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弄梅花尽
Ⅰ 梅花三弄之梅花烙剧情
就是一个清朝的王爷三十岁生日的时候别人送给他一个美女当侧福晋,他内的福晋已经生了好容几个女儿,然后担心侧福晋生了儿子会影响她的地位,就把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白吟霜)换了一个儿子(浩祯),并且在女儿的后背上用梅花簪烙了一个烙印。白吟霜长大后跟着她养父以卖唱为生。由于长得漂亮被一个贝子调戏,然后被浩祯救了,两人一见钟情。公主看上了浩祯,浩祯被逼无奈只好娶了公主,但是也把白吟霜纳为了妾。公主对白吟霜百般刁难,以致白吟霜流产。附近无意中发现白吟霜身上的梅花烙,确认了其格格的身份。最终浩祯被发现是假贝勒,而吟霜才是真格格,皇上以欺君罪判浩祯午时斩首。吟霜对浩祯说自己决不独活,会陪着浩祯一起走。公主向皇上求情在最后关头救下了浩祯,可吟霜已经上吊自尽了。最后是浩祯抱着吟霜的尸体离开了,化身为两只白狐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Ⅱ 梅花三弄是讲的什么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作家琼瑶著有《梅花三弄》三部曲(《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并分别改变成同名电视剧。电视剧主题曲为姜育恒所演唱的《梅花三弄》。
Ⅲ 《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么意思
三弄又称《梅花三弄》,中国古琴名曲。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为《三弄》。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徵云尔。” (明《伯牙心法》)从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后来才改编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难以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前所称的“笛”其实即现代的箫。《梅花三弄》在清代又被改编为琴箫合奏曲,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
(3)三弄梅花尽扩展阅读: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
《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桓伊善吹笛在当时很有名气,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慕名已久,但一直没有机会听其演奏。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桓伊与王徽之并不相识。
这时船上一位客人性:“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伊此时已是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笛声悠扬动听,清亮激猎冬高妙尽伦。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扬长而别,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Ⅳ 梅花三弄的典故出处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之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后来晋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这使晋孝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Ⅳ 《梅花三弄》来源于哪个典故
东晋时的一个清晨,一艘船静静地停泊在秦淮河的青溪边。船头站立着几个表情严肃的侍卫。岸上来往的行人们早已猜到船中坐的必定是某位官职不小的人,却也不敢走近前去探查一番。偶有几个胆大的,也只是神色匆匆地往船里瞥一眼,就在侍卫冷峻的注视下慌忙走开。船中坐着的王徽之眯着眼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这次赴皇帝之召赶赴京师,本来在常人看来算是件要紧事,可谁让他王徽之生性清高又孤傲,一路上随心所欲不紧不慢,船停停走走,最终又在秦淮河边停靠了。
久坐不免无聊。王徽之从船中的暗处看着一个个带着满脸憧憬与敬畏神色向船中窥视的人,不禁暗暗觉得好笑。一朝为官,各种规矩束缚多得很,还不如以前自己无官一身轻的时候,想去饮酒便饮酒,想去游玩就去游玩,多么随性!可惜自己如今一身官服,就连没有着装整齐都要被人指指点点,好不麻烦!如此累赘的苦差事,为何他们就如此向往呢?
王徽之注视着平静又带些微绿的水面,思绪又转到了他酷爱的那一片竹林上。浪费这大好的时光千里赴京城,最后也不过又要得一个更加麻烦的官职,还不如回家寻一片竹林,安安心心每日赏竹,吹箫饮酒,也不枉虚度年华啊!
思绪已定,王徽之决定上岸去再买一壶酒打发这平淡的时光。他随手抄起手边的一件外衣就套上了,也没有在意自己是否穿戴齐整。一旁侍候的书童见状面露难色,但在看到王徽之的目光后立即低头,欲言又止。王徽之撇了一下嘴。蓬首散带,不综府事,随你世人怎样说,我自这样潇洒来去,你又奈我何?
还没等步出船头,王徽之立即被岸上的一位驻足赏景的行人吸引了注意力。那位路人不是别人,正是担任过豫州刺史进督豫州十二郡和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任建威将军、历阳太守等的名将桓伊。虽为将军,但桓伊并不是粗野之人。恰恰相反,谦逊文雅的桓伊不仅有着文韬武略,而且音乐素养颇为深厚。世人皆知桓伊最擅长的是吹笛,据说他使用的竹笛,是东汉著名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音色清雅柔和,十分珍贵。
这下可有意思了。王徽之高兴地想,想必是上天看我无聊,赐了位名士来为我奏乐取乐。他想马上走出船去叫住桓伊,却看见桓伊转身上了辆马车。这可不行!王徽之皱眉望着桓伊的马车,立即回身坐下,抓起毛笔速写了一封拜柬,随后往目瞪口呆的书童手里一塞:“去,让他回来给我吹个曲子听。”
书童慌忙冲出船,在路人惊讶的目光中小跑几步拦住马车,硬着头皮高声说:“我家主人方才在船中闲坐,见到桓野王路过,又知道您擅长吹笛,想请您为他吹奏一曲,不知您可否愿意?”一边说,书童一边递上了拜柬。桓伊从马车中探身出来,亲手接过拜柬。他看着紧张得脸红脖子粗的书童,有点忍俊不禁。真不知道是哪家的士人,如此冒失地就派人过来,又是追车又是拦截递拜柬,就为了能听自己吹一首曲子?也难怪把小小一个书童紧张成这样。
打开拜柬,桓伊深吸一口气。虽然这拜柬笔迹潦草,显然是在仓促之下完成,但那笔墨之间,分明是一股压不住的豪气。拜柬上,字字笔法多变,妍美流畅,绝不是出自普通人的手笔。细看其行迹,竟然和书圣王羲之有几分相似。
再打量神色拘谨的书童几眼,桓伊心中有了底。想必这家书童的主人就是那传闻中的王徽之了。作为书圣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这位王徽之可是出了名的狂傲和散漫,但书法功力也绝对不屈于人下。
虽然早就听说过这位名家不修边幅,是个随性之人,但自己名声显赫,毕竟也是有些地位的显贵,真没想到他会不顾礼仪贸然叫人来拦车递拜柬,果真是位性情中人。
桓伊一向随和文雅,也不计较这些官场上的礼数琐事。自己早就听闻过这位王徽之的多种事迹了,如今碰见也是缘分,既然想听,那就去吹一首好了。
想到这,桓伊走回王徽之的船边,叫随从拿出胡床,然后取出心爱的柯亭笛,一言不发地坐在胡床上吹奏了起来,笛声悠扬,曲调优美。
一位著名将军坐在岸边为神秘的船中人吹笛。岸边的百姓哪里见过这么怪异的场景,一个个目瞪口呆,既心存疑惑,又不想开口惊扰了桓伊的笛声,思绪纷飞间又渐渐被乐声陶醉了,谁也不敢出声。
一曲完毕,桓伊站起身轻轻地拍拍身上的土,把柯亭笛仔细地收了起来。他没有再往船的方向看,也没有说任何话,转身就往马车走去。随从见状赶紧收起了胡床,也随着马车渐渐远去了。停泊的船依然安静。从始至终,两方都一言不发。
船中的王徽之仍然坐在原地,微微一笑。他看着桓伊远去的身影,仍然没有任何走出船相送的意思。拿起身边的一壶残酒,王徽之对着书童,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不错,是不是?”
书童再次愣住,还没想好如何回答,又听到王徽之吩咐了一声:“开船吧!”马车和船都远去了,但岸边的人却未散尽。这首曲子悠扬的旋律久久在他们心中耳畔回响。桓伊当时即兴为王徽之吹奏的这一首曲子,就是后来著名的《梅花引》也叫《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
Ⅵ 《梅花三弄》有哪些小故事
桓伊奏曲寻觅知音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峰,蜿蜒延伸,在衡阳县杉桥镇生出一座云锦峰来。云锦峰不高,却也重峦叠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涧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纵横。峰峦深处,有一古寺,大约建于魏晋期间,取其山名,叫云锦庵。
云锦庵庵内虽然殿堂矮小,但环境优雅,景物宜人。寺内寺外,梅树葱茏,梅影绰绰,有“云锦梅香”之称。每当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红似朝霞,清香扑鼻,吸引了无数文人学士、显宦名流来此,观梅赏梅,咏梅画梅。甚至有人禁不住“云锦梅香”的诱惑,弃家隐居于此。
一个10岁的小男孩,跟随父亲从谯国铚县千里迢迢宦游蒸湘,便寓居在云锦庵,读书习武,观梅吹笛。小男孩渐渐长大成人,初任淮南太守,后迁升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这个男孩长大之后仍然酷爱梅花,常常以梅谱曲,以笛演奏,音韵悠扬。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时,他吹起梅笛,婉转清幽,经久不息,人们常以为是仙乐。晋成帝常召这个男子吹梅笛,其间成帝一边听梅笛,还一边做梅舞。他就是桓伊,东晋名将。
《晋书》称赞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383年,前秦王符坚率百万大军进犯东晋,桓伊同谢安、谢石、谢玄等率8万晋兵迎战秦军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以一当十,打得秦兵一败涂地。战后,桓伊功成身退,于385年,带着心爱的柯亭笛又一次旅居衡阳云锦庵。
这个柯亭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它是由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才华横溢的蔡邕精心制成的。据说当年,蔡邕全家曾到会稽高迁。那里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制笛以消除旅途之劳累。
一天午后,蔡邕独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只好扫兴而归,不觉来到柯亭,这个小巧玲珑的竹亭子却吸引住他。他迈步踏了进去,四边瞧瞧,忽然对着屋檐下的竹子数了起来,数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好似想到了什么。蔡邕马上搬来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对着那根竹子又看又抚摸,越看越爱,并一边喊着:“来人!快来人!把这第十六根竹子给我拆下来!”随从不解地说:“亭子昨天才盖好,拆不得啊!您要竹子,后面竹林有的是我给你去砍来。”
蔡邕着急地说:“我要的并非普通的竹子,而是丝纹细密,又圆又直,不粗不细的竹子。你看这竹子光泽淡黄又有黑色的斑纹,从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过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没有这么好的,请你还是给我拆下来吧!”
随从砍下竹子后,蔡邕用它制成的笛子果然不同凡响。由于竹子取材于柯亭的缘故,因此取名“柯亭笛”。桓伊对这个柯亭笛爱护得很,常想着何时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竹林,能得老天垂爱作出更多优美的曲子。
但比起竹林,桓伊更爱云锦庵的梅香,爱得如痴如醉。一个冬夜,云锦庵所在的山上下起了大雪。清晨时桓伊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的画面。桓伊灵感突袭,立即兴致勃勃地手握笛管,吹奏起当年在江边即兴为王徽之创作的《梅花引》。那清雅、悠然的笛声绕过殿宇,穿过梅林,直上云霄。夜幕降临,万籁俱静,桓伊又吹起这首曲子,似乎要献给天地聆听。
不期然间,桓伊的笛声不再孤独,他听到禅房里有古筝的声音正在附和这首曲子。桓伊没想到在这荒山上还能有幸遇到知音,惊喜万分的他循声寻去,筝声却又停住。桓伊急忙问起寺僧,寺僧却说寺院根本就没有会弹奏古筝的人。桓伊失落地返回房中,笑自己太过痴傻,在荒山中寻得知己,那是伯牙与子期千古难得的幸事。可自己不过平平凡凡一位赏乐之人,哪能有如此荣幸?也许是自己赏梅太久,出了幻觉。
不久后的一个清晨,雪后初晴,桓伊推窗望见梅花依然迎雪绽放。梅与雪融为一体,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红梅在白雪的映衬下,如刚出浴的少女,羞红的脸庞更加妩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又谱成梅花二调,与梅花前一调“合头”,紧密衔接。
桓伊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两次,此时,如宁静的西湖掀起万顷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草原异军突起铁马奔驰,曲调节奏此起彼伏,重复变幻,把傲骨铮铮、斗雪绽放的伊山梅花描写得淋漓尽致。《梅花引》由此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夜里,当桓伊再次奏起《梅花引》,某间禅房里又飘出古筝声与其相附和。在寂静的夜色里,这声声圆润的音色越发清晰。这一次,桓伊又急忙循声寻至窗下,但还没他找到人,筝声却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场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绽放,舞玉翻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桓伊情不自禁,再谱成梅花三调,与二调“合头”,自此梅花三调遂成,《梅花引》已经被改进到令桓伊认为尽善尽美的程度了。
桓伊握笛吹起,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三次,并在一调、二调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一调,三调浑然一体,节奏渐趋平稳,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过音调变化,把音乐推向高潮,然后又渐趋悠扬,余音袅袅。
到了晚上,一位老僧月下敲门,携筝求见桓伊。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禅师为何姗姗来迟?”
老僧回答说:“听到将军用笛吹奏《梅花三调》,老衲剽学已成,因此我冒昧前来,想与将军笛筝合奏,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桓伊高兴地说:“我正有此意,请老禅师赐教。”于是二人笛筝合奏《梅花三调》,珠联璧合,其音浑厚质朴,韵味隽永,更加优美动人。
奏完一曲,桓伊惊喜万分。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老禅师是寺院住持,法号“智凯”,俗名”孝廷”,是伯牙弟子的后人,筝技出神入化。后来,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到了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Ⅶ 求前辈高手补充诗句:三弄梅花笛飘雪,心随风。
三弄梅花笛飘雪
四季逍遥心随风
人生长将书相伴
无冷无热不惧冬
Ⅷ 梅花三弄 歌词
歌词:
红尘自有痴来情者自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 断人肠
梅花二弄 费思量
梅花三弄 风波起
云烟深处 水茫茫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8)三弄梅花尽扩展阅读
《梅花三弄》是电视剧《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的主题曲,由姜育恒演唱,琼瑶作词,陈志远谱曲编曲,歌曲被收录在专辑《梅花三弄之梅花烙》中。
姜育恒的歌是非要在深夜独听不可的,喧嚣中不可能体会到他的精髓,但一旦在他的歌声里悟出了什么,听懂了独特的诉说,便不免有一丝来自心底的颤粟。
他用整个心灵去演绎内心深藏已久的情感。触拨听众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心弦,让人不觉被他牵引、被他感染,寂寞着他的寂寞,忧伤着他的忧伤,而那些尘封已久的心事也在他的歌声里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姜育恒(Johnny),1958年11月15日出生于韩国首尔,原籍山东荣成,中国籍职业歌手。
Ⅸ 三弄梅花香雪海= 对联
三弄梅花香雪海
二泉月色碧螺春
Ⅹ 梅花三弄.出自什么典故
桓伊横笛做三弄――《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梅花三弄》是笛曲或箫曲,后被改编为琴曲。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这种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后来晋孝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孝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孝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这使晋孝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几乎成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将古曲《梅花三弄》改变为钢琴曲,其表现主题为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姜玉恒演唱过一首流行歌曲《梅花三弄》,也是取自古曲,歌词这样唱道“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 从通俗歌曲的角度来看,也算得上是一首佳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