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鲜血梅花
⑴ 鲜血梅花的点评鉴赏
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独喜欢《鲜血梅花》,或许是那些跳脱飘忽的文字,或许是那些荒凉不堪的故事。
在《鲜血梅花》与《古典爱情》两篇文章中,余华罕有的采用了武侠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形式,与那些冰冷的现实而言,多了一份迷幻的色彩。荒诞之中带着悲凉,无稽之中蕴藏着宿命。
人物命运既飘忽不定,途中的人物也如云影天光,恍然而来,恍然而去,却都成为命运中的因果。
阮海阔在大地上游荡的时候,他们背负的是父亲的仇恨,柳生在黄土上飘走的时候,他背负的是家族的荣耀。父亲成为一种图腾,已经超越了现实的记忆与逻辑,成为不得不践行的使命,而道路一片迷离,寄根之处却如浮萍早断,于是他们不得不在四处漂泊。
每个人都行走于无意识之中,阮海阔在十字路口的选择结果是否会通往相同的宿命,他第二次跨过的河流的彼岸是否仍是从前?道路、河流、人物的重复,余华熟练的使用着象征物构建着人物命运的迷宫。每个人都迷失在其中,阮海阔只记得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的嘱托却忘了母亲的嘱托,柳生记得小姐的柔情却忘记了家族的使命。
人间的繁华和凋败都在转瞬间即至与被遗忘,如硬币两面翻转,偶然和必然纠结难分,到结局才展现出荒诞与悖谬,阮海阔碰到胭脂女,碰到黑针大侠,与白雨潇的擦身而过和重遇,与青云道长的两次对话,命运在不经意的背离之后却归向最后的终点,而这终点却使背离显得更加无稽,剩下巨大的嘲弄与无奈。如同在时间维度上的棋子,命运交错前行,Life is shuffle,不是吗?
柳生不经意的碰到小姐,到莫名其妙的失去与重遇,莫名其妙的饥荒,“好一场荣华富贵”,聚散皆不可理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与其说命运的播弄,不如说是天行有常,从而映见人间的无常。
似乎中国文学的这种无常味特别重,从曹植到阮籍出于人事的朝不保夕、到诸葛亮的人事尽而天命不至,王朝的兴替与轮回碾碎不知多少人的雄心壮志,千秋功名如过眼烟云,以至于中国人对时间和天命敬畏有加、感慨至深,人物的自主却导向命运的身不由主,陈世驤说“更有一个外面命运的洪流不断的推动着,在事件空间的流动中,一切是可怜的改变着,人的功名事业越伟大和坚实,……越是可恐怖和可怜悯的无常,在伟大的对照中,更显得这些东西在刹那间的流失。”正是中国文学中的悲剧内核。
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中,第一即是无常,绝对的理性,以为命运的可掌控,却构成无常的悲剧,人类的科学在人的命运方面依然是无能为力,这是基氏对于绝对理性科学的批判,还是对天命无常的敬畏?
余华冰凉而嗜血的笔调依然在《古典爱情》中寒光一现,饥饿的死尸和菜人与命运的无常交织出虚无的图景,透露出不存在的真相。
庄子说;以指之喻指之非指,不如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马喻马之非马,不如以非马喻马之非马。那么以有常来晓谕无常,不如用无常来晓谕无常了,谁又能够抵抗无常?
⑵ 《鲜血梅花》,现代人精神启示录
这是余华的中短篇小说集,从中我感受到了他小说中丰富的想象力和以及巧妙的暗示能力。这五篇小说都极具现代主义文学风格,脱离传统,解构了一般的叙事方法。
《鲜血梅花》讲述了一个少年为父报仇的旅程,少年在旅途中的迷茫和遗忘,以及阴差阳错的达成目标,显示出生而为人的迷茫和人生的不确定性。
《古典爱情》还是引用古代才子佳人的悲剧爱情故事,材料相同但叙事方法不同,从盛世到荒凉,再到盛世,虚实相间,反映出了一种盛衰循环的怪圈。
《往事与刑罚》陌生人与刑罚专家之间的刑罚仪式,暗示着对过去的执着和生长及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力。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从三个不同视角讲述从1978到1988十年的回忆与经历,其实这三人只是主人精神的分裂。当间接得来的经验与回忆融合纠缠不清,过去将成为混沌,真实与想象将没有界限。
《祖先》讲述身为婴儿的“我”被黑猩猩拐走又被抢回来,父母亲之间的一系列遭遇,其实黑猩猩暗示着传统文明,整文暗示着现代消费物质文明对传统精神文明的冲击下,不同人的反映。
这五篇小说极为精彩,给现代的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性的意义,不得不说,余华真的算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