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
『壹』 文徵明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您好,给您几个文征明比较有名的作品吧:
立轴
文徵明《行书立春进贺七律诗轴》
文徵明《行书午门朝见诗轴》纸本 130.4×28.7cm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徵明《行书七律诗轴》 纸本 122×59.6cm 上海博物馆藏
文徵明 《行书五律立轴》 绢本 138cm×72cm 西泠印社藏
文徵明 《行书“剡藤湘竹”七言诗轴》 347.9×90.8cm 常州博物馆藏
文徵明 《行书雪后早朝诗轴》 纸本 纵150.5 横65.4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文徵明《草书七绝诗轴》 纵109.6厘米 横30.6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文徵明《行书五言律诗》 纸本立轴 191x7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小楷
文徵明《小楷前后赤壁赋》
文徵明《小楷离骚经九歌卷》纸本 纵23.0厘米横263.0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记》 纸本 轴 纵53.5公分 横28.6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小楷归去来兮辞》纸本楷书 13.7×16.1厘米 嘉靖三十年(1551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小楷离骚经》册页 纸本 21×24cm×9 憨斋吴南生私人藏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纸本,纵20.9厘米,横11厘米,天津市博物馆藏。
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 册,纸本, 纵25.5厘米横9.8厘米
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
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各纵23.2、横28.4厘米。故宫博物院其他
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 29.2×120.5cm 嘉靖三十七年(89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行书诗卷》纸本 43×440cm 朵云轩藏
尺牍
文徵明《致四叔公、五叔公札》册页 纸本楷书 23×1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跋右军十七帖
跋祝允明赤壁赋
山水册页书法
行书千字文
行书滕王阁记
草书赤壁赋
想要练好文征明的书法,建议您使用类似“书法三宝”这样的练字工具,进步会很快的,望采纳!
『贰』 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作品介绍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梅花诗》卷是文徵明遗留下来的较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此卷为行书,纵47.2厘米,横470厘米,共13行,每行五字。内容为文徵明自己所创作的《梅花诗》七律三首。作者署“壬子款”,为嘉靖三十一年,此时文徵明83岁。卷后钤“文徵明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引首印钤“傍云”圆朱文。
『叁』 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介绍
行书来《梅花诗》卷是明代书画家源文征明书咏梅花诗三首,时年已八十有三。此书卷纵四十七点二厘米,横四百七十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有方家评说此作,“结构宽展舒和,骨肉停匀,通篇气息畅通,浑成一体。”这件大字行书,在书家传世墨迹中并不多见。
『肆』 明唐寅行书落花诗卷的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江苏苏州人。举乡试第一(解元)。后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功名受挫,又遭家难,经历坎坷。后半生在苏州城西北桃花坞建一“桃花庵”,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唐寅“任逸不羁,颇嗜声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擅人物、山水、花鸟。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笔力稍弱,钩挑绵软,看不出一丝狂态。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流传墨迹有《自书诗》、《联句诗》、《落花诗卷》等。
『伍』 文征明行书有哪些
早期有《南窗记》,中期有《诗稿五种》,晚期有《西苑诗》。
文征明简介: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 ,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旋即便致仕归乡。四方人士求诗文书画者,络绎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岁。有《甫田集》。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陆』 明唐寅行书落花诗卷的相关资料
一、落花诗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唐寅的落花诗为和作。公元一五O 四(明弘治十七年)春,沈周撰写落花诗七律十首,除唐寅外。文徵明、徐祯卿等皆有和诗。史载唐寅的和作为七律三十首,各种唐寅诗文集的刻本都有收录,周道振、张月尊所辑校的《唐伯虎全集》将其收入原集部分。但根据唐寅每次书写的墨迹,有很多落花诗句与原集中所收的并不相同,显然经过修改。据统计大异者有十七首,《唐伯虎全集》将它们编入补遗。因而落花诗实际上总共有四十七首。和诗“柔情绰态,如泣如诉”,在当时广为传颂。有人认为落花诗的内容反映了封建士大夫的感物伤怀的颓废情绪,因而不足取。其实,这样的理解完全曲解了唐寅诗中的深意。
唐寅性颖利,聪明殊凡,童髫中科第,二十九岁时乡试中第一名解元。三十岁入京会试时,却因徐经科场受贿案被累下狱而废。此后.他不但功名无望,且生计日薄,与妻子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申异炊.可以说落魄之极。唐寅作落花诗那年三十五岁,离科场被黜之事不过五年,刚刚经历过人生的低谷,“其胸中块垒郁勃之气,无由自泄,假诸风云月露以泄之”。因此,落花诗看似伤春,实则自摅其才情。把它们理解为浮薄伤雅的风流之作,可以说完全没有读懂它。
诗中多处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的感慨,是其年轻时《白发诗》的余韵。唐寅二十五岁时发现自己“玄首有华丝”,不禁“怆然百感兴”,并鼓励自己“功名须壮时”。那时他尚年轻气盛,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如今境遇大改,虽同是感叹白发生,却更添了几分英雄落寞的暮气。
同时,诗中也充满了郁闷不得志的情绪,多处暗示了自己痛苦的遭遇。“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无疑是其经历的写照;而“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等句则借“落花”之意象。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
以唐寅之才气,遭遇如此不幸,确实是可悲可叹的。了解这样的背景,才能明白其惜花怜花叹花的万千感慨绝非士大夫闲来无事的无病呻吟,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其中自有慷慨激烈的悲愤之情。但值得一提的是,落花诗并不仅仅是伤情之作,特别是修改后的诗句,多次透露出唐寅罹祸后对功名富贵的全新理解,开始对人生无常心中了了,为其日后皈依佛氏之先兆。也正因为诗中所含的超脱旷达之意,使唐寅即使在晚年心境平和之后仍然偏爱自己当年的这些诗作。
二、唐寅多次书写落花诗的原因
唐寅一生多次反复书写落花诗,与当时的文人风气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明代中期的苏州地区是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意气相投的师友彼此之间往来唱和、互赠诗画十分频繁。或书写自己所作诗文赠送他人,或书写别人的诗作,或在他人书画上题诗作跋,都是常有的现象。唐寅传世的书画作品中,就有很多为应邀而作,有些卷上即注明赠某人或为某人所作。所以他多次书写落花诗,有可能是分赠不同的友人。另一方面,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反复自录也是当时文人雅士的普遍做法。如祝允明曾多次书写自己所作《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而与唐寅一起和沈周落花诗的文徵明后来也曾多次书写他所作的落花诗。
当然,唐寅选择落花诗作为反复书写的内容,更有其自身的内驱力。如果说他第一次写落花诗是有感而发,抒发了科场失意的苦闷与烦恼,那么,以后的多次书写则是别有寄托了。『落花』是唐寅诗中的象征性意象,既借花喻人,亦以花抒意。在『落花』上,寄寓着唐寅复杂而丰富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验。在第一次和沈周的诗中。他的情绪比较低落,哀怨、愁苦多于牢骚。有些诗句的情感很消极,如『五更风雨葬西施』,陈继儒阅后说:『唐伯虎咏落花诗,至「五更风雨葬西施」之句,不觉气短。』⑥从技巧上看,『「五更风雨葬西施」,摹写刻挚,尚未及徐昌国之自然浑成。』⑦而至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唐寅已经历了更多的坎坷与艰辛,年少时的春风得意早已烟消云散,加上年老多病,贫困交加,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自己亦如落花,即将辞世而归土。这时候,由于有了更多的体验,像『五更风雨葬西施』这种诗句也就再也不写了,而代之以苍凉和凄绝,发出了『十载铅华梦一场,都将心事付沧浪』的感慨。而『二项未谋田负郭,一餐随分粥依僧。醉来试倩家人道,销尽粗豪气未曾』等句,真是铅华落尽,一露真身。『销尽粗豪』说明他的心境已趋向平淡、平静,不再做『功名隗儡下场人』,『气未曾』则表明他并未丧失生命的信心。故中国美术馆所藏落花诗卷虽是晚年之笔,并没有衰颓之气。该藏本全幅四米五左右,整篇气脉流畅,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唐寅写落花、唱落花,是对即将逝去的生命的歌唱,所以读其诗、赏其宇,犹感他生命的灿烂光辉。
『柒』 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的书法赏析
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该诗卷为一般行书手稿,写得清新俊逸。文徵明在书法艺术上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所以这幅《梅花诗》卷仍带有很浓的小楷笔意。此卷行书熔晋、唐大家于一炉,而又不同于他们那种笔意连绵、体势险绝、极度夸张之作。在文徵明的笔下,明显洋溢着他自己那种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此卷运笔悠然老到,意气平和,牵来曳往,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全卷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书家具有很强的驾驭中锋用笔的能力,故而整体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开合有度、收放适宜。其笔墨流畅而不飘浮,点画纤细处而不显弱,骨气深沉,血肉丰润。偶作牵连萦带之笔,亦无拖沓之嫌。
文徵明此诗卷的结字似欹反正,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方圆肥瘦,疏密长短,各具姿态,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在用笔上,此卷以中锋为主,笔画起止有断有连、有虚有实,清爽利索,虽然变化多端,然而最终能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其章法疏空简阔,用墨浓淡相间,造成了黑白平衡的视觉效果。总之,此卷书法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用墨浓淡不拘而神韵反出,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这也是文徵明行书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情致。
『捌』 文徵明书梅花诗白话文
该卷行书巨迹为文徵明所书《梅花》、《桃花》、《梨花》咏花诗三首,以花作寄情,歌咏梅花独傲寒霜、桃花妩媚动人、梨花素洁飘逸。全文如下:
梅花
林下仙姿缟袂轻,水边高韵玉盈盈。
细香撩鬓风无赖,瘦影涵窗月有情。
梦断罗浮春信远,雪消姑射晓寒清。
飘零自避芳菲节,不为高楼笛里声。
桃花
温情腻质可怜生, 轻韶入粉匀?
新暖透肌红沁玉,晚风吹酒淡生春。
窥墙有态如含笑,背面无言古恼人。
莫作寻常轻薄看,杨家姊妹是前身。
梨花
剪水凝霜蝶裙,曲阑风味玉清温。
粉痕露春含泪,夜色笼烟月断魂。
十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
一樽不负清明约,洗却残妆绿满村。
末署款“嘉靖乙卯二月八日书,徵明为子际江茂学”,钤白文印“文徵明”及朱文印“衡山”和“停云”。“嘉靖乙卯”为公元1555年,时年文氏86岁。
文徵明以书画著称于世。他的书法早年师从李应桢,小楷深得智永、王羲之、王献之笔法,行书出于《圣教序》,大字则仿黄庭坚,并参以苏轼、米芾笔意。该卷乃其行书大字杰作,从结体、运笔与纵笔取势看,颇多黄庭坚遗意。字疏行宽,气韵联贯,很多字的走势、笔法及其力度,均给人老辣、遒劲之感。前人论其大字行书“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观此作,则此言不虚。
尤为难得的是,这件文徵明的晚年佳作是书写在当时高丽国(现今朝鲜)向明政府进献的贡纸上。原纸上有三方硕大的朱文方印,印文为“朝鲜国王之印”。据《式古堂书画汇考》和《秘殿珠林》等文献记载,在这一年,文徵明还分别用“朝鲜墨笺”和“朝鲜磁青笺”书写小楷《金刚经》轴,说明在他的晚年用朝鲜的贡纸来创作书法是较为常见的。但用钤有朝鲜国王之印的大幅贡纸来写大字行书的作品,则仅此一件而已。
『玖』 急求文徵明《梅花》翻译~
咏花诗·梅花
【明】文徵明
林下仙姿缟袂轻,水边高韵玉盈盈。细香撩鬓内风无赖,瘦容影涵窗月有情。
梦断罗浮春信远,雪消姑射晓寒清。飘零自避芳菲节,不为高楼笛里声。
【诗意】
山林下的梅花如仙人般美妙的身姿,白色的裙袂轻轻飘起,
清水边的梅花如高人般超然的韵致,如玉的梅枝盈盈欲泪。
细细的清香缓缓侵入鬓角的发丝,这善解人意的风儿真是可爱,
梅树清瘦的身影探入残夜的纱窗,这皎洁明亮的月光确实有情。
一场思乡怀人的春梦在这罗浮山下被无情地打断,故乡春来的讯息太远无法传递,
那传说中的美丽飘渺的姑射山上的积雪已经消融了吧,难怪这清晨让人觉得了寒意。
在远方不断漂泊流离的人啊不敢在万花开放的节令流连,
不敢为了远处那高楼上吹笛人笛声里的缠绵情思而远足楼下啊。
『拾』 明文徵明行书梅花诗卷与兰亭序集哪个更好
行书字帖好的有:《晋王羲之兰亭序贴(唐摹本)》、《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宋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宋米芾苕溪诗卷》、《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华严疏卷》、《宋蔡襄自书诗》、《元赵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