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茶花女
1. 《茶花女》读后有什么感悟
当时是一口来气,一下午读完的。源当时还小。最大的感触是,感情充沛,真挚。还有就是想哭就是,没好意思。还有,很喜欢那个老?爵(记不的是什么爵位了),供养玛格丽特那个。男主角真年轻,没能感受,回应玛格丽特那份奇特,绝望的爱。真可惜了她啊 !
2. 读了《茶花女》之后无法控制情绪
青春期是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可能影响到你的思潮,想茶花女这些文学著作你能从中体会出一些东西是好事,很不多的孩子。多看点这些方面的书,对你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会有很大帮助的。
3. 《茶花女》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茶花女》 启示:
在《茶花女》这部小说里,小仲马决定以玛丽·杜普莱西的回诗人---“戈蒂耶”作答女主人翁的姓,并毫不顾忌地以她的原名阿尔丰西娜来做她的名。
后来觉得这还不足以表现他所爱的这位女子,便以圣母玛丽亚的名字来命名她,把她看成是圣母和天使,称她为“玛格丽特·戈蒂埃”。
同时保留她生前众人所给予她的亲切的外号“茶花女”,把她写成是一个灵魂高尚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心中的下贱的妓女。从这个角度读者又可以看出茶花女的高尚美。
小说通过“我”充分体现了作者所主张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诚挚的交往、宽容、理解和尊重。
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
4. 有谁读了<茶花女>,有何感想,可以分享一下吗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不时描写妓女的色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 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读到书中这一段时,身为男人的我也忍不住为他的无耻感到羞愧: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顺得像条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凶狠得像条狼,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哎!这世上的猜疑心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呢?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5. 读了茶花女,有什么品读感悟
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专痛苦.她一生最快属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芒给予的. 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悲壮凄惨的,让人同情的,美好的爱情,尤其在十九世纪中期,赤裸裸金钱关系的那个社会,更让人赞叹不已。
6. 关于读茶花女的问题
茶花女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小仲马写茶花女的背景?茶花女的创作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正面和负面)
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一个沦落风尘的女子为了什么?茶花女的形象是否在生活中有原型,如果有,与小仲马有没有关系?
7. 你读了茶花女这本书想提什么问题
你好 根据你的问题
如果我读了茶花女
我一定会问 如果茶花女没有死
她最后能不能和身为上流社会的富家公子在一起
但是这个我已经知道答案了
两人之间有一道跨越不了的鸿沟
所以作者只能用她的死来表现这两个阶级的决裂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望采纳
8. 读《茶花女》有感
圣洁的灵魂
----《茶花女》读后感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9. 读<茶花女>感受体会
在此书中,这名法国名作家塑造的是一个挥金如土、而为维护自己所爱的人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甚至能忍受爱人的误会,并且情愿受爱恨煎熬的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JINV形象。也许玛格丽特·戈蒂埃这种人并不很多,但它至少说明无私的爱能够出自一个挥金如土谈笑人生的JINV。这样的事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艺术之都巴黎,在人们那种崇尚地位、名誉、金钱的氛围里,鲜为仅有。
在书中,多数人的思想趋于享乐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被金钱所代替;那些处身于贵族富翁位置的人们,一面鄙视那些卑微没落的JINV,自以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教养,一面却用他们的金钱去占有玩弄她们,表面上还装出一副正人君子之相。他们把拥有情妇作为高贵成功的标志,他们虽然在JINV身上大把地花钱,但是始终都是为了自我的虚荣;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私的。而主人公茶花女就是被那些阔佬的虚荣品位所把玩的烟花女子之一,她被视为卖身的贱人,尽管陪的是有地位的人,自己却丝毫没有地位,她们只能凭借美貌与整个有产阶级相抗衡。以狂欢狂饮缓解精神上所受的侮辱,以及灵魂的孤独。女主人公在这种环境中早趋麻木,但她终被阿尔芒真挚的爱唤醒,致使她向往过一般人的生活,和阿尔芒永远相爱,然而世俗偏见与她们所走的错路造就她们根本获得不了爱情的幸福,似乎就连上帝也不允许。
玛格丽特最终为了爱人阿尔芒牺牲了自己,我为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嘘唏,并深以同情。这是个爱情惨剧,我认为最惨的不是女主人公的死,不死又能如何,恐怕会更惨,那个社会,一张张丑恶自私的面孔不许她幸福,说到底,她仅仅是一个诺曼底乡村姑娘,而且难免继续挣扎,这真可怕。
生活在女主人公身边的人,公爵乃一切生活必需品的承担者,但却是为了独自占有她,让她成为他能控制的人;在她身上找到自己女儿影子的伯爵愿为戈蒂埃花很多的钱,包括G伯爵,可他们都是为了得到她,让她成为他们的情妇。也许,其中有一点真爱,但他们却绝不会让玛格丽特这样一个JINV名正言顺地做他们的夫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极为鄙视她的身份,虽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但只敢在夜里做她的情人,而不敢正大光明与她接触,深怕有损他们的尊贵身份与名誉。
普露丹丝这个丑陋卑鄙的小角色更有特点,这是典型的掮客。她老奸巨滑,表面上对玛格丽特百依百顺,为她办事,其实骨子里完全是为了能够从戈蒂埃身上捞到尽量多的好处,想沾她的光;可是当玛格丽特病危、债主找上门时,她却再也不出现了,而这些债却是她欠下的。就连男主人公的父亲迪瓦尔先生,仿佛对玛格丽特有一丝痛惜,但他所做的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家庭的荣誉。
在这样的环境里,女主人公——一个被人唾弃的JINV居然潜藏着如此高尚弥足珍贵的品德,她实实在在是书中最可尊敬的人。我们应该承认,不管小说如何虚构,茶花女有一颗常人不具备的高贵灵魂。
10. 读了茶花女的想法,短一点
故事以两人阴阳相隔的主线告终,那么《茶花女》便会逊色很多。而我以为正是后半部在玛格丽特对爱的救赎绝望之中萌生起来了的另一种救赎,使得《茶花女》最终成为惊世之作。
在阿尔芒的父亲的劝说之中,玛格丽特无不听到的是一种绝望,而这种绝望之所以令人心碎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既存的事实。阿尔芒以及他家人的人生和玛格丽特显然无以为继的卑微爱情显然成了她的“鱼和熊掌”,面对这种结局必然的抉择,读下去的时候,必然是悲哀的。可奇异之处在于这种必然性的抉择俨然成就了玛格丽特本真的一种救赎。
正如玛格丽特的日记中写道:“杜瓦尔先生对我讲话时的慈父般的态度,他在我身上唤起的贞洁情感,我即将赢得这位老人的尊敬,以及我确信今后也会得到您的尊敬,这一切在我心中唤醒的高尚思想,让我从未领略过的圣洁的自足感发出声音,并在我的眼前显现。我想到有朝一日,这个为儿子前程向我恳求的老人,会告诉他女儿,将我的名字作为一个神秘朋友的姓名放进她的祈祷中,想到这一情景,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也为自己感到骄傲了。”
可以说玛格丽特的殉难是为了爱情而超越爱情的饱受磨难的涅槃。可是个人看来她莫不是一个无可厚非的“自私”的殉难者。
反观玛格丽特的人物设定,这显然是带着悲剧性的,虽然被上流的伯爵贵族如星月般追捧,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可是她们却是这个社会的异类,并且精神上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就连同类也相互看不起,正如普吕当斯所说,“她就是这样的女人,用钱换取她的爱就可以了。”既然如此,那么她想要从精神上脱离这种卑贱感和商品化,注定她就需要救赎。然而这样脱胎换骨的救赎换来的必然是抽筋剥皮的苦痛。而《茶花女》的悲剧性正在于她的自我救赎是通过牺牲自己唯一珍视的爱情为代价的,而恰恰是她所珍视的这份爱情让她萌生了这种自我救赎的念头。如此戏剧性的爱情和救赎的交织最终就成就了这部经典。
诚然,《茶花女》是一部悲剧,然而这理应远远超过爱情悲剧的悲壮,它更多着重在了一种自我救赎必然要走向深渊方才升入天堂的无可奈何的沉重感。同样正如题记中选用的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句话一样——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既然如此,玛格丽特作为自我救赎者在进行着悲痛的自我救赎的过程之中必然将处在了孤苦无援的地步,而无疑再次重创了她,当然,这最终促成了伟大悲剧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