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梅花
1. 梅花几月几日开
三月三桃花开。
2. 养梅有哪些花谚现将养梅花谚摘录如下:
●梅与金银花,乐果液最怕。(梅花对乐果等有机磷农药极其敏感,若施用不当,可导致梅花落叶。)
●紫荆着花在老条,梅花着花在新条。
●盆梅要着花,关键在过夏。(梅花花芽生理分化在夏天。)
●养梅在泥盆,观赏换雅盆。(泥盆透气性好,易于梅花生长。)
●要想来年花烂漫,盆梅花谢土要换。
●宁接桃树根,不接桃树苗。(桃苗作梅砧,所接的梅花易患流胶病,大大缩短了梅花的寿命。而在桃根上接梅花,则可减少这一弊病。)
●嫁接要用梅杏砧,若用桃砧命必短。
●芽接梅花六月忙,三分刀工七分绑。
●暑天芽接秋去绑,接活隔年有花赏。
●耗养徒长枝,剪去勿要迟。
●修剪垂枝梅,去内留外围。
●梅花本为喜阳树,栽它不应荫凹处。
●何时施肥最经济,新梢停长一旬时。(梅花新梢停长10天后,施肥效果好,因为此时正开始进行花芽分化。)
●有花无花在于水,花多花少在于肥。(对于梅桩而言,肥水管理极为重要。梅桩最忌水湿,故浇水应适量。浇水次数及用水量,应根据气候、梅的生长期及盆土的排水情况来决定。)
●多雨季节防涝灾,少雨季节防旱灾。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苦寒失调开。(梅花必须经过一定的低温锻炼,才能正常开花,否则梅树上就会出现开花、长叶、结果并向进行的现象。)
●梅花多休眠,春节来拜年。
●春节观梅花,温度来管家。
●梅树萌蘖强,抹芽须常常。
●不剪梅花为笨伯,樱花剪者亦笨伯。(梅花耐修剪,樱花不耐修剪。)
●树无梅,手无杯。(梅树结实情况可预示作物收成的好坏。)
●桃三年,杏四年,要吃梅子等五年。
●嫁接若用芽接法,可以减少根癌发。(芽接法可避免伤口接触土壤,故感病的机会就相对减少。)
●肉汁去油来插梅,瓶不冻损花亦美。(除去上面浮油的肉汁来插梅,既可防瓶冻破,而且富于营养。)
●盆梅“四贵”:贵稀不贵繁,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嫩,贵含不贵开。
●三月三,梅子尝咸淡。(指阴历)
3. 小时候看的聊斋,有一集树还会流血,有一集还叫一笑三百年,那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啊
聊斋喜剧系列(1994年版)
第五部《一笑三百年》(根据“婴宁”改编)
旗幌拓展,摊贩林立。一位潇洒风流的书生王子服亦来一年一度“三月三”春游渎趣。突然,他眼睛一亮,一位绝代容华的村姑,手握梅花款款而至,她那盼顾自如毫无顾忌的欢笑,她那与众不同的纯真与野性,象磁铁般紧紧吸住这位书生的视线。不料那位村姑扔掉梅花飘然而逝,王子服拾起梅花终日茶饭不思害起了相思病。原来,这迷人的村姑便是狐女婴宁。大自然赋于她天真无邪、爱笑敢笑的性格。王子服几经曲折终于如愿以偿。这对自由爱恋的理想情侣在欢笑中时空飞驰:一笑三百年。笑声伸延到卡拉OK舞厅,在摇滚乐中,婴宁与王子服跳起了迪斯科……
这里面就有树流血
4. 南京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南京人过春节是很隆重的,有很多春节习俗。
拂尘
南京人过年有个习惯,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定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掸尘”。过去旧宅,屋梁高,横梁上落灰极多,要用鸡毛掸帚捆在竹竿上掸灰,工程不小。而今住单元房,打扫容易多了。
贴福字、对联
春节挂贴年画在南京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如今几乎看不到贴年画的了,但写满祝福的春联和大红的“福”字却随处可见。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个“福”字,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除夕、守岁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种习俗以前还叫“熬年”。
吃过晚饭后,一家老少都不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期间,每家都应该灯火通明,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放炮竹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小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了,在炮仗炸完之后还会去捡没炸完的继续放!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上巳节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
金陵灯会
灯节在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或上元节。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到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爬城头
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
梅花节
在南京的民间节日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二月下旬举办的梅花节,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年此时,梅花盛开之际可谓是南京人最高兴的日子,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钟山脚下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
5. 脑筋急转弯谜语 。
钟表店里有两个表,一个表一天有两次时间准确。另一个表每小时都不准确,但为什么人们只买后者? 答案:因为前者是不动的
一头公牛加一头母牛,猜三个字? 答案:两头牛
一个口吃的人做什么最吃亏? 答案:打长途电话
在什么时候1+2不等于3? 答案:算错的时候
什么样的轮子只转不走? 答案:风车的轮子
用椰子和西瓜打头哪一个比较痛? 答案:头
为什么有家医院从不给人看病? 答案:兽医
有一头头朝北的牛,它向右转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后转原地转三圈,接着再往右转,这时候它的尾巴朝哪? 答案:朝下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七窍生烟? 答案:火葬
有一块天然的黑色的大理石,在九月七号这一天,把它扔到钱塘江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答案:沉到江底
冰变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去掉冰的两点
小王是一名优秀士兵,一天他在站岗值勤时,明明看到有敌人悄悄向他摸过来,为什么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答案:他正在瞄准
有一个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却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谁? 答案:你自己
请你把九匹马平均放到十个马圈里,并让每个马圈里的马的数目都相同,怎么分? 答案:把九匹马放在一个马圈里,然后在这个马圈外再套九个马圈
什么东西天气越热,它爬的越高? 答案:温度计
为什么大部份佛教徒都在北半球? 答案:南无阿弥陀佛
两只狗赛跑,甲狗跑得快,乙狗跑得慢,跑到终点时,哪只狗出汗多? 答案:狗不会出汗
楚楚的生日在三月三十日,请问是哪年的三月三十日? 答案:每年的三月三十日
哪儿的海不产鱼? 答案:辞海
有种动物,大小像只猫,长相又像虎,这是什么动物? 答案:小老虎
猴子每分钟能掰一个玉米,在果园里,一只猴子5分钟能掰几个玉米? 答案:没掰到一个
小红口袋里原有10个铜钱,但它们都掉了,请问小红口袋里还剩下什么? 答案:一个洞
世上什么东西比天更高? 答案:心比天高
什么贵重的东西最容易不翼而飞? 答案:人造卫星
三个金“鑫”,三个水叫“淼”,三个人叫“众”,那么三个鬼应该叫什么? 答案:叫救命
什么东西比乌鸦更讨厌? 答案:乌鸦嘴
嫦娥为什么后悔上广寒宫?
答案:因为月亮上没有赛月饼
老陈工作时一直闭着眼睛,从不睁开,他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
答案:假装瞎子乞讨
谁会连续摇头半个小时以上?
答案:看球赛的 小呆一天写作文时,发现不会写“笨”字,于是他查字典,但是却查不到这个字,为什么?
答案:她笨的去拿英文字典去查了
为什么有人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因为爱情使人盲目
在没有停电、跳电的情况下,为什么吴先生按了开关电灯却没有亮?
答案:他接的是电视开关当然不会亮了
一名国中女生上了传说中闹鬼的厕所后,为什么昏倒在厕所里面?
答案:他忘了厕所门是带拉的推半天推不开晕过去了 除了司机以外,还有谁可以每天搭公车而不必给钱?
答案:售票员
天上有十个太阳,为什么后翼只射下九个?
答案:他不想摸黑回家
对一个打算把头发留到腰部的人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案:晚上不要穿着白衣服出门
什么地方物品售价愈高,客人愈高兴?
答案:当铺
什么时候,我们会目中无人?
答案:半夜我们一个人走在墓地
6. 梅花山上的梅花什么时候开去年三月三号去的时候,阴天,而且百分之六十还都是花骨朵,所以希望有关注...
走在雨中也是一种心情!有点冷,注意保暖!
其实,阳光明媚的感觉太浮躁,梅花还是很好看的雨水冲刷后!
7. 桃花三悦三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这个应该是“桃花三月三”吧?指的应该是桃花在三月初三日开放。
注: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这天人们都到江水边洗掉身上的污垢,消灾除邪。《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家家户户晚上要在房间里放鞭炮炸鬼。
三月三,也是传说中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传说这一天也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因此又称“王母娘娘千秋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日子逐渐演变成祀神活动。
传说
农历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农历三月三,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农历三月三,在历史传说中是黄帝出生的日子,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具茨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绵延至今。
习俗
汉族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在江汉流域,有“三月三,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这一天,人们会将新鲜荠菜花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与鸡蛋等一起煮。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诗文中的“地米菜”即是地(荠)菜,传说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不仅可以驱鬼保平安,还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
畲族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传统的“三月三”,又称“乌饭节”,传说这天为谷米的生日,家家要吃乌米饭。据悉,畲族的“乌饭节”源于一名畲族将军带领畲民起义,反抗唐统治者的一场斗争。而乌饭是用一种叫“乌稔子”的野果的汁液,把糯米饭染黑制成。
畲族三月三歌会也十分著名。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 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壮族
三月三歌圩,又叫歌婆节,是壮族的重大节日。壮族三月三歌节这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三月三歌墟那天,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找对象以歌对答,此起彼伏彻夜不息。所唱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唱。在歌圩中,还有抛绣球作为定亲信约的,所以,它又是恋爱中青年传达情意的场合。
侗族
“三月三”是报京侗族的一个民俗节庆,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有关“三月三”侗族节日的来历,传说很多。后人统一为“播种节”。其一,农历三月将开始农时播种。村民们举办农忙前的播种节,痛痛快快地玩几天。过了“三月三”节,寨上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专心一意的搞好农业生产。其二,三月春暖花开,是男女青年播种爱情的好时光。
如今的“三月三”节已成全寨人请客会友,广交亲朋,相爱定情,经商贸易的综合性节日。
布依族
三月三是布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古时称为"地蚕会",适逢冬去春来、春耕播种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带着家炒的玉米花,一同到田间地头踏青,吃玉米花、唱山歌。这也象征着把田里的害虫都吃掉,期盼当年获得丰收。后来,布依族的"三月三"又演变为布依族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同来到山坡上对唱情歌。
瑶族
瑶族的“三月三”,又叫“干巴节”。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狩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纪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为纪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
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们都要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狩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则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瑶族同胞们虽然不再上山狩猎捕兽,但每到过“三月三”时,他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休息一天,妇女们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或者搞其它娱乐活动,而姑娘小伙们则相约到寨子边的山坡上树林里对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黎族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
每年的“三月三”,正当山花烂漫、红棉争艳、槟榔飘香的时候,黎族男女便会穿上盛装,带着山兰米酒、竹筒饭和粽子,从四面八方来到集会点祭祀始祖。当夜幕降临,山风送爽时,上年纪者聚饮叙旧,而青年男女们就成群结队相会对歌,表达爱情。天将破晓时,才依依惜别,相约明年“三月三”再相会。
苗族
“三月三”是苗族人民纪念先祖的传统节日。据苗族古歌中传说,在远古时候,有五位苗族祖先(姓邓、盘、李、赵、蒋)远渡重洋来到海南岛。他们在过海途中约定到岸后,各走一方、各自为生,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要相逢一次。后来,遵照祖先的嘱咐,每年三月三,苗族人民都要团聚在一起,以纪念自己的祖先。
这一天,苗族人民也家家杀鸡抓鱼、蒸三色饭,祭祀先祖。
土家族
三月三是土家族的情人节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在土寨苗乡,有一种习俗,叫“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就是农历三月初三日,家家户户做蒿子粑粑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粑粑,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其它相关
始于汉代的“三月三”庙会
“三月三”庙会是江都古镇仙女庙的传统“节目”。
农历三月初三,正值“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的时节,这一天,当街西斑带河上一弯纤细的月牙儿悄悄落下,镇东那株苍老的榆树梢上慢慢地透出一抹红晕,此时,小镇此起彼落地响起欢快的爆竹声,整个小镇开始沸腾地热闹起来。
太阳渐渐升起,居高临下观望:身着吉服的人群,像彩蝶游移,从四面八方向镇上汇拢,继而如春潮般地涌向庙场。大街小巷,爆竹纷飞,锣鼓喧闹,到处是节日的欢声……
据说,此会始于汉代。相传西汉末年,王莽造反,天下大乱,三月初三,汉高祖第九代孙刘秀被王莽追逃到仙女庙(当时称蔡家庄)一带,为一渔夫所救。后来,庄民感念刘秀的福泽,特建一金龙王庙(乡民以为皇帝是金龙化身),以后每年三月三,都有四乡八镇的村民前来烧香朝拜,渐而演化成庙会。也有人说这“三月三”与农事有关。农忙开始,乡民总是祈求风调雨顺,所以,这一天先祭奠一下龙王,以求一年五谷丰登。此说,似更可信些。
传说总归是传说,对于身居乡间,辛苦的人们来说,这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庙会的来源并不重要,但这一自娱性的节日倒是令人向往。庙会那天,镇上的居民要事先邀请外地的亲友赴庙会。于是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镇上,甚至扬州、南京一带的人,也有乘车赶来的,那场面煞是壮观。
这一日,龙王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庙场四周,商贩云集,各种小吃遍布街中,诸种土产杂陈其间。耍猴的,舞刀枪玩棍棒的,打莲花落唱道情的……吆喝声、叫卖声、锣鼓声,还有孩子手里的小嗽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二三里外也听得见。庙前有一处平地,但见香客摩肩接踵,面容虔诚,烧香的、烧纸锭的,火光熊熊,浓烟升腾。庙堂内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钟馨聒耳,一片伽蓝香气。
行香开始,浩浩荡荡的队伍起程了。只听锣鼓喧天,鞭炮震响。“马匹”(充神马的人)赤着上身,穿红裤,脸涂花纹,口中横衔一枝长铁签(代马嚼口),手执四五尺长的铁棍,在神前跪拜踊跃,挥舞开道。其后是香火队,信徒们背着香袋,手执香火,排成4 行,徐徐而行。只见烟雾缭绕,缥缈弥漫,如入仙境一般。紧随香火队之后是鼓乐队,乐师身穿青衫,腰束黄带,手执鼓、拔、笙、箫、弦子、二胡等乐器,演奏乐曲。接下来,是人数最多的化妆的歌舞队,各种歌舞争奇斗胜,美不胜收。
耍木头人戏的则靠一根扁担,扛着一个小台子,周围有布挡,上面挂有一排排尺把长的小木偶,台前挂有一个小布帘,艺人在布挡下面一手牵引线,一手敲大锣,嘴里唱着台词,台上的小木偶就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什么《猪八戒招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集生、旦、净、末、丑和文场、武场于一身,其景令人陶醉。
走在行香队伍最后的,是那些逢大难不死的劫后余生者,他们身穿大红囚衣,口里喃喃念语,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感谢神明恩宠,祈祷保佑平安。行香队伍吹吹打打,热热闹闹,行一程停一阵,停一阵行一程,缓缓地绕镇一周后再折回龙王庙,这时已是红日偏西……
“三月三”是庙会也是集场,十里方圆,处处是货摊,吃、穿、用、耍,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从正月起,外地商贾和手工业者,即分水陆两路,或肩挑驴驮,或推车乘船,从四乡八镇涌向仙女庙,其中有土特产品、农副产品、农具和一些小商品。
最多的是“窑货”和“水鲜”,窑货即宜兴一带的大缸、砂锅、绿瓮、锅碗瓢盆等,水鲜则是宝应一带的藕、荸荠,所以“三月三”的江都集又称为窑货集和水鲜集。而通州大布,本地的家机布,也倍受欢迎。赶集的人几乎个个都拿着购来的物件,尤其是农民,扛着买来的崭新农具,眉飞色舞,喜气洋洋。
“三月三”龙王庙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精心组织、规模盛大的“三月三”新庙会。其时,南京的、苏州的、上海的、扬州的、江都本县的商贾、群众云集江都镇十几条大街上,有来卖货的,有来买物的,有来看热闹的,有来采风的,还有来谈对象相亲的,真是万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前后延续三天。
集市上各种货物应有尽有,入口的粮油、糕点、水果、土产;穿着的裙衫、衣裤;农用的,抽水机,拖拉机、化肥、农药;家用的,家具、炊具、电器、化妆品……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五花八门货,样样能买到。
入夜,节日的江都镇别是一番风景。所有的文化场所灯彩通明,锣鼓喧天,茶座、剧场、舞场、溜冰场、游乐场、公园到处是;扬剧、淮剧、黄梅戏,有名的剧团、红的角儿纷纷登台,联袂演出。
这些文化娱乐场所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洽谈生意、联系感情的好地方。可以说每次庙会都使江都人开拓了眼界,都使江都人结交了朋友,都使江都这个千年古镇名声远播。
三月三情人节
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三月三的情人节由来已久。有诗为证,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农历三月三的情人节。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中国的情人节是多么的浪漫: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何等境界?!不仅如此,我国在很久很久以前,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的习惯,也有诗为证:“垂柳无端馈赠别”。由此可见,情即为柳,柳即为情以成定式。老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今天我们虽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结情的场面,但是却有着无数的情诗和情歌,足以让我们享用不尽。另外,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间,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赛歌会的习俗。云南的少数民族,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许许多多的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月歌圩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节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
宜丰潭山“三月三”传统牛嘘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江西省宜丰县潭山龙岗邹氏发祖公的诞生日,要唱戏三天,以示祭祖。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潭山镇一带都要举行传统“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当地方言称牛嘘,即传统牛交易会),来自上海、湖南、湖北、南昌、上高等省内外二百余商家共万余人参加了有着三百多年历史传统物资盛会。每次物资大会都会有商品、土特产、种子、耕牛、花卉、书画、娱乐等七大交易市场。
“三月三”物资交流大会起源于清朝初期潭山镇龙岗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时邹氏村民为了方便十里八乡乡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而举行的以土特产、种子、耕牛为主的物资交易。几百年来,这一传统盛会一直来间断并由当初龙岗村发展为现在潭山集市举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参加交流的商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多。
三月三鬼节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8. 三月三的由来以及过节方式
http://www.netguilin.cn/minsufengqing/
民族节日“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时在夏历三月初三日,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今年新历3月31日时值三月三,本文摘编了部分民族的节日习惯,一起来感受节日的欢乐吧。
关于三月三:
汉族传统节日,旧称“上巳日”,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台湾府志》)。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
......
壮族三月三: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壮族三月初三为什么有这种习俗呢?
相传,很久以前,状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有一年,状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跪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山道上告苦。达桂跪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一天,他把达桂唤道跟前:“达桂,你向来很能干,现在想叫你给我办件事”达桂听了,就知道土皇帝不怀好意,但他还是从容地说:“请千岁道来。”土皇帝半眯着眼说:“我正在建一座楼阁,缺少瓦片,听说状人皮能防寒防暑,防水防火,经久耐用,我要你在两个月以内给我弄900张状人皮当瓦片用,到时重重有赏,如果完不成,定要从严惩罚。”达桂轻松的答道:“到时就请千岁亲自到城门下点货验收吧。“
一个月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五十九天过去了,达桂依然没有动静。限期到了,达桂才召集900个壮家大汉,每人带上一斤糯米,一斤米酒,一斤胡椒面,来到皇城脚下,架锅煮糯米饭,煮辣椒菜汤,一个个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坐在城门下饮酒,喝辣椒汤,吃糯米饭。正当个个酒足饭饱,满头大汗淋漓的时候,土皇帝坐着八抬大轿赶到了。达桂连忙上前施礼道:“货物已经给千岁送来了,可是这帮贱骨头张张皮都是漏水的,能用吗?”土皇帝下轿一看,一个个黑里透红的皮肤上都是湿漉漉的,象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臭气扑鼻。土皇帝用手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后退几步道:“又漏水又臭,不能用,不能用。”说完,调转轿子回宫殿去了。
一计未成,又生二计。快到清明节了,土皇帝又把达桂换到跟前,装着十分诚恳的样子:“达桂,你向来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件事非要你去干。”达桂一听,就知道土皇帝又怀恶意,但达桂好不畏惧地说:“请皇上明说。”土皇帝眯着眼睛说:“清明节我需要一个象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你给我在一个月内弄来,到时重重有赏,过期误了大事要从严惩罚。”达桂十分轻松地笑道:“好办,好办。”
二十天过去,达桂没有动静,三十天过去,达桂依然没有一点动静。限期过了,土皇帝派兵来抓达桂,达桂扛着一杆大秤和兵差一道去见土皇帝:“皇上大人,壮家比山头还要大的猪头多得很,就是不知道宫殿后面的大山有多重,请皇上用这杆秤去称一称,我好回去把猪头抬来。”“这......”土皇帝哑口无言了。
土皇帝见达桂聪明过人,留在宫殿里是祸根,非得除掉他,因此有想出一条毒计。一天,他把达桂叫到跟前:“达桂,你向来聪明能干,再过一个月就是皇后坐月了,听说壮家的公鸡蛋很有营养,你给我在二十天内弄490个公鸡蛋来,到时重重有赏。”达桂满口答应。
限期到了之后,土皇帝派兵去抓达桂,达桂连忙施礼道:“非常对不起,我扶起正在坐月子,按照壮家的规矩,我得照料七七四十九天以后才能出门,到时我会给皇上送去公鸡蛋的。”兵差大喝一声:“天下男子怎么会生孩子?”“男人不生小孩,公鸡怎么生蛋?”兵差无言以对。只好回去报告皇上,皇上大怒,下令捉拿达桂。
壮家百姓闻讯立刻送达桂到山上的枫树林藏了起来。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围,只见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饭,就是不见人,皇上下令放火烧山,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上山在一棵合抱不过来的枫树洞里找到了达桂的尸体,大家含着眼泪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坟前放声痛哭。哭呀!哭呀!泪水洒在坟上,坟上顿时长出了一棵棵嫩绿的小枫树,一丛丛翠兰的红兰草。为了纪念达桂,乡亲们又在墓旁边建造了庙宇,名曰:“达桂堂”。因为达桂生前喜欢喝酒,吃糯米饭,用喝酒、吃糯米饭的方法战胜了皇帝,后来又因为拿不出公鸡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三这一天,状乡家家户户都拿着米酒、糯米饭和熟鸡蛋到达达桂墓前祭奠。正当人们陷入哀思时,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从庙堂里冲出一条五色大蛇,这条大蛇向乡亲们点了点头,就直奔宫殿把皇帝给咬死了。
从那时起,桂西一带壮族人家为了纪念达桂,年年到三月初三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为传说在外丧生的亡灵不能进家,因此人们只好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糯米饭等祭品供祭达桂的亡灵,在布棚周围唱起赞美和感谢达桂的壮欢。一代传一代,就形成了现在赶三月三歌迂的习俗。
......
------------------------------------------------------------------------------------------------------
http://www.96300.com/tour/mswh.asp?ID=62
壮族三月三歌墟
农历三月三的广西壮乡,到处都是歌的海洋。人们如过节一般精心打扮,男女青年心怀喜悦向歌墟涌去,河边、山谷、林室都是天然的舞台。春天的大地,万木复苏,嫩草茸茸,初绽的野花,或白、或紫、或红,争芳斗艳。这美丽的春色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欢乐的歌声在空中回响。
歌墟,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目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动甚为隆重。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饭和彩蛋。人们摘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他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对歌前,刘三姐的神像由众人抬着游行一周,人们祈求她赐予歌才,保佑三月三歌墟人人对歌如意。人们敬完了歌仙刘三姐,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歌词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生产知识等等。男女老少在这歌墟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歌墟也成为传授知识的好场所。歌墟的文娱活动也很活跃、丰富,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舞彩凤、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于节日的气氛中
三月三歌墟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墟,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墟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有些地方的三月三歌墟,搭起五彩缤纷的绣棚,男女青年各在一边,绣球在空中飞舞,柔软的丝穗随风飘拂,带着姑娘的心意飞翔。
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歌墟中的抛绣球活动早在南宋文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就有描述:“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抵。”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匕先。男女目成,则女受,‘已而男婚已定。”飞浪则为今天的绣球。歌墟的绣球连起了男女爱情,成为壮族青年男女交际的一种习俗。
三月三歌墟中还有一种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庄、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
http://gb2.chinabroadcast.cn/1015/2003-2-26/[email protected]
http://www.2000year.com/jieri/chinajieri/
9. 谜语,脑筋急转弯
1、读一年级的东东没有学过外文,为什么也会写外国字?
答案:本来就是老外。
2、是黑鸡厉害还是白鸡厉害?
答案:黑鸡,黑鸡可以下白蛋,白鸡不能下黑蛋。
3、有一个东西,你能用左手拿,不能用右手拿,这东西是什么。
答案:右手。
4、为什么老师一看到小宝就知道他爸爸是左撇子?
答案:有脸有耳光印。
5、你打死了一个动物,为什么流的是自己的血。
答案:蚊子。
6、老王每天都要刮40-50次胡子,可他脸上还有胡子。为什么?
答案:理发师,帮别人刮呢。
7、请问狐狸为什么容易摔跤呢?
答案:因为狐狸狡(脚)猾。
8、王老太太整天喋喋不休,可他有一个月说话最少,是哪一个月?
答案:2月。
9、什么水不能喝?
答案:薪水。
10、什么船从来不下水?
答案:宇宙飞船。
10. “三月里三月三,光棍我下了山” 出自哪首歌曲
《光棍之歌》
(10)三月三梅花扩展阅读:
从《光棍好苦》、《光棍很酷》到《光棍快乐》再到《光棍之歌》,司文每年光棍节期间都将推出一首经典的光棍歌曲。2009年光棍节之际他又推出了自己的新版经典光棍歌曲《光棍之歌》,堪称《光棍好苦》的完美升级版,无论从歌曲还是到编曲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据司文的签约公司东方传韵市场部张女士介绍,司文本人并不喜欢“光棍代言人”之称,《光棍之歌》将是司文创作的最后一首光棍歌曲,至此将不再演绎同类歌曲了。
但鉴于司文的光棍系列受到许多听众的喜欢,公司决定把司文以前比较经典的六首光棍歌曲和今年的新作《光棍之歌》一并收录在新专辑《司文光棍系列》特辑中,算是给喜欢司文光棍歌曲朋友的一个完美交代。
很多歌迷是从《光棍好苦》开始认识司文的,并把他誉为“光棍”代言人。因为这首《光棍好苦》唱出了现代社会中男人在生活压力下的无奈和心酸,歌词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单身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使得这首歌成为几年来传唱不息的经典光棍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