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村
① 八卦掌是否是梅花桩演变的呢
八卦掌是否是梅花桩演变的呢?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一
个风 格独特的流派,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八卦掌又名“转掌”,以其
运动特征为绕圈走转而名。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八卦掌大盛于清代咸丰
年间,流传至今不足二百年。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是直隶(今河北省文安县城朱家务村人董海
川)。 董海川生于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在直隶文安县朱家务村的一个农
民家庭里,董氏祖籍山西洪洞,明代迁居河北藁城,后又迁雄县开口,数传后,开口村董继德
始移居文安朱家务。继德有二子,一名董守信,一名董守业。董海川是董守业之子。董海川
原名董明魁,自幼喜习文武,嗜武成癖,秉性刚直,豪爽,聪慧过人,好田猎,喜交游。身伟
岸,臂长手大,气力过人,精各种拳械,二郎拳、罗汉功尤甚,且擅 " 以动制静 " 之技击。
少时即勇冠乡里;成年后,技益精湛。
清咸丰年间 (1851 ~ 1861) ,因事(一说避祸)南游,足迹吴越、巴蜀、江皖。其间曾避
乱山中,受道家修炼术的启示,遂结合武术攻防招术,创编成转掌-八卦掌雏形。
同治四年 (1865) 赴京师,初为清宫宦官,因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引起同仁的猜嫉;后
改隶亲王府,为散差,不久升为七品首领职。约于进京次年,始收徒传艺。据香港版秦天寿主
编《董海川与八卦掌》载,一些 “平日所未闻未睹者”不服,纷来较量,如精于罗汉拳的尹
福 、擅长摔跤的程廷华、善用连腿的史计栋、以大枪著称的刘德宽等少壮武豪,相继败于海
川手下,求为其弟子。又据《董海川碑铭》载,“十数武士围攻,手到皆疲”;“更有剑戟专
家,特与公赛,公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靡”;“尝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利器,
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
同治十三年 (1874) ,以老辞退,专事授徒。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
与达官等几及千人。海川教学中,以绕圆走圈为基本功,强调“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
走”;以操练单式与基本掌法相组合,传授 “以动制静”,“避正打斜”、“ 以正驱斜 ”
的技击原则;跟他学的徒弟大部分都是带艺投师,董公授艺,因材施教,各有不同,留其长处
,汇入转掌中,使得各弟子的掌法、套路、器械的练法各不同。如(程廷华的龙爪掌、 尹福的 牛舌掌等),到第二代传人就出现了各个派系如: 尹派八卦掌——尹福 程派八卦掌——程廷华 梁派八卦掌——梁振甫 史派八卦掌——史 计栋等等,各派系逐步形成武林的又一大流派。
八卦掌特点是:以掌为主要技击手段,行掌、走势,拧、裹、钻、翻,势势相承,连绵不断 以沿圈走转为主要运动形式,掰、扣、走、转,行步如趟泥,迈步形如剪;劲力刚柔相济,如浪之起伏,沉厚连绵,内外兼修,风格独特。主要传人有尹福、程廷华、史计栋、马惟祺、宋 长荣、樊志勇、刘凤春、梁振圃、魏吉祥、孙天章、刘登科、焦毓隆、谷毓山、马存志等。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于京 西万安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其武功的传奇故事或小说,使其生 平及八卦掌渊源染上一层神奇色彩 .
综上所述,八卦掌有百年的历史,可以肯定的说不是从梅花桩演变的。
② 梅花拳什么人传授到冠县孔村
只是听说梅花拳创始人是蔡英
③ 梅花桩来源
广泛流传在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广大农村的梅花拳【古称梅花桩,由于在100根桩阵上锻炼而得名】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它是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乱中公开传授并兴盛起来的。早在1988年之前,我国历史学家就从文献和历史传说中发现梅花拳在清末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是发动者和主力。这种观点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注意,但真正能深入了解梅花拳奥秘,却是1988年年底以后。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与梅花拳弟子燕子杰教授等人合作,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义和拳就是梅花拳。这个拳派的弟子和许多著名拳师都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造反者或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这个拳派能在历史上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并不是偶然的。梅花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我们调查中就亲眼所见,各地许多梅花拳师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他们虽都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且有一定的人体特异功能。梅花拳组织严密,信仰坚定,内部团结,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如:不准称王称霸,仗势欺人;不准打拳卖艺,卖弄炫耀自己。虽然尊敬祖师,但提倡平等互敬,能者为师,经常交流文理拳艺互通有无。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广大农民反对历代封建王朝斗争中,梅花拳自然就成了起义军的核心工具和主要力量。上述社会历史调查的成果已被人称为“近代史研究中的突破”,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哲学界、医学界、武术界许多人的密切关注,其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已写成专著,在1990年10月召开的“义和团运动国际学术会议”上披露。《梅拳秘谱》是继梅拳第五代祖师杨炳【清康熙1712年的武探花】所写的《习武序》【1742年】之后的又一梅花拳武功方面的重要文献,它的主导思想与精神是和《习武序》一文一脉相承的。由《秘谱》看出,梅花拳武功一开始就要炼神、炼气、炼形,要求形气合一、神气合一,内外兼练。梅花桩的拳法、器械中都要注意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梅花桩的步法是其武功的精华。无论其拳法器械皆有八方变化,对人进行易理八卦思维的训练。《秘谱》中所讲的内丹,实即梅花拳之文功。关于梅花拳文功与武功之关系,《秘谱》说:“仙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有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可见武功为文功之基础。武功锻炼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内外合一坚硬如铁,自成金刚不坏之体,则超凡入圣上乘可登,若云制敌犹其小焉者也。”因此武功锻炼主要还是修身养心,先固根本。《秘谱》精辟论述了梅花桩的健身与技击、和与战的关系。《秘谱》说:“积精以化气,积气以化神,结于丹鼎,会于黄庭,灵妙不测,刚勇莫敌,为内丹之至宝,气力之根本也。”又说:“气无形属阳而化于神,血有质属阴而化于精,神虚故灵明不测变化无穷,精实故充塞凝聚坚硬莫敌,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在梅花拳门内由武功锻炼基础上所提炼出来的文理,被称为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梅花拳弟子们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秘谱》认为:“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结出自天然。”人秉阴阳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拳势之一阴一阳转结承递无不合阴阳造化之理,故能生生不穷,无有止息。梅花拳拳法“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底,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动之似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三光。”梅花桩之八方行步疾箭蹿跳,拗步斜身,横走竖撞,左右翻转。前后扫蹬,灵活多变,包罗万象,正如《秘谱》所说:“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以上所述拳法如此,阵法、兵法亦是如此。如此锻炼怎能不启迪人之深思,开发人之智慧?《梅拳秘谱》虽系民间手抄本拳书,却是本才华横溢的佳作,不但其文字精美,可顺口成章,且寓意深远意味无穷,足见作者不但武功高超,也精通梅花桩文理。否则,不可能有此过人的才智和坦荡的胸怀。《梅拳秘谱》虽以气论为主导思想,但在其主要篇章中,如《浑元论》、《聚气论》、《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等及其他篇章的某些论点中,其理论的深度早巳超出了以太极学说为基础的气论水平,成了今天指导练功者使拳法进入神化之境的理论基础。在《梅拳秘谱》的《收肉变色论》一文中说:“收肉原本作咽肉,近日问之同乡,皆云苌先生吸气则顷刻大瘦,故曰咽肉也。”可以知此秘谱是清乾隆年间,与当时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同乡之人所作。据近代历史学家考证,清乾隆年间梅花桩已传至第五至八代,其弟子及影响已遍布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的广大农村。因此苌乃周之苌家拳也是梅花桩武场中之一支,因其没有文场共存,而渐不知梅拳之事。梅花拳在清代一直是被封建统治者镇压的,因此该派拳术也一直是在民间秘密流传的,这也是梅拳的理论一直不能与世人见面的重要原因。《梅花拳秘谱》是梅花桩武功的重要文献,我们正在学习它、研究它,望梅花拳弟子们对前辈师爷们留下的这一宝贵财富尽力珍惜、爱护。
④ 梅花拳的发源地是哪里
梅花拳的发源地位于平乡县油召乡后马庄村,梅花拳始祖邹氏墓群在后马庄村北,东北距县专城10公里。
也称中国属梅花桩。其弟子遍地海内外。主要器械:春秋大刀、丈二长枪、单刀、双刀、剑、戟、斧、钺、钩、钗、棍、三节棍等十八般兵器样样齐全。梅花拳渊源流长,是一朵傲霜斗雪永不凋谢的武苑奇葩,不但“受其教者数十省,被期德者亿万家”,并且已传播到亚、欧、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⑤ 梅花拳十四世传人李福田简介
摘要 您好,我是小马老师,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正在整理答案,大约需要五分钟哦,请稍等一下~。
⑥ 啥是梅花桩
网络转载:应是韩师爷在北京弟子所写。
“梅花拳”简称“梅拳”,因过去练功技击在桩上练习,所以又叫“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后来由于时代变革,栽桩百根以上,造价高,又费事,改为以砖代桩,再后来干脆在地上演练,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师徒关系密切,重于尊师爱徒,师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称。
梅花桩拳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老师讲:梅花拳创拳于西域昆仑山,系昆仑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种,留有百字圣语为传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手法。过去,梅花桩是以家传方法在民间沿袭。到了明、清时代才在我国冀、鲁、豫一带逐渐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它有丰富多彩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并且步法奇巧、瞬息万变,同时以技击为主,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据梅花桩拳师祖祖辈辈师承,梅花拳的一种独特练功方法,即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步一桩,约栽桩百根,随着功夫增长,桩子也慢慢加高
在梅花桩基本套路之中,桩步五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是静止的拳势,是训练全身之力和全身之气的主要手段;左右对称的拳势宛如盛开的双瓣梅花。而行步三法,扎法、撤法、摆法又是练习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灵活多变的步法。它是能使敌人如坠人五里雾中而不能辨其方向的步法,它又宛如梅树干支,行步三法把桩步五势巧妙地联系起来,交替出现,动静相间,故得名干枝五势梅花桩。
由于时代的变迁,栽桩花费太大,渐渐由在木桩上改在地上练功,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套路风格和招法,故又有“落地干枝五势梅花桩”之称。后来又由后百代第八代的祖师张从富由大架练法改为小架练法,人们讲大架不大、小架不小(指的是拳势的动作姿势),所以目前民间流传的梅花桩中有大架和小架之分。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一年四季春为首,梅花又是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朵,真是“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意思是梅花拳历史悠久,经过了风风雨雨,战严寒傲风霜,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拳种,因而又用梅花的五个梅瓣象征梅花的五个基本拳势——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故得名五势梅花拳。
另有一种带有神奇色彩的说法。据说梅花拳创始人住在西域的昆仑山上,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梅花,金碧辉煌的灵光宝殿掩映于梅林之中,一派梅园仙境。传说收元老祖下山传授拳法时,漫山间梅花忽铺大道,树上的朵朵梅花对应着世间的每个弟子,故称梅花拳。目前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带有功法特点、纪念特点、地域特点的梅花拳名称的由来就十几种之多。
梅花桩技击分为:上、中、下三盘。上盘:刁、拿、锁、带、勾、搂、抱、打、崩、挑、劈、砸。中盘:沾、粘、连、随、吸、卸、柔、化、推、托、领、带、辗、转、扭、蹭、挨、膀、挤、靠、偎、身,靠、打。下盘:踢、点、截、撞、勾、挂、踩、蹁、跌、扑、滚、翻、前后扫趟,左右撑拨,它打的是“一身之法”。身体的每个部位在技击之中都起作用。
梅花桩技击术中之奥妙莫过于步法—叫乙方步,又名群步。有大八方、中八方、小八方之别,看敌何方来以何方应之。小八方落三点,中八方落五点大八方为乱点。八方步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动若鹄鹰搏兔,静如处女守身,脚随手出,步里藏拳。
梅花拳的功法是内外兼练的,它要求做到外要练形,内要练气,以达到形气合一、内外一体,练至浑元一气的程度才算武功养成。练形,梅花拳称为练“表”,也就是指人体表皮的,有形的、形态的修炼,即俗话讲的“筋、皮、骨”,并把练表称为“外丹”。“外丹”练成,若继续不间断地演练,至练到“心与意心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能气随意发,力随气使,刚柔并济,一气贯穿而达到“气化”的程度,则可谓“内丹”养成,也就是俗话讲的“内练一口气”。梅花拳理认为“内丹”没有不借助于练“外丹”而养成的,梅花拳练“外丹”称作武练,练“内丹”称为文练。“外丹”与“内丹”练成而后与敌人搏斗时便可“行气,与人交手之时,触人肌肤,坚刚莫敌者为形,而深入骨髓截断营卫则在于气”。
五势梅花桩的器械很多,而且多为左右两面相称使用,动作与拳术一样朴实大方,招无空去,艺无空回,进退腾挪,潇洒自如。五虎神钩、膛耙、虎平拐、九环锡仗、棋盘大枪、落子枪、两杆仗、梅花双刀、提戟、文棒、拦马撅、春秋大刀等等,都是梅花桩拳的代表器械。
著名武术家、梅花拳后百代第十六代传人韩其昌先师由河北省将梅花拳传至北京。目前梅花拳在北京已繁衍了五代。他不仅承接了梅花拳收徒严谨的制度,而且注重习武人的天分和习武人的品德操行的考查。常人拜师学艺须人三道门。何为三道门呢?三道门乃是根据习武人的品格、为人以及习武者的悟性、毅力、意志、进境,经门派长者考察,分三次拜师入门。人第一道师门有引师引荐,此前尚须苦练三年基本功和基本套路(拉架子)。经过这个过程的考验,认为习武者为人厚朴、正直、练功,认直刻苦,不畏艰辛,确系可造之材,方允许正式拜师,此为第二道门。其后师傅才授以梅花拳中出神入化的招数及其变化,包括各种兵器、暗器的使用。这时师傅再进一步考察,根据习武者的品德和情操及其武功长进的程度,确定是否准其人第三道门。一旦进此门,便可得窥堂奥,斯时师傅将授以梅花拳之精华。如:秘不示人的步法、身法及其上、中、下三盘打法精奥。入第三道门而后习武者的功夫便可达到上乘。习武者不独研习梅花拳拳法中的气功、技击秘诀,出师前还得通过“打赢拳”和“打攻拳”的实践考验,如能力战过关,始可出师,所以梅花门中有“梅花拳门不收空徒弟”之言。武德不好,不尊敬师长,不认真练功是不可能学艺上身,成为梅花拳真正门人的。
梅花拳派中的运转机制也颇值得称道,其特别重视武德的培养自不待言,习武一旦入门后,便可遍师门派中各位身怀绝学的高人,非独经事一师而足,又派中流传有“,珍珠倒卷帘,徒弟倒把师父传”之言是指如某人习艺有创见、存建树或悟出秘诀、绝技,门派中人不论拳份高低,皆可向其讨教,共同切磋,绝不会有高尊低就之患。正是这种齐心协力,互相提携的敬艺品格和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求道精神,使梅花桩拳道日益恢弘精深,终于成为武林瞩目的一个拳派。
武术作为文化的—部分,是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根据他们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在政治上、经济上疯狂地进行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反抗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梅花拳的先祖曾多次引领农民起义。如白莲教首领之一冯克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均为梅花拳的传人,而赵三多所领导的一支义和团多为梅花拳的门人。周恩来同志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二次革命**,这次伟大的运动,是50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右之一。”可见义和团与梅花拳的爱国主义斗争是值得自豪的。义和拳和梅花挚的历史渊源,也应该被广大群众所了解。
义和拳(义和团)即梅花拳的别称,这一点已得到史学家的一致认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梅花拳和义和拳的源流及相互的关系,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在印证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梅花拳即义和拳的同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被当今武术界推为对戳脚拳的形成创立有过杰出作为的近代武术家、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冯克善原来出自梅花拳门派。
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钧一份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据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炳,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会打这拳。他是向杨炳学的,齐大壮已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间病故。冯克善是我徒弟,也会拳棒。(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藏《宰机处,录副奏折农**动》卷2392第2号,转引自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劫史论文选》162页)‘这段材料应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清廷总督会把一个农民起义首领的讹伪不实的口供呈皇上御览,以此观之,杨炳也是一代梅花拳高人。
杨炳出生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一个农民家庭,父杨达,祖父杨士兴。杨炳先于“康熙戊子科(公元1508年)中举人”。当他回到家乡时,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儒学教谕石日瑞和儒学训导王希尧亲送刻“剑奇鞭蓉”贺匾,后又被授为武探花“二等侍卫”。他七十一岁时撰写的《习武序》成为梅花拳经典之作之一,显见功力非凡。有些学者。以为杨炳是梅花拳的第一辈,并以为梅花拳术是由他编排研制的,实为不确。因为他们从研究义和拳角度出发而旁及梅花拳,对梅花拳自身的渊源却鲜于论证探究。事实上,梅花拳历史悠久,今日尚健在的老一辈梅花拳高人以及传衍于梅花拳门人中的系谱足证此点;至少杨炳不是梅花拳的开山祖师,恐怕当列为一百余辈的人物。梅花拳之显露于世,名闻于世;实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这个契机。梅花拳历代收徒传艺十分严格,非品格崇高、操行贞洁者不授以精深课业;又因梅花拳一直以家传形式在民间悄悄传衍,故它的名声也不如其他门派那么显赫。然而它特有的艺和德的深厚恢弘的内涵却使此门愈演愈进而长盛不衰,及至杨炳时候已达相当高境界。杨炳后来将拳艺传给齐大壮,齐大壮又传给唐恒乐,唐恒乐又将拳艺传给了冯克善。
唐恒乐传徒甚多,门下弟子武功精绝。据唐恒乐本人讲:“我是滑县东南二十里朱召村人。年六十一岁,长子唐会元,次子唐魑元。我在家开药铺为生练习梅花拳;嘉庆五年正月内,同县的冯克善来要学拳,就拜我为师。……我并末入过教,我是冯克善教拳的师傅不是传教的师傅。”唐恒乐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官府所执,时年62岁,以岁序推之,冯克善当已出师;尽管杨炳只是作为同时代梅花拳高人之一,但他和他那一支的传人已说明梅花拳于斯时斯世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果以杨炳作为他传衍的梅花拳一脉公开流行于世以后的第十辈高人,那么齐大壮该为第二辈,唐恒乐为第三辈,冯克善则为第四辈。以后门众一直不减,拳风尤炽,代有高人出之,现今之梅花拳高手均可记认。
至于冯克善后来的行踪下落,据刘景山演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戳脚》一书中第二编“戳脚介绍”称;“1813年冀、鲁、豫接合地区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被清廷镇压后,其领袖之一的冯克善(又名克敏、凯克,河南人)和其部将杨景、唐有义在献县被捕,越狱后化装成少林寺云游僧人隐匿于河北省饶阳一带,经段老绪接待,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深县、蠡县、固安县,几个村庄授艺达二十余年。”
冯克善为何在河北省饶阳、深县、蠡县一带传授的是戳脚拳而不是梅花拳,因为学识尚浅,史有未稽,就不得而知了,姑存罔待考,亦伏待有识之士撰文论证之。
⑦ 魔兽地图《冥界契约》关于梅花桩的破解方法和地图攻略
梅花桩破解
HG回城复,先跳到左边的制传送阵,再右边,再上,再下。要快。
小攻略
当玩家选完英雄,买好装备速度到基地右下角的传送阵进入新手村
马上找到老汉MPC传送进入【野人森林】,里面的小怪可以爆出【五倍经验药水】和【双持狼牙棒】装备!
⑧ 醒狮的梅花桩一般要多少钱.
没有卖吧...都是叫铁匠做的、价格就是看你桩的长度、高矮和材料的好坏,好的就贵点。...市场上没有卖。都是按自己的要求去做的...
⑨ 梅花拳传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梅花拳的继承人。
梅花拳亦称梅花桩,梅拳。汉族传统武术拳种之一。为演练方内便,在地容面演练较为广泛,称为落地干枝梅花桩。
梅花拳起始时间,众说不一。有云春秋战国时有之;有云秦汉时有之;亦有千年矣。[2]
梅花拳于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又据《大文底》《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开派祖师是朱永元 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朕书,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自第三代王红亮 邹宏义开始,开法四辈孟有德住开州城东老人集,开法四辈邹志刚住山东鸡仙山。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⑩ 这是什么梅花桩要详细的正确答案。
梅花桩是一个拳派的基本内容,武功则主要是由功法、套路和拳理所组成的。梅花拳是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一种拳术,我们从它运动的特点和拳法的特殊结构就可以看出: 一、梅花拳是没有固定的拳术套路。它的基本拳路称为“架子”。“架子”的构造就很特殊,它有五个基本的拳势称为“桩步五势”,它们在练习时要静止站桩。此外就是运动变化迅速的“行步”。“桩步五势”和“行步”的练习要在拳场中走遍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也称为“四门八方”。这种串连起来的拳路可按一定路线周而复始的循环练习。初学者可以先学基本的和变化简单的,随著功力加深和练功时条件的不同再不断补充和不断变化各种拳势和动作。梅花拳的对练拳路“成拳”除了必须要在“四门八方”各个方向上练习外,它的抓拿摔打的动作和拳势皆可以因人而异,随时编造。到了梅花拳的更高级的对练拳路“拧拳”时,更是“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引进落空、见空按豆,随势而布。”这种“架子”、“成拳”、“拧拳”的变化和不定的形态,使得它们的内容可以灵活多变,无穷丰富。这种拳法结构的特点反映了宇宙万物千弯万化,无穷无尽的基本特性。梅花拳文理中说的:“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有拳、有艺,有了一成不变的套路就不是真正的武艺了。正如“道无形”之理,真正的武功是变而不变,有而无的,它也是“无形”的。不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无法理解梅花拳的这种特殊结构。 二、梅花拳的基本拳路“架子”中有“桩步五势”和“行步”。练拳时“桩步五势”要站桩,要静止不动:“行步”是不断变化的动作要迅速轻灵,这一动一静两种极端的情况要在一个拳路中交替出现,这真是一种奇特的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