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茶艺梅花三弄

茶艺梅花三弄

发布时间: 2021-02-04 18:01:44

⑴ 什么是茶艺礼仪

“茶艺”抄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袭之分。广义上“茶艺”的概念包括茶的种植、制作、品饮的技艺等;狭义的“茶艺”概念,仅限于“饮茶之艺”,所论及的内容主要是茶的品饮及与品茶相关的鉴赏茶叶、选择茶器、泡茶鉴水、冲泡技法、品饮方式、品饮礼仪等。
本书所讨论的是狭义范畴的茶艺,研究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⑵ 茶艺什么意思呀

茶道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
世界已有公认,中国是茶之故乡。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4000年到10000年的历史。
茶道茶道,茶以载道,“道”寓于饮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
茶在中国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时代,园中就已开始人工栽培茶叶。种茶之举不晚于西周,迄今约2700年。
中国茶道酝酿于隋朝之前,形成于唐代,鼎盛于宋明。陆羽创立了中国茶道。千余年来,茶叶文学久盛不衰,不断有佳作问世;茶学专著有百余部,可谓著作大备。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茶道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中国茶文化自汉代输入日本,中国茶道唐宋时期就已在日本扎下根来。日本人民的聪慧之处在于富有创意地学习中国茶道,并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仅毗邻的亚洲诸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茶道,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步,即一切外部表现都是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
1 茶具必须清洗洁净;
2 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 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
4 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以上四条是茶道基本的要件,如果说这几点都达不到的话,就妄论茶道。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茶道既然是讲究大自然的美,因而所有刻意的不自然的人和事要尽可能避免,否则的话,则有违茶道。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国的茶道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过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绿茶程序解说:
第一道:点香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洗杯 冰心去凡尘
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凉汤 玉壶养太和
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润茶 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在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冲水 凤凰三点头
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泡茶 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 观音捧玉瓶
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赏茶 春波展旗枪
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闻茶 慧心悟茶香
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品茶 淡中品致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谢茶 自斟乐无穷

⑶ 茶艺是什么

茶道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
世界已有公认,中国是茶之故乡。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4000年到10000年的历史。
茶道茶道,茶以载道,“道”寓于饮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
茶在中国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时代,园中就已开始人工栽培茶叶。种茶之举不晚于西周,迄今约2700年。
中国茶道酝酿于隋朝之前,形成于唐代,鼎盛于宋明。陆羽创立了中国茶道。千余年来,茶叶文学久盛不衰,不断有佳作问世;茶学专著有百余部,可谓著作大备。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茶道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中国茶文化自汉代输入日本,中国茶道唐宋时期就已在日本扎下根来。日本人民的聪慧之处在于富有创意地学习中国茶道,并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仅毗邻的亚洲诸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茶道,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步,即一切外部表现都是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
1 茶具必须清洗洁净;
2 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 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
4 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以上四条是茶道基本的要件,如果说这几点都达不到的话,就妄论茶道。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茶道既然是讲究大自然的美,因而所有刻意的不自然的人和事要尽可能避免,否则的话,则有违茶道。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国的茶道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过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绿茶程序解说:
第一道:点香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洗杯 冰心去凡尘
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凉汤 玉壶养太和
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润茶 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在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冲水 凤凰三点头
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泡茶 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 观音捧玉瓶
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赏茶 春波展旗枪
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闻茶 慧心悟茶香
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品茶 淡中品致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谢茶 自斟乐无穷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⑷ 目前在茶楼演奏古筝的请进。

曲子一般两大类的适用 一是舒缓的悠扬的传统曲子 渔舟唱晚 高山流水一类的 再就是流行歌曲改变的曲子 可以自己随便把曲子加点刮奏啊 琶音啊 摇指什么的装饰下 也可以去买本流行歌曲古筝谱

⑸ 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⑹ 适合在茶艺馆弹的古筝曲

三月里的小雨啊 明月千里寄相思 山不转水转等

⑺ 茶艺中的择水什么意思

中国茶人认为要泡好一杯茶,必须做到茶、水、火、器,“四合其美”。认为仅仅有好的泡茶技艺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有好水、好器和掌握好烧水的火候。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的:“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特别对择水和配器,尤为注重。所以,在茶人间历来有“水为茶之父”,“器为茶之母”之说。
对水的认知与选择:
自从饮茶进入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领域以来,人们对饮茶水品的选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茶之于水,关系至深。所以古往今来,人们在“论茶”时,总忘不了“谈水”。
1、 试茶鉴水的提出
在中国饮茶史上,唐以前,尽管在长江以南,饮茶已较普遍。但那时饮茶比较粗放,对宜茶水品,并没有引起茶人的足够关注。只是进入唐代以后,茶事兴旺,饮茶成为风尚,尤其是唐代陆羽对茶业的卓越贡献以及精湛的茶艺,芸芸的饮茶者,燃起了炽热的饮茶文化,展露了“比屋皆饮”的饮茶黄金时代。并随着清饮雅赏饮茶之风的开创,从而使喝茶解渴上升为艺术品饮。这就要求人们在汲水、煮茶和品茶过程中,对水有着特殊的要求。最早提出鉴水试茶的是唐代的刘伯刍,他通过“亲挹而比之”,列出天下水品有七等。它们是: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
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
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
扬州大明寺水,第五;
吴淞江水,第六;
淮水,第七。
而差不多与刘伯刍同时代的陆羽,根据实践所得,提出:“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并把天下宜茶水品,评点为二十等。进而,断定“庐山康王谷水,第一。”
大清乾隆皇帝。他一生塞外江南,无所不至。在游杭州时,品饮过龙井茶;上蒙山(四川)时,尝过蒙顶茶;赴福建时,啜过铁观音,可算得是品茶行家,对宜茶水品,也颇有研究。据记载:乾隆每次出巡,都带一只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依次排出优劣,认为水以比重轻的为好。
2、古人对水的认识
古代茶人,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颇多,说法也不完全一样。综合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论点。
(1) 强调择水先择“源”:如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陈眉公《试茶》诗中的“泉从石出情更洌,茶自峰生味更圆。”都认为,宜茶水品以源头水为好。
(2) 强调水品在“活”:如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宋代唐庚《斗茶记》中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称:“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明代顾元庆《茶谱》中认为:“山水乳泉漫流者为上。”这些,都说明宜茶水品贵在“活”。不过,古人认为水“活”并不等于“瀑”,凡“瀑涌湍激”之水品,缺少中和醇厚之感,与茶“不合”。
(3) 强调水味要“甘”:如宋代蔡襄《茶录》中认为:“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的“味美者曰甘泉,气芬者曰香泉。”说的是宜茶水品只有味“甘”,才能出“味”。
(4) 强调水质需“清”:如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的漉水囊,就是作为滤水用的,目的在于使煎茶之水清净。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强调茶汤以白为贵,这样对水质的要求,更以清净为重,择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明代熊明遇说:“养水须置石子于瓮,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亦不在远。”上面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宜茶用水需以“清”为上。其实,这也是古今茶人对沏茶用水的最基本要求。
(5) 强调水品应“轻”:如清代乾隆皇帝,一生中塞北江南无所不至。到杭州(浙江)时,品饮过龙井茶;上峨眉山(四川)时,尝过蒙顶茶;赴武夷(福建)时,啜过铁观音。乾隆一生爱茶,可算得是品茶行家。对宜茶水品,他也颇有研究。清代陆以湉的《冷庐杂识》记载,乾隆每次出巡,都带有一吸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尔后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依次排队出优次。并亲自撰写《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将京师玉泉,定为天下第一泉,作为宫廷御用水。
以上诸家,对宜茶水品的论述,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也不乏片面之词。而比较全面评述的,要数宋徽宗赵佶和清人梁章钜了。赵佶虽然政治昏庸,但好工书画,通百艺,还精于评茶鉴水。为此,他亲自编著《大观茶论》一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写书的先例。他在书中提出,宜茶水品“以清轻甘洁为美”,这是宋代以前历代茶人对水品评述的经验总结。清代梁章钜在《归田锁记》中则明确指出,好的茶品,必须有好的水质相配。他认为“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为此,他又认为只有身入山中,甘泉沏香茗,方能真正品尝到“香、清、甘、活”的茶品。所以,历史上曾有“得佳茗不易,觅闰泉尤难”之说。
3、沏茗如何去择水
由于茶与水关系至深,所以在中国饮茶史上,有许多文人学士,不远千里致水,不在话下。唐陆羽在《茶经》中明确指出:沏茶用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但美泉虽好,并非随处可得。于是,历史上有不少人创造了加工水品的方法;还有人主张取水不必名川、美泉;更有主张随汲随饮,适意可人的。
(1)井水
属地下水的一种悬浮物含量较低,透明度较高。但它多是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
(2)江、湖水
多属地而水,通常杂质较多,混浊度较大,但在远离人烟在地方,污染物少,江、湖之水也仍不失为沏茶好水。陆羽《茶经•五之意》中谈到的:“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雪水
古人称为“天泉”,更为茶人所推崇。唐代白居易的“融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香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赞美的都是这个意思。崇尚陈年雪水沏茶,认为这样最有情趣。但近代受大气污染所致,也不能一概而论。
(4)雨水,又称天落水
综合历代茶人的经验,认为秋天雨水,因天高气爽,空中尘埃少,因此水味清冽,当属上品;梅雨季雨水,因天气沉闷,阴雨连绵,因此水味滞滑,当有逊色;夏天雨水,雷雨阵阵,飞砂走石,因此水质不净,会使茶味“走样”。
现代茶学科学表明,泡茶用水有软水和硬水之分。凡每公升钙、镁离子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这软水,大于8毫克的称为硬水。这样,在自然水中,大抵说来,在正常情况下,只有雪水和雨水,以及用人加工而成的纯净水和蒸溜水才称得上是软水外,其它如泉水、江水、池水、湖水、井水等等,无一不是硬水。用软水沏茶,固然香高味醇,自然可贵。但另一方面,像雨水和雪水,虽然未曾落地,却也会受大气污染而含有尘埃和其它溶解物,甚至不及江湖之水。用硬水沏茶,固然有时会损茶的纯洁“本色”,但硬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一经高温煮沸,就会立即分解沉淀,使硬水变为软水,因此同样能泡得一杯香茶。国家饮用水标准规定水的硬度是20。
但含有铁质的水是不能泡茶的。试验表明,铁离子即使含量很少,只有千万分之三时,就会使茶汤中的茶多酚与铁离子结合,使茶汤颜色变深;当含量达万分之五时,就会使茶汤变成褐色。所以,在自来水管中滞留较久的水是不宜泡茶的。
又如用酸碱度大于7的偏碱、或碱性水也是不能泡茶的,这是因为:
①碱性水能使茶汤中的茶黄素自动氧化,使茶汤颜色变暗
②碱性水中的氯离子还会与茶汤中的茶多酚相互作用,从而心使茶汤表面产生一层令人生厌的“锈油”。
所以,咸水和沼泽地上的“死水”,对泡茶来说,是无人问津的。
当代,人们为了探求泡茶用水,不少地方,对泡茶用水作了不少比较试验。
在正常情况下,根据各地评茶师理化测定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泡茶用水,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大致说来,其优劣按以下次序排列:
泉水和溪水→→雪水和雨水→→江河、湖泊水→→井水→→自来水。
为此,泡茶用水,要有选择或经过适当处理后,再用来泡茶:
(1) 泉水和山水,虽好,但不可多得;
(2) 雪水和天落水,数量有限;
(3) 江河湖水,最好选择源头水,并远离村落者;
城市自来水,即使经过过滤消毒,但仍含有较多氯气。为此,需将自来水先行贮存在缸内,静置一昼夜(24小时),待氯气挥发完后,再煮沸泡茶;或者适当延长煮沸时间,驱散氯气,然后再用来泡茶;
(4) 纯净水,清洁卫生,泡茶当然是好,但缺少营养,不可长期饮用;
(5) 沼泽水、含碱和铁质的水,一般是不宜泡茶的。

⑻ 最简单的茶道是什么

茶道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
世界已有公认,中国是茶之故乡。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4000年到10000年的历史。
茶道茶道,茶以载道,“道”寓于饮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
茶在中国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时代,园中就已开始人工栽培茶叶。种茶之举不晚于西周,迄今约2700年。
中国茶道酝酿于隋朝之前,形成于唐代,鼎盛于宋明。陆羽创立了中国茶道。千余年来,茶叶文学久盛不衰,不断有佳作问世;茶学专著有百余部,可谓著作大备。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茶道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中国茶文化自汉代输入日本,中国茶道唐宋时期就已在日本扎下根来。日本人民的聪慧之处在于富有创意地学习中国茶道,并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仅毗邻的亚洲诸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茶道,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步,即一切外部表现都是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
1 茶具必须清洗洁净;
2 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 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
4 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以上四条是茶道基本的要件,如果说这几点都达不到的话,就妄论茶道。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茶道既然是讲究大自然的美,因而所有刻意的不自然的人和事要尽可能避免,否则的话,则有违茶道。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国的茶道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像力,淡化了通过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绿茶程序解说:
第一道:点香 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
第二道:洗杯 冰心去凡尘
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凉汤 玉壶养太和
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摄氏度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 清宫迎佳人
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
第五道:润茶 甘露润莲心
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在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
第六道:冲水 凤凰三点头
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泡茶 碧玉沉清江
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 观音捧玉瓶
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的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茶艺小姐把泡好的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品”,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平安。
第九道:赏茶 春波展旗枪
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的称为“雀舌”。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闻茶 慧心悟茶香
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第十一道:品茶 淡中品致味
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
第十二道:谢茶 自斟乐无穷

⑼ 茶艺有哪六要素

茶艺的六要素为:

一、茶叶的基本知识

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二、水的基本知识

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

三、茶艺的技术

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包括茶艺术表演的程序、动作要领、讲解的内容,茶叶色、香、味、形的欣赏,茶具的欣赏与收藏等内容。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

四、茶艺的礼仪。是指服务过程中的礼貌和礼节。包括服务过程中的仪容仪表、迎来送往、互相交流与彼此沟通的要求与技巧等内容。

五、茶艺的规范

茶艺要真正体现出茶人之间平等互敬的精神,因此对宾客都有规范的要求。做为客人,要以茶人的精神与品质去要求自己,投入地去品赏茶。作为服务者,也要符合待客之道,尤其是茶艺馆,其服务规范是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悟道

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

(9)茶艺梅花三弄扩展阅读:

茶艺的分类有:

一、表演型茶艺

表演茶艺是指一个或多个茶艺人向公众展示泡茶技艺。其主要功能是聚焦媒体,吸引公众,宣传和普及茶文化,推广茶知识。这种茶艺适合大型集会、节庆活动,与影视网络媒体相结合,对弘扬祖国的茶文化和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待客型茶艺

待客茶艺是指一位大师与客人围坐在桌旁,一起喝茶、品茶。在场的每个人都是茶艺术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造与体验,能充分领略茶艺的色、香、韵,也能自由交流情感,探讨茶艺,探索茶道精神和人生意义。

三、营销型茶艺

营销茶艺术是指通过茶艺术来促进茶、茶具和茶文化的发展。这种茶艺最受茶厂、茶馆、茶馆的欢迎。为了展示这种茶艺术,我们通常选择回顾杯或三彩杯,以最直观的方式向客人展示茶的本质。这种茶艺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解释,但要求茶艺家在不同的人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茶的性质,看人做茶,看人说茶。

四、养生型茶艺

养生型茶艺包括传统养生茶艺和现代养生茶艺。传统养生茶艺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养生功法,如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睡眠、打坐、入静或气功导引等功法,使人们在修习这种茶艺时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茶艺

热点内容
玫瑰香葡萄酒 发布:2025-05-02 10:04:06 浏览:829
马蹄莲鲜花养护 发布:2025-05-02 10:01:47 浏览:831
西安东辉花卉市场 发布:2025-05-02 10:01:02 浏览:340
清净一朵莲 发布:2025-05-02 09:54:18 浏览:556
祝朋友们今天七夕节快乐 发布:2025-05-02 09:49:37 浏览:750
辽阳兰花岭 发布:2025-05-02 09:49:25 浏览:669
梦见鲜花鲜花 发布:2025-05-02 09:44:39 浏览:167
鲜花朵朵第二集 发布:2025-05-02 09:44:35 浏览:764
百里香花语 发布:2025-05-02 09:43:59 浏览:615
樱花腌制 发布:2025-05-02 09:42:36 浏览: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