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梅花诗东来

梅花诗东来

发布时间: 2022-02-24 06:47:57

梅花诗内容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版所作权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作品名称
梅花诗
作品别名
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
创作年代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邵雍

⑵ 求中国古代预言的《梅花诗》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死于神宗熙宁10年(1011-1077)。
邵雍精于易术玄学。民国陈钟凡著《两宋思想述评》论邵氏学术云"其学本方外,精于数理,于事物之成败始终,人之祸福修短,每多臆测。""种种前识,殆人类所难能"。
梅花诗十首,传为邵雍所作。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若合符契,皆有暗合,殊可玩味。如果此诗作者确为北宋邵雍无误,那么我认为这十首诗似可视作运"易"之数理预测未来的一部奇作。兹戏为臆解之如下:
一、第一首诗预言北宋靖康事变。事情发生在邵雍死后第50年(公元1126):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二、第二首诗预言南宋兴废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叁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三、第三首预言元朝史事。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四、第四首预言明朝史事。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首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首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首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首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首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诗的题目即来自这里,所以叫《梅花诗》。经过严冬考验后的……遍及中国大陆以及全世界,如凛傲霜雪的朵朵梅花迎接着春天的到来。那是正法传遍人间的时刻。天地回春,拨乱反正。到这里,诗中头一句的「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也就清楚了。世界上,无论是哪一门的修炼,佛家也好、道家也好、西方的宗教也好,都讲人是来自天上,而修炼的目的就是要返本归真,重返天国。所以才有「天门开」和「几人归去」之说。前文说,不懂得修炼,可能不易理解这种解法。其实,许多人都是从非常美好的地方来的,为的就是能得到正法的融炼。然而,多少人来到这里等待得法,又有多少能得法圆满而归呢?又有多少人被这滚滚红尘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永远被埋在这人世沧桑中,再也无法回复那本有的圣洁和辉煌呢? 「欲将剥复问前因」的「剥」、「复」为易经中的两卦。所谓剥极必复,也叫物极必反。历史如转轮,有前因必有后果。「欲将剥复问前因」也就是说,敢问这历史的跌宕往复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暗指:人类历史的纷扰坎坷是为了某种最终的目的而安排的。「寰中自有承平日」意思是这无比广阔浩瀚的寰宇自然会迎来其「承平」之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沧桑之后,在承受了种种磨难和痛苦之后,甚至也包括前文「连宵风雨」所指的……所遭受的史无前例的迫害之后,这茫茫寰宇终究会进入一个大同承平的时代。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按照了一定的规律或史前的安排在演化的话,那么这部历史大戏的结局便是个大圆满。 「四海为家孰主宾」是说这部历史大戏的主角是位以四海为家的人物。事实上,……四海为家,足迹遍满世界各地。后半句「孰主宾」,是问:在这场大型的人类历史剧中,究竟谁是主角,谁又是配角?纵观这预言中所描述的历史变迁,一切不是按预先排好的剧本在上演吗?也许,一切真像……;也许,这正是「欲将剥复问前因」中的「前因」,也就是《梅花诗》整篇预言的主题。

⑶ 宋,邵康节 梅花诗的出处

宋,邵康节 梅花诗的出处

北宋的一代鸿儒邵雍的《梅花诗》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3)梅花诗东来扩展阅读

点评

清徐珂《清稗类钞·方伎类·梅花诗》说:“宋邵康节其论本朝者云:‘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此言世祖入关,定鼎燕京,后开海禁,与各国通商,有粤寇洪秀全之乱,而宣统辛亥八月十九日黎元洪起义武昌也。”

邵康节名叫邵雍,研究《易经》有名,并把八卦占卜法改造成简单的《梅花心易指掌法》和《梅花数》两种。后人便托名伪造《梅花诗》。从上引文“其论本朝者云”一句来看,它也有所谓对宋、元、明各代的预言。但是,北京大学版社出版的傅漩琮等主编的《全宋诗》却只字不及邵雍有《梅花诗》,可见是民间的伪作,而且当在武昌起义之后较长之时。

民间还有一种托名邵雍所作的算命书《铁板神数》,也叫《蠢子数》。明杨慎《丹铅录》指出:宋代学者张载有病,曾问邵雍:你很会算命,能对我的病算个结果吗?邵雍说:如果是天命(即大规律)我可以知道,而世俗人一般所说的命(即具体事情),我就无从知道了。杨慎据此而言:“康节之言如此,今世游食术人,妄造大定数,蠢子术,托名康书,岂不厚诬前贤?”所言游食术人就是不从事劳动生产,游手好闲,各地辗转,靠算卦骗人度日的所谓术士。正是这种人伪造各种预言书。

徐珂《清种类钞·方技类·以蠢子数推命》说:“此书于国初由关东传至山西。原书八箱,五箱损于水,遂有无从检查之八字,即诉之此流失之数。但云传自康节,在宋以前即能测定满洲姓氏耶?如瓜尔佳氏、妞钴禄氏者,皆能算出,即可知其伪矣。”

徐珂不相信宋代人能预知清代满洲人会有那些姓,从而认为这本书是伪作,这是很对的。所谓《铁板神数》卜书的册数多得要用八个箱子装,过河时五箱掉在水中,算命术士遇到对有的人按八字不会算命时,便说这些命的算法因书掉在水中失传。这本身就是胡说。宋代的书巳不是木简,一种书会有这么多册?算命的术士运送算命书,却算不出它会掉在水中,成了极明显的自我暴露。

⑷ 邵雍的梅花诗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第一节 北宋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南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蒙元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朱明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节 满清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北洋政府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国民政府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当朝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未来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未来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4)梅花诗东来扩展阅读: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十六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三十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

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梅花诗

⑸ 梅花诗的原文

北宋篇

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内是祸胎
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容,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⑹ 谁知道梅花诗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节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编辑本段]二、梅花诗简析邵雍精于易术玄学。民国陈钟凡著《两宋思想述评》论邵氏学术云"其学本方外,精于数理,于事物之成败始终,人之祸福修短,每多臆测。""种种前识,殆人类所难能"。 梅花诗十首,传为邵雍所作。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若合符契,皆有暗合,殊可玩味。如果此诗作者确为北宋邵雍无误,那么我认为这十首诗似可视作运"易"之数理预测未来的一部奇作。兹戏为臆解之如下: 第一首诗预言北宋靖康事变。事情发生在邵雍死后第50年(公元1126):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首诗预言南宋兴废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叁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首预言元朝史事。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首预言明朝史事。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首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首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首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首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首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⑺ 全年正版四字《梅花诗》

《梅花诗》全文前七节历史部分,后三首当今和未来的部分。

1.第一节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2.第二节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3.第三节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4.第四节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5.第五节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6.第六节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7.第七节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8.第八节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9.第九节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10.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⑻ 2018年119正版四字梅花诗是什么句

第一节 北宋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第二节 南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第三节 蒙元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第四节 朱明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节 满清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节 民国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节 当朝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节 未来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节 未来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壁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未来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8)梅花诗东来扩展阅读:

《梅花诗》又名《邵雍谶语》、《梅花易数之梅花诗》,是北宋时期易学家、道士邵雍所作的十首预言诗。因预言诗中有“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所以称为《梅花诗》。

邵康节名叫邵雍,研究《易经》有名,并把八卦占卜法改造成简单的《梅花心易指掌法》和《梅花数》两种。后人便托名伪造《梅花诗》。《梅花诗》中也有所谓对宋、元、明各代的预言。

参考资料:网络——梅花诗

⑼ 什么是梅花诗

梅花诗是宋朝卜卦及易理大师邵康节先生所著,梅花诗共有十首,每首有四句诗文,每一首诗,均以其诗中形容之意境及景象,预言一个朝代如何兴起与如何衰亡。
(一)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荡荡天门万古开
「荡荡」为浩浩荡荡,广大无边。亦为动荡不定,变幻莫测。
此文喻言:天地宇宙,浩浩荡荡,包罗万象,万事万物自古以来,一直在千变万化中,有起有落,兴亡交替。
几人归去几人来
自古风流人物,来来去去,天地事物随著人物的更生,悲欢离合,成败互见,来来去去,新旧交替。
山河虽好非完璧
历朝更迭,久治则乱,久乱则平。唐朝江山虽称太平,但并非永远都是美好安康,完整无瑕。
不信黄金是祸胎
唐朝末年,黄金贼作乱,虽其部将朱温,归降唐朝,并且将功赎罪,剿平了黄巢之乱,但最后还是篡夺唐室江山,改国号为梁。没想到,黄金贼终究是祸根。
第一首诗,邵康节先生称万古以来,历代的更迭,一直是起起落落,兴亡交替,包括唐朝虽有三百年的太平盛世,也有告终的一天,虽然朱温归降,平定黄巢,但黄金贼之乱,还是带来唐朝灭亡的恶运。
邵先生在预言,后世的兴衰治乱之前,以历代的交替,与唐朝的兴亡,做为前言。
(二)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此二句预言北宋灭亡。
宋徽宗个性灵巧,多才芸,擅书画。即位后不理朝政,奸臣当道,宣和四年,宋与金结盟,联合灭辽,但宋军失信、背盟。宣和七年,金灭辽后,趁势大举南侵,宋营束手无策,大金已兵临开封城下,徽宗仓皇禅位,正如预言:「湖山一梦事全非」。
湖山为湖光山色,即美好的宋室江山。此文隐喻:平日耽於逸乐,不理朝政,不管江山的昏君,懵懵懂懂中,一梦醒来,大局已变,江山不保。
再见云龙向北飞
钦宗继位后,立即诛除奸臣,力图振作,但金寇深入中原,大势已去,宋军无力回天,但求议和,议和不成,徽、钦二帝被俘,宋都南迁,北宋灭亡。
「再见云龙」一则隐喻双龙,一则隐喻龙去不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宋朝传承三百年后,终有灭亡的一天。「终一日」同时隐喻:宋室将告终於一位有日为名的皇帝,正是末帝赵昺,亦称昺帝。
宋朝最后三位幼帝,同为宋朝十五主度宗所生,元灭金后,大举南侵,第一位幼帝被逼到海边被俘。第二位被逼到外岛,惊悸而亡。第三位赵昺,为陆秀夫背负投海而亡。
长天碧水叹弥弥
预言:宋朝灭亡时之情景,天天望水兴叹!碧水长天,一片汪洋,呼天不应,叫地不灵,只有死路一条。(三幼帝皆亡於水边)
第二首诗预言:宋朝传承三百年后将灭亡。其中北宋亡於二帝被俘,一去不回。南宋灭於三幼帝,逃到海边而亡。
(三)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天地相乘数一原
天为天干,地为地支,岁月运行,当天干、地支一起来到原起点时(即甲子年),将是新局势来临,新朝代诞生的时刻。
忽逢甲子又兴元
「忽」隐喻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来到甲子年起,将整军力征,开疆辟地,建立元朝帝业。忽必烈继铁木真(元太祖)之后,承接蒙古大汗之位,三年后逢甲子年,忽必烈开始觊觎宋室江山,整军经武,十年后攻克宋都杭州。五年内又相继消灭宋末三幼帝,「至元」十七年(庚辰年)建都北京,国号为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
元朝建国后,不用汉人治国,专主力征,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拔都西征,气势如虹,锐不可挡,远及欧洲、俄国南部、及土耳其,都曾是元朝的版图。
「年华二八乾坤改」之预言:一则应验了八十八年后,江山易主。一则隐喻「二八年华」正值青春,英姿焕发,正鸿图大展之际,却英年早逝。元朝享年不久。
看尽残花总不言
元末惠宗顺帝,怠於政事,深居简出,不理朝政,杜绝言路,赏罚不明,奸人植党,宦官「朴不花」朋比为奸,残害忠良,贤相「脱脱」出征有功,竟遭革职,死於非命。
元末盗贼四起,天下大乱,元朝世代频频用兵,国库空虚,国力单薄。朱元璋之部将常遇春,率兵攻入北京时,都城夜开,无人抵抗,元室举国逃窜,元朝灭亡。
「看尽残花」,为双关语,一则可解读为;看尽这些奸臣,一再残害忠良。一则为;看守朝政,尽是一些残弱宦官,文不文,武不武,弱不禁风。
「总不言」也是双关语,一则,昏君只靠宦官理朝,从不说话,从不闻问。一则,奸臣当道,忠言难进,说了白说,不如不说。
此文短短几个字,却道尽元末,朝庭昏庸,国力空虚,有如残花败柳,随风而逝。
第三首诗预言:忽必烈自甲子年起,将开创元朝大好帝业,元朝武功之盛,疆域之广,胜过历朝。但好景不常,汉、唐、宋、明、清,都有三百年的历史,而元朝却只有八十八年,正如预言诗文:「年华二八乾坤改」。
(四)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皇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毕竟英雄起布衣
此文预言:元末群雄并起,最终将由贫民出身者,获得天下宝座。
元末群雄有:刘福通(神棍)徐寿辉(布商)陈友谅(文士、陈徐寿辉之部将)方国珍(盐商)张士诚(盐商)及朱元璋(赤贫)
朱门不是旧皇畿
「皇畿」为皇都及皇城附近的地方。此文喻言:朱家天下不用旧京城(北京),也不用旧朝制,明太祖朱元璋扫平天下后,建都南京(金陵),开国后废除宰相,改以六部大学士,共理朝政,重科举,定律法,大兴水利,吏治清明,并注重衣冠礼仪,与元朝相比,焕然一新,四海兴隆。
飞来燕子寻常事
此文喻言:燕王起兵,虽篡夺皇位,但不致天下大乱,也不致改朝换代,仍是朱家天下。「寻常事」意指,和往常一样,朱家天下并未发生重大改变。
开到李花春已非
春天开花的果树很多,而当李花开时,春天就要结束了。此文喻言:当采花大盗李自成作乱时,将是明朝的末期了。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诸室皇子逃到江南,在一些忠臣的拥护下,虽仍有江南半壁江山,但正如此预言:明朝气数已尽,无力回天矣!
十九年后,南明三王,相继灭亡,明朝告终。
「李花」同时隐喻:李闯一群狗党,将是采花大盗,到处奸淫民家妇女,干尽伤天害理之事。
第四首诗预言:元朝灭亡后,将由布衣起家的英雄,争得天下。朱家王朝建都新城,采用新制,雄才大略,大力整顿后,朝政将可焕然一新。
明朝中虽有燕王之难,但只是家变,改朝不改姓,不足惊奇。而当采花大盗作乱时,可就大祸临头,明室岁月不多了。
(五)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胡儿骑马走长安
此文当指,清朝开国时之情景。解读这段诗文,不妨先对照当时的情境;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满清反客为主,小皇帝「福临」成为大清的开国皇帝。
「胡儿」即满清幼儿(幼帝),「骑马走长安」安为安稳,长为长城。此文喻言:满清小皇帝,安安稳稳骑马走进长城。同时隐喻:安稳进城,不动干戈,轻轻松松建国,从此长治久安,太平盛世。 (周文建注:长安,借指中国首都)
开辟中原海境宽
此文当为清朝建国后之预言。顺治年间,平定李闯之乱,消灭南明诸王。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台湾归降,并征服西藏。乾隆年间,打了十次胜战,号称十大武功。
「开辟中原海境宽」正如辞意;清朝入关后,平定中原,征服四夷,开辟边疆,使清朝疆域更为宽广。
此文同时隐喻:列强入侵后,清朝将陆续开放五口通商,及苏俄、朝鲜的边境通商,「海境宽」,即对海域及边境的管辖,更为放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
此文当指,洪秀全太平天国之乱,有如洪水,到处蔓延,几经折腾后,虽予平定,不料义和团之乱又起,到处骚扰,引发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又是赔款累累,苦不堪言。
此文预言:清朝末期,战乱频频,有如洪水泛滥,一波乍平,一波又起。正如太平天国之乱、中法战争、中俄战争、英法联军、回变之乱、拳匪之乱、及八国联军。一波接一波,灾祸连连,苦不堪言。
清光宜向汉中看
清为满清,同时为清除之意,「清光」有清除满清之意。
全文之预言:一则、当汉中有人起兵作乱时,将是清朝灭亡的时候。一则、清朝灭亡后,很可能又是群雄并起,而起兵于汉中者,将是群雄之王。正如国民党武昌起义后,在武昌成立国民政府,后迁都南京,完成北伐,统一中原。
「清光」为双关语,同时隐喻清末的贫穷、负债之象。
清末列强入侵,屡战屡败,连连割地赔款,光绪已成为中国史上最穷的皇帝,不但赔光八代祖宗留下的基业,而且负债累累。
八国联军之败,光赔款高达四百五十兆两(分三十八年清偿,息四厘,本利共计超过千兆两)。这么庞大的债务如何清偿?(周文建注:兆,百万。四百五十兆即四点五亿)
正如末句的预言:清光债务,只有期待汉中崛起的新主了。
第五首诗预言:儿皇帝轻松入关,不动干戈,却建立了大清皇朝。清朝年间,与外国关系密切,不但开放海口通商,更开放边疆之贸易。
太平天国之乱,有如洪水猛兽,生灵涂炭,清朝元气大伤,不料一波波的战争,内乱外患,接连不断,终致大清气数衰竭。而且预言清朝来到「光」字的皇帝时(光绪),将留下大笔债务,而耍清光这些债务,只有期待汉中崛起的新主了。
(六)
漫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漫天一白汉江秋
「汉江秋」汉江逢秋,以季节的变化,隐喻朝代的更替外,同时隐喻:往后就是汉人的江山,汉人的岁月了。「漫天一白」为天空一亮,隐喻一夕变天之意。(周文建注:漫天一白,指国民党青天白日旗)
此文预言:一夕变天,汉人将继统天下。
除了上述的解读外,还有其典故:武昌起义原定於十月十日清晨,一些新军将参加武装革命,不料十月九日傍晚,却有人说:「明早发难的事,似乎已走漏风声」。惊慌之中,有人提议,不如现在立刻动手,于是约于晚饭后不久,开始枪声大作,一阵混战,到了清晨,天空一亮时,武昌督府已被革命志士攻陷,城头上已飘起革命党的党旗。正如此文之预言:天空一亮,一夕变天。
而且此飘扬城头的旗子,正是青天白日的「漫天一白」。
憔悴黄花总带愁
此文当喻言民初的情景。「憔悴黄花」指黄兴带领的革命同志,推翻满清后,虽成立了国民政府,但有如憔悴的黄花,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虽完成北伐,短暂统一中原,但国共相争又起,且日军压境,国民军在内乱外患中,将难图大局,功亏一柜。
此文以「憔悴黄花」喻言:民国初年将有一个凋零夭折的政权,如国民政府。
吉曜半升箕斗隐
此句当指日军侵华。吉曜为美丽的阳光,美丽的太阳。半升当指辰时时分,此时阳光特强。箕斗为农具。一般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文却说:太阳升起后,拿了农具(畚箕、米斗等)去休息,去隐藏。
此文隐喻:日军侵华,锐不可挡,犹如初升的太阳,无法面视,只有避开,才不为所伤。(正如国民政府避入蜀川,逃过世纪浩劫。)
金乌起灭海山头
金乌为太阳,隐喻日本。此文以太阳的自起、自落,来形容日军侵华的结局。正如,日本遭受美国原子弹攻击后,立刻宣布无条件投降,自动将其庞大的军力,撤离中国。
第六首诗预言:清朝的灭亡,有如一夕变天。江山易主后,汉人继统天下。而推翻满清者,正是青天白日旗的国民党。但国民军有如憔悴的黄花,群雄并起中,争战不断,却又逢外寇入侵,在内忧外犯中,愁云惨雾,难图大业,功败垂成。
又逢日军进占中原,锐不可挡,只有逃避一途,但其有如太阳的升沉,自起、自落,终将还我河山。
(七)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从前面的解读,可以看出梅花诗每一首诗,均各预言一个朝代的兴起与灭亡。
而来到民国,却发生了国际战争,因而分成两首,第六首预言民国初年,第七首预言民国末年。
此第七首诗,应该是民国末年的预言。对照推背图及姜太公万年歌;
姜太公万年歌预言:民国一百九十年以内,是民主时代。尔后将演变成战国群雄的诸候政治,民国两百九十年后,将发生严重的战争。
推背图则预言:民国一百四十年后,中国富强,称霸天下。一百九十年后,军事政变,军王称帝。尔后分裂成八个小国(对外仍是一个中国)。民国三百年左右的甲寅年,将发生核子战争,人类大量死亡。
梅花诗第七首之诗文,对照之下,亦大致相近;
云雾苍茫各一天
「各一天」当指各有一片天,此时应为分裂的局面。正如推背图第四十九象之预言诗文:「八牛牵动分南分北分东西帝王称兄弟纷纷是英豪」。
「云雾苍茫」,天空一片苍茫,漫天笼罩著一股不祥的晦气,愁云惨雾,战云密布。隐喻:随时有发生战争的可能。
可怜西北起烽烟
文意非常清楚,西北开始发生战争。可怜,当指百姓无辜,死伤惨重。以现代武器威力之猛烈,死伤必然非常惨烈。
东来暴客西来盗
东来暴徒,西来强盗,除了喻言一场混战,战况激烈外,不无东西夹击,劫数难逃之意。
推背图预言:「时穷则变,水火相战,白米盈仓不值钱。」其解读为:
太平的日子已到了尽头,时局大变,水火相战,人类大量死亡,白米盈仓没人要。
还有胡儿在眼前
胡为北方异族之通称,亦为不清楚,不明事理之意。
此句与上一句连贯,可解读为:东西夹杀之外,还有蛮人恶煞在眼前,强调难逃一死,必死无疑。
梅花诗的诗文中,常崁入一位关键性的人物,「胡儿」或许指某人姓胡,对照推背图之预言,当时已分裂成八个小国,或许「胡儿」,指某国主姓胡,当其儿子掌权时,将在国内发难,加上国外的东西夹击,一场混战中,带来了人类的浩劫。
此文为双关语,其还可解读为:人都死光了,只剩一些胡儿,不知大难临头,不了解时代浩劫已经来临的儿童,尚存人间。
刘伯温之预言:「父死无人」一些父字辈都死光了。
推背图预言:核战前,部份孩童及妇女,将避居山头及山洞内,尚能逃过一劫。
此第七首诗预言:民国末年,将呈分裂局面,战国群雄,水火不容,刀兵相向,战云密布,愁云惨雾,毁灭性的战争,将带来人类的浩劫。
西北起战火,大祸临头,劫数难逃。人民无辜,大量死亡。只剩下一些即早避难的儿童及妇女,存活人间。
(八)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如棋世事局初残
如果把世间事物,以下棋来作比喻,此时将是初残的局面。(所谓初残,一则残缺不良,到处零乱不堪。一则人口大约只剩三分之一,而且只剩一些老弱妇孺)。
此第八首梅花诗,当喻言核战停息后之情景。核战之后,人间文明、建设、产业,已破坏殆尽,大约仅剩三分之一未遭破坏,或许人口也只剩三分之一。
共济和衷却大难(周文建注:为了抵御大灾难,人类必须和衷共济)
却,为去除。却大难,应为了却这场灾难,清除这些残破的家园。
「却大难」应为双关语:要了却核战后遗留下来的灾难,太难了。
「共济和衷」,当指和衷共济,群策群力,共同团结,和平共荣,隐喻将有一段太平日子。同时隐喻:有一段共和政治的日子。
刘伯温之诗文:「父死无人,兄弟抬」兄弟为昆仲,或许隐喻昆氏上台后,将中国分成数个区域,采行共和政治,彼此有如兄弟。
推背图称:「阴阳和化以正 后见尧舜」当天地核尘落定,日夜调顺,阴阳调和后,中国的历史将再从尧舜之「禅让政治」开始。
刘伯温的诗文与推背图,融合后之解读为:核战之后,中国历史将再度出现禅让之治。昔日大禹治水,采「分流疏导」终能奏效。而此时可能有一昆氏上台后,亦将提出「分区共治」,有效的整治了残破不堪的家园。而且将再行禅让,两代明君,治国有功,传为佳话。
豹死犹留皮一袭
豹虽死了,但还留下一袭华丽而保暖的好皮裘。隐喻:核战严重的破坏下,人们还是保藏了一些重要的文物、科技、种子、基因等等。
最佳秋色在长安
战后,万事万物破坏殆尽,满目沧夷,久久难以重见荣景。此时的景象,只能以秋景来形容之。而此时人间最好的景色,则是:在长期的和平下,人民安居乐业。(周文建注:长安,当指中国西部,因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在核战中被破坏殆尽,西部落后地区反而未遭受太大破坏。妻子同修之佛子们,亦选择山西终南山为出家之处)
推背图称:「重见中天新气象,卜年一六寿而康」,再见盛世景象,大约要一百六十年以后。而这一百六十年内,人民将享福寿安康的日子。
第八首梅花诗预言:核子大战后,大家携手合作,共同收拾残局。还好在核战的破坏中,人们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文物、科技、种子、基因等等,人类在艰困的环境中,将重新塑造长期祥和的社会。
(九)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火龙蛰起燕门秋
火龙为火炮,蛰为蛰伏、冬眠。「火龙蛰起」,当指蛰伏很长一段时间,未再发生的战争又开火了。燕门当指燕门关。
此文隐喻:经历一段长治久安之后,燕门关外,又有异族兴兵作乱,往后又要过一段哀愁的日子了。
原璧应难赵氏收
春秋时代,秦国觊觎赵国的国宝「和氏璧」,愿以十五个城池作为交换,但取得宝玉后,秦国背信。蔺相如一番口舌,向秦国要回和氏璧,「完璧归赵」传为佳话。
此文「完璧难归赵」喻言:外寇兴兵,就是为宝玉而来,外寇入侵中原,将极尽其所能,搜刮掠夺中原的各种宝物。
一院奇花春有主 连宵风雨不须愁
解读为:一院珍贵的奇花,引来盗贼的觊觎,虽经连夜的盗取与蹂躏,但春院有主,赶走盗贼后,随即将之复原。「春有主」或许崁入一位明主,其姓名中有个「春」字。
此文隐喻:贼寇进犯中原,一些宝物、机械、科技设备、财物等,大量被搬走,但中原仍有明主,不久即复兴中原,再造美丽家园。
此段对照推背图,与「韩国进犯中原」之预言相近。
推背图第五十二象之诗文为:「慧星乍现,不利东北,瞻彼乐国,蝺蝺何之」
其解读为:中国东北出现煞星,一群贼寇,觊觎中国乐土,长驱直入,进占中原。
推背图另有诗文:「门外客来终不久,吴楚依然有帝王」。其解读为:来自东北的异邦贼寇,虽入侵中国,但为时不久,江南一带将出现明君,没多久即赶走外寇,再建中华基业。
第九首预言:异邦入侵中国,犹如盗贼一般,国内一些财物、宝物、及现代机械设备等各种重要物资,将被大量掠夺,然而中原仍有明主,不久即赶走贼寇,再造中华基业。
(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数点梅花天地春
数点梅花诗,看尽人间几回春。即由梅花诗中,可以看出,人间万事万物的成败兴亡,悲欢离合,有如春来春去,交替循环。
欲将剥复问前因
「剥复」一则为一再分析、解析。一则为剖开与复原,即分与合。(周文建注:剥,复,易经中的两个卦名,剥代表事物开始衰败,复代表食物开始恢复生长)
此文可解读为:若要一再剖析人类的分分合合,问其原因,及最后的结果将如何?
辰中自有承平日
世界自然将会出现天下太平的日子。
四海为家孰主宾
四海一家,世界大同,谁都可以是主人,谁都可以是宾客

⑽ 梅花诗与终南望余雪诗的不同在哪儿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死于神宗熙宁10年(1011-1077)。
邵雍精于易术玄学。民国陈钟凡著《两宋思想述评》论邵氏学术云"其学本方外,精于数理,于事物之成败始终,人之祸福修短,每多臆测。""种种前识,殆人类所难能"。
梅花诗十首,传为邵雍所作。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若合符契,皆有暗合,殊可玩味。如果此诗作者确为北宋邵雍无误,那么我认为这十首诗似可视作运"易"之数理预测未来的一部奇作。兹戏为臆解之如下:
一、第一首诗预言北宋靖康事变。事情发生在邵雍死后第50年(公元1126):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二、第二首诗预言南宋兴废事: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叁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三、第三首预言元朝史事。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四、第四首预言明朝史事。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第五首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第六首
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第七首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第八首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第九首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第十节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数点梅花天地春」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诗的题目即来自这里,所以叫《梅花诗》。经过严冬考验后的……遍及中国大陆以及全世界,如凛傲霜雪的朵朵梅花迎接着春天的到来。那是正法传遍人间的时刻。天地回春,拨乱反正。到这里,诗中头一句的「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也就清楚了。世界上,无论是哪一门的修炼,佛家也好、道家也好、西方的宗教也好,都讲人是来自天上,而修炼的目的就是要返本归真,重返天国。所以才有「天门开」和「几人归去」之说。前文说,不懂得修炼,可能不易理解这种解法。其实,许多人都是从非常美好的地方来的,为的就是能得到正法的融炼。然而,多少人来到这里等待得法,又有多少能得法圆满而归呢?又有多少人被这滚滚红尘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永远被埋在这人世沧桑中,再也无法回复那本有的圣洁和辉煌呢? 「欲将剥复问前因」的「剥」、「复」为易经中的两卦。所谓剥极必复,也叫物极必反。历史如转轮,有前因必有后果。「欲将剥复问前因」也就是说,敢问这历史的跌宕往复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暗指:人类历史的纷扰坎坷是为了某种最终的目的而安排的。「寰中自有承平日」意思是这无比广阔浩瀚的寰宇自然会迎来其「承平」之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沧桑之后,在承受了种种磨难和痛苦之后,甚至也包括前文「连宵风雨」所指的……所遭受的史无前例的迫害之后,这茫茫寰宇终究会进入一个大同承平的时代。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按照了一定的规律或史前的安排在演化的话,那么这部历史大戏的结局便是个大圆满。 「四海为家孰主宾」是说这部历史大戏的主角是位以四海为家的人物。事实上,……四海为家,足迹遍满世界各地。后半句「孰主宾」,是问:在这场大型的人类历史剧中,究竟谁是主角,谁又是配角?纵观这预言中所描述的历史变迁,一切不是按预先排好的剧本在上演吗?也许,一切真像……;也许,这正是「欲将剥复问前因」中的「前因」,也就是《梅花诗》整篇预言的主题。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诗文解释】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词语解释】

林表:林外。

【诗文赏析】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热点内容
七夕新华网 发布:2025-09-11 09:35:11 浏览:120
一支玫瑰图片唯美图片 发布:2025-09-11 09:29:58 浏览:448
一朵攀枝花 发布:2025-09-11 09:18:55 浏览:689
双沟牡丹系列酒价格 发布:2025-09-11 09:12:32 浏览:493
淮安丁香 发布:2025-09-11 08:57:46 浏览:948
卫生纸玫瑰 发布:2025-09-11 08:57:41 浏览:180
万多山茶花 发布:2025-09-11 08:52:37 浏览:221
花艺培训室 发布:2025-09-11 08:51:49 浏览:822
情人节领结婚证好吗 发布:2025-09-11 08:49:16 浏览:658
大乘山茶花溪 发布:2025-09-11 08:39:42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