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梅花缸
『壹』 眼盲心不盲,清代著名画家汪士慎画的梅花暗香浮动!
汪士慎还善于做诗,他喜弹琴,特别在他目有痼疾,将成残废时,常常抚琴 *** 。汪士慎把嗜茶、爱梅及赋诗三者融汇一起,形成笔墨,构成了书画艺术上的淡雅秀逸的风格。所以,在巢林诗中,咏茶的就有20 多首。“茶苦”而清,“梅清”则高,好友金农送他“茶仙”的雅号。
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汪士慎出生在安徽休宁县富溪乡,这是个有名的产茶之地。有关汪士慎早年在家乡的生活、求学等情况,至今仍是个谜,世人知之甚少。他是1723年离开徽州去扬州的的,这时他已经37岁。
据说,汪士慎平时寡言少语,与人交往时,从来不提他过去的事,也从来不提他家乡的事。按常理分析,汪士慎对在家乡时的际遇,一定有难以启齿之处。是什么原因人们无法断定。在汪士慎留下的作品中也许可以找到他前半生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汪士慎的画作。很多字画作者,在自己作品的落款中都留下自己的籍贯。这是为家乡“争光”也好,纯粹习惯也罢,但至少可以让欣赏者知道作者是哪里人。汪士慎在画作中,常常写着“富溪汪氏”,有时写“溪东外史”。由此,人们就只好在休宁的富溪之东去寻找汪士慎的居住地了。
清 汪士慎 梅花图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其次是从汪士慎一生多次使用的“别号”上,后人能知道他在家可能排行老六,人们称他为“汪六”或“汪六先生”。
再次是汪士慎的诗作。汪士慎留下了一本诗集,名叫《巢林集》。在这部诗集中,比较明显透露出他的身世的有两首,一为:
忆昔同少壮,怀抱多慷慨。
接纳重义气,谈笑生悲凉。
从这首诗中,似乎看不出当年的少年,如今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当然,这自然就让人想到这个当年胸怀壮志、慷慨大义、谈笑风生的少年,可能是在后来的人生变故中遭受挫折、坎坷,而渐渐变处像一尊木偶。
另一首诗为:
身依故土家何有,鬓欲成翁事已非。
寄语故人应颤伍怜我,我怜无处对春晖。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图册页
身在“故士”却没山洞困有家,这是怎么回事?是与同村族人有矛盾?是家庭其他成员不容他?不过,虽然已经离开了“故土”,但他还是希望“故人”能同情他,谅解他:他有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却因身在异乡而无法报答!这首诗,多少能让人读出汪士慎离开家乡的无奈……一片无可奈何的惨境。
在汪士慎留下的这些作品中,人们无法寻觅他写诗、作画、练字、刻印的师承关系,好像他是个无师自通的怪才。
清 汪士慎 梅花图
卖画置新居
37岁时,汪士慎携家带口来到扬州,投奔老乡马曰琯、马曰璐兄弟。马氏兄弟是徽州祁门人,一直在扬州经营盐业,当时已是名震扬州的大户。马氏兄弟具有典型的“贾而好儒”的品质,特别乐意结交文化人,对文化人也十分慷慨,只要有好字、好画、好书,那可能就成了他俩的好朋友。他们刻的《小玲珑山馆丛书》是极有名的,其中有不少濒临消失的珍贵图书,都是他兄弟俩高价购得,然后聘请一流的刻工,为他们精刻的,对文献的传承,起了很好的作用。
老乡兼画家的汪士慎的到来,受到马氏兄弟的厚待。马氏兄弟把他安排在自家的“七峰亭”。这个亭子,原来是马氏逗念兄弟在家接待文人墨客的一座“沙龙”。汪士慎来后,马氏兄弟请人来将这座亭子整理成住房,让汪士慎一家住在这里。由于这座亭子的四周散布着七块巨石,像七座山峰,因此,汪士慎将这一新居命名为“七峰草堂”,并自名“七峰居士”。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图册页
汪士慎来扬州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就是扬州当时是江南著名的繁华之地。这里经济繁荣,而且文气畅达,字画都有很好的市场。汪士慎来了之后,就开始卖画。但这个来自皖南深山的画家,显然不太适应这个环境。马曰琯曾写诗说他“嗜茶顶有茶经读,能画羞来画直酬”。这是说汪士慎在卖画时,不好意思和买画人讨价还价。
汪士慎的画,到底好不好卖呢?卖的价钱怎么样呢?没有直接的依据能让现代人回答这个问题,但实际的状况表明,汪士慎以画为生的日子并不好过。在汪士慎所处的年代,社会上比较风行的师古之风,临摹的古画在市场上比走俏,而汪士慎的画则有浓厚的文人画气息,有“师心”“师自然”的风格,即不受拘束的发挥较多。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汪士慎的画作自然不会有很好的销路,就像他自己说的:“自笑成孤调。难堪入尘世。”清高自笑,但绝不随波逐流。
既然“不好意思”去卖画,那就把画交给一些书画贩子吧。
一个名叫边寿民的淮安人,一把从汪士慎这里带走了10册画。不久,捎信来说已经卖了4册,得了“三两八钱银子”,这在当时是很低的价格。接着,一名既卖画又画画的人,叫方可村,来帮汪士慎卖画。由于方可村对书画市场的行情很清楚,所以,生活拮据的汪士慎很愿意听他的意见。有一次,方可村约着汪士慎,两人一道乘船去宁波卖画。这一趟,汪士慎兴奋不已,不仅卖画挣了钱,还因为走江过海而大开眼界。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图册页
自己卖画,加上叫朋友们代卖,汪士慎艰难地有了点积蓄。48岁那年,他委托马氏兄弟为他在扬州城物色到一处老房子。在当时,48岁已算步入老年了,汪士慎在这个时候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画室。
山茶水仙
汪士慎的新居周边,植有各种花卉,种植最多的是梅花,其次是山茶,这些花经常可见他的画作中。他的门前窗下,还有茉莉、栀子、牵牛、牡丹及梨花等,还有一棵高大的杉树。这些花卉,在汪士慎的画作中,大多显得冷艳、惨淡,并带有憔悴之状。后人认为这是汪士慎实际生活的写照。 汪士慎的新房,被浓密的树阴严严地罩着,因此,汪士慎给自己的新居起名为“青杉书屋”。此后,汪士慎在这个房子里创作的字画,都自豪地书上“写于青杉书屋”。
盲人书画家
作为扬州八怪“第一怪”的汪士慎,其书画造诣之深,是举世公认的,但他的苦难却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清 汪士慎 春风香国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就在乔迁青杉书屋的那一年,汪士慎患了眼疾。他的眼睛又热又痛,尤其是左眼,眼底布满血丝,红肿流泪。眼睛,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更何况对于一个要靠眼睛来观察世界的画家呢?但汪士慎没有钱去求医问药,他只能忍受着眼疾的煎熬。
在汪士慎一生中,有个现象值得人们关注:在患了眼疾之后,他一反常态地经常出门旅游了。有人认为,这是汪士慎对自己眼疾后果有充分的预料――他想在失明之前,尽情地把世界看遍。
他的眼疾越来越严重,但为了生计,他还得不停地画。54岁时,他在画完一幅《梅花图》后,左眼终于失明。可能是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他并不没有表现得如何消沉,而是乐观豁达,继续作画,并称自己的创作是“独目著寒花”。他这时的画,当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就评价说“清品极高”。在他左眼失明的第二年,创作了一幅《乞水图》,画的是一个老翁,抱着一个瓮在“收藏”积雪;这是为了用雪水煎茶。郑板桥在这幅画上有题诗,称此画为“抱瓮柴门四晓烟,画图清趣入神仙”。画如其人,透过这幅画,人们能感悟到汪士慎品质之高洁。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图册页
然而,汪士慎的不幸并没有就此打住。左眼已经失明,右眼的疼痛也在不断加剧。对此,汪士慎表现得十分镇静,他似乎感觉右眼失明是迟早的事,因此,在失去观察能力之前,他是尽情地多看,多看花卉风景;二是抓紧整理自己的诗集。“扬州八怪”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画兼诗,诗画相兼被后人认为是“扬州八怪”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人们普遍认为,汪士慎的诗写得很好,他在左眼失明后的第四年,将自己的诗作收集为四卷,名为《巢林集》。加上后来的诗,他的《巢林集》一共收集诗歌七卷。当然,汪士慎非常想把自己的诗集刻印出来,但就他的财力,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老乡马氏兄弟理解汪士慎,他的七卷诗集《巢林集》最后是由马氏兄弟资助他刻印的。汪士慎在双目失明之前能见到自己的诗集刊刻付印,当然是最令他快意的事。
66岁时,不幸再次降临在汪士慎的头上,他的双目失明了。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该是何等痛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时候,他只有靠自己的“心”来观察世界和人生了,因此,他给自己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心观道人。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图册页
两年之后的初春,突然降了一场大雪,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坐在家门口,情趣盎然地欣赏着眼前的雪景。看得兴奋处,他关上门,回到屋内,挥毫作画。
不一会儿,有人敲门。门外的狗也叫了起来。金农放下笔,去开门。
啊!是汪士慎!是一个小童领着他走来的,汪士慎已经失明好几年了,居然在这个天气里来到金农家。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图册页
两人喝着热茶,谈着书画。说到兴致高时,汪士慎兴奋地用手摸索着去寻找笔,他要写字,还是作画?金农也激动起来。他赶紧为汪士慎铺开纸,研好墨,将笔递在汪士慎手中。汪士慎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挥笔在纸上创作了一幅狂草书法!金农看着看着,泪水止不住流下来。谁敢相信,眼前的这幅狂草作品出自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之手?金农忍不住在这幅作品的边上留下自己的一首长诗:
双扉久不闻人声,
忽惊打门声丁丁。
黄犬吠客披衣迎,
咄哉盲翁无世情。
袖中大字大如斗、
自言写时顿运肘。
心光顿发空诸有,
当前多少美少年,
有眼有手徒纷然,
但见满纸丑恶笔倒起颠。
叟兮又言小弟目盲非不祥,
老兄软脚叉又何妨?
木棉裘暖饱饭日,
复日明日还来荒寺话斜阳。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图册页
在金农看来,那些青年(“美少年”)有眼有手又怎样?只会写些“丑恶”而已!而眼前的盲人汪士慎却是那样高洁、不染世俗之情(“无世情”)。眼睛瞎了,并不是不祥啊,“脚软”也照样能走能跑,改日还来与老兄“话斜阳”——这是多么超脱的一个盲人艺术家?
当然,双目失明后的汪士慎继续走访知音的事,肯定还有,但这之后还提笔“狂草”,就没听说过了。他后来的几年是如何度过的,没人知道。人们知道的只是这位杰出的艺术家死于1759年,即74岁时离世。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图册页
『贰』 怎样鉴别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2)清代梅花缸扩展阅读: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叁』 梅花在南京的历史文化
市花--梅花
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决定,命名梅花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园新村、梅花山等富有历史意义的梅花胜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经受了风雪严寒的考验,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复苏,梅花绽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来。南京人赏梅、爱梅。梅花与雪松作为南京的市花、市树可谓珠联璧合。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商飙别馆——钟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离宫商飙馆遗址;
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
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据史实,城南梅岭岗、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当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等处均有梅观,而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梅花山为最佳。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二,三月间,都将举办国际梅花节。通过一系列大型旅游、商贸、文化、娱乐活动,向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南京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南京迈向新世纪的崭新面貌。
南京梅花山的历史
1700多年前,南京人就爱赏梅
在中国,梅花栽植历史已有3000多年。南京人开始种植梅花、观赏梅花,则始于六朝。从六朝开始,一直到明清,南京人珍爱梅花的传统绵延不绝。李白在名作《新林浦阻风寄友人》中写道:“昨日北湖梅,开花已熟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诗中的“北湖”、“白门”都是南京地名,并且强调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开姿态。
而到了明代,南京的赏梅胜地则在紫金山一带,但并非梅花山,而是位于紫金山东麓灵谷寺东南的一个名叫“梅花坞”的地方。明国子监祭酒冯梦桢在《灵谷寺探梅记》中记载“越灵谷而东二里许,北行百步,达梅花下。”“梅花之盛,无如灵谷坞中,尽一坞皆梅花,参差错落不下千株,而周氏园为最胜……”
“明代,梅花坞相当于今天的梅花山,是那时文人赏梅最好去处!”南京文人顾起元、朱之蕃等都有吟咏梅花坞的诗词行世。明代初年,梅花坞成为隶属于宫廷的梅园,梅树上都悬挂着写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结出的梅子都用于皇家祭祀,因此游人到梅花坞,虽然流连于梅花美景,但没人敢攀折花枝。
清代以后,梅花坞渐渐消失,仅存地名,梅花坞所在地民国时曾经被作为国民政府外交部郊球场,位于后来的东洼子村和西洼子村之间。梅花坞虽然没有了,但紫金山的梅花依然著名。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江宁(南京)之龙盘,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这里面的“龙盘”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带,龚氏把紫金山植梅摆在邓尉、西溪之上,可见清代植梅之盛。
如今人们热衷前往的梅花山,其实到今年只有78年历史。
梅花山,原名孙陵岗,由于东吴孙权葬此岗而得名。1929年孙中山安葬在紫金山后,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把此地开辟为孙中山先生纪念性植物园的蔷薇花木区,开始大规模种植梅花,这就是梅花山形成的肇始。
到抗战前夕,孙陵岗已经形成一大片梅园,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南京沦陷期间,汪精卫死于日本后,尸体运回南京就葬在梅花山山顶,孙陵岗正式改名为梅花山。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工兵炸毁汪墓,在墓址上建了一座观梅轩。孙中山之子、当时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科采用宋代文人林和靖种梅养鹤的典故,亲自为观梅轩题字“观梅”、“放鹤”,后制成匾额悬挂。“文革”的混乱状况中,“放鹤”匾额曾经一度不知所终。后来才得知,陵园的一个姓李的工人将匾额拿回了家中,将“放鹤”二字朝下,四角钻孔插上木条,做成了一个小饭桌,使用了将近10年。“文革”结束后,李师傅了解到自家“饭桌”的珍贵历史价值,主动上交,如今,长3.7尺、宽1.6尺的“放鹤”匾额已经是一件珍贵文物,被妥善保管。
如今,梅花山共植梅3万多株,有350多个品种,堪称“天下第一梅山”。
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据史实,城南梅岭岗、城北钟山脚下梅花坞,均为植梅、赏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画《钟山梅花图》,绘出“龙蟠胜地,春风十里梅花”之景观。当今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万株梅海)、古林公园(梅岭)等处均有梅观,而尤以中国四大梅园之一梅花山为最佳。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
『肆』 有图案梅花铜花觚是哪个年代的
是清代作品。在清基慎朝时期经常用于装饰庭院门楣,也常被当作饰品或食具使用。有图案梅花铜花觚孙巧大多拥有圆形梅花,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开放、无尽或永恒的象征,其图案可能表示生搏凯敬气勃勃的春天,也可能带有佛教或传统文化的含义。
『伍』 青玉梅花缸中间有个园形突起物的是啥物件
金玉梅花刚中间有圆形突起物是什么物件?这种还需要你照一个图片上来帮你判断。
『陆』 梅花是何时移植到北京的
眼下,京城多处景区梅花绽放,吸引了众多游人观赏。在人们印象中,梅花多盛开于江南,且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苏州邓尉山而知名。其实,梅花的种植在北京同样历史悠久。那么,北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梅花的?北京种植的梅花有哪些品种?
京城种植梅花始于元代
吴全节移梅进京成为燕地种植梅花第一人
早在元代,大都城(今北京)已有了梅花。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初,燕(今北京)地未有梅花,吴闲闲宗师全节时为嗣师,新从江南移至,护以穹庐,扁(匾)曰‘漱芳亭’。”吴闲闲,即吴全节,元代著名道士,字成季,号闲闲,饶州(今江西鄱阳)人,酷爱梅花,有“梅花道士”之称。他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大都谒见元世祖忽必烈,并于至大三年(1310年)赴江南祀茅山(道教名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及归省双亲,回京时,移植梅花数十株于大都。因大都冬季较为寒冷,梅花不能露地越冬,遂建漱芳亭于齐化门(今朝阳门)外,并设穹庐(毡帐)将梅花植于其中。
吴全节所移植的梅花至少有红、白两种,因当时的文人范梈(“元诗四大家”之一)所作《次韵赋吴尊师漱芳亭白、红梅花二首》中对白、红两色梅花均有赞美。同期的另一位诗人张雨(杭州人)在漱芳亭观赏了梅花后,也写文赞叹:“恍若与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觉熟寝于中”。
此前,史籍中未见北京地区有梅花种植的记载,可以说吴全节移梅进京,开创了燕地种植梅花的先河,故元宫词中有“绕罗亭植红梅百株”,“红梅初发,携尊对酌”之诗句。由此可见,至少在700多年前,当时的元大都内已有梅花种植了,只是数量极少而鲜为人知。
明代香山天坛多处植有梅花
《游西山诸刹记》描绘“盆梅盛开”“玉色灿然”
到了明代,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种植。据史料记载,天坛里很早已有梅花栽培,嘉靖年间儒学大师、散文家唐荆川(原名唐顺之,江苏常熟人)在天坛观赏梅花后,欣然写下《咏天坛梅花》:“名卉来南土,奇葩曜上方。花迟疑避雪,叶早为迎阳。灵液滋玄干,仙云拂素裳。无言恒敛笑,不谢暗飘香。夕伴芝房月,朝承菟苑霜。飞窥玉女镜,舞扑羽人觞。拟结千年实,先呈五出妆。帝羹如可和,持此奉明光。”西郊香山碧云寺在万历年间也有梅花栽培。明代《宛署杂记》收录了御史朱孟震(今江西新余人)的《游西山诸刹记》,其中就有关于梅花的描述:“万历丁丑(1577年)日近暮,舆夫行不前,促之行,至碧云……循池而出道右,幽洞敞明,贮花树其中,时春已半,盆梅盛开,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恍惚若罗浮故人,千里会面,又奇矣!”作为南方人,他对在京西香山一带能看到梅花感到惊奇,并予以“暗香袭衣袂,玉色灿然”的赞誉。随后在《碧云寺山房次日喜雪》中写道:“梅花开未落,相对玉为标。雨声方沥沥,雪意复萧萧。”从诗句的描写来看,当时碧云寺三仙洞(遗迹尚存,位于该寺东侧水泉院)内摆放的盆梅应为白色品种。
此外,明代史料中还有昌平小汤山、北郊满井、西直门外高梁桥极乐寺和丰台草桥等极小范围种植梅花的记述。《京师杂忆》记载:“草桥偶见梅树,妖艳而幽芬,别有景观。”《帝京景物略》记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由此可见,在京城众多的初春花木中,梅花开放得最早。
清代梅花多植于宫苑
乾隆皇帝盛赞梅花“冰姿玉骨铁干古心”
圆明园等御园都曾有梅花种植,《圆明园内工则例》记载了圆明园所种植的花木70余种,其中就有梅花。据传康熙皇帝对梅花情有独钟,在畅春园听政时,每到初春之日,总要在他的御案上摆上一两盆梅花,以作“岁朝清供”,独自欣赏。
清乾隆年间在兴建香山静宜园时,曾栽培过梅树。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观赏梅花后,题写了一首《梅》诗,并在诗的前面写下一段解释文字:“梅于北地不宜,而香山土脉殊胜,卉树皆易植。尝以盆梅移种庭中,今七年,高可八尺许,枝干劲达,其天自全。初夏驻山馆,梅始著花踈蕊,暗香故不减冰雪中标格。而草树扶疏时,得此亭亭玉照,更足为泉石之助。夫孤山邓尉非不繁且早,而兹独以后开见珍,尘外一枝,所成正复不少,又何必较量迟早之间哉。”其诗曰:“盆梅弃可惜,试种岩之隈。山中气候迟,清和花始开。潇洒五出葩,因缘值我来。羞同桃李芳,雅契泉石材。一树不为少,雪海何为哉。白傅与林翁,假借聊相陪。”诗中生动记述了乾隆皇帝在香山试种梅花的过程。
紫禁城内也有梅花种植。乾隆皇帝在《庭梅四声四首》序中称:“北地无梅,有之亦盆植耳。十数年前命于静怡轩庭中植梅二株,冬时设旃棚护之,今已成树。”静怡轩为紫禁城建福宫内寝宫,据传每至冬日,乾隆皇帝便在静怡轩里放置多盆梅花。他不仅喜欢梅花,还对梅花大加赞许:“梅花品格最胜,冰姿玉骨,铁干古心,迥非凡卉之匹。”
慈禧太后也独爱梅花,在颐和园的寝宫里,梅花与水仙是她必置的花卉,她还以此为临摹对象,创作了不少山水画。《花乡丰台》中也记述了草桥附近清代已有冬日在暖洞子(暖房)里培育梅花,除送往大内(皇宫)外,也送往海甸(淀)诸多宫苑里,供帝后们观赏的记述。
“南梅北移”渐成新景
京城梅花品种已超过125个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城一些文人雅士和宅门大户还有在家中养殖梅花的。当时丰台一带的花农,多在春节前将造型优美、熏成含苞待放的梅花用糊了八层纸的保温筐肩挑着进城,送进预定了梅花的人家,并有文人雅士借景生情,吟诗作赋及绘画。当时的北平农事试验场(今北京动物园)和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等地均设有花圃,培育花卉,其中也有梅花种植,“数株种于地上,冬日筑花房以避寒雪”。
由于地域与天气的原因,北京地区地气寒冷,梅花很难正常越冬,所以均在暖棚中培植,而较大范围种植梅花还是近五十年的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北京进行了长达半个多世纪“南梅北移”的艰苦实践。
1957年植物学家陈俊愉调入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一边教学,一边与北京植物园合作,进行梅花引种驯化研究,尝试着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三年后,四株幼苗吐出一二十个鲜艳的花蕾。但在朔风寒流的不断袭击下,大部分花蕾被吹干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两个花骨朵了,不过这两个花蕾终于在1962年4月初怒放了。翌年,那些梅花开了更多的.花,初夏时还结了一个硕大的梅子。两朵梅花度过北国严寒,由此宣告了“南梅北移”的成功。主导“南梅北移”研究的陈俊愉被誉为“梅花院士”,并荣获“中国梅花研究终身成就奖”。
据《北京梅花》统计:北京市域内的梅花品种已经超过125个,约占中国梅花品种登录总数的32.64%,遍布全市40多个景点景区。其中,中山公园梅园是京城建立最早的梅园,种植的梅花品种最多,包括杏梅、江梅、绿萼、宫粉、朱砂、龙游、垂枝梅、丰后等;明城墙遗址公园梅园种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种,如复瓣桃枝、小宫粉、小绿萼等;位于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梅园种植的梅花数量最多,已有杏梅系、真梅系、樱李系梅花等三十余个品种共2000余株;地处西山鹫峰的梅园则汇集了国内外精选的珍品上百个,其中露地抗寒梅花分樱李梅、杏梅和真梅等种系,并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
『柒』 博物馆冰梅花瓷器值钱吗
值钱。博物馆冰梅花瓷器属于中国瓷器的一种,是清代康熙的一种新产品又称“冰裂梅花纹歼吵”,是并改扮以仿宋代官窑冰裂纹为地,并于其上画朵梅或枝梅,将冰裂纹釉面的肌理与梅花完美结合的一绝灶种特殊装饰纹样,因此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比较值钱。
『捌』 清代邹一桂的古干梅花图轴创作来源
清代诗人弘历创作的作品。《命邹一桂为设色古干梅辄叠前韵》是清代迅液诗人弘历创作的作品,作品原文绘事设色久不为,祗以节末非根底亩茄,结习其如未尽忘,时复淡墨写生蕊,盆中古干识亩耐物春工,不作寻常百珠累。暗香疏朵五六丁,叫绝梅花赖有此。
『玖』 寿字和梅花的陶瓷酒缸是什么朝代的
明代至清代。
寿字罐最早是60年代。出自民窑,胎质,釉质,彩料,以及绘画的艺术性远不如官窑高,造型也不算规整。少了冠盖。使用的彩料是青花料,蓝中泛灰,是比较差的青花料,属于常见的民俗类器具,当时产量很大,现在存世量不算很稀少。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同时也是我国的一种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彩陶和黑陶。陶与瓷的质地不同,性质各异。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长石和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我国传统的陶瓷工艺美术品,质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