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梅花碗
A. 觉山隐窑丨这么美的纹饰,竟不是出自官窑。
自上次郭先生品鉴觉山隐窑杯事件之后,这款梅纹杯子算是火了一把,有很多朋友问,那么今天就说说梅纹。
在「花中四君子」里,梅花是最早成为瓷器装饰纹样的。可以看到,在南宋吉州窑瓷器上有剔釉而成的梅花纹饰,也有剪纸或笔绘的梅花,在以「素」为美的宋代,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纹饰显得很有韵味。辽代则承袭唯芦宋代传统,但略有差异,以黑彩点绘的梅花纹饰为多。至元代,瓷器上的梅纹就较为常见了,也基本成型。
通常来说,元代的梅花有别于其他同时代纹饰的粗犷写意,而以写实风格为主,花瓣细线勾描之后填色,并留白边,还有一种简笔绘画,单笔勾勒出枝干,梅花五瓣搨点,极富传统水墨画的韵味。这种花前月下的清新风,在元代瓷器中是不多见的,可知梅纹在当时地位之不同。
明代早期时,梅纹瓷器也很常见,构图疏朗留白大,纹饰简洁明快。画法为一笔点划,隐约有元扮差代遗风,但更为洒脱写意些。洪武官窑单独梅花主题的器物比较少,多是松竹梅岁寒三友,梅花点花心、勾花蕊,画法比元代细腻得多;洪武民窑梅纹一般都画在盘子和碗之类的内心,梅枝一两笔粗壮线条带过,枝叶和花朵则用有些像弹簧的细螺旋线画法表现,属于很干净利落的简笔写意。
永宣时的梅纹构图简单,随意性强,但和洪武有明显区别的地方是,枝干不再是洪武那种一笔搨成,出现了一些辅助性线条,梅枝和花朵比较清晰分明了,梅瓣也多了,画法写实了一些,而且有花苞,并有丛梅出现。
成化时始见五瓣梅,且不论正面还是侧面均有细线勾蕊,勾勒渲染的画法也取代了前朝的一笔点划,梅枝双线、花瓣五曲,画面更加清晰生动。可惜,受到社会衰败的影响,明后期的梅纹越来越没有特点,线条生硬、勾线模糊,而且画法粗率,无可取之处。
清代的梅纹器物就比较多了,除了松竹组合外,单独梅纹题材的也屡见不鲜,除了传统勾勒渲染,始见于康熙的冰梅纹最有意境。尤其康熙民窑中的蓝地冰梅纹,也叫做「满梅纹」最具格调,画法细腻却不失潇洒,梅枝遒劲,梅朵饱满,褶皱生动,正侧背各种梅型于一画中,历代名家皆共识其艺术成就明显高过官窑冰梅纹。在瓷器史上,官窑不如民窑的不多,满梅纹算是最有名的一种。
不同于传统的勾线点染的分水画法厅山皮,满梅纹是以青花浓淡的控制,渲染出冰裂纹理效果,所绘器物通体色泽浓郁,有类似宋代官窑冰裂纹开片,这种画法也被称为「反青花」,在当时最为流行,也最受文人雅士推崇。以至于后朝不断有仿品出现,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都不及康熙满梅纹器物生动有神,成就不高。
雍正乾隆以后,五彩和粉彩逐渐流行,且画风过于追求装饰和规矩,画的艺术感反而越来越淡,青花梅纹器物也逐渐慢慢变得可有可无。
所以,康熙满梅纹就自然成为了觉山隐窑青花梅纹主要摹本之一。这种蓝地白梅、晕染裂纹、枝干硬朗、梅朵肥润、花蕊细腻,时代特征很明显的纹饰,虽然好看但对画师的审美和功力要求也相当高。
从画工来说,蓝地反青花是青花绘画里最难画的纹饰之一。更难的是,我们在传统康熙冰裂纹的基础上做了提升和调整,放弃了比较简单拘谨的以短线组合六边形深色格子的做法,而以纯青花渲染的方式表现冰裂效果,这样不仅看起来更开阔,器物的整体感也更强,气势提了起来。
但这种画法比起传统冰裂纹更费工费时,绘画难度也高了不少。其实,这种大面积的分水渲染很难控制,画的时候,料水都是墨色,看不出最终效果,每一笔浓淡和力度要如一,因为大蓝地的画,有一处不均匀的瑕疵,成品就会放大的很明显,看上去既不舒服又不雅致,这一切只能凭画师经验自行把控了。而且,这种蓝地反青花在上釉和烧制过程很容易出现瑕疵,如果以完美标准来衡量,成品率并不高,所以做满梅纹的器物,对每个环节都是考验。
作为觉山隐窑主打纹饰之一,满梅纹是画得比较早的,清新儒雅的文人风格和另一款代表纹饰「狮球纹」的大气雄浑恰好互为补充,而且一直不断有新器型推出,也很受朋友们的喜爱。后续满梅纹作品会不断和各位见面,届时期待与大家一起品鉴交流。
顺祝秋祺!
B. 宋朝有名的瓷窑有哪些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烧制的青瓷确有独特魅力,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定窑
定窑为民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