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梅花道人竹

梅花道人竹

发布时间: 2022-03-11 19:49:35

1. 我若有亭林深处,也思归去听秋声.是什么意思

1、“我若有亭林深处,也思归去听秋声”是晚清画家蒲华写在拟梅道人山水图上的。梅道人是元代的画家吴镇,一生隐居。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如果在树林的深处也有亭子,我也想隐居那里听听秋声。这句话主要表现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2、详解:
“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又如嘉禾八景之《酒泉子》词。词既弇陋,其《序》末乃称梅花道人镇顿首。偶自作画,为谁顿首耶?即题竹佚句之“我亦有亭深竹里,也思归去听秋声”,“亦”字、“也”字重叠而用,镇亦不应昧於字义如此。)

3、梅花道人简介:
吴镇(1280—1354),元代画家。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署梅道人。浙江嘉善人。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擅画山水、墨竹。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精书法,工诗文。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松平远图》、《洞庭渔隐图》等。

4、蒲华简介:
蒲华(1839-1911)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浙江嘉兴人。号胥山野史、胥山外史、种竹道人,斋名九琴十砚斋、九琴十研楼、芙蓉庵,夫蓉盦、剑胆琴心室等。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早年科举,仅得秀才,遂绝念仕途,潜心书画,携笔砚出游四方,后寓居上海,卖画为生。善花卉、山水,尤擅画竹,有"蒲竹"之誉。书法淳厚多姿;其画燥润兼施,苍劲妩媚,风韵清健。
1911年去世,好友吴昌硕为其料理后事。
传世作品有《倚篷人影出菰芦图》、《荷花图》、《竹菊石图》、《桐荫高士图》。

2. 吴镇号梅花道人,他怎么没有梅花作品传世呢

吴镇是元四家之一,传世作品有作品有《渔父图》《双桧平远图》《洞庭渔隐图》《芦花雁荡图》等。这些都可以在匠郢艺术网买到,他叫梅花道人可能是因为他非常爱梅,家室四周遍植梅树,取斋名“梅花庵”。因居处有橡林,故书斋又名“橡室”。流传下来的作品里面梅花很少。竹子图倒是挺多。可能字号代表的是个人的喜好吧。

3. 吴镇的野竹,的诗意是什么

此来为作者 吴镇自 给自己所画的一副墨竹画作题的诗。画中野竹枝叶繁茂,疏密有致,远离荆榛,走壁穿石,虚心抱节,清风白月里,婀娜婆娑。最后两句写这“绝可爱”的野竹完全可以和“渭川淇澳”的竹子为伍和媲美。仔细吟诵,此诗似借野竹喻具有竹子品德但又离群索居未被发现的贤者。

4. 梅兰竹菊代表中国文学中什么传统

自明朝万历末年以来,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驰名天下。早在宋元时期,中国花鸟画即喜以竹、梅为题材,配之以松,人称“岁寒三友”。元朝画家梅花道人吴镇在“三友”之外补画兰花,名之“四友图”。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新安黄凤池舍松而引菊,辑成《梅兰竹菊四谱》,作为学画的范本刊刻流布,其好友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华亭陈继儒在这本画谱上题签“四君”,借以标榜君子之清高节操。此后,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称不胫而走。又有人在四君子之外或援松树,或援水仙,或援奇石,组合配伍而称“五清”或“五友”。直至清代《芥子园图谱》专列兰、竹、梅、菊四谱刊行于世,四君子之说遂逐渐趋定型并深入人心,传遍神州大地。
虽然梅兰竹菊四君子并称较为晚近,但四者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界,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向往的高标,却是早已有之,源远流长。“有条有梅”、“其臭如兰”、“绿竹猗猗”、“菊有黄华”,在《诗经》、《尚书》、《周易》等中华元典之中,梅兰竹菊都已经展露了自己的优雅风姿,成为影响中国人几千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源头和精神寄托。

5. 中国画竹子的名画家有哪几个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此图为高克恭传世的唯一一件画竹作品,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赵孟頫,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花鸟画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
管道升,赵孟
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此图的题材还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元四家”之一,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此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笔法雄阔,神气俱全。
吴镇(1280——1354),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兴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世。除山水画外,吴镇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该册的题句印记,系统记述了他写竹的经验和创作理论。吴镇的画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人。他以画竹著名,亦善作墨花。墨竹师文同,而能自创新意。他常以书法用笔写竹石,书画结合,运用自如。
王绂善画竹,他笔下的竹潇洒简练,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王绂画竹虽承前人文同、吴镇墨竹画遗风,但笔墨韵味更具文人情怀,当时被称为画竹的“国朝第一手”。此画为元以后的新创风格。
夏昶(1388——1470),迄今为止,中国画历史上画竹最好的画家,明代人,字仲昭,号自在居士,江苏昆山人。他绘画讲究法度,结构严谨,起笔收笔均以楷书入画,画竹几乎不见复笔。
淇澳是个地名,位于河南省,以盛产竹子而著称于世。此图即是一幅表现河水坡石滩渚间之竹林的传世名作。笔法劲健,构图疏密有致,整个画面显得十分清雅高洁。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6. 喜爱竹子的画家是谁(两个)

在中国画史中,有很多画竹名家。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竹画,隋唐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王维、吴道子等名家,至宋代出现繁荣,到了明清两代竹画的技艺达到了高潮。

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西魏、北周时期的竹画,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竹画。其实,在早在晋代已经有了以阮籍为代表的 “竹林七贤”,这些清谈家们以竹林为依托,应该也有很多有关竹子的画,可惜现在看不到。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发掘唐代章怀太子墓时,在一幅《侍女与竹》壁画中意外发现了几笔墨竹,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唐玄宗李隆基、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很少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这里简要介绍几位画竹名家: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世称石室先生。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皇佑进士,知洋洲。宋元丰元年出知湖州,次年正月未到任而卒,但人亦称文湖州。善诗文,工书、画。享年六十二,著有《丹渊集》。先生善画墨竹,初不自贵重。知守洋洲,于篔筜谷构亭其上,为朝夕游处之地,故于墨竹愈工。其挚友苏东坡亦善墨竹,尝赠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故云:文氏画竹“胸有成竹”。然先生自认为“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已可若何?”但其画竹仍为学者所宗,谓为“湖州派”。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米芾论文同画竹云:“以墨深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始也。”墨竹于北宋仍属初兴之画艺,与当时尚工笔写实之花卉犹有时代性之相关,故未见“介”、“爪”式的撇叶,也未见竹节间的书法连笔。通幅画法在“画”、“写”之间,与元代及此后的文人写竹相异其趣。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擅画墨竹及山水,师文同、米芾父子,兼取董源、巨然、李成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高克恭传世的画竹作品只有一件,用笔温和沉静,条理清晰,竹与脚下之石相呼应,可谓“竹石有情”。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又号水晶道人,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在花鸟画方面,他糅合“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二体,兼工带写,不尚工巧,而以清疏淡雅取胜。

管道升,赵孟頫之妻,字仲姬,浙江吴兴人。工诗文书画,擅画梅、兰、竹。传世墨迹不多见。管道升画竹在元代颇负盛名,其特点是:在用墨上不求变化,竹叶并无层次,一笔完成,行笔以中锋为主,偶有侧锋。最上边的竹叶作“燕飞式”,用藏锋笔法挑出,极为生动。

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李衎曾遍游东南山川,出使过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态。竹画题材多是修竹与树石,杂以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此画幽雅明快的意境。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常州人,出身江南富豪,生活十分富裕。元末卖去家产,浪迹江湖。平生好学,工诗、书、画。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学荆、关,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简率荒寒。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王蒙、黄公望、吴镇并列“元季四大家”。书风简淡清逸,有《淡室诗》、《自书诗稿》等多种书迹存世。他的画湖石瘦立,高梧疏竹,溪流涓涓,笔法雄阔,神气俱全。

吴镇(1280—1354),字仲圭,自号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庵主等。嘉兴人,家贫,杜门隐居,性孤僻,不满元朝统治,从不以画媚世。除山水画外,吴镇兼善山摸竹石。喜用秃笔重墨,气势豪迈。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人。他以画竹著名,亦善作墨花。墨竹师文同,而能自创新意。他常以书法用笔写竹石,书画结合,运用自如。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生,初隐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鳌叟。无锡人。洪武初以能书画荐入翰林,擢为中书舍人。山水师王蒙,画长江远山、丛篁怪石,无不精妙。永乐间以墨竹名天下,为当时第一。有投金帛购其尺片。绂亦博学善诗。人评其画竹曰:“能于遒劲中出姿媚,纵横处见洒落。”其画面方寸之间 便见潇洒淇澳,妙境深幽。其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山亭文会图》、《风城饯咏图》、《竹石图》等。著有《友石山房集》。他笔下的竹潇洒简练,意态飞扬,很有文人画的清幽之境。王绂画竹虽承前人文同、吴镇墨竹画遗风,但笔墨韵味更具文人情怀,当时被称为画竹的“国朝第一手”。此画为元以后的新创风格。

夏昶(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江苏昆山人。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画历史上画竹最好的画家,他绘画讲究法度,结构严谨,起笔收笔均以楷书入画,画竹几乎不见复笔。他有一幅表现河水坡石滩渚间之竹林的传世名作。笔法劲健,构图疏密有致,整个画面显得十分清雅高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画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服,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古代爱竹的人很多,还有不少以竹为自己名号的人。宋人周紫枝自号竹坡居士,将自己的著作以竹为名,曰《竹坡诗话》。明人王冕、清人张道深都以竹为自己的名号。

7.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画竹名家

文同、柯九思、郑板桥、罗聘、李方膺等。

1、文同

文同/文与可(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2、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

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擅画竹,并受赵孟頫影响,主张以书入画。

主要作品有《竹石图》、《清閟阁墨竹图》、《双竹图》等。

3、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

4、罗聘

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亦善刻印,著有《广印人传》。

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

5、李方膺

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中国清代诗画家、官员,为“扬州八怪”之一。

为官刚正不阿,廉洁爱民。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

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文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柯九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郑板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罗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方膺

8. “画竹”的名家是谁关于“竹”的诗句有哪些

  • “画竹”的名家是:吴镇

  • 关于“竹”的诗句有:

  1. 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2. 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

    唐代:李煜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3. 唐代: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4. 满江红·咏竹

    明代:陆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名淇澳。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5. 东湖新竹

    宋代: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9. 问问了解郑板桥的各位兄台关于郑板桥的一首诗

你是要问什么?如果是要问题目的话,下面那个不是诗,应该是篇叫《画竹题记》的散文。全文要么?要的话给你。

至于上面一首貌似是郑板桥的润格横幅,我也记不太清了,要不你去网上找找。

下面是画竹题记的全文和注释(网上摘的):

画竹题记二则(清)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1],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2],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3]。独画云乎哉!



画竹之法,不贵拘泥成局,要在会心人得神[4],所以梅道人能超最上乘也[5]。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6]。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7],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

甲申秋杪[8],归自邗江[9],居杏花楼。对雨独酌,醉后研墨拈管,挥此一幅,留赠主人。

注释:

[1]倏:迅速,忽然。[2]意在笔先:谓创作中构思在落笔之前,无论写字、作画、诗文创作都是这样。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3]化机:自然的机运。[4]得神:领悟其精神。[5]梅道人:指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元代嘉兴人。工词翰,善画山水竹石,每题诗其上,时人称为三绝。著有《梅花道人遗墨》。[6]生:生性。[7]色相: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8]甲申:乾隆二十九年(1764)。秋杪(miǎo):秋末。[9]邗(hán)江:江苏江都的古称。

这二则选自《郑板桥集》的《题画》及《补遗》。郑燮善画竹,并爱在画幅上题诗作记。这二则是写画上的题记。第一则巧妙地阐述了由外界自然美引起创作冲动,构思成胸中之竹。但在落笔时,却又不是胸中之竹,表现了法外的情趣。第二则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也就是作者去世的前一年。说明了画竹要画出竹子的“神”、“生”、“节”、“品”,也就是说,创作要贯注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不贵拘泥成局”。两则短文不仅表达了郑燮创作中的真知灼见和艺术追求,而且行文洗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清秋竹林之美和竹的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的精神境界,也是郑板桥自己精神的写照。

10. 吴镇的绘画经历是怎样的

浙江嘉善县魏塘镇,有一条花园弄,因花园多而得名。如今弄内花园几乎没有一点痕迹了,但还有一座庵。此庵是为了纪念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梅花道人而留下的。

梅花道人即吴镇,南宋灭亡的第二年,他出生在这里。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在家,自学诗书,习字绘画,非常用功。可是他有一个怪脾气,喜欢与卖卜者及贫僧穷道结交,而不愿与纨绔子弟来往。

一次,家里人劝他:“对门盛大人能书善画,整天门庭若市。你若学字画,该去求教他才是。”

吴镇摇摇头说:“他只知应酬名士,又不是什么真正习字绘画。我才不去呢!”

家里人知道,即使有好字妙画,只有名人题字才能成名,劝他还是去一趟好。

吴镇却自豪地说:“功到自然成。不信,20年后再看吧!”

从此,吴镇习字绘画更勤了。他找到一幅宋人董源、巨然的《秋原山水图》,如获至宝,天天看呀,临摹呀,逐渐心领神会,掌握了画画的技巧。

这一年是大比之年,在家人再三劝说下,他终于答应上京赶考了。可是,他一出家门,竟只顾游览山川名胜,广交文人朋友,从松江的醉白池到镇江的金山寺,从苏州的玄妙观到湖州的道场山,从苕溪两岸到杭州孤山,一路上靠卖些字画度日。年复一年,离家时尚是年轻人,回来时已经两鬓斑白了。这时,他的诗、字、画已很有名望,但其脾气丝毫未改,凡有达官贵人请他作诗绘画,他总是冷眼相待。而对那些贫民穷士,却是有求必应。有时还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取出,任人挑选,慷慨相赠。

当年过半百的吴镇回到魏塘时,家人皆已亡故,故居也只剩下断墙残壁。于是,他就在旧基上重建了三间陋室,在屋的四周种上梅花。他唯一的伴侣,就是一头小黑骡。

一天,他坐在堂中饮酒作诗,见门前的一枝梅花分生五叉,枝上朵朵花儿绽开,越看越喜爱,觉得梅花的性格就像自己的性格一样,于是自号梅花道人,也称梅花和尚。从此,他的字画上就以这种别号代替了吴镇的真姓名。乡里人也知道这里住着一位一不念经、二不做道场的梅花道人。

每当魏塘的集日,吴镇就牵过黑骡,将一个竹篓往它颈上一挂,篓里放上几幅字画和盛油装米的器皿,然后轻轻一拍,送它出门。小黑骡整天伴随主人,已非常懂得主人的心思,待吴镇装好东西,就迈开四蹄,得得得得地走出院门,走过小桥,穿过花园弄,直到东门集市上才停住。赶集人见到黑骡上街,纷纷上来观看。要求字画的人,照例从篓里取出,然后看看夹在里面的字条,按照梅花道人写的所需要的物品,如数一一买好,放入篓内。接着,小黑骡就会摇头摆尾,不声不响地离开集市,得得得得地迈开四蹄,由原路回到梅花道人身旁。

元朝至正十四年,一天,魏塘集市上又聚集着一些想求梅花道人字画的人,在等着小黑骡。可是,这天集市已过,还不见小黑骡的影子,大家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便相约到花园弄去看个究竟。果然,当人们来到梅花庵时,只见小黑骡站在梅花道人的床边,这位当代的名画家已经与世长辞了。桌上,留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梅花和尚之塔”6个大字。众乡亲将梅花道人埋在他自己屋旁,这6个字也就被镌成墓碑。

700年过去了,那块他亲手写的墓碑,还树立在他的墓前。

梅花庵现在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庵内至今还保存着梅花道人吴镇的遗作八竹碑及草书《心经》呢。

热点内容
床头荷花画 发布:2025-09-17 05:14:06 浏览:425
云南花艺培训学校 发布:2025-09-17 05:12:36 浏览:683
盆花绿植 发布:2025-09-17 05:07:46 浏览:470
情人节玫瑰花价钱 发布:2025-09-17 05:02:48 浏览:304
盆栽掉皮 发布:2025-09-17 04:53:06 浏览:8
胡歌的绿植 发布:2025-09-17 04:53:05 浏览:524
花七夕图片 发布:2025-09-17 04:44:20 浏览:376
咏玫瑰诗词 发布:2025-09-17 04:41:15 浏览:147
中建情人节 发布:2025-09-17 04:39:49 浏览:742
意兰花图片 发布:2025-09-17 04:39:43 浏览: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