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川剧茶花女

川剧茶花女

发布时间: 2022-03-07 04:06:01

Ⅰ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

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沈雁冰仿效法国罗曼·罗兰倡导“民众戏院”,给这个团体取名为“民众戏剧社”。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前后奋斗十二年、举行过十六次公演的上海戏剧协社。一九二三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他废除了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次年四月,协社举行第六次公演,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获得很大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严格地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从—九二○年《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失败,到—九二四年《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新兴话剧经艰难的探索,终于立足于中国舞台。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浦伯英出资联合陈大悲在北京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聘请一些社会名流如鲁迅等担任校董。学生除上课外,还进行舞台实践。“人艺剧专”是我国第一所试用西方戏剧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专门人才的学校。南国社是二十年代影响最大队戏剧团体。九二七年,田汉主持私立上海艺术大学文科,不久任校长,将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活动范围扩及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诸方面,正式定名为南国社。
思想解放运动与戏剧思潮的开放,形成了“五四”时期和二十年代戏剧创作在艺术上的丰富多样性。种种外来的戏剧新观念和创作手法,有模仿也有突破和创新。话剧的各种体裁、样式如现实剧、历史剧、悲剧、喜剧、独幕剧、多幕剧、诗剧、散文剧、活报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独幕话剧的创作,在艺术上已臻成熟, 出现了《获虎之夜》、《一只马蜂》、《泼妇》、《醉了》等一系列优秀之作。诗剧的创作在二十年代也占有突出的地位。除郭沫若的诗剧外,白薇、杨骚等人的诗剧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3、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1937)

一九二九年六月五日,上海艺术剧社成立,参加者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孟超、叶沉、许幸之、刘保罗、司徒慧敏、朱光、石凌鹤、李声韵、陈波儿、王莹、易洁、唐睛初、吴印成、侯鲁史,社长郑伯奇,主要负责人夏衍。艺术剧社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戏剧运动的发展促成了联合。—九三○年三月十九月,戏剧协社、南国社、摩登社、辛酉剧社、艺术剧社、剧艺社等联合成立“上海戏剧运动联合会”。同年八月—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正式成立,简称“剧联”。田汉、刘保罗、赵铭彝等为负责人。这一时期,以话剧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对艺术的追求不断提高 ,创作、演出、理论研究等各个领域逐步专业化与正规化,终于形成了关键性突破,洪深的《五奎桥》(一九三○)、曹禺的《雷雨》(一九三四)、《日出》(一九三五)、《原野》(一九三六)、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 (一九三四)、田汉的《回春之曲》 (一九三五)、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一九三七)等艺术上一批成熟的剧作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进入了成熟期。

4、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1937-1949)。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在现代戏剧的中心上海,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在党组织的建议下,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这是全国文艺界最早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五日的成立大会土,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章泯、尤兢、张季纯、崔嵬、马彦祥、姚时晓、姚莘农、石凌鹤、宋之的、陈白尘、阿英、张庚、郑伯奇、孙师毅等参加创作,在沪的戏剧、电影界近百人参加演出。剧作气势滂沱、慷慨激昂,表现了中华民族以血肉之躯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拉开了整个抗战戏剧的序幕。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移到武汉。从全国各地来的救亡演剧队和大批戏剧工作者陆续汇集于武汉三镇。戏剧界为援助前方将士举行过多次联合公演。为了加强团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戏剧运动,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汉口成立。它会合数十个戏剧团体,包括全国不同阶级、阶层、剧种、流派的千百戏剧工作者。新兴话剧和传统戏曲的平剧、汉剧、楚剧、川剧、粤剧、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剧种,以及各种民间曲艺(如大鼓、相声等)和杂技、武术团体,都汇集在一起了。之后,全国各主要城市都成立了“剧协”分会。
组织上的空前统一,为各类戏剧在艺术上、美学上的互相影响和渗透提供了条件。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确定每年十月十日为中国戏剧节(一九四三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改为十一月十日,次年又下令改为二月十五日)。抗战初期,各种通俗、小型的戏剧演出(如活报剧、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灯剧、傀儡剧等)发挥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 “好一计鞭子” (即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激发了千百万观众的爱国热情。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沦和论争促进了戏剧观念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国戏剧的新发展。抗日时期的产生了大量重要剧作,如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于伶的《夜上海》、宋之的的《雾重庆》、曹禺的《北京人》、田汉的《秋声赋》、夏衍的《芳草天涯》、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陈白尘的《升官图》等,都有着比二十和三十年代初剧作更强烈、鲜明的民族风格。一些具有戏剧新观念的剧作家,在向旧剧学习的同时,也力图给它输入新的生命。国统区田汉和解放区延安平剧院进行的京剧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歌剧是“五四”以来新剧中的一支,它也一直探索民族化的道路。抗日时期的《红梅阁》 (沙梅)、《木兰从军》 (欧阳予倩),尝试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新歌剧。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为歌剧的发展开一新途。《兄妹开荒》等新秧歌剧的产生,在歌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取得了可喜成绩。新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可以说是在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上的成功之作。

5、现代戏剧的多元化发展(1949-2000)

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新旧两种戏剧形式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建国初到一九五六年是新中国戏剧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一九五一年先后开展了对《武训传》、《新天河配》讨论,促进了戏剧朝着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前进。产生了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朱祖贻的《甲午海战》等优秀作品。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间主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创作再次形成高潮。刘穿川的《第二个春天》、胡万春的《激流勇进》、张仲朋的《青松岭》、江文等的《龙江颂》、蓝澄的《丰收之后》、沈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王树元的《杜鹃山》、葛翠林的《草原小姐妹》成为这一时期的名作。戏曲的创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芦荡火种》、《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深受群众欢迎。文革中,《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同歌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被称作“八大样板戏”,家喻户晓。歌剧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现了《洪湖赤卫队》、《红霞》、《江姐》、《刘三姐》等优秀作品。一九七八年以后戏剧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数量、质量、深度和广度上均有重大突破。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曹禺的《王昭君》、丁毅的《傲雷·一兰》、陈白尘的《大风歌》、魏明伦的《四姑娘》、马中俊等的《屋外有热流》、《街上流行红裙子》、沙叶新的《陈毅市长》、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Ⅱ 关于上海国际艺术节~~~谢谢帮忙!

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999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举行,共有来自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15台剧(节)目以及国内的17台剧(节)目共32台剧(节)目参加,另有20台中外剧(节)目祝贺演出。整个艺术节期间, 52台剧(节)目轮番上演了136场,近24万观众观看了演出,各场演出的平均上座率达95%以上,其中有8台演出达到甚至超过100%。

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剧(节)目皆经过精心挑选,如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法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英国皇家歌剧院的歌剧《茶花女》、日本宝冢歌舞剧团等。我国的优秀剧(节)目京剧《宝莲灯》、越剧《红楼梦》、话剧《生死场》等也参加了艺术节。

艺术节期间还成功地举办了国内首次国际性的演出交易会以及非洲艺术大展、亚洲音乐节和艺术博览会等,努力使艺术节的内涵更为丰富。

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0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举行,期间共上演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及我国10个省市的剧(节)目54台,平均出票率高达96.5%,平均上座率达96.3%,观众人数30多万。

第二届艺术节的经典剧(节)目既有大型歌剧《阿伊达》、西班牙霍金·科尔斯特舞台团的《灵魂》、英国皇家爱乐乐团以及BBC苏格兰交响乐团演奏等世界经典演出,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原创大型舞剧《野斑马》、历史题材的京剧《贞观盛事》等。

第二届艺术节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演出交易会,共引进、派出、达成了88项合作意向。

上海艺术博览会、2000年“海上·上海”双年展等7个艺术展览博览会,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2000上海亚洲音乐节等都各呈异彩。

丰富多彩的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则有世纪公园游园活动暨大型音乐焰火联欢晚会、上海国际音乐焰火节、中外艺术家进社区、国际艺术节知识大赛等。

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1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61台优秀剧(节)目相继亮相,演出共139场,总出票率达91.16%,其中21台剧(节)目的出票率高达100%,观众逾23万人次。

第三届艺术节国内外剧(节)目不乏创新力作,瑞士贝嘉现代芭蕾舞团的《生命之舞》、德国莱茵芭蕾舞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代版本都充满创新活力,而中国的剧(节)目,如大型京剧《中国贵妃》、开幕式文艺晚会《中国精粹》、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狂飙》等,更凸显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包括《墨西哥玛雅文明珍品展》、《卢森堡国家与艺术博物馆藏品展》等高等级展览的11个展览博览参与本届艺术节,吸引参观者总人数逾20多万。

本届艺术节打造的新品牌——2001中国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2001上海国际魔术节暨国际魔术大赛以及亚洲音乐节的青春歌手三大赛事,成为本届艺术节新亮点;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家演出商参加了本届演出交易会;市民和中外艺术家在“东方绿舟"的联欢活动、世纪公园大型水上梦幻表演,尤其是本届艺术节首创的南京路步行街“天天演”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使艺术节的舞台延伸到了市民中间。

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2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51台优秀剧(节)目相继亮相,其中参演剧(节)目42台,祝贺剧(节)目9台,演出共109场,总出票率达 70%,其中10台剧(节)目的出票率达100%,18台剧(节)目的上座率达90%以上,观众逾25万人次。

澳大利亚悉尼舞蹈团大型经典舞剧《莎乐美》、台湾“云门舞集“舞蹈团大型现代舞《竹梦》、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演唱会均为世界级艺术精品。

本届演出交易会正式签约和以各种形式达成合作意向的演出项目共达82项。展博览板块吸引了九大展览博览前来参展,除上海艺博会、中国工博会和双年展三大传统名牌外,还有“世界画家看上海”及“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也受邀前来。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从本届艺术节开始,每年邀请一个嘉宾国举办外国文化周。在本届艺术节的“澳大利亚文化周”中。澳大利亚艺术家们为艺术节集中展示了现代芭蕾、交响音乐、形体话剧、梦幻杂技、土著艺术品展览等精品佳作。

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3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52台优秀剧(节)目参演,其中国外剧(节)目28台,国内24台;祝贺剧(节)目19台,其中国外剧(节)目10台,国内9台。共计71台,演出166场,观众逾45万人次。

本届艺术节创下若干历届之最。参演剧(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较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德国NDR交响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等名团、指挥大师艾森巴赫如约而至;被誉为世界舞蹈瑰宝的《大河之舞》、阿根廷新型音乐舞剧《探戈女郎》等经典之作也接踵而来;为庆贺文学大师巴金百岁华诞而举办的巴金文化周,川剧、越剧、沪剧,话剧四大不同剧种共同演绎巴金名作《家》,成为第五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

2003年的国际演出交易会,正式签约和以各种形式达成合作意向的演出项目共有112项;首次推出的最优惠票价,让广大市民走进剧场;本届艺术节展览、博览共有15项,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展期之长为历届之最。

另外,本届艺术节还举办了亚太艺术节联盟会议、长江三角洲文化合作与发展论坛,以及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2003上海国际魔术节暨国际魔术比赛和亚洲音乐节等活动。

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共邀请了来自26个国家的60台优秀剧(节)目参演,其中国外剧(节)目32台,国内28台,演出106场,观众逾30万人次。其中有:世界级大师指挥家艾森·巴赫、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大提琴家马友友、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等竟相献艺;超大型景观歌剧《卡门》、首创360度全视角景观,气势恢弘;法国多媒体喜歌剧《游侠骑士》融古典音乐和现代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创造了全新的舞台样式,今年五月刚在巴黎首演,就把上海选为世界巡演第一站;摩纳哥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新版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剧《莎乐美》等中外精品力作荟萃,世界大师名团云集,好戏连台、高潮迭起,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中外艺术的盛会。

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160余家中外著名艺术节、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团体的400余名代表,加盟本届国际演出交易会,以各种形式达成合作意向的演出项目有124个,在派出项目上又有新的突破,众多优秀民族文化产品“借船出海”驶入国际市场。

群文活动是艺术节重要载体,本届艺术节继续保留“天天演”等品牌外,重点增加“民间、民俗、民风”内容;首次开辟“中外艺术家进企业”的新渠道,拓展了群文活动发展的新天地;有意识地围绕“青少年”主题策划系列活动,广大市民走进剧场享受艺术;登上舞台,各显身手。艺术节更贴近市民需求,近百万市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群文活动。

作为本届艺术节重要组成部分的展览、博览活动共有11项,其中不乏名家名作,引人瞩目,观众人流如潮,据统计,近25余万市民踊跃参观了各项展、博览会。

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届部长年会,与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同时开幕,艺术节期间还成功举办了“法国文化在上海”等3个节中节,为提升艺术节的文化内涵、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推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Ⅲ 戏剧的结构形式是什么 分幕还分什么

戏剧文学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性质内容分类,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戏剧的表达方式分类,可分为话剧,歌剧,芭蕾舞,音乐剧,舞剧分类结构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演出场合分类,可分为剧院,街头戏剧,广播,电视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分类,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等
戏剧的分类BR />
木偶操纵木偶的演员幕后木偶戏的戏剧形式。中国古代,也被称为傀儡。文化起源于公元5世纪,中国,印度和其他古老的。演员出现在20世纪的新趋势,发挥木偶特点,发挥一些“人”,不能展示他们的表演,制作出各种形式,如手套,托棍,提线三综合性能;真人与木偶的同台演出,演员的面孔操作表演的观众看时,观众和舞台木偶混合演出和电影放映傀儡显示表现不一。

皮影
上演的戏,皮影戏与皮革或纸张平玩偶的形式。随着照明的半透明的屏幕上操纵玩偶形象,为当地的观众。这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电影制片人的造型,音乐,舞蹈和戏剧的内容,但为了操纵他们的表演方法有特色的木偶艺术。国外皮影戏中率先通过了欧洲和美国从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宗教活动,后来发展成一个有趣的戏剧艺术。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流传广泛,品种更加复杂。传统剧目“万仙阵”,“松散的班会”,“天使送子”,“半夜鸡叫”白骨精“,”鹤与龟“。

多幕剧 BR />戏剧类的一种形式,规模,窗帘打开和关闭一次以上,被称为多幕剧。在17世纪的欧洲战场后的子画面场景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游戏的帷幕,标志着一大段剧情发展,而本场一大段的时间间隔或场景变化。在现代戏剧中,屏幕和现场的界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现场多场次的剧目是更多的自由空间转型。

独幕剧,与相应的多幕剧。现场小剧场内完成。少玩些一般的人物,情节简单的线条,从侧面反映一个生活的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的戏剧故事。莫里哀的“可笑的女才子”契诃夫的“求婚”?辛格的“骑士的海人”,夫人格雷戈里的“月出”和田汉的“著名死”丁西林“压迫”香港,沉奎桥“是一个独幕剧的杰作。
戏剧剧场的其中一类,一个特殊的头衔。在欧洲,一般起源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戏剧表现形式,话剧,歌剧,芭蕾舞剧,哑剧差异。从20世纪开始,它传到了中国,最初被称为戏,文明戏,美容和??戏剧。 1928年戏剧家,闳舍嗯拟称为戏剧。文学,表演,导演,美术,音乐,舞蹈和其他艺术的成分,讲(对话,独白,旁白)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的表演的基础上,在视觉上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的言行表明在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的题材,体裁,风格,技术和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

歌剧
音乐的因素和戏剧因素,集成诗歌,舞蹈,艺术,建筑,表演艺术和其他艺术因素。从广义上讲,中国戏曲艺术的歌剧的性质。现代西方歌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是16世纪演唱会话剧后,正宗的意大利歌剧西洋歌剧严成各种样式和风格。如法国大型歌剧,喜歌剧,意大利喜歌剧,轻歌剧,德国的音乐剧,现在欧洲和美国流行音乐。本质上是西方歌剧的音乐作品,戏剧化的情节出于提高性能的目的,从而创作的作曲家为主。如威尔第的“香格里拉”茶花女“,普契尼的”夫人蝴蝶“和柴可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比才的”卡门“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国国家歌剧院的五月四新的文化运动以来,包括在“满头白发的的女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平局的歌剧,地方戏曲,逐步形成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歌剧的民族歌剧杰作“兰花花” ,“英俊的年轻人结婚,”窦鹅源“,”洪湖赤卫队“,”江姐“,”野“。

芭蕾舞
跳舞,共同打造一个综合性的音乐,戏剧,美术,和舞者的主要手段。它的导演是一个芭蕾舞团的组织者,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者。芭蕾舞是西方芭蕾艺术的模式,从早期的民间舞蹈,舞蹈融入社会的宫殿和城市阶段,形成学科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创新,与表现技巧。代表作“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中国芭蕾舞台,创作,上演自己的剧目“红色娘子军”妇女“,”白“,”梁山伯与祝英台“。民族舞剧的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外国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吸收的基础上,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宝莲灯”的作品,“丝绸之路”,“嫦娥奔月”,“花木兰飘香”。哑剧

不表达戏剧的情节线和动作和面部表情。它要求演员们精湛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的巨大的思想和意义。默剧起源于古老的生命活动。主要产于19世纪的法国哑剧大师得不罗的现代哑剧,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角色邲哀荦他们的一系列的哑剧作品,令人印象深刻。现代哑剧的独白集体哑剧,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卓别林(英国),马素(法学)的:莫Erxiao(奥地利)的代表人物。含有大量无声的中国戏曲表演。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哑剧,王镜宇等人的创作。戏剧

狭义专指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开头,然后广为流行的形式在世界上发达的欧洲国家,中国人称之为“剧”的舞台表演。广义包括一些东方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表演,如中国,日本歌舞伎,歌剧印度古典戏剧的形式。剧院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的歌曲和舞蹈。血缘关系的歌曲和舞蹈。但是,东方和西方的发展过程中,也提出了海水淡化舞蹈,加强戏剧性的因素,反之亦然,或白色的财务不同的形式,构成了人类戏剧的主脉。戏剧的本质,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表达,所有的艺术是仿制品。 “模仿”一直是广泛的,深远的影响。说:“现代的”观众“说,”意志的冲突,“大灾变”情景“说,是戏剧艺术的时间规律再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戏剧性的形态都不同的艺术成分,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是一种“综合艺术”。同时,艺术因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不是在综合的整体,但更主要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中心,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主题是戏剧艺术的表演艺术手段,这一行动是戏剧艺术的基本手段,因此,演员的表演艺术为人体吸收并融化了多种艺术成分,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外部形态。戏剧表演的混合是一个时间和空间,通过必要的集体艺术的特殊阶段。

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剧院

可分为根据的大小,戏剧文学和独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表现可分为话剧,歌剧,芭蕾,歌剧,等;
主题,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
的戏剧冲突的性质和作??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戏剧。
,但最基本的用途分类是一个悲剧,喜剧和戏剧,悲剧似乎早在喜剧:

悲剧冲突的本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求。 “
悲剧的审美价值:”破坏有价值的东西,生活的海报。“
喜剧:审美价值:”无价值的撕破海报。
电视剧: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全新的深刻的方式。”

剧分为:
1,昆曲的
昆曲,也被称为“坤坤,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它起源于江苏省昆山市,明中叶已成为流行,传说中的昆曲音乐会歌剧多。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南昆山国家仍然形成了许多分支,如北昆士兰易,相坤,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和细腻。和抒情的歌舞表演,严格的程序,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
2,歌剧
歌剧,也被称为“皮黄”,由西皮里的音乐素材“和”黄色“两种基本腔调他还唱一些曲调(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的曲调。它形成于北京,时间在1840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盛行,当“国剧”,现在是民族歌剧的影响,综合的业务,表演成熟,气势宏美,代表了中国现代歌剧。

3,晋剧
晋剧中路梆子“,也被称为山西结合的交界处,山西,陕西,山西,陕西梆子发展山西形成的语言特点。现在流行的中心山西,内蒙古,河北区。它保持它的砰击节的特点的音乐风格,同时也投软化精细。表演流行的乡村。打金枝“,”宴“,”卖画的分裂门“的著名歌剧。
4,粤剧
粤剧,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流行的成立在清朝初期,进口,高强,昆曲,皮黄,梆子Tune是一款结合当地的民间音乐。音乐曲目搜索书院“,”关汉卿“的板腔曲牌体使用。
5,川剧
川剧,四川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坤,高强,二胡,演奏歌剧,轻歌剧的一部分,有其自己的剧目。四川豫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风趣幽默,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传统戏剧的主要剧目“玉簪记”“柳荫记”,“的捕捉王馗”新戏“死海的水波纹”,“面子”,“黄金”。
6。秦腔

河南:河南省调大平四平调万邦月调
山东吕剧
河北: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
安徽:黄梅花鼓戏
:广东粤剧
浙江:平潭
北京:京剧
东北二人转
陕西秦腔
:上海歌剧

Ⅳ 求解答,谢谢

【中国省区戏剧划分】
北京市
京剧 北方昆曲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评剧、 丝弦、保定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隆尧秧歌、唐剧、深泽坠剧、安国老、保定上四调、保定皮影、保定贤寓调、保定碰板调、十不闲莲花落、固义傩戏、海兴南锣、北方昆曲、定州秧歌戏、蔚州梆子、高腔、唐剧、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戏、张家口赛戏、临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莲花落子、河间南辛庄木偶戏、新颖调、涿州横歧调、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哈哈腔、保定诗赋弦、邢台弦子腔、邢台坠子戏、邢台淮调、邢台西调、肃宁武术戏、怀安软秧歌、肥乡罗戏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 洪洞道情 临县道情 晋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二人转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腔 眉户腔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陕南端公戏 陕西道情 弦板腔 陕南花鼓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锡剧 苏剧 淮海戏 丹剧 丁丁腔 海门山歌剧 淮红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沙河调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傩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泗洲戏 宿州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推剧 嗨字戏 洪山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弋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平讲戏 闽剧 庶民戏 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粤 北采茶戏 乐昌花鼓戏 雷剧 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壮剧 苗戏 侗戏
海南省
琼剧 临剧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戏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宛梆 二夹弦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彝剧 云南壮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戏

Ⅳ 陈书舫的演出生涯

17岁起,她在《情探》中反串王魁,在《赏夏》中反串蔡伯喈,在《踏伞》中反串蒋世隆。与次同时主演了《空城计》(饰诸葛亮)、《长生殿》(饰李隆基)等生角戏;和《檄文诏》(饰嬴政)、《霸王别姬》(饰项羽)等净角戏;甚至在《西关渡》(饰陈彩)、《补缸》(补缸匠)中模仿名丑龚吉升的诙谐表演,惟妙惟肖,饶有兴趣。 一个川剧演员,何况是个年轻的女川剧演员,不仅擅于“五声共和”,唱彻昆高胡弹灯,更兼“五艺俱全”,演遍生旦净末丑,在川剧史上恐怕也属罕见。 在山城重庆3年期间相继在《人生何处不相逢》、《天字第一号》、《啼笑姻缘》、《夜半的悲哀》等时装戏;以及在《茶花女》等外国名剧中担任主角。甚至是一人双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8年,在〈春风报〉主办的由观众直接参与投票的“川剧皇后”中,众望所归,独领风骚。陈书舫在64年的舞台生涯中,演出的大小剧目有150多个。1959年,随中国川剧团出访欧洲演出〈秋江〉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成功的塑造了〈柳荫记〉中的祝英台、〈丁佑君〉中丁佑君,等许多人物形象,她的表演已臻炉火纯青的地步。

Ⅵ 戏剧的内涵(要具体,不要泛泛而谈)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以极富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不仅如此,它还在世界剧坛上享有很高声誉,让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为之倾倒。戏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魅力,与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向,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戏曲发展至今,从汉朝开始的原始歌舞到现在成熟的各种剧种,其内在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其继续散发魅力,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戏曲 文化 传承 传统 舞台 对比

一 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在汉代,民间就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戏曲真正形成后,就到了所谓的中国古典戏曲的时期。这个时期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戏曲的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捻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如我们熟悉的《赵贞女蔡二郎》、《宦门子弟错立身》、《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赵氏孤儿》、《牧羊记》、《琵瑟记》等剧本都是那时留传下来的,虽然有很多剧本已经和现在的内容不一致,但那时候戏曲对后来戏曲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显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的戏曲文学无法达到这个高度;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文学的典范。北杂剧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明清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的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这时候就出现了著名的明代四大声腔系统。这四大声腔包括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如现在的赣剧和京剧都用了这种声腔;后者则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这位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提供了条件。

二 传承性和传统性

昆曲,是当今戏曲界最古老的剧种,有“万戏之母”之称。其他戏曲在发展的时期,都向昆曲学了很多。如我们熟悉的京剧,旦角的舞台表演就借助了许多昆曲的精华,老一辈京剧艺术家们在学京剧的同时,还学习昆曲。梅兰芳先生为了弘扬昆曲,居然一口气学了30多部昆曲剧目,程砚秋先生对昆曲也娴熟得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说过:“越剧有两个奶娘,昆曲和话剧。昆曲告诉了越剧表演的重要性;话剧告诉了越剧要演故事。”越剧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不仅能表演越剧,昆曲也是她们的强项。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为了让黄梅戏更具表演性,就向其他戏曲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昆曲就是其中的一种,她学习了昆曲的身段表演,打破了黄梅戏的只是“上半身”的表演,让黄梅戏具有更大的舞台表现力。
昆曲,源于元末年间,由最早的清唱到后来的舞台表演,一直发展至今,已经有了600多年的历史。昆曲的记谱不像现在的音乐记谱而是用工尺记谱,和以前的记谱方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是昆曲传承古老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
昆曲最早是流行于市井之间,后来繁盛时期走向雅化的路子,表演形式更加成熟起来,并且因此而使得文人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这个时候,在戏剧史和文学史都很有名的作品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尤以《牡丹亭》为著;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其他的还有沈景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等优秀剧本,这些剧本为昆曲更添了一份文学涵养。加上昆曲自身发展兼收并蓄,使得昆曲的舞台更加广阔,从而得以发展至今。
通过看戏曲的剧本我们可以得到,现在戏曲的剧本除了一些改编的现代主题,大多数都为古代题材。这些题材中包括表现历史事实的史学题材,如:京剧中的《赵氏孤儿》《负荆请罪》等,越剧中的《寒情》《陆游与唐婉》等,粤剧中的《楚河汉界》等。也有表现神话传说的题材,如:黄梅戏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等,越剧中的《追鱼》《白蛇前传》《柳毅传书》等,京剧中的《白蛇传》《大闹天宫》等。还有表现战争传奇题材的,豫剧中的《花木兰》被很多人熟知,京剧中也有《洪洋洞》《珠帘寨》《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一类的剧目,越剧中同样有《穆桂英挂帅》《木兰别传》《马龙将军》一类的戏。古典传奇故事也是戏曲善于表现的题材之一,《梁祝》在很多戏曲中都有表现,京剧程派新排戏就有《梁祝》,越剧黄梅戏在发展之初就排了《梁祝》,现在已成为戏曲界的经典,尤其是越剧中的《十八相送》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越剧《红楼梦》已成为众多戏迷心中的经典,神圣的地位不容改变,而《女驸马》现在已成为黄梅戏的经典了,一曲“为救李郎离家园”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孟丽君》《蝴蝶梦》《秦淮烟云》《玉堂春》《李娃传》《孔雀东南飞》等一些表现古代妇女独立、自由人格的戏也被许多剧种改编搬上舞台,这些戏以一种古老的题材、现代的手法向今人描绘着一个个形象动人的人物性格,新颖大胆而又不失古趣。
当然,才子佳人的题材也是戏曲表现的题材之一,但这种题材改变了以前的腐化成分,已然成为具有新时期鲜明特点的故事剧了,昆曲中的《西厢记》《牡丹亭》相信很多人不陌生,“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已经成为昆曲中的代表,真是看昆曲必看《牡丹亭》,看《牡丹亭》则必听“皂罗袍”“好姐姐”。越剧继承昆曲不少衣钵,《西厢记》也是越剧的代表剧目,俏皮的红娘、傻呆呆的张君瑞、大家闺秀的崔莺莺以及严厉的老太太都是其中的经典形象。看过越剧的必看过《唐伯虎落第》,雅致的唱词、优美的旋律、典型的人物及风趣的念白都是观众记住这部戏的理由。评剧中的《花为媒》,一出幽默的戏曲小品,可爱的人物形象,漂亮聪慧的李月娥、聪明贤淑的张五可、还有滑稽可笑的阮妈,让这部戏成为评剧中的经典,其中的《报花名》《夸月娥》把张五可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是栩栩如生。川剧中的《玉簪记》《柳荫记》用其特有的方式吸引了不少观众。
戏曲中还有表现其他特殊题材的剧目,表现作家作品的,新派越剧《孔乙己》《家》《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京剧《黑旋风李逵》等,黄梅戏《雷雨》;表现时代主题的,如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京剧程派新剧《江姐》,越剧新派剧目《疯人院之恋》《被隔离的春天》等;将西方作品融入中国戏曲的,越剧中有《茶花女》《王子复仇记》,京剧中有《公主图兰朵》等。
这些题材大多数为古典题材,这和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是分不开的,中国这片土壤适宜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不仅从题材上传承了古典文化,在唱词讲究上也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京剧《霸王别姬》有这样几句唱词“战英勇,盖世无敌。灭赢秦,废楚帝,争长华夷”,这几句唱词有秦赋的印迹;还有一句著名的西皮二六“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解君忧闷舞婆娑。赢秦无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这几句受到唐诗七律的影响,而且后面的押韵很有规律,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规范。越剧《唐伯虎落第·画誓》有这么一句“一弯冷月照寒窗,秋风瑟瑟落叶黄,欲举杯酒邀月饮,酒尽壶空意茫茫”,押韵和一个个古诗的意象尽在其中,“冷月”“秋风”“落叶”,哪个不是古代诗人笔下的意象?观遍现有戏曲,哪个不是用诗般的语言在吟唱,哪个不是在画般的意境中登台?且看戏曲服饰,哪个不是对古代服饰进行写意的复古?
古时的一切一去不复返,但是仍有这样的艺术在传承着古代的文化,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华夏儿女的骄傲,只有中国才能产生这种独特的艺术,古人已然不在,但是古人的精神却通过戏曲这种载体一直承载下来,古典文化也通过这种方式在一直延续着。

三 地方性和统一性

每个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地方戏,都会有一种发自心底的亲切感。这和许多地方戏用自己方言吟唱是分不开的。地方戏深深扎根于产生它的家乡,与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成长与家乡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剧,相信每一个在国外的游子一听到《四郎探母》中“思老母不由人肝肠痛断,想老娘不由人泪洒在胸前”的旋律一定会深刻地体会到海外的孤苦无依。
悦耳动听的越调一定能够让越乡人感慨万千,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曾让多少人为之痴迷。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也让无数徽人感到无比自豪……,戏曲的地方性首先就表现在取材的地方性、吟唱的方言化及服饰的地方化。
越剧的取材大多为钟灵秀慧的南方,如《白蛇传》《梁祝》,这些故事发生地点就是西子湖畔的杭城。而《西厢记》《百花江》《孔乙己》《秦淮烟云》取材也是越乡周围,这些故事只有经越剧改编,然后再用吴侬软语吟唱,才能体味出那种情感,如果这样细腻的爱情故事用北方的戏曲来吟唱,就会感觉出一种不伦不类,而温婉的越剧去唱大气的北方故事也会让人有一种别扭的感觉。黄梅戏自田野而来,她就像一位未加修饰的美丽村姑,热情大方,让人容易靠近。它有很多来自乡土的题材,看一看《打猪草》,农村人会因此感到亲切;看一看《天仙配》,人们会对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怀有无限的向往;看一看《徽州女人》,那无限真切的乡土热情会朝你铺天盖地地涌来。
香软的昆曲则钟情于才子佳人题材,幽深的府邸、鸟语花香的后花园、精致的服饰,这是其他剧种都无法比拟的。铿锵的京剧则选择了豪情的战争、忠义题材,用尽智谋的《珠帘寨》、贴面无私的《铡美案》、趣味横生而又不失威严的《乌盆记》、不枉私情的《赤桑镇》、忠肝义胆的《江姐》、饱含真情的《锁麟囊》……。产于河南的豫剧似乎也秉承了北方特有的大气,看《穆桂英挂帅》,是不是让你真正感受到了女将五十三岁出征的英姿;而《花木兰》是不是把你的思绪唤到了木兰女扮男装大夫出征的那个时代?川剧以其“变脸”绝活响誉中外,其实这种绝活何尝不是地方赋予的呢?想象古代的西南,一定是傩戏流行,面具是做戏人的必备道具,所以“变脸”中一定要利用面具来装饰。花鼓戏和乡土联系紧密,所以它的取材也十分具有泥土气味;采茶戏源于采茶之余,它的取材十分贴近大自然,如莺莺鸟语,响彻在茶山上下。
地方戏因为产于各个地方,在他产生之初只是为了娱乐当地人们,所以方言吟唱肯定是其一大特点。听听我们熟悉的京剧,虽然它为国剧,但它并不是用普通话来唱的,因为京剧在发展的时候吸收了许多地方的名伶,且其前身为徽班,所以有些咬字肯定带有独特的方言特色。如《凤还巢》中有一句“人生不知顾脸面”中的“脸”要咬成“jian”,还有《霸王别姬》中有“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中的“轻”要唱成“亲”,这是深受南方方言中没有后鼻音的影响。还有现在中国的第二大剧越剧是用嵊州话来演唱的,不管是念白还是唱,都有浓浓的越乡味,所有的词唱起来都没有翘舌和后鼻音,也没有圆唇,还有一些字也有很明显的南方特色,如《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个”应该读成“guo”,“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中的“南”应读成“nuan”,声调也发生了变化。黄梅戏因是用安庆话来唱,安庆话属于北方方言,大多数话和普通话比较接近,但是还有少许字音有些不同,,如《女驸马》中有“我也曾打马御街前”的“街”就应读作“jiai”,还有就是黄梅戏念白很有安庆调。豫剧典型的是用河南话来唱的,其每字每腔都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河南味。昆曲源于苏州昆山腔,但是由于后来的不断发展,不少地方都有具有代表性的昆剧院。因为各地的地方性不一样,导致昆曲念白特色发展不一样,北昆带有很强的京白,苏昆是典型的苏白,而浙昆则有一定成分的浙白味道。广东的粤剧则是用粤语来唱,福建的高甲戏用的又是特点鲜明的闽语来演唱。但由于所有的方言都能归一到共同语中来,所以虽然用的是方言来吟唱,仍然具有很大的统一性,每个剧种都有能吸引其他地方人们的综合因素。
所有的戏曲服饰都有很鲜明的能吸引观众的特征,但是由于地方的不同,戏服的制作又有特殊的学问,看越剧和昆曲的服饰就有很强的苏绣杭绣的特征,精致的刺绣,清新淡雅的服饰之美真是显于其中。黄梅戏的服饰比起越剧和昆曲来,就多了一份真切感和田野感,一点都不矫揉的服饰,和安徽的民风浑然一体。粤剧的服饰则多了一份南国的野性,明显带有古代少数民族的特色。

四 舞台装饰的想象性和内容情节的矛盾性

戏曲不像其他的舞台艺术,其具有更强的想象性和规范性,戏曲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个舞台上,有唱、念、做、打,每一门都是艺术,要做好这门艺术,演员们需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有点戏曲知识的人都清楚,戏曲艺术更重要的是写意,而非写实。初次看戏的人都会被戏中的一些莫名其妙的细节弄得团团转。在戏曲中,生旦净末丑都有特殊的化妆,尤以京剧最为规范,且各种角色饰什么样的人也有特殊规定,如京剧中,饰小生的,化妆时要在脑门中间抹一缕红;花脸饰的人一般都是奸臣或者是包公之类的角色,还有老生一般饰中年男子等。
在戏曲的道具中,都是具有写意化的。那些刀枪都市用木头做的,而非真刀真枪,不想我们平常看的电视剧和电影中的道具都有很强的写实意味。如果骑马则用一马鞭来代替,老生专门带髯口以区别其他行当。在戏曲中,周围的很多场景无法用道具来表明,这就需要靠演员来演,这也是测试演员功底的一个重要方面,像昆曲《林冲夜奔》中,要在明亮的舞台上演出那是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着实需要功夫,于是昆曲界有一说法“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这就需要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互动,才能把这折戏演好,演员要演出这是一黑夜,观众要想象这是一黑夜,能调动观众的想象也是演员的一大本事。
在戏曲中,虽然舞台只是一个舞台,但是演员的表演却能让舞台成为很多场景,舞台上没有门槛,演员把适当的地方想象出一个门槛,要到另一个地方去,只要走几个圆场,就可以改变地点,这时候想象是不可少的。演得让观众都觉得是真的,就体现出这个演员的功底不一般。
在戏曲中,光有道具和好的演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剧本,能够将整个故事情节整合起来吸引人。《红楼梦》在越剧可谓已成经典了,其中有一折《金玉良缘》让众多戏迷百看不厌,首先是林黛玉的焚稿,后来是宝玉和宝钗的洞房,再就是宝玉的哭灵,三出戏的设置让人感觉反差十分之大,正是从这种反差中,我们才能看出整个故事的矛盾发展。黛玉焚稿的冷清,洞房的热闹之后就是悲情万丈的哭灵,洞房就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也好像是夕阳西下的无限美好,抑或是回光返照,故事中包含着另一故事,情节中融入了其他情节。看越剧《百花江》,故事中矛盾重重,本来的仇人却是以前救自己母亲的恩人,真是情仇两难分,后来的结局更是令人大跌眼镜,自己的丈夫反而不如自己所谓的仇人。在这个故事中,人物的好坏已经很难确定了,有的只是情和义,戏曲告诉我们的何尝不是真实的人生呢,用一部部戏来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
处在梨园的边缘地,看着戏曲文化的深层内涵,心里不禁有一种辛酸的感觉,试想,现代人,有哪个真正关注了我们曾经深深自豪的国粹艺术呢?

Ⅶ 中国戏剧有哪几种

一、中国戏剧五大核心:

1、京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

3、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4、评剧: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流传于中国的北方。

5、豫剧: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起源于河南地区。

二、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晋剧、汉剧、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河南坠子、湘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湖南花鼓戏等。

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7)川剧茶花女扩展阅读

一、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二、如今大约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三、在戏剧里,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甚至建筑艺术都可以成为戏剧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戏剧艺术必须遵循极为复杂的、互相制约的许多艺术门类的创作规律,它本身具有着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Ⅷ 中国戏剧分类

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方面
从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1、话剧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适于反映生活。 2、歌剧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综合而成的戏剧形式,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三者兼而有之。歌剧的唱词和音乐十分重要,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3、舞剧是把舞蹈、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的。 4、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品种。它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把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融为一体的一种特殊艺术。
戏剧的种类——从篇幅方面
按篇幅长短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1、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由于展示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而情节的基本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却均应表现出来。 2、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容量大,故事情节复杂。由于它分幕分场,用能换幕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就可以把不便于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转移到幕后,处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件,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戏剧的种类——从内容、性质等方面
从内容、性质及美学范畴分有悲剧、喜剧、正剧等。 1、悲剧:一般是以悲剧人物的苦难、不幸、死亡(毁灭)为题材内容,通过对伟大人物或普通人物中高尚、正义、伟大行为遭到否定的悲剧冲突的表现,从而唤起人们悲痛、恐惧和赞美等心情的一种戏剧艺术样式。西方的悲剧艺术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命运悲剧,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主要是命运悲剧,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二是性格悲剧,主要指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三是社会悲剧,主要指19世纪出现的着重挖掘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的悲剧,如小仲马的《茶花女》;四是恶性的悲剧,指各种不可抗拒的灾难性悲剧。
戏剧的种类——从内容、性质等方面
2、喜剧:是一种用幽默滑稽、轻松可笑的形式来讥嘲恶习、劝谕良善、表现人物性格的戏剧样式。一般地说,喜剧的结局总是愉快的,圆满的。喜剧按冲突的不同性质可分为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讽刺喜剧多反映敌我矛盾,其主人公一般是丑角或反面人物,其作用在于暴露和批判;幽默喜剧是反映人物性格的某些弱点或缺点,它的主人公一般是正面人物,或是有缺点的好人。此外,喜剧还分滑稽喜剧、性格喜剧、世态喜剧、抒情喜剧、轻喜剧、闹剧等多种类型。
戏剧的种类——从内容、性质等方面 3、正剧:是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类型。在戏剧文学中,正剧是大量的。社会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单纯呈现为悲剧性的或喜剧性的,而是有悲有喜,悲喜交织。
戏剧的种类——从题材的时代性方面
从题材的时代性来分,有历史剧和现代剧: 1、历史剧: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作者艺术加工编写而成的戏剧作品。 2、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Ⅸ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要届次

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999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举行。活动内容包括舞台艺术演出、文化艺术展览、群众文化活动和各类艺术品交易等。
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表演剧目
1、歌剧《茶花女》——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歌剧院等
由著名作曲家威尔第根据小仲马的小说改编作曲。于1853年首演。百余年来盛演不衰,已成为意大利歌剧中最受欢迎的经典保留剧目。此次在艺术节期间演出的《茶花女》由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联手推出。由成功指挥上海大剧院开台歌剧《阿依达》的意大利著名指挥家保罗.奥尔米担任指挥,英国皇家歌剧院著名导演屈克·扬执导。
2、音乐剧《未来组合》——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备受媒体关注的我国第一部青春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作为国内首批参演节目来沪献演。该剧是此次艺术节中唯一一台反映青年学生校园生活的作品。
《未来组合》以歌唱和舞蹈的形式,塑造出一群充满朝气的青年学生形象,讲述了他们关于面对生活、面对亲情、面对友情、面对选择和被选择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揭示出如何做人?做人的原则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
该剧是车亭继创作《船过三峡》之后又一力作,被列为四川省庆祝建国50周年的重点剧目,由广州著名导演熊源伟执导。全剧20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则出自著名音乐人李海鹰之手,舞蹈设计是曾获文华大奖《远山的花朵》的编剧之一马东风。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这群小演员与剧中人物年龄相近,演起来自然生动,贴近生活。
青春校园音乐剧《未来组合》已得到广泛的好评,也定会受到上海青年学生的青睐。
3、越剧《西厢记》——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从古典名作改编的越剧《西厢记》描写张生与莺莺突破封建社教私定终生的恩爱故事,演绎千载,至今不衰。该剧曾获中国戏剧界最高学术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一系列大奖。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于八十年代初创办以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艺风格—富青春活力于艺术创新,赋古典戏曲以现代舞台综合美感,剧团拥有茅威涛等多名国家一级演员。
4、藏剧《文成公主》——西藏自治区藏剧团
《文成公主》以西藏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公元七世纪中叶,吐番赞布松赞干布凭其超凡的智慧娶得文成公主,实现唐番联姻的动人史诗,表达了对藏汉人民团结和睦、亲密友好的美好祝愿。
该剧融合优美动人的故事情节、色彩斑斓的藏族服饰和舞台美术、独具特色的藏戏表演和丰富多彩的民主民间艺术,使藏戏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实现了新的审美价值。
5、曲剧《烟壶》——北京曲剧团
北京曲剧是建国初期由魏喜奎等老艺术家创始,由老舍先生提议定名的新剧种,是北京唯一的地方戏, 最擅长演现代戏、清装戏。曲剧风格新颖,表演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其唱腔以单弦牌子曲为主,吸收了北方曲艺和民间曲调,通俗易懂,旋律优雅,说唱结合,韵味独特。
《烟壶》以浓郁的京腔京韵讲述了一个宁愿失去双手也决不出卖尊严的工艺师傅的故事。
6、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富户彭员外临终之时,恐其妻李氏移情再醮,密嘱其邻塾师董四畏暗为“监管”。董乃久困场屋之冬烘生也。因葬母借贷于彭,无奈应允。窥探李氏行止,遂成“每日功课”。董不禁为李氏才色所动。某夜,董登墙窥李,见其月下窗前,一改昔日缟素,元人小令,低吟浅唱,且移灯西厢,遂疑有奸情。董不忘彭之嘱托,逾墙排闼而入。谁料西厢内外,唯李氏一人。董自惊唐突,正匆惶欲退,忽遭李氏一阵“有贼心无贼胆”之嬉笑怒骂。董震聋发聩,顿悟李对己苦心。两人遂有偷期之秘。但董想及彭,是夜事竟不谐。翌曰,董又上坟向彭“述职”。自觉“书生暗室欺心”。董在彭魂威逼下,跪地受责。彭魂掷剑令董“代行家法”,戮杀李氏。董哀求未果,冲冠一怒为红颜,严词痛斥彭之不仁不智,致人不信不义。并规劝彭甘于消亡。彭慑于儒生凛然正气,含愤隐去。董生李氏,终成夫妻。
7、花灯戏《卓梅与阿罗》——云南兰溪花灯戏剧团
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
云南省玉溪地区花灯戏剧团成立于1952年,演职员除汉族外,还有回、彝、白、蒙、佤、纳西、拉祜等少数民族,《卓梅与阿罗》曾获97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 一出流传百世的经典爱情悲剧,上演在一个古远的彝族山寨……
8、川剧《金子》——重庆市川剧院
根据曹禺名著《原野》改编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99首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上海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之一,以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艺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是一次面向世界、群英荟萃的国家级文化盛事.入选参加艺术节活动的剧目均是经过再三甄选,精心锤炼的艺术佳作。此次,由重庆市文化局选送的,由重庆市川剧院创作改编的近代川剧《金子》(改编自曹禺名著《原野》),就是一部忠于原著,但又经过了大胆革新,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艺术节重点剧目之一。
川剧《金子》在遵循曹禺原著《原野》的基础上,将悲剧人物“金子”的情仇爱恨作为主线,将原先的“复仇戏”改编成一部“内心戏”,着力揭示那个年代里妇女的磨难和挣扎,反映了以“金子”为代表的妇女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望。女主角“金子”由曾经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著名演员沈铁梅饰演,其唱腔华丽,扮相秀丽,可谓“唱作具佳”,活脱脱把个风华正茂、善良可人又略显泼辣的青年少妇表现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剧中还运用了富于特色的帮腔及“变脸”、 “藏刀”等传统绝活表演,更令全剧增色不少,是近年戏曲舞台上又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9、黄梅戏《徽州女人》——安徽省安庆黄梅戏二、三团
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始建于1957年,该团创作首演了一大批黄梅戏精品,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黄梅戏艺术家,这年来更涌现出以韩再芬为代表的一批艺术新秀,将黄梅戏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
《徽州女人》依“西递村版画”作剧,展现出一个闭塞古老的村落,一位善良美丽的女子,一段哀婉动人的故事。
10、京剧《宝莲灯》——上海京剧院
古时,三圣母与兄长二郎神在华山修炼千年。儒医刘彦昌误入仙境,与圣母邂逅,相互爱慕。为保彦昌安全下山,圣母慨然借以宝莲神灯。
二郎神指斥三圣母不该萌动凡心,并以老母当初私下凡尘,受天庭严惩的教训相告诫。三圣母为探究人间真相,以追灯为名,偕侍女灵芝下山。
圣母与刘彦昌在山村相会,同赏元宵花灯。两心相印,圣母决定长留人间。
翌年,三圣母生子沉香。二郎神率天兵问罪,击毁宝莲灯,将三圣母抓回华山,把灵芝化为青石。灵芝留下遗言:要救三圣母,必须重炼宝莲灯……
三圣母在炼狱中备受煎熬,仍念念不忘亲人。幽囚冰窟的老母以劝说女儿为由,借机把用心血炼成的通灵宝镜交付三圣母,助其魂游家园。
仙境方过几日,人间倏忽十载。刘彦昌父子苦炼宝莲未成,与三圣母魂魄相会于梦中,方知圣母被压华山。在灵芝石启示下,刘彦昌以身投炉,终于炼成宝莲灯。
沉香含悲忍泪,举起宝灯化成的如意金斧,勇登华山,力克天兵,斗败二郎神,劈开华山,救出三圣母。人间真情,长存不灭。
11、越剧《红楼梦》——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于1950年建院以来,因其创作,改编的400余出传统戏和现代戏,以及以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著名越剧艺术家而屡获殊荣。
新创作的新版越剧《红楼梦》由上海大剧院红楼艺术有限公司制作。在大制作的舞美场景衬托下,“宝黛”的爱情悲剧,被越剧这一最善演绎细腻情感的剧种展现得淋漓尽致。
12、话剧《生死场》——中央实验话剧院
这本稿子到了我的桌上,已是今年的春天,我重回闸北,周围又复熙熙攘攘的时候了,但却看到了五年以前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
然而北方农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 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0年1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举行。其内容包括:1、中国敦煌艺术展;2、西班牙“米罗艺术品展”;3、齐白石精品展;4、中国西夏王国的文字世界展;5、工艺美术精品展;6、2000上海亚洲音乐节 ;7、群众文化;8、国际演出交易会
第二届艺术节的规模超过了首届,共有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外宾前来参加艺术节的各类活动。作为主体内容,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确定的演出剧(节)目共54台,其中正式参演40台,祝贺演出节目14台。 第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2003年10月18日到11月18日举行。先后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的52台剧(节)目参加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正式演出、18台参加祝贺演出,其中国外剧(节)目分别为28台和10台,都在半数以上。作为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的国际演出交易会,吸引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正式签约和达成合作意向的演出项目有112项。
本届艺术节系列展览展示活动有15项,创下了历届之最。艺术节期间还成功举办了“俄罗斯文化周”、“巴金文学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上海亚洲音乐节、上海国际魔术节五个“节中节”,使艺术节的内容更为丰满。此外,首次在艺术节上亮相的亚太艺术节联盟会议、长江三角洲文化合作与发展论坛等活动,既拓展了艺术节的内容,又增强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功能。据统计,第五届艺术节总演出场次达到165场,观众超过40万人次,参加艺术节系列活动的沪上市民则接近了100万人。 2009年10月18日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隆重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出席并宣布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艺术节组委会主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出席了开幕仪式。
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云集着一流艺术大师、荟萃着中外文艺精品,本届艺术节将献演55台精心挑选的国内外优秀剧目,形式多样,精品荟萃。艺术节期间举行的韩国文化周、重庆文化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钢琴比赛、魔术比赛、东方喜剧展等一批优秀剧目和祝贺演出琳琅满目,构成了本届艺术节多姿多彩的剧目演出内容。本届艺术节展会博览活动精彩纷呈。12项展览博览活动以及国际演出交易会、群众文化活动、系列研讨论坛、节中节等六大板块令人美不胜收,凸现出艺术节创新特色,使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更加具有繁荣与发展的特点。 2012年10月18日,由上海大剧院联合萨尔茨堡艺术节共同制作的“原创”歌剧《波西米亚人》精彩上演,揭开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幕。剧中主要演员均由中外歌唱家混合编组,改变了中外文化合作不对等的局面。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有92年历史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上还第一次挂起了五星红旗。
本次艺术节将有46台精心挑选的国内外优秀剧目和14项博览活动与观众见面,汇聚众多名家名团。此外,3000多项公共文化活动以及河南文化周、“创意英国”演出系列、无锡分会场、国际青年钢琴比赛等一批“节中节”活动,预计将吸引450余万人次参与。
国外名团的纷至沓来也让“国际”两字名副其实。世界级的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将带来现代芭蕾《茶花女》,这部创意之作全剧使用肖邦钢琴曲配乐,从剧情到创作背景都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戏剧芭蕾”巅峰之作;英国动感多媒体舞蹈团的《水形百态》综合运用多媒体影像与舞蹈,视觉效果出众。
此外,由吕绍嘉指挥领衔的台湾爱乐乐团,三次问鼎格莱美奖的爱尔兰国家合唱团,俄罗斯著名小提琴家瓦汀·列宾,音乐剧皇后忆莲·佩姬等也将亮相本届艺术节。
2012年11月20日晚在东方艺术中心落幕。中国著名编导、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继钢与俄罗斯“指挥沙皇”捷杰耶夫一同获得本届艺术节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张继钢已成为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结缘最深”的艺术家,迄今他已有舞剧《野斑马》《千手观音》等6部作品登上艺术节舞台。
闭幕仪式举行之后,中国钢琴家郎朗、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联袂献演了精彩非凡的交响音乐会。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的逾一个月里,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个演出团体、3300多名艺术家带来了46台演出剧目,15万观众走进剧场享受了艺术盛宴。 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2015年10月16日晚,随着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和芭蕾舞剧《长恨歌》在上海文化广场和上海大剧院的同时上演,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
以“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为宗旨的本届艺术节将献演46台精心挑选的国内外优秀剧目,推出10个大型艺术展览。据统计,今年艺术节期间剧场演出共计100余场。包括希薇?纪莲全球告别演出《生命不息》、杨丽萍原创现代舞剧《十面埋伏》、陶身体剧场《8》在内的三部作品将首次亮相。音乐方面,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英国BBC爱乐乐团等世界知名乐团以及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列宾、齐默尔曼等将悉数登台。舞蹈方面有俄罗斯现代芭蕾代表艾夫曼芭蕾舞团的《安娜?卡列尼娜》、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经典舞剧《灰姑娘》、美国旧金山芭蕾舞团携手谭元元演出的芭蕾舞剧《吉赛尔》,美国玛莎?格兰姆现代舞团的《二十世纪三大艺术巨匠》专场,展现了当代世界最顶级的现代舞团舞作。在戏剧方面也有颇多亮点,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中文版《战马》、《红色》,彼得布鲁克戏剧上海首演的《惊奇的山谷》、濮存昕主演的北京人艺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香港许鞍华导演的话剧《金锁记》等都将在艺术节期间与观众见面。在本届艺术节的十项展览项目中,将有大量难得一见的国宝级展品通过诸如湖南省博物馆的“永生之维——马王堆汉墓艺术大展”、“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美术家作品展、上海廿一世纪艺术博览会等展览让观众一饱眼福。另外,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艺术节还将举办“艺术天空”系列演出、“艺术教育”、“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系列活动以及西藏文化周、印度文化周、无锡分会场等一批节中之节。本届艺术节坚持国际性、经典性、创新性,结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一带一路”建设、弘扬中华原创戏曲文化等主题,推出了一批紧扣时代旋律的作品。例如为纪念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国家话剧院话剧《中华士兵》、俄罗斯国立(远东)歌舞团大型歌舞晚会《胜利之舞》,围绕“一带一路”推出的歌剧《大汉苏武》、“彩绘丝路——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展”以及专门设立的中华优秀戏曲展演板块等。

热点内容
丁香北路 发布:2025-09-15 01:42:55 浏览:715
樱花雨桐 发布:2025-09-15 01:37:51 浏览:534
墨兰花上盆 发布:2025-09-15 01:11:07 浏览:16
鱼类的花语 发布:2025-09-15 00:59:00 浏览:713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作文 发布:2025-09-15 00:26:48 浏览:657
带条纹的茶花 发布:2025-09-15 00:23:14 浏览:335
榛树花语 发布:2025-09-15 00:11:46 浏览:450
中药丁香过敏 发布:2025-09-15 00:08:52 浏览:273
七夕我不在 发布:2025-09-14 23:55:00 浏览:473
樱花石送人 发布:2025-09-14 23:45:30 浏览: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