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山茶花杨慎阅读答案

山茶花杨慎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1-02-06 02:36:21

㈠ 关于《山茶花》杨慎

.“英”在本诗中就是花,《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一 句中的“英”指的是花版瓣。
全诗除第一权 句外,其他三句均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傲雪怒放的山茶花。
作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云南山茶花由衷的喜爱之情。

㈡ 杨慎的山茶花

他三句均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傲雪怒放的山茶花。

㈢ 《西江月》杨慎

明 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此句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青山依旧在”即象是对英雄伟业的映证,又象对其的否定,但这些都不必深究,“几度夕阳红”,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但“惯”字又表现出了莫名的孤独与沧凉。“一壶浊酒喜相逢”使这份孤独与沧凉有了一份安慰,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这首的词的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浊酒”显现出了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在这些高山隐士心中,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只不过是人们荼余饭后的谈资,何足道哉!该词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在感受沧凉悲壮的同时,又创造了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词中高远意境就在这宁静的气氛中反射出来。
---------------------------------------------------
杨慎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马鸿盛)

——————————————————————————————————
杨慎二、三事· 李恩普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由于秉性刚直,在仕途上很不得志。然而,生活的困顿并没有使他从此消沉下去。他仍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奋斗、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原籍是庐陵人,元末才迁居四川新都。后来,因被流放到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幼年时代
升庵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他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近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陈文烛《杨升庵太史年谱序》)。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明史》卷192),并称杨慎为“小友”。升庵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己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他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修撰。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
^^政治生涯
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个著名的色鬼,他不肯读书,不务朝政,专门寻花问柳,设置“豹房”,昼夜荒淫,还带着宦官,化装外出,到处奸污民间妇女。针对武宗荒淫暴行,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然在歌楼妓院里通宵酣饮,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靡烂生活。升庵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写下“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西江月》)的词句,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终因酒色过度而死,因无子嗣,由其堂弟朱厚熄继位,是为明世宗。授杨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升庵利用给皇帝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世宗。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世宗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升庵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世宗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朱厚熜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这样,升庵由于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杨慎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特别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事情是这样的:朱厚熄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世宗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争的议题。当时,张聪、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佑杬),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升庵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升庵“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世宗更加震怒,竟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升庵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杨慎在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肯向邪恶势力屈服。他路经湘西,想起了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贵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今桐梓县)的李白,感叹“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潜然”(《恩谴戌滇纪行》)。他不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为白族修史。每到一处,往往借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的唐婆镜花,就慨叹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征;唐婆镜花背日而开,应是诤臣的表现。诤臣往往受到诌媚佞臣的排挤和诬害,无耻小人又经常乔装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难辨,真假难分。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如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伉俪情笃
杨慎的政治生活虽然十分坎坷,但爱情生活却很幸福美满。他的夫人黄峨,字秀眉,四川遂宁(又称黄安)人,长诗词,尤擅长散曲。婚后他们夫妇感情非常融洽,在桂湖之滨过着诗情画意、相敬如宾的甜密生活。他俩经常在湖畔散步,榴阁赋诗,相互酬答。杨慎夫妇虽然情投意合,但并未陶醉于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婚后第二年,在黄峨的支持和劝促下,升庵就动身进京复官。
杨慎与黄峨的忠贞爱情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因为在他俩的生活旅途中,春光明媚的顺境是很短暂的,而更多的是漫长的急风暴雨的逆境。当杨慎因仗义执言,遣戍滇南时,黄峨对丈夫不仅毫无怨言,而且深表同情,曲意劝慰,殷勤照顾。黄峨不辞风霜之苦,千里跋涉,亲自护送升庵从北京到云南。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十五日这个天寒地冻的夜晚,黄峨陪伴着骨瘦如柴,身带枷锁的杨慎,行至江陵的驿站门前,他看到妻子风尘满面,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临别之际,升庵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戍云南·江陵别内》)。情辞凄楚,催人泪下。黄峨回到新都,看到桂湖景物依旧,物是人非,写了一首怀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一作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感情十分真挚。此后,黄峨曾越山涉水,到云南永昌探望杨慎,并在戍所住过两年多的光阴,嘉靖八年(1529)杨慎父亲去世,杨慎赶回新都治丧,夫妇才得短期会面。相见时难别亦难。临别时,黄峨写了《罗江怨》散曲,与升庵送别。曲云:“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鸟道几回折?雁声不到,马蹄又怯,恼人正是寒冬节。长空孤鸟灭,平芜远树接,倚楼人冷栏干热。(其三)”以冷与热的强烈对比,反映自己内心的一片深情,凄婉动人,遂成千古名句。
^^“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杨慎一生刻苦学习,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他不仅对经、史、诗、文、词曲、音韵、金石、书画无所不通,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如他任翰林时,正德皇帝朱厚照问钦天监及众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张口结舌,无以对答,独杨慎从容对曰:“柳星也”,并历举《周礼》、《史记》、《汉书》等文献资料加以说明。他预修《武宗实录》,事必直书,不为尊者讳。他在长期流放中,仍然“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史·杨慎传》)。在云南永昌边塞荒凉地区,尽管图书资料奇缺,升庵仍嗜书成癖,“书无所不览”,经常对人说:“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明史·何孟春传》)他认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阅”,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二是依靠“载籍”,从别的记载和书籍中取得。因此,他不仅刻苦读书,手不释卷;而且每到一处,就对当地风俗民情进行调查了解,努力学习当地民族语言,从亲身经历与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仅凭自己苦学、实践、记忆,在滇南时就写出了不少笔记、选本以及许多注释性书籍。如《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候记》、《南中志》、《滇载记》、《记古滇说》等书。据《升庵杨慎年谱》的记载,杨慎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种。所以,《升庵外集》序称:“国初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后人辑其重要著作编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乐府》。
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七月六日卒于戍所,时年七十二岁。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自勉。

㈣ 山茶花二三四句采用了衬托手法,有何作用

山茶花 杨慎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
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

用衬托的手法,映衬出山茶花傲雪盛开、冰清玉洁的美丽形象,表达作者
对云南山茶花由衷的喜爱之情。

㈤ 阅读明代学者杨慎的《临江仙》词,回答问题

1、三国演义的卷首语,作者是罗贯中。
2、比喻历史就像洪流一样滔滔向前。
作用:用江水东逝,营造一种时间感、历史感、宿命感,奠定整首词的基调。

㈥ 求名著阅读练习题的答案

你自己看着办
1.曹操
30.略

31.雄韬伟略,周瑜善用兵
赤胆忠心,赵云力救主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呆头楞脑,有人乱答题
自作聪明,蒋干蠢盗书
水性扬花,金莲喜偷情
铁齿铜牙.老纪斗和绅
32.《我和爷爷去抓鬼》 匿名 爷爷 启示:略
33.古人读书十二法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同上)
(法)九、“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例]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法)十、“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法)十一、“贵精”读书法。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法)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这焦循的读书经验。
[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㈦ 谁帮我翻译一下杨慎的诗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

绿叶红花在雪中争奇斗艳,花朵纷纷开放,黄蜂粉蝶却不曾到来

杨慎的专诗<<筇竹寺看山茶>>

绿叶属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海滨株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 。

绿叶红花在雪中争奇斗艳,花朵纷纷开放,黄蜂粉蝶却不曾到来,海边的各种花树也显得逊色了(海滨即是比较温暖的地方)枝条点缀映照着传说中的仙台也显得羞愧
(写出了山茶花迎风傲霜的岁寒精神,和雪中吐艳的自然景观。)
琼枝,古有三个解释,传说中的玉树枝,贤才,美女,取第一个意思,玉台也有三个意思,一是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二是汉代台名,三是镜台,这里也取第一个意思

㈧ 八年级 语文导报 第8期 名著阅读专项训练答案 急急急~~~

1.曹操
30.略

31.雄韬伟略,周瑜善用兵
赤胆忠心,赵云力救主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呆头楞脑,有人乱答题
自作聪明,蒋干蠢盗书
水性扬花,金莲喜偷情
铁齿铜牙.老纪斗和绅
32.《我和爷爷去抓鬼》 匿名 爷爷 启示:略
33.古人读书十二法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同上)
(法)九、“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例]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法)十、“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法)十一、“贵精”读书法。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法)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这焦循的读书经验。
[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

1.D
2.A
3.C
4.(1)圣人设置赎刑(用交纳财物的手段求减免刑罚),那是施用专于(处理)一般的小过错,使犯属错的百姓改过自新。
(2)到这时,这些人在杨慎被谪戍的路途上窥视(寻找机会),准备加害于杨慎,杨慎知道后谨慎地防备着他们,到临清这些人才散去。

㈩ 翻译“杨慎的诗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

绿叶红花在雪中争奇斗艳,花朵纷纷开放,黄蜂粉蝶却不曾到来,海边的各种花版树也显得逊色了,权枝条点缀映照着传说中的仙台也显得羞愧
(写出了山茶花迎风傲霜的岁寒精神,和雪中吐艳的自然景观。)

热点内容
艺花吧bigbang竹马 发布:2025-04-30 14:03:27 浏览:200
樱花上炸丸 发布:2025-04-30 14:02:17 浏览:837
樱花手指舞 发布:2025-04-30 13:58:41 浏览:867
莫奈荷花手绘 发布:2025-04-30 13:53:17 浏览:184
中国花卉的市场前景 发布:2025-04-30 13:39:36 浏览:736
泡出来很大一朵花 发布:2025-04-30 13:38:29 浏览:540
养茶花口诀 发布:2025-04-30 13:32:44 浏览:736
一朵梅花拼音 发布:2025-04-30 13:31:21 浏览:817
盆栽短视频 发布:2025-04-30 13:30:23 浏览:338
描写植物茶花 发布:2025-04-30 13:30:20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