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画
Ⅰ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著名画家王传汤先生
文/汪云海
我和王传汤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2017年9月,当时我随宿州民俗研究中心的马庆洲主席,陪同几位书画大家去夹沟的镇头寺采风,给我印象最深的画家就是王传汤先生,尽管他已70多岁了,看起来就像不到60岁。他个头不高,身板硬朗,说话慢条斯理、温文尔雅,一点儿也看不出文人墨客特有的那种清高、那种自命不凡。通过和他攀谈,觉得他更像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非常谦虚、随和、平易近人。后来又在李海军先生的画室与他偶然邂逅,通过更进一步的了解,才发现王传汤先生不仅画风淳朴,画法广泛,而且颇具人脉,是一位德艺双馨、受人尊敬的书画艺术家。
王传汤,字易人,祖籍安徽涡阳。1945年出生,自幼酷爱美术绘画,每日闻鸡起舞,勤学苦练,奠定了其坚实的艺术功底。1962年风华正茂的王传汤先生在东北大兴安岭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1973年刚从哈尔滨进修归来、踌躇满志的王传汤先生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中学美术老师。1986年王传汤先生调回家乡芦岭矿中担任美术教师,实现了他回报桑梓的宿愿。为提高画技,更好地教书育人,从60年代初到90年初的30年间,王传汤先生多次赴哈尔滨师范学院和阜阳美院进修学习,并于1988年从全国美术函授大学毕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王传汤先生的艺术人生就是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艺术人生。都说十年磨一剑,王传汤先生的这把艺术之剑一磨就是30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尽管王传汤先生在书画界早已名声鹊起,但为人一向低调的他却不事张扬,始终默默无闻地作画、为人。王传汤现为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家协会会员、高级画师。他曾拜中央美院的徐湛老师为师,作品既专长于徐湛大师的雏鸡、麻雀等,又对梅花情有独钟,专攻梅花。并师从北京师范大学赵志坚老师。其梅花作品首次参加全国“太原杯”书画联展即获优秀奖,多次参加省、市、区书画联展屡获大奖,多篇绘画作品被有关部门收藏。
“人过七十古来稀”。今年73岁的王传汤先生正是安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是儿时的梦想与追求,时时激励着他,使他坚定了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尽管这是一条人生和艺术的苦旅,但一生挚爱绘画艺术的王传汤先生却乐此不疲。他不但擅长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衷于全景式的大幅巨制,其涉猎之广,画无定式,令很多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叹为观止。
王传汤先生长期从事书画美术的教育教学工作,直到1998年光荣退休,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无私地奉献着。他不仅把自己精湛的绘画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退休后又不顾自己年事渐高应邀到芦岭煤矿老年大学任教17年,直到三年前才回到宿州市埇桥区老年大学任教至今。
王传汤先生喜欢花鸟草藤,动物山水,他才思敏捷,绘画风格独特,作品既有古朴端庄,又不失大气典雅,具有超越常人的心灵感悟。在每幅作品的 画面上都表现出了生动、传神、骨气、飞动的线条美。妙笔生花之下,红、黄、蓝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从其绘画作品中就可以看出王传汤先生高雅、正直、谦虚的品格,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画品如人品,王传汤先生的作品无不彰显着先生本人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对真善美的渴望以及对绘画艺术千锤百炼般的顽强和坚韧。
“水不在深,有容乃大”。书画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王传汤先生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搞创作,始终不忘初心,不图虚名,持之以恒的历练自己,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修炼自己的气度,追求艺术的完美,始终将“艺术服务于大众”当作自己的座佑铭。
王传汤先生的山水画,也不是简单地画山,画水,画风景,它所要描述和表达的是一种气象,抒发的是一种作画者内心的境界和情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的集中体现。欣赏王传汤先生的山水画,仿佛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山水。他在绘画中十分巧妙地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思物,以物传情,笔墨精致微妙。王传汤先生认为画家必须贴近群众,热爱生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的脉博。只有将情感融合在自己的画中,作品才能打动人、感染人,才能被人理解、产生共鸣。正如王传汤先生笔下的梅花,树干苍劲有力,花朵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灿若朝霞,美不胜收。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在画家的人生履历上却是那样的漫长!王传汤先生正是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逐渐走出一条自悟自觉的绘画之路。他学得刻苦、执着、虔诚,他的恩师们也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聪明的王传汤先生更是心领神会,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募。他不但善于揣摩老师们传授的要点,而且研究每位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不断借鉴、扬弃。近年来王传汤先生进入了创作的鼎盛期,完成了一大批以梅花、葡萄、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画作,像《孤山林下三千树 耐得严寒是此枝》、《谁不说俺家乡好》、《吉祥如意》、《取之有道》、《江南人家》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从上述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王传汤先生运用粗放之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正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王传汤先生的艺术创作正孕育着一场震惊画坛的突变,我们期待着这场突变早日横空出世!
随着与王传汤先生的接触越来越多,心中便有了采访王传汤先生的冲动,其实采访王传汤先生的过程也是笔者接受教育的过程,王传汤先生的画里画外,似乎向人传递着一种来自艺术之外的人格魅力!是的,这就是梅花的品格、梅花的魅力!这就是著名画家王传汤先生给人的印象。
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书法字体字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书法楷体字帖如下:
(2)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画扩展阅读
梅花寓意
编辑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不仅是清雅俊逸的风度使古今诗人画家为它赞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中国历代文人志士爱梅、颂梅者极多。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应用极广。它象征着铁骨铮铮,不屈不挠,幸福吉祥。敢斗霜雪,疏放冷艳的梅花,在儒家正绕观念涂抹下,成为高洁守道的凛然君子,不畏严寒刚毅雄杰,惊顽起懦的勇猛斗士。
毛泽东《咏梅》一词更是把这种精神提高到一新的时代高度。满身清气,屹立于严寒里;坚贞不屈,傲视风雪;独立,奋进,不依附于他物,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节气之象征,无疑也是梅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梅也是幸福吉祥物。古人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绽开五瓣,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有梅开五福之说。
喜鹊在梅枝上欢悦鸣叫的图案,常被称为“喜报早春”,“喜报春光”,“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吉祥图案还有“竹梅双喜“,由竹梅和两双喜鹊纹图,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贺新禧。
梅花还吸引了古今无数的诗人画家,或咏梅言志,或借梅寄情,流传下来的诗画之多,远非其他花卉所能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梅花香自苦寒来
Ⅲ 当代画家画梅花谁最好
梅花被誉为花中“清客”,并把它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称为“国画四君子”。梅花以它傲霜斗雪、不畏严寒、凌寒独开的高洁禀性被中国传统文人所喜爱,成为文人墨客/画家争相歌颂的对象,对于说当代画家画梅花谁最好,我们可以先来追溯一下历史。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
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虽然画风各有不同,但梅花的那种冰肌玉骨、凌寒留香都是画家手中常描绘的景致。
关于当代画家画梅花谁最好的画家,易从花鸟字画推荐木清、李中华,刘海军,易天也这几位老师。其代表作如下:
1、李中华四尺横幅梅花作品《铁骨生春》
2、易天也老师写意画梅花牡丹《花鸟画四条屏》
3、木清六尺横幅花鸟画梅花喜鹊双侣《喜上眉梢》
4、刘海军三尺横幅花鸟画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Ⅳ 优秀梅花国画作品有哪些
1、木清《春满乾坤》
老干新枝,昂扬向上,豪放不羁,尽显梅花的劲峭冷香、丰韵傲骨。主干之分枝以中锋勾撇,挺拔坚韧。枝节之上的梅花竞相吐蕊开放,以枝多花繁为一大特色,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乱,疏密有绪,圈花点蕊,别出新意,显示了枝干劲俊、千花万蕊、天真烂漫、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
Ⅳ 有关于“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历史故事或名人的故事
1、米勒学画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
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2、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
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3、达芬奇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4、柳公权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
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儿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处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5、海伦·凯勒
她在出生的第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故事》、《石墙故事》。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