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山茶花
Ⅰ 福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
福州市的市花是茉莉花,别名: 茉莉,拉丁文名:Jasminum sambac (L.) Ait,木犀科、 素馨属内直立或攀援灌木,高达3米。容小枝圆柱形或稍压扁状,有时中空,疏被柔毛。叶对生,单叶,叶片纸质,圆形、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两端圆或钝,基部有时微心形,在上面稍凹入或凹起,下面凸起,细脉在两面常明显,微凸起,除下面脉腋间常具簇毛外,其余无毛;裂片长圆形至近圆形,先端圆或钝。果球形,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茉莉的花极香,为著名的花茶原料及重要的香精原料;花、叶药用治目赤肿痛,并有止咳化痰之效。
Ⅱ 福建省各地市级的市花,市树,别称,称呼
福建省各市的市花: 福州: 茉莉花 茉莉花为纯洁,热情,与和蔼可亲的象征,是爱情之花,友谊之花. 厦门,三明,惠安: 叶子花(又名三角梅) 叶子花是坚忍不拔,顽强奋进的象征.19世纪30年代,叶子花就落户于厦门.1986年10月23日,厦门市人大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叶子花为市花. 泉州 :刺桐花 刺桐花是阿根廷的国花,被认为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泉州人爱刺桐花,把它作为"瑞木".是泉州的特殊标志和象征.于1986年10月当选为泉州市花. 漳州: 水仙花 中国水仙花是圣洁,美丽,吉祥,高尚的象征. 三明: 杜鹃花 杜鹃花是热情纯真,吉祥美好的象征.民间根据杜鹃花随杜鹃鸟鸣叫而开放的现象,因而称之为杜鹃花.杜鹃花在春,夏开花,花朵繁密,花色丰富,花期长,开放时,热烈奔放,鲜艳夺目,是深受中国人民热爱的名花之一. 龙岩 :兰花,山茶花 兰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坚贞,美好,高洁,典雅的象征.在龙岩市,人们爱兰养兰之风已久,蔚成风尚. 山茶花在中国是胜利之花.象征勇敢,正派和善于斗争.又是友谊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礼仪花卉. 南平: 百合花 我国自古以来就把百合花视为幸福,吉祥和如意的象征.世界上不少地区的人们也很欣赏百合花.把它作为圣洁的象征. 市树: 福建省有6个设区市分别确定了自己的市树。其中,福州市树为榕树(1985年确定);厦门市树为凤凰木(1986年确定);泉州市树为刺桐(1987年确定);三明市树为黄花槐、红花紫荆(1991年确定);莆田市树为荔枝树(1993年确定);龙岩市树为樟树(1997年确定)。 厦门--鹭 福州--榕 漳州--芗 泉州--鲤/桐 莆田--荔 南平--延(闽北) 龙岩--(闽西) 宁德--蕉(闽东) 泉州惠安----螺 泉州德化----浔 泉州南安----柳 泉州安溪----溪 漳州南靖----靖 漳州东山----陵 厦门同安----银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舫 金门----浯 南平建瓯----芝 南平政和----熊 南平邵武----铁 南平建阳----潭 南平浦城----浦 宁德福安----韩 宁德福鼎----桐 宁德霞浦----松 宁德周宁----狮 宁德寿宁----鳌 宁德柘荣----柳 福州闽清----梅 福州平潭----岚 福州永泰----樟 福州罗源----罗 福州长乐----航 福州福清----融 三明永安----燕 三明大田----岩 三明泰宁----杉 三明尤溪----沈 三明将乐----镛 三明沙县----虬 三明建宁----睢 龙岩长汀----汀 龙岩漳平----菁 龙岩连城----莲
Ⅲ 国庆自驾游有什么好的路线
肯定是云南呀!!云南云南云南!(破音)
云南超级适合自驾游的,有一点是因为……其他交通方式都有些麻烦,很多景点都无法直达。所以自己开车是最方便的!其次就是沿路景色真的超美,湖泊、草原、森林、雪山、古寨……等等等等,一路你可以看到好多种不同的景观,总之就是超美!(原谅我的词穷咳咳…)
先放张图↓
Ⅳ 跪求~关于宁德的一切资料(有出生的名人,或者地理资料都可以啊!)各位"大虾"大发慈悲帮个忙啊!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俗称闽东,介于北纬 26°17’—27°41’,东经118°32’—120°52’之间。面积13452.4平方千米。辖蕉城区,福安、福鼎2市,霞浦、古田、屏南、寿宁、周宁、柘荣6县。人口323.57万,其中畲族近20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40%)。通行闽东方言,沿海多处讲闽南方言,个别地方讲莆仙方言,北部部分地区讲闽北方言,寿宁北部讲吴方言,福安兰笕是客家方言岛。
宁德山青水秀,广阔的山地盛产林、茶、果、竹等经济作物,茶叶、食用菌、四季柚、槟榔芋、晚熟荔枝、晚熟龙眼、油柰、无核柿、板栗等畅销海内外,是发展名优特稀农副产品的好基地。宁德还盛产大黄鱼、石斑鱼、对虾、二都蚶、剑蛏等海珍品。
宁德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溪流纵横交错,形成众多秀丽景观。主要有国家级风景区“海上仙都”福鼎太姥山、屏南鸳鸯溪、“华东第一瀑”周宁九龙祭瀑布群、“十里水街”屏南白水洋、古田翠屏湖、柘荣东狮山、蕉城支提山、南祭山等名山秀水和“海上天湖”蕉城三都澳、霞浦下浒海滩、福鼎嵛山岛、福安白马门等滨海风光。在人文景观方面,有蕉城支提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那罗寺、古田临水宫、霞浦妈祖行宫、蕉城天后宫、杉洋林公庙等祭祀庙宇。而且,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奇花异草、名木佳果、珍稀动物种类繁多,是我国唯一的大黄鱼、鸳鸯自然保护区和全国著名的食用菌、茶果之乡,是难得的避暑休闲、观光度假、猎奇揽胜和开展水上运动、组织农业生态游的优良场所。宁德市是全国著名的畲族人口聚居区,畲族风情丰富多彩,从畲族的赛歌对歌、婚礼仪式、传统体育到畲族的服饰、饮食、民居等民俗文化都十分独特,拥有中华畲族文化宫等旅游景点。
宁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既有霞浦黄瓜山遗址(距今3500年历史)、福鼎南广古窑址、马栏山遗址,霞浦大京、福鼎冷城、玉塘、屏南甘棠等古城堡,蕉城中兴紫国师塔、福安倪下石塔、兴云寺舍得塔、古田吉祥寺塔等古塔等名胜古迹,又有开闽第一仕士薛令之、抗倭英雄戚继光、陈普、林振翰、林聪、谢翱、袁天禄等历史名人祠墓,古田朱熹魁龙书院、寿宁冯梦龙官宦遗址,霞浦赤岸日本空海法师入唐漂着地等历代名人文化遗迹。宁德还是著名的革命老苏区,有福安柏柱洋闽东苏维埃政府驻地、闽东革命纪念馆等重要革命史迹。
福建有两个天然大花园,一个是厦门"海上花园",另一个就是永福"高山花园"。永福,处福建最南端的高山盆地,是漳平市高山区的一个乡镇:群山环抱,一马平川|,四季如春,有"小庐山"的美誉。这里不愧为国十大花卉生产基地之一,处处洋溢着花的气息,处处渲染着花的色彩。
走进永福,如同走进一个花花世界。花圃、田垄,是花,房前屋后,街上店内,是花;眼里看到的是花,嘴边"咀嚼"的是花,鼻中嗅到的也是花;红的,白的,紫的,黄的,花色缤纷$兰花、杜鹊、瑞香、铁树、山茶花等花卉百余类一千多个品种,见过的,没有见过的,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花样实在繁多。在这里,才真正体验到古人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个中滋味。
永福人"拈花惹草"并非一时之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早在南宋时,永福所产兰花、茶花、瑞香等名花便已萤声江南,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各国。据说,清嘉庆八年,永福仙宫李邹春向朝廷进贡的一盆珍品素心兰,四季开花,馨香四溢,令皇颜大悦,而赐封"进宝状元"。当地族谱中记载的这则逸事,还有当地广为传颂的"八仙"之一花仙铁拐李与永福的神话传说,泄露了花乡永福的底蕴。
花为缘。花与永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演绎出瑰丽多彩的花的故事与传说。花为媒。花结出了永福"中国杜鹊花之乡"的果实,花又成就了永福的一方经济。
有了花,永福福祥永驻g有了花,永福人永远有福。而寻花永福,看一看花色,闻一闻花香,沾一沾"花乡"的福气也有福!
Ⅳ 榜头白氏的分布
历史
明宣德八年(1433年),二世白华泉率家徙居南安二十八都(今翔云、英都、东田交界处)榜头(旧址,现兴建水库)。一说徙居南安十八都黄芩。其裔去向不明。
浙江温州、平阳白氏是安溪榜头白逸宇裔孙,昭穆辈序同编。据榜头、平阳《白氏家谱》记载:首徙浙江的是五世白祖胜(迪魁)和白尾奴。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七世白文静(讳慕贞),由坑墘徙居平阳龙尾的龙潭嶴。祖宇迄今保存完整。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七世白明台(讳弥炳,又名敦鲁)及其兄白明我(讳弥著)并侄白而挺(字学圣,谥保真),由宫兜徙居平阳腾蛟的湖窦村,即今半月沉江的湖窦大祖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雪溪派系四世白玄赐(文山)之裔,自七世起,全部徙居温州三十六都江南沙头上村。明末清初,坑内、下埔、坑墘等地白氏,又陆续徙居温平地区。
浙江的湖州、杭州、处州等地,江苏的宜兴,闽东北的霞浦牙城、福鼎沙埕、建阳水吉、建瓯七里街等地的白氏,均有自浙江温州、平阳白氏徙居的裔孙。此外,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十一世白廷相、白廷伍,由安溪依仁的榜头、赤岭山,徙居建阳水吉镇上排村。白廷法,徙居邵武。
九世白文高、白治仔,徙居广东潮州;九世白妈阴、白妈弟,徙居广东海丰。十世白应旋、白应韬、白应仕、白应智,徙居江西;十三世白应璧,徙居江西垟下章。
清雍正、乾隆年间,十二世白进益、白拱照和十三世白玩,徙居厦门。抗日战争前夕,白如玉、白锡平(福地),由日本回厦门开办全市第一家铁工厂。抗战后和解放前后,均有榜头白氏宗贤徙居厦门。现厦门市聚居白氏之裔6000多人。
在香港观山白增棋于抗战前后徙港经商,大多数人则是近二十年来获准抵港的白氏宗亲。二十一世白炳文、白木柯,由坑内徙居澳门。其中宗亲白子为、白圻甫、白玉环、白植活、白水清等在港均事业有成。
榜头白姓入台最早者有“两说”:一是明末;二是清顺治、康熙间。《台湾通志》(1969年6月版)载:“白氏入台,始自明末。”《安溪县志》(1994年4月版)载:“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龙门榜头裔孙白圭,移住台湾旗后(今高雄市)盖寮捕鱼。”安溪榜头《白氏族谱》(1989年12月版)载:“最早迁居台湾的,是九世的福海宗亲白家节,约当顺治末康熙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家节即徙迁台湾的鹿港。”此后,榜头白氏纷纷迁台。《安溪县志》等书载:“清代,安溪人迁台开垦者不少,仅龙门榜头白逸宇派系迁台达200多人。”白氏族人渡台,大部在彰化、台中、南投一带。目前,此三县(市)白氏人口约占台湾白氏族人的一半以上。白姓在台湾“百家姓”排序名列第64位。在台榜头白氏裔孙达3万多人。
据《安溪县志》和《新加坡白氏公会五十周年(1933~1983)纪念特刊》、《安溪榜头白氏族谱》等书载:安溪榜头白氏族人,最早南徙者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缅甸最早南徙者是十五世白天注,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旅居缅甸赛羌,与缅女结婚生六男,繁衍白氏裔孙。清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年),白雁塔、白锡豹往缅甸;白湖往仰光;十七世白香、白慈仁、白文港徙居缅甸。
印度尼西亚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五世白光沛、白光国,十六世白旁、白宣往印尼;白成章(友明)、白茂林于民国24年(1935年)移居印尼泗水;十九世白瑞裕、白水龙、白拱辰和二十世白春土,徙居印尼。
马来西亚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十六世白新衙、白进宗,十七世白双宾和十八世白熟目、白文简,徙居槟城;十七世白深澳、白文德、白文兴、白文良、白来珠、白来玉,徙居吉隆坡;十八世白金榜、白得意、白旺狮、白契弟、白朝水,徙居马来亚。
泰国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十六世白绿竹,十七世白永邻,十八世白青云、白辉煌、白清火、白玉桂,徙居泰国。白招福往暹罗;白招治于1980年带五男三女,徙居泰国。
越南
十九世白琼棠,徙居越南。
新加坡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十六世白乌籴徙居新加坡。十五世白新佑及其五子,十六世白宜、白昌、白俾,徙居星洲。其中,白那、白心正、白办、白振华等在新加坡事业有成。
日本、美国
民国17年(1928年),白东荣随父从台湾徙居日本神户,曾任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主席。白招治,在柬战期间,携眷移居泰国难民营,再徙居美国,分别定居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及芝加哥。白秋水,民国12年(1923年)往缅甸经商,曾任缅甸安溪会馆理事长。1975年随子白宗荧(内科肾脏专家、医学博士)徙居美国南加州,担任该州福建同乡会理事,白宗荧则任该会顾问。
温州白氏分布
(总计人口50000人) 长房月溪派 养浩 祖胜、尾奴 养湛 汉成 岐山 标拔、标第 三房碧溪派 坪山 宪升 标廷 汉宗 汉石 居洛 萃卿 汉和 汉炎 汉畅 汉鼎 汉选 主器、迪吉、士允 文玑 文静 梧山 学鸿 文祉 汉择 汉赤 标起 元享 汉秉 仁山 燝位 寿山 凤腾、凤朝、凤起 良聚、良养 良知、良盛 福山 学圣 敦鲁 学高、学潘 文介 学彦 祖法 四房雪溪派 文肇 居期 汉昂 学恕 可观三兄弟 派系 徙瓯始祖 徙瓯时间 后裔分布 长房月溪派 养浩 五世祖胜、尾奴 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 失考 养湛 九世汉成及次子振玉、四子标兰五子赞玉、六子继孚 清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 初至瑞安,转徙北港,初居水头溪头对岸,再徙水头麻园面前山。现有190人,其中转徙福鼎沙埕的标兰后裔160人,俱水头麻园的继孚后裔30人,其余不详,据说有转徙玉环象山等地,无通谱。 岐山 十世标拔标第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东门外杨梅山坎头(今属苍南),现有100人。标第后人失考。 九世宪升 崇祯壬申(1632) 平阳,失考。 十世标廷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浦亭张家腰(今属苍南),330人,其中张家腰280人,蒲门王孙阙50人。 三房碧溪派 坪山 九世汉宗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南彩头,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石 顺治年间(1644-1661) 初居南安虎岫,转徙平阳龙尾油树下,始祖汉石不详,据传入赘张家,今该支系尊其子标坤为迁瓯始迁祖。840人,其中龙尾及平阳各地720人,宁波鄞县40人,杭州30人,瓯海白象10人,瑞安竹排头20人,福建霞浦10人,江苏宜兴10人。 十世居洛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八世萃卿(超凡)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不详。 九世汉和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炎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碧溪棋盘石,至十三世转徙杭州,失联系,无通谱。 九世汉畅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三十五都小亭(今属苍南),至十三世失考。 九世汉鼎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四十二都墓庵山(今腾蛟镇腾带村),后入赘瑞安石龙潘家之陈氏,越数年,偕妣返回平阳,居杨山下(今属凤巢乡),730人,其中杨山下80人,洞桥头十八“土盾”130人,瑞安方门60人,平阳坑东岙100人,福鼎秦屿王子山170人,杭州杨梅山90人,松阳孔马堂50人湖州长兴50人。 九世汉选 崇祯壬申(1362) 湖窦。2100人。其中湖窦50人,水头镇林坑150人,瑞安大坑底100人,青田王“土贡”坑竹叶350人,杭州150人,苍南金乡湖里400人,炎亭100人,江西洋下章100人,泰顺南院300人,瑞安凤翔岙100人,文成100人,宁波象山200人。 十二世主器、迪吉、士允三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二十二都金乡,失考。 七世文玑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不详。 七世文静 万历辛丑(1601) 平阳宰清乡四十二都驷马双溪口,火灾后长玉田居四十四都樟阳(今属凤卧镇),后转徙龙潭坝(今龙尾乡龙岙村)。次,无传。三振田,后定居黄施岙。四爱田四十四都凤林庵基(今属凤卧镇)。12350人。其中平阳龙尾2000人,腾蛟镇650人,水头镇500人,凤卧镇100人,山门镇100人,晓坑乡1000人,怀溪乡100人,维新乡100人,南雁镇70人,鳌江镇900人,昆阳镇50人,鹿城100人,瓯海500人,龙湾50人,瑞安350人,文成150人,苍南300人,永嘉50人,丽水50人,青田100人,龙泉100人,遂昌400人,吴兴400人,安吉300人,德清700人,长兴500人,余杭450人,武康1000人,富阳200人,舟山50人,江苏宜兴150人,溧阳200人,溧水230人,福建霞浦300人,武夷山50人,建瓯100人。 梧山 八世学鸿 平阳,失考。 七世文祉及子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失考。 九世汉择 崇祯或顺治年间(1628-1661) 平阳岭门,后转徙永嘉徐岙小叶山,再徙永嘉桥下、温州等地,110人。 九世汉赤 顺治年间(1644-1661) 平阳岭门后卜居墩头。2350人。其中驷马250人梅亭220人,岭门80人,文成樟台乡山坑村320人,里阳乡郑“土贡”头220人,山茶花70人,瑞安牛桥430人,杭州古城130人,苍南龙港沙坡80人,福鼎岭头30人,泰顺新浦乡白牛坑50人,霞浦120人,松阳200人,温州鹿城150人。 十世标起(三英) 康熙年间(1662-1722) 迁福鼎一都下屿木里(今福鼎前岐双屿乡),150人。 十一世元享 康熙五十一年(1712) 青田八都石庄外洋(今属文成),120人。 九世汉秉 康熙年间(1662-1722) 平阳,原住墩头,后转徙何处不详。 仁山 十一世燝位 不详 平阳,凤巢乡。300人。其中凤巢200人,瑞安蕉石100人。 寿山 九世凤腾、凤朝、凤起三兄弟 不详 温州,不详 八世良聚、良养两兄弟 不详 平阳,失考。 八世良知、良盛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良知不详。良盛次子汉理定居平阳亲仁乡二十五都芙蓉桥(今属苍南),传三世,长燝艺之裔转徙乐清和象山定山区大坭洋蒲白墩,次燝文、三燝徽后裔聚平阳芙蓉桥小云兜(今属苍南),350人。其中苍南宜山芙蓉桥120人,石塘青山30人,乐清双港渡70人,象山蒲白墩130人。 福山 八世学圣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失考。 七世敦鲁 崇祯年间(1628-1645) 平阳,湖窦,11280人,其中平阳腾蛟2500人,龙尾乡350人,鹤溪镇100人,水头镇200人,凤卧镇5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300人,瑞安200人,乐清120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丽水350人,松阳100人,青田50人,吴兴550人,安吉600人,德清700人,平湖250人,嘉善300人,嘉兴100人,余杭1300人,富阳200人,杭州市区80人,江苏宜兴1300人,福建福鼎100人。 八世学高、学潘两兄弟 崇祯年间(1628-1645) 崇祯间携父骨殖随叔敦鲁一起徙居湖窦,今该支派尊明我为始迁祖,10480人。其中平阳腾蛟2000人,龙尾乡300人,鹤溪镇20人,水头镇400人,凤卧镇50人,山门镇800人,晓坑乡750人,怀溪乡20人,闹村乡10人,南雁镇60人,鳌江镇100人,昆阳镇100人,温州鹿城700人,瓯海300人,泰顺100人,瑞安1320人,文成100人,苍南50人,永嘉350人,松阳200人,景宁300人,吴兴200人,德清700人,长兴200人,余杭200人,杭州市区120人,江苏宜兴600人,福建霞浦200人,政和50人,建瓯70人,建阳70人,顺昌60人,安徽芜湖30人。 七世文介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学彦 不详 温州,失考。 八世祖法 不详 温州,失考。 四房雪溪派 七世文肇、子学执、孙汉福 不详 平阳四十七都状元内,今状元内已无该支系后裔。 八世居期、子汉告、汉中 康熙廿五年(1686) 徙居永嘉三十六都江南上村(今属鹿城),900人,其中江南上村800人,温州市区100人。 九世汉昂、子标法 不详 始居瑞安、平阳等地,后长子燝建从瑞安转徙玉环,再徙象山,现住碶头上白家。次子燝魁、三子燝位、四子燝邦,由平阳迁玉环,后移象山,现魁裔住外洋,位裔住小太平,邦裔住黄盘岙,部分通谱。 九世学恕 顺治甲申(1644) 携汉景、汉卜、招英、汉辅、汉挺五子入徙平阳,初居墩头,后,长汉景失传,次汉卜转徙慕贤西乡十三都钱仓小山洋(今属钱仓镇),1150人,其中小山洋380人,钱仓150人,下河100人,鳌江70人,鳌江鹳巢100人,西塘30人,昆阳10人,苍南宜山100人,龙港30人,老码道120人,温州鹿城30人,乐清30人。三招英,移居处州松阳,无通谱,不详。四汉辅,过继福山派下学潘为子。五汉 转徙金乡洪岭头(今属苍南),800人,其中洪岭头150人,象山上白家黄盘岙650人。 七世可观 不详 温州,失考
Ⅵ 民国时期闽东四大才女是丘提,还有三位是谁呢
悠悠历史,浩浩海疆,闽东千年的文明积淀,赋予这块土地独特的文化气息,也培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包括不少才华横溢的知识女性。
这其中,就有被后人称为“闽东四大才女”的艺术家。她们分别是出自福安韩阳的诗人曹英庄、蕉城霍童的画家潘玉珂,以及出自霞浦的考古学家,书法家游寿和画家丘堤。
这四位闽东才女都出生在清朝末年,都曾就读于福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彼此都有过密切的往来。今天,我们就为您讲述其中两位出生于霞浦县城的才女——游寿和丘堤的故事。
霞浦县旧城区东边的县后街,是当地现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清末明初就有五泉书院,泉州会馆以及达官贵人的院落。因其中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比喻为霞浦的“三坊七巷”,1906年,游寿和丘堤就先后出生在这里。
清朝年间,游家人才辈出,连出三名进士。游寿的高祖游光绎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归闽后任福州鳌峰书院山长(即院长),一代名臣林则徐即出其门下。
游寿的父亲游学诚,曾为福宁府郡中学堂监督,一生致力于教学事业,不仅博学,思想也很开明,被誉为“福宁五县文教领袖”。游寿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逐步成长为闽东第一才女。
与游家相隔仅百米的丘家也有着相似的家学渊源。丘堤原名邱碧珍,字秀昆。其祖父兆兰,官居五品直录州(陕西省榆林市)同知(副知州)。其父和元清宣统三年(1911年)府试正科贡生,27岁为福宁府商务董事,并担选为国民会议议事,丘堤也在官办小学念书,相似的家庭环境与求学经历,使她俩从小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9年,游寿与丘堤同时考入福建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她们渐渐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努力往不同的方向扎根生长,绽放出性格迥异但是又同样摧残夺目的生命之花。
游寿的老师邓仪中先生,文章书法俱佳,教课授徒以严正著称。 游寿一直记得,邓先生严格要求学生文章,书法必须工整,否则勒令重写。
游寿 行书《令狐楚望春词轴》
1925年底,游寿从福州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回到霞浦县,游寿的父亲去世。20岁的游寿受乡人推举,接替父亲的工作,继任霞浦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长,开始了最初的教学生涯。
四年后,为了继续求学深造,游寿考入当时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文学院院长、国学大师胡小石先生等名家,研习先秦文学、考古学、古器物学、书法等传统国学。游寿韬光养晦,潜心深造,理论素养和书法功力逐渐深厚。
1948年(前排右三胡小石先生,后排左一游寿先生)
游寿 临小克鼎
1931年游寿在厦门集美师范大学任教,她一边教学一边和谢冰莹等人共同创办文学月刊《灯塔》传播青春的梦想和激情,谢冰莹曾深情回忆起,与游寿创办文学月刊的情景,“每个人不但出力而且出钱,从写稿到编辑、校对跑印刷所都是我们几个人,刊物出版后在小小的厦门,曾开出一朵灿烂的鲜花。”此时游寿与冰心 庐隐(作家)林徽因(作家、建筑学家)被时人誉为“福建四才女”。
1933年,在厦1月,游寿在南京与时任民国最高法院法官的霞浦同乡陈士诚结为伴侣。婚后生有一子,但不幸因麻疹而夭折。游寿因此十分伤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游寿满怀抗日热情在江西参加了由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组织的妇女抗战救国运动。
1943年,游寿应同学曾昭燏之邀,到四川李庄任国立博物院筹备处助理,这位曾昭燏是晚清重臣曾国潘的堂曾孙女,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游寿协助她整理古代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物及金石头拓片,在李庄的岁月,是游寿人生最为充实的一段时光,她完成了《金文策命文辞赏赐仪物》
《汉魏隋唐金石文献论丛》等一批重要学术论著和《山茶花赋》《山居志序》等一大批文采飞扬的诗文作品。铸就了游寿学术研究的第一个辉煌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游寿先后到国立南京大学,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57年10月,游寿主动报名“支援边疆建设”,与丈夫陈士诚来到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先后担任中文系、历史系副教授、教授。
在考古研究与日常教学中,游寿融汇贯通探求古文,大篆,籀树之分,剖析其中的奥妙,长此以往,游寿历代文字特点了然于胸,在书法创作时,她可以娴熟地运用篆隶 魏 楷等多种字体,显示出兼具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身份的书法家特质,据说当时国内能读懂甲骨金文的不足十人,而游寿则是其中之一,她的特殊才学后来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重视。
游寿《曶鼎铭文节释》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72年,阔别了家乡36年后,游寿第一次回到了故乡霞浦,站在县后街老屋的门前,游寿想起了少女时代在这里秉烛夜读的日子,不由感慨万分,亲笔题写了“炳烛斋旧庐”的匾额。
晚年的游寿生活俭朴,潜心治学。她晚年最重要的成果,一是为黑龙江的古人类活动找到了重要依据,解开了鲜卑族拓跋部的起源之谜,改写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相关论述。二是确定了霞浦赤岸为日本空海大师入唐时的登陆地。
1994年2月,游寿先生病逝于哈尔滨,享年八十九岁。她就像"炳烛斋"里的那根蜡烛,自己慢慢的燃尽,却照亮了考古学术的殿堂,映红了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