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雪景画
㈠ 《梅花蕉叶图》赏析
《梅花蕉叶图》是明代画家徐渭创作的纸本墨笔画,此幅自题:“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天池。”
钤“墨三昧”印。鉴藏印有清乾隆、嘉庆内府诸印。
作品介绍
《梅花蕉叶图》是徐渭典型的大写意风格作品,他将草书笔法融入绘画之中,尽显画家自信、孤傲的个性。画面采用半边式构图,将梅花、芭蕉集中在画面的左侧,仅以一块小湖石点缀在画的底部,生动的描绘出暮色沉厚的雪景中芭蕉伴梅花的景色和均衡的美感。
令人遗憾的是,此画在流传过程中霉破、虫蚀现象严重,修裱时补笔较多,如“维”、“画”等字以及蕉叶的叶筋处,使原作的笔墨精神略有减损。另外画心左侧曾被裁切,使得作品画意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损伤。《石渠宝笈重编》著录。
作品赏析
此图采用半边式构图,将所绘梅花、芭蕉集中在画幅左侧,仅以小块湖石点缀画心底部,求得欹侧中见平衡。全画用淡墨染地,表现暮色沉厚的雪景,蕉叶、梅花皆以舒缓的细笔淡墨勾画、点写,不求形似,略具大意而已,尽显画家自信不逊前贤,“大叶尽胜摩诘雪”(见《徐文长逸稿·卷四·“芭蕉”诗》)的孤高个性和创作水平。
整个画面,浅墨铺底,以示暮色,蕉与石则作素白处理,以实化虚、大象无形之妙,令人叫绝。白即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以此白。华琳《南宗抉秘》云:“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皆此意。黄宾虹与林散之谈书法:“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林先生闻之,怵然大骇。国画中,云雾几断重山,烟霭数绕层峦,于是就达到了“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之遥”的艺术效果。云雾处不着墨,烟霭里无色彩,此般空白正是国画中的神来之笔。它是诗词间的段阕,比兴间的跳跃,是书法里的飞白,音乐里的散板,只要丘壑在胸,便能无中生有。虚白处或题款嵌印,或勾勒雁阵帆影,承上启下、貌离神合之势由此而成。除去云烟,江湖也可设成空白,画岸不画水,天际也可设成空白,画鸟不画天。此即国画中的留白之妙。
其书取苏轼、米芾笔意而自成一格,字体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写意花卉方面,承梁楷、林良、沈周一路,运笔放纵豪爽,施墨淋漓大胆,不求形似求生韵。作画状物不拘形似,仅略得其意,重在寄兴遣怀。信手拈来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韵,其以书笔入画,似草书之飞动,淋漓恣纵,所呈现的乱头粗服之美,较之元人的逸笔草草,更具野拙生机。
“画图何必费思量,脱落尘相水墨长。倒去颠来蕉抱梅,东皇满眼尽微茫”,何必费思量?其实不必,思在“脱落尘相”中。
㈡ 雪景梅花图作者简介
明代杰出的画家张彦,以字伯美、晚号无证道人而知名,他是嘉定(今位于上海市)的才子。在绘画领域,张彦技艺精湛,擅长描绘山水、花鸟以及人物,与吴门画派的张宏齐名。尽管他的诗名不显,但其人风度潇洒,超脱世俗。
张彦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多幅传世佳作。其中,《山径携琴图》轴现存于南京博物院,它见证了张彦早期的山水画技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他创作的山水图作品别具一格。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还绘制了《寒林钟馗图》,这部作品收录在《爱日吟庐书画录》之中。
张彦的代表作之一,《松溪放舟图》轴,据记载在《中国名画宝鉴》中有所收录,这幅画作是他十年间的精心之作。同年,他还创作了一幅设色山水图卷,收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展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在崇祯十二年创作的《雪景梅花图》轴,这幅纸本设色画作以其雄伟的气势而备受赞誉,目前珍藏在苏州市博物馆,是张彦艺术生涯的瑰宝。
㈢ 国画梅花因该用什么颜色涂背景(梅花是红色的)
画雪景的话,用淡墨或者用淡花青调墨烘染。这一要在梅花上留出白的地方(雪的感觉),推荐你看看王成喜的画梅集。还有一般画梅花都不上底,花鸟画要尽量素雅一点。
㈣ “雪”与“画”的融合,古人如何通过“雪景”来传递内心情感的呢
我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关于绘画的题材更是数不胜数。在众多的题材中,古人对于“雪”这一意象却情有独钟,为历代画家所青睐。
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期便出现了最早表现雪景的画作,唐代开始雪景成为一些画家的主要表现对象,此后历代出现了更多的以描写雪景为主的中国画,雪景画逐渐成为了画家们抒发内心情感的媒介。
描绘普通百姓生活场景的题材很丰富,有些是所谓“村田乐”的场景,例如渔村湖乡百姓在雪中日常的捕鱼、卖鱼、买鱼、渔归等活动,展现了渔民劳动时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有些是表现劳动人民不畏严寒在雪中劳作的坚韧意志的,例如雪中运输、雪中打猎、雪中放牧、雪中放掉等活动。这些都是画家在亲身的生活中观察体验出来的场景,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严寒天气下平民百姓的世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