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茶花颂赏析

茶花颂赏析

发布时间: 2023-05-21 20:57:04

1. 陆游山茶花诗词赏析

当桃花、李花在春风春雨中开花,又在春风春雨中飘零扫地枝头为之一空时,山茶花树却是花开不断。陆游这首诗前三句是为最后一句作铺垫。通篇用赋体,直言道来,一目了然。结末“绿”与“红”色彩相对有鲜明形象感,“放”字又给人以生机勃发的感觉,更突出了山茶花的可贵之处。

2. 犀甲鹤头傲霜雪——咏山茶花古诗词赏析(五)

元朝诗人方回的《山茶花》,赞美山茶花不畏严寒和花期悠长:

石楠岩桂万年枝,方驾分花占四时。

犀甲鹤头傲霜雪,入春犹见岁寒姿。

方回字万里,是元朝诗人、诗论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其著作有《桐江诗集》。

前两句“石楠岩桂万年枝,方驾分花占四时”,写石楠、岩桂、山茶的花期分占四季。“石楠”,石楠花,开于夏季。“岩桂”,即桂花,开于秋天。“方驾”,比肩;媲美。石楠、岩桂这些树龄很长的树,它们分别在夏天、秋天开花,同冬春开花的山茶花一并分占四季。

后两句“犀甲鹤头傲霜雪,入春犹见岁寒姿”,着重写山茶冬春开花。山茶树叶厚实似犀甲,花红如鹤顶红的头顶,在严冬笑傲霜雪而开;到了春天还可以见到冬天开的花仍然挂着枝头。突出了山茶花不畏严寒的品格和花期悠长的特征。

明代诗人归有光的《山茶》,赞扬山茶有“奇质”: 

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 

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 

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 亦自当春风。 

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嘉靖进士,官南京太仆丞,著有《震川先生集》。他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状物叙事记人,情真意切,委婉动人,显示了其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法。   

这首咏山茶花诗,我们仍然可以体味到诗人那种以平易畅晓语言,状物抒情的简省雅洁的风格。

诗的开头两句从外观上概括山茶花给人的印象:“山茶孕奇质,绿叶凝深浓。”说是山茶有奇特的品质。这种奇质究竟奇在什么地方?“绿叶凝深浓”,绿叶颜色深浓,是一奇。二奇即“往往开红花,偏在白雪中”。山茶系常绿灌木或乔木,四季常青,冬春开花,花大色艳,多为大红。花期较长,经冬历春,吐蕊于红梅之前,凋零于桃李之后,弥月不衰。白雪中见红花,自然就是一奇。红与白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很壮美的。明代诗人沈周《红山茶》说“猩红点点雪中葩”,宋代诗人陆游也说:“惟有小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着花不已》)都强调山茶花经久耐雪。

第三奇就是“虽具富贵姿,而非妖冶容。”山茶花,花大色红叶厚,显得庄重、典雅,气度不凡。艳丽而不妖冶,凝重而不板滞。这种美好姿容在百花中是少见的。第四奇就是“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山茶四季常青,经冬雪而迎春风,自然非寻常花木可比。苏轼说“长共松枝耐岁寒”“雪里盛开”(《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也都是赞美山茶花的坚强品格。大凡世上美好事物总难十全十美,即以花卉而言,艳丽而难庄重,典雅则易板滞,春花烂熳难以持久,秋花傲霜又不丰腴。惟有山茶花有奇质。花期长,耐冬雪,花色艳而不妖,枝叶绿而不衰,姿容富贵,品格坚贞。

诗人赞叹道:“吾将定花品,以此拟三公。” “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大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后又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诗人准备将山茶花比作辅助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最后又以梅花作比较:“梅君特素洁,乃与夷叔同。”夷、叔,即商末伯夷、叔齐弟兄俩,二人互让王位,为古人称为恺悌的模范。这里比喻山茶和梅花是密不可分的弟兄。 

诗的首句点明山茶花有“奇质”,接下来分别从绿叶深浓、雪中开花、富贵而非妖冶、经冬雪而迎春风四个方面展示山茶花的奇质,最后以梅花作比,突出二者的高洁品质。全诗层次分明,形象鲜明,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明代诗人杨慎的《山茶花》,描绘了山茶花傲雪盛开的美丽形象: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

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

杨慎字用修,号月溪、升庵等,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 他参与编修了《武宗实录》,因卷入“大礼议”事件,被杖责罢官。后追谥“文宪”。其著述多至100余种,主要有《升庵经说》、《升庵诗话》、《升庵诗集》、《升庵长短句》、《陶情乐府》等。

这首诗描写山茶花傲雪盛开的美丽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银白的雪花漂洒在山川大地上,采花的蜜蜂和轻佻的蝴蝶都不见了踪影,只有火红的山茶花在绿叶的陪衬下迎风傲雪怒放。用衬托的手法,映衬出山茶花傲雪盛开、冰清玉洁的美丽形象。一个“斗”字,活现了山茶花不畏严寒、冒雪绽放的英姿。

“海边珠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珠树”,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似玉如珠的树。“玉台”,传说中天帝的居处。与山茶花相比,海边似玉如珠的仙树没有艳丽的颜色,只好害羞地把美玉似的树枝映照在天帝的宫台上。诗人进一步用神树玉枝的素颜寡色与山茶花相比,突出了山茶花的美艳动人。

明代诗人文震亨的《山茶》,称赞山茶花是“耐久花”: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见真红耐久花。

文震亨字启美,大才子文征明的曾孙。天启中以恩贡官中书舍人,明亡绝食而死。家富藏书,长于诗文会画,善园林设计,著有《长物志》十二卷,为传世之作。并著有《香草诗选》、《仪老园记》、《金门录》、《文生小草》等。

开头两句“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描写山茶花像美女早晨从绛纱帐中出来,画着浓妆,迎着朝霞,一路走来,泛起一道光彩。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茶花的美艳动人。

后两句“飘香送艳春多少,犹见真红耐久花”,赞扬山茶花在春末仍然飘香送艳,装扮春色,是真正的“耐久花”。在诗人的笔下,山茶花的“真红耐久”,似乎有着言外有意。明亡之后,诗人饱受社稷易主之痛,竟绝食而亡,保持了坚贞的民族气节。诗人赞美山茶花花期“耐久”的品格美,大约隐喻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山茶花》,赞美云南的山茶花“尤奇妍”:

古来花事推南滇,曼陀罗树尤奇妍。 

拔地孤根耸十丈,威仪特整东风前。 

玛瑙攒成亿万朵,宝火烂熳烘晴天。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明朝官员、诗人。 他历任左柱国、内阁首辅大臣等,在政治上多采取忍让的态度。著有《怀麓堂稿》、《怀麓堂诗话》等,是茶陵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这首咏山茶花诗所写系我国著名山茶花发源地南滇的山茶花。南滇,指云南,其境内有滇池。战国至汉武帝前为滇国属地。自古以来,滇地就以花事名世。而山茶花——又称曼陀罗树,尤为奇妍。《云南通志》载称“云南茶花奇甲天下”。据说云南大理至今尚有一株上千年山茶老寿星,花开时节,红花满枝,被誉为万朵茶。诗人说“拔地孤根耸十丈,威仪特整东风前”,即是称颂山茶花树干高大挺拔,山茶花生命力顽强。正如《广群花谱》中赞美的“凌寒强比松筠秀,吐艳空惊岁月非。冰雪纷纭真性在,根株老大众园稀。”

此诗以山茶花的树之高、威仪之整作为其花的陪衬,重点还是突出花,所以紧接着就以生动的比喻,写茶花有如“玛瑙攒成亿万朵,宝火烂熳烘晴天。”真是气象万千,蔚蔚大观。这是一株山茶,也是千万朵山茶。山茶花红如宝石玛瑙,晶莹明亮,使之天空为之烘晴天。这种夸张的浪漫手法,写出了山茶花的气势,较之那些就一枝一叶的精雕细刻更令人神往,可以说是有特色的咏花之作。

全诗七言六句,结构上也奇特,以奇特格式写奇妍的山茶,就颇有奇特韵味。

清代著名诗僧担当和尚的《山茶花》,赞美云南的山茶花红似火:

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

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

担当,清代诗僧。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明初从浙来滇,世居晋宁。明亡后,出家为僧,出世弘法,住鸡足山石钟寺。曾学诗书画于董其昌、陈眉公、李本宁诸大家门下,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为人志存气节,放浪形迹,故画作飘逸有奇气。著有诗集《翛园集》、《罔措斋联语》、《杂偈》、《橛庵草》、《拈花颂》等。

前两句“冷艳争春喜烂然,山茶按谱甲于滇”,写山茶花始开于寒冷的冬天,到春天与百花争艳,依然花容灿烂。按《茶花谱》记载,云南的山茶花应该排在前列。

后两句“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赞美山茶树头万朵花齐放,花红似火,融化了残雪,映红了半边天空。诗人用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力赞美山茶花美艳动人。

3. 山茶花又开了

文/刘桂燕

每年的12月份又如期而至,也许是寒冷的月份,无论是南乱巧陵方还是北方,所有人都穿几码了厚重的棉袄,躲在家里取暖。但对于山茶花来说,这却是它盛开的月份,白的高洁,粉的淡雅,红的热烈而深沉,在这寒冷肃杀的冬天里恣意张扬地怒放着。

无论什么时候,家里永远都有的植物就是山茶花。小时候不懂,看着电视里,读着书本上的知识,北方的冬天一到,所有树木的叶子都会变成枯叶,然后风风扬扬地洒宽老落一整条街道,仿佛要告哗戚诉所有人,整个夏天的绿意盎然过后自己的飘零。可是家里角落旁的那株山茶花叶子永远都是那么青葱翠绿,仿佛任外界千变万化,我自在其中。后来才知道,这是山茶花独特的性质,苏轼曾称茶花为“岁寒姿”,并说茶花是花深少态,能长共松杉斗岁寒。杨万里颂茶花是“岁寒不受雪霜侵”。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便是冬天里的山茶花,那时候的花蕾含苞欲放,在寒冷的冬天中是一抹不一样的色彩。经历过半年的沉寂,猛的在某一个冬日里绽开自己一年来的灿烂。自己曾经观察过,山茶不像其他花朵,枯败时整个花朵掉落下来,而是花一瓣一片片地慢慢凋谢,直到生命结束。这么小心翼翼的凋谢方式,不就和人们追求理想中伴侣的态度一样吗?难怪人们都说山茶花的话语是谦让、理想的爱。

宋代陆游的《山茶》诗云:“雪里开花到春晚,世间耐久孰如君?”称赞山茶开花能从冬到晚春,说世间能如此耐久的,有谁能比得上茶花呢?他还在《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著花不已》中写道:“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陆游的诗多处写茶花的“耐久”,正是歌颂了茶花自冬及春虽经霜雪风雨,仍能顽强地著花不已的高贵。也许这就是家里一直有着山茶花的原因吧!

12月份到了,山茶花又开了。

4. 对白茶花的赞美句子

中国最早写海榴(海榴,即现在的茶花)诗的,是南朝陈代官至尚书令的江总。他在《山庭春日》诗中写道:“岸绿开河柳,池江照海榴。”在春天的山庭,河岸上柳树的绿叶挂满枝条,池塘边海榴的红花费映照水面。写了花色:红色;点明花期:春天;还说明了当时人们已在山庭旁造景:植杨树、栽茶花。
比江总稍晚的,是隋炀帝杨广。他的《宴东堂》诗开头四句是:“雨罢春光润,日落是暝霞辉。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隋代的东都洛阳,有著名的原晋宫大殿“东堂”。隋炀帝在东堂歌舞宴乐,作诗时自然叙东堂景物:春日雨后,晚霞映辉,海榴舒展盛开,樱花含苞待放。诗中的“春光润”和“舒欲尽”,点明了植于东堂的海榴正处于花期盛极将衰之际。
江总和杨广的诗,都写海溜盛开于春天。唐李嘉佑的海榴诗曰:“江上年年小雪迟,年光独报海榴知。”也写明冬末小雪迟飘,海溜花开独报春光。皇甫冉写海榴“犯雪先开”,其弟皇甫曾则写“腊月榴花带雪红”,韦应物亦写道:“海榴凌霜翻”。翻,即飞,引申为开放。“凌霜”,与“犯雪”、“带雪”一样,都点明了海榴的花期,元稹的诗写“早春”时节“海榴红绽”。温庭筠的诗也写了花期:“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而皮日休诗曰:“一夜春光绽绛囊”,即春天早晨绽开大红色的花蕾。诗人接着还用“化赤霜”的比喻描述了海榴的花期。方干的诗则云:“满枝犹待春风力,数朵先欺腊雪寒。”写了在腊雪中数朵先开的海石榴花等待着春风。
由此可见,当时被称为“海石榴”(或“海榴”)的茶花,花期自“凌霜”、“犯雪”的秋冬一直到“犹待春风力”的春天。茶花与迎春花一样成为春天的使者,却不是报春第一枝,与梅花一样出现在冬天,却没在人们心目中留下凌寒独自开的孤傲与不畏。
有名无名的茶花照旧按季节开放,姹紫嫣红,构筑着一个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花花世界,招惹着行人的眼。茶花的艳丽不影响诗人们对它的热爱与衷情。
在唐诗的花花世界中,牡丹的雍容华贵,兰花的清幽淡雅,桃花的红粉不自娇……都没能阻止诗人为茶花的绚烂而倾情歌颂。
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诗曰:
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清香随风发,落日好鸟归。
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
无由共攀折,引领望金扉。
诗仙李白的这首茶花诗,开头二句即点出了花的主人“鲁女”及花的位置是“东窗下”,并评价了花的名贵是“世所稀”。接着诗人说红珊瑚映现在绿水之中,也不能与怒放的红茶花点缀在绿叶之中“比光辉”,从而反衬出这“海石榴”花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株茶花竟有“清香”,并在“落日”时还有“好鸟归”宿。可以想见,这株茶花当是较大的已栽植多年的树,所以鸟儿才来归宿。末四句则是诗人“爱花及人”,表达了对这位“鲁女”的思慕之情:愿作向阳的树枝去拂她的罗衣,还想与她共折花枝而伸着脖子望她的窗户。
卢肇《新植红茶花偶出被人移去以诗索之》诗曰:
最恨柴门一树花,便随香远逐香车。
花如解语犹应道:欺我郎君不在家。
卢肇进士及第之前,犹独住“柴门”之中,可见家境贫寒。但他极爱茶花。一日“偶出”,茶花被人移走,于是“以诗索之”。把茶花写成女性之人,说这花如能言语,将其移走是欺负丈夫不在家。诗人以茶花的口气称自己为“郎君”,实则诗人视茶花为爱妻。失去茶花犹如失去爱妻,真挚的爱花之情动人心魄。至于杂著《古事比》和《花里活》中记载的唐代诗人张籍将爱妾与人换茶花的所谓爱花故事。与卢肇纯真圣洁的爱茶花之情相比,是决然不能同日而语的。
贯休《山茶花》诗曰: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红谬。
今朝一朵坠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贯休是唐末著名的诗僧,且善书法,工人物画。贯休的这首写四川山茶花的诗,立意与构思别具一格,不同凡响。诗的首句虽然点明了风定日晴的花园环境,但没有去描绘茶花盛开的场面,而将笔锋一转立即写了艳红如猩血的茶花已经“色死”衰败的景象,把立意放在了“惜花”上面。后两句写落花则更是匠心独具,运用了“绿珠坠楼”的著名典故。据《晋书•石崇传》载,贵族石崇的爱妾绿珠“美而艳,善吹笛”,被赵王司马伦的嬖臣孙秀看中,“指索绿珠”。在受到石崇的勃然拒绝后,孙秀矫诏逮捕石崇,绿珠为报答丈夫,当场“自投于楼下而死”。诗僧贯休看到茶花“一朵坠阶前”,便联想到了绿珠坠楼,将绿珠与落花融成一体,抒发了自己的惜花(人)之情,并表达了对“孙秀”残害绿珠(茶花)的怨恨。一代高僧,在古稀之年犹有如此情思,确实不易。
温庭筠《海榴》诗曰:
海榴红似火,先解报春风。
叶乱裁笺绿,花宜插鬓红。
蜡珠攒作蒂,缃彩剪成丛。
郑驿多归思,相期一笑同。
温庭筠是唐代后期的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诗人在如此好客的“郑驿”竟然思归,其原因在于他思念着要与海榴花“相期(逢)一笑”,恋花之情跃然纸上。诗中的海榴已经成为妇女的饰物,插于鬓发之上。海榴的花办像绸缎一样的丝织物,这成了我找不到褶皱的理由,花形就像绸缎剪成的丛球,怪不得说茶花像假花了。
带着唐诗的盛赞,茶花又迎来了宋人的倾情讴歌。莫不见宋诗里点点滴滴的茶花情,莫不见诗人眼里片片茶花意。
苏轼《王伯所藏赵昌山茶》诗曰:
萧萧南山松,黄叶陨劲风。
谁怜儿女花,散火冰雪中。
能传岁寒姿,古来唯丘翁。
赵叟得其妙,一洗胶粉空。
掌中调丹砂,染此鹤顶红。
何须夸落墨,独赏江南工。
这是一首赞美山茶画形容好到了极点的程度,表现出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我们喜欢山茶花并不是因为它好看,而是它的花蕊里藏着蜜。说实在的在我们的心中山茶花并不怎么美丽,说它白却白得不纯静,而一开就是漫山遍野。在山村生活那么久,又那么喜欢山茶花,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去欣赏过它。后来进了城,离开了给我带来美好回忆的山茶花,同时也认识和喜爱起能开大朵大朵的花瓣的茶花。淡红、紫红、大红的茶花开得异常的妖艳和夺目,不像家乡的山茶花那样默默无闻。
陆游《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著花不已》诗曰:
东园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
惟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诗人抓住了山茶花最突出、最珍贵的特性,不写花在长冬中的傲霜斗雪,而写在清明后斗雨战风。语言精炼,风格豪迈,平易通畅,语气雄浑。仿佛开花是茶花一生的追求,有的才高过尺余,就开得灿如朝霞,有的虽年过百岁,仍然绽放着火红的云霓。茶花开得大方,花期长,不象灼灼的桃花,随便那一阵风,都会让她落英滨纷,早早天折。它没有牡丹华贵,也不能与幽兰比香,却以彤云吐火般的释放,赢得人们的爱恋。
宋诗的夸赞或许比不得唐诗来得震撼,但宋词的妙赞却是别有一番情调的。
王安中的《蝶恋花•山茶花》是最早的茶花词。词曰:“巧剪明霞成片片,欲笑还颦,金蕊依稀见。拾翠人寒妆易浅,浓香别注唇膏点。竹雀喧喧烟岫远,晚色溟?,六出花飞遍。此际一枝红绿眩,画工难写银屏面。”从山茶的含苞欲放开始,到首枝花的开放,采用了许多比喻,把山茶花写得生龙活现。
辛弃疾是宋词中的豪放派继苏轼之后的物。他写了《浣溪沙•与客赏山茶,一朵忽坠地,戏作》。词曰:“酒面低迷以被重,黄昏院落月朦胧。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试问花留春几日?略无人管雨和风。瞥向绿珠楼下见,坠红。”其词想象丰富,以“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绿珠坠楼”的比喻融化其中,非常生动。
张炎是宋词格律派中重要人物。他写有《蝶恋花•山茶》词一首。词曰:“花占枝头?自焙。金汞初抽,火鼎铅华退。还似瘢痕涂獭髓。胭脂淡?微酣醉。数朵折来春槛外。欲染清香,只许梅相对。不是临风珠蓓蕾。山童隔竹休敲碎。”此词上阕用了许多比喻来形容不同颜色、不同花形的山茶花,下阕描述了把各类茶花折来,插之于槛内,呈现了一幅非常雅致的景象。
明清的小说并未冲淡茶花的绚烂,君不见,点点诗意跃然纸上。
明•于若瀛《山茶》:“丹砂点雕蕊,经月久含苞。既足风前态,还宜雪里娇。”短短二十字,便几乎写尽了山茶花的可爱之处。
清•叶申芗《木兰花慢•红山茶》:“谱滇南花卉,推第一、是山茶。爱枝偃虬形。苞含鹤顶,烘日蒸霞。桠枝,高张火伞,关粤姬、浑认木棉花。叶幄垂垂绿重,花房冉冉红遮。仙葩,种数宝珠佳。名并牡丹夸。忆吟成百咏,记称十绝,题遍风华。生涯,天然烂漫,自腊前、开放到春赊。风定绛云不散,月明?玉无瑕。”上阕从花、枝、叶各方面,描述了红山茶的美好特征。物体精工,语言丰美,想象丰富,设计奇特,可称之为妙品。
“五四”的惊雷使茶花迎来了又一个盛开的春天,织就了那满树的诗情画意。
文坛巨匠郭沫若对云南茶花情有独钟。他的一首《咏茶花》云:“艳说茶花是省花,今来始见满城霞。人人都道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诗人仅用“满城霞”三字,即写尽了滇山茶的盛开之貌。接着就直抒自己的观点:牡丹是自古称道的“富贵之花”,但与茶花相比,牡丹毕竟富丽而娇。茶花却能经冬而放,戴雪而荣,在万物萧条的季节,她能带来满城霞。这正是诗人所看重的高贵品质,也正是牡丹不及茶花之处。茶,似我,知我情,知我心。他还有一首《咏昆明黑龙潭早桃红》:“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惊醒唐梅睁眼倦,衬陪宋柏倍姿雄。崔嵬笔立天为纸,宛转梁横地吐红。黑水祠中三异木,千秋万代颂东风。”诗人将茶花古树与唐梅、宋柏同写,已突出了茶花非同寻常的地位。诗中更写了茶花的“啸傲”之态,“崔嵬”之姿及“地吐红”之色。又用非凡的想像力写了茶花树似“笔”耸立并以“天为纸”,将要书写怎样的篇章?这有何等的气势。这样的写法,超越了古人。“早桃红”,是滇山茶中花期较早的品种。诗人的“惊醒唐梅睁眼倦”句和另一首《咏茶花》中的“含杯我向梅花问,何故沉酣尚睡眠”,还表达了诗人的另一个观点:茶花岂止胜过牡丹,其报春之早还超过了梅花。那一抹对茶花倾情盛赞的情愫,飘落在云南漫山的茶花树上。诗人那一颗火热的心。
画坛大师张大千为一幅茶花图所作《题茶花园》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大师的才华横溢:“玉佩瑶光翠,归来油壁车。不须烧凤烛,明镜艳朝霞。”短短二十个字,将茶花园中如翠玉的茶花树及艳如朝霞的茶花,描绘得淋漓尽致。在大师的笔下,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邓拓的《山茶花口占》:“红粉凝脂碧玉丛,淡妆浅笑对东风。此生愿伴长春在,断骨留魂证苦衷。”首句先写山茶花花色和叶质的外形美,接着又写了先迎春天东风的山茶仅仅是淡淡的妆和浅浅的笑,突出了茶花品质的内在美。后两句则借山茶而抒胸臆:在身处逆境时仍然“愿伴长春”,即使“断骨”,也须“留魂”。托物寄兴,入木三分。
站在全新的高度而颂扬茶花的佳作,还有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写于云南昆明的《茶花赋》。作家写道:“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亭寺……这是梅花……白玉兰……迎春……,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春深似海,以茶花见性,这正是这篇《茶花赋》的“妙处”。
由此可见,“待到山花烂漫时”,“信手拈来皆是诗”。

5. 茶花赋的作品鉴赏

散文作家杨朔创作的散文——《茶花赋》,其主题是赞美祖国、歌颂祖国的美的生活,歌颂创造美的生活的劳动者。作者通过茶花的美来歌颂祖国的美,茶花美写得越详细,祖国美就越明显,主题也就越突出。杨朔擅长通过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描写, 以小喻大, 刻划人民群众的气质,体现时代的精神,反映社会的风貌。《茶花赋》正是这样的作品。它写于一九六一年,这是中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年头,作者怀着无限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以艺术家特有的慧眼,透过“祖国上空的乌云”,看到光明灿烂的未来。满怀激情, 挥毫临墨,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而又含蓄深刻的散文。
《茶花赋》托物言志,见景抒情,通过对“春深似海”的茶花美的歌颂,热情地赞颂创造祖国美的勤劳质朴的劳动者,歌颂了祖国无限美好的未来。全文写茶花美是客,写祖国美是主,作者采取以客衬主,以客显主的方法,精心构思,使文章诗画并茂、神韵悠然。 《茶花赋》这篇“赋”由三个部分构成:茶花——养花人——看花人。三层意思、三层境界都附丽在“歌颂祖国” 这条思想主线上,一脉相承而又次第分明:先写昆明茶花的红艳、茂密,令人心醉,使读者联想到祖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面貌特色,次写养花人的劳心劳力、终年辛勤,以此联想到社会主义祖国创业维艰和缔造者的不朽业绩。同时启迪一个重要的生活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在辛勤的劳动、艰苦的斗争中成长、壮大的,再写“童子面茶花”(看花人)的活拨可爱、神采焕发,使读者联想到祖国不仅有美好的现在、艰辛的过去,更有着光辉灿烂的未来。三层意思把祖国的今天、昨天和明天联系起来,显示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结构脉络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长期身处异域,非常怀念祖国;想请画家画一幅能表现祖国“面貌特色” 的画挂在眼前却未能如愿。这一段从结构上说,是为文章的末段蓄势。文章的本意不仅在此写茶花而且在彼写祖国,这一段抒写心情的文字就十分必要:它有力地烘托了散文的主题。
文章第二、三两段写昆明的春色,移步换形,与第一段好象无关。但倾注在天真的狂喜和热情的赞叹中的一往深情,与第一段中孺子对祖国母亲的思恋与倾慕之情仍然是一脉相通的。写春色,是为茶花铺垫;而表现这春色的,又莫过于花。写花,一则写其香,二则写其色,着墨不多,笔下却呈现出“嫣红妮紫开遍” 的动人景象,令人觉着春意盎然。
文章四、五两段写茶花,有点、有面,主次分明。第四段着力写华庭寺前那一棵老茶树,极言其热烈、兴旺,老树新枝,生机勃发。第五段着眼于茶花的多,到处可见。角度不同,重点不一。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安排结构和展开描写方面,体现严谨、 一丝不苟。
文章第六段是过渡段,从写茶花到写养花人,以作者一段内心独白把上下文衔接下来,显得从容、自然。
以下各段着重写作者与普之仁的对话。
写普之仁,除了写他对于栽培茶花的丰富经验以及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外, 更突出写他那质朴平凡的普通劳动者的性格。
文章第十四段中作者的抒情独白,与第六段遥相呼应,揭示了重要的生活哲理。
作者从自己在国外时思念祖国的心情,写到回国后一脚踏进昆明时的感受 ;从昆明的春色,写到华庭寺、黑龙潭等处的茶花;写到养花人的辛勤劳动和他那饱注忧患的过去。

6. 杨朔 茶花赋赏析

中心思想:本文借助茶花的形象,抒发作者的热爱祖国、热爱普通劳动者的感情。
文章主题:借茶花表达歌颂祖国之意,借茶花打发热爱祖国之情;笔笔写茶花,处处赞茶花。

7. 杨硕说用童子面花象征祖国,为什么呢

《茶花赋》以火红的茶花象征祖国,借歌颂茶花而歌颂欣欣向荣的祖国,借歌颂育花人而歌颂为建设祖国而辛勤劳动的人民,借歌颂童子面茶花而歌颂祖国的未来。通篇以热爱祖国为红线。这一点,文章开头就一语点明:“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这句话成为本文的文眼。授课伊始,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怀念祖国为什么要写茶花?他是怎样把茶花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由此造成悬念,暂不叫学生回答。在学生进入沉思状态后,便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读课文。归纳段落大意。到读完全文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朵含露咋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1、为什么画童子面茶花而不画别的茶花?2、童子面茶花为什么有这些特色?3、童子面茶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弄清这几个问题,作者关于以童子面茶花象征祖国的构思就可以理解了,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8.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充一道映朝霞。飘香送艳春多少,犹见真红耐久花。赏析!!

第一句诗形容山茶花的美丽形态。第二句表明山茶花的生长状态,“映朝霞”表示着生机勃勃。第三局说百花齐放的春天艳丽景色,第四句表明山茶花花期较长,比其他花更加富有生命力。但是要根据诗词来具体解释吧。大概这样子。个人见解。。

9.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望着新鲜的泥土运用什么手法

《茶花赋》而言,总体通过“画出祖国的面貌特征”,用多方面的描述来写品赏茶花。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将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两条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其“形”是松散的,但文章的题旨非常明确。这就是借茶花表达歌颂祖国之意,借茶花抒发热爱祖国之情;笔笔写茶花,处处赞茶花。正如作品所写的那样“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出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吗?”作家就是将“童子面茶花“和“祖国的面貌”联系在一起,借景抒情,使作品既有浓郁的诗意,又有深刻的哲理,其“神”是非常集中的。
具体来说,以《茶花赋》的第12自然段为例。第一句宴信举“我热切的握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可压缩为:茧满双手。第二句“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晌碧多问他的身世,猜的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可节缩为:曾经忧患。第三句“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失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坦樱普通的劳动者。”可精简为:普通人。第四句“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养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可提炼为:创造者。第五句”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可简言为:美的源泉。

10. 杨朔 茶花赋赏析

中心思想:本文借助茶花的形象,抒发作者的热爱祖国、热爱普通劳动者的感情。
文章主题:借茶花表达歌颂祖国之意,借茶花打发热爱祖国之情;笔笔写茶花,处处赞茶花。

热点内容
玉兰花美食 发布:2025-07-28 21:28:18 浏览:479
盆栽万向轮 发布:2025-07-28 21:28:06 浏览:320
插花签子 发布:2025-07-28 21:24:23 浏览:332
古诗的七夕 发布:2025-07-28 21:06:56 浏览:294
快手秒盆栽 发布:2025-07-28 21:04:32 浏览:462
绿植花卉广告 发布:2025-07-28 21:04:21 浏览:128
立金花花语 发布:2025-07-28 21:04:19 浏览:813
七夕节中午 发布:2025-07-28 21:02:07 浏览:595
彩铅花卉手绘 发布:2025-07-28 20:57:22 浏览:957
玫瑰花的编制 发布:2025-07-28 20:53:55 浏览: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