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Ⅰ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的简介
主演:伊凡.德斯尼 娜单莉.葛兰
上映:2007-1-26
片长:100分钟
Ⅱ 下面哪一部电影是安东尼奥尼的作品
主要作品
编辑
(2004)爱神
(2004)安东尼奥尼的凝视
(1995)云上的日子
(1982)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
(1981)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1975)职业:记者
(1972)中国
(1970)扎布里斯基角
(1966)放大
(1964)红色沙漠
(1962)蚀
(1961)夜
(1960)奇遇
(1957)喊叫
(1955)女朋友
(1953) 都市爱情
(1953)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1953) 失败者
(1950 爱情编年史
(1950) Funivia del faloria,La
(1947) 悲惨的追逐
(1943)波谷的人们
(1942) 一个航空员的归来
《波河上的人们》(Gente del Po),1943年
《Roma-Montevideo》,1948年
《Oltre l'oblio》,1948年
《Nettezza urbana》,1948年
《Superstizione》,1949年
《Sette canne,un vestito》,1949年
《Ragazze in bianco》,1949年
《Bomarzo》,1949年
《L'Amorosa menzogna》,1949年
《La Villa dei mostri》,1950年
《La Funivia del faloria》,1950年
《爱情编年史》(Cronaca di un amore,又译为《爱情纪录》、《爱情故事》、《爱的故事》、《爱情纪事录》或《某种爱的记录》),1950年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La Signora senza camelie),1953年
《失败者》(I Vinti),1953年
《城市里的爱情》(L'Amore in città,又译为《小巷之爱》)的其中一段〈自杀的真相〉(Tentato suicido),1953年
《女朋友》(Le Amiche),1955年
《公路之王》(Il Grido,又译为《喊叫》、《流浪者》、《呐喊》),1957年
《Nel segno di Roma》,1959年
《情事》(L'Avventura,又译为《奇遇》或是《迷情》),1960年
《夜》(La Notte),1961年
《蚀》(L'Eclisse,又译为《欲海含羞花》),1962年
《红色沙漠》(Il Deserto rosso),1964年
《I Tre volti》的其中一段〈Il provino〉,1965年
《放大》(Blowup,又译作《春光乍现》),1966年
《无限春光在险峰》(Zabriskie Point,又译作《沙丘》、《扎布里斯基角》或《死亡点》),1970年
《中国》(Chung Kuo - Cina),1972年
《过客》(Professione: reporter,又译作《职业:记者》、《旅客》),1975年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Il Mistero di Oberwald),1980年
《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1982年
《Kumbha Mela》,1989年
《12 registi per 12 città 》的其中一段〈Roma〉,1989年
《Noto,Mandorli,Vulcano,Stromboli,Carnevale》,1993年
《云上的日子》(Al di là delle nuvole,又译为《在云端上的情与欲》),1995年
《米开朗基罗的凝视》(Lo Sguardo di Michelangelo),2004年
《爱神》(Eros)的其中一段〈欲〉(Il filo pericoloso delle cose),2004年
Ⅲ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的介绍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不同于安东尼奥尼的其他电影,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安氏风格专,虽然已经属有了他以后电影的更个痕迹,但是其中异样格外的明显。 贫穷的女主人公卷入了上流社会,一个普通的店员变成了B级片明星,她被男人们的要求和建议所困扰,而最终无法支配自己的生活.....
Ⅳ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的幕后
不戴茶花的插花女是安东尼奥尼早期的作品,虽然没有安氏电影的所有的标签性的特性,但是也部分地张显出了安东尼奥尼的艺术主张。
首先,电影还是以个人的行为作为叙述的出发点,这是安东尼奥尼所有电影的特点。坚持从人的行为上展开剧情,演示生活本身的状态,并以此为据主张出导演对于生活的观察的角度,决不加入任何的主观感情的成分,并最终从电影中介是一种哲学上的观念,这是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的共性。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正是以初入影坛的女演员为主角,讲叙了她在波涛暗涌的电影圈中,个性受到压抑,迷失自我,痛苦挣扎的故事。拉雷丝由一个米兰的售货员,被电影子制片人发现,由于拍摄了《再见;夫人》受都观众的追捧,展开了一种生活的新纪元。但是不久在不能拒绝的情况下,被迫嫁给了提携自己的制片人。婚后的拉雷丝的演艺事业受到丈夫的无端干预,不但停止了正在拍摄的电影,而且完全离开了心爱的电影演员的事业。两个人经常争吵,在丈夫的干预下,出演了《圣女贞德》,结果电影很不成功,不但给生于日趋上升的拉雷丝带来了痛苦,而且将此片的制片人——拉雷丝的丈夫带近了经济上的窘状。赖雷丝再为丈夫解决了经济上的危机后,决定离开她,却又掉进了一个想要和女明星有艳遇的爱情片的陷阱了。经过种种的困苦之后,拉雷丝终于拍脱了别人的管制,思想日趋成熟,却由于演技的限制,只能徘徊在流俗的商业电影之中。
安东尼奥尼通过演员沉沉浮浮来讲叙故事,用意却更深刻。他告诉了人们一种生活的哲学,生活是一种限制性的社会活动,不关乎于人们的思想的成熟,也不关乎于人们的身份社会角色。
其二,电影的长镜头和摄影技巧。安东尼奥尼崇尚写实性的电影类型,其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成镜头的运用。电影的写实与否,最重要的就是将电影的情节以生活化的手法和摄影技巧拍摄。生活化的手法要求角色对白的生活化,电影光线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场景。
关乎于电影写实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长镜头的应用。要想电影是生活化的,就要以一种客观的手法来表现,不能够让观众觉察出导演的处理上的痕迹,在镜头上不能够打断观众的视觉连接,这就是写实电影经常应用长镜头的原因。长镜头一是能够表现较深的景深,符合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没有摄影机的机械摄制的限制性;二是能够连续的表现电影场景,使观众场景上有视觉的连贯性。
其三,安东尼奥尼式的叙事方法。安东尼奥尼用缓慢推进的方式来展开电影的情节。娓娓道来的电影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峰回路转,没有吊人心弦的正反对决。安东尼奥尼用平铺的方式来讲叙故事,完全是生活化的写实画,没有多余的人为的痕迹。
Ⅳ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的外文名称
Signora senza camelie, La
更来多源外文片名:
A Dama Sem Camélias.....Portugal
Camille Without Camelias.....(undefined)
Dama sin camelias, La.....Argentina
Dame ohne Kamelien, Die.....West Germany
Dame sans camélia, La.....France
Nainen vailla sielua.....Finland
The Lady Without Camelias.....USA
Ⅵ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的特点
其一,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对白一般是言简意赅,有时候是大段的电影空白,没版有对权白和音乐,但是《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中里是长篇的对白,意大利语言语速非常的快,而且声调较高。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讲究应用自然的声效,音乐一般是电影场景中的现场音乐,很少有画外的配乐,《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中有专门为电影编写的音乐,还有明显的声音特效。
其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关注人自身的思想变化,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去描写角色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电影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电影没有故事性。《不戴茶花的茶花女》没有关心一个心理的转变,而是表现了一个演员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磨砺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Ⅶ 电影《茶花女》茶花女为什么要带着茶花,二十五天为白色,五天为红色
每逢首场演出,玛格丽特必定光临。每天晚上,她都在剧场里或舞会上度过。只要有新剧本上演,准可以在剧场里看到她。她随身总带着三件东西:一副望远镜、一袋蜜饯和一束茶花,而且总是放在底层包厢的前栏上。
一个月里有二十五天玛格丽特带的茶花是白的,而另外五天她带的茶花却是红的,谁也摸不透茶花颜色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而我也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在她常去的那几个剧院里,那些老观众和她的朋友们都像我一样注意到了这一现象。
除了茶花以外,从来没有人看见过她还带过别的花。因此,在她常去买花的巴尔戎夫人的花店里,有人替她取了一个外号,称她为茶花女,这个外号后来就这样给叫开了。
茶花女一月中有25天拿白茶花,5天拿红茶花。红茶花有丰满的枝干,四季常青的叶子,艳丽的花朵,是她美丽外貌与富丽奢华生活的最好象征。而她的内心更倾心于白茶花,崇尚它的纯洁。白茶花则是她圣洁灵魂的象征。
至于颜色问题,想来作者也是有意这样写的。红色象征生,白色象征死。个人以为她是交际花,给人包养的,一个星期只有属于自己的一天,可以想象她在那一天应该是戴红花的,所以她和阿芒达也总是只有这么短短一天左右的相会时间。
小仲马当时喜欢一个叫甫利赛丝的女人,但他的父亲大仲马不同意,因此便写<<茶花女〉〉来纪念这段感情。原文:“她带着茶花,每月二十五天是白色的,随后五天是红色的;而花色的这种变幻,始终无人接其中的奥妙,我也不能解释,仅仅指出这一现象”。
Ⅷ 有关《茶花女》
我正好有抄这本书.
书上是这样写的袭:茶花女得名,是因为她生性偏爱茶花,每逢外出,随身比带茶花其颜色时红时白.传说这茶花的颜色是她暗示客人的信号:红色表示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则以为欢迎来访.文学和现实里有着两个茶花女,存在着对茶花的这两种印象也就情理之中了.
Ⅸ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好看吗
本片风格与安东复尼奥尼後制期的作品大相径庭,缺少了“警觉
智慧
脆弱”的气质,略显稚嫩。不过有意思的是,片中女主角在电影圈中的痛苦挣扎正是安东尼那一刻的真实写照,依靠著寻求爱情寄托却不得慰藉的主题,也成就了後期安式电影的深沉绝望与孤独。
Ⅹ 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影片故事完整,也很少有插入性的非叙事镜头。 影片的女主人公Clara Manni是一个从售货员平步青云的演员,她没有什么演技,演的人物都非常平面,但是在初任丈夫的追捧下成为了大明星。她同时稀里糊涂地嫁给了这个男人,结果由于他的阻止,淡出影坛。她偶尔还会抗争一下,结果所有有情爱场面的电影都不被丈夫允许,只能演了一个可笑的“圣女贞德”。她终于因为对外交官男友的爱而决心离开丈夫,可惜那个她将要寄托终生的男人竟然是一个懦弱的胆小鬼。 当Clara对她的男演员朋友说:“你真没有看到他那张懦弱的脸。”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她的绝望。相信丈夫,失掉生活和自我;相信了情人,失掉了未来和希望。绝望之下,她只能够去演B级片。她向情人低头,向前夫妥协——虽然她已经被他们伤了心,对他们不再信任。剪短头发并没有给她带来一个新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绝望、新的死胡同。 Clara并不像是一个茶花女,她没有茶花女那样有幸福的爱情,有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那两个男人都是想要占有她——一个是想占有一个娇妻,另一个是要和一个女明星发生一场艳遇。Clara就像娜拉一样,从束缚自己的家庭走出来,却没有能够走出那个束缚的大环境。 如果她有演技,如果她肯奋斗,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呢?影片末尾,明显Clara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历程,还是拍摄B级片,开始做花瓶,可是,从她那哀伤的神情,故事绝对不是一个阳光的故事,也没有走向光明的前途。一个好莱坞式三角恋情节剧,最终是一个黯然神伤的结局。 安东尼奥尼的女主角们,从此再也没有信任感,没有安全感了。。。 我又想起了《日落大道》,过气明星的挽歌——看着昔日自己的荣耀和银幕上自己影子,长谈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