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梅花册
『壹』 2010-25 梅兰竹菊邮票喜欢吗
我非常喜欢《梅兰竹菊》邮票。
2010-25《梅兰竹菊》特种邮票,2010.10.18发行,全套4枚,胶印,王虎鸣设计。
这套邮票诗书画均有,都为名家所作。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文人称其为“四君子”。
“梅”邮票主图选自伍租清代“扬州八怪”画家金农的《画梅花册》,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邮票主图选自巢勋在上海有正书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的《芥子园画谱》。
“竹”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画家郑板桥的帆橘蚂《兰竹图册》。郑板桥晚年以扬州为中心,以卖字画为生。
“菊”邮票主图选用“扬州八怪”画家李×的《菊石图》,此画现藏于北京炎黄艺术馆(朝阳区安定门外亚运村惠中态埋路9号)。
『贰』 金农梅花作品赏析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金农梅花赏析
梅花自古就有清俊高雅的风度,人们赋予了它清丽、高洁、谦虚、坚强的品格,是中国传统的名花。中国历代众多的文人学士都爱梅,咏梅,画梅,借以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质。
金农是清代扬州画派之首,他在仕途上的不得意和生活上的窘迫,使他对梅花别有偏爱。金农的梅花作品很多,但是真正开始转心画梅是在他64岁以后的晚年生活。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已经逐渐成熟了。常见的金农的梅花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幅的梅花图;另一类就是梅花图册,更多一些的小篇幅的习作。
金农的梅花清逸淡雅,构图和笔墨都比较简单,却风雅至极。金农的梅花作品大多以墨梅为主,用线圈画花白,淡墨发干,用浓墨点花蕊、花丝和点苔,很少赋色,用笔也很古拙简约,即使设色也很淡雅,并不浓重。金农画的梅花粗干瘦枝,竖斜交错,画面的节奏把控技巧非常成熟。
中国画往往不是表面的摹写,而是画家更深层次的表达,对现实物象的体验感受。金农的梅花最注重的是意境,有种禅意精神。金农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这种书法功底同时被带到画面中来,书法和绘画通合,将书法的自然潇洒移到画面中,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这种活力曲直的梅花枝干,生动的梅花,以及刚正中正的题跋,都是他在书法中所汲取的营养,形成了古朴的天然美感。
『叁』 清朝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简介,金农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人物介绍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据金农自述;“家有田几棱,屋数区,在钱塘江上,中为书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无穷”。
金农天姿聪颖,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家,与“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又与吴西林同时,与号称“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农的博学多才。乾隆元年(1736)受裘思芹荐举博学鸿词科,入都应试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走齐、鲁、燕、赵,历秦、晋、吴、粤、终无所遇。年方五十,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书法功底,终成一代名家。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为“扬州八怪”之首。妻亡无子,遂不复归。
金农的一生,大半
在坎坷中渡过,有时“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在困苦时也不得不依赖贩古董、抄佛经,甚至刻砚来增加收入,也曾托袁枚,求写彩灯,王昶撰《蒲褐山房诗话》记述金农,“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尝不熙怡自适也”。卒年七十七,一作七十八。金农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
个人成就
书法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
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
他的隶书早年是“墨守 *** 绳墨”的,风格规整,笔划沉厚朴实,其笔划未送到而收锋,结构严密,多内敛之势,而少外拓之姿,具有朴素简洁风格,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
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其“写经雕版”式的楷书,似乎与民间书法一脉相通,没有轻重的线条变化和圆润的转折用笔,也没有提顿中的波挑,以均匀的线条和方硬的转折,书写出类似单线体美术字的书体,却又具有器形文字般的古茂,其书法的启迪意义非常深远。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绘画
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
金农书画作品画佛号心出家Q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他画梅,自称“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时香千里”,画马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足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一册页上画一士大夫高卧四面通风的水池亭中,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逍遥自在,不及世事,亦以“清高”自居。金农申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以抒不平鸣”。在一幅《墨竹图》中,他竟然直书:“磨墨五升,画此狂竹,不钓阳鲚,而钓诸侯也。” 喜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每画毕,必有题记,如“虚心高节,挺立不屈,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雨后修篁图》题诗曰:“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形象鲜明突出;山水构图别致,随意挥写点染,简朴疏秀 ;其梅、竹用笔奇拙 ,凝练厚重 。书法从《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郎碑》变化而出,运笔扁方,竖轻横重,别具奇趣,风格独特,自谓漆书。金农的书画在当时享誉很高 ,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山水人物册》、《月华图》、《携杖图》、《东萼吐华图》、《墨竹图》等传世。著《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个人影响
“扬州八怪”,通常的说法是李W(复堂)、汪士慎(巢林)、高翔(西唐)、金农(冬心)、黄慎(瘿瓢)、郑燮(板桥)、李方膺(虬仲)、罗聘(两峰)。此外,至少还有五种以上说法,涉及十多位画家,但无论哪种说法,金农都在其内,可见他是“八怪”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人们为何以“怪”相称?“怪”又“怪”在哪些方面呢?
这个“怪”首先是指作品格调上的离经叛道。金农等人戴上“扬州八怪”的桂冠后,既为社会所认可,又被人们津津乐道,广为传扬。这除了艺术风格的原因之外,其中也包含着个性行为、思维方式、处世观念等多种异于常情的因素。难怪好友全祖望称他为“畸士”了。
金农交友广泛,上至名门公卿、富豪巨贾,下至卖浆引车的贫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他交友还有一种怪脾气。他瞧不起的人,不但话不投机半句多,而且报之以白眼,更别想求得他的诗文字画。而对要好朋友从不以穷富贵贱取人。
在金农众多的朋友中,一个就是当时寓居扬州的郑板桥,两人喜欢一起“杯酒言欢,永朝永夕”,“相亲相洽若鸥鹭之在汀渚”。郑板桥曾说“杭州只有金农好”。他俩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观、艺术观外,个性脾气特别相投,常常出入秦楼楚馆,酣饮金农中年游历达十五年,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哪来旅行费用呢?除了化缘僧院,朋友资助外,他招募挑选了一批能工巧匠,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技术访游团”,金农充当“团长”,团里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如甬东朱龙擅雕凿纹刻砚石,新安张喜子精界乌丝栏,会稽郑小邑擅长抄写,吴门庄闺郎会弹奏乐器,兰陵陈彭擅长画墨竹,每到一地全团便开展活动,以此筹措旅资。这种方式在“扬州八怪”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金农具有的完全是一个浪漫诗人的情怀,一个不修边幅的书画家风度,一个无拘无束的野逸文人气质。其次,金农晚年穷困潦倒,尽管不能排除社会原因,但也有属于自身的缘由。金农的收入也颇可观了,结果老来却弄得四壁皆空,无钱入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帖学”一统天下。金农和郑燮等人卓然树起叛逆的大旗,成为清代书道中兴的领 *** 者。金农的书法艺术和他的绘画一样,以古朴浑厚见胜,有“求拙为妍”的艺术特点。从传世书迹来看,其隶书苍古奇逸,正书朴厚歧出,行书健劲潇洒,影响最大的还是他首创的漆书。“漆书”这个词的来源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二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评自己书法时说:“臣书刷字。”可知“漆书”是指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写漆书所用的墨是自选墨烟所造的“五百斤油”。“金农墨”浓厚似漆,“谛视之,纸墨相接之处仿佛有毛,幽光徐漾”,写出的字凸于纸面,稍一触指即为墨染。所用毛笔,是“截取毫端”,平扁如刷,蘸以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如漆刷之运作。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似粗俗简单,无章法笔意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剔除细节,直取磅礴气韵。那险峻雄奇的构局,浑朴钝拙的金石趣,都融合在黑、厚、重、凝的格调之中。
由于金农的身世,他以卖字卖画为业,难免把商业习气带入艺术领域。许多慕名求索者又非知音,不少作品明显有应酬之嫌,甚至有“师藉门生卖画钱,门生画亦赖师传”,“图成幅幅署髯名,浓墨刷字世便惊”的情况,并由此引发出“金农无画论”之争。这些情况虽给金农书画的鉴赏、论评带来一定疑难,然而绝不能由此否认他的作品风格是顺应了当时历史文化发展的趋势,在抒发个性,冲击时弊,力倡新思维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09年12月19日,有着“扬州八怪”之称的金农的《花果册》在杭州拍卖会上以3976万元的价格创下西泠拍卖最高成交纪录。
相关作品
金农自画像轴
《自画像》轴,金农作,纸本,墨笔,纵131.3cm ,横59.1cm。
此图为扬州八怪之一金农73岁时的自画像。画中老者身着布衣,持杖侧身而立,姿态笃定,神情超然。其头部画法较为写实,具有肖像画的特征,浓密的长髯,细细的发辫,矍烁的双目,真实传神地描绘出金农本人奇倔傲世的性格特征。
图中人物的体貌不求形似,极尽夸张,具有漫画意味,这是一种文人画家逸笔的肖像画。画家以焦墨渴笔勾勒人物形象,线条生拙简朴,脱胎于南宋马和之“兰叶描”,与题款及诗文的“漆书”共同体现出生涩拙朴、奇绝脱俗的风格。
艺术年表
1687年 康熙二十六年 丁卯 1岁
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出生干浙江仁:和(今杭州)钱塘江上,居家候 。潮门外。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 2岁
高翔生,江苏甘泉人,书画家,金农好友,扬州八怪之一。
马曰g生,安徽祁门人,大盐商,诗人,金农好友。
1692年 康熙三十一年 壬申 6岁
方土庶生,籍贯新安,上诗画,金农友。
厉鹗生,诗人,学者,浙江杭州人,金农好友,—生与金农过 往甚密。
1693年 康熙三十二年 癸酉 7岁
郑燮生,江苏兴化人,金农友,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1695年 康熙三十四年 乙亥 9岁
丁敬生,(金农同乡邻里)与金农交谊深厚;书画篆刻家,尤以篆刻著名为浙派开山。
1696年 康熙三十五年 丙子 10岁
杭世骏生,浙江仁和人,文学家、金农好友。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 17岁
初习声韵之学。故里项霜田引为小友,与同里诗人、诗僧交游,得赞誉。
1705年 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19岁
全祖望生,浙江鄞县人,诗人、学者,金农好友。
1706年 康熙45年 丙戌 20岁
四月,渡罗刹江,至萧山拜访91岁诗坛名宿毛奇龄,得其赞赏。至会稽、探禹穴、观窒石。冬,丁敬至
金农处相与考证金石,金农出示王《秋山行路图》共赏。
1707年 康熙四十六年 丁亥 21岁
就读于苏州何焯(字屺瞻、号仪门,学者、书法家)家塾中,凡二年,金农金石碑版之识于此多有所得。
1708年 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 22岁
往慧庆拜谒东南诗坛盟主朱彝尊,朱笑迎而赞其诗。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壬辰 26岁
至吴门,访张三吁。
1714年 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 28岁
春,厉鹗访金农;夏偕厉鹗访王次颜。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 29岁
秋,厉鹗造访于江上,金农出颜真卿《麻姑仙坛纪》、《颜鲁公祠堂碑》米芾法帖拓本等。厉鹗观金农书法并以诗论之。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30岁
偕厉鹗游。病店(疟疾)于江上,取崔国辅诗句“寂寥抱冬心” 语意,始自号“冬心先生”。作《怀人绝句三十首》,名《景申集》;由鲍附梓,厉鹗作序。
1717年 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31岁
于陈撰玉几山房观宋人墨梅图。春,见《武梁祠汉画像石唐拓本》并作跋。秋,杨知、陈章见过金农处,
出示汉唐金石拓本240种共赏。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32岁
夏,偕厉鹗至长兴共访鲍,又同游若溪。作《若溪曲》二首。 有诗记之,此年曾作《兰竹图》。
1720年 康熙五十九年 庚子 34岁
携自编诗集《景申集》游于扬州,广得赞誉。冬,寓扬州。作《麻姑仙坛记跋》署款金司农。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辛丑 35岁
春,游扬州。结识余元甲等人。秋,与友人游禅智寺,后有行楷书《游禅智寺诗》。岁杪,回江上老屋
整理《冬心斋石刻帖》。作有行书《与高西唐书》。
1722年 康熙六十一年 壬寅 36岁
恩师何焯卒。
1723年 雍正元年 癸卯 37岁
农历五月出游山东,赴莱东,经临淄见赵执信。秋,过访厉鹗以诗卷索序。
1724年 雍正二年 甲辰 38岁
在扬州,于河享斋中观书画名作,自天宁寺移居净业精舍;作《行书自书诗册》。
1725年 雍正三年 乙巳 39岁
作《隶书王彪之井赋》。是年由金司农更名为金农,字由寿田 更为寿门。
春,开始作泽州之行,好友汪士慎、厉鹗、马曰璐送行并以 诗纪之。过京师,结识有同门之谊的探花徐葆光、贵族阿金、书法家王澍等。九月赴山西泽州投陈壮履(字幼安)处,客居三年。
1726年 雍正四年 丙午 40岁
春,访圣王坪、石淙院。秋,游吉祥寺,过北崎精舍得宋高僧手书经卷残本。
1727年 雍正五年 丁未 41岁
时客泽州陈壮履处,作《龙诞香二首》寄吴焯、厉鹗,作《寄丁敬》、作《忆康山旧游》寄怀马曰g、
马曰璐、汪士慎、高翔、余元甲等好友。
1728年 雍正六年 戊申 42岁
仍客泽州陈家,在太行山道中作《马垂铭》。
1729年 雍正七年 己酉 43岁
春三月南归,旋又有泽州之行,游晋祠、太原等处,在娘子 关坠马,治引首印章“娘子关坠马后书”;春,作自画43岁小像,十年后有《自题四十三岁小像》三首。于尧都得赵孟手札一件。
1730年 雍正八年 庚戌 44岁
五月南归,在曲阜停留四月,九月于曲阜作隶书《王融传》、《王秀册》等,初冬归扬州,十一月在扬州为学轩先生写《行书 砚铭》册等。
1731年 雍正九年 辛亥 45岁
在扬州与王虚舟同观项元汴藏张旭草书卷。秋,马曰g、马曰璐兄弟邀金农及诸多文人集小玲珑山馆诗酬。识宣城画师沈廷瑞。
1732年 雍正十年 壬子 46岁
春,至吴兴,又过梁溪,于听松庵观王虚舟之徐履墨竹图,秋,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乘舟作《将游楚中、于真州江上登舟二首》,过小孤山、游江陵、武昌回扬州。又于吴兴访鲍,岁 杪客吴兴姚世钰莲花庄。书有《隶书题倪赞溪山秋意诗轴》。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癸丑 47岁
春,泊舟吴中,由曲阿(丹阳)至润州(镇江)渡江至扬州。秋新编《冬心先生集》(四卷)开雕于广陵般若庵。十二月自序《冬心斋研铭》同年刻印,其诗名广为留传。书有《隶书张融、蔡中郎等传记册》。
1734年 雍正十二年 甲寅 48岁
开始留髯,人称“髯金”。八月,归安令裘鲁青邀游吴兴。九月,客广陵。
为A阳褚陵作《飞白歌》颂飞白书。冬,盐商马氏兄弟于小玲珑山馆雅集,金农与多位好友参加。书有《临西岳华山庙碑册》、《隶书周礼职轴》。行书手札《与鲍书》。
1735年 雍正十三年 乙卯 49岁
春,泛舟肖家湖。夏,出游楚州。秋,由楚州返钱塘,于稽留山读书。此年,吴兴知县裘鲁青向节钺大夫(学使)帅念祖荐金农应博学鸿词科。金农作《上学使帅公书》表示“进退为难”。书有《隶书杂记》。
1736年 乾隆元年 丙辰 50岁
金农因归安县令裘鲁青向节钺大夫再荐博学鸿词科,欲应。赴京应试。报罢南归,逗留于曲阜。年底返扬,复返杭。是年起,金农开始卖字画。
1737年 乾隆二年 丁己 51岁
1738年 乾隆五年 戊午 52岁
1739年 乾隆4年 己未 53岁
1740年 乾隆5年 庚申 54岁
1741年 乾隆6年 辛酉 55岁
1742年 乾隆7年 壬戌 56岁
1743年 乾隆8年 癸亥 57 岁
1744年 乾隆9年 甲子 58岁
汪士慎在扬州城边买茅屋,作《移居图》,金农等有诗祝贺。金农有《七言律诗轴》。
1745年 乾隆10年 乙丑 59岁
1746年 乾隆十一年 丙寅 60岁
闰三月三日杭州太守鄂敏修禊子西湖计63人,金农参加。开始学画竹,喜于宅之左右广植竹林,以竹为师。三月作诗四 首自贺己之60寿辰,汪土慎作《冬心六十初度》寄贺。七月 至休宁、新安、过金陵,冬,复回扬州。
1747年 乾隆十二年 丁卯 61岁
三月,作“竹师”一印。作《隶书五言联》。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戊辰 62岁
移居城南隅何氏书屋。买龙井山僧竹百杆种于居旁。蒋仁为 治“百二砚田富翁”印,丁敬为治“不可一日无此君”印。
1749年 乾隆十四年 己巳 63岁
秋,居钱塘江上,与邻曲诸老结菊社。春,卧病江上。冬,客广陵,过汪士慎草堂,互赏翰墨。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庚午 64岁
四月,游剡中、过吴兴、至京口,复至广陵。居扬州三祝庵, 六月,访吴兴、赴吴门,复回扬州。《冬心先生画竹题记》58 篇刻于斯年。自序60始学画竹。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辛未 65岁
年初,作漆书轴赠老友边寿民。书有《漆书童蒙八章横卷》、《楷书扇面采莲曲》。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壬申 66岁
春撰《冬心先生续集》自序,《冬心先生三体诗》自序。作《隶书五言联》。书有《漆书疏花片纸七言联》《漆书相鹤经轴》 《行书致方辅手札》《行书与吴南庄手札》。
1753年 乾隆十八年 癸酉 67岁
春,回杭州故里,请丁敬为《冬心先生续集》作序。秋日寓扬州陈氏家。自写小像寄郑燮。受汪士慎目盲后所作大幅狂草。
1755年 乾隆二十年 乙亥 69岁
卢雅雨请名流二十余位首次红桥修契,金农列其间。与郑燮、袁枚等为李方膺《墨梅图》题跋。
1756年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70岁
秋,寓居扬州西方寺。书有《漆书‘外不枯’轴》(落款自言七十后书法始作“渴笔八分”)、《楷书昔邪庐诗册》。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71岁
三月三,卢雅雨二次虹桥修契,金农参与。自刻“百二砚田 富翁”印。收罗聘为诗弟子。书有《漆书高轩清福七言联》 《漆书古谣轴》、《漆书相鹤经轴》。
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72岁
春,丁敬为金农刻印“只寄得相思一点”。书有《漆书西岳华山庙碑轴》。
1759年 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73岁
收项均为弟子。作自写小像多幅,分赠丁敬、罗聘、项均等人。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74岁
《自度曲》由罗聘、杨爵开雕。书有《楷书清寒诗序册》、《行书诗稿手札》。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75岁
撰文评郑燮画竹。作隶书七言联。在《墨梅图》题诗,“衰晚年零丁一人,只有梅鹤、病痛饥饿为伴”。
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 76岁
乾隆南游过扬州呈进诗表。作隶书画佛题记。书有《漆书题昔邪庐壁上诗横卷》。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 77岁
秋九月,殁于扬州佛舍。乾隆二十九年由杭世俊集资、罗聘扶柩归葬于杭州临平黄鹤山。
『肆』 列举:晋唐人物画,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的代表画家及代表作。
西晋:卫协"佛画之祖" 东晋:顾恺之《维摩诘像》《列女仁智图》《洛专神赋图》 唐:阎立本属《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 吴道子《地狱变相》《送子天王图》 北宋:(初期)李成《晴峦萧寺图》 范宽《溪山行旅图》 (中期)郭熙《早春图》 (文人画)米氏父子《云山墨戏图卷》 南宋四家:李唐<万壑松风图> 刘松年<四景山水卷> 马远<十二水图> 夏圭<山水十二景> 元四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吴镇<渔夫图> 倪瓒<江亭山色图> 王蒙<花溪渔隐图> 明:徐渭<墨葡萄图> 清:"野逸派"八大<河上花> 石涛 朱耷<鱼石图> "扬州八怪"金农<梅花册>
『伍』 故宫博物院收藏金农十二幅梅花图是哪一种册
故宫博物院收藏金农十二幅梅花图是金农梅花图册。金农天姿聪颖,早年读书于学者何焯家,与“西知晌蚂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邻,搭埋又与吴西谨谈林同时,与号称“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农的博学多才。
『陆』 金农的简介_金农的梅花_金农的作品
中文名:金农
别 名:寿道士、龙梭仙客
国 籍:清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687年
逝世日期:1763年
职 业:书画家
信 仰:道教
主要成就:创“漆书”;为扬州八怪之首
代表作品:《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
金农——扬州八怪之首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
他好游历,卒无所遇蔽哪唤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缓橘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着》等。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
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他生活在康、雍、干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初不以工书为念,然书法造诣却在“扬州八怪”中成为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
年五十始从事于画,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之习,良由所见古迹多也。初写竹师石室老人,号稽留山民,继画梅师白玉蟾,号昔邪居士。画佛号心出家盦粥饭僧。又画马自谓得曹、韩法,赵王孙不足道也。其山水花果布置幽奇,点染闲冷,非复尘世间所睹,盖皆意为之。问之则曰贝多龙窠之类也。他画梅,自称“江路野梅”、要求“天大寒时香千里”,画马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去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足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他在一册页上画一士大夫高卧四面通风的水池亭中,题曰:“风来四面卧当中”。逍遥自在,不及世事,亦以“清高”自居。金农申言要把自己“平生高岸之气”,一一见之画中。“以抒不平鸣”。在一幅《墨竹图》中,他宏凯竟然直书:“磨墨五升,画此狂竹,不钓阳鲚,而钓诸侯也。” 喜画瘦竹,说“画竹宜瘦,瘦多寿,自然饱风霜耳”。每画毕,必有题记,如“虚心高节,挺立不屈,久而不改其操,竹之美德也。”《雨后修篁图》题诗曰:“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如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
『柒』 个性彰显的清代画家金农、郑燮|郑燮是画家吗
[摘 要]清中叶扬州活跃着一批非常个性的画家群体,即所谓“扬州八怪”。 金农、郑燮即是其中个性鲜明的画家,本文对金农、郑燮的生平及艺术个性进行了梳理,以探讨继承其艺术精华。
[关键词] 个性 金农 郑燮
清中叶在扬州活跃着一批非常个性的画家,他们即是被称为“扬州八怪”的画家群体。据清末李玉棻《瓯体罗室书画过目考》载,“八怪”是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八人。此后又有人将高凤翰、华嵒、陈撰、闵贞、李勉、边寿民等,也作为“八怪”之列。根据扬州人的说法,“八怪”就是奇奇怪怪之意,与“八”的数字关系不大。他们都是活动于扬州一带的画家,或称为“扬州画派”。这些画家都擅长花鸟、梅竹,他们发挥了极为个性的独创精神,名振南北,各有贡献于画史。
在这个画家群体中,有的是一生不仕的专业画家,家境清贫,以卖画为生,如黄慎、高翔、汪士慎、罗聘等;有的曾有过安邦治国的抱负,并做过几年小官,后罢官卖画于扬州的,如郑燮、李方膺等。他们有着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他们愤懑官场的腐败,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对炎凉世态深有体会。为此也形成了孤傲不羁的性格,蔑视权贵,行为狂放怪癖,常常藉画抒写不平之气。在艺术上,他们注重个性抒发张显,不泥古法。力求创新,以强烈的个性主观感情色彩赋予笔下形象之中。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较深刻的思想、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和清新狂放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清中叶一个强有力的画派。 “扬州八怪”的艺术对后世及当代水墨写意画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在这一群体中金农、郑燮两位画家显得尤为突出。
金农(公元1687—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等。浙江钱塘(杭州)人,长期居住在扬州。博学多才,工诗词,长书法。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开博学鸿词科,爱裘思芹(鲁青)推荐,于次年入都应选,但未被选中,心情抑郁不得志。他在一幅画马的画上为此叹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足见他怀才不遇的心情。金农周游四方,先后至齐、鲁、燕、赵、秦、晋、楚、粤,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由于个人的生世经历及性格,也奠定了他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金农善画山水、花鸟,尤善墨梅。他笔下的梅花,枝樱好纤多花繁,生机勃发,往往以淡墨画干,浓墨写枝,圈花点蕊,黑白分明。金农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他的楷书具有金石味道,他自称为“漆书”。在他的画中,体现了古拙的金石笔意,形成质朴、苍老的个性风格。就如他的《冰雪之交梅花册》枝干盘曲,浓脊仿淡墨色交融,以拙朴线条圈花,以浓墨点蕊;布局繁而有序,疏而不散,气韵静逸,给人以独特的个性化笔墨感受。另一方面他擅长于画中题咏,如他72岁(乾隆二十三年)初春所画的墨梅,上题长诗曰:“蜀僧书来日之昨,先问梅花后问鹤,野梅瘦鹤袜碧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脚。腰脚不利尝闭门,闭门便是罗浮村。月夜画梅鹤在侧,鹤舞一回清人魂,画梅乞米寻常事,那得高流送来玉,我竟长饥鹤缺粮,携鹤且抱梅花睡。”诗画皆寄托了他的思想情感,诗与画合二为一的艺术传达,更突显了他独特的个性彰显,具有强有力的艺术感染力。
金农学画较晚,据文献记载,金农50岁“始从事于画”。可能自此以后,才开始以卖画为生,并非在此之前绝对不作画。金农正式画画虽然很晚,但由于他学识渊博,流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的书法功底,终于成为一代名家。金农独创一格的绘画艺术在当时影响很大。八怪之一的罗聘就是他的弟子。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在扬州画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八怪之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他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少时家贫,幼年丧母,有过一段挨饿的经历。乾隆元年中进士,先后被委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10余年。史书记载他做官时种种德政,颇得人心,称他为“循吏”(好官、清官的意思)。他的上司包巡抚要他一张画,他画了一幅竹子送给巡抚,画上题了一首著名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情真意切,宛转动人,既有规劝官吏的意思,也是他处事作人的自勉。他的官运不济,为官时,当时闹饥荒,因开仓赈灾,被诬告贪婪,罢了官。据说他离职时,只有三条毛驴,一只是他自己乘坐的,一只驮着他的书籍和阮琴,一只是他仆人骑的,真可谓两袖清风,因而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美誉。后在扬州卖画为生。
人称郑板桥有“三绝”——诗、书、画。他的诗同情百姓疾苦,憎恶封建官吏,具有民主思想倾向。如《逃荒行》、《还家行》以及《悍吏》、《私刑恶》等诗篇。他写的道情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诗文奠定了他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他以汉隶与楷书相参,以汉隶为主独创的字体,秀丽清逸,刚健有力,有板桥体之称,他自称其为“六分半书”。
郑板桥“三绝”中最突出的是绘画,他专画兰、竹、石、荆棘等几种花草,可能没有画过人物与山水。他画的墨竹尤为精彩。笔下的竹子往往与题诗相配合,寄托他的思想情绪。他的题画诗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率直,披露自己胸中的块垒,从不作无病呻吟,正如他的画竹诗:“秋风昨夜度潇湘,触石穿林惯竹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作者借物寓情,以写竹来抒发他对恶劣环境“浑不怕”、“还坚韧”的性格特征。画中的竹子处于狂风之中,竹枝、竹叶皆有摇曳之感,但仍不失其内在的坚挺性格。这幅画配诗反映了郑板桥倔强的性情。他既得中功名,也做过官,但对社会现实时表不满。他的思想情绪,往往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得以发泄。他说自己“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沉闷之气。”他还有另一类“画竹”,表现了另一种艺术美,那就是流露出淡泊、清逸的情致,甚至流露出消极遁世的思想倾向。他在潍县罢官回乡时画的一幅墨竹,其题诗正是反映了这种心境:“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他笔下的兰花也不单纯是自然美,如空谷之兰隐喻它具有远离尘世的清逸品格,意在抒发胸臆,这正是他独特的个性所在。
郑板桥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继承传统主张“学七撇三”,“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他“以画竹为题,形象深刻地将艺术创作过程概括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三个阶段。郑板桥终年与翠竹为伴,嫩绿的新篁,摇曳的竹影,自然界竹子的千姿百态唤起他神思遐想,数十年社会生活阅历丰富了对竹子的审美认识。他的“眼中之竹”是画家视觉器官感觉到的客观外在的生物形态的竹子。“胸中之竹”则是生物形态通过眼睛反映到画家的头脑里,融合了画家对它的审美分析、判断,形成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艺术意象,通过画家的笔墨表现和创造,成为画面可视的艺术形象。“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物化的结果。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其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瘦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的作品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性,而且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
金农、郑燮在艺术上的成就是伟大的,是中国美术历史长河中的闪亮明珠,其独特的个性艺术风格受到了后人的青睐,其个性的彰显更是给予了当今艺术家无限发展的启迪。责任编辑:刘小红
『捌』 2010年特种邮票梅兰竹菊值得投资吗
民族文化的精神奇葩—梅兰竹菊票(奇南香)
中国邮政于2010年10月18日发行了《梅兰竹菊》特种邮票1套4枚,从建国之初开始发行菊花邮票到现在终于有了大众可遇可求的诗书画完美结合的梅兰竹菊邮票。梅兰竹菊邮票中,“梅”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金农的《画梅花册》,金农尤精画梅,格调拙厚淳朴,树姿苍劲,暗香浮动,独占春光。“兰”邮票主图选用巢勋的《芥子园画谱》,返璞归真,朴实无华,秀丽多姿,叶态优美,王者风范。“竹”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郑板桥的《兰竹图册》。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邮票上的“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潇洒秀丽,诗情画意。“菊”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画家李鱓的《菊石图》,落笔有气势,设色清雅,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色。整套邮票既雅致细腻,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缓兆桥化的深厚意蕴,堪称精品。
该邮票使用绘画和五言诗的形式来表现主题。每枚票上皆有一首五言诗,既是内容,又是补充,更突出“梅兰竹菊”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画面以流传于中国古代(汉代至宋代)的“纨扇”为内形,与“梅兰竹菊”四君子相扰猛融合。纨扇寓意明月,符合了“梅兰竹菊”的空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概念。此外,月是极雅之物,纨扇也是文雅之爱,古人在赏月、看花、赋诗、吟对时常手握纨扇,寓意自己皎洁明月的文雅情怀。三雅于一身,将这套邮票衬托得更有韵味,诠释了这套邮票所应有的文化内涵。画面中的四位谦谦君子,姿态万千,却各有特色;虽不多着色,竹有竹的坚韧,兰有兰的空幽,同在画面,琴瑟和鸣。
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雅士,都不惜笔墨赞美着四君子———梅、兰、竹、菊。它们被人们喻为坦坦荡荡、刚直不阿、清高孤傲。它们不仅入画、入诗,也入心,不仅外表风雅,内在精神也一样倔强、正直、清雅、超逸。它们各有各的品质占尽“傲”、“幽”、“坚”、“淡”。“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的无限之美,恰恰“梅兰竹菊”即是古往今来国人心目中的楷模,民族文化的精神奇葩。
“梅兰竹菊”邮票从发行之初即被打折出售,面值4.8元,售价最低时跌破了4元,老版的梅兰竹菊邮票从1964年发行菊花票到1993年发行竹子票经历了将近30年而且价格昂贵,想得到心仪的全套梅兰竹菊票实属不易,新版梅兰竹菊票的发行彻底打破这个局面,几十年的需求爱好被统统释放,大量制作成年册、邮折、极限片、纪念封、首日封、纪念册、礼品册等还有最近几年兴起的将邮票放于相框内置于案头托物喻志、陶冶情操的欣赏、把玩之物。新版的梅兰竹菊票较之老版的梅兰竹菊票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1988年的中国兰花添加了诗词以外其他3套并无新意也很难体现梅兰竹菊所寓意的民族文化精神,新版梅兰竹菊做到了,制作精美、设计古典。因此,梅兰竹菊票的发行成为老版梅兰竹菊票的绝佳替代品,特别是在制作产品、礼品时所需要的“替身”。根据邮政公布的发行量是1200万套,除去邮政应有的库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的套票、年册、首日封、纪念封、极限片、文化礼品册的消耗等(仅集邮总公司首日封的邮票消耗量就达20万套,加上各级邮票公司、集邮协会、梅兰竹菊协会、邮票所在地的地方公司的产品就更多了),在市场上的量不多,现在梅兰竹菊票的价格在14元,其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现在的价格还不到文房四宝票的一半,随着刚性需求的进一步放大和大家的收藏、投资认知程度的扩大,梅兰竹菊票必然扶摇直上猜升,超过文房四宝只是时间问题,长期的大量消耗是该套票价值凸显的必然。
不错的选择,梅兰竹菊票必然走出一波不错的行情,还有无齿版的发行量行内传的是38万,估计整体发行量不会超过50万,投资的价值较高。
『玖』 竹石的诗意是什么
竹石的诗意: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拾』 普通人如何欣赏一幅国画
方法一:画工
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成就。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吵核的具体。
方法二:书法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方法三:印章
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
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液碰者章、鉴证印章等。
方法四:装裱
中国书画的装裱独具一格,常见的有纸裱、绫裱两大类。
方法五:功力
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方法六:布局
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国画传统 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
方法七:诗句
字画中的诗词,往往代表主人的心声。一句好诗能表闹薯现作者的内涵和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