永吉人。官至黑龙江巡抚,辛亥革命后改任都督,参政院参政。
章士钊题:袁公晚年真实笔墨,都盖有“存斋的笔”四字印章。此册却无有,或者疑之。吾以为不必疑,诗好字佳,固此公衰年奇迹也。半丁兄宝之。乙未秋,章士钊题。钤印:章士钊印、行严。
说明: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一作行岩,别号孤桐,湖南善化人。工书法。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全国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叶恭绰题:袁随园在乾嘉之际声誉过高,其后诋之者又太甚,实则其文学在清代自有其地位,不必故为毁誉也。其诗之佳处,在情文相生,宛转如话。近年陈叔伊、樊樊山、赵尧生皆颇学之,然真挚处尚不能及。又其人本非忘世者,以生际乾隆,深知政局情势,故一遁而为充隐,其集中赞司马相如,殆即以之自况,其周旋当道亦非得已。曩曾有人责及其不应与奇丰额、惠龄诸贪吏往来,殆未察其一门以自全自晦之道。在专制统治之下,文士欲坚其操行,殆非易事,可为同情太息也。半丁仁兄春日出示此册,因连犿书此。一九五四年一月遐翁叶恭绰。钤印:遐盦。
说明:叶恭绰(1889-1968),字裕甫,号遐庵,广东番禺人。工书法,擅竹石,精鉴赏。清末京师大学堂毕业,1923年任广东政府财政部长,1931年任铁道部长。建国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
B. 唐诗三百首最经典
1、明天使节即刻启程,思妇忙于夜制棉衣。冬夜寒凉,缝针之时寒意透骨,剪刀一触冰凉更甚。
2、靠近故乡,心情却更形怯懦,不敢询问归途的旅人。 ——宋之问《渡汉江》
3、未经严寒刺骨之苦,哪得梅花香气袭人。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4、生时愿为英杰,死后愿为鬼雄。 ——宋·李清照《绝句》
5、极爱读书。孙洙身处贫瘠,然而恶劣环境并未浇灭他对知识的渴求。冬日里,陋室难挡寒风,衣衫单薄难以保暖。于是,他读书时常握木块于掌,借五行中木生火之意,以期温暖。木块是否真能生热姑且不论,但其内心的浩然正气,确实为他的读书生活带来了莫大的慰藉。为官之时,公事之余,他依旧潜心书卷,不曾改变书生的本色。(唐诗三百首最经典)
6、这首诗的写作技巧中,首尾呼应是一大亮点。开篇的“独看”与结尾的“双照”形成对比,预示着从忧到喜的美好结局,也寄寓了人类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
7、幸福何尝不是如此?在寒冷冬日,妻子为你添衣,孩子为你奉上热茶……这些都是严寒中最真挚的关怀。
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
9、“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10、“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11、其中流传千古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肃武亲王墓前古松歌是谁的作品
作者:法式善
诗名:肃武亲王墓前古松歌
朝代:清
全文:
岂有吹箫不用竹,碣语分明我王属。
一百三十六营贼,争向将军马头哭。
功成身殁何忧劳,毅魄上烛星辰高。
独有坟旁老松树,郁勃时藉风悲号。
枝干周围六十丈,礌砢未肯扶摇上。
俨然广厦万间庇,岂藉飞涛半空响。
松山战罢搜松材,此树曾盟带砺来。
盘拿直学虬龙走,灵爽将疑幢盖开。
中间却有凌云势,兀傲不受鬼神制。
百尺以上若楼耸,五步之内已绿闭。
偃蹇略比梅花枝,人世炎凉总不知。
偶遭风雪皮肉坏,苍髯翠鬣仍支离。
我来趋拜墓门侧,一缕天光入松色。
斜阳闪闪隐残红,白发萧萧变深黑。
韦毕不作谁能图,王维之诗今有无。
惟余丞相祠堂柏,万古峥嵘两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