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梅花山
⑴ 江苏省委党校去南京梅花山怎么走
摘要 您好经过查询和分析江苏省委党校
⑵ 南京的市花为什么是梅花
梅花栽植已有3000多年历史,我国是梅的故乡,早有爱梅、赏梅的传统。南京植梅始于六朝。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相沿不衰。南京中山陵园梅花山植梅已有76年的历史了,但梅花山树龄绝大部分都在百年以上,在石象路西侧梅花品种园内,并有550年600年古梅桩。
南京选梅花为市花主要还是和梅花的品格有关。百花园中,梅花开在之先,所以在花谱中总居第一,素有“一树独先天下春”,古人赏梅有四贵之说:“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古人的赏梅标准是颇有文化的。
(2)江苏梅花山扩展阅读;
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沿岸,是江苏省的省会。“六朝古都”的沧桑洗礼,现代化都市的灿烂文明,让南京这座依山傍水的历史名城独具魅力。
中国第一长河“长江”,横跨过南京城,将城市划分为江南、江北两个区域。市中心“新街口”鳞次栉比的高楼与明城墙遗址、总统府等历史景区交相呼应,令曾经的那段历史仿佛触手可及。
明孝陵、中山陵前的驻足瞻望,乌衣巷、老门东前的昔日时光,都是岁月给南京留下的鲜活记忆。沿着“哺育”城市成长的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缓行慢走,南京老城区的面貌仍清晰可见,沿途还能听到老人们讲着一口标准的南京话。
南京也许并不像其他城市那样充斥着繁忙的人群与嘈杂的街市,更多的是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印记,让你在游览间感受文明古都的文明与洗礼。
⑶ 四大梅园的梅花山梅园
梅花山梅园:梅花山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的紫金山南麓。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梅花山始建于1929年,植梅面积1533余亩,有近400个品种的13000余株梅树,被称为“天下第一梅山”和“中国第一梅花山”,与上海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和武汉东湖磨山梅园并称为“中国四大梅园”,居四大梅园之首。梅花山以品种奇特著称,来此赏梅的游人摩肩接踵,高潮时节每天都在十万以上,南京梅花山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化中心。
梅花山是中国南京东郊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于中山陵西南,明孝陵正南。山上遍植梅花,因此得名。梅花山以及山下的“万株梅园”占地1533余亩,有近500个品种,30000余株梅树,有“梅花世界”之称,以品种奇特著称,为四大梅园之首,每年春季举办有“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
梅花山因东吴大帝孙权葬于此处,原名孙陵岗、吴王坟。山下的孙权故事园建于1994年,内有孙权雕像和孙权故事浮雕碑廊。2006年,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利用精密磁测技术在山顶博爱阁南侧地下发现大型地下建筑,极有可能即是孙权墓葬。
明孝陵位于梅花山正北,神道在梅花山下由南折向东,通往“四方城”碑亭。传说朱元璋说孙权是条好汉,要让他给自己守墓,所以没有迁走孙权的陵墓。梅花山南侧的神道(即石象路)上共立有石兽6种12对,依次是:狮、獬豸、麒麟、马、骆驼、象,每种两对,一卧一立。石象路尽头立有墓表一对。
交通:乘游2、3、20路,南京地铁2号线可到达
门票:成人40元;学生、老年20元
⑷ 南京梅花山的介绍
梅花山是中国南京东郊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于中山陵西南,明孝版陵正南。山上遍植梅权花,因此得名。梅花山以及山下的“万株梅园”占地400余亩,有230个品种,13000余株梅树,以品种奇特著称,为四大梅园之一,每年春季举办有“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
梅花山因东吴大帝孙权葬于此处,原名孙陵岗、吴王坟。山下的孙权故事园建于1994年,内有孙权雕像和孙权故事浮雕碑廊。2006年,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利用精密磁测技术在山顶博爱阁南侧地下发现大型地下建筑,极有可能即是孙权墓葬。
⑸ 南京梅花山进入最佳观赏时期,你还知道南京哪些有名的观景点
南京简称“宁”,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在历史上就是历朝人文荟萃之地,沉淀了无数历史古迹,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景点:
一、古迹类旅游景点
古迹类的旅游景点有:明孝陵、明故宫、明城墙、中华门等地。中华门的城廓,明孝陵的石兽都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鼓楼、朝天门、江宁织造府、王安石故居、阅江楼等,都是很不错的旅游景点。截至2019年,南京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9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109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2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4A级以上景区26家、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南京很多有名的景区很有意义,见识中能使自己增长和巩固很多知识。
⑹ 南京的著名景区有哪些
1、中山陵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南京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
(6)江苏梅花山扩展阅读: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87km²,2017年建成区面积1398.69km²,常住人口833.5万人,城镇人口685.89万人,城镇化率82.3%,是长三角及华东唯一的特大城市。
南京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截至2017年,南京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9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103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6处、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3个、A级景区56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23家,接待海内外旅游者共122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68.9亿元,国际旅游创汇收入7.6亿美元。
参考资料:网络-南京
⑺ 梅花山景致正好,为何它会被称为天下第一梅山
我国南京市的梅花山被称为“天下第一梅山”或者是“中国第一梅花山”,不仅在当地深受人们喜爱,还跟昆山淀山湖梅园、无锡梅园和武汉东湖梅园并称中国四大梅园,位列四大梅园之首。南京的种植历史追溯到六朝时期,相沿不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这边不仅仅是在加大梅树种植方面下功夫,还在避免梅树被地下水污染的方面做足功夫,在这边原本有一千多户居民,已经让他们迁出。并且这边地区的排污管道已全部下地,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他们所产生的工业、生活污水都要入管下地。这些措施之下,所有污水再也不会顺着霹雳沟流向月牙湖了,月牙湖污水源将就此被切断。
⑻ 梅花山的江苏泗洪县梅花山
泗洪县梅花山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相传古时候的这个地方有个小村庄,住着十几户人家,靠打柴为生。村民虽然很穷,但都乐于助人,村东头住着一个青年,名叫石义,为人更是忠厚善良。一天傍晚,石义在从集上卖柴买米回来的路上,碰到村西头的老爷爷在门前挑野菜,连忙走过去问个明白,才知道他又把仅剩的一点粮食给了一个要饭的老婆婆。石义见他年纪大了光吃野菜不行,就把买来的二升米都给了老爷爷。老爷爷不要,石义只说家里还有。
石义回到家里,想起庄上许多人家已经断粮,再也睡不下,于是便到山上砍柴,谁知天黑走错了路,已经走过九十九条山涧,翻越九十九道山岭,也没走到砍柴的地方。忽然,他看见前面霞光万道,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百花园。石义只想砍柴,哪有心思观花,正想回走,忽听一阵脚步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站在前面。老婆婆说:“小伙子,这么好的花不看一看,不是要冷种花人的心吗?”石义说明原因后,老婆婆送了他一束梅花,让他拿到城里去卖凑着买米。
石义担柴进了泗州城,大家都争着来买花。不一刻,花和柴都卖完了,石义一下子买了一石米,还剩三吊钱。回到村里,石义把米分给了缺粮的人,并要把剩下的三吊钱还给老婆婆。晚上,他顺着昨天的路一直来到百花园,老婆婆见石义把钱送来,十分高兴,硬是要送他一棵梅花树。石义见老婆婆很诚恳,就接受了。
第二天,石义砍柴回家后,一开门就惊呆了,只见一位美丽的女子坐在床上。女子微笑着说:“石义,我母亲见你为人老实,就把我许配给你,你拿了订婚物,栽上了梅树,我还能不来吗?”石义看着亲手栽在门外的梅树,无言对答,于是他们成了夫妻。
从此以后,整个山坡都开满了梅花,变成了一座梅花山,庄上人都去摘花到泗州城里卖,并用卖花赚来的钱去买米、面、布匹、油盐等。小村庄的人再也不担心挨饿了,但谁也不知道,这座梅花山是石义老婆带来的。
神仙降下梅花山的消息传到南京城,明太祖朱洪武决定到泗州来看个究竟。当他带着刘伯温来到梅花山下放眼一看,满山遍野,光彩夺目,香气四溢,剩过御花园十倍,便决定把所有的梅花移到南京城里的御花园去。小村庄上的乡亲们哭红了眼睛,只有石义老婆不动声色地劝到:“圣上灭元立明,天使降下梅花,此乃圣恩所全;如果废了梅花山,让人民受苦,岂不违背万岁本意吗?”一句话问得朱洪武无言以对,刘伯温见他骑虎难下,忙上前奏道:“主公,这位娘子说得有理,物贵于缺而不贵于多,梅花山确是村民的命根子,望万岁施舍皇恩,只挖一棵。”朱洪武知道刘伯温是不会违背圣意的,就顺水推舟让其挑选一棵最好的。谁知刘伯温挑花甚是尖刻,高大的不要,矮小的不要,花朵累累的不要,绿叶成荫的不要,只要石义门前的那一棵。大家见保住了梅花山,一齐向朱洪武跪下,口呼万万岁;只有石义老婆叫苦,她抹着泪告诉石义说:“事到如今,我不得不告诉你,我是梅花仙子,母亲从西天开罢万仙会回来时路过你们村,见村民为人善良却过着苦日子,才命我下凡和你一起帮助他们,实指望你我夫妻能够长久,没想到刘伯温却知道了我的根本。我得走了,不然他将把我锁进深宫内院,永远不得出世。”说罢挥泪如雨,随手撕下一片衣襟,交给石义留作纪念,跟着一阵飞沙走石的大风离开了人间。风停了,山上的梅花不见了,朱洪武和刘伯温呆若木鸡。从此,梅花山变成了一片光秃,只是山顶上有一块平原,土地肥沃,每年总是一片好庄稼,据说那是梅花仙子的衣襟变成的。
后来,那座山上虽然没有梅花,但是人们心记着梅花仙子的恩德,还是将其称做梅花山。现在梅花山上有好多大砂礓,都是一块一块连在一起,活像一棵棵梅花的树枝,据说这也是为了纪念梅花仙子的。
⑼ 南京看梅花的景点有哪几个地方
1、溧水傅家边
傅家边,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的东南边,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曾入选过“江苏最美乡村”。话说每年的2月下旬到3月上旬,傅家边景区内梅花盛开,白的如雪,粉的似霞,红得如火,非常漂亮。
⑽ 南京梅花山
地址:南京梅花山
公交:游2、游3、20路明孝陵下。
门票:15元
开放时间:7:00-17:30
陵门又称文武坊门,是陵寝的第一道门。该门原为5门,正门3洞,侧门各一,俱毁。清同治年曾作修整,仅有一门洞通行。修复后坊门开辟5门,加顶覆瓦,修缮红墙,铺设月台。门顶所用的琉璃构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窑,重砌门券和填补墙面所用的均选用明代遗留的城砖。修复后的文武坊门整体高8.90,宽27.65米。整座建筑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正门东墙下至今还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写的“特别告示”牌,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保护明孝的告示。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建筑,全以大条石建成,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0.96米,下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有拱门一,从此入口是圆形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 米,南北宽19.4米,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面原有重檐飞角,覆黄色琉璃,造型华丽,雄伟壮观。现仅存四壁砖墙。
四方城,即为明孝陵碑亭,是一座正方形建筑,四面各有一券门,原有重檐歇山式屋顶,现无存。碑亭内有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该碑通高8.78米,体积为南京地区之首。
大金门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门朝南,有拱门三券,明代装有朱红漆大门,门楼顶覆盖黄色玻璃瓦,现在大门和屋顶早已无存。在明朝时这座大金门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般人不得擅自进入,违者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
孝陵殿又称享殿,原建筑规模宏伟,惜毁于战火。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推断出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模与北京的长陵享殿相近。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建筑,全以大条石建成,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东西长75.26 米,南北宽30.96米,下部为须弥座。方城正中有拱门一,从此入口是圆形拱形隧道,由54级台阶组成。方城之上是明楼,俗称梳妆台,东西长39.25 米,南北宽19.4米,楼内地面以方砖铺地,上面原有重檐飞角,覆黄色琉璃,造型华丽,雄伟壮观。现仅存四壁砖墙。
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陵墓为主,现存有碑亭、神道、碑殿、文武方门、明楼和宝城。附近建有万株梅园、博爱阁、暗香阁樱花园、以及新建成的红楼艺文苑、海底世界,还有名人墓葬:孙权墓遗址、廖仲恺、何香凝之墓。整个景区面积156.7万平方米,是春季览胜的佳地。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曾被立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诏令将朱标葬于孝陵之东,后世称东陵。历经六百年沧桑,东陵早已湮没无闻。1999年文物部门对东陵实施全面的考古勘探,探明东陵陵寝所在和建筑格局。东陵位于孝陵东约60米处,两座陵寝之间地下埋藏着大片建筑基址,护陵御河从东陵以东流经孝陵宫前的五龙桥。东陵陵寝总体布局与孝陵相似,由陵园、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享殿及地宫等建筑构成,享殿前门与享殿体量宏大,用材华美。陵寝围墙平面前尖后方,呈龟背形,格局特殊。
明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东西向,现名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24只。第二段南北向,分列石柱一对,武将和文臣各两对。石柱名望柱,高6.52米,六棱形,柱帽为圆形,雕云龙花纹。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朱元璋,字国瑞,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钟离乡(今凤阳县东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孤苦无依,进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1352年,朱元璋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去世后,他成了这支起义军的领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下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1368年朱元璋41岁时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改都城集庆为应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开始为自己筹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皇后马氏去世,朱元璋将其葬入正在营建中的陵墓,大约因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的缘故,这座明代第一陵被称为"孝陵"。
孝陵从洪武九年(1376)开始筹建,十二年拆迁宝公塔、蒋山孝,十五年葬入马皇后,十六年建成孝陵殿,三十一年葬入朱元璋,最后,永乐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前后经历了38年之久。
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几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马坊至后部的方城,纵深达2.62公里,围绕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京城城垣长度的2/3,可见规模之庞大。
孝陵的平面布局,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自下马坊迄棂星门,是作为导引的神道设施;后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
下马坊是孝陵的起点,位于卫岗的东面,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造牌坊,额坊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字。由下马坊西北行约755米,是孝陵陵园的大门,叫大金门。大金门屋顶已毁,面阔26.6米,进深8米,尚存券门三洞。过大金门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俗名四方城。碑亭平面作正方形,边长26.8米,四面开券门。亭顶部已毁,内望通天。亭内有一块6.7米高的石碑,下承龟趺,这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写,记述朱元璋一生事迹,全文长达2746字,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从碑亭西北行,过御河桥,便踏上孝陵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即为现在的石象路,长620米,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共24只。石兽尽处,折向正北,至一对高大的白石望柱前即是第二段神道,也叫翁仲路,长250米,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帝王陵墓的神道通常都成直线修造,而孝陵神道沿梅花山西侧呈"之"字形伸展,极为少见。据说建陵时有人曾欲铲平这座昔日叫孙陵岗的梅花山,筑条直道,但朱元璋看重葬于孙陵岗的孙权是条好汉,要孙权为他看大门,因此,记自己的神道绕了个弯,这当然只是一个不尽可信的传说而已。
神道尽头为棂星门,现仅存石柱础六个。由棂星门往东北行275米,便抵金水桥。自金水桥往北到方城宝顶,沿途的建筑物均按南北中轴线对称配置。
由金水桥北行200米,就到了明孝陵的正门,明代叫做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为五门,三大两小,黄瓦单檐,正中的大门仅供后代皇帝谒陵时通行。现仅剩一门,为清同治年间重修,门上有一方青石门额,阴刻"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红墙下和门内碑殿的东墙下,各立有"特别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撰刻保护孝陵的告示,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竖立的。
过文武方门北行34米,原为孝陵殿殿前中门,即孝陵门,门已毁,现仅存宽40米,进深15米的须弥座台基。清代时在此建立了碑殿,殿中竖立五块高大的石碑,中间一块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大字,是康熙皇帝南巡谒明孝陵时所题,意为明太祖的功业胜过了唐宗宋祖。"治隆唐宋"碑的两侧是乾隆皇帝题书的御碑。殿内靠后两边是两块卧碑,东边一块刻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出碑殿再北行,便至孝陵亭殿。孝陵殿是孝殿的主要建筑之一,原来规模宏大,建于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上,极其巍峨壮观,惜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的兵火。现存孝陵殿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废墟上重修的三间堂屋,规模已很小。殿壁上有朱元璋纸本画像,大约是清末重建时挂上的。现在这里被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陈列面积约80平方米,展出约100张图片资料,分成四个部分,向观众介绍朱元璋的生平、孝陵的兴建与现状、南京的明代遗址和孝陵的保护规划等。
孝陵殿后即是方城,方城外部用大条石建成,高16米,宽75米,进深31米,下部为雕花的须弥座基,东西两侧有八字墙,墙面四角有纹饰精美的砖雕。方城中部是圆拱形的遂道,由54级石阶组成,人行其间,阴暗清冷,颇有神秘幽邃之感。
出遂道沿墙拾级而上,便达明楼。明楼建于方城之上,宽39.25米,进深18.40米,四周有过道,南面有拱门三洞,东、西、北各有拱门一洞,原有重檐黄瓦的楼顶已毁,仅存砖墙四壁。
方城的后面是宝城,又称宝顶,是一个直径约325-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周围绕以条石作基础的砖墙,正面石壁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宝城上树木参天,其下即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墓室,应建有和北京定陵类似的整套地宫建筑。整个陵园明朝时曾种植松树十万株,放养悬挂银牌的长生鹿一千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就损失净尽了。
清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的长期战争,使孝陵遭到严重破坏。同治三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奉命修复孝陵,估算需银20万两。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按原样修复,结果仅花740两银子局部维修了一下。我们今天所见的明孝陵,基本上保持了同治年间修理后的面貌。明孝陵的进一步整修和开发正在规划中。
南京明孝陵四方城内巨大的神功圣德碑
南京明孝陵神道两侧相对而立的石象
南京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寝,迄今已近700年历史。这座地位尊崇的陵园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据说是朱元璋自选的“寿宅之所”。
陵园当初北起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陵垣周长达22.5公里。当时陵垣封山锢水,内则遍植松柏,放养驯鹿达数千头。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