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穿孔
⑴ 樱花叶穿孔病怎么防
(1)樱花细菌性穿孔病:主要危害樱花叶片。病叶初期出现淡褐色水渍状小点,后逐渐形成近圆形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周围有淡黄色晕圈,后期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樱花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是黄单抱杆菌属的一种细菌。病原菌主要在病芽及校梢的病斑内越冬,第2年春天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并由气孔、皮孔、芽痕等侵入。4~5月开始发病,6~8月为盛发期。阴雨天易致此病流行。
(2)樱花褐斑穿孔病:这种病害开始时危害老叶,而后向上部发展。病叶初期产生紫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同心状病斑,直径3毫米左右。病斑中央白色或褐色,边缘紫褐色。后期病斑脱落形成穿孔。樱花褐斑穿孔病病原为球腔菌属的一种真菌,主要以菌 丝体在病叶中越冬。病菌借助风雨传播,一般从6月开始发 病,8月份为高峰期。多风多雨时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防治这两种病害应做到及时清除、烧掉枯枝残叶。药剂防治,可在樱花萌芽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 剂或1:1:12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展叶后喷80%代森锌可 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次即可。
⑵ 樱花褐斑穿孔病的发生特点是什么
主要为害桃、梅、杏、李等多种木本花卉。
病菌在病枝梢和病落叶中越冬。子囊孢子在春季成熟,翌年气温适宜便借风雨传播。一般从6月开始先从下部叶片发病,8~9月为发病高峰期,风雨多时发病严重,9月下旬植株上仅残存少量叶片。凡通风不良、植株密集、树势衰弱等条件都有利病害严重发生。夏季干旱,树势弱,发病率也较高。
⑶ 樱花树叶子有许多空洞怎么办啊
您好,樱花树叶子容易生虫,所以平时要喷洒一些杀虫剂。
⑷ 一棵樱花上有几片叶子泛黄,只有中间少数绿色,泛黄部位还有褐色烧焦状随后穿孔,不知道是什么病害
一、褐斑穿孔病
1、 症状:叶部初起褐色、灰褐色或紫褐色小点,逐渐形成圆形斑,非水渍状,不透明,病斑周围无黄绿色晕圈,直径2~4㎜,病斑边界清晰,外围紫褐色。后期中部白或褐色,略带轮纹,病斑枯死脱落,形成不规则的穿孔。
2、 发生规律:病菌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借风雨传播。6月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降雨量大则病害发生与流行,树势衰弱,发病严重。
3、 防治方法:①结合冬季修剪整枝,剪除病枝,清除枯枝落叶,减少侵染源。
②春季树木发芽前喷洒石硫合剂进行保护。
③6月发病初期喷洒瑞毒霉锰锌、加瑞农、甲基托布津等药剂防治。
二、细菌性穿孔病
1、 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枝梢也能受侵染。叶片开始出现水渍状小褐点,而后扩展成圆形或多角形病斑,褐色或紫褐色,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潮湿情况下,病斑背面有浅黄色菌溢,后期病斑脱落形成穿孔。枝梢受害后形成黑色凹陷而且龟裂。
2、 发生规律:病菌在枝梢病斑和病芽内越冬,春季靠风雨和昆虫传播阴雨连绵或蚜虫、叶蝉为害严重时容易造成病害流行。
3、 防治方法:①合理修剪,增加通风透光;合理施肥,增强生长势。
②春季发芽前喷洒波尔多液,消灭病原。
③发病初期喷洒多菌灵、可杀得等药剂防治。
⑸ 樱花的穿孔性褐斑病,会体现出什么症状
我们都知道,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对于一些植物的生长,本身就是会经常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的,相信大家对于樱花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当我们在网上看到樱花的穿孔性恶斑病的这件事情的时候,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这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的叶片就会发黄,同时也会逐渐的掉落,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要及时的去发现它,同时也要寻找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且也可以通过打农药的方式,现在对于很多植被而言,如果他出现一些病情的时候,我们给他拨打一定的农药,就可以去到很好的防护烧过。而且现在很多农药都是有针对性的。
⑹ 樱花树上有一些米粒大小圆形的红点是什么应该怎么治谢谢
樱花穿孔性褐斑病
症状:有时也侵染嫩梢。发病初期,感病叶面出现针尖大小的斑点,斑点紫褐色,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褐色至灰白色,病斑边缘紫褐色,直径可达5mm。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灰褐色零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最后病斑中部干枯脱落,呈穿孔状,穿孔边缘整齐。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穿孔,引起落叶。
发病条件及危害:在5至6月时发生,发育最适温度为25℃至28℃,借风传播,在多雨季节有利于侵染发病,树势衰弱,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时,病害发生严重。
治疗方法:发病期可喷洒160倍波尔多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至2000倍液,或15%代森锌600倍液至800倍液。
⑺ 湖北地区樱花褐斑穿孔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呵呵
⑻ 樱花频发穿孔性褐斑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樱花褐斑穿孔病是樱花上的重要疾病。分布于唐山,天津,北京,太原,西安,济南,武汉,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合肥等地。严重地区的菌株发生率超过70%。如果控制不及时,将会影响当年植物的生长,降低第二年的开花效果,并失去樱花的观赏价值。
(2)化学控制,樱花发芽1000倍溶液之前,先喷洒100倍液晶石灰硫磺混合物或50%佳瑞农可湿性粉剂。在疾病初期,喷洒58%瑞都模具锰锌500倍液,每10天喷洒一次,喷洒2至3次,即可控制病情。如果是细菌穿孔,请在疾病初期喷洒95%洁君灵(CT片剂)500-800倍液,或77%可以杀死600倍液的可湿性粉剂。
⑼ 樱花褐斑穿孔病是什么
樱花褐斑穿孔病是樱花上1种重要病害。分布于唐山、天津、北京、太原、西安、济南、武汉、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和合肥等地。严重地区发病株率达70%以上。如防治不及时,影响植株当年生长,降低第二年的开花效果,失去樱花观赏价值。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部,其次新梢。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紫褐色小圆形点,边缘清晰。以后病斑发展成中央灰白色或灰褐色,略有轮纹,上有霉状物。后期病斑枯死脱落,形成穿孔,孔多的叶片极易脱落。新梢上的病斑紫褐色,有灰褐色霉状物,易枯枝。
病原
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核果尾孢霉菌真菌。分生孢子梗束生,褐色。分生孢子细长如鞭,棕褐色,略弯曲,有分隔。有性世代为樱桃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属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真菌。病菌还侵害梅花、花桃、碧桃、樱桃、李、红叶李、日本晚樱、榆叶梅、杏、石榴和紫叶李等多种观赏花卉(图10-10)。
图10-10 樱花褐斑穿孔病
1.病叶 2.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
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随着气温升高和春雨,分生孢子从子囊中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和新梢。气候适宜,可反复多次侵染,病害不断扩大蔓延。一般从5月份发病,8~9月发病高峰。在当年降雨量大、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容易发病与流行。10月份病害基本停止。该病发生最适宜温度为26℃左右。
另外,有1种细菌也可以造成樱花穿孔病。该细菌属真细菌纲假单胞细菌目黄极毛杆菌属核果穿孔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一端有1~6根鞭毛。其症状与上述不同,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透明,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在潮湿情况下,病斑背面有浅黄色菌脓溢出。后期病斑脱落,形成穿孔。
防治方法
(1)减少菌源。结合冬季整枝修剪,清除重病枝;及时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在樱花萌芽前喷施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发病初期喷施58%瑞毒霉—锰锌5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控制病害。如果是细菌性穿孔病,在发病初期喷施95%细菌灵(CT片剂)5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⑽ 樱花穿孔性褐斑病怎样防治
樱桃穿孔性褐斑病,又名樱桃褐斑病或叶片穿孔病,是为害樱桃叶片最主要的病害。
症状。发病初期形成针头大的紫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有的相互接合,形成圆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块。这有别于细菌性穿孔病,最后病斑干燥收缩,周缘产生离层,常由此脱落成褐色穿孔,边缘不明显,多提早落叶。
病叶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可参照樱桃细菌性穿孔病。
②药剂防治。在谢花后至采果前,喷1~2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采果后,喷2~3次1∶2∶20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95%疫霜灵(三乙膦酸铝、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