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让梅花
『壹』 写梅花不肯低头折节的诗
卜算子·咏梅
作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希望能帮助到你
『贰』 回答: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清香
出自卢梅坡的《雪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叁』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全文翻译!
译文:
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
原文:
《绝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3)不肯让梅花扩展阅读:
前两句一从视觉、一从嗅觉的角度来描写诗人居处的清幽境界。“竹”和“诗”,一为自然之物,一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喷出清香,已不同凡响,而这香气还伴着诗人进入梦乡,则香气之浓郁、之悠长可以想见。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炼在一句之中,这就构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
前两句字面上完全没有“月”,但透过竹影和梅香,我们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后两句中,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而回到西厢房时,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
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诗人遗憾或幽怨的是什么?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法沟通;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之中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受而已。
『肆』 梅花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是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
『伍』 梅花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什么句
是拟人句吧,因为顶天立地是人的动作
『陆』 写梅花不肯低头折节的诗句
梅花 / 梅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注释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不是雪”,不说梅花,而梅花的洁白可见。意谓远远望去十分纯净洁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柒』 “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的意思
意思是:梅花不肯依附春光,自己在深冬向着明亮的太阳。
出处:唐版代韩偓《梅花》
诗句权: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
释义:梅花不肯依附春光,自己在寒冷的深冬守着自己明亮的太阳。龙笛的声音远到蛮荒的胡人地界,第一次尝试汉朝宫殿的燕钗。
(7)不肯让梅花扩展阅读: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捌』 它若是不高兴什么谁说多少好话它什么一声不出连半朵小梅花也不肯硬上改拟人句
他若是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连半朵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
『玖』 梅花和雪花互相争春,谁也不肯清,较之于梅,则没有梅花的幽香
梅花深得人心是因为它在万物凋零的寒冬可以迎着凛冽的寒风绽放,独自散发出内沁人心脾的幽香。雪花容深得人心是因为它的纯洁和漫无边际,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恫憬和渴望,让人的心灵震憾,令人犹然而生敬意。两种花意境不同,留给人的思考也不同,但各有千秋,都不缺少别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