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的梅花
1. 病梅馆记读后感
《病梅馆记》,的读后感
我读龚定庵的《病梅馆记》,深有所感。
他以为一盆盆的梅花都是匠人折磨成的病梅,用人功放法制造成的那一副弯曲佝偻猜卖之状乃是病态,于是他解其束缚,脱其束缚使穗含逗其无拘无束的自然生长,名其书斋为病梅馆龚氏此文常在我的心中出现。令我憬然有悟知万物皆顺自然。盆景是艺术而非自然。我欣赏之余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说一句:放开孩子们的手吧!给他们更多的决定权吧!
下面是译文,文章中间加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可以了
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产梅。有人说:“梅老坦以枝干弯曲为美,笔直了就没有风姿;以枝干横斜为美,端正了就没有景致;以枝干疏朗为美,稠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嘛,这些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号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天下的梅;又不可以使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梅的枝干的横斜、疏朗、弯曲,又不是愚蠢的、只知赚钱的人能凭他们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有人把文人画士这独特偏嗜的隐衷明白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培养横斜的侧枝,删掉繁密的,杀害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阻抑它的生机,这样谋求高价:于是江苏、浙江的梅者病残了。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的酷烈,竟到了这个地步啊!
唉!怎样才能使我有很多空暇的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贮存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呢!
2. 洗净浮华独匠心,梅花香自苦寒来
“匠人,就像梅花。功夫不到的时候,毫不起眼。只有用坚毅,重复风霜的磨练。期待,时间与技艺彼此成全,直到有一天,当寂寞,爆发欢呼,当执念,换来致敬。匠人,终于用耐心,抵达了初心。”
央视的公益广告《匠心》的广告词唯美而生动的展现了深邃的“匠人精神”。
坚守一份初心反复锤炼技艺,经过时光的淬炼,为世人捧出一份耀世精品。
这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文物修复师们带给我的感动。
故宫修复的时光很长,岁月很静。走进这里你会发现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很难真正去感受到做一件事情的快乐。
故宫文物修复师们用一生的时光,与文物交换着生命的感悟,在文物的修复中体悟着自我的价值。
1977年16岁的王津进入故宫工作。很多破损的钟表,在时隔千年后,在他的手里重现光彩。
修复时一个大型钟表上几十个动物的运动轨迹、出场顺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这是一场耐心与技能的磨砺与考验。
40年来,经过岁月的磨砺,王津已成长为一名钟表修复大师。
钟表修复大师王津看着展厅里自己修复的一件件重现光华的展品,感叹地说:“人的一生挺快的,工作这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干不着多少精品,也挺遗憾的。”
这是一个对工作充满热爱的人,发出的人生苦短的感叹。
木器组修复师屈峰说:“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
古代故宫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融到里面去。
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
其实不是这么简单,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这是一个修复师与文物之间的情感。
因为这份情感与珍爱,物沾染了人的情意,人知晓了物的性情,而让彼此都变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双方都成就为难得的精品,成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做一件事情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你与这件事、这个物发生共情,融入彼此的生命,迸发出火热的激情。
当你除了做好这件事情外,没有任何附加的念想,你才能真正体悟到事情本身的乐趣,倾尽全力追求它的完美,在这份心无旁骛的追求中,达到技能的最高境界,打造完美作品。
日本是工匠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国家,吃穿用行中工匠精神无处不在。
这份工匠情怀成就了难遇的精品,也让日本的产品成为全球抢购的热销品。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一生只做寿司。他找到最好的食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不在乎钱和成本,只为做到最好。
日本87岁的老人村嶋孟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用毕生的精力煮好一碗米饭。他蒸的米饭香气扑面、口齿生津、糯软清甜……,供不应求。在他看来,煮饭就是人与米的对话。
日本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螺母号称“永不松动”。该公司对不同的尺寸和材质有不同的对应偏芯量,这是哈德洛克螺母无法被模仿的关键所在。
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创始人稻盛和夫要求生产的陶瓷绝缘材料不仅功能绝佳,还严格要求视觉美感,让人“敬畏,不忍用手玷污”,将紧密陶瓷技术研发到极致……,这些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值得我们敬畏与学习。
美国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说:“洞悉百年创新史的内核,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
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亦是一个企业成就百年老店的秘诀。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每个都成为各自岗位的极致工匠,都发自内心的对工作中的细节和完美展开无限追求。
才能使工作中的每个流程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简化顺畅,才能让每一次研发都最大程度的满足市场需求,才能让每一次生产都完美无瑕,才能让企业的产品拥有无可替代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的洪流中独占鳌头,历经百年风雨成就不朽传奇。
“洗净浮华独匠心,梅花香自苦寒来”,用一颗宁静的心,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追求极致、汇聚能量、打造精品。
当你做到物我两忘时,最极致的体验,最出色的“作品”,就静静得来到你的身边,在你的生命里惊艳盛放!
3. 工匠精神——锔瓷匠人
在辽宁抚顺有个老顽童, 他叫王振海,艺名“王老邪” ,因为他从读书时就不走寻常路,别人用碎了的瓷器到他手里就能重新变得完好,他是一名锔瓷匠人,人称 “天下第一锔” 。
▲ 江湖人称“王老邪”
有句话叫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说的就是锔瓷,这门手艺把打碎了的瓷器,用锔钉像订书机一样把瓷片钉起来。
王老邪的这门手艺是隔代单传,就是爷爷传孙子,不传儿子,他是第五代传人,祖上被称作 “山东巧工王神手” 。
当年康熙微服私访时,还摸过他家的金刚钻,他爷爷曾经是慈禧太后的御用工匠 ,王老邪家里的工具,随便拿一个,经常就有几百年的历史,几代人的时光都好像被镶在那了。
▲ 1962年山东锔瓷巧工王神手(前面的是王振海的爷爷,后面用手捂着嘴的是11岁的王振海,这是他爷爷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
王老邪四岁就开始学艺,十一岁修成人生中的第一把壶 ,大半辈子都和锔瓷在一起,他是真心喜欢这门手艺。
当张国立带着破宝贝来找他时,王老邪玩心一起,做了个底托,锔成一朵会动的梅花,把张国立乐得要拜师,直说 “王老邪真是邪门得很” ,老头儿像个小孩,还高兴地在脑袋上比了二。
▲ 王老邪掌握着24种72样136道修复古旧老瓷器的绝活,他用镶嵌绝活给张国立带来的青花茶壶锔了朵会动的梅花。
王老邪回忆以前锔匠们走街串巷,都摇着个波浪鼓,吆喝着“锔活……锔活……”,人们就拿着破碗、破锅,锔匠修好活后会跟主人讨水喝,把水倒在修补的瓷器,得了! 滴水不漏,就是大功告成。
在王老邪家里,有一面墙堆了满满的快递箱子,那都是全国各地的人寄来的,希望王老邪能帮忙修补的,张国立就说: “人们寄来的是一个希望,王老邪给的是一份成全”。
王老邪说:”锔瓷最重要就是锻制锔钉, 他的锔钉和别人的不一样,里面加了十分之一的黄金 ,延展性更好,而且不会生锈,看,都金光闪闪。
他把铜板剪成两厘米宽的枝条,再剪成小小的菱形,在瓷碗上打针眼要打三分之二,不能打透它,打眼儿的金刚钻头其实不是尖的,是有点像屋脊的平,再把锔钉的钩角紧紧咬合瓷器,让其 “一锤嵌入” 。
最考验技艺精髓的是制作花钉 ,就是有图案的锔钉,锔匠们会根据瓷器的图案、文字来锻造,比如杯口锔一个荷花变成水中荷塘,装水的碗或盘就锔一条鱼是如鱼得水,锔一只蝙蝠是福从天降,这也是人们喜爱锔瓷的原因之一。
明明早已破碎的物品,经过锔匠的双手,残缺变成一种美,变成对生活的祝愿。
王老邪曾经花了一万多块钱,收集了五个朝代的六片碎瓷,经他双手锔成一个茶盏,严丝密合, 世间仅此一件,名唤“七合盏”,有人出到1200万的高价,王老邪都不卖 ,他说这是自己锔瓷手艺的代表,这些经历过人间沧桑的瓷片,经过锔瓷这门手艺,有了新的生命,这难道不是化腐朽为神奇吗?
▲ 五块拼接的瓷片分别:越窑(宋代)、景德镇龙窑(清代)、青花瓷(元代)、龙泉瓷片(宋代)、南海一号(明代),估价 1200万。
但现在越来越少人需要锔瓷,王老邪说,“现在锔一个钉要10块钱,买一个碗可能几块钱就搞定了,谁会来呢?”因此愿意来学艺的人越来越少, 王老邪不忍心手艺断在自己手上,毅然打破家规,将手艺外传给有心之人。
王老邪说自己带徒弟, 最重要是看人品,人品好,他才愿意教 ,尽心培养,即使因为他打破了家规,家族里的人都反对他,可是 为了传承这门手艺,他也在所不惜 ,说到这,本来总是笑哈哈的王老邪,一脸正气。
▲ 曹庆励,创办誉悟居,乃听松问泉之所。师从第五代锔瓷非遗传人王振海(王老邪),成为第六代传承人。
王老邪不仅是在锔瓷,更是在锔心,因为他不是把手艺当作谋生,而是当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