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歌剧作者
㈠ 《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的简介
小仲马
小仲马(1824-1895)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个坚强的人》、《迪安娜·德·利斯》、《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 。他是作家大仲马生子同一个女裁缝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痛苦的家境对小仲马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大多以探讨社会道德问题 为主题。1848年,小仲马发表了《茶花女》一举成 名,1852年他又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了极大 成功,于是专门开始了戏剧创作。。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对他的儿子小仲马说的一句笑话。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亲的肩头摘苹果
起初,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父亲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 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直到后来,这位编辑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时疑惑地问道:“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两点评价:历史的选择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
1875年2月21日,小仲马以二十二票的多数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成了“不朽”的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头衔在当时是最高荣誉。在这一点上小仲马比他父亲、比巴尔扎克都幸运得多。他们两位奋斗了一生,到底也没有迈过科学院的门槛。但是历史的选择却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现在大概不会有人以小仲马与大仲马比高低,更不要说比巴尔扎克了。雨果认为大仲马是位天才,小仲马只不过有才华而已。这个评语是对的,但不完整。
——更热衷于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
小仲马的名字同《茶花女》紧密地联在一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不论是小说还是剧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遗憾的是,小仲马没有在这一基础上扩大自己创作的路子,开阔自己的视野。相反却以《茶花女》为样本定了调子,热衷于写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只以道德观点写道德问题。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广度,愈到后期愈是如此。
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写了两部小说和十几部剧本。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写上流社会或半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茶花女》再现了他同玛丽·杜普列西的一段爱情。《珠光宝气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业》基本上是以他对李吉雅的追求为素材写成的。《私生子》则是写他自己的身世。
——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
他的作品的另一内容是批评生活道德的败坏。对于被欺骗和被遗弃的女性表示同情。这无疑也同他的身世有关。在大仲马同卡特琳娜的斗争中,小仲马一直站在母亲一边。他对母亲的不幸遭遇一直抱着深切的同情。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奥布雷夫人的观点》、《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剧本之中。
小仲马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在剧中出现了说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为女性生活的指导者。
总之,到后来小仲马创作题材狭窄,这种“真实的高度”仅限于婚姻、家庭、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道德问题。正如菲迪南·布吕奈缔埃指出的那样:“到了一定年龄,或者准确一些说,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许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再进行观察,只看着自己。他们结束了歌德说的《学习年代》,沉溺于幻想。……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飞不起来的。……这位舞台上的霸主在进入成熟期之后还知道什么呢?只不过是文学界和上流社会。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恶和‘文雅’中的上流社会。这个小世界的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是别的,只是病态事件的罗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朴实的文学。” “只要付出真实的感情”——小仲马与茶花女
历史上流传的关于著名青楼女子的故事,好象各国都有,例如我国就有杭州的苏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国,那就要数茶花女了。
◆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老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此时,小仲马年仅24岁。
《茶花女》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飞越”。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小仲马的处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小仲马后来发表的无数优秀问题剧,今日爱好者都已寥寥无几,但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马一样的名声。《茶花女》也许在社会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马争得好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令这位作者在死后依旧名垂千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不久,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率先把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裁,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潮起,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西方文学名著。1897年,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它介绍到我国,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的巨大反响,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还标志着我国话剧的开端
㈡ 有谁知道茶花女最后一幕的内容
三幕四场歌剧《茶花女》
威尔第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结尾愈加重情,愈加让女主人主公茶花女充满对新生的渴望。她临终之际,仍然难忘对亚芒的切切关怀。茶花女一身洁白,反复用心,曲情衷诉:我亲爱的亚芒呵 ,如果将来我死后,有一位温婉可爱的淑女,如果她韶华正茂,青春美好,而且她也愿意把她的芳心许给你,那么亚芒,请一定娶她为妻,切莫迟疑。这是我的一片真情实意,亚芒相信我,这也是我天国的福气。那个时候,请你给她我的一张肖像,然后告诉她,这是来自天使的礼物。这是我对你们的爱,是我的一份永恒的祝福 ……
歌剧的最后一幕,一身洁白的茶花女旋转在诺大舞台上,追光紧紧跟住她,她张满双臂,她赤脚高歌:天啊我重生了,我重生了。茶花女四周的医生,女佣,亚芒,亚芒老父,依次站成男次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一线,漂亮的音脉曲线环绕和聚拢着女高音茶花女。茶花女成为舞台中心的大写之人,成为呼唤大爱的核心。但是终于,茶花女长逝爱人怀抱。
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BeiAY7YQZN4/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word=%B8%E8%BE%E7%20%B2%E8%BB%A8%C5%AE&db=0&ty=0&pn=0&fbl=1024
㈢ 我想知道《茶花女》的一些有关问题
1.剧作者 歌剧由皮亚维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同名戏剧改写而成(该戏剧为作者本人据专自己的小属说改编)
2.曲作者 威尔第
3.曲名 快乐人生、饮酒歌、幸福的日子、啊,梦中的人儿、我年轻狂热的梦、神赐给我天使般纯洁可爱的女儿、告诉你女儿、你优美的家园、斗牛士合唱、再见,往日美丽的梦、离开巴黎等
4.成剧年代 1852年
5.首演情况 1853年3月6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的费尼切歌剧院
6.剧中主要人物 薇奥列塔、阿尔弗莱德、亚芒、弗洛拉、加斯东子爵、杜弗男爵、阿尼娜、格伦威尔医生、男仆、邮差、斗牛士、吉卜赛人等
㈣ 请问歌剧《茶花女》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分别是什么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创作背景:
《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小仲马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抄写员,后来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
《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小仲马身边的一个故事。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
1847年小仲马回归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
一年后,当小仲马24岁时,写下了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名妓玛丽·杜普莱西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和小仲马母亲卡特琳娜·拉贝被大仲马抛弃,同时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现象,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黑暗。
(4)茶花女歌剧作者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
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小说采用了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法。全书以作者“我”直接出面对玛格丽特的生平事迹进行采访着笔,以亚芒的自我回忆为中心内容,以玛格丽特临终的书信作结。这就把女主人公的辛酸经历充分展露在读者面前,很易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怜悯。
众人对玛格丽特遭遇的反应,也通过作者“我”表达了出来;这样就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抒情色彩。小说动用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从玛格丽特的不幸身死,对她的遗物进行拍卖,作者“我”抢购到一本带题词的书写起,从而引出题赠者亚芒对死者的动人回忆。
作者简介
小仲马,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大仲马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像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
㈤ 请问歌剧《茶花女》的作者和作品背景分别是什么
结论: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茶花女》,这部作品是他的代表作,深受社会影响。它以其亲身经历为背景,讲述了小仲马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之间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拜金现象和资本主义的黑暗面。
文章改写如下:
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以其亲身经历为灵感,创作了《茶花女》这部力作,它不仅是他的经典之作,更是对19世纪法国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映。
小说源于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的真实故事。玛丽出身贫寒,被迫沦落风尘,但她对小仲马的爱情纯真而深沉。然而,为了生计,她不得不维持与富人的关系,这导致了他们的决裂。小仲马的悲痛和反思,促使他在玛丽病逝后,将这段悲剧化作笔下文字,创作出《茶花女》。
《茶花女》不仅刻画了玛格丽特,即玛丽的形象,一个烟花女子的圣洁光辉,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对金钱的崇拜。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深度,通过倒叙和补叙的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玛格丽特的不幸和世态炎凉。
亚历山大·小仲马,作为大仲马的私生子,他的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不公有着深刻理解,他通过《茶花女》表达了对改变社会道德的渴望,其作品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