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田世光梅花

田世光梅花

发布时间: 2022-02-10 02:59:42

Ⅰ 林凡的画梅艺事纪要

1942年 壬午,12岁考入信义中学,该校成立抗敌画社,成为抗敌画社年纪最小的社员。从李伦先生学画梅。
1946年 丙戌,益阳市学门口举办胡藻斌先生画展,钮先铭先生代
表国民党政府文宣机构举办的画展。这些画展中,均有梅花展出,印象极深。
1947年 丁亥,在信义中学李伦先生处,第一次看到《芥子园画传》,
其中第二集,即为《青在堂梅谱》,在该书中,获知一些画梅的初步技法。同年,在旧书肆中,购得《金冬心题梅诗集》开始学习写梅花诗。(图片《青东堂梅谱》)。
1948年 在中学课本上,读到王冕画梅的故事,深受感动。后来,从四面八方,蒐集王冕的梅画、梅诗观摹临习。之后,对扬无咎、林椿、马麟的作品,都多方蒐集,但始终没有看到过花光和尚这位大名家的作品。后来,我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才获知这是一本后人伪托的画梅口诀一类的东西,“词旨凡鄙”,且附会着许多太极阴阳之类的诡异之说。和《梅花喜神谱》都有牵强附会,敷衍铺陈的毛病,阮元说它是江湖派人的作法,肯定是定评。同样价值不大。
1948年 戊子,从同学家中获观《华光梅谱》手抄本,并获观同学
已故父亲的许多画梅草稿。第一次看到《梅花喜神谱》,对闻名已久的此书大失所望。同年,第一次开始听唐天磨先生讲如何画梅。(图片《华光梅谱》)。同年赴上海求学,在上海南京西路,第一次获观一个有多位画家共同举办的《画梅雅集》画展,第一次接触了各种画梅的包括吴昌硕、徐悲鸿、陈之佛以及明代陈录、唐寅、文征明的梅花作品。
1958年 戊戌,工作之暇,在北京绒线胡同住所画梅,并拜访了于非闇先生,仔细欣赏了于先生的画梅之作。(图片《王雪涛先生梅》)。不久,即获谴下放,从此搁笔达十年之久。同年,还拜访了田世光先生,欣赏了田先生的画梅小品。
1968年 戊申,文革中,居家无事,画了一些小幅梅花,惜均已散失。(图片《病笔》一诗的手稿)。在山西生活的后期,对金农在山西的种种经历,发生浓厚兴趣,乃着手撰写《金农研究》,其中第一篇《金农在山西》论文,即发表在《火花》杂志上。其后,继续蒐集材料,写成了《金农编年叙录》、《金农师友录》及《金农研究》,达30余万字。《林凡集林——孤吹集》中将全部收录这些研究金农的文章。
1979年 已未,女儿结婚,家中贫困,身无长物,乃作长幅梅花给女儿作“嫁妆”。后被盗。
1984年 甲子,在军艺向学生讲授梅花的故事及画梅技法。
1996年 乙亥,是年春,偕王影赴扬州瘦西湖赏梅,大雪纷飞,积雪没胫,在廿四桥边,获赏正已怒绽的腊梅,此一经历,为日后作梅获得深刻印象。
1996年 丙子,从此大量作梅,并于次年的林凡艺术展中,推出了扇面,白梅等大量新作,其中《白梅》(1997年作)《古香》(1996年作)《暗香绿玉》为1996年新作。其后,《暗香绿玉》一画毁于雨水。
1997年 丙子,再次偕王影至南京赏梅,钟山上薄雾濛濛,梅香习习,获赏了多种稀有梅种,在上一年赏梅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梅花的特性与风神。并到扬州八怪纪念馆,瞻仰了扬州八怪中的画梅大家金农故居。
1998年 戊寅,作《梅花四条屏》及《清香如梦》等极有代表意义
的作品,后者不慎被火烧去半截,后以竞周之功,补画成一完整作品。此作为予立幅梅作中最佳者。
1998年 从这一年开始,帮助王影、蒋力余蒐集有关咏梅的诗。直到2008年,他们编辑的《中国历代梅花诗抄》才由海天出版社出版,但校对粗疏,错误很多。
1998年 戊寅,香港、深圳、北京及以后的济南诸个人画展,上述重要展品均为在扬州、南京赏梅写生后所作的许多梅花力作,深受赞誉,于是,人称“林梅”。是时,王影作《林凡切梅》一文,更加深了这种种影响。
1998年 《林凡艺术》大型画册出版,林凡、王影选刊了30多幅梅花。扩大了“林梅”的影响。
1999年 庚辰,受军委办公厅之邀,为国防部新大楼,创作了长达15米,宽两米多的巨幅梅花作品:《乾坤万里醉寒香》,是为毕生最大的梅花作品。(图片在《乾坤万里醉寒香》画前合影)
2001年 辛巳, 为深圳五洲宾馆,创作了巨幅红梅《罗浮行》。至今仍悬挂在五洲宾馆。(图片《罗浮行》工作照)
2002年 壬午之春,购别墅于京北,种梅多本,多未成活,仅一本存活于画室前,为粉梅。
2002年 壬午 ,由河南郑州张本平先生出版大页书法及梅花专集,但 成书时,画梅封面与书法封面弄错了,且份量太少,品质较差。
2007年 丙戌 ,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大观》出版林凡画梅专题,四封及内页大量刊有多幅梅花作品。(图片《中国艺术大观封面》)。
2007年 丙戌,受友人催促,在琉璃厂西街,举行了小型画梅画展。
2010年 庚寅,创作巨幅作品《梅鹭图》,是为所有画梅中之最有份量的作品。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林凡集林o林凡画梅》一书中,集中地刊载了大量梅花作品;全面地披露了画梅的成绩。蒋力余教授作《天海布幽香》一文,评价了林凡画梅的艺术成就。(图片《梅鹭图》工作照)。同年,江西景德镇陶瓷厂,制作了多幅大型瓷版梅花。是材质转换的尝试,较为成功。(图片:瓷版画o梅花)同年,人民出版集团拟将《中国历代梅花诗抄》重新校补,并增刊历代著名画梅大家的作品和林凡自己的多幅画梅作品。
2010年 庚寅,为了出版《林凡集林o三生知己是梅花》,收作品100余件。并将历年所咏梅对联整理出二十余副,纳入书中。书中收蒋力余《天海布幽香》及王影的《林凡“切梅”》多篇论林凡画梅的文章。其中,林凡自己写的《梅骨》一文,切实地指出了画梅的实际观念以及自己的独特看法。

荷花谁画得好

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市长宁乡郝山下人。他的别号很多,有竹斋生、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等。另外,他还给自己的草堂,先后取了水南轩、浮萍轩、竹斋轩、满目青山轩、梅竹轩、耕读轩、心远轩、竹西轩、听雪轩、听秋轩等名称。他是元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杰出的诗人和画家。
王冕隐居在山明水秀的诸暨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户人家,一年到头辛苦过活。一条溪水像带似的流过,挺秀的山峦耸立在屋后,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葱茏。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正如他诗篇中所说:“青山隐隐带江流,江上轩窗面面幽。”他在此地“种豆三亩,粟倍之,梅千树,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余头”(《芝园后集》卷十)。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么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山村中度过的。朴实的生活与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性格,赋予他的诗画创作以浓厚的生活气息。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关西的王景(函谷关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远军节度使的官。王德元有两个儿子,一是王琪,曾任阆州观察使;一是王琳,做过统制官。从王琳开始迁居诸暨,传到王冕已经八代了。
王冕的远祖,无疑是官僚家庭,但传到王冕的父亲已成为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民。徐显的《稗史集传》载:“父力农,冕为田家子。”在王冕的《竹斋诗集》中说:“九里先生两鬓皤,今年贫胜去年多。敝衣无絮愁风劲,破屋牵萝奈雨何。数亩豆苗当夏死,一畦芦穄入秋瘥。相知相见无他语,笑看生前白鸟过。”(《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读书,邻家鄙我迂而愚。破甑无粟妻子闷,更采黄精作朝顿。”(《过山家》)“江南古客无寸田,半尺破砚输租钱。好山好水难夤缘,荃房日薄蒙荒烟。”(《有感》)
从这些诗句来看,他是亲身参加各种劳动的,读书作画不过是他的农余活动,而且是为了生活,以卖画易米糊口和纳租付税,他写诗作画自然与一般士大夫吟风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于他“耕无寸田,牧无风刍”,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无棉絮过冬,草屋破漏无力修补,庄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无粮,妻子忍饥挨饿,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饥。在此情况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参加体力劳动,蓬头赤脚,下田耕种,栽植竹、茶、桑、麻及杂粮等来维持生活。对这种贫苦生活的描述,在有关的著录中到处可以找到。例如在《竹斋诗集》中还有“我穷衣袖露两肘,回视囊中无一有”的描写。在《铁网珊瑚》里有“今年老异于上年,须发皆白,脚病行不得,不会奔趋,不能谄佞,不会诡诈,不能干禄仕,终日忍饥过”的记载。尽管有此惨苦遭遇,但他宁愿耕作卖画度日,不愿奔走豪门乞食,充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坚贞不屈的性格。
王冕的出生,一说生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卒于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享年七十三岁。吴荣光《历代名人年谱》持此说。吴谱还载王冕生日为七月廿二日。一说生于元至元元年(1335),卒于明永乐五年(1407),享年七十三岁。

Ⅲ 郭华的艺术简介

郭华(笔名 华子),男,生于河北省故城县。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杂志常务副主编、图书馆副馆长、编审、学院“其他专业技术系列的院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林书画院特邀研究员,美国(旧金山)“美洲亚洲艺术员会”博学会士,北京成名翰墨书画院特级画师。 1958年开始从事印染美术设计后,在上海丝绸研究所学习丝绸美术设计。 1959年至1962年夏,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在著名画家田世光先生的“国画教研室”学习工笔花鸟画和“没骨花卉”。此间,在田先生安排下曾先后拜访过陈半丁、李苦禅等京城诸多名家。 1962年夏至1982年,在北京印染厂图案设计科先后任设计员、设计师,长期担任设计科科长。此间,曾先后赴泰山、雁荡、华山、黄山、峨嵋、庐山、桂林等多处名山大川写生;以中国画技法设计过大量装饰图案,其中有10幅在全国性专业会议上获奖。 1983年,在纺织工业部出版社参加《1983年纺织工业年鉴》的编辑工作。 1983年11月至1992年春,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先后任《装饰》杂志常务副主编、图书馆副馆长。在此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浅谈窗帘艺术》、《书法与工艺美术》、《社会审美心理与功能因素》、《对专业知识的执着追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阅读倾向浅析》等。另外,还为《中国大网络全书》撰写过有关工艺美术的词条。 1985年7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8年12月,绘画作品《香雪》在山东美协主办、中国美协等为后援的“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上获得优秀奖。 1992年元旦,《香枝抱月》、《春满神州》等三幅绘画作品参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的“中国梅花、腊梅及其诗书画展览”,获好评。 1992年秋,发表学术论文《田世光先生的艺术与人品》(见中国艺术研究院主编的《美术史论》1992年第4期)。 1992年10月,应“中国少林书画会”之邀,赴河南新源县参加“荆浩山水画学术讨论会”。创作的山水画《一线天》入选该会主编的《嵩岳胜迹》画集。1993年5月,被该会特聘为研究员。 1994年1月22日至31日,在美国旧金山“中国画廊”成功举办了“郭华水墨画展”。展览期间,当地电视台和各家报纸均作了热情报道和评介。画展后,即同年2月6日,被当地最大美术组织“美洲亚洲艺术学会”授予该会最高荣誉名衔“博学会士”,并应邀当众示范进行了学术交流。自1994年起,该会每年都邀请参加其举办的“国际艺术家联展”,展后作品均入选画集。 1994年3月22日,将一幅2×3尺梅花作品无偿捐赠给美国旧金山慈善机构“安老自助处”。该机构的刘丽如女士代表25000多名老人专函致谢。 1994年10月,应邀以山水画《山雨蒙蒙》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著名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品联展”。 1995年12月,论文《书法与工艺美术》获“中国首届‘书圣杯’国际书画大赛”国际铜奖(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 1997年3月底,应邀以3幅作品参加了日本“日中水墨交流协会”在东京举办的“日中国交正常化25周年、激励残疾孤儿和中国留学生义展”,并应邀在展厅当众作画3天。售出作品的款项全部捐献,为此,该会颁发了“感谢状”。1997年4月16日的日本《奈良日日新闻》对此作了如实友好的报道。 1997年5月26日至31日,在日本东京都中央区银座的“富士美术沙龙”举办了“郭华水墨画展”获得成功。画展得到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文化部和东京华侨总会的书面后援。当地中、日文报纸均对此作了热情报道和评论。 1997年6月14日,应日本“日中水墨交流协会”之邀,以《夕照雪原》等3幅山水画参加在日本京都博物馆举行的“第8届日中水墨画合同展”。作品受到好评并入选该会画集。为此,该协会特颁发“感谢状”。 1998年1月23日,应日本“日中水墨交流协会”之邀,以《黄山群峰》等2幅作品参展在东京都博物馆举行的“第9届日中水墨画合同展”。展后作品入选该会画集。其中《黄山群峰》获该会“特别赏状”。 1998年7月,应邀以《香雪图》等2幅作品参展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行的“第10届日中水墨画合同展”。展后作品入选该会画集。 1999年底,应邀以四尺红梅《一树独先天下春》在衡水市参展。作品入选政协衡水市委员会主编的《情系中华——衡水市书画优秀作品集》。该作品被政协衡水市委员会荣誉收藏。 2000年秋,应邀以四尺白梅《竹梅双清》送台湾展出并在展后入选“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主编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名家书画集》(该画集由台湾传奇报道杂志社出版发行)。 2002年11月,山水画《松云大千》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大型画册《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 2003年8月,山水画《流翠图》入选清华大学教工书画集《桑榆神韵》。 2004年5月,应河北省衡水市文联特邀、以山水画《武陵秋》参展衡水市书画作品大展赛,展后作品入选《衡水市美术书法优秀作品集》。 2004年10月,四尺红梅《一树红梅醉雪山》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经办的画集《祖国颂——当代书画名家特邀展》。 2006年9月,应《书画导报》之邀,为庆祝该报创刊10周年而创作的《百代流芳》入选该报大型画册。 2006年10月,山水画《苍翠拔地五千仞》入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集》。 2008年1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郭华水墨画集》。2011年春,创作《清如梅花馨四海 华夏清华跃古今》(水墨,138cm*68cm),该作品入选《清华大学建校百年书画集》。1992年至2003年,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清华美院、昆明市、衡水市以及台湾、美国、日本的东京和京都等地参加联展共40余次。其中,多次是应美国旧金山“美洲亚洲艺术学会”之邀,参展每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国际艺术家联展”。 30多幅作品先后入选由中国美协、清华大学、河南、河北、台湾和美国、日本等地或单位出版的26本画集。艺术简历先后被收录于《中国美术家会员辞典》、《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等9种辞典。

Ⅳ 求教~!!! 这些画是什么风格的 有些中国神话里插图是这。 早些出版的书上是的。

统称白描!

Ⅳ 中国最有名的画家都有谁

例如: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国画大师有:任伯年、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傅抱石、何海霞、陆俨少、石鲁、赵望云、林凤眠、陈半丁等。
近现代以及当代还有一批对中国美术有巨大贡献的国画大家如:吴冠中、黄胄、蒋兆和、潘天寿、丰子恺、溥心畲、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黄君璧、刘奎龄、吴湖帆、于非闇、张善孖、关山月、黎雄才、钱松岩、宋文治、叶浅予、启功、朱宣咸、亚明、梁树年、胡洁青、白雪石、田世光、俞致贞、刘力上、秦岭云、董寿平、赵无极、王雪涛、崔子范、方济众、魏紫熙、
程十发
、赖少其、唐云、谢稚柳、
陈佩秋、黄永玉、李斛、孙其峰、刘继卣、张仃、陈大羽、尹瘦石、苏葆桢、于希宁、关良、宗其香、黄苗子、郭传璋、高希舜等。
当代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实力派国画家如:刘大为、臧伯良、周思聪、卢沉、
范曾、张凡、付强
王明明、张润生、薛宣林、宋涤、白启哲、袁晓岑、马振生、袁运生、袁运甫、李延声、石齐、史国良、李小可、冯远、于志学、刘文西、霍春阳、王为政、张立辰、何家英、李魁正、谢志高、:朱理存、王西京、李宝林、冯大中、宋雨桂、赵志田、韩美林、杨之光、方增先、贾又福、王子武、林墉、龚文桢
、喻继高、刘宝纯、秦剑铭、梁岩、一然、张道兴、郭怡孮、金连经、刘勃舒、纪清远、徐希、李燕、齐良迟、李行简、施大畏、金默如、田黎明
卢禹舜
周彦生
等活跃于美术界,他们为中国的国画创作与教育以及发展做出了巨大成绩。

Ⅵ 画梅花最有名的画家

1、董寿平

董寿平(1904-1997)当代著名写意画家、书法家。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和北京东方大学。以画松、竹、梅、兰著称,晚年有黄山巨擘之称,以黄山为题材画山水,亦善书法。他笔下的朱砂红梅堪称绝技,在画界享有“董梅”、“寿平竹”、“黄山巨擘”的雅誉。

2、王雪涛

王雪涛(1903--1982),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

3、陈半丁

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画家。以写意花卉最为知名。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长,以洗练、概括的笔墨和古朴沉着的色彩来表现花卉鸟兽。

4、关山月

关山月(1912—2000),著名岭南画派大师,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写梅著称,世称“关梅”。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5、田世光

田世光(1916—1999),中央美院教授,张大千得意弟子,现当代工笔重彩花鸟画大师。

6、江寒汀

江寒汀(1903-1963),海上著名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与唐云、张大壮、陆抑非并称“海上四大花旦”,在画坛上有“江虚谷”的美誉。

7、谢稚柳

谢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及书画的鉴别。早年多工笔细写,晚年喜用落墨法,纵笔放浪,墨彩交融,呈现浓郁浪漫的诗境。

8、黄幻吾

黄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号罕僧,晚年称罕翁,是活动于上海的岭南画派名家。创作取材广泛,手法多样,山水、花鸟人物无不见长,构图新巧,笔墨酣畅,设色雅丽,画面生意盎然,雅俗共赏。

9、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擅长山水、花卉、走兽、游鱼,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也是写梅花的高手。

10、谈月色

谈月色 (1891—1976),民国传奇女子,工诗善书画,精于篆刻,其画梅驰誉海内外。

梅花在冬春季节开,和兰花、竹子、菊花一起称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Ⅶ 举例说明花鸟画家及代表作品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黄筌次子。原在西蜀画院供职,后随旧主入宋。黄筌去世后,黄居寀成为领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画法也成为画院的标准,在宋代宫廷中占了90余年的主导地位。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以细线勾出轮廓,然后敷重彩,层层晕染,感觉极为细腻,有富贵华丽之趣。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师事滕昌佑,有“出蓝”之誉。喜画折枝花卉,擅长着色。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专家多以为不真。画院待诏林椿以花鸟翎毛著称于时,画法师赵昌,今有《果熟禽来图》(故宫博物院藏)传世,与记载中赵昌画法相似。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据说曾深入山中居住,观察兽类活动,所画动物极其生动传神。英宗时应召入画院在西庑殿作《百猿图》,未竟而卒。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画于崇山峻岭间嬉戏的群猿。台北故宫博物院所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人,宋神宗时画院画家。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其花鸟画重写生,并且不打草稿。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喜图》轴,描绘西风袭过的深秋野外,一对绶带鸟飞来,对野兔叽叫。禽兔刻画细腻,树石草坡则用笔老健。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画数只麻雀于枯枝间栖憩的情景。其弟崔悫,字子中,也是画院画家,兄弟齐名,且画风相近,都是改变宋初以来“黄氏体制”的中坚人物。

文人花鸟画家及其作品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又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历任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诗文词翰,亦长飞白书,在绘画上以墨竹闻名,称“湖州竹派”,成语“胸有成竹”即出于他的说法。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画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传世作品极少,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图》为其真迹,画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实,笔法严谨。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传一生不仕,擅词翰,工书法,尤长画梅。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四枝梅花分别描绘从未开、欲放、盛开、残败等开放全过程。画法全用水墨,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写。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其传人有其外甥汤正仲及徐禹功、赵孟坚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南渡后寓居嘉兴海盐。其虽为宗室,但家境清寒,进士及第后任过一些小官,后提拔为提辖左藏库,出守严州。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其中,《水仙图》卷系白描手法勾画花叶,微染浓淡墨色,分出阴阳向背,实为独创之画法。

牛、马画家及其作品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虽无款,但有其好友黄庭坚的笺题和跋为证。该画描绘西域进献给北宋的五匹骏马,分别有奚官牵引,人马造型准确生动,线条洗炼概括,神情各异。《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奉皇命而临摹的,画中已掺杂了他自己的画法。前图二战前曾存日本私人处,后称已毁于战火。后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千马百人,巍为壮观。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描写江南水乡儿童们放牧情形,儿童们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风筝,远处还有农民荷锄而行,充满着田园之乐。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dhuaniao.htm

隋唐绘画

花鸟禽兽画

■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以书法名世,为书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时称一绝,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诗颂其画鹤。绘画作品已无存。

■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后裔,官至左武卫将军。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成名于玄宗开元年间,天宝末年曾修补《凌烟阁功臣像》及画“御马”,技艺精辟,杜甫曾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推许之。今画迹已不传。

■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动于玄宗时代。少年时曾作酒肆佣工,得王维资助,改学绘画,十年而成。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画马师承曹霸,但更重写生,所画之马,壮健神骏,被誉为“古今独步”。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牧马图》画一虞官驾白马缓行,右侧为一黑马,用笔纤细遒劲,色墨渲染得宜。此画曾经南唐内府及宣和内府收藏,并有宋徽宗题“韩干真迹”。《照夜白图》画玄宗坐骑照夜白,也是流传有绪的作品。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寓居于蜀,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虽承家学传统,但青出于蓝。据记载,他画白川原牧马,马的姿态变化万千,穷极生动。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该图绘骏马一千二百余匹、圉人等一百四十余名,众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画山水,也对唐代山水松石的变革有过重要作用。

■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卫长史。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唐天复年间避乱入蜀,留居30余年,卒于蜀。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thuaniao.htm

元代花鸟画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进士,工诗、书、画,以绘画成就最为突出,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鞍马等均深有造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与赵孟頫同里,并称为“吴兴八俊”。入元后隐居不仕,潜心作画以终其身。他的绘画继承前代传统,山水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千里,广泛吸收前贤经验而自出新意。主张作画要体现文人的气质,即所谓“士气”,力图摆脱对于形似的刻意追求,这种主张在元初画坛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影响。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八花图》是钱选早期花卉代表作,此图继承了宋代院体画法,笔法精工细密但富于文人画的气质。《白莲花图》卷为水墨淡设色,变早期的工丽为放逸。这种画法对明清水墨花卉画有较大影响。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生卒不详,主要活动于元代中后期。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筌,但改黄筌之设色工细之法为水墨晕染,自成一格,在元代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山桃锦鸡图》画山桃修竹下的两只锦鸡,背景为坡石溪水,春意盎然。结构严谨,笔法沉稳凝练而又清劲秀润,是王渊水墨花鸟代表作。其弟子臧良也能传其法,有《草虫图》传世。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曾为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辞官后居维扬。卒后封蓟国公。善画枯木竹石,墨竹初师金代王庭筠之子王曼卿,后学文同,双钩设色竹师唐代李颇,极富盛名。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四清图》是李衎65岁时所画,用笔沉着稳健,墨色淋漓清润,将各种竹子的姿态及竹子的新老枯荣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并著有《息斋竹谱》传世,是他画竹经验的总结。其子李士行继承家学,传世作品有《乔松竹石图》轴等,画法出于乃父,惟功力稍差。
赵孟頫在古木竹石和花鸟画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秀石疏林图》卷和《古木竹石图》轴。《秀石疏林图》纸本墨笔,画巨石周围分布数株古木丛篁,用飞白法画巨石,表现了巨石的坚硬质感;用圆劲的笔法画古木,表现了了树木挺劲的枝干;用峭利的笔法画竹叶,表现了竹的潇洒。充分施展了书法笔墨在绘画中的效用。他在此画后的跋中题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进一步阐明了唐代张彦远关于“书画同法”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以来文人画创作的风气。此外,上海博物馆藏的赵孟頫《出墙图》以青色写竹,故宫博物院藏《幽篁戴胜图》则笔法工细,得院体花鸟画法遗意。赵室一门中,许多人都是著名的书画家,其妻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善画竹,是古代最有名的女画家之一,书画均学赵孟頫。故宫博物院藏其《墨竹》卷,笔法尖劲。其子赵雍(1289-?),字仲穆,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得家法,均有较高成就。与其父一样多才多艺,并精于鉴赏。存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松溪钓艇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竹石图》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官至奎章阁鉴书博士,是元代极有眼力的书画鉴赏家。博学多能,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声誉。善画墨竹,师法文同、李衎,也善墨花。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此两幅均仿文同法,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前图枝干挺劲,笔墨浑厚沉着,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为其后期代表作。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曾人泉州路判官等职。以善画竹闻名于世,尤其喜画风竹新篁。画法综合文同及赵孟頫、李衎、柯九思诸家所长,自成面貌。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幽篁秀石图》轴画秀石一块,玲珑剔透,连勾带染,不见笔墨痕迹,石后丛篁林立,竹叶飘摇,是顾安墨竹代表作。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农家,屡试不第后,遁迹江湖,遍游名山大川。后归隐九里山,朱元璋进军浙东时出山,任谘议参军,不久病死。他能诗善画,尤工于墨梅,继承了南宋扬无咎之法并推崇华光和尚所画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没骨梅花是其首创。他的画梅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并著有《梅谱》传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画梅经验。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墨梅图》是《元五家合绘》卷中的一段,纸本墨笔,画枝干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势,淡墨点花瓣,浓墨勾蕊,显得极为清润。并有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画相得益彰,画家借画墨梅标榜自己清高孤洁的思想。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历任饶州路鄱阳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原巡检等职。工书画,书法学赵孟頫,山水有米家风范,尤善竹木窠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共22幅,各有姿态,笔法简洁苍劲,为其竹石代表作。倪瓒的竹石画也极负盛名。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竹枝图》画修竹一枝,以秃笔浓墨画成,笔墨瘦劲苍健,表现了新竹的秀嫩潇洒之姿。倪瓒画竹,往往超乎于形似之外,着重抒发“胸中逸气”,自题其画竹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Ⅷ 沉浮的作品风格

沉浮在大学期间主攻花鸟画。七八年前进入北京画院杨延文的高研班工作室,开始学习中国山水画。这一改亦一发不可收拾,近几年来他以画山水画为主。不太熟悉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的沉浮,在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中,不拘一格,顺其自然,以自然为师,绘胸中万象。他用心灵去感受大自然,他的画从生活中来,没有哪门哪派的套路和痕迹,使人感觉清新悦目。这种转变所凸显的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尤其是山川景物,烟云变灭,不可临摹,须凭胸臆的创构,才能把握全景。点出意境之二关键:一是“变灭”,变化感;二是“全景”,整体感。沉浮的山水画中的“浩然之气”与“变化多样”都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独特的山水画与时代达到了和谐的共振。
然而,对于像沉浮这样的中青年画家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其说是功力的扎实和绘画语言的娴熟,毋宁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他把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摆得很正,对社会的关照和自身的感悟以及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比较稳健所使然。
沉浮的艺术,不仅继承和延续中国画古往今来积极反映生活、追求艺术真善美的优秀传统,而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为社会主义美术的主导力量无论在题材的开拓上或是艺术形式技巧的表现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运用。
5.3 书画同源 书法路上的自醒
当时沉浮的大学书法老师李传周(现在已经去世)告诉沉浮说:“书法是线,是骨,书法写不好,画面也是立不起来的,整个画也无从把控。”他立刻开始补习书法,逐渐去摸索书画之间的关系,并且认识到书画同源。
《说文解字》是沉浮选择开始了解汉字的开始,这本书被认为是东汉末以前的网络全书,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对于沉浮来说,他从《说文解字》里面开始了他的书法新天地,从头溯源,在这本书里他深刻的认识到了“六书”,通过自己的勤勉、专注与执着,不断去挖掘里面的深意,也不断去解构,然后用自己的办法再去重构一个自己的艺术体系。
1985年正是85美术学潮,当时任职于南京美术学院的美术评论家李小山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画的穷途末路》,在美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完全否定了中国画,说中国传统画没了出路。当时的沉浮也引起了深思。1986年下半年沉浮一直在考虑一种方式,试图在自己的书法中不仅延续传统汉字的意蕴,又想把最现代的东西融合进去,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可以把自己的画与字交融在一起,结论就是将自己的汉字书法作为创作母体,然后结合画不断去探索尝试。这个里面不仅是人文的,历史的东西,还包含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对传承的一种延续,这些都让沉浮激动不已。由于反复研究《说文解字》带给沉浮的思考让他一直都在思考汉字到底是怎么来的,除此之外,因为熟知颜草隶篆的各种交替演变,包括工种和功能两个方面,让沉浮自己独到的“形意”书法开始逐渐形成,并且最终在90年代初开启了书画界的一个新大陆,取得权威的认可,也带给学术界一缕春风。
5.4 90年代初首次个展亮相亚运会
90年代初,25岁的沉浮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个人展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张亚彬先生的主张下在北京香山饭店进行展出,当时是1990年9月26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的第二天。此次展览由当时的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亲自推荐到亚运会文宣部并亲自题词,王平(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常委)、王恩茂(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以及韩美林、田世光,沈鹏夫妇等都出席了画展。
5.5 丹青妙笔 铁骨柔情一枝梅
沉浮素有“梅花王子”之称,最早对梅花情有独钟源自大学时候的花鸟专业,上大学时,沉浮对当时陈丹青的一篇讲话记忆深刻,那时候陈丹青已经在美国。沉浮在学校用自己的卡带式录音机听陈丹青讲述关于美术的故事,沉浮记得讲到陈丹青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看到一幅展出的王冕的梅花,还是雪景寒梅图,这是当时八国联军抢走的一件珍品,参观者路过那幅作品不许拍照,不许临摹,当时他就十分愤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丢失了多少这样的真迹不说,更无奈竟然无法过多的学习。这对沉浮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在大学的时候花鸟专业,自己找到一套画梅的方法,梅花作为四君子梅兰竹菊的首位,又是号称国花,梅花更象征一种精神,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歌咏梅花。沉浮也将梅花选为切入点。1993年,沉浮的梅花作品还随大学老师余德隆到美国进行展览。当时余德隆先生对沉浮说:“你要是能把梅花画好,其他花鸟都不在话下,为什么呢,梅花没有叶子,只有花和枝干,因为它不像别的花一大片叶子下来就可以遮丑了,因为叶子可以用来遮丑。”于是沉浮对梅花的态度更加坚定。
沉浮画梅,起笔与收笔,任由心在主宰。其梅,无身、无骨、无肉、无形也无相,但处处散发着胎气的芬芳。他的梅花得到很多认可,杨延文说是“铁骨柔情”。除了其梅花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被展出和收藏以外,2007年沉浮被任为南京中国梅花艺术馆馆长。
5.6 克罗地亚大放异彩
2001年11月,应克罗地亚MIMARA博物馆邀请赴克罗地亚萨格勒布举办个人画展,此展是中国驻克大使馆推荐的第一位中国画家。后在克罗地亚作访问艺术家。作品被克罗地亚总统梅西奇和中国驻克大使馆收藏。克罗地亚《自由报》、《早报》、《晚报》等报道。

Ⅸ 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是

花鸟画家辈出,如来唐代薛稷的鹤源、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现当代名气最大的齐白石也。

热点内容
平展示的插花 发布:2025-08-18 10:45:05 浏览:979
金宇七夕 发布:2025-08-18 10:44:52 浏览:173
一朵被风折断的野花歌曲名字 发布:2025-08-18 10:42:48 浏览:922
2016郑州情人节活动 发布:2025-08-18 10:42:40 浏览:615
葫芦科绿植 发布:2025-08-18 10:25:03 浏览:763
海棠节定州 发布:2025-08-18 10:24:56 浏览:435
盆景合伙证 发布:2025-08-18 10:13:30 浏览:758
耐水性的花卉 发布:2025-08-18 10:10:04 浏览:847
火影同人开在木叶的水兰花 发布:2025-08-18 10:08:00 浏览:486
七夕送点什么有意义的礼物呢 发布:2025-08-18 10:03:43 浏览: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