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新调曲谱
⑴ 哪位好心人给提供一下李军梦苇老师演唱的梅花赋的简谱,谢谢!
歌曲《梅花赋》的简谱请见图。
⑵ 梅花引简谱
如下:
(2)梅花新调曲谱扩展阅读
《梅花引》歌词:
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
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
回眸一望,遍地芳菲都消尽,
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
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
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
疏影横斜,一树梅花一断魂,一片冰心等君来。
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
一枝梅花踏雪来,悬崖上独自开。
临风一笑,化作春泥飘零去。
孤芳无痕,难留清香透天外。
谁听我吟唱,谁为我徘徊,
谁听我吟唱,谁为我徘徊。
拨开风雪,赠君东风第一枝,万朵霞衣任君采。
⑶ 梅花 王安石简谱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3%B7%BB%A8%20%BC%F2%C6%D7这个网站
⑷ 谁有梅花三弄的完整乐谱
2月23日 18:46 梅花三弄: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宁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着梅花花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一度开花稀少,欲露还藏;二度开花大片绽放,满树飘白;三度开花稀落,有绿芽相伴,象征着冬去春来。而在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
后来有琼瑶的小说“梅花三弄”代表三个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云间。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⑸ 梅花落 求曲谱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你要的,我尽力了。
⑹ 邓丽君 梅花简谱
给你一张,看是不是的。
⑺ 《梅花泪》简谱是什么
《梅花泪》简谱第一部分:
《梅花泪》是由刘海东作词,刘亦敏作曲,郭津彤演唱的单曲,于2017年8月31日首发。
《梅花泪》是一首典型的中国风歌曲,前奏在古筝的悠扬声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仿佛又回到了那青丝曼妙长袖当舞的汉唐盛世。
(7)梅花新调曲谱扩展阅读
《梅花泪》整首作品贯穿其中的,是从与爱人离别的思念,到红颜易逝花易老的感伤,声声入心、字字含情,充满浓厚的古典韵味。“红颜付流水,片片花骨也成堆;谁说梅花没有泪,只是冰雪还未寒透梅花蕊……”极具意境的歌词,配上郭津彤低回婉转的嗓音,让词、曲、意、人完全融为一体,将中国女性的温婉之美、中国的传统音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歌词:
那日君一别,今又雪花飞
思念你的歌,醉了那枝梅
白雪飘红泪,滴滴寒香为谁醉
红颜付流水,片片花骨也成堆
谁说梅花没有泪,只是冰雪
还未寒透梅花蕊,谁说梅花没有泪
只因等你,几度寒来望春归
那日君一别,今又雪花飞
思念你的歌,醉了那枝梅
白雪飘红泪,滴滴寒香为谁醉
红颜付流水,片片花骨也成堆
谁说梅花没有泪,只是冰雪
还未寒透梅花蕊,谁说梅花没有泪
只因等你,几度寒来望春归
谁说梅花没有泪,只是冰雪
还未寒透梅花蕊,待到漫山春又红
共吟花前,不枉此生梦一回
共吟花前,不枉此生梦一回
⑻ 中国象棋中的“梅花谱”是怎么回事
《梅花谱》,中国象棋古谱,棋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著者王再越。为中回国象棋史上影答响最大的两大全局名谱之一,与《橘中秘》并列称为“橘梅”。
《梅花谱》,是一部划时代的象棋瑰宝。全书共六卷,分前、后两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分门别类,对屏风马破当头炮(八局)、当头炮破过宫炮(五局)、当头炮破转角马(三局)、顺炮直车破横车(五局)、顺炮横车破直车(五局)、列手炮(五炮)等六种全局作了专题研究,其中尤以上篇卷上所载屏风马破当头炮八局为全书精髓,着法细致、深刻、精巧,如行云流水,华美奔放。在源自《橘中秘》的“起炮在中宫,比诸局较雄”的当头炮时代,它提出了柔能克刚,屏风马必破当头炮的新论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虽然观点有片面主观之嫌,但其创立的屏风马对当头炮布局体系,确实开创了马炮争雄的新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精彩着法,争奇斗巧之处,极变幻之能事,为后学典范。而今中炮对屏风马仍旧是最主流的象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