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梅花
❶ 刘柏山的艺术简介
浓墨重彩画牡丹、梅花、禅拳人物等,追求真善美的内涵。作品在传统水墨基础回上吸收了西洋答画的明暗、块面、色彩、光影等技法,用中国画的笔墨、颜料、形式、构图画出油画的感觉,具有民族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作品充满阳刚霸悍之气,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生命力、感染力和凸出纸面的立体效果,形成了富丽典雅、浓艳秀美、中西共赏的独特艺术性。作品师承黄筌富贵体制,两宋院体浓艳细密画风,长期致力于国内国际间国画礼品馈赠创作,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真善美。
❷ 画画展示画什么好
你要说抄 具体是什么 这个什么包括 你的年龄 职业 专业, 画,什么画?水粉 油画 丙烯 铅绘?一个展示,例如,动物主题的,人物主题的,社会现象的展示?还是 内心抒发一下小情怀? 不用专业的画画展示,那就是行为艺术啦。。哈哈。。 说几个主题参考啊【夏日微风碧叶荷】 【七彩·陶俑】【民间剪纸】【异想天开】【我爱地球】
❸ 什么是工笔重彩画
.中国现代重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变革和发展下产生的一个新画种。始于70年代初,延续至今 ,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它重新高举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重彩的旗帜,力求重振汉唐雄风,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它充分利用了现代色彩、材质运用方面的特长,大胆把西方抽象、及构成与装饰美感引进绘画中来 ,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视觉美感,极大的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
中国现代重彩画的出现不仅在中国画坛形成了强有的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轰动了西方世界,广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称赞,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今天看来,中国现代重彩画兼容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它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与情趣和明快华丽的色彩,为中国绘画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空间。在当代中国画坛形成了一股以融合中西创新国画的潮流,并产生一批具有民族探索精神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重彩画大师及著名画家,如:林风眠、黄永玉、张光宇、丁韶光、蒋铁峰、周菱、刘秉江、胡永凯、张宏宾、张一民等。
放眼中国整个美术历史长河,中国现代重彩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于:
一、中国现代重彩画是对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中国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敦煌是世界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壁画绘制全部采用纯天然颜料,而它产生的色彩之绚丽斑斓及艺术水平之高,是世人注目的。古代杰出的民间画家采用了朴素的表现技法,同样用色彩的力度震撼了人们的灵魂,同时体现了与西方不同的东方文明及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情趣。特别是唐代,由于唐高宗推行佛教,并实行开放策,大量绘制绚斓多彩的壁画,使我国纯天然颜料的开发及以工笔重彩为重要表现的绘画形式在整个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如胡伟教授所说:“古典美术研究是为当代艺术表现服务的。” 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是中国现代重彩画研究的发展平台,并为其输送营养和能量。而中国现代重彩画研究的成果又反过来启发和引导对中国古典美术的研究和挖掘,并更加深入、更大宽度的拓展传统。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对中国现代重彩画和对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的研究都不应该是孤立的,如果孤立的研究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只会重复古人的办法与技法。中国现代重彩画首先明白要从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中继承哪些东西,对自身的艺术创造发展又将产生什麽样作用,对传统的继承与挖掘会有极强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中国现代重彩画恢复并发展了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民间美术的特有色彩表现力,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的色彩魅力在中国现代重彩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中国现代重彩画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材料技法与西方材料技法的合壁与发展中国现代重彩画是在壁画及民间美术长期受到冷遇、特别是壁画颜料失传的情况下,对当时现有绘画颜料进行探索的。运用中国传统高丽纸、水墨、毛笔及西方的水粉颜料、及现代的马克笔等现代材质、色彩进行创作的。水粉色弥补了当时中国画色彩没有不透明色、和有很强的覆盖能力,并重现了昔日中国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的色彩魅力和色彩表现力。现在的今天,又有了以中央美术学院蒋雪萍、胡伟教授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重彩画的岩彩派。
中国现代重彩画的岩彩派是从日本学习中国已经失传的矿物质颜料与技法,回国形成的中国现代重彩画的新流派,注重把材料与技法的认识和对传统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认识结合起来,贴近传统绘画的内奥,在宽阔的文化视野中关照隐藏在古代艺术经典深处的材料与技法;把对古代绘画现状的分析和对材料与技法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技法中找到贴切而不浮躁的形式语言。
所以说,中国现代重彩画派是在全面的研究和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为前提的,也是借鉴西方当代艺术为前提的。并形成了强有力的视觉美感与冲击力、创造性和独特的审美形象。
三、中国现代重彩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审美的合壁与发展中国现代重彩画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也为自己建立起了一座坐标,它可以指向过去与未来,融通东方与西方。在对我们的传统和国际文化艺术比较的同时,了解并发现人类文化艺术的很多共同点。中国现代重彩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抛弃为我独尊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独有的铁线描的基础上,大胆融入了西方的装饰色彩、色彩构成理论,并与敦煌壁画及传统工笔重彩、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形成了一个大的有机体系。这种宽容心,在学习阶段,不急于去否定什麽的态度,并且看到历史上发生过的艺术现象和形态都有其道理。宽容的国度会不断有新生事物的产生,即使你不喜欢,不去理睬就是了。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很少分个高低,你对我错。事实上,艺术不存在绝对的真理,真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也没有必要有意把东方与西方、把古典与现代分离开来。心态宽容、态度放宽,才能使艺术更加繁荣与发展,才会给艺术提供一个创造的最佳的环境与空间。
没有创造力的艺术行为是没有活力的,当然也不会有生命力,也不会打动人、去感染人。创造不是凭空的,需要有传统和其他艺术门类作为养料与基石。如果把一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比做一个转动的轮盘,那麽传统应该是它的轴心,这个轮盘不停的转动与轮回,每一圈转动又回到了原点与起点,不同的是,再次回到原点与起点时,已经不是原来的形式结构了。如果转动下去,会产生继续的变化。肯定的说,这个原点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民族审美意识的根源。中国现代重彩画没有仅仅站在那些已经形成的固有形态上看待历史的和国际的文化遗产,而是把历史的轮盘重新转动起来,在转动中保持与更生艺术的活力。
中国自古就有“大象无形”、“大乐无形”之说,这样一个理念说明,“容天下万物”包含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之中。这种抽象意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华民族思想的伟大亦在于此。它包眼了很多的内容,可以说博大精深,我们只能体会它的精神。五千年中国灿烂的文化积淀出来的精神财富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决不是仅仅靠课堂上的几节课就可以弄懂的,无论古典与当代、民族与国际、东方与西方,我们都应该广泛的接触与借鉴,知识多了,才不会少见多怪,才不会盲目否定与照搬照抄。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重彩画体验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又宽容的大胆借鉴西方的文化艺术,立足当代,所以会厚积薄发,并震惊世界。
中国现代重彩画从历史与客观角度看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充分认识到东方与西方造型观念之间早就存在的契合和相互影响,实现了与国粹主义不同方向上,架起一座新的桥梁。实现了与西方绘画、审美的合壁与发展。
四、中国现代重彩画拓展其表现领域,跳出了“唯笔墨”的羁绊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以丁韶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重彩画派(美国称云南画派)在世界上的成功,预示着中国现代重彩画实现了中国绘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的一席之地,它给长期以显扬民族性为前提、为核心的关于“民族性”与“国际性”问题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给了一个响亮的答案。印度佛教文化以及古代希腊、埃及、美索不达尼亚两河流域文化回合进入西域时候,在那片沙漠的绿洲里的文化融合,自然而然包含了“民族”与“国际”。同样,在当今世界,中国重彩画在国际上的成功,也是把中国传统材料技法与西方材料技法、文化及审美巧妙融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外来文化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及魄力。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借鉴外来文化艺术便失去“民族性”的问题。绘画本身既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民族性”应包含在“国际性”之中。
但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给中国画作品规定一个比较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笔墨“,如果谁违背了这个标准而介入其他材料与技法,便是”犯规“,并遭到否定,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这种程式化表现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始终贯穿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主线。于是,才会有各种描法和皴法。应该看到,它既是财富,也可能成为负担。传统技法应该是当代艺术表现的动力和资源,而不应成为阻碍艺术发展的条条框框,更不能成为僵化的公式与教条。中国现代重彩画正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
打破国界的概念,中国绘画本来就是在不断融合外来艺术的同时,自身得到发展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过去的“是不是中国画“的问题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它原有的定义。因此,多借鉴吸收国外一些能”为我所用“的材料、技法内容,中中国绘画的发展是十分有意的。
❹ 包头市的著名美术老师
阎汝勤,1942年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中国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荣誉理事、包头美协名誉主席、包头书画院副院长。创作颇丰,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著有《书法艺术》、《论画》等,并出版《阎汝勤画集》。
白铭(1926—2002),字旌堂。著名工笔花鸟画家。1949年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学院,生前为包头师专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内蒙古文史馆研究员。曾任内蒙古美协副主席、包头文联名誉主席工、包头书画院院长。曾被邀为人民大会堂作画。出版有《白铭国画集》、《白铭百梅画集》。
任德超,(1927—2005),别署恨石、三南恨石,生于河南,就学于河南信阳艺专。内蒙古文史馆馆员、包头书画院副院长。画作颇丰,广被国内外收藏。出版有《恨石国画作品集》。
兰尚濂,1930年生,1955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包头美协名誉主席、包头书画院副院长。作品多次在自治区美展中获奖。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可谓桃李满天下。曾举办《兰尚濂从教四十年师生美术作品展》。
许淇,1937年生于上海,学画于苏州美专。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内蒙古作协名誉副主席、内蒙古文史馆馆员、包头文联名誉主席,包头书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曾任包头文联主席。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发表于全国多家报刊并入编多部辞书。
潘志成,1946年生,天津人。196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后进修于天津美院山水画专业研究生班。中国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内蒙古文史馆馆员,包头市美协常务副主席。作品曾在“全国第八届美展”、“全国五自治区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中获奖。曾获自治区文艺创作“萨日纳”荣誉奖、包头市“文艺振兴一等奖”等。
杨发旺,1933年生。内蒙古美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级展览获奖,发表作品近百幅。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
杨旭,1964年生,内蒙古美协会员。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作品曾入选“1998年全军抗洪美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韩兴业,1934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画骆驼和葡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各级美展,并于《美术》等刊物发表。
刘在田,回族,1937年生。包头师专美术系教授。作品曾在国内外名大展览中获奖,8次举办个人画展,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获“全国百佳画家”等荣誉称号,出版有《全国实力派美术家——刘在田》。
范振河,1937年生,现任包头东河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作品曾在自治区展览中多次获奖。
虞舜友,1959年生,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在“第七届国际昭君杯画展”等展览中获奖。
红羽,本名李秀珍,女,1937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1955年毕业于呼和浩特市第一师范学校,一直从事教学工作。1992年退休后,得白铭教授工笔画之感悟,潜心于式笔花鸟画,作品数次参加市内外书画展。
崔福用,1938年生。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另有多幅作品获奖。出版有《崔福用画集》。
邬海鹰,1956年生。197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包头博物馆副馆长,内蒙古美协理事,包头美协副主席。作品曾多次参加市内外美展并在报刊上发表。
高仁宽,字苦石,1939年生,包头市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华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名人名作评审委员会”高级评审员、高级研究员、包头市美协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并获奖。有数幅作品赴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展出。另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著名收藏家、博物馆和画院收藏。艺术传略和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美术家选集》等60多部典集。出版有《高仁宽画集》。
雷国清,别署乐亭、老雷等。1939年生于河北。1964年毕业于内大中文系。内蒙古作协、美协会员,包头美协副主席。作品多次在国内各级展览中获奖,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家全集》等辞书。
李厚江,1947年生,河北沧县人。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首届全国建筑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等。共作品多次获奖。
李云茂,1939年生,山西省山阴县人,50年代开始学画,擅长画马。现任包头市青建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建龙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内蒙古美协会员。
李冰南,又名李登高。1940年生于天津市。现为包头青山书画院专业画家。作品曾在“当代书画家邀请展”等展览中获奖。有多篇艺术研究论文发表。曾举办个人画展。
乌力吉仓,蒙古族,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市民委主任、市人大委员等职。现任包头美协主席。
梁立东,1940年生于内蒙古扎兰屯市,1960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包头市文化局局长。退休后潜心书画与文学创作,出版多部文学作品集。
温六恩,1956年生,内蒙古凉城人。内蒙古美协理事,内蒙古书协会员、包头美协副主席。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发表。曾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温六恩画集》。
徐继先,1941年生,祖籍山西。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理事。作品曾入选“全国十届美展” 、“全国中国画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曾应邀为天安门城楼作画。
杨森茂,1942年生。196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任包头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理事、包头美协副主席。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曾被内蒙古电视台专题介绍。主编高校教材四本,数十篇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等刊物。出版有《中国美术家——杨森茂专集》、《艺品论稿》等。获包头市政府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
阎玉申,1944年生,内蒙古美协会员。擅画牡丹,作品曾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展览,并获奖。
张宝生,1955年生,包头美协会员。擅画梅花。作品曾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展览,并获奖。
刘增孝,1944年生,山西怀仁县人,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国美协会员。作品10多次入选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
吴秉才,1946年生。中国美协会员,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龙瑞工作室。作品20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并获奖。2002年在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
马长江,1945年生,河北香河人。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中国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理事。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建党60周年全国美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获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奖。
王宏才,1946年生,祖籍陕西神木县。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后进修于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现为包头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作品曾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中多次获奖。多篇论文发表于《美术》等刊物。出版有《王宏才画集》、《水墨人物画教程》。
孙吉珍,女,1948年生于山东青岛市,1975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美术造型系,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内蒙古美协副主席,包头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包头市文联《鹿鸣》杂志社副社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并多次获奖。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艺术壁挂”还获得国家专利。
康永义,满族,1947年生。任教于包头师院美术系。作品曾入选“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名师作品展”,并被收藏。
张逸仙,1942年出生,包头人,擅画花鸟画。
张育文,《包头日报》高级美编。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并有作品在《中国青年报》《文化报》等报刊发表。出版有《张育文画集》。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播放宣传。
毛伟,俄罗斯族,1950年生,黑龙江人。内蒙古一机二中高级教师。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渠玉盛,1965年生,199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后进修于北京画院。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有作品获奖。
翟占飞,号静心斋主,1948年生。内蒙古美协理事、包头美协副主席,国家二级美术师。作品曾获“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中国画大赛”一等奖,并多次在各级展览中获奖。两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曾多次在《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
马自强,1940年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中国美协会员、包头美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曾入选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等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40多次,近30次获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在《美术》等刊物发表。获中国文联“中国百杰画家”称号和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马沛成,号今是楼主,1949年生。中国书协会员、内蒙古美协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级书展、美展并获奖。
傅建东,1949年。现任包头美术馆副馆长。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级展览,并有作品获奖。
赵启龙,笔名九峰山人,1949年生于辽宁,祖籍山东蓬莱。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内蒙古美协理事,包头美协副主席。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三届、第四届“当代山水画展”等并多次获奖。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王健民,1955年生于河北。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后于中央工艺美院学习。现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外展览并多次获奖。获自治区美术创作“神马奖”二等奖。有作品被内蒙古美术馆收藏。
吴宝德,蒙古族,1955年生于长春市。197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现任教于包头师范学院。中国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多次展览并多次获奖。出版有《怎样画好水粉静物》《吴宝德水粉作品集》。
高玉琦,1961年生。198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内科大附中美术高级教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国内各级展览。
武日升,1953年生于包头,内蒙古美协会员、包头美协理事,作品曾多次参加自治区区内外各种画展。
要红宇,女,1956生。中国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包头美协理事。作品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
刘俊贤,1956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任包钢二中高级教师。中国美协会员。作品也曾入选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作品被多家出版社出版。
刘江,字子贤,号点苍斋主。1957年生于内蒙古达茂旗。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内蒙古美协会员、包头书协理事,现任包头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作品《高原流云》获“2004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国画《天光》获“内蒙古全区美术作品展”铜奖。
李旺平,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大专班。现供职于包头市第一热电厂。中国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内蒙古美术馆收藏。
赵玉林,笔名三友,1957年生于北京。包铁七中美术教师。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多次国内各类展览、比赛,并有作品获奖。国画《秋色》被中国邮政部发行为明信片。
张文智,笔名石然,1960年生。现为内蒙古美协、摄协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级展览并有作品获奖。
任丽萍,女,1958年生。1982年生。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包头师院副教授。包头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分区展及各省市级展览,并多次获奖。出版有《任丽萍中国画作品集》。
茹少军,蒙古族,1959年生。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后进修于中央美院。现为包头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作品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第一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金奖)等中国美协举办的多次展览并多次获奖。曾赴日本、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获自治区“美术创作神马奖”二等奖、包头市“文艺振兴奖”一等奖。
赵来根,1958年生,包头市农垦集团一队农工。包头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税收带来祖国美全国书画摄影展”等展览。
王铭海,1963生,包头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中国美协“西部辉煌提名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有作品获奖。
刘亮,1960年生。198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包头师院副教授、国画研究室主任。中国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理事。作品曾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
宫艳丽,女,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后研修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多年来钻研永乐宫壁画艺术与变体画创作,近年来专攻中国工笔人物画。
李新春,女,汉族,山东人。大专文化,北重四中美术教师。
原静霞,女,1987年毕业于乌盟师专。包钢十五中美术教师。课余从事国画、水彩画创作。有作品参展或发表。
韩泽明,1966年生。1991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包头师院副教授。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论文及作品在《美术》等刊物发表。曾获包头市“文艺振兴奖”。
苏杰明,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包头师院副教授。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中国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国内外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苗景昌,1966年生于河北。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内蒙古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现任包头师范学院油画教研室主任,作品曾连续入选全国第八届、九届、十届美展,并获九届美展铜奖,十届美展优秀奖,“第二届西部大地情”油画金奖,内蒙古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萨日纳奖”等多种奖项。
刘英杰,198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后进修于中央工艺美院。现任包头师范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在“全国第二界青年漆画大展” 等展览中获奖。
李长胜,1963年生。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后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高研班。作品曾在多家刊物发表,并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收藏。
王韶巍,1957年生,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包头市群众艺术馆美术摄影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等各级展览并获奖。
田守发,1963年生。毕业于首师大美术学院,后研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任包头文联《鹿鸣》杂志社美编。内蒙古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少儿艺委会包头工作站站长。作品曾入选“中国少儿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展”等,并有作品获奖。
洪威,1968年生。毕业于包头师院美术专业。现供职于青山区少年宫。内蒙古美协、包头书协会员,包头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
要红霞,女,1964年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包头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剪纸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在国内参展、获奖并应邀出国展出。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包头市“鹿城十杰青年”等奖项。出版有《怎样学剪纸》。
任承达,1964年生。1990年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现任包头师院副教授。内蒙古美协水彩艺委会理事。作品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获自治区美术创作“神马奖”、包头市“文艺振兴奖”。出版有《色彩教程》一书。
张汝超,女,现供职于包头博物馆。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级展览,并有作品获奖。
吉冬梅,女,1962年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为内蒙古美协会员,美术副研究馆员。作品《母与子》获“全国卫生美术、书法展”优秀奖。2002年获包头市第七届“文艺振兴奖”。
袁轶,1981年生。毕业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系,后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专攻水墨人物画。
赵君,作品曾参加中央美院油画进修班作品展、版画研修班作品展,并发表于《美术文献》《当代艺术》等刊物。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程非,1967年生。1991年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现为青山区文化馆副研究员。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白小君,女,1968年生于赤峰市。1990年毕业于包头师院美术系。中学一级教师。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等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许世辉,1968年生。2001年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中学一级教师。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刘柯,1968年生,河北唐山人。199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现供职于包头美术馆。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各级展览,并有作品获奖。
丁晓晖,1970年生于内蒙古托县。1991年毕业于包头师院美术系。现供职于包钢高级技校。内蒙古美协会员、内蒙古美协水彩、水粉画艺委会委员。作品曾入选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获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奖。
张志刚,1970年生。1992年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后毕业于首师大油画研修班。现任教于包头师院。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第八届、第十届“全国美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获包头市“文艺振兴奖”。出版有《张志刚油画作品集》。
王海燕,女,1972年生。1995年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后于中央美院版画系读研,现供职于包头市少年宫。作品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第三届全国版画展”等展览,并多次获奖。
敖高娃,女,蒙古族,1976年生于通辽市。1998年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现任教于内蒙古一机二中。包头美协会员。作品曾入选区内外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樊大为,1973年生。199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现供职于包头博物馆。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入选“首届中国油画大展”“中国写生展”等国内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白珂,1975年生。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现任教于包头师院。作品曾在“全国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等展览中获奖。获包头市“文艺振兴三等奖”。出版有《水墨人物画教程》。
郄山,1975年生,山西原平人。1998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现供职天包头美术馆。内蒙古美协会员,作品入选“内蒙古青年油画展”“建国55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各级展览,并有作品获奖。
曹雪飞,女,1977年生。1978年毕业于内师大美术系。作品曾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等各级展览,并多次获奖。
❺ 梅花用油画棒怎么画
梅花想用油画棒画的更好,必须要抓住它的具体形态以及细节性的特征,才能达到更理想的绘画效果。
❻ 烦请哪位高人帮我写两句带“春梅”的诗,用来赞美油画上粉色的梅花,谢谢各位了!
春风花气香 梅花抄次第芳
春风斗妍丽 梅花可人意
春风扑面春花香 梅花斓斑春渐芳
春秋鼎盛正清贵 梅花眷眷故人情
觉得这几句还不错 您选一句喜欢的吧
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呵呵O(∩_∩)O~
❼ 油画怎么画梅花
1,充分了解梅花的外形及结构,包括各个生长时期的特点。
2,如果是比较薄的版色彩,注权意细微的色彩变化。
3,也可以用比较厚的色彩堆起来,这样更有立体感。
4,也要注意枝干及背景的处理。
5,或者借鉴一下国画梅花的画法或构图,也许会有特别的效果。
❽ 都有哪些关于花的作品
关于花的作品:
1、《向日葵》
《向日葵》(法语: Tournesols;荷兰语:Zonnebloemen;英语:Sunflowers),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
并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
如果用梵高所创作的“以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为主题的油彩画”来定义的话,那么广泛认为一共有7幅作品。其中有6幅被保存下来。保存下来的6幅向日葵作品中,其中有三幅绘有15朵向日葵,两幅绘有12朵向日葵,一幅绘有3朵向日葵。
2、《雏菊与罂粟花》
梵高于保罗·嘉舍医生家中完成了这幅作品,而他在几星期后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雏菊与罂粟花》画面中流露出梵高这位创作天才的澎湃激情及真挚情感,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涯中巅峰之作,更是极少数梵高在生前售出的作品之一。
3、《张大千荷花图》
《张大千荷花图》是由中国著名山水画大师张大千所作。张大千爱荷,一生画荷无数,他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喻荷,盛赞其高洁。
每当花开时节,大千都要四处赏花、写生,在居住的庭园内,通常要开辟池塘,遍植荷花,即便在环境稍局促的摩耶精舍,他仍用几只大缸养满荷花。其代表作品有1935年创作、1976年创作以及作画年代不详的三幅荷花图。
4、《墨梅图》
在他的笔下,所画梅花如铁线圈成,虽不着色,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千朵万蕊、含笑盈枝的姿态。另外,王冕还创造了用胭脂画没骨梅花的方法。王冕多作长干大枝,讲求书法用笔,粗干顿挫有力,求其苍劲,细枝用笔轻快,富有嫩枝的弹性。
王冕作梅时非常着意于在繁密中留出疏空处,使梅花有“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空间布白,控制住梅花的总体大势,不让画面散漫一片,有桃李芬芳,而无清冷之气。王冕的“没骨”墨梅很有特色,以墨点直接写梅,趁湿在花瓣尖处点少许浓墨,顿增梅花姿色,是对五代徐熙“落墨花”的发展。
5、《四梅图》
《四梅图》是南宋扬无咎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梅图》共画有四枝梅花,分别表现其含苞待放、春梅初发、梅花盛开、纷谢凋零四个阶段,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梅花生长开放的全过程,画作具有淡雅、宁静、婉丽的特色。
❾ 艺术欣赏与艺术鉴赏
摘要:本文以论带评,试图描述中国山水画在走向当代化的过程中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精神的,也论及了中国山水画在当下语境中创新和发展的几种状态和特征。分析了传统型、新传统型、实验水墨在不同创作理论指导下,立足本土,秉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探索,同时也对所存在的某种导向上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关键词:传统型 新传统型 实验水墨
作为一种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的艺术创作,中国山水画的当代化还有许多个不确定性,因此,试图对这一正在不断演进着的艺术现象做出任何解释都可能带有某种片面倾向。但是,关注中国画的当代化走向,关注当下中国画该如何秉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应该说是极具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形势下,古老的华夏文明如何保存自身文化内核的传承,则就更有深究之必要。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化,已经成为一个严密的系统。李泽厚先生曾指出:“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不同处只在于如何达到此种境界,以及对达到此种境界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①不仅如此,阴阳五行、佛学等各流派都含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最高审美境界或者人生境界是经过道家的推动而形成的。为此,笔者曾进一步认为:“真正能成其为最高审美境界的,是以庄子哲学为主流的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庄子以反对异化和提倡绝对自由为己任 ,第一个把‘人化的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最早地较明确的提出了超功利的人生态度。这种美学思想,为后来的禅宗所大量吸收,对中国传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②而且理当肯定的是,“中国文化以儒化了的思想为其基本内容,又由道的精神建筑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型和艺术精神的基本框架。以后,道、佛、儒三者互补,使这一传统艺术精神得以成型和完善。”③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精神可以说渗透了包括绘画在内的各种中国艺术样式,从书法到绘画、雕刻、舞蹈、音乐等等无一不受其影响和滋养,传统绘画理论同样也得益于中国传统精神的陶冶。比如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论画六法”,又如古代关于“笔墨”的理论等不一而足。而意象、气韵、空灵和境界(意境)作为传统艺术精神的主要审美范畴又充分体现了道、佛、儒互补的这种中国所特有的东方艺术韵味。
纵观上个世纪末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格局,我们不难看到从80年代的伤痕绘画、乡土绘画、理性绘画、实验水墨,到转向90年代的达达主义、艳俗绘画、玩乐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的轨迹。与此同时,山水画艺术家也在前行的中国画现代化和当代化的道路上实践着一条前无古人的艰辛之路,摸索着中国当代绘画在不断变革中属于自己的艺术定位,并开创了新一轮百家争鸣的局面,成绩可谓喜人。然而各种争论亦从来没有停止过。“笔墨等于零”和“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依然是艺术家和学界长期争鸣的一大焦点。无须否认的是,争论将带来一种冲破束缚的动力——而这也可能是当前艺术创作中急需的理论资源。在文化的趋同性和多样性并行的当代审美中,艺术家自身的艺术立场将决定创作的走向。发扬传统艺术精神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对于文化传承,并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始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传统中国画发展到近代以后,面临着西方理论、西方的制作方法、作家作品和中国画如何现代化、当代化的双重压力,中国绘画的求新求变,始终在不断受到冲击又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步履蹒跚地摸索着。自20世纪初期始,中西合璧的艺术样式就已出现,比如吴冠中曾评价林风眠的作品:“是企图用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来消化西洋画的形式。”④实际上,近现代的一大批画家都在努力实践着这一创作道路,从高剑父、林风眠到傅抱石、李可染等人的创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沿用中国画的气韵生动来转化绘画内涵的探索是令人敬佩的。笔者把这种以传统山水画为基础,引进西方绘画的一些艺术审美规则,以其达到一种新的欣赏趣味的创作思路称作“油画意识”。这种创作导向被舒士俊先生称作为“新传统型”。其他一些国画创作者则以文人画,或新文人画的艺术精神立场留守在传统文化的阵地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依然是“传统型”画家信仰的准则。追求着由笔墨而达“气韵生动”之效果。他们摹写着魏晋的“气韵”,浸淫着隋唐的诗意,秉承着“宋人格法”,追随着元明清的足迹,在一片后现代的嘈杂丛林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而“实验水墨”的创作者们却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笔墨”与文化身份的观念束缚,大胆进行中西融合。他们以笔墨创新为己任,回应着中国艺术现代化的文化转型,满足着视像时代的“平面”欲望。尽管如此,在实践的道路上也出现了各种不良风气。有些艺术家穿着“创新”的外衣,拷贝着名家的风格,掉进了唯形式主义的泥淖,丧失了艺术家创作的独立性。有些画家更是以色、性为能事,过度渲染,附庸着消费主义的低级趣味,导致了性爱题材的“妖魔化”。在如此混乱的绘画格局中,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实验水墨”已经远离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不再坚守“本土意识”了呢?难道实验水墨真如某些评论家所言已经背弃了传统规范的审美理想,成为艺术世界的流浪者了?抑或是像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实验水墨”是唯一的出路?作为一种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过早的对这些做出结论都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带有破坏性的。当然,基于对艺术创作的尊重,鼓励带有实验性质的创新无疑是必要的,或许,这也是中国画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众所周知,“意象”最早是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出现的,后经历代文人的不断阐释、演化,才成为中国传统文论、诗论方面的重要审美范畴。《周易》中的“立象以尽意”是有史可考的最早出处,着重强调了“象”的哲学内涵,这是一种区别于西方理性的概念思维的典型的“象思维”。而刘勰则把“意象”真正带入到了艺术世界中,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明确了“象”为艺术形象,“意”为作品的内蕴。司空图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将含蓄、神似也纳入到“意象”的概念中来。同时“意象”也为中国传统画论提供了审美的和思维方面的基础,对中国书画中的“笔墨”论可谓影响深远。张彦远就说“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写》),对墨色的浓淡层次的表现力大加赞赏。又如“画之当以意写,不在形似耳”(汤篨《画鉴·画论》)突出了“神似”而非“形似”,乃写 意求神之论。由此可观中国画不以重彩浓描著称,也不满足于简单的形似,“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绘画的精神观照从本质上疏离了绘画本体的思索而确立了绘画作为形式对精神状态的意象把握。”⑤这种对意象的领悟和把握,到了新时期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创作上的新的突破,例如当代“南线”画风的领衔人物董欣宾先生的“线画”风格可谓开启新风。1985年,刘海粟评论其画作“能致力于化古为新,所作运线遒挺,有北碑风采;浓墨透光,淡墨生泽,情韵脱俗。”他突破传统既定程式的影响,试图将内心的情感与笔墨融汇释放,大斧劈皴,以简胜繁,于狂放中表现出至高的精神追求,企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夕阳暮归》,浓墨渲染,意境深远。《塑月客居图》则酣畅淋漓,颇具古人之遗风,大写泼墨的运用道出了画家悲天悯人的道家无为情怀。而他的娟秀小品则构造精妙,运用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以清爽、简捷、明快取胜,给人笔墨流畅、富有情思的审美感受。《归舟图》中的宁静、恬淡。《梅花芳从暗处洒》中的点线互映,笔墨恣肆,散发出生命灵动的气息。无形中综合了文人画、院体画、民间画及西方绘画艺术的技巧。而董欣宾的学者角色则更促成了他继承中国艺术精神的历史使命,他曾说:“言其枯则其文明枯,见其荣则百术荣,这不仅是一个判别,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不言辞谢的责任。”⑥
另一位师承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贾又福,则创立“墨黑话语”即“计黑为白”的创作技法,与前人的“计白为黑”原则不同的是,他以结构的极简主义和积墨法,凸显“墨黑”的审美意象,再造了传统山水的博大气势。将深邃、荒凉之气象演绎为空灵、雄壮之美,在线条的简约流动,流畅自如的浓墨渲染中,追求超越时空,“中得心源”之境。《大音希声》中的天地几欲相接,顽山巨石,云卷气动,似混沌之时,又似天地开合之际,予观者在欣赏在多维的时空中感悟造化之微妙和不可穷尽。正如画家所言:“空而灵者如通神灵,空非顽空,无乃通有,以空通神,以无用有。空与色,无与有,相互为用因无用有,因有用无,‘一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有无相生即极易明了。”⑦
与“意象”不同,“空灵”这一概念表达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一种欣赏心理。“空灵”的审美效果源自于对宗教的感悟。佛教教义的深邃意远,首先给于空诸一切的世界以一种神秘而又充满了生命灵气的美,禅宗之大智在实与虚之间贯穿,超越了有与无的边界。“空”导源于佛教“四大皆空”,是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氛围。“灵”则展现了生命灵气的自由状态。“空灵”概念渗入到中国艺术中,就表现为在虚静、纯净、旷远的氛围中不断传递出生命灵气的艺术境界。绘画中的“空灵”意味,是在画中景物空间布局与欣赏者的精神世界的互动中体现的,讲究“计白为黑”的笔墨意蕴和“线”的飘逸。在《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山有三远”的创作法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因此,“三远”的创作法则为“空灵”预设了物理空间——文本与受众之间整体直观的物化形态,在画面中体现的是一片留白,一缕云烟,一条小溪,一道山脊,一挂飞瀑、一涌清泉等具体可感的实物载体,在赏者的眼里,则能从静态的画面中体悟到永不停息的生命脉动,风卷云残,幽深淡远。亭桥楼榭都融汇于简约的灵动之中,观者在欣赏通过这些含义丰富,意味深长的物化形态,产生某种由实而虚,由虚而实的空灵化了的追求,继而获得对作品的整体观照。在这中间,“线”意识则贯穿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始末。讲求“骨法用笔”的审美准则又不断召唤着线的律动。古人总结的“十八描”、“十八皴”等创作方法,充分挖掘了线在中国画中的魅力。通过线的疏密、粗细、长短、纵横、聚散、虚实、方圆等组合关系,形成了多样化的节奏和韵律,产生出不同的美感。而线的操作过程又要求以轻重、疾缓、巧拙、滑涩、干湿、老嫩、藏露、起止、顺逆、刚柔等不同笔法,产生线之美感,赋予线以有情、有境的艺术韵味,展现“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意识。”⑧观者在欣赏这些“可见”的显线时,自己体会到线条由拟象到抽象,由形式到意蕴的艺术趣味,此即所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因此,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在生命灵气的线式运动中不再拘泥于以实示实,而在于由虚而实,虚实相生,使生气自然而然地力透纸背,艺术家自然也心持无碍,以实就虚,容纳万境,在高深旷远之中,展现生命灵气的自由流动。例如在贾又福的《深谷暮归》中,画家自然采取了“最大限度地深入传统,最大限度地远离传统;最大限度的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超越生活;最大限度地深入自我,又最大限度地走出自我的态度。”⑨以略带抽象意识的构图布局,赋山野苍茫于方寸之间,由画内到画外,以现代的审美观照追寻着古人所考究的“取势”与“容势”。
当代中国画掌控“色”的艺术当推《国画山水》及《高山仰止》系列最受人瞩目。在气势磅礴的山岳之间,那暮时的霞云与水墨交融,幻化出一幅幅令人痴醉的记忆景象。而郭西元的山水画作品《山深天地接》则直追元人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的两段式章法,采用平远构图,近处山石几块,中间是辽阔的湖面,把远山放置到画面最上端,构成了二分式章法,使画面颇有辽阔旷远的艺术效果。作为可归入既追寻传统,又对研究颇有心得的学者型画家,阮荣春的艺术实践也是颇具看点的。坚守中国画自魏晋以降的文脉传统,是阮荣春一贯的追求。在今日画坛屡见不鲜的动辄以创新之名行涂鸦之实,良莠难辨的创作境遇中,他能坚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继承,无疑是值得首肯的。韩拙在《论用笔墨格法气韵之病》中说画有八格:“石老而润,水净而明,山要崔嵬,泉宜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阮荣春的作品较严谨的遵循了这些技法要求,他的《静心图》,人物、山、水交融一气,人物或立或坐,赏瀑观山,参禅悟道,一缕云烟延出画外,于静谧中显出“道”的玄秘之境。他提出要继承中国画中的“正气”、“文气”、“静气”说和“墨韵”、“神韵”、“气韵”说等主张,体现了长期浸淫于艺术院校内的学者型画家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艺术操守。此外,“院体画”的严谨和细致也是画家所崇尚的。如他的《山高水长》,以笔触细致见长,山峦跌宕,层层递进,山间飞瀑如练,直落千仞,白云锁腰,空
❿ 是梅花呀,是指甲油画的哦[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